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诺-日产与东风达成合作,组建合资公司生产电动汽车

· Aug 29, 2017 333

今天,雷诺-日产联盟与东风汽车宣布,双方将会共同成立一家新合资公司。新公司叫作「 易捷特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eGT)」,主要负责在中国市场研发并销售电动汽车。其中雷诺、日产各自持有易捷特 25%的股份,其余 50%的股份由东风持有。 未来,易捷特将会基于雷诺-日产的 A 级 SUV 平台开发一款具备智能网联功能的电动车。同时他们还准备利用雷诺-日产联盟的电动车技术和低成本车辆开发经验以及东风汽车的生产成本优势。雷诺-日产联盟 CEO 卡洛斯·戈恩说,「 与东风成立合资企业,使双方履行了共同为中国市场开发具有竞争力的电动汽车的承诺。我们有信心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同时这也将巩固我们在全球电动汽车领域的领导地位。」 东风汽车董事长竺延风则认为,这个项目是在中国汽车市场面临轻量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等趋势的变革下,东风、雷诺、日产「 金三角」 联盟通过创新的商业模式为中国市场联合开发电动车产品的成果,是深化和加强三方战略合作的体现。 目前,易捷特的计划选址为湖北省十堰市,电动车生产环节将在东风汽车生产基地完成。电动车项目将在 2019 年开始进行,计划产销规模为 12 万辆/年。 前不久,众泰与福特也达成了电动车合资生产合作,再加上此前的江淮大众,雷诺-日产联盟与东风的这一次合作也被认为是受到了双积分政策的推动。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杭州某商场地库「惊现」无人驾驶车,乘坐它是一种什么体验?

