奔驰「未来巴士」:不仅有超豪华内饰,更能自动驾驶

· Jul 19, 2016

未来的公共交通到底是什么样的?这一次是奔驰给出了答案。 奔驰最近刚发布了他们的 Future Bus(未来巴士),这辆公交车装有奔驰最新研发的 CityPilot 自动驾驶系统,可实现高度的自动驾驶。奔驰把这辆 Future Bus 比作是「 未来城市自动驾驶公交车的里程碑」,目前它已经完成公开路试。 「 豪华」 公交车 这辆 Future Bus 的原型车是 12 米长的 Citaro 巴士,它由一台 299 马力的直列六缸发动机提供动力。既然是代表未来的公交车,我们还是着重关注一下它的设计感和自动驾驶系统吧。 奔驰为 Future Bus 重新设计了内饰,设计灵感来自于城市广场和公园,扶手模仿的是树冠的造型。车内有三个不同的乘坐区域,分别适合乘坐时长不同的乘客,在放置行李的地方还有为乘客准备的手机无线充电器。安装在车内的大屏,可以显示站名、天气等信息。 如此高逼格的设计,带来的结果是车内空间的急剧减少。目测这辆 Future Bus 实际只能坐十几个人,后来的乘客只能站着… 除了设计感之外,Future Bus 的 CityPilot 自动驾驶系统你也得了解一下。这套系统由奔驰之前为卡车打造的 Highway Pilot 系统演进而来。 由于 Future Bus 这辆车比较大,并且行驶在市区,所以用到的传感器也比轿车多一些。 Future Bus 的车身一共有 10 个摄像头,用来不断扫描车身周边环境。在车头位置,安装了 2 套立体摄像头,分别用来识别前方的红绿灯(最远 30 米)和行人(最远 60 米);4 个短距雷达,用来监测 50cm-10 米范围内的障碍物(主要是行人);另外,还有 1 个长距离雷达,最远探测距离可达 200 米。 除了这一系列的传感器之外,Future Bus 还能通过 Wi-Fi 和红绿灯进行通信,车能够提前知道何时变灯,通过合理调节车速来避免停车,节省油耗。另外,这辆车使用了差分定位技术,可实现高精度定位。 在荷兰的公开路试 Future Bus 的首次公开路试是在欧洲最长的 BRT 线路,这条线路位于荷兰,连接阿姆斯特丹的 Schiphol 机场和 Haarlem 市区,全长 20 公里,一共有 11 个站和 25 个红绿灯。 在这条线路上,Future Bus 会遇到急转弯、隧道等情况,最高车速会达到 70 公里/小时。作为一辆公交车,它还要不断的停靠站台,上下乘客。按照奔驰的说法,Future Bus 全程不需要司机的介入,可以自己报站、开门/关门,停靠站台时,误差可控制在 2 英寸以内。 虽然有高度的自动驾驶功能,但是奔驰还是再次强调司机不能离开驾驶位,需要全程监管车辆运行。一方面是出于安全考虑,另一方面是因为荷兰的交通法规要求当它遇到车流时司机双手必须放在方向盘上。 需要注意的是,奔驰这次公开路试选择的是 BRT 线路,有专属的道路和红绿灯。相对于普通公交车来说,BRT 线路路况比较单一,对于 Future Bus 来说压力小了很多。 另外,考虑到这辆车使用了差分定位技术,所以我们认为这条线路是经过「 精心设计」 的。除了布置差分定位所需的基站外,应该还完善了基础设施,从图上你就可以发现「 崭新」 的车道线。 奔驰的 S 级车型已经具备了一定程度的自动驾驶功能,但乘用车只是他们布局中的一部分。其实在 2 年前,奔驰发布了适用于卡车的「Highway Pilot」 自动驾驶系统,如今又推出了适用于公交车的「CityPilot」 自动驾驶系统,全车型的自动驾驶化一定会是奔驰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 而从市场的角度来说,其实商用车对自动驾驶技术可能更为「 渴望」。想想那些大车司机们,有了自动驾驶技术,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解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更安全。 站在乘客的立场上,恐怕我们关注的还是那个最原始问题:自动驾驶的公交车,票价会更贵吗?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尴尬」的车载大屏,未来在哪?

