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凯迪拉克 XTS 上市:小改的外观,大改的车机

· Nov 06, 2017 333

昨晚,上汽通用在北京五棵松体育馆举办了凯迪拉克品牌冠名仪式。从此,大家耳熟能详的五棵松体育馆有了一个新名字:「 凯迪拉克中心 CADILLAC ARENA」,标志着五棵松体育馆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当然,现场演唱的明星吉克隽逸、李健、华晨宇和莫文蔚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全新一代 XTS 上市才是。先看价格: 相比 2017 款 XTS 的厂商指导价 34.99-47.99 万来说,全新一代 XTS 的指导价下降了 5 万。当然,上一代 XTS 的终端优惠也很惊人… 还是先看外观,新 XTS 使用了 ESCALA 概念车的设计理念,在外形上融入了凯迪拉克最新设计语言。新 XTS 前脸辨识度变得非常高,俨然一个小 CT6。 C 柱一直延伸到了车尾,更像是个掀背造型。车尾更能体现凯迪拉克一直宣传的「 钻石切割」 元素,更加立体,像是一个放大版的凯迪拉克盾型 LOGO。离近了看更加明显,请看下图: 对于新 XTS 来说,设计的改动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科技配置。1 小时的产品讲解中,光是针对 CUE 系统的讲解就占了一半的时间。 2013 年,凯迪拉克推出了 CUE 系统,当时亮点主要集中在人机交互层面,包括接近感应、触觉反馈、多点触控和电容式触摸屏。4 年前,这些都是很潮的科技了。 如今,交互方式的优化已经不能满足被手机宠坏了的我们,于是软件层面的用户体验迎来提升。 新 CUE 系统在研发之中,凯迪拉克团队先在 3 个国家 9 座城市进行了 46 次访谈,再分析用户需求,重新解构用户旅程,最终得出的调研结果反映在了新 CUE 系统上。 新 CUE 系统的主要升级点在于:个性化定制、使用便捷、实时互联和智能导航,系统基于安卓打造。有意思的是智能导航的英文为 Smart-phone like navigation,即像智能手机一样的导航。 下面具体聊聊 CUE 系统的几个亮点: 全新界面:新 CUE 系统的界面经过重新设计,UI 界面以黑灰为主色调。比较人性化的一点是,用户可以随意移动或删除 App 图标,编辑图标顺序等。 多账号系统:一辆 XTS 可以保存 4 个账号,每个账号内保存了自定义的车辆设置,用户还可以自己设置头像。个性化头像我们再熟悉不过,但放到车机上就很超前了。 导航:功能包括实时路况、POI 点实时更新、实施路径规划、在线地图包更新、在线搜索等。CUE 导航的地图数据部分保存在本地,部分数据依靠云端更新,CUE 系统负责人告诉我地图数据来源于高德。 从实际上手体验来看,地图放大、缩小和搜索都非常流畅、迅速,这一点好评。 车机输入更加智能:可以使用搜狗输入法和 Hybrid 语音识别。Hybrid 语音技术则更加智能,比如你打开导航说「 搜附近的星巴克」,导航就会自动列出附近的星巴克门店。另外,车内有两个麦克风配合语音识别功能使用,位于主驾和副驾位置上方。 OTA 升级:这是凯迪拉克首次引进 OTA 升级功能,不过仅限于 CUE 系统的升级,可用于导航地图更新、App 应用升级和 CUE 系统升级。通过 OTA 后期可以推送更多功能,安卓用户表示应该有一个专属的手机互联功能,比如 Carlife。 应用商店:新 CUE 系统引入了应用商店,使用了全新开放性平台,未来可以添加更多应用。不过目前商店只有一个 MyCadillac 应用,打开之后里面是考拉 FM 和网易云音乐。 令我疑惑的是,音乐 App 内置在了 MyCadillac 之中,而不是放在应用商店之内。按理来说,音乐 App 是可以在应用商店里下载的,和 MyCadillac 应用是「 平行」 的关系。未来凯迪拉克打算怎么打造 CUE 系统内的小生态,值得期待。 从新 CUE 系统的变化来看,最大的创新在于加入了和「 云端」 的互联,有提供云服务的能力,和现在的安吉星服务和手机互联功能有了很大区别。 说完了新 CUE 系统的亮点,再来看看车内几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 1. 车内两块屏,12.3 英寸全液晶仪表盘+8 英寸中控屏。全液晶仪表盘可以显示地图信息,中控屏有震动反馈。 2. 车内有 4 个 USB 口,包括一个 Type-C 接口。目前来看这个 Type-C … 继续阅读

