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大学生做了两台电动摩托,想要「80 天环游世界」
「 里程焦虑」,绝对是每位电动车主的心头顽疾。 一群来自荷兰埃因霍温科技大学的学生,想用他们自己设计的电动摩托减轻人们这种顾虑。他们打算从 8 月 14 号开始为期 80 天的环球之行,预计在 11 月 2 日回到荷兰。 他们的座驾是两台名为「Storm Wave」 的电动摩托车,这款电动摩托车配备了 28.5 千瓦时的电池组,装在 24 个六面体状的电池单元里。Storm Wave 有 380 公里的续航能力,最高速度 160 公里/小时。 这台车的 24 个电池单元都能独立给车供电,这样的好处就是可以在一块电池没电之后,把空电池拆下来减轻车的重量,Storm Wave 换完全部电池也只需要 7 分钟的时间。 为了在长途旅行中骑着 Storm Wave 能更舒服,他们自己设计了名为「Hossack」 的前悬挂。另外,他们还和其他创新公司达成了合作,比如 SmesGear 提供了新型两级变速器,能提高 Storm Wave 的性能和效率。 这个团队的 23 名学生,会轮流骑这两台车来完成环球计划。他们的行程将穿过欧洲、中亚和北美,最后回到荷兰的埃因霍温。路上他们会在有充电条件的时候选择充电,其他时候就用随行携带的电池。(目测他们要带不少电池上路…)虽然现代交通已经很发达,但环球旅行并没有多容易,这个团队已经在四个方面为环球做了准备。 首先是团队的训练,让每个人都能在各种路况熟练驾驶摩托车,毕竟各地的交通环境都不尽相同,骑摩托本身也是一项比较危险的活动,所以他们还要学会一些急救知识。 第二,就是后勤保障,这么久的环球旅行团,车和人的补给压力会很大。他们为此订做了几辆房车用来装电池、配件和生活物资。 第三,不管怎么走,都绕不开太平洋和大西洋。任何路上交通工具走到这都要换成海运或者空运,电池、车辆和队员将会以坐船和飞机的方式跨过大洋。 其实,他们的运输电池面临了许多问题,因为在很多地方大容量的电池都属于危险品,运输许可、海关的检查会成为环球旅程的一道道障碍。 为了完成这次环球挑战, 他们还在自己的官网上发起了众筹活动 ,对活动感兴趣的朋友去捐款,帮助他们完成这次挑战。接下来,就要看他们能不能完成这次 26000 公里的环球之旅了,到时候没准能写出一本「 电动摩托车 80 天环游世界」。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车和家工厂奠基、乐视 200 亿建「超级工厂」,在你心里,他们更靠谱了吗?
对于国内的新造车团队来说,今天是个好日子。上午,李想创立的车和家工厂在江苏常州奠基并开始建设,预计总投资 50 亿,设计产能 30 万台,一期在 2017 年底前竣工投产,并实现 20 万辆的年产能。 紧接着在下午,乐视造车也有了关于工厂的消息:乐视超级汽车工厂落址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的莫干山脚下,预计年产量 40 万台,初期产量 20 万台。 不知道这两家是不是提起商量好了,也不知道他们选日子之前是不是都看了黄历,总之,他们在同一天迎来了各自发展里程上的重要节点。 车和家:不止有总装厂,还有电池厂 之前车和家方面和我们进行过沟通,说要在 8 月 10 号举行这个奠基仪式,但是出席方主要是当地领导等,所以并不会邀请媒体参加。 从官方发布的信息来看,车和家工厂位于江苏常州市武进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占地面积达到 50 万平米,相当于 70 个标准足球场。车和家联合创始人、总裁沈亚楠说,这个工厂是完全从零开始建设的,不基于现有厂房或产线改造。 这个工厂会涵盖冲压、焊接、涂装和总装这四大工艺和相关配套设施。一期的焊接车间内机器人数量会达到 130 台,实现 90%以上的自动化率,而涂装车间的自动喷涂率会达到 100%。它的智能化还包括总装车间的全自动化输送装置、ANDON 可视化信息管理与控制系统、无线射频车辆追踪技术等。 官方信息里还介绍了这个工厂在制造工艺方面的一些信息,例如,车身铝合金连接工艺采用先进自冲铆接技术(SPR)及冷金属过渡技术(CMT);在总装工艺保障方面,工厂将通过智能物联网系统追溯每一个关键紧固点的扭矩信息。 