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要做无人驾驶?这是他们注定绕不开的领域

· Feb 22, 2017

今天忽然出现一个新闻,标题很刺激:《华为秘密测试无人车,涉足造车基本无悬念》。文章里给出了一张测试车的照片,但是像素感人,按照文章的说法,「该无人车看似简陋,但却采用四轮驱动,且在华为曼卡科技园实现区内自动驾驶,可以自行避让行人、绕行障碍、自动泊车等功能。」报道还说,华为已经和清华大学在无人驾驶方面展开了深度合作。 这则新闻被大范围转载,转载方标注的来源都是「新浪科技」,不过,当我们在新浪科技的网站翻的时候,却已经找不到这篇文章。 事情有点蹊跷。说实话,从这模糊的图片里,真心看不出什么「四轮驱动」,想必拍了照片发给媒体的人,应该懂车、懂自动驾驶。至于他具体是什么身份,恐怕只有原文作者才能说得清了。 在众多关于「华为造车」的流言里,这是最新的一个,但事实上,这个流言史却很长。最近两年,关于华为要造车的猜测就一直没停过,而且分析的像模像样。 但是华为曾经官方否认过造车的传言。去年 10 月,他们向腾讯科技发出过声明,其中提到「华为没有进入汽车制造业的计划,也没有推出华为品牌汽车的计划。」另外,声明里还进一步表明了华为对汽车行业的态度:「华为专注于 ICT 领域(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主张与汽车制造企业广泛合作,为车辆平台提供连接、互通的解决方案。相信借助下一代移动网络,将极大的促进创新与效率提升,推动信息社会的健康发展,也将最终造福整个汽车行业和广大消费者。」这个事的起因是有外媒爆料说华为要进入汽车制造领域,并且会选择供应商麦格纳进行合作。后者是知名的汽车行业「代工厂」,代工包括宝马、奔驰在内的多个品牌车型。有意思的是,与麦格纳传出过造车绯闻的另一个巨头就是苹果。 而根据一些文章的报道称,华为高层也曾经否认过造车的事儿,说法是「不会从一片森林一样大的市场,进入到一棵树木一样大的市场。」但是,否认了造车,不代表否认了要做自动驾驶和无人驾驶。造车是片小森林?自动驾驶可不一样,它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是全球经济的下一个增长点。况且,无人驾驶和通讯行业强相关,华为将业务扩展到这个领域,是顺理成章的。 有消息指出,华为已经在全国多个地区搭建了无人驾驶团队来进行这方面的研发,并且投入了巨大的人力。而从一些公开报道里,也显然能看出他们在做自动驾驶和无人驾驶的事儿。 在一周之前的 2 月 13 号,华为无线网络产品线营销运作总裁邱恒在「2017 世界移动大会(MWC)预沟通会」 上向媒体提到,华为已经在德国利用 5G 技术开始了无人驾驶的外场测试,测试内容包括自动驾驶编队行驶和车辆协同紧急制动。 说到 5G 技术,去年 9 月还有个大新闻:奥迪、宝马和戴姆勒在 9 月 27 日宣布和爱立信、华为、英特尔、诺基亚和高通结盟,组成「5G 汽车联盟」,目的就是要加快自动驾驶相关设备的研发。 这么多家重量级企业在一起搞一个组织,可见 5G 技术对于无人驾驶未来的重要性,当然也可见华为在这件事里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想做自动驾驶和无人驾驶?华为可能是绕不过的一家公司,相应的,华为也绕不开汽车。 扩大到汽车电子、车联网领域来看,早之前的 2014 年,华为就先后和东风、长安签署过合作协议,在车联网平台、车载通信设备、车机、移动终端、芯片等方面展开合作。你觉得华为跟汽车领域不挨边?其实他们早就开始行动了。 以「通讯」作为进入汽车的敲门砖,从车联网到无人驾驶,华为都有布局了。重要的是,「通讯」越来越成为未来智能汽车发展的基础设施和底层命脉,因为智能化的本质就是不停的通讯,不管是人与车、车与车、还是车与环境等等,对于华为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如果整体来看「移动互联」这件事,那么汽车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华为不应该也不可能不在这方面有所行动。 至于他们的无人驾驶测试,现在还不知道更多细节,在我们看来,华为可能会在决策、感知、控制这几个方面都做技术储备,但核心的竞争力一定还是通讯。 能进入自动驾驶领域的公司,一定都有自己的立足点,英特尔、英伟达、Mobileye,其实都是这样,华为也不例外。 所以还剩一个问题:从通讯切入汽车行业之后,华为会真的造整车吗?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看了乐高的飞行摩托模型之后,宝马做了一台 1:1 的样车

