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脸」奥迪 Q8,这辆国产车是怎么做到的?
这几天,大家的注意力逐渐开始从 CES 转向底特律车展。虽然都在说今年的 CES,汽车成为了主旋律,但是相比于 CES 在科技展插播汽车的套路,底特律车展相对来说更纯粹,和汽车的关系也更密切。除了汽车的科技感之外,我们还能见到更多科技之外的内容,比如设计。 在底特律车展上,奥迪正式发布了全新 Q8 E-tron 插电式混合动力 SUV 概念车,将搭载一套插电式混合动力总成,最大功率为 330kW(449PS),最大扭矩 700Nm,量产版车型将在 2018 年正式推出。 当然,作为一辆概念车,最直观的肯定是造型设计。在更换了新的设计总监之后,Q8 的外观明显和之前车型的「 套娃」 风格有了很大的区别。作为全新系列的车型,Q8 虽然还能看出家族式的前脸的影子,但绝对算是奥迪多年来设计的一大突破。当然,对于这样的全新设计风格,能否被市场接受还是未知数。 谁抄了谁? 在看到前线小伙伴传回来的 Q8 照片之后,总让我觉得有些似曾相识。回忆半天,终于想起来在去年,上汽大通曾经发布过一辆叫 D90 的概念 SUV。从图片就能看出,D90 的前脸确实和新款 Q8 有些相似。 最近,D90 已经开始组织媒体进行工程样车的试驾,量产车也会在今年下半年发布。当然,目前网上流传的都还是 D90 的伪装车照片。除了在轮廓上能够看出保留了较多概念车的元素之外,我们没办法判断 D90 量产版的具体造型细节。但是,我们通过某些渠道,搞到一张 D90 前脸的设计图。 通过对比 D90 设计图和 Q8 的前脸,我们确实不能否认在观感上,两辆车有些类似。例如从车灯比例形状位置、八边形蜂窝进气格栅等部位的线条上,确实看起来有较高的相似性。 难道这又是像众泰保时捷那样的案例?但是从案发时间来看,D90 的发布时间早于 Q8,显然不存在国内抄袭国外的可能。而奥迪作为国际大厂,难道会抄袭中国的品牌? 为此,我和几个汽车设计师都聊了聊。不过涉及别的汽车品牌,所以在这里就不指明具体是谁了。总之,他们给我的一致回复是不存在抄袭,更多的是在设计上遇到了「 巧合」。 从产品研发时间来看,奥迪 Q8 的定稿时间,应该和 D90 概念车的发布时间差不多。也就是说,这两辆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在互不知晓的情况下进行设计研发。 另外,除了前脸在比例、某些元素选择上类似之外,这几个设计师都认为两辆车还是有很多不同。仅仅是前脸,就在很多细节的处理,线条的风格上都有很大差异。因此,说谁抄袭谁都是不成立的。如果再看车的侧脸、尾部,那么差异性就就更明显了。这也说明,这两家的设计师可能真的是在设计前脸的时候,想到了一起。 仔细一想,其实在汽车设计层面,抛开某些恶意抄袭之外,这样的设计巧合其实并不少见。例如这两辆车的前脸中,类似八边形的蜂窝进气格栅,就和日产的 Datsun 车型类似。但是单一元素的选择,很难用抄袭去描述。产生这样的结果,更多的是因为在设计初期,设计的灵感来源、趋势判断有相同。这才会导致两辆车在某些细节上传递出类似的效果。 作为一个国内品牌,能够抢在奥迪之前发布有类似设计风格的产品,在某种程度上也表明了中国的设计师的能力并不比别人差。这一点,中国设计还是挺让人期待的。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我们体验了这届 CES 自动驾驶程度最高的一辆车 | 视频
在这届 CES 场馆周围的道路上,你会看到各种各样涂装的自动驾驶车在做路测。如果你今年没有带辆测试车来现场的话,都不好意思和别人说你是做自动驾驶的。不过,在这些自动驾驶车当中最火的一辆,却也最」 不显眼「。这辆车不是来自什么科技巨头或创业公司,而是来自老牌一级供应商德尔福。 这辆车有什么不一样 德尔福的这辆自动驾驶车改装自奥迪的 SQ5,说实话,除了涂装以及自动驾驶的专用车牌照,你从外观和内饰上真的看不出这辆车和普通的 SQ 5 有什么明显的区别。但是,在平庸的外表下,这辆车可谓是武装到了「 牙齿」——全车一共配备了 25 个传感器,包括 9 个摄像头、6 个激光雷达、6 个长距离雷达、4 个短距离雷达,实现了激光雷达、摄像头和雷达的 360 度车身覆盖。 