这个工厂能为当地提供 2000 个工作岗位(做个对比:特斯拉 Gigafactory 能提供的工作岗位约为 6500 个)。 车和家还透露了电池工厂的信息。这个电池工厂选址仍然是在常州,这个也好理解,可以免除电池厂到总装厂的运输成本,同时便于集中管理。这个工厂将会生产 18650 电池,日处理能力 20 万颗电芯,官方说法,建成后将是国内最大的 18650 动力电池组工厂。还是以特斯拉做类比,假设每辆 Model S 需要的电芯为 8000 颗,20 万颗相当于 25 辆车的需求量。 车和家的思路很明确:自力更生,不用代工模式,甚至电池组的供应都要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他们发布的工厂信息,也以技术层面的信息居多。 中国的「 超级工厂」 乐视超级汽车今天的发布会,号称是今年他们第二重要的活动。不过,这场活动的「 气质」 却和以往不一样,从视频直播来看,典型的「 招商引资」 范儿。 内容很简单:宣布乐视汽车超级工厂落户莫干山。从此,特斯拉的超级工厂不再孤独了……请注意乐视方面的措辞:国内首个。也就是说,这个工厂可能不是乐视超级汽车项目唯一的生产工厂,同时肯定还有国外工厂(现在能肯定的应该就是 FF 在内华达的工厂了)。 发布会上,贾跃亭首先回忆了乐视汽车生态以及 LeSEE 计划的发展历程:2013 年立项,2014 年对外公开,610 天之后的今天,工厂终于有了眉目。 这个工厂一期投资 60 亿元 , 年产能为 20 万辆整车 ; 二期计划于一期投产后两年内开工建设,扩产产能 20 万辆整车,项目投资 60 亿。不过,乐视官方发布的新闻稿里,并没有提及一期何时竣工投产。 贾跃亭说,这是国内第一条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 D 级车产线,将包括冲压、焊接、涂装以及总装 4 大工艺车间。所谓 D 级车,就是奔驰 S、宝马 7 系那个级别的产品。结合产品定位来看,他们规划的产能比较夸张。同时贾跃亭还提到,乐视将投产一条可以生产电池、电机、电控制系统的「 三电」 生产线,未来还会把自己的「 三电」 技术面向所有的车企开放。乐视目前已经申请了 833 项专利。 另外还有一句话:「 莫干山项目将向包括 FF 在内的战略合作伙伴在包括但不仅限于产品营销展示、汽车共享、汽车金融等方面全面开放。」 所以,这个产线会为其他品牌代工吗?不好说。 不知道是不是受到了阿里巴巴云栖小镇的启发,除了建设超级汽车工厂之外,乐视还将和当地政府一起在德清县打造一个汽车生态小镇。也就是说,这个莫干山项目,其实是一个涵盖了电动车生产制造、生态展示、观光体验的「 生态体验园区」。总投资额将近 200 亿。而乐视和浙江省政府的合作,除了这个园区,还包括智能汽车产业基金、互联网金融等方面。 未来,汽车产业生态配套园区、分时租赁站以及车联网研发基地都会进驻到这个小镇当中。贾跃亭提到,他们计划未来在小镇里行驶的大部分车都是无人驾驶。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细节。贾跃亭说,起初,乐视想把工厂落户到离北京近一点的地方,但最终权衡多方面因素,选择了浙江德清县。 在我们看来,这个决定应该比之前的设想更好,因为江浙沪一带的汽车配套厂商以及电池供应商特别多,因此许多整车厂和互联网造车公司全都落户于此。 另外,这次发布会上还有一个关键人物:银泰集团的董事长沈国军。按照贾跃亭和政府那边的说法,这次合作成功是沈在中间牵线搭桥的结果。这么看,这并不仅仅是一个工厂,一个生态园,它可能也是一个商业地产项目。 造车这件事,变得更现实了吗? 不管是车和家还是乐视,都把自己关于工厂的大新闻视为里程碑事件。也确实,在很多人看来,「 建厂」 是一个项目从虚到实的关键,也意味着他们的造车计划正在有序推进。车和家的小而美,乐视超级汽车的高大上,这两家要自建工厂的团队,在同一天有了更现实的开端。接下来,我们是不是该期待这些团队的产品真正落地了? 所以问题是,在你心里,他们更靠谱了吗?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GeekCar Daily」8.10:苹果曝光首个车辆转向系统专利;Verizon 收购汽车数据公司
