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ekCar Daily」2.14: 原长安 PSA 副总裁徐骏加盟评驾科技;Formule E 第二代赛车官方概念图亮相
原长安 PSA 副总裁徐骏加盟评驾科技 近日 , 原长安 PSA 副总裁徐骏正式加盟 UBI 保险公司评驾科技 , 担任 CEO 一职。徐骏曾主导长安系多次重大项目的建设和推进 , 拥有极其丰富的汽车制造和车企管理经验。加盟评驾科技后,徐骏将主导成立评驾科技深圳总部 , 充分利用深圳在政策、产业方面的资源和活跃的资金平台 , 延伸总部业务 , 积极拓展与汽车主机厂、经销商、政府公益等的合作。 论一名资深汽车人的转型。 Formule E 第二代赛车官方概念图亮相 最近,Formule E 底盘供应商 「Spark Racing Technology」 公布了第二代赛车的官方概念图,新一代赛车将会在 2018-2019 赛季正式投入使用。第二代的 Formule E 赛车代号「SRT05e」,采用了全封闭式座舱设计。另外,相比于上一代赛车,新一代赛车在续航里程、空气动力学以及车身轻量化等方面都有很大进步。仅整车重量一项,第二代赛车就减轻了 40kg。 一句话概括:这套外形设计完全碾压了 F1 赛车。 Uber 使用专车在新加坡采集地图数据 为了研发地图业务,从去年开始,Uber 就在美国、英国、墨西哥、加拿大以及澳大利亚等国家采集地图数据。而最近,Uber 的地图数据采集任务已经进入到了亚洲城市新加坡。未来,他们在新加坡的采集计划还将持续数月之久。与谷歌使用特殊车辆采集数据不同,Uber 将会直接在专车车顶安装设备,之后使用专车进行地图数据采集。 情人节这天,叫一辆地图采集专车真的好吗? 现代宣布建立智能安全技术中心 据外媒报道,昨天,现代汽车宣布将会成立一座智能安全技术中心。同时,他们还将聘请前通用汽车研究员 Lee Jin-woo 负责监管技术中心,Lee Jin-woo 此前曾在通用汽车负责研发自动驾驶技术。未来,这座智能安全技术中心还将成为现代和起亚的联合研究机构,用于研发与人工智能相关的自动驾驶技术。现代希望可以早日实现自动驾驶技术商业化,从而追赶上其他竞争对手。 韩国人就是喜欢挖自己人。 美团打车在南京进行试运行 今天,美团在南京试运行了「 美团打车」 业务。用户在南京本地打开美团 App 之后,就可以在顶端看到「 美团打车」 入口,输入出发地点和目的地之后,用户就可以进行叫车。目前,美团打车支持微信支付、银联卡以及 QQ 支付等支付方式。美团认为,打车业务可以帮助用户享受到「 吃喝玩乐行」 一体化出行服务,并且提供更加丰富的出行选择。 美团想要抓住的就是「 场景连贯性」 这个点。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美团打车」的背后:滴滴终于有了新对手,而美团做出行的野心同样很大
就在人们以为网约车市场在 2017 年将要大局已定的时候,万万没想到,居然有新的玩家进入这个领域,更没让人想到的,新玩家居然是美团。 情人节这天,美团在南京悄悄上线了「美团打车」功能,开始正式进入网约车战场。虽然美团方面并没有官方宣布这个消息,但是它还是在短时间内人尽皆知。 使用「美团打车」是一种什么体验? 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恰巧在南京参加长安马自达新昂克赛拉的上市活动,于是当晚肯定要「亲测」一番。「美团打车」并不是一个独立的 App,入口仍然在美团 App 里。把城市切换到「南京」,就可以在比较明显的位置看到「打车」这个按钮,而切换到其他城市时,这个位置的图标是「旅游出行」。 它的竞品毫无疑问就是滴滴,具体来说,是「滴滴快车」。 打车页面的 UI、交互设计和滴滴所使用的模式高度类似,如果你是一个用惯了滴滴的用户,完全不需要什么学习成本来适应美团打车。 我准备从利奥大厦坐车到鸡鸣寺,叫车之后过了大概 15 秒左右,App 里显示出了来接我的车辆和司机信息。响应虽然快,不过司机距离我大概 3 公里,略远。一个平台刚刚上线运营,因为车辆密度不够,就不能在这方面要求太多了。 关于价格,美团打车没有起步价,但是有 9 元的最低消费,每分钟 0.3 元,每公里 1.8 元。 预约界面里给出的预估价格是 9 元,同一时间,同一段行程,和滴滴快车的价格相差无几(不拼车)。 因为是新上线的业务,所以美团还给了几张优惠券。 等了八分钟之后,我坐上了那辆白色起亚 K5。和司机聊的话题当然就是「美团出行」。 他说,「滴滴在市场上一家独大,这让他们对待司机的态度开始发生变化,越来越不能以平等的姿态对待司机,反而是反复暗示『 滴滴的平台不缺司机』,这让人有点儿难以接受。」他所挂靠的租赁公司,最早属于 Uber 平台,后来滴滴 Uber 合并之后变成了「滴滴的司机」,前一阵,美团找到他们所在的租赁公司,批量获得了车辆和司机资源。 美团打车采用的是司机抢单模式,并不是随机派单。 