值得称道的是,这些传感器都被巧妙的隐藏在了车身结构当中,例如下图中隐藏在车顶行李架上的摄像头: 例如隐藏在车身尾杠下和前车灯下面的激光雷达与长距离雷达: 再例如隐藏在车身后玻璃后面的激光雷达: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了解辆车传感器布局,我们现场请德尔福的工作人员做了一个介绍,并拍摄了视频: 开放道路体验 体验环节的路线全长 6.3 英里,正好围绕着 CES 的展馆周围转了一圈。在 CES 最开始的两天,由于路况较为拥堵,整个路线的行驶时间甚至达到了 40 分钟。幸好,我在体验的时候已经是 CES 的最后一天了,所以整个路线行驶下来花了约 20 分钟。 车辆全程都是处于自动驾驶模式,车内的车机屏幕一直显示各种传感器所描绘出的周围环境的画面,再加上德尔福的工作人员全程讲解,这 20 分钟基本上已经可以把这辆自动驾驶车的工作原理理解透彻了。 不多卖关子,下面就是体验的全程视频,其中左下角的画中画为车机屏幕的特写: 针对这辆车的传感器工作原理,我们可以用体验中的场景举例说明 上图是车辆在到达一个十字路口时,车机上所显示的画面。其中我们可以看到的黄色的线是来自于激光雷达返回的信息,白色为摄像头捕捉到的车道线,绿色为传感器识别的前方可行驶的空间范围(Free Space Detection)。除此之外,摄像头还捕捉到了从十字路口另一方向驶来的车辆,以及交通信号灯。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屏幕的右下角还有一组信号灯的标识,它是来自于德尔福 V2E(Vehicle to Everthing)技术中的 V2I(Vehicle to Infrastructure)分支,即车辆可以通过 DSRC 技术与同样支持 V2I 的交通设施进行互联,让车辆可以提前了解到这些设施所处的位置以及状态(例如交通信号灯是正在亮红灯还是正在亮绿灯)。 关于德尔福的 CSLP 系统 这辆 SQ5 所搭载的系统名为 CSLP,它是德尔福与 Mobileye 合作的整套自动驾驶解决方案。这四个字母其实是 Centralized, Sensing, Localization, Planing 的首字母组合。其寓意为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的四个关键:集成、感知、定位以及预判。 德尔福将 Mobileye 最拿手的几项摄像头相关技术都整合到了 CSLP 当中,这其中包括: 1. EyeQ 4/5 系统:包括搭载 EyeQ 4/5 芯片的 SOC 以及相关算法。 2. REM 技术:Mobileye 于去年 CES 发布的基于 2D 摄像头数据所实现的地图定位技术,下图当中黄色的部分即为摄像头通过 REM 技术捕捉到的道路标识,通过将这些标识与云端的地图数据对比便可以辅助车辆进行定位。 3. 3D Vehicle Detection:Mobileye 的一项最新技术,通过算法,将摄像头所捕捉的 2D 画面中的汽车进行 3D 解析,从而可以得到车辆的大致形状,车身朝向角度等。弥补了摄像头在 3D 感知方面的缺失。 下图即是 3D Vehicle Detection 在体验时所反馈回来的画面,绿色的方框即是对车辆的 3D 解析。 除了 Mobileye 的技术以外,这套系统还整合了之前被德尔福收购的 Ottomatika 公司的路径与行驶算法,以及德尔福自己的 Multi-Domian Controller(MDC)多传感器控制系统。 面对这么多种硬件与算法,德尔福是怎样将他们整合到一起的呢?在德尔福的展台大屏幕上,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张图 可以看到,Mobileye 的主要角色还是提供了摄像头相关的图像识别、地图定位技术以及图像识别芯片。而在车辆驾驶行为的算法上,Mobileye 只占了 20%,剩余的算法与硬件分别来自德尔福自己以及整合芯片供应商(会是英特尔吗?)。这一点其实也可以验证我们之前在 CES 期间得出的一个结论:Tier 1 在自动驾驶行业当中依然处于一个不可取代的地位。 因为目前任何一个单一技术解决方案商都无法完整的提供自动驾驶所需的全部技术,Mobileye 已经将自己的摄像头技术发挥到了极致,甚至用算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摄像头在 3D 图像识别以及高精度地图定位等方面的短板。 但是出于安全及冗余的考虑,车厂(特斯拉除外)在高度自动驾驶中还是会选择激光雷达,摄像头,短距及长距雷达等「 全品类」 传感器整合的方案。这种情况下,Tier … 继续阅读