汽车科技领域哪些公司最好?毕马威想做个榜单告诉你

· Nov 06, 2017 333

汽车科技产业的迅速发展对于很多行业而言都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而这也引起一些机构的注意,这其中就包括大家熟知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毕马威。今年 7 月份,他们启动了一项「2017 领先汽车科技 50 企业评选」。最近,毕马威则透露了评估维度以及各项维度的占比权重。另外,对于中国汽车科技的发展趋势,毕马威中国科技及信息业主管合伙人吴剑林做出了解读,而 GeekCar 则挑选了几个具有代表性问题与他进行了交流。 6 项评估维度 吴剑林在现场透露,关于「2017 领先汽车科技 50 企业评选」,毕马威主要关注智能网联、汽车后市场以及出行方式这三个领域。而在评价维度方面,他们给出了 6 点,分别为: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市场认可度、估值与资本市场认可、财务健康状况、整车厂商认可度以及团队能力。 至于这 6 项评价标准的权重,吴剑林告诉我,他们采用  「定性  +定量  」的方式做整体评估,根据不同的细分领域,他们会做权重调整。举个例子, 有些公司重技术,有些公司发展阶段会靠前,又有些公司发展阶段靠后。这种情况下,毕马威会采取不同的权重进行评价。 至于为何选择在这个时间节点推出这样一个榜单,吴剑林的回答是:他们每年都会做一些可能对现状有颠覆性技术的调查,今年毕马威对  800 多个企业高管以及创业公司高管进行了访谈调查,而人工智能技术以及物联网排名最靠前。 至于这些技术最后最有可能会应用在哪些领域,经过他们的思考之后,答案就是「汽车科技行业」,所以他们也选择在这个时间节点去关注汽车科技领域。  现阶段,他们安排了 80 家高潜力的公司进行访谈,正式榜单将会在今年 12 月发布。 传统车企的创新转型 除了初创公司之外,对于传统车企的创新战略转型,吴剑林也谈到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他认为,与三年前的观望态度相比,如今主机厂已经真正进入到了汽车科技领域当中。例如通用收购了自动驾驶初创公司 Cruise、而福特也参与到了激光雷达制造商 Velodyne 的投资当中。 主机厂尽管很传统、体量很大,但依然不可忽视,一旦让「大象」动起来,力量非常强大。吴剑林认为,在出行领域,主机厂们会慢慢开始发力,不会成为像滴滴那样的大平台,而是可能推出像日租、月租这样的短租业务。这样做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提高用户的选择灵活度,不再需要购买汽车,而是自由选择租赁。 今后汽车科技领域最值得关注的点? 对于汽车科技领域以及出行领域,今后最值得关注的点是哪些,吴剑林认为主要应该分三大类看: 1、技术创新方面主要还是围绕智能网联、传感器以及通讯环节,一旦可以顺利应用,前景会很好。另外,针对人工智能技术,无论是算法还是应用场景上,如果能够找到一些精确的定位点,技术方面也会有软硬件结合的可能性。 2、车联网推动的数据商业化业务具备很大价值,未来在这个领域当中会产生「独角兽」。一旦可以把相关的数据价值好好发挥出来,将来会出现滴滴、BAT 量级的公司。根据他们的了解,目前已经有不少公司开始关注这个领域,只不过现阶段由于数据沉淀还不够,所以还需要一些时间才会出现有潜力的公司。 3、或许会有一些新的商业模式进入者,例如汽车后市场的某些领域已经有苗头。这与当年滴滴颠覆出行的模式一样,而主机厂现在也处于奋起直追的状态。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车机的人机交互要怎么设计?

· Nov 06, 2017 333

我们不止一次讨论过,一套优秀的车载 HMI 人机交互系统到底需要具备哪些条件。简单来说,合理搭配的