· Feb 22, 2017 333

今年一月份,乐高推出了一款宝马 R 1200 GS Adventure 摩托车模型。这款模型除了可以组装成常规摩托车之外,还可以化身为飞行摩托。 当然,今天我们要讲的主角不是这款模型,而是它背后真正的主人「 宝马」。在看到 R 1200 GS Adventure 摩托车模型还可以化身成飞行摩托之后,宝马作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决定:根据这款飞行摩托模型直接打造一辆 1:1 的样车模型。 说干就干,BMW Junior Company 的几名实习生最终成功打造了一辆飞行摩托样车模型,并且将它命名为「The Hover Ride」。从这辆 1:1 的模型当中可以看到,「The Hover Ride」 的前轮已经变成了螺旋桨。同时,宝马还将飞行摩托上的悬挂系统以及水平对置发动机细节完美地还原了出来。当然,尽管宝马将乐高的飞行摩托模型成功放大到了 1:1 比例,不过「The Hover Ride」 依旧只是一款模型,并不具备实际飞行能力。 目前,这辆飞行摩托车已经被运到了哥本哈根的乐高世界展出,随后它还将被运送至宝马慕尼黑总部进行展览。下面这个视频展示了宝马打造「The Hover Ride」 的全过程: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GeekCar Daily」2.22:宝马将与 Mobileye 合作收集无人驾驶汽车地图数据;华为秘密测试无人驾驶汽车