车和家工厂在江苏常州奠基 今天,李想创办的电动车公司车和家的工厂在江苏常州正式奠基并开工建设。工厂占地 50 万平米,预计年产量 30 万辆。工厂将分两期建设,一期会在明年年底前完成,可以实现每年 20 万辆的产能。车和家还计划在常州建设国内最大的 18650 动力电池组工厂。他们的第一款产品会是一辆「 小而美」 的智能电动车。 离实现理想又近了一点。 乐视在浙江湖州启动超级汽车工厂项目 今天,乐视在杭州宣布,要在浙江湖州莫干山下建设乐视超级汽车工厂。工厂投资 200 亿人民币,第一阶段占地 4300 亩,预计年产量 40 万辆。除了工厂,乐视和浙江政府还规划了智能汽车生态小镇等项目,按照预期,未来在小镇内行驶的车辆,大部分都会是无人驾驶车。 黄历上一定说了今天是个好日子。 Verizon 通信收购两家汽车数据公司 最近,买下雅虎的美国电信运营商 Verizon 又收购了两家汽车数据追踪公司。一家是汽车 GPS 数据追踪公司 Fleetmatics,交易价格为 24 亿美元。另一家是汽车物联网技术公司 Telogis,没有公布交易价格。据说 Verizon 还要继续收购一家数据安全公司,保护庞大的汽车数据。 好大的大数据! 苹果曝光首个车辆转向系统专利 据外媒报道,瑞典 BAE 公司授权给苹果一项车辆转向系统专利。这个系统类似连接两节车厢的铰链设计,能让车有很好的灵活性和稳定性。虽然这个技术和苹果现在的汽车项目没有直接关系,但可以猜测,苹果会把这个专利用在自动驾驶大巴车上。 希望苹果专心造车~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感觉轮毂被掏空——THE CYCLOTRON BIKE
什么是【酷玩儿】: 当我们想让交通生活变得更美好的时候,我们发现无法仅仅寄希望于庞大的汽车公司。Geek 精神从来不是坐等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所以我们必须做点什么,比如,在这里给你推荐有趣的、好玩的、任何和交通有关的产品。 免责声明:看完之后心里长草、钱包变空,我们概不负责。 扯闲篇: 所谓「 创新」,就是和现在过不去:明明有短信,为了表情包,我们还是要用微信;为了省钱,明明已经不带现金出门了,但是我们的手机上有了各种「pay」;经过努力吃土,终于可以开上汽车撩妹了,才发现汽车已经可以自己开了,司机只负责「 上」。但是,世事总有例外,我们发现了一辆自行车,从未来而来,为了解决过去的问题——车后座带孩子,车条別脚。 先慢点发「 黑人问号.jpg」,我相信大部分「80 后」 的孩子都有两种恐怖的幻想:教室电风扇掉落,削头;坐父母骑的自行车后座,別脚。一旦有过其中一个的经历,绝对是人生面积最大的心理阴影。我们今天推得这辆自行车就是为了彻底解决別脚的问题而来(当然不是)。 酷玩儿: THE CYCLOTRON BIKE!有媒体老师翻译成「 光速单车」,造型来源于科幻电影《创:光速战记》,外观看起来很虎,「 撩妹功能」5 颗星,「 装逼被打」150 颗星。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这个电影上映以后没多久,电影里的「 光轮(Light Cycle)」 被真正做了出来,而且据说卖到 150 万人民币。当时看到试驾视频,隔着屏幕我都能闻到一股浓浓的「 碴子味儿」,拆开一看就是一辆电动自行车的配件少俩脚蹬子。 但是这款自行车的科技含量相对那些「 破烂儿」,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整体车架使用了「 空间级碳纤维」 复合材料;整车最重只有 11.8kg,使用了先进的空气动力学框架形状,安装了气动翼形状的立管,最大程度降低风阻,减少晃动,让你骑起来像「 热刀切过黄油一样」 酸爽。它还使用了固体无气低阻力轮胎,轮胎的表面积非常地小,所受的空气阻力甚至可以忽略不计。配合换挡时间只有 0.2 秒的 18 速电子变速齿轮箱,这么说吧,这个团队称这一切的总和为「 飙速功能」,让你随时随地干掉「 电驴子」 抹掉「 电踏板」。 当然,如果你骑着它,安安静静的在路上狂奔,那些被你超的人肯定会彪脏话。为了让他们把「 握草(一声)」 变成「 握草(四声)」,这个来自洛杉矶的 Geek 团队,用灯光武装了这辆没有轮毂的自行车。