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C 2016|专访 Terrafugia,「飞行汽车」究竟如何实现?

· Aug 25, 2016 333

如今的交通状况,越来越令人堪忧。经常有人在车尾贴这样的字:着急你就飞过去。 其实,面对这样的调侃,你真的可以买一辆「 飞行汽车」,随时随地起飞。Terrafugia 就是一家正在研究飞行汽车的创业公司,这次 Terrafugia 来到了 MMC 大会的现场,和我们一起讨论了让汽车上天这件事。 随时随地,想飞就飞 Terrafugia 公司的初始成员是 5 个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毕业生,成立于 2006 年。这家公司创立之初,就是为了造出来能够飞行的汽车。 10 年过去了,他们的团队发展到了 20 人,依然在研究飞行汽车。按照 Terrafugia 公司的规划,他们的飞行汽车会在 2023-2027 年进入量产阶段。20 年一直在做同一件事,也是挺有情怀的。 在 2009 年,他们发布了第一款飞行汽车,名为「Transition」。3 年后,Terrafugia 公司发布了第二版 Transition 车型。需要说明的是,这是一辆实车,并且真的能够飞起来。 Transition 有两个座位,在天上开起来和传统运动飞机差不多,空中续航为 640 公里,最高时速为 160 公里/小时。 它的机翼能够折叠起来,以减少在陆地的占地面积。虽然它能飞上天,但它还是配备了一系列汽车的安全配置,比如气囊、预紧式安全带、碰撞溃缩区等等。它的最后一道防线就是降落伞,在紧急时刻能够让车安全着陆。 Transition 将会是未来 Terrafugia 的第一款量产产品,但它的缺点也很明显,就是需要滑行才能起飞。对于更远的未来,Transition 设计出了一款名为「TF-X」 的概念飞行汽车,它尚未落地,这家公司只给出了一些细节。 TF-X 是四座设计,有垂直起降的能力,机翼同样可折叠。起飞阶段,它依靠两个螺旋桨来提供升力和部分前进的动力。当获得的升力足够大时,这两个螺旋桨会收起来,只依靠车尾的涵道式风扇推进。 TF-X 是一款混合动力飞行汽车,它的两个螺旋桨依靠电动机驱动,官方说这两个电机输出功率可达 1 兆瓦。车上配有一台 300 马力的汽油机用来给电池充电,同时驱动涵道风扇转动。 与 Transition 相比,TF-X 的性能更为强大。TF-X 在空中的续航里程达到了 800 公里,空中极速 320 公里/小时,降落的时候只需要一个 30 平方米的场地即可。 同时,它还配备了一系列智能系统,上车后只需告诉汽车目的地,它就能把你送达,最大程度降低使用门槛。这家公司的营销传播经理 Dagny Dukach 告诉我们,飞行汽车更适用于长途的出行。 目前,Terrafugia 公司只做出了一个 TF-X 的等比例模型,主要用于风洞测试。预计在 2018 年,他们将会造出 1:1 比例的不载人样机。 至于飞行汽车的价格,Terrafugia 公司只说和「 超跑」、「 高端车」 相当。 飞行汽车「 落地」 有点难 Transition 已经落地,从技术角度来看,造一台原型机并不困难,因为它更像是一个飞机。但对于颇具科幻范的 TF-X 来说就不太一样了,Dagny 也向我们坦言,TF-X 也只是他们对未来飞行汽车形态的描绘。 目前飞行汽车面临的问题主要来自两方面,分别是「 法规」 和「 技术」。 法规方面,飞行汽车毕竟是一个跨界产品,现在还没有专门的法规和技术标准来对它进行约束。经过 Terrafugia 公司的申请,FAA 已经同意他们使用一个不载人的样机进行空中测试。另一方面,对于用户来说,要开飞行汽车上天就得有飞行执照。Terrafugia 公司认为开这种车需要有飞行执照,但考取门槛应该比现在的飞行执照低。 技术难关的攻克,则需要时间、人才和金钱。Terrafugia 公司的研发人员包括资深工程师、航空专家和车辆专家,虽然他们说有信心解决所有问题,但在我们看来,这样的发展速度有点慢了。其实这次 MMC 大会也不是 Terrafugia 公司第一次亮相,他们增加曝光度也是为了获得投资,寻找潜在的合作机会。 自人类诞生以来,就从未放弃过飞行的梦想。在过去,我们只在科幻片里见到的会飞的汽车,如今飞行汽车真的来了。10 年后堵车,或许就真的能飞过去了。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VOL.135:GeekCar 在上海开 Party,你不来吗?