· Jul 19, 2016 333

本文作者:山中异草,智能汽车行业从业者。本文为作者授权 GeekCar 独家发布。 上周参与了 Geekcar 的讨论,投了一篇稿《车载大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老实说这个标题不是我起的,是编辑给起的,但是我觉得起得真好。上回时间仓促,太多东西没有深入细致的掰开了揉碎了讲,只能在最后留下了几个问题。结果刚好 这周的叨逼叨栏目也聊到了这个话题 ,我听了之后也产生了很多新的感触。索性写一个续篇,不如就起名叫《车载大屏的后天》。(编辑注明:不好意思,又把标题给改了……)特斯拉充满科技感的 17 寸大屏呈现在世界面前,无异于是先驱者打在传统车厂脸上响亮的耳光。在叨逼叨里面,几位主持人也对于革命性的特斯拉做了总结。在此我也结合我的看法总结一下。 特斯拉大屏的意义在于屏幕之外 特斯拉第一个推出了 17 寸大屏,其背后有两个前所未有的支撑逻辑。第一是特斯拉率先明确提出了所有按键虚拟化,让屏幕集成所有功能。这样的设计可以最大限度的集合所有功能,节约空间,优化交互体验。第二点则是特斯拉坚定不移的践行了软件化的设计趋势。当所有按键功能都集成在屏幕中,事实上也就实现了所有娱乐、导航、空调和大量车身控制功能的软件化。 软件化意味着极低的迭代和扩展成本。通过 OTA 升级的方式,软件化之后的功能可以很方便的完成迭代。这就给车厂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通过用户的使用数据优化功能,改善 UI 和 UX 体验,增加新功能等等……大屏的设计充分吸收了互联网产业发展的理论成果,解决了车厂难以直接获得用户反馈、用户体验改善难度大的问题。 应当注意的是,特斯拉不仅仅是在大屏上坚持了软件化,而是在整个车辆设计制造的各个环节贯彻了软件化的思路。于是出现了可以通过 OTA 开启隐藏功能、增加续航里程和增加 Autopilot 功能的奇妙际遇。到目前为止,特斯拉并没有在 OTA 升级上放出足够多的新玩法,但是由于软件化程度高,特斯拉理论上还有无穷无尽的想象空间。随着 Model 3 这样的大众车型上市,特斯拉的用户数量可能迎来一轮快速增长,那么梅特卡夫定律(一个网络的价值等同于该网络节点数的平方)的作用力会给特斯拉以强大的推动力,到那个时候,软件化带来的优势才会真正的改变人们看待车的视角。 尴尬的「 车载大屏」 所以,当我们看到很多车厂一方面模仿大屏,另一方面却依然保留着独立的空调等功能模块时,我们就要当心了。他们可能就是只学到了特斯拉的外在,而没有思考特斯拉的内功。我的建议是,即使为了现阶段用户体验延续的一致性而保留了部分实体的按键和旋钮,我们也应当尽可能的把这些实体设备定义成公共的、全局的、可改变的,例如全局的语音健、Home 键、返回键等,而不要执着于专属于单一功能的按键。在这个方面,理解特斯拉的整体战略,比模仿特斯拉的大屏重要的多。 然而,成也大屏,败也可能因为大屏。在叨逼叨节目中,几位主持人也谈到了,现在竖屏的体验普遍较差,即使是特斯拉,也是「 中看不中用」。作为一个曾经踩过汽车大屏交互体验大坑的产品经理,我对此深有感触。做手机 App 的我们,带着智能手机的遗产投入汽车大屏设计,突然发现,用户的使用环境、使用场景、使用目标,甚至是使用姿势,都跟手机是完!全!不!一!样!的! 大屏底部功能按钮,拇指操作是不可能了,用与操作手机类似的食指操作姿势,会有手腕即将折断的痛感;用与手机完全不同的手掌朝上姿势,则完全无法继承使用智能手机的习惯。这还只是在停车状态下使用。虽然我在上一篇中提到,大屏出现的一个原因是因为智能手机完成了一部分用户教育,但是更严格的说,智能手机可以很好的完成关于视觉和页面功能理解(比如什么地方可以点击,什么地方可以滑动)的教育,但是关于操作习惯的教育,智能手机并不能替代汽车大屏。 在上一篇中我提到,横屏是屏幕对于纵向分布的功能模块逐步取代而形成的产物。然而特斯拉虽然完成了一块屏幕对于所有功能的取代,但是,在空间位置、大小上,特斯拉并没有真正的超越传统汽车——大屏的位置和大小,基本上继承了传统车所有的按钮、旋钮所在区域的位置和大小。所以我看到,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讨论区里,也有用户评论认为,竖屏也是守旧的产物,不过是延续了传统车一横一竖的操作区域设计,并没有真正的突破。 