他们在这个两条传说中的没有车条的 Spokeless 车轮上增加了 LED 灯,以此告诉每一个目击者:就是这么吊炸天!他们还在车辆两边设置了两条红色 LED 指示光带,配合红色刹车灯,提醒「 生人勿进」。所有的这一切都是根据当前日光情况自动开启,而且内置的自我充电的锂电池可以支撑 8 小时连续亮灯,同时也可以通过 App 查看电池损耗情况。 这个 App 设计也很鬼畜,界面看起来像喷气式战斗机的仪表盘,通过低功耗蓝牙(BTLE)传感器,不但可以实时监测骑行状态、导航、抓偷车贼,甚至可以在你被撞以后主动拨打急救电话(直接报警吧,亮成这样都能被撞,司机一定是故意的)。 真不敢相信,经常拖稿的我居然为了这个逆天的自行车码了 1 千多字,而且还没有说到它的高度集成设计。所有的电缆、刹车线、刹车卡钳等等都被封闭起来,并且极易维护。除了可调节的两种骑行模式,他们的想法是将更多的创新放在轮毂的位置上,比如:这个团队设计了两个可折叠的收纳筐,平时折叠在轮毂里,需要用的时候可以撑起来当做车筐;设计了内嵌式的电机,可以让自行车变身成电动车;甚至设计了可安装在后轱辘上的后拖式儿童座椅,我的妈!孩子的脚丫子保住了! 这么高度集成的设计,连贴纸都可以规模生产,这么想想还真是「 细思极恐」。 怎么买: 这项目其实开展有些时间了,在 Kickstarter 上已经以超于目标价 3 倍的价格众筹成功,在页面上也可以看到原型车了,点一下就可以预定。不管这车行不行,反正脑洞已经开了,各位创业者们,看着办吧。 有话说: 取消一对车轮毂,幸福!不虎!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高德发布了「AI 加持」的公交导航,可我却被 TFBOYS 分了神
还记得你上一次坐公交车是什么时候? 反正我是不记得了。对于我来说,除了地铁能够直达的情况之外,已经几乎不考虑公交地铁各种换乘出行的方式了。并且,在我周围的不少人都有类似的情况。 出现这种现象原因其实有几个,比如打车软件补贴,让专车出行更便宜、方便;公交地铁的步行成本、等待成本、舒适度;大家对于互联网产品的接受和依赖越来越高等等,都是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抛弃公共交通出行的重要原因。 但事实上,公共交通在很多人的出行选择中依然是主流,不过这并不能掩盖目前存在的问题。为了让公交出行的体验变好,高德发布了 AI 智能公交导航。当然,发布会上的主角绝对是作为嘉宾的 TFBOYS,我会在文章后面描述一下我第一次参加这么火爆的发布会的感受。 AI 跟导航有什么关系? 先聊产品。 现在提到 AI,我们联想到的大多都是自动驾驶、机器人等等高精尖科技。这次高德把公交导航和 AI 放在一起,总让我觉得有点「 贴热点」。 事实上,高德的智能公交导航依靠的其实是几方面的大数据。 首先是公交系统的数据,高德宣称公交数据覆盖全国超过 331 个城市,总计路线 7.5 万条、里程 158 万多公里、站点近百万站点,并且每条线路都有超过 130 种线路属性(比如是否有空调、发车时间、首末站等)。另外,高德每天监控的实时公交情报超过 1000 条,能在 10 分钟内更新上线最新数据,24 小时内解决用户反馈问题并更新数据。 其次是用户使用的数据。高德会分析所有使用高德公交导航的用户行为数据,然后得出每个人的喜好。高德把这种分析能力描述成左右脑的分工,左脑学习出行模型,根据用户地域、距离、时长、工具等不同场景学习不同的出行决策,形成出行决策模型;右脑学习用户的行为偏好,根据用户的定位数据、出行数据、反馈数据,为用户提供符合偏好的决策模型。 简单说的话,高德做的就是把公交动态大数据和用户出行需求进行匹配。这个概念听起来很美好,不过在所谓 AI 智能导航的背后,其实需要数据、技术等全面支持。 公交系统的数据,就需要公交系统的全面深度配合。目前,高德采取了 100% 人工的方式去验证每条线路,在项目初期可以保证数据的精确及时。但是,后期维护的成本也会是巨大的,显然不是长久之计。因此,如何跟交通系统信息结合,其实需要每个地区的交通部门配合。 另外,高德的数据来源受限于当地公交系统信息化程度。比如,某地区能够提供公交车实时动态(比如下一趟车还有几分钟到),那么在高德中也能查询到这部分信息。但如果这个地区刚好不支持的话,那就无法查询。对于用户来说,体验必然存在割裂感。 