· Feb 22, 2017 333

宝马将与 Mobileye 合作收集无人驾驶汽车地图 今天,宝马与 Mobileye 签署了合作协议,两家公司准备合作收集无人驾驶汽车地图数据。从 2018 款车型开始,宝马将在旗下车辆上安装 Mobileye 的地图数据采集器。未来,宝马与 Mobileye 合作收集到的地图数据将会被送到 HERE 地图那里,HERE 将利用这些数据制作高精度地图,并且实现实时云服务更新。去年,宝马就宣布与 Mobileye 和英特尔一起打造自动驾驶联盟。 会有车主担心自己的隐私被泄露吗? 华为秘密测试无人驾驶汽车 据新浪科技报道,华为正在秘密测试无人驾驶汽车,并且还有照片曝光。据描述,这辆无人驾驶测试车采用四轮驱动,目前正在华为曼卡科技园进行测试,测试车辆可以实现自动避让行人、绕行避障以及自动泊车等功能。在自动驾驶测试车辆的开发过程中,华为还与清华大学进行了深度技术合作。华为此前曾发表过声明,声称公司没有想要进入到汽车制造业的计划,他们更希望与汽车制造企业合作,为车辆平台提供连接互通解决方案。 华为要是造车,徕卡双摄必须有,porsche design 也可以有。 路虎发布「 揽胜星脉」 预告图 今天,路虎正式发布了揽胜全新车型的预告图,这款车型将被命名为「 揽胜星脉」,全新车型的英文名字是「Velar」,在拉丁语当中是「 面纱」 的意思。根据路虎的计划,揽胜星脉将于 3 月 2 号全球首发,这款车型的定位将介于揽胜极光与揽胜运动版之间。路虎首席设计师 Gerry McGovern 说,Velar 将成为最前卫的揽胜,它将为路虎品牌带来更多现代感和全新魅力。 捷豹 F-Pace 的车主们会后悔吗?毕竟揽胜星脉和它同平台。 自动驾驶卡车入选麻省理工十大突破性技术 昨天,麻省理工学院进行了每年一度的十大突破性技术评选,其中自动驾驶卡车入选榜单。麻省理工学院认为,自动驾驶卡车可以帮助货车司机更高效地完成运输任务,但也会因此导致货车司机失业。目前,自动驾驶卡车领域的主要参与者包括 Otto、沃尔沃以及戴姆勒等公司。去年 10 月份,Otto 自动驾驶卡车在科罗拉多州完成了首次商业货运,他们将 4.5 万罐啤酒运送到了一座仓库,运输全程 193 公里,Otto 还获得了 470 美元的运输报酬。 卡车司机们,赶紧再学门手艺吧。 Uber 在亚利桑那州推出自动驾驶打车服务 据外媒报道,Uber 日前在亚利桑那州正式推出了自动驾驶汽车打车服务,州长 Doug Ducey 成为了 Uber 自动驾驶车服务的首位乘客。除了车内乘客之外,Uber 还在自动驾驶汽车内部配备了两名工程师。去年 12 月,Uber 在加州旧金山投放了 16 辆自动驾驶汽车进行测试,但最终被加州 DMV 强制叫停。最终,Uber 将自动驾驶汽车测试转移到了亚利桑那州。 州长也是很拼。 丰田与壳牌共同在加州建造 7 座加氢站 据外媒报道,丰田与壳牌达成合作,两家公司将在加州共同建造 7 座加氢站。其中,丰田与壳牌将出资 1140 万美元,而加州能源委员会也将出资 1640 万美元。目前,加州地区一共拥有 25 座加氢站,丰田与壳牌希望在 2024 年前能够将加氢站的规模扩大到 100 座。丰田北美高管 Craig Scott 说,提供方便快捷的加氢服务可以让燃料电池汽车变得流行起来,壳牌在加氢站的建造过程中贡献了很多专业知识和资源。 可能你在那儿蹲点一天都不一定能碰到一个氢能源车。 激光雷达创业公司获得博世、富士康投资 日前,激光雷达创业公司 TetraVue 获得了 1000 万美元的 A 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博世、富士康等机构。TetraVue 成立于 2008 年,他们研发出了一种使用激光雷达来观察并检测周围环境的技术,这项技术可以帮助无人驾驶汽车捕捉超高分辨率的 3D 图像。未来,TetraVue 将使用这笔资金加大宣传力度,并与一些汽车制造商、人工智能公司以及硬件制造商展开合作。 经过 10 年发展,他们终于要起飞了……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东南亚出行战场:一场三国大战结束,又一场三国大战开始