· Aug 25, 2016

网易云音乐搜索歌单:GeekCar 叨逼叨 BGM。每期节目的背景音乐都能一次听到啦! 还有,我们周四周日更新啊!记住了! 今天,我们仨人生第一次直播了节目。当然,这期节目并不是大家所期待的视频直播。虽然我们不用面对着镜头,一边担心自己丑一边担心三个人没话可说,但这期节目录出来仍然是一个大写加粗的「 拘谨」!!!小伙伴们大家就勉强听听咯~ 最近这几天,我们 GeekCar 组团来了上海,实现了我们一年前许下的要在魔都办站的愿望。如果你恰好也在上海,如果你也对未来出行有些许的憧憬,那不妨来我们的展会上和我们一起玩玩儿呗~地点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 W5 馆!门票全免哦!我们的新造车运动第三季,也会在 26 号举行!小伙伴们快来玩儿啊! 听节目记得点赞打赏和评论哟! 本期人物介绍: 大尧——GeekCar 最具洞察力的运营官。北京土著外加 UK 留学背景,专业性极强又超接地气,一个能顶俩!记住:跟他聊什么都行,但就是千万别提吃饭的事儿,谁提谁 S*B! 大白——GeekCar 最没节操的内容官。这是一只活生生的段子手,热爱科技但绝不乏味,五大三粗还常常害羞脸红。记住:千万别跟他聊天,小心你的节操被他说没了,这你找谁说理儿去! 刘能叔叔——GeekCar 最不正经的铲屎官。虽然是个妹子,但非得给自己起个叔叔的艺名儿,而且自打公司来了三位猫爷,就变成了专注的铲屎官。记住:惹她可以,别说猫不好!别说! GeekCar 有话说: GeekCar 叨逼叨是我们一次新的尝试,有任何意见和建议都可以直接留言告诉我们!你也可以表达你的观点你的态度,让你的声音也出现在我们的节目当中~欢迎吐槽欢迎么么哒~

「GeekCar Daily」8.25:无人驾驶出租车 nuTonomy 开始运营;蔚来汽车发布电动方程式新赛车

· Aug 25, 2016 333

无人驾驶出租车 nuTonomy 开始运营 外媒报道,世界首个无人驾驶出租车项目 nuTonomy  今天在新加坡正式开始营运载客。目前,nuTonomy 共有 6 辆车投入运营,行驶范围限制在 2.5 平方英里的商业住宅区内,载客也需要在特定区域进行。乘客必须通过审核邀请,之后能够使用手机 App 完成预约。 nuTonomy  计划在年底把车辆增加到 12 辆,并在 2018 年组成整只无人驾驶出租车队。另外,为了对抗 Uber,他们也计划在美国匹兹堡开启此项服务。 听不到出租车师傅吹牛逼,应该好不习惯吧~ 蔚来汽车发布电动方程式新赛车 蔚来车队在伦敦发布了 2016/17 赛季 FE(国际汽联电动方程式世界锦标赛)的新赛车。新赛车采用了全新的设计,包括动力系统、能量回收和调校在内的技术都进行了升级。在涂装上,车身会保持蔚来蓝和灰色,反光镜和鲨鱼鳍进气口处采用撞色涂装。新赛季,蔚来汽车车队的车手依然由小皮盖特和奥利弗·特维担当,首站比赛将于 10 月 9 日在中国香港举行。 法拉第未来的「 龙车队」,是不是还在准备新车发布会? Uber 为司机提供退休规划服务 据外媒报道 ,Uber 日前宣布将和在线资产管理公司 Betterment 合作,为波士顿、芝加哥、新泽西及西雅图的 Uber 司机提供资产管理咨询服务及退休计划协助服务。退休的 Uber 司机可以通过 Uber 应用将退休金免费转入 IRA 或者 Roth IRA(个人退休账户),并且账户第一年完全免费。使用退休账户有助于退休人员更好的管理自己的资产。 很好奇的一点是,开 Uber 到退休的话账户里会有多少钱? 曼切斯特推出智能公交站亭 最近,曼切斯特在距离火车站附近的皮卡迪里进行智能公交站的测试,乘客们可以享受免费的无线网络和无线充电服务。一旦测试成功,这个项目将扩展到整个大曼切斯特地区。这个智能公交站亭采用的是模块化设计,能够安装在大曼切斯特的其他地区以及需要该服务的地方。大曼切斯特交通(TfGM)委员会主席 Andrew Fender 表示,这个项目的主要是为了改善公共交通网络,鼓励更多人选择可持续、环保的出行方式。 有了免费充电和 Wi-Fi,我反正是迈不开腿了。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车联网产品经理有话说:为什么车载系统不好用?

