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电动车加装「行人提醒喇叭」这么难?美国为这事扯皮了 7 年

· Jun 29, 2017 333

过去 100 多年,汽车工程师们一直琢磨着怎么让发动机声音小点。如今在很多媒体老师的口中,发动机噪音成为一个经常被提起的词,它是衡量一辆车舒适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对于用户来说,一部分人喜欢所谓的发动机和排气的噪音,在他们心中这叫「 声浪」,而另一部分人则对此无感。 如今到了电动车时代,发动机没了,噪音也没了,问题也来了。 经常开电动车的话,你肯定遇到过这种情况:开着一辆安静、舒适的电动车,开到一条比较窄的路上,前面有行人时,大家不会注意到你的存在。这时你不按喇叭,只能跟着行人慢慢走,堵塞交通;按下喇叭,又会成为所谓的「 没素质」 车主。 想起上海是禁止鸣笛的,电动车车主可能会更加无奈。放眼全国来看,随着电动车越来越多,这一问题一定会逐渐凸显,毕竟我国行人、电动车拥有绝对的「 路权」。 面对这种尴尬的局面,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给电动车加上「 人为噪音」,比如在汽车喇叭旁边再增加一个扬声器,模拟发动机噪音。 这种设定已经在国内的量产车上有了,比如别克 Velite 5,一辆增程式混动车。在电驱动模式下(速度小于 20 公里/小时),Velite 5 会用模拟噪音提醒外界行人,噪音从前保险杠后方位置发出。 而国产的奇瑞电动版 QQ 以及奇瑞小蚂蚁上,也有类似的配置。遗憾的是,目前这种行人提醒装置还不是每台电动车都标配的。 加一个喇叭也不容易 不过在车轮上的国家美国,这方面的立法已经开始了。2010 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行人安全促进法案》,要求为所有的混动车、电动车增加噪音装置,在 18 英里/小时以下前进或倒车时发出噪音,提醒行人。 根据 NHTSA 的研究,混动车/电动车在低速下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比传统汽车高出 19%。 当足够多的混动车、电动车装上行人提醒装置后,每年能减少 2400 起行人受伤事故。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车企不是很买账… 因为要实现行人提醒功能,车企要在车上加上一个至少能防水的喇叭,还要加一个车速监测装置与之相连。对于车企来说,明显费力不讨好,毕竟这顶多算是「社会责任」,而不是「产品亮点」。 同样是 NHTSA 的结论:每给一辆混动车加一套行人提醒装置,需额外付出 130 美元的成本;每给一辆电动车加一套行人提醒装置,需额外付出 55 美元的成本。(一辆车确实没多少钱,但量多了就是很多钱…)考虑到研发一辆车要经历 3 年的时间,突然来这么一项法规要求,于是车企正在秘密研发的新车型又要改需求… 结果就是: 最初 NHTSA 希望在 2014 年 1 月实施这一法规,但阻力重重,被推迟到了 2015 年 11 月。终于在 2016 年 12 月大家勉强同意了这项法案,即 2019 年 9 月之前给所有的混动车/电动车加入行人提醒装置,2017 年 2 月开始生效。 但是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开始重新审视各项法规,把该法规生效时间推迟到了今年 9 月。同时,通用、丰田、大众和福特等公司联合「 上书」NHTSA 要求有更多的回旋余地。 有意思的是,NHTSA 最近又上书国会,希望「 放松」 包括行人提醒装置在内的六项汽车安全法规,明年实施。时隔半年,「 给电动车加喇叭」 法规还没发挥作用就又要下架了,还都是 NHTSA 操办的,怪不得外媒把 NHTSA 叫做美国政府的「 看门狗」… 有如此反复的法规要求,原因很简单:一方面是因为车企联合抵制,各方博弈;一方面是特朗普政府要重新审视或修订各项法规,保证奥巴马时代的各项法规不会影响美国本土增加工作机会。单就给混动车/电动车加喇叭这件事,可能会给车企带来上千万美元的额外成本。(一点也不符合特朗普的治国方针)你看,为电动车加一个喇叭的事,美国各部门之间就扯皮了 7 年,最后还没成。不过,还有日产 Leaf、起亚 Soul EV 出于安全考虑,自行增加了 电动车行人提醒装置(这才是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 再来看看国内,其实我国相关部门已经意识到了电动车低速提示音的问题。 相关部门在 2014 年就开始召集专家制定相关标准,在去年 12 月推出的《电动汽车低速行驶提示音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到了纯电动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车应该在速度小于 20km/h 时发出提示音,就差正式列入国标了。 还是我国效率高…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每千瓦时 114 美元?奥迪居然公布了电动车电池采购成本