· Aug 29, 2017 333

我们体验过形形色色的自动驾驶、半自动驾驶系统,但是今天有点儿不一样——不管是载体还是场景。在杭州来福士广场的地下停车场里,我们体验了一次无人驾驶的短距离接驳服务。提供这个服务的公司是国内的自动驾驶创业公司——驭势科技。 驭势科技是去年成立的一家无人驾驶技术研发公司,由前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吴甘沙担任 CEO,主要的研究方向是特定环境下的低速无人驾驶技术。在此之前,驭势科技曾与广州白云机场合作,在白云机场部署了无人摆渡车。 驭势工作人员告诉我,这次在杭州展示的无人车,从今年二三月份开始部署,到四月份完成部署,六月份随商场开业开始,在每天下午一点到四点为公众提供服务,目前已经正式运行两个月时间。「貌不惊人」的无人车 这套无人摆渡车系统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位于直梯口的叫车触摸屏,另一部分则是我们所关心的重点——无人摆渡车。 外观上看,这台高尔夫球车造型的无人车,采用了激光雷达、摄像头和超声波雷达等多种传感设备。驭势工作人员介绍,这台无人车最主要的传感设备是位于前方的摄像头,而除了摄像头外,两侧的两个 16 线激光雷达也是重要的信息收集装置。根据之前报道,驭势这次将采用 SLAM 定位技术来解决地下 GPS 信号不好的问题。 SLAM 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采用二维码辅助的方式来帮助无人车绘制周边的地图,但是,在我们与驭势首席产品官周鑫的交流中得知,现阶段无人摆渡车已经不需要二维码来辅助了,前方的二维码摄像头(即位于右边车灯上方的摄像头)已经不再使用。 停车场内部天花板上已弃置不用的二维码 汽车内部保留了方向盘制动踏板等设备,副驾驶上则是用于工程师观察运行情况的显示屏。整个车的内饰很简单,以实用为目标,没有其他多余装饰。 无人车副驾驶上的显示屏 由于严格控制了成本,整台无人车的制造和维护成本其实不高。投入使用后,一台车的各种维护成本将会在每年一万美金以内。 体验:优点和不足并存 想乘坐这辆无人车,我们首先要通过直梯口的叫车系统把无人车呼叫过来。 首先要输入自己的车牌号,确定车的位置。 第二步就是呼叫无人车了。 车到了,就可以飚起来了。(GeekCar 在网易直播平台对于驭势无人车测试做了直播,可以点这个链接回放:https://c.m.163.com/news/l/149720.html?spss=newsapp&spsw=1)在整个体验过程中,最大的感受就是平缓。无论是过减速带还是停车起步,整个运行过程中都没有突然的加减速。除此之外,比较让我惊讶的就是这台无人车的自动变道功能。当准备进入弯道的时候,这台无人车会先在车内发出提示音,然后按照需要自动变道。不过,这种自动变道功能是非常有限的,当前方道路障碍物太多时,无人车就会判断前方道路无法行驶,直接停下来等待道路恢复畅通。最后,在测试道路的尽头,工程师还故意给无人车设计了一个 U 型弯,而无人车在这个弯道中的表现也非常稳定。 除了道路上的表现外,无人车的人机交互也做的可圈可点。乘客方面,无人车在进行每一步操作时,都会提前通过语音告知乘客;行人方面,驭势表示将来也会通过加装 LED 屏等其他方式,完善与行人的交互。 当然,这辆无人车也有不少需要完善的地方。 首先,整个无人车反应比较慢,给人的感觉像是新手司机一样,每每等到其他的车已经从它旁边跑过去了,它才反应过来旁边有车。 其次,受限于技术,这台无人车不会倒车。按照停车场的规定,停车场内应该都是单向车道,本来不需要有倒车等复杂的操作。但是,现实情况下有很多司机并不会完全按照停车场的要求来做,这就导致了有时候无人车需要进行会车操作。体验过程中,一次对面过来一辆 SUV,由于 SUV 本身车体比较宽,而且又是在一个路口,所以 SUV 很难在不占用无人车车道的情况下开过去,这个时候无人车就懵逼了:往前不能走,往后又不会倒车,这让臣妾可怎么办啊?最后,还是在演示人员的协助下才与这辆 SUV 会过车去。 另外,无人车的速度也是一个大问题。整个体验过程中,无人车的速度最大也只有 8km/h,再加上面对各种不同障碍时无人车的减速操作,平均下来无人车的速度甚至不及行人步行。驭势工作人员解释,这是因为来福士地下停车场最大的限速就是 8km/h,而无人车会严格按照停车场要求进行操作。为了提高无人车的方便程度,驭势仍然会与停车场方面进行交流。 根据驭势介绍,目前无人车仍然需要安全员跟车辅助驾驶。不过,在未来,随着数据收集的不断完善和技术的不断成熟,驭势无人摆渡车整个运营地区将只需要一个安全员远程监控就可以保证运行的安全性。 吴甘沙为大家展示驭势数据收集技术:仿真模拟技术 驭势的未来:想做 Tier 1.5 驭势科技 CEO 吴甘沙表示,目前驭势的运营模式就是场景化运营。 吴甘沙解释道,在目前低智能的情况下研发无人驾驶,最重要的就是数据积累。本质上来讲,无人驾驶等级的差别就是数据积累边界的差别。驭势目前没有足够的数据,因此也不打算做出一套通用的设备来适应所有的路况环境。驭势专注于根据客户的需要,在特定场景内做出一套可靠的算法,最后通过一系列算法的整合,归纳出一个「 公约数」,在此基础上完善和研发无人驾驶技术。 吴甘沙的这个想法可以说是比较新颖的。一方面,场景化运营可以尽快实现无人驾驶技术的商业化,吴甘沙说,整个地下停车场的数据测算其实只用了两个星期,而现在如果将这项技术移植到类似场景的话,几天就可以完成;另一方面,将商业化的数据运用到无人驾驶算法的研究中无疑又会加速驭势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不同于其他车企技术等成熟后再商业化,驭势选择了一边商业化一边打磨技术。另外,因为只是在特定场景内运行,驭势也几乎不需要考虑法律法规的影响。 在公司创立之初,驭势的目标其实是为园区景区和物流基地内部提供低速的自动驾驶服务。在这个无人车项目完成后,吴甘沙表示园区和景区仍然是驭势无人车的目标市场之一。 吴甘沙对于驭势的定位是 Tier 1.5。驭势不仅会与传统零配件供应商合作,还会直接参与到汽车制造企业的合作中。 目前,驭势的商业模式是与具体商家合作,按照客户的需求来设计算法和制造无人车。但是,正如吴甘沙所言,这种营业模式是有缺点的:与商家的合作多具有不可复制性,每个客户的需求都不一样,而这种私人订制的营业模式实际上是很难扩大规模的。按照吴甘沙的设计,驭势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两个,一是与车企合作,为意图涉足无人驾驶领域的车企提供设备,而数据收集则交由车企自己来做;另一个方向则是与博世等 Tier 1 合作,逐步扩展业务。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除了和二维码的「支付战争」,NFC 技术也在悄悄影响移动出行