· Aug 25, 2016 333

本文作者辛巴酱,车联网行业从业者。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 米拿凯特」。 GeekCar 的大白上周写了篇文章,叫做《车载系统为什么不好用?听听车联网专家是怎么说的》。 作为立志成为车联网领域专家的我,这些年来也一直在关注这个问题,当然我更喜欢马克思先生说的一句话「 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方式去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原文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我也有改变世界的伟大梦想,但我相信另外一点,那就是,存在的事物一定有它的合理性,找到它的根源,再来谈改变,要比老罗那种「 无知者无畏」 的方式更科学。虽然「 无知者无畏」 也可能会取得成功,但是计算总的概率,还是以科学的方法去考察,成功的概率更大一点。 好吧,上边这段话是废话,如果时间紧张,可以略过不看。 在审视一个现象的时候,我更愿意去追求它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我一直执着的认为,表面的现象都是偶然,背后的原因才是必然。 控制-传统车载系统的主要用途 今天我们要谈论到车载系统,其全名应该是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它有个不错的英文缩写-IVI(In-Vehicle Infotainment)。 首先我们要稍稍回顾一下车载系统的起源。最早呢,车上是没有什么娱乐系统的,只有极其简陋的信息显示,基本还是指针仪表方式的,当这些需求满足了之后呢,又增加了一些,比如空调系统,人们使用旋钮和开关来控制空调。然后又增加了收音机,CD 机,车里边有了不错的音响,为了便于控制收音机和 CD 机,车里边开始有了小的单色液晶显示屏,上边可以显示收音机的频率或者歌曲的次序,当然还有空调的温度。然后,人们觉得车里边应该有个导航系统,给路痴使用。(插播一下,我觉得导航系统是有情怀的、伟大的发明,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导航系统的话,女司机们怎么开车?)这时候用上了彩色的液晶显示屏,既然是彩色的,很快,人们就可以通过它看视频,活着看看新闻、查查天气,当然这些不是主流,从设计思路上来看,这块屏,以及相关的按键、旋钮,其目的是为了控制车内的装置,以及给司机提供反馈。 说了这一堆,其实我只是想说一句话,车内的系统,其主要目的是为了 控制 , 获取信息只是其次的功能。在这个系统的框架之下,再来考虑信息娱乐的问题,这就像是在冰箱上安装电视看视频节目一样,不搭。 我不想说控制不重要。在车载的环境之下,安全性仍然是现在需要考虑的头等大事儿,我们需要的是稳定的控制。手机偶尔撒娇是被允许的,但是我的车辆最好不要这样。 只是,马斯洛他老人家说过呀,人的需求分五层,当生理、安全的问题解决了之后,情感、尊重、自我实现的要求需要被满足;张小龙也一直强调,人性有三大弱点「 贪嗔痴」。现在的、主要目的在于控制的系统,解决不好这些问题,于是抱怨出现了。 当然这一点正在转变,一些没有历史包袱的企业-比如 Tesla-在这方面做的很好,他们的车载系统兼顾了信息与控制。当然有人抱怨他们做的太过,控制方面太不直观。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整车厂 在现在的商业模式里边,整车厂的收入来源于车辆销售(汽车金融也许可以算作一个收入来源,但仍然是与销售有关)。在销售之后的整个车辆生命周期,车厂最关注的一件事儿,大概就是 315 了。这样说可能有些夸张,然而 OEM 这时候的态度更多的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没有系统性的质量问题就 very good。在 OEM 的思维习惯里边,确定性很重要。 车载系统作为整车的一部分,其质量方面的要求,是车规级的,相关的标准远远高于消费级。