最终,我为这趟行程支付了 5 元出头的费用。我是那个司机今天接的第四单(叫车时间是 22:22)。 据他估计,上线的这第一天,美团打车平台在南京至少会有 1000 台车。但是根据其他文章的报道,也有美团打车的司机给出的说法是 300-400 台车。而整个南京的出租车数量大约为 1.2 万台。 南京的网约车细则对于车辆和驾驶员给出了一定的约束,按照《南京市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管理办法 (试行)》里的规定,对车辆的要求是: 燃油汽车:轴距达到 2700 毫米以上,且发动机功率达到 108 千瓦以上。 新能源汽车:轴距达到 2650 毫米以上,其中纯电动汽车续航里程达到 150 公里以上,插电式 (含增程式) 混合动力汽车纯电驱动状态下续航里程达到 50 公里以上 对人员的要求是,必须具有南京户籍或取得居住证,且无涉毒记录。 有美团点评内部消息说,目前他们正在申请网约车牌照。 美团来跟滴滴抢生意,他们怎么想的? 美团点评的这个「突然袭击」,确实有点让人一下子摸不到头脑。全球最大的吃喝玩乐服务平台,干嘛要涉足出行市场? 美团这样的平台来做出行,看似意外,但其实有很大的合理性。 在此之前,Uber 曾经涉足过快递、送餐等业务,这是我在泰国拍到的 UberEATS 送餐车: 既然出行能跟外卖结合在一起,那么吃喝玩乐完全有理由和出行联系起来,毕竟吃喝玩乐都是线下行为,我们都需要通过某种方式到达这些商家的门店。用我们粉丝群里一位交互设计师的话说,「场景都是连贯的」。试想一下,你用美团 App 选中了一个餐馆,然后在这个 App 里叫个车,到达餐馆,出示 App 里的团购券用餐,吃完再给个五星好评,顺便再给司机一个五星好评……在逻辑上,这是完全说得通的,也就是很多人常说的 O2O 闭环。 第二个理由,很多人在分析美团打车的时候都提到了一个「交叉营销」的概念。微信公众号「罗超频道」的一篇文章描绘了这个玩法: 当你预订酒店之后给你赠送一张定向打车券,再比如当你用点评在餐厅结账之后顺便给你一张用车券甚至直接输入目的地叫车,还可尝试「 消费即可免费乘车」 的商业模式。 如果再「会玩儿」一些,这些打车券完全可以由商户来买单,而滴滴可是要烧自己的钱补贴的。 第三,美团此前已经积聚了足够的力量。根据易观千帆的数据,2016 年 12 月,美团的活跃用户已达 9015 万人,这个用户量已经足够巨大,完全可以推出出行服务。而在技术上,美团外卖其实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出行服务」,只不过运送的是食物,但下单、接单、调度等等,美团肯定已经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在技术方面他们并不是完全的「门外汉」。 最后,美团选择了一个好时机:网约车新政基本上尘埃落定,而滴滴一家独大带来。滴滴、易到们已经在政策方面给美团趟平了道路,他们不用花太多成本去和政策纠缠。滴滴体量越来越大,无形中让人觉得网约车市场的门槛很高,即使进入,也无法和滴滴抗衡。 但是一家独大反而带来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尤其是在用户体验方面,价格变贵了,过年的时候由于供需失衡,甚至出现了打不到车的情况,对滴滴的负面声音在这个时候达到了一个高峰,于是,美团老大王兴亲自负责的「美团打车」就来了。 王兴是一个极其聪明、极其有想法的人,而且对汽车和出行有自己的理解,我相信他在出行领域有一个不小的布局。先是以个人名义投资摩拜单车,现在又做了美团打车,未来还有什么动作?这个挺让人期待的。 偷偷告诉你,你打开拉勾网,搜索美团点评的招聘职位,会发现里面有几个自动驾驶、无人驾驶方面的职位需求,细思极恐…… 网约车市场的波澜 接我的那个司机,聊起美团出行的第一句话就是:「总算有了一个和滴滴竞争的,滴滴这么垄断着还得了」。 这可能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有竞争意味着对于司机、乘客来说,都有了更多选择的可能,也一定能得到现实上的好处。 当然,前提是美团打车能够释放出足够大的能量。虽然他们进入的时机很好,但面对滴滴这个对手,想夺取市场份额,也并不轻松。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苹果 CarPlay 可能会更好用了,但是它的槽点依然很多