事实上,高德的智能导航,更多的还是想提升公交出行人群的体验。对于更在意时间成本或者舒适度的用户来说,影响力其实不大。比如我,在分别打开高德和百度搜索了一下公交路线之后,还是默默的打车走了。(左图为高德,右图为百度。对比结果只是推荐逻辑有区别,体验上意义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一些感受 介绍完产品,想写写我对这次发布会的主观感受。 这次高德请来了 TFBOYS 作为公交导航的代言人。我显然低估了他们的粉丝号召力,据说现场甚至出现了抢证冲卡的迷妹。作为一个经常参加发布会的记者,我经历了史上最强的安保流程,单单是入场就有大概 7 次的安保检查以及身份验证。 但是转头再想,我想给高德一串 666666。这么说吧,以 TFBOYS 的受众来说,绝大多数都是低龄学生党(我后排就坐了一个小学生迷妹,大概 7、8 岁的样子)。这群用户的出行模式,公共交通的比例显然会更高一些。从我在现场的感受来说,TFBOYS 对他们的影响不单单是偶像那么简单。从现在开始就通过偶像,培养用户粘度,那么高德对他们的影响力很有可能延续到以后买车等各种出行行为。有了这样的「 种子」 用户,其实就是很珍贵的资源。抢占用户,也要从娃娃抓起。 出场的时候,堵在入口的粉丝依然没有走。在得到现场已经结束的消息之后,开始疯狂的冲向出口,大概就是为了能隔着车窗见到偶像一面。这么一想中国记者压力还是挺大的,就算跑得过西方记者,依然跑不过 TFBOYS 的粉丝们。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Car+ 创始人程瀚:复盘我的 HUD 项目,为什么会失败?
(本文作者 Car+ HUD 创始人 CEO 程瀚,首发于 5X 兴趣社区)这段时间,做了一年半的产品要小批量生产了,选择、方向、目标围绕,着急和慌乱的感觉和去年 11 月公司只剩两个人的时候一样。我决定在北京的这个周末做一次复盘,回顾一年零 7 个月三次做产品的经历。分析创业的这一年和未来行业的机会。 这是产品发布的时候在会场通过摇一摇叫来的临时车模,中间那个就是我和我的产品了。 这张是我几年前花了十多分钟画的一张汽车草图,风格比较偏艺术。我以前的工作就是在汽车公司的设计部,画各种炫酷的图,然后再一点一点把他们变成现实,最后成为在路上跑的车。这是一个听上去非常性感,而且非常具有创造力的工作。 这是我的大学毕业照,其实真正在清华的时间只有三年,我修完了所有的学分,清华的传统是不能提前毕业的,但是我当时获得了 Volvo Group 美国设计中心的 Offer,这是我们系历史上第一个本科期间就获得美国工作机会的案子。我经过几次申请,特别感谢当时辅导员给我出谋划策,几乎调用了系每个部门的资源,最后系主任、副系主任和我的导师一起签字给我开了一张通行证,于是提前毕业,顺利去美国工作。在上飞机前一天办好了签证。 在美国的第一份工作是在 Mack Truck,就是变形金刚里擎天柱的原型。那一年我 20 岁,Mack 是一个美国的老牌子,十年都没有做新设计,市场份额掉得很厉害,后来被 Volvo 收购。我入职的第一天分配的项目就是制定「 品牌语言」 的项目。很难想象这么重要的项目会交给我这样的年轻人来做,同组还有另外两个设计师也非常年轻。后来和设计总监吃饭的时候我问起这个问题,他说越是老的事情,越需要新的力量来改变。这句话我一直非常受用。好久没有回去美国,新的 Mack Truck 应该早已经量产,最后确定了这个品牌语言将一直被沿用。这是我第一个中标的项目,公司做了一个超大的模型放在园区的展厅。 后来我被挖去了本田,在洛杉矶南部的 Redondo Beach 生活了一年多的时间。洛杉矶大农村,娱乐活动特别少。工作日上班,周末打枪。 这是在本田最后一个项目的初期概念草图(在家重新画的),一个全由圆和直线组成的设计,为了让内部空间变大和提高品牌识别度。最后新的本田 SUV 在量产时,就使用了这种风格。 去美国和回中国都是这两个箱子,现在他们已经完成了阶段性历史任务。我的整个大学生活是非常不一样的,大一的时候成绩特别好,学分绩是全年级第二,几乎每门都是大 90 多分。但是大一结束的暑假,我意识到如果自己想要设计一辆真正的车,拥有一个真正的产品,一定要尽早的进入汽车设计的圈子给自己足够多的机会来实践和试错。