· Aug 29, 2017 333

提起 NFC 技术,大多数人可能会下意识看看自己的手机,现阶段,iPhone 使用的 Apple Pay 支付方案就用到了这项技术。另外,一些安卓手机上的 NFC 技术还可以用来实现云闪付、传输数据甚至绑定交通卡等功能。不过有一个细节相信有些人已经发现,NFC 技术的应用场景开始与移动出行领域进行结合,而这似乎可以挖掘出这项技术最大的应用价值。 NFC 全称:Near Field Communication,也叫作近场通讯技术,由恩智浦、索尼以及诺基亚共同研发而成。NFC 技术主要分为卡模式以及点对点两种工作方式,由于芯片属于被动激活机制,具备 NFC 技术的手机即便关机依然可以正常使用,这点特性决定了它可以替代大多数的 IC 卡使用。而在点对点模式当中,则可以实现数据传输。举个例子,通过 NFC 技术,无线耳机接触手机之后就饿可以配对使用,使用体验类似于蓝牙。 介绍完原理之后,大概可以总结出 NFC 技术的两点特性:可以替代其他复杂设备以及对于电量的无依赖性。别小看这两点,这些特性与移动出行领域的应用场景高度适配。 刷手机也能坐地铁、公交 前段时间,北京地铁宣布全线支持刷手机乘车,其中就是使用 NFC 技术替代了交通卡,同时手机与刷卡机终端进行交互。除了北京之外,广州、上海等城市的地铁线路及公交线路此前也开始支持手机 NFC 支付方式。 移动出行时代,手机已经成为个人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件物品。与实体卡片相比,直接刷手机进站的方式无疑更效率更高,储值卡丢失率降低的同时也为站内工作人员减轻了负担,用户可以通过手机自行完成充值。另外,乘客使用手机 NFC 技术进站时不需要为手机电量担心,这一点恰恰是刷二维码进站所做不到的。不过唯一一点遗憾就是,目前刷手机进站的支付方式只对支持 NFC 技术的安卓手机有效,苹果用户需要再等等。 NFC 解锁共享单车 刚才讲到的是使用手机上的 NFC 技术乘坐地铁和公交车,但如果想要解决移动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共享单车一定是当下最热门的选择。其实除了二维码解锁之外,不久之后 NFC 解锁方案也将诞生。 上周,摩拜单车与三星达成合作,两家公司宣布他们共同研发的 NFC 智能锁已经在大规模量产,首批支持 NFC 解锁的共享单车将在三星 Note 8 的发布会上亮相。对于新款单车,用户使用支持 NFC 技术的手机,打开摩拜 App 后靠近车辆就可以解锁。 看到这里,有些人可能会有疑问,同样是使用手机,NFC 解锁共享单车到底比扫码强在哪里?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遇到过二维码遭到破坏的单车,与二维码的位置相比,NFC 模块内置于单车内部,而这也就提高了破坏难度,确保用户的用车体验。 Model 3 想要 NFC 刷卡上车? 除了地铁、公交车、共享单车之外,NFC 在移动出行领域的布局还渗透到了电动车市场,特斯拉就在 Model 3 上配备了刷卡上车功能。通过一张 NFC 卡片,用户只需要在 B 柱上刷一下就可以解锁车辆。当然,特斯拉并没有打算使用这张卡片来取代车钥匙,他们想做的是使用 NFC 卡片为共享用车做铺垫。现有的共享用车解决方案大多采用手机解锁,这也对通讯信号以及电量提出了一定要求,而 NFC 卡片则完全不受这方面的限制。 大胆猜想一下,未来 Elon Musk 或许还会将 NFC 技术应用于特斯拉的整个智能家居体系,无论是充电桩还是停车位都可以与 NFC 技术进行结合开发。而到了那时电动车的各个应用场景都将打通,NFC 技术将会负责将所有场景贯穿起来,统一标准。 单纯从技术性质而言,NFC 与移动出行领域的潜力还没有被完全挖掘。地铁、公交、共享单车、汽车,NFC 技术的应用场景多样性正在逐步显现,面对二维码支付方案,NFC 技术能否突出重围,可能还是要取决于两点: 1、主导机构的执行力度是否足够强同时推动标准统一。 2、是否可以大规模量产促使成本下降。 仅仅个别几家公司的介入想要推动 NFC 快速普及可能还需要很长时间,同时在数据保护、数据认证、加密算法以及解密算法方面,车规级 NFC 技术对于安全性的要求一定会比手机更高。如何解决这项问题,行业内人员应该重点思考。从支付、解锁甚至是社交属性而言,NFC 技术还具备硬件向软件转变的趋势,说不定今后你的下一个数字 ID 就由 NFC 技术来制定,而这项技术也可能彻底改变移动出行的每一个环节。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Elon Musk 把一辆 Model S 放进了隧道,他想干什么?