苹果在三年之前推出了 CarPlay 车机手机互联系统,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车子开始搭载这套系统,它慢慢成为各个汽车厂商「讨好」年轻消费者的必备配置。 CarPlay 的出现有必然性: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科技公司慢慢看到了汽车行业内的巨大机会,而在用户端,我们对于移动互联的需求越来越强,这种需求顺理成章的延伸到「驾驶」这个场景里。而另一个不能忽视的原因是,在车内互联、车内娱乐系统的研发上,有的车厂不思进取,有的车厂倒是知道努力,但做出的东西总是不好,这给了科技公司进入这个领域的可能性。当然,也有一些客观因素制约了整车厂在这方面的提升,比如,一台车的研发周期和生命周期都过长,这和移动互联网的日新月异完全不搭调。 于是,CarPlay 这样的东西一出来,在三年之前还引起了相当大的震动,业内对于苹果这样的科技公司的「入侵」,显得既恐慌又期待。看看 CarPlay 现在在新车里的普及速度,你就能明白它的威力了。 但是,你以为它用起来就很完美吗?相信用过的同学多多少少都有点体会:CarPlay 绝对不是一个 100 分的产品,它还有特别多不完善的地方。 首先是内容上。虽然我们在车里常用的功能也就是导航、音频、通讯这几大类,但是 CarPlay 在本质上仍然只是把手机里的内容和服务重新整合,让它更适合驾驶场景(以一个新的交互界面在车机屏幕上显示出来),它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车内操作系统。而且从所接入的功能上来说,其实它还是挺简单的,尤其是所支持的一些第三方 App,并不能在国内使用。 其次是人机交互层面,在这方面,苹果自己并没有想清楚,或者换句话说,车内人机交互的讲究太多,基于「安全」这个先决条件,在交互设计上有一套自己的逻辑,有的理念甚至和手机等移动设备完全不一样。苹果作为一家行业外冲进来的公司,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很正常。 比如在使用 CarPlay 时,如果你要从导航功能跳出,切换到其他功能,需要先触摸屏幕左下角的 home 键回到主菜单,然后在主界面上再触摸相应的功能图标,也就是说,在不同功能模块之间切换,需要进行两次操作。 我们以导航界面为例,看看整车厂们是怎么做的: 这是宝马最新版的 iDrive 系统,在同一个屏幕上,可以对多个功能模块进行实时操作,真正的零次切换: 再比如福特的 SYNC 3 系统,功能模块的快捷按钮被布置在屏幕下方,只需要一次触摸就可以实现功能切换: 接下来是 CarPlay 的对手,谷歌的 Android Auto,也是和 SYNC 3 类似的底部切换方式,一次触摸可以解决。 在车里,越少的触摸次数意味着越有利于行车安全。类似这样的「准则」,在车内人机交互领域还有很多,比如,有些品牌会禁止司机在驾驶的时候通过中控屏对导航目的地进行设置。 当我们都觉得苹果在移动设备上的交互做得特别出色的时候,在汽车交互领域,他们其实还是有点嫩。在移动设备上看起来非常简洁的 Home 键,在驾驶环境里其实是有点儿力不从心的。 不过 CarPlay 也并不是一成不变,最近,苹果做了一些微小的工作,想让 CarPlay 的交互变得更科学一点儿。在新的测试版 CarPlay 里,苹果在功能界面的左边栏上增加了三个「最近常用功能」的快捷图标,这么改动之后,功能切换由过去的两步操作变成了一步操作。 这个改变很简单,夸张一点儿说,它虽然是 CarPlay 的一小步,但背后却是苹果对于车内人机交互理念上的提升。 当然,话说回来,即使 CarPlay 增加了这个小功能,但是在体验上,相比于谷歌家的 Android Auto,其实还是有些差距……更何况,原来整车厂开发的那些极为难用的车载系统,正在逐步的迭代进化,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车子原厂具备网络连接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减轻人们在开车时对于手机的依赖。 当时,苹果要用 CarPlay 进入汽车领域, 这让不少人感到恐慌。但现实是,虽然 CarPlay 覆盖了很多车型,但是还远没有到达颠覆那块中控屏幕的地步,还有太多不完善的地方。所以不管是整车厂还是创业公司,仍然还有足够多的机会。 最后说个笑话: 1 月份去拉斯维加斯,我们在机场租了一台 GMC 的全尺寸 SUV Yukon XL,那车上面带 CarPlay 和 Android Auto。我在副驾驶上用手机帮朋友导航,他表示看不清楚,于是我插上数据线,开启 CarPlay。然而,苹果自带的地图实在是有点渣,想到既然已经肉身翻墙了,还是换谷歌地图吧,然而,CarPlay 并不支持谷歌地图,而我又并没有带一台安卓手机,所以 Andriod Auto 也用不成…… 不能否认的是,如果想把手机和车机打通,CarPlay 确实是一个好选择,但是它真的不是十全十美的。看完以上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对它有一个更客观的认识。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