于是大一结束,我的策略不再是追求高分,而是尽快的修足够多科目,并且以 60 多分的低分飘过,这样可以最快的修满大学需要的学分。但是想要每门都考刚刚好及格的分数其实是很难的,这要和老师、助教的关系处理得特别好才行。。。最后我成了系里边历史上修学分最快、但学分绩很低的学生。 斯坦福 17 楼的夜景。 离开本田后我去了旧金山,住在斯坦福附近,想找软件和硬件的大牛做一家初创公司。起初是目标就是做一家创业公司,过去的经历积累了足够多的产品实现经验和知识,想要自己做一番事业。所以在当时做了一个非常大胆的决定,一个人前往美国硅谷。在微信上联系了一个斯坦福读博的师兄,之后就一直住在了 Stanford,在 Stanford 生活的三个月彻底地改变了我整个人生轨迹。我确定了项目,在硅谷找到合伙人,做出了产品原理样机。 我的创业项目是后装式的 HUD。这是当时原理样机的实拍图。这里分享一个如何快速做出原理样机的方法,这也是我的一个创业经验,快速做出产品验证使用场景和商业模式。初创公司要尽量避免花很多钱走弯路,速度一定要快。我的 HUD 原理样机是通过将图像投影到透明荧幕上成像实现的。 正常的公司会从底层开发硬件写入软件再投影做出产品,这样做的话至少要半年,投入几百万资金才能完成。 但是买一个投影仪,连上手机,切割一块玻璃贴上高反膜就可以做出最简单的原理样机,前后一共只花了 14 天,花费大概在 1000 元左右。 这种快速做样机的方法虽然粗糙,但是最好的一点在于,能够迅速验证市场。成功的案例便是这家叫做 Navdy 的美国创业公司,在做出样品之后,发起了众筹,创造了 200 多万美元的众筹记录,并获得了 2600 万美元的风投。直接将 HUD 产品推向风口浪尖。虽然他们的产品一直跳票,已经两年了,到现在还没有收到货。但是对于创业公司,在确定产品量产行得通之前,做出样机快速验证可行性是一件非常高效低成本的方式,但是过早地众筹是很不好的。众筹一定要在量产之后。 快速做原型的这个方法主要来自在汽车公司里做样车的经验,举一反三得到的,其实不仅是硬件产品可以这么做。软件产品更加可以,这里推荐几个快速做产品原型的 app,Flinto 和 InVision 是很好的快速做 app 的工具。在斯坦福有一门课叫 Design Thinking,讲的就是快速做出创业原型来验证市场,最有名的公司就是 snapchat,创始人在斯坦福的 Design Thinking 课程上有了这个 idea,快速做出原型。离开课堂后,他最终把这个 app 做成了一家独角兽公司。 样机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用来获得资金支持。有远见的天使投资人是不会关注你的样机是否乱糟糟的、难看或者是否稳定,你也不一定需要实现所有的功能再来融资。因为实现所有的功能要花很多时间和金钱,那可能让你错过时机,或者在错误的方向上坚持太久。创业一定要灵活,要善变,最好是看准一个方向,然后走的过程要不断变化。如果是方向不对,那么就不要坚持方向。 当时在湾区的一次活动上和丰叔认识,李丰是我认识的第一位投资人,给我创业的帮助非常的大,为我介绍了很多行业内的大牛。虽然最后没能获得 IDG 的投资,我当时还挺沮丧的,但是后来知道丰叔在内部的会议上极力地推荐我,就觉得特别有愧。没拿到投资之后联系就很少了,当时刚刚从象牙塔里出来创业,年轻气盛。现在想想真是超级后悔。有机会见到丰叔,一定要好好感谢他。 我的天使投资人是李想,传奇创业人物,和他说话的时候我总是压力山大的。但他特别诚恳,于是每次聊着聊着我就放松了。认识李想的过程也是很传奇的,当时我来北京融资就想做汽车一定要找李想投资,于是拖朋友胡震生介绍,在微信上认识了李想。晚上聊到 11 点多,问了特别多关于产品的问题,最后约在第二天就在汽车之家楼下见面了。那天我特别紧张,其实项目说得挺不好的。但最后还是获得了李想的支持,成为了我们的天使投资人。认识李想是过去的这一年半里最幸运的一件事。 IDG 在 UCC 的活动,也带着我一起去参加,介绍我的项目和产品,那次活动中我的创意受到很多人的质疑,包括安全性、便捷性还有是否有需求。现在想起来创业一年多遇到的问题其实在当时都预见了。解决了一些,但没有回答全部,创业一定要有很深度的思考。在一开始缺乏深度的思考,给后来公司的发展设置了很多障碍。 HUD 是一种新的显示方式,但并不解决开车的一系列痛点,比如堵车、停车、碰瓷、倒车和一些突发情况。