这台新凯美瑞不要钱,但「发动机」值 20 多万
在最近的北美车展上,丰田带来了新凯美瑞。外观上,它更年轻了,甚至有点雷克萨斯 LS 的元素。至于内饰,也没有太多可挑剔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它还有一堆「 黑科技」。 如果以后你要买一辆 20 来万,适合年轻人开的偏运动风格的车,我会毫不犹豫把新凯美瑞加到推荐列表中。 外观年轻化,但也挺有争议 聊新凯美瑞,还是得从外到内。 新凯美瑞可以大致分为两个版本:2.5L V6 普通动力版和混合动力版。外观方面,这两款车型主要区别集中在前进气格栅和尾灯上,采用网状进气格栅的是普通动力版,采用横幅式进气格栅的是混合动力版。 确实,和现款凯美瑞相比,新凯美瑞更加运动了,撇清了和「 中庸」 的关系。至于这个前脸,有人说好看,有人说丑。 对了,普通动力版尾灯设计有点像雷克萨斯 LS,并采用了四出排气,有点唬人: 但是混动版车型就没那么拉风了,就普通尾灯+一个排气管(看我们多环保)。 下面是它的内饰: 一次从内到外的革新 其实这辆车更吸引我的,是藏在车壳之下的三大件。 新凯美瑞基于丰田最新的 TNGA(Toyota New Global Architecture)平台打造,这是一次彻彻底底的换代。 关于 TNGA 平台,丰田执行副总裁加藤光久这么说过:「 在 TGNA 架构战略下,同平台车型将使用大量通用化零部件;最初通用比例为 20%至 30%,最终将达到 70%至 80%。」(目的是为了降低成本、缩短研发周期,不过我只关心这车到底能不能便宜点?)换了个平台,新凯美瑞开起来会变得运动吗?开过才知道。 除此之外,新凯美瑞最黑的科技就是发动机。 前段时间,我们被丰田 Dynamic Force 发动机刷屏了,它的热效率号称可以达到 41%。这台发动机,就搭载在了新凯美瑞上。其中普通动力版车型发动机热效率最高为 40%,搭配一台 8AT 变速箱,而 41%这个数字出现在那台混动车上。 「 买发动机送车」,这个说法并不过分。 对了,我们这里说的都是「 最高值」,并不是说这台发动机一启动热效率就是 41%。 下面是官方给出的这款发动机的特性曲线,可以看出只有转速在 2400rpm、输出扭矩在 170Nm 附近时才会达到 40%。(这下你应该知道怎么开车省油了吧)关于这台发动机,还有两个特性曲线图值得你看。从图中可以看出,它的响应更快,动力更强了。(你只需要知道红色的线是 Dynamic Force 发动机就行…)接下来说变速箱,新凯美瑞的变速箱从 6AT 升级成了 8AT。齿比范围变大,就意味着起步更平顺,高速时发动机转速更低,噪音更低。虽然挡位更多了,但这台 8AT 的尺寸却比之前的 6AT 尺寸还要小: 性能方面,这台 8AT 的扭矩损失更少,比过去的 6AT 减少了 50%左右,主要是因为丰田优化了 8AT 变速箱中摩擦片的设计。另外,丰田还提高了液力变矩器的锁止范围。 至于那台混动版新凯美瑞,搭载的则是丰田 THS II 混动大法,很多部件经过重新设计。比如 PCU 更小更轻,电力损耗减少 10%;锂电池组也也变小了,可以方便地布置在后排座椅下方(不侵占后备箱空间)。 一切都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其实关于这套混动系统,令我好奇的是为什么丰田选择了一台 2.5L 大排量发动机。 以上,是我们对海外版新凯美瑞的解读。可以肯定的是,新凯美瑞会进行国产,但有消息说它的动力总成变成了 2.0T+8AT。至于混动版车型,应该会延续海外版的配置。 可以这样说,新凯美瑞起码在三大件方面,集中体现了丰田最新科技,这是一辆脱胎换骨的新车。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