跟整车一样,交付上线,这个周期就算结束。整车厂的开发周期经常以年为单位,从定版到完成 ABC 的开发测试,这个时间也是以月为单位。而互联网产品经常强调快速迭代,一般较成熟的互联网产品,其迭代周期以月为单位,而小米的 MIUI 更宣称每周发布一个版本。 于是矛盾出现了。 对 OEM 来说,SOP 是产品迭代的终点。车辆本质上是个硬件,模具、生产线等等一系列的东西都需要固化,这才能充分发挥规模化大生产的优势,降低成本。如果一定要改款,那是下一年的事情,而且对于存量用户也没有意义。另外,车辆销售之后,这辆车与整车厂其实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对它的运营,是其他企业的事情。 从 KPI 的角度来说呢,一辆车能让人眼前一亮,掏钱购买,做到这一点,设计、工艺、生产、销售这些人员的收益就有了保障。至于车上的信息服务产品好不好用,who care? 对互联网厂商来讲,产品的第一次发布,只是一个起点,互联网产品主要还是靠软件来解决用户痛点,在产品发布时,一般是有个核心功能,瞄准的是当前市场上尚未解决很好的、用户的痛点,然后呢,互联网产品最重要的是链接,产品经理从后台可以最直接的跟踪到用户行为,再根据用户使用情况,逐步改进、打磨。 OEM 传统的思维模式,与开发、运营互联网产品的思维,并不匹配。 车载互联网是个新的领域吗? 车载互联网是个全新的领域么?还是说它根本就是移动互联网的一个分支?想清楚这个问题,有利于厘清车载系统和手机的关系。 移动互联网,是移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结合与发展的产物,通过它,人们实现了随时随地的互联。与之相对应的是 PC 互联网,在那个时代,人们只有使用电脑才能上网,虽然也能互联,但却做不到随时随地。从技术和经济角度来说,移动互联网大大降低了人们接入网络的成本和难度,所以有人说,移动互联网才是真正的互联网。 从这个定义上来说,车载互联网本身就是移动互联网的一个分支。如果一定要说区别,那就是在车载场景下对用户有更多的限制,比如手要控制方向盘,眼睛要注视路面,头脑要想着自己正在开车(而不要分神去想晚上哪里吃)。从开发商的角度来说,还有个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很好的标准化。 智能手机已经很好的标准化了,iPhone 本身就是封闭的系统,对于软硬件都有极其严格的要求;而 Android 虽然经常被定制,但各定制版之间基本也是兼容的。这对于开发商很友好,大概只需要适配两大操作系统平台(当然 Android 的碎片化被人诟病,测试 Android 程序动辄需要搞上百个手机),就可以发布自己的应用。 然而车载系统还远远没有做到标准化。从操作系统底层来看,也许大家都差不多,然而到了上层(屏幕尺寸、形状、按键、旋钮等等),每个车厂就都会有自己的要求。MINI 和 7 系的不一样,宝马的一定与奔驰的不一样,吉利和长安也会有区别。XX 供应商说,我做个通用的车机,你们都装这个吧,然后你们的按键什么的也都按我的标准来制造。你以为,会有整车厂来响应吗? 对于整车厂来说,车载系统也是构成差异化的要素之一,一定要追求自己的特色。曾经有人提出,我们做一套专门的车上社交软件,只给我们的车主使用…… 实在没有什么功能上的新花样,那么在配色、字体等方面搞点区别也是好的。 事实上很难有开发商能来满足这样的需求,就算有人做出来,这也不是用户的需求。原因很简单 – 车载场景,是用户所面临的诸多场景之一,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用户在其他地方喜欢吃牛排喝红酒,坐在车上就变成爱吃宫保鸡丁了?或者用户一定要坐在驾驶位上才去考虑该往何处去? 非要独立于用户的完整生活场景,再单独构建一套系统,这本身就是伪命题。 当然,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手机包打天下,不能把车载互联网理解为研究让用户如何在车上用手机。但是,起码在个性化信息和服务的层面,车载系统不应该是个独立的存在。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