他是一个集成的解决方案,举个例子:你以前开车用手机打电话、聊微信,有了 hud 你可以继续开车,按一个语音健就可以控制 siri 打电话导航回信息;你以前开车用手机或者大屏导航,有了 hud,按一个语音健,你就可以控制 siri 导航到你要去的地方。而所有的这些信息都直接在正前方就显示了。将所有解决问题的产品集中到一起,用最方便的方式展现。这就是 HUD 的作用,但是因为产品本身不提供任何问题的解决,所以没做到极致销售起来难度大,系统集成做起来难度也很大。因为凡事系统集成的活都是很难做的活。【组建团队】这方面的经验是组建团队一定人数要少,而且一定要分阶段。能够一个人完成的就不要 2 个人。创业公司本身资源就少,团队必须精简而且高效。第二就是不要迷信名校背景,实干型的人才是最重要的。我当时就犯过这样的错误,一开始就组成了一个高学历强背景的团队。伯克利、斯坦福、MIT 毕业、富士康、facebook 的工作经历。不是说高学历不好,而是阶段不适合,在一开始用不到,销售也是一样,产品生产出来之前找销售都没有意义,提早加入浪费钱也浪费时间。对于硬件:调研、做产品的人适合在第一阶段加入,供应链管理生产管理的人第二阶段加入,销售和市场第三阶段加入。对于软件:做 app 搞设计的第一阶段加入,市场和运营第二阶段加入。如果加入早了,其实是一种浪费,多花的人力在等待。顺序不能乱,也不能跨职业决策,比如让做销售的来做产品定义。这都是不合适的。【产品设计】设计上的经验就是一定要先调研,确定痛点然后一个一个解决,而且解决的过程中一定要反复问有没有更简单的办法。不解决问题不行,光有情怀不行,自己 YY 的需求不行,解决方式太复杂不行。只有用最简单的方式,解决痛点的问题,才有可能出线获得市场认可。我这里吃过一个特别大的苦头,认为国外市场的众筹数据那么好,国内也不会差。但实际上重体验的产品在国内销售情况都不好,只有提供价值才会产生购买。特别是硬件产品,用户要掏钱的,一定要提供价值。【样机测试】最终样机做出来的样子是这样的,一共花了两个月的时间。速度确实很快。初步的样机出来要做的最重要的事还是市场调研。用户看到了真的产品之后是否愿意购买,结果是叫好不叫座,效果酷酷的,有体验感。但是产品价值用户不认可。因为所有的功能手机全都可以实现,我们虽然说手机开车不安全看起来不方便,但是光打安全牌用户并不接受,用李想的话来说就是:很少有人会愿意为安全买单,人只会为安全感买单。行车记录仪就是典型的例子,提供安全感的产品,每个人都需要。【参加展会】当时参加的 Techcrunch 展会,和管技术的合伙人一起,为的就是获取用户的真实想法。事实证明展会的 PR 作用远高于市场调研作用,另一个经验是,展会上火爆的产品不一定成功。大家可能是抱着看新鲜的态度来看的,我们当时就非常火爆,很多人特别感兴趣,但是当用户回访的时候大部分人并没有强烈的购买需求。当你参加展会时,有客户或者用户表达强烈购买需求的时候,产品就有可能成功。 当时朋友送给我的汽车仪表台,供我展示研究。经过快速样机,市场测试,见了很多投资人,在去年 10 月份的时候,我便决定把项目暂停。重新调整方向,创业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调整方向的过程,这时候很多同事是跟不上的,必须保持最透明的沟通,合伙人也要团结一心才行。另外创业合伙人很重要,这是和传统生意不一样的地方。 虽然这一代产品没有量产,但是设计上还是有一些经验可以总结:这款产品的设计做得还是不错的,当时放在一系列苹果的产品旁边都非常和谐。我们用的方法就是参照,UI 设计学习的是 Apple watch,因为 HUD 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提醒,而另一个以提醒为主的产品就是智能手表。所以在交互和功能上用过 Apple Watch 就知道 HUD 该怎么做了。设计产品一定要参照,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千百种,最有效的往往是大家已经接受的。 菜单设计也参照了 Apple Watch。 … 继续阅读
极客评车:当迈锐宝 XL 被「科技」武装