· Jun 29, 2017 333

(编译自 electrek)一直以来,汽车厂商和电池厂商对电动车动力电池成本都讳莫如深,而电池又被认为是推广电动汽车的主要障碍。正因如此,当奥迪研发高级副总裁 Dr. Peter Mertens 公开奥迪即将推出的电动汽车的电池成本时,大家都吃了一惊。 说起 Peter Mertens,这哥们儿此前很长时间都在沃尔沃担任研发副总裁,最近才被挖到奥迪,没想到这么快就搞出了大新闻。 众所周知,奥迪计划在 2020 年前发布 3 款纯电动汽车。首先是明年的 e-tron quattro,然后是 2019 年的 Sportsback,最后一款尚未公布。 上周,在德国杂志 auto motor und sport 对 Mertens 进行的采访中, 他透露了 quattro 的电池成本:「 我们的策略是自上而下,因为现在的客户主要还是高端客户。目前,每千瓦时电池的成本约为 100 欧元(114 美元),根据电池形态的不同会上下浮动。只有电池成本大幅度下降,电动汽车才有可能推广开来。」 这段话很有意思。因为 Mertens 的看法是 114 美元的成本还是太高了,但实际上这可能已经处于业内领先水平了。 当然,114 美元指的是电芯的成本,而非电池组成本。但是,当你把它与其他汽车厂商的电池成本进行比较时(比如通用以每千瓦时 145 美元的价格向 LG 化学购买雪佛兰 Bolt EV 的电池),你就会发现这个数字是多么令人「印象深刻」。 说到电池,我们当然不能忘了特斯拉。根据 2016 年特斯拉官方给出的数据,他们的电池成本低于每千瓦时 190 美元,不过这是整个电池组的每 kWh 价格,并且那时还没有 Gigafactory。 虽然有点儿贵, 奥迪还是希望 e-tron quattro 能为他们创造利润,比燃油车少点儿也没关系。现在,他们正在扩建工厂,为电动汽车的批量生产做准备。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乐视退出,阿斯顿马丁决定只生产 155 辆 RapidE 电动车