· Feb 22, 2017 333

本文转载自「极客公园」在将中国业务出售给滴滴后,Uber 在亚洲的精力就主要放在了东南亚市场。相比中国,这是一个人口同样稠密但市场却远未饱和的地方,换句话说,到处都存在着机会。 然而,在东南亚,Uber 的竞争对手却远不止一家。 Grab: 接地气的本地王者 总部设在了马来西亚的叫车软件 Grab,是摆在 Uber 面前的头号难题。 这家公司创办于 2012 年,是东南亚本土诞生最早也最具实力的出行公司。 它的创始人陈炳耀来自马来西亚的一个汽车世家,其家族企业陈唱汽车长年经营汽车销售及售后等服务,目前还是日产汽车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总代理。 强硬的家族背景让李炳耀一开始就比别人走的顺很多,事实上,在马来西亚,出租车行业是受到政府的严格把控的,除此以外,拥有政界关系的商业大亨、退休将军以及黑帮成员都在这门生意里拥有一定的话语权。陈氏家族长期经营陈唱汽车的经历,让陈炳耀积攒下了许多经验和人脉,也让他在应对东南亚政治与商业错综关联的混乱局面时不至于乱了阵脚。 最重要的是,陈炳耀了解东南亚的商业是怎么运作的,也懂得在东南亚发展打车软件的命门是什么,要知道,在这片连 2G、3G 网络都还没铺开的地方,如果只是简单的把美国的叫车模式照搬过来,失败几乎是可以预见的事情。而 Grab 每换一个地区,都坚持招聘当地的高管,其运营也非常具有本地化特色。 举个例子,在菲律宾,并不是所有司机都拥有智能手机,为了让那些没有智能手机的司机也能体验到打车软件的好处,Grab 有时会通过打电话的方式去人工匹配乘客和司机,当然,它们也会为司机配备智能手机,并教会他们使用。针对一些等级比较高的司机,Grab 还会为他们购买保险。 为了动态了解司机们的需求,陈炳耀甚至要求每个员工都要定期的深入基层,Desmond Ng 是新加坡地区的商务合作公管,据他回忆:「为了和出租车司机建立联系,我们团队经常去樟宜机场和薰衣草美食广场向他们介绍 Grab,我花周末的时间去参加他们的婚礼、小孩的生日聚会、去医院看望他们……就这样我们和他们建立起了的信任和支持。而一旦我们掌握了出租车资源,我们的竞争对手就再也没有立足之地。」所以说,Grab 了解东南亚这个市场,而陈炳耀也并不想过早的将业务拓展到东南亚以外的地区,他认为这会削弱自己在当地的服务实力。 在吸引乘客方面,Grab 也有着自己的经验。首先,在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Grab 都拥有自己的个性化汽车,它们造型可爱又充满童趣,很容易就博得了女性乘客的好感。其次,为了让外地乘客放心,Grab 还在 Uber 预估车价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准确度,即系统每次都会在自动计算出最佳路线的基础上给出一口价。 2013 年,Grab 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国际化进程,并将品牌名改为了更加直白的 GrabTaxi。 同年,Uber 进入东南亚市场。 2014 年,面对来势汹汹的 Uber,李炳耀也被激发出了斗志,短短一年,GrabTaxi 的覆盖范围就从马来西亚拓展到了包括新加坡、泰国和菲律宾在内的 6 个国家的 30 多个城市。 而 Uber,也终于同时将触角伸到了亚洲最大的国家,中国。 Easy Taxi:进击决绝的行动派 几乎在 Uber 进入东南亚市场的同时,Rocket Internet 旗下的 Easy Taxi 也开始了在东南亚的业务。 从 2013 年下半年开始,基本上 Easy Taxi 只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就已经在东南亚的 6 个主要国家(新马泰菲越印尼)建立起团队并开展业务。 或许是受到了母公司 Rocket Internet 的文化影响,Easy Taxi 的风格也是以发展为先、而在发展的同时也会辅以高度的纪律性和强大的执行力。 Easy Taxi 最早于 2011 年在巴西创立,后被 Rocket Internet 收购。直言不讳的说,Easy Taxi 的打法和很多后起之秀一样,都是将美国经典的打车模式套用到竞争对手较少的地方发展。不同的是,Easy Taxi 的扩张速度快的吓人。 而它快速发展的秘密也很简单,就是用更低的预约费用和更低的司机佣金去占领市场,有时,Easy Taxi 甚至会反过来给司机补贴。比如说,2014 年,Easy Taxi 在新加坡就出台过一个政策,假如某位司机在一星期内使用 Easy Taxi 接客超过 60 位就能获得 200 新加坡元的补贴。 你可能会好奇在补贴幅度这么大的情况下 Easy Taxi 是如何赚钱的,但推己及人,中国也曾发生过滴滴 Uber 的烧钱大战和摩拜 ofo 的激烈竞争,在出行这个市场,和赚钱比起来,扩张永远是最重要的。 2014 年 8 月,Easy Taxi 完成了其 D 轮 4000 万美元的融资,但同年,Uber 和 GrabTaxi 也先后完成了 14 亿美元和 1500 万美元的融资。 同一时期的融资让东南亚的出行市场很快进入了一个烧钱的快车道,补贴大战正式打响。 这场大战的过程不用我再赘言,和中国的情况类似,东南亚的出行巨头们也着实烧了很长一段时间的钱,但其实除了补贴,差异化的服务和更优质的用户体验有时也能产生奇效。 如果仔细对比的话,这三家在服务上还是有一些细微差别的。 比方说,Uber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