· Aug 29, 2017 333

上周,Elon Musk 的「Boring Company」 的新计划被政府批准,他们将在美国霍索恩的城市地下,新建一条 2 英里长的隧道。 坐拥 1200 万推特粉丝的 Elon Musk,最近在推特发了一张隧道内部图片。通过这张图,我们或许隐约看到了城市隧道交通的未来。 目前,Boring Company 已经在霍索恩的地下挖了一段隧道,第一部分有 160 英尺,位于 SpaceX 公司的停车场入口。但是,第二部分隧道的长度居然达到了 2 英里,它位于霍索恩大道的第一百二十号街。 Boring Company 将会在隧道中使用一个「 电动雪橇」,技术来源于特斯拉。本质上,电动雪橇就是一个电动平台,实现车辆的自动运输。 这个电动平台是 Boring Company 战略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挖掘的隧道需要大到能容纳下一辆车。Musk 昨晚在他的 instagram 上更新了这样一张图片,令人浮想联翩: 他们想要把车辆固定在这个电动平台上,让这个平台带着车跑。 为什么要把车固定在轨道上,而不让车自己在隧道里驾驶呢?因为电动平台依靠轨道行驶,而轨道可以大大减小弯道所需的直径。相反,如果建一条隧道让车自己跑,就需要把弯道设计得非常「 缓」 才能保证安全(和高速公路似的)。Musk 认为,光是减少弯道直径这个办法,就能让挖掘隧道的成本降低 3-4 倍。 SpaceX 公司和 Boring Company 的高级主管 Brett Horton 说,这块电动平台就相当于特斯拉 Model S 的动力系统,只不过我们是一块平台,没有特斯拉的舱顶而已。 换句话说,如果你把一辆特斯拉放在平台上面,就是在让一辆特斯拉带着一辆特斯拉跑。 Hyperloop 据 Musk 说,这些电动平台的行驶速度可以达到 200 英里每小时(324 公里/小时)。但是这还不够,工程师们想要利用真空来让乘客车厢达到一个更理想的速度,也就是在隧道里建立一个 Hyperloop! 上个周末,在 SpaceX 公司召开的第二次 Hyperloop POD 比赛上,WARR 团队在 1 英里左右的真空隧道里,只用了 0.8 英里就达到了每小时 201 英里的速度(324 公里/小时)。 Musk 认为,他们最终可以达到 800 英里每小时(1300 公里/小时),他们已经在纽约和华盛顿之间开始施工,未来将打造一个地下的 Hyperloop!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除了「眼睛」,无人驾驶车也需要一双「耳朵」