· Jun 29, 2017 333

(编译自 electrek)2015 年,阿斯顿马丁曾公布了他们基于 Rapide 打造的首款纯电动汽车 RapidE 的计划。现在,沉寂了两年之后,它又再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近日,阿斯顿马丁宣布他们将在 2019 年限量生产 155 辆 RapidE。 虽然本来就没人期待阿斯顿马丁会大批量生产,但这个消息还是让很多电动车的爱好者们有些失望,因为阿斯顿马丁似乎并不怎么重视电动车。 在一份关于 RapidE 的声明中,阿斯顿马丁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Andy Palmer 称,短时间内,阿斯顿马丁是不会放弃内燃机的。  2015 年十月,我们发布了 RapidE 概念车。现在,随着 RapidE 的确定投产,我们又来到了新的里程碑。RapidE 代表着一个可持续性的未来,一个阿斯顿马丁的诱人风格、卓越性能不仅与零排放动力系统和谐共处,并将因此得到提升的未来。一个多世纪以来,内燃机一直都是阿斯顿马丁的核心所在,未来几年内也将依然如此。RapidE 将展示阿斯顿马丁接受变革,推出符合其精神气质并让用户满意的全新车型的设想、意愿和能力。 按照 Palmer 此前的说法,RapidE 将是一辆四驱车,续航里程大于 200 英里,马力 800 匹+,预计售价 20-25 万美元。 本来,阿斯顿马丁是准备和乐视合作的。但是,由于乐视的资金链出现了问题,合作计划也就不了了之。对于像阿斯顿马丁这样的小众品牌来说,外部撤资不是一个小问题,其结果就是最终产量只有 155 辆。 乐视走了,Williams Advanced Engineering 来了。这次,阿斯顿马丁将与威廉姆斯一级方程式团队的技术部门 WAE 合作生产 RapidE。 WAE 在电动汽车和电池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积累,目前 Formula E 电动方程式赛车所使用的电池组,正是由 WAE 提供的。最近,他们还对外宣布将斥资 1.25 亿美元在英国建立电池工厂。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Google 的自动驾驶卡车也上路了,它长这个样子

· Jun 29, 2017 333

无人驾驶技术正在以更快的速度被应用在公路货运上。 国外汽车博客 Jalopnik 最近从一个匿名信源处了解到 ,Google 兄弟公司 Waymo 正在测试的无人驾驶卡车具体长什么样子。 根据外观来推测,这辆重型卡车很可能是由美国知名货运卡车制造商 Peterbilt 的 579 型号改装而来。驾驶舱顶部安装有一个激光雷达和两颗超声波传感器,车身正面悬挂车牌的位置则装着普通的雷达。 和乘用车不同,货运卡车体积和势能要大得多,改装起来更麻烦一些。加上自动转向和制动功能之后,驾驶位仍然需要一位经验丰富的卡车司机才能在路测时保证安全。 Waymo 选用 Peterbilt 的 579 车型并非首例,初创公司 Embark 今年 2 月也曾用相同型号做自动驾驶测试。它就像乘用车领域的 Lexus RX450h,是无人卡车改装的明星车型。 不过,现阶段公路上跑得最多的半自动驾驶车型特斯拉的 Model S。它没有使用成本昂贵的激光雷达,而是通过车身上的摄像头和红外等传感器获知路况和环境数据,再由车载电脑做出判断。 这种低成本的方式有助于更早地让人们体验到自动驾驶。 从商业模式来看,Waymo 和特斯拉都是通过收集真实的路测数据完善自己的无人驾驶系统。而愿意为这套系统买单的人并不相同,前者可能是租车公司、货运卡车营运公司和快递物流企业,后者则是私家车主。 传统汽车制造商都在研究自己的无人驾驶技术,Waymo 短期内很难在它们身上找到突破口。 另一方面,卡车司机的数量严重不足。据美国交通研究院估计,现在全美卡车司机的缺口大约在 10 万人左右。接下来的十年里,当婴儿潮这一代人陆续从工作岗位退休,卡车司机会更加稀缺。很少再有人愿意长期从事这样辛苦而危险的职业。 如果无人驾驶技术能够全面替代卡车司机,100% 地顺利完成货运任务,将为企业节省下相当可观的一笔开支。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苹果、谷歌玩自动驾驶,租车公司却成了重要配角,这是怎么回事?