一方面是大屏的体验还有待提升,另一方面,似乎更加先进的技术也在蓬勃发展。在上一篇的末尾,我提到了我关注的几种技术,语音、手势、HUD、AR 前挡等。在叨逼叨的节目中,主持人也提到了语音和手势等交互的发展情况。这就将大屏置于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地位上,我称之为「iPad 陷阱」。iPad 相比手机大很多,在刚出现的时候也是因为亮瞎眼的科技感席卷全球,但是很快我们看到市场实践证明了,iPad 上不能替代电脑,下难以取代手机,随着手机续航、性能和屏幕分辨率的提升,iPad 地位非常尴尬。类似的还有几年前流行的巨大手机,例如众多的三星 P 系列,兼有平板和手机属性的设备。汽车大屏正在陷入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地位。一旦其他交互方式发展成熟,那么大竖屏就很难有决定性的优势了。 大屏背后:我们如何看待汽车? 对于汽车大屏未来的发展趋势,我认为,当前的发展正处在了一个分叉路口上。 本期叨逼叨中简短的讨论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即大屏到底是设计给停车的时候用的,还是设计给驾驶的时候用的?在我们设计制造车机中控的实践中,团队内部曾经发生过一次激烈的争论,车机大屏要不要支持视频功能。视频功能的支持者天然的认为,作为一个高分辨率大屏,视频是天然的优势项目,接下来他们希望探索车内娱乐,用行车记录仪直播等在互联网各个角落蓬勃发展的新玩法。在使用上,他们承认驾驶中可能需要为了安全屏蔽一些娱乐功能,但是他们无法割舍停车使用、副驾驶使用等用户场景。 在另一方面,视频的反对者认为,车上的产品落脚的关键是司机,任何可能影响驾驶安全的行为,车厂都应该与之划清界线,即使这可能意味着要割舍一批用户场景。他们坚持,车机不管提供什么功能,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决定的服从驾驶行为的需要。他们对于车机大屏可能对娱乐性功能保持着冷漠旁观的距离。 最巧合的是,持前一种观点的人,大多数有着互联网公司的从业背景。而持有后一种观点的人,则恰好更多来自传统汽车行业。这个争论也反映出,我们公司和当前整个所谓「 新造车运动」 的状态一致,始终有着互联网基因和汽车基因的广泛碰撞、磨合的过程。 老实说,这个问题在团队中现在还没有产生确定的答案。因为争论的双方发现,随着这个问题的深入讨论,一个更大的问题产生了。 在当前的汽车行业中,在「 新造车运动」 中,一个新的、更大的问题正在日益凸显。这个问题比起横屏还是竖屏、要不要支持视频功能更重要,更基础。甚至可以说,这个问题将成为未来一个时期所有创新和迭代的根本理论支柱,那就是:我们如何看待汽车? 汽车更多的是一个载体,还是一个空间? 汽车更多的是一个工具,还是一个玩具? 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蓬勃发展,人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系列的问题,如果技术强大到足以替代人的驾驶行为,那么要不要推动这样的替代?人驾驶车辆,只是一种不得不做的行为,以完成他们快速移动的目的,还是说,驾驶行为本身就是具有强烈的娱乐性的,推背感、甩动的离心力,跟音乐、电视剧、酒精一样,是现代人的娱乐方式? 当然,两种选择都是有合理性的,并不存在哪一种更加正确。有的公司希望全力研发自动驾驶技术,最终让人彻底从方向盘和踏板中解放出来。有的公司希望改进驾驶辅助功能,让人车更安全,但是希望保持驾驶本身的体验同样优秀。但是遗憾的是,每一款车型、品牌甚至是每一家公司,可能只能选择一种方向来发展。自动驾驶技术越成熟,也就逼迫车厂尽快作出一种选择。未来,选择不同方向发展的汽车,可能就会慢慢发展成完全不同的两种设备了。 好在,自动驾驶技术远谈不上成熟。车厂距离不得不选择的时间点还很远。即使是特斯拉,或者是还没有正式下海的谷歌、苹果,都还没有作出肯定的选择。 大屏并不是最终答案 但是另一方面,令人悲观的是,不管选择哪一种,大屏都将遇到巨大的障碍。 选择驾驶体验的一方,大屏的操作体验目前看无法产生颠覆性的改进。在实际驾驶行为中,能分给大屏的注意力很有限。需要低低低低低低头才能看到的内容,对于驾驶是没有意义的。况且现在看来,即使是特斯拉,当我们专注驾驶时,仪表盘也足以显示所有信息。 