最近拿到了一辆雪佛兰迈锐宝 XL。 迈锐宝 XL 一共有 1.5T、2.5 自吸两种排量共六个配置,其中,1.5T 搭配 7 速 DCG 双离合变速箱,分为四个配置;2.5L 车型搭配传统的 6AT 变速箱,有两个配置。我们借到的是 1.5T 的顶配车型。 作为国内上市不久的雪佛兰旗舰车型,这辆车可说的话题实在太多太多,比如大幅度的轻量化设计,比如和老款迈锐宝截然不同的外观风格,又比如它的科技互联配置,等等等等。我们在这篇文章里重点聊互联配置和使用感受。 互联配置:车圈的科技极客 在开始聊具体的使用体验之前,我简单罗列一下配置:足够多的 USB 接口、中控大屏、CarPlay、安吉星车载信息服务系统、4G LTE、车载 Wi-Fi……即使以一个「科技极客」的苛刻角度来看这辆迈锐宝 XL 的互联配置,它也绝对能满足你。 我先把不同车款在科技配置上的差异说明白,请看下表: 通过这个表格,还是能看出来挺多东西的,比如 CarPlay 是全系标配;只有顶配车型才配备了导航;以 1.5T 的锐驰和锐尚版为界,迈锐宝 XL 的互联配置被分为了两个级别。所以,对于看重这些配置的人来说,建议从 1.5T 的锐尚版开始考虑。 这些配置用起来怎么样? 屏幕: 首先从观感上来说,低配两款车型的 7 寸屏差的不只是尺寸,边框也不太一样。把两个屏幕的照片放在一起,明显是 8 寸的黑框屏幕更有科技感,和内饰的整体协调度也更高。 导航: 关于顶配才有导航这件事,我觉得并不能算是槽点。按照目前绝大多数消费者的使用习惯,对于苹果 CarPlay 或百度 CarLife 这类 App 的需求可能已远远大过于车载导航。在迈锐宝 XL 上有 CarPlay,可以使用 iOS 的「地图」App 进行导航,高德数据、带实时路况,比原厂导航不知好到哪里去(需要调用手机 GPS)。如果没有 iOS 设备的话,那安吉星人工后台就又可以发挥价值了。我们试着用了几次安吉星人工导航,感觉目的地查询、路线规划能力以及路线导航下发都非常方便准确。说句题外话,人工后台这东西,在中国的接受度和使用频率其实是比欧洲高的,一个外国的车联网大牛说的。 4G LTE+车载 Wi-Fi: 车载 Wi-Fi 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功能,我们叨逼叨节目也聊过这个话题。迈锐宝 XL 的 Wi-Fi 功能号称支持 7 台设备的连接,就算坐满人也足够用了。很多人关心流量怎么算的问题,在这辆车上是这个情况:购车后首三月赠送 3 个 G 的流量,到期之后可以通过拨打安吉星进行续费;最高资费是 555 元一年,包含 18G 流量;最低资费是 7 天 20 元,400M 流量。给安吉星客服打个电话,这些你就都知道了。 CarPlay: 现在越来越多新车搭载 CarPlay 系统了,通用旗下的别克、雪佛兰可说是其中非常积极的品牌。其实几年之前,雪佛兰就是第一个在车内引入 Siri 语音控制功能的品牌;甚至在今年苹果的 WWDC 开发者大会上,苹果用来演示 CarPlay 新功能的「载体」就是迈锐宝 XL(他们和苹果的「关系」可见一斑)。 我们在迈锐宝 XL 上也试了一下这个「新功能」。其实就是把 iOS 升级到 9.3 以上,把手机连上 CarPlay,在 CarPlay 的地图 App 里面会增加「附近兴趣点」的功能,可以快速选择加油站、餐厅等等。很明显苹果是想让 CarPlay 更好的满足驾车场景,而我用过之后的感觉是,它更趋近于车载导航的使用体验,将手机和车机进一步融合,特别方便。 关于 CarPlay,还有个让我喜欢的小细节。我在「播客」App 里可以听到我们的叨逼叨节目。当然这不是重点,重点是,那个带有我们 logo 的节目封面,还可以被显示在仪表盘的 4.2 寸彩屏上,这是在手机与中控大屏的「双屏互动」外的又一项「双屏映射」。我得承认,这一幕特别好的满足了我的虚荣心,毕竟是自己家的节目嘛~ 不过我还是想要提醒一件事:手机连接 CarPlay 时,如果有涉及隐私的电话进来,一定要先拔掉 USB 线再接,否则那些不能让人听见的事儿就都从汽车音响里放出来了…… 如果要说有什么遗憾,安卓手机互联功能的缺失算是一个。其实在硬件上它是支持 Android Auto 的,但是 Google 的问题大家都懂的,据说如果能「科学上网」的话,还是可以使用这个功能的。另外,百度家的 CarLife 也没出现在迈锐宝 XL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