· Aug 29, 2017 333

人类开车观察周围环境只需要眼睛和耳朵,比如后面开来一辆消防车,你既能从后视镜里看到,也能听到汽车靠近的鸣笛声,这些信息就引导你意识到:「 该让路了」。 不过,自动驾驶汽车所需要的信息,远比我们现在自己驾驶汽车所需要的信息多得多。无人驾驶汽车需要好几个摄像头来观察四周的环境,需要一个雷达来测量距离前方车辆有多远,还需要至少一个激光雷达更精准的感知周围环境。但是,以上提到的这些传感器,对于自动驾驶汽车来说还远远不够。 让我们想象一下,如果有一辆消防车向你驶来,你在第一时间就能听见它的鸣笛声,判断它从哪里来。同时,两个耳朵的立体感能让我们知道它在哪、它开的有多快,然后我们就知道该往哪避让。由此看来,听力对我们驾驶汽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至今为止,大部分的自动驾驶车都没有「 听力」。不过,如果无人驾驶汽车能听到声音,那么在上路时,它们就能通过听到的声音来做出反应。当然,不光是「 听力」,工程师们还想要赋予无人车一些类似「 听力」 的其他人类感知能力。 「 由于这项技术相对来说比较新鲜,我们仍然不知道怎样做才是最好的。」 在南加州大学研究无人驾驶汽车系统的 Jeff Miller 说道。 Waymo 现在正在凤凰城测试它们的自动驾驶汽车,他们在汽车上安装上麦克风,能让无人驾驶汽车听到声音是从哪里来的。现在这项技术能让它们听到比以前传感器两倍远的声音。 最近,Waymo 在亚利桑那州的钱德勒,用警察局和消防局里的急救车,花了一整天的时间来测试这个系统。他们让警车、救护车、消防车、甚至是没有标记的警车来回行驶,让 Waymo 无人车时时刻刻的记录它们的声音。传感器上记录到的所有数据都用来创建一个数据库,这个数据库包含了所有急救车辆的声音。 所以在未来,Waymo 的无人驾驶车就能应对路上的各种情况。如果一辆消防车从后面驶来,汽车就会靠边停车;如果绿灯亮了,但这时一辆急救车从左边向汽车靠近,它就会减速让行。 在八年的时间里,Waymo 的数据库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这个人工智能系统积累的信息和经验越多,无人驾驶汽车在上路时作出的决定就会越完美。 当然,除了「 听力」,无人驾驶汽车也必须再发展一些其他类似的沟通方式。让我们想象一下,在十字路口,一个点头、一个微笑、或者是伸出中指,都有着不同的意思。当然,你也可能会说「 不,你先走」、「 嘿,我要过去了」、或者挥一挥手,礼貌的让行人们先过马路。 无人驾驶汽车显然做不到这一点,它们想要有效地实现沟通,只能依靠 V2V 系统(车辆到车辆)和 V2I(车辆到基础设施无线电)系统。比如,苹果刚刚申请了无线车载通信权利;凯迪拉克的 CTS 轿车可以警告其他的凯迪拉克汽车它们正在刹车。另外,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提出:在 2020 年前,所有的车辆都应该加入类似的强制制度。就像 Miller 所说的,「V2V 将在几年内开始普及」。 事实上,你用自己的耳朵和眼睛就可以安全地控制一辆高速行驶的车辆,毕竟人脑的力量是不可预测的。尽管如此,你仍然是个差劲的司机。因为,全世界每年 125 万起的交通事故中,就有 90%的死亡是人为失误导致的。 要知道,计算机的潜力要比你好得多,有一天,它们可能会把这个百分比降到接近零的水平。只有这样,我们研究无人驾驶汽车才会有意义,无人驾驶技术才会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