选择无人驾驶的一方,如果双手解放了,大屏是有趣的娱乐工具。但是让整个车上四个人一起看一块屏,在现在这个位置上,其实远谈不上极致体验。 在屏幕的问题上,我的观点是,不管未来的技术如何发展,以当前的特斯拉为代表的单一大屏派很快会遇到瓶颈。事实上,最新的特斯拉 Model 3 已经开始探索其他的可能性了。 作为汽车,除了屏幕之外,能使用的空间还有很多,硬件也还有很多,在驾驶舱内的各个角落,发展的空间都还很大,一块屏幕(不管横竖大小)是关不住的。在这个发展前景上,我特别看好 AR 前挡风相关技术的发展。不管是选择什么技术方向,挡风玻璃都有无与伦比的优势。驾驶体验上说,这个地方与视线偏移度最小,与驾驶行为面对的对象——道路、其他车、外部环境——重合度最高。追求无人驾驶技术的,将来挡风玻璃一黑,直接把车变成移动影院,岂不快哉? 综上所述,我认为,汽车中控的发展已经来到了分叉路口。但是不管岔路走哪边,我们都没有理由坚持固守一块大屏了。未来的想象空间,一定有一大部分,是在屏幕之外、驾驶舱之内的其他功能和设备上。 上一篇我提到这样一个观点,互联网人才的溢出将互联网美学输入到了汽车上。但是回想一下,互联网产业的骨干们最早还是程序员出身,他们了解电脑、了解手机,用他们的聪明才智,给电脑、手机搭建了一个丰富的舞台。但是,从 PC 互联网转向移动互联网尚且有很多人跨不过去,我们有什么理由相信,这一批人可以轻松的跨过从互联网到汽车的边界,然后直接占领这个新的领域呢? 最近的工作中,我日益感到力不从心。作为一个在互联网行业打下基础的产品经理,面对汽车这样一个「 物联网的最大件」,深深的感受到自己对于汽车的理解是相当浅薄的,对着智能手机,终究不能造出完美的智能汽车。 在智能汽车这条路上,我们踩了很多坑,吃了很多苦,也发现了很多在互联网产业习以为常的东西,并不能简单的套用在汽车上,即使智能汽车和智能手机都共享智能二字。 发展到今天,虽然个人代表着「 新造车运动」 中的互联网一派,但是我开始对互联网思维在汽车行业的运用保持了一种更冷静的克制。一方面,我们感谢特斯拉这样的先驱者,用响亮的耳光打开了一片新天地。但另一方面,我也时刻提醒自己,特斯拉并不是正确答案,苹果、谷歌,都不是正确答案,上汽联合了阿里,也不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有了答案,保持清醒、保持创新的动力,才是应有的态度。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GeekCar Daily」7.19:德国人的新想法:给自动驾驶汽车安装「黑匣子」

· Jul 19, 2016 333

德国计划给自动驾驶汽车装「 黑匣子」 德国计划建立新的法案,在有自动驾驶功能的汽车里装「 黑匣子」 记录行驶数据,帮助执法部门判断自动驾驶功能在事故中的责任。「 黑匣子」 主要会用来记录车子何时处于自动驾驶状态,何时由驾驶员操作。德国交通部会在这个夏天起草法案,然后送到其他部门去审批。 又是一个衍生产业…… 纽约为下一代地铁配备 Wi-Fi 和 USB 充电口 纽约州州长昨天说,他们计划在未来 5 年投资 270 亿美元添置 1025 辆地铁列车,除了增加信息显示和安全设施外,还会在车厢和车站增加 Wi-Fi 和 USB 充电口。他们会先给 31 个重要的车站升级,到 2020 年,纽约地面的公共热点会达到 4550 个。 这样的地铁已经可以定居了。 大众向美国部分经销商做出赔偿承诺 据外媒报道,大众已经向美国东北部的 150 多个经销商承诺,会在一个月内赔偿他们因排放门事件受到的损失。大众正在美国各地召开会议,详细的向经销商通告问题车的召回和维修计划。大众的高管还对经销商说,和解协议正在等法院的最终批准,完成召回计划可能要等到 2018 年底。 真的已经无力吐槽~ Uber 已完成 20 亿次订单 Uber 的首席执行官特拉维斯说,他们已经完成了超过 20 亿次的打车订单。其中,前 10 亿个订单用了六年时间完成,而剩下的 10 亿,他们只用了今年上半年的时间。和第 20 亿单同时出现的订单共有 147 个,他们来自全球 21 个国家,其中有 54 单来自中国。Uber 把这半年订单的快速增长,归功于投资者的投资和司机及乘客数量的增加。 易到和滴滴发来「 贺电」。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