· Jun 29, 2017 333

这两天,自动驾驶行业以及科技圈发生了两件有意思的事儿: 1、Waymo 与租车公司 Avis 达成合作,Avis 将为 Waymo 的无人驾驶测试车队提供维修和保养服务。 2、苹果与租车公司 Hertz 也达成了合作,苹果将向 Hertz 公司租用一批雷克萨斯 RX450h 车辆进行无人驾驶测试。 两家同在硅谷的科技公司不约而同与租车公司达成合作,仅仅是巧合吗? Waymo 替无人驾驶车队找了位管家 不要以为无人驾驶车就不需要维修保养了,而这正是 Waymo 和 Avis 合作的核心所在。与家用车相比,无人驾驶汽车的使用率要高得多,而这对于车队后勤保障的效率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 Waymo 的自动驾驶测试车队规模有上百台车之多,而且他们都不是电动车,所以维修保养的工作量可想而知。 Waymo、Avis 达成合作后,Avis 的工作人员将会定期对 Waymo 位于凤凰城的无人驾驶测试车辆进行清洗,同时更换机油以及轮胎,完成基本保养。当然,所有关于自动驾驶系统的硬件依然归 Waymo 负责维护。Waymo CEO John Krafcik 说,由于有更多乘客选择使用无人驾驶车队,因此测试车型的维护保养问题也就变得更加重要。 对于 Waymo 而言,Avis 可以帮助他们打理自己并不擅长的车辆后勤保养问题。另外,Waymo 还可以借鉴 Avis 的租车网络持续扩大自己的无人驾驶车队规模,节约很多隐形成本。 看到这儿,很多人一定会问,Waymo 以前不是与 Lyft 有过合作吗?这一次,Avis 是否会跟 Lyft 形成竞争?其实,根据 Waymo 的描述,他们与 Avis 的合作并不具备排他性,因此上面的猜测也就无法成立了。 其实从另一个角度分析,通过与 Waymo 的合作,Avis 也受益很多。一方面,他们可以获取一个新盈利点,将业务拓展到无人驾驶汽车的维护管理环节。而另一方面,Avis 这一次也可以借机进入自动驾驶行业,盘活他们遍布全球的租车网络。 苹果向 Hertz 租用测试车辆 无独有偶,除了 Waymo 之外,苹果最近也与另外一家租车公司 Hertz 达成了合作。加州 DMV 最近公布了一项数据,苹果从 Hertz 旗下的 Donlen 车队租用了 6 辆雷克萨斯 RX450h 用于无人驾驶测试。其实早在今年 4 月份,苹果获得加州 DMV 颁发的无人驾驶牌照时,就有资料显示 Hertz 向苹果出租了测试车辆。(一定是苹果摇不到加州小客车指标……)而随着这一次消息一出,Hertz 的股价创下了两年之内的最大涨幅。 仔细分析就会明白,同 Waymo 与 Avis 的合作相比,苹果与 Hertz 的合作内容还是存在一些差异: 1,Avis 并不负责为 Waymo 提供测试车辆,而苹果选择向合作伙伴租用。(这一点,Waymo 还是要感谢一下和他们合作的 FCA)2,Waymo 要求合作伙伴负责测试车辆的后勤保养,而苹果并没有在合作当中提及这一点。 之所以造成第二点差异,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苹果的测试车队规模很小,毕竟 6 辆 RX450h 的维修保养并不会耗费很大精力和资源。不过,一旦日后苹果的无人驾驶测试车队继续扩大规模,相信他们迟早会将车辆维修保养工作交给 Hertz 负责。 从苹果的态度来看,他们并不急于像 Waymo 一样与主机厂合作,测试车辆也一直以租用为主。当然,我们相信「 差钱」 这件事绝对不是苹果这么干的理由,采用相对闭环的商业模式,确保技术成功率似乎才是他们考虑的重点。 而两家科技公司不约而同地选择与租车公司合作,恰恰证明了汽车行业与科技行业还是存在很大差异性,诸如维修保养以及租车网络运营等问题对于 Waymo 以及苹果而言无疑是一块技术门槛,而租车公司恰好可以帮助他们补上这块短板。 从刚才提到的这两次合作当中可以看出,随着自动驾驶时代逐渐迫近,整车产业链中各家公司的合作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无论是科技公司还是租车公司,他们都获得了比以前更多的戏份。这也就意味着,自动驾驶行业打开的这段窗口期,不仅可以带来一个全新的交通出行模式,整车产业链上下游公司的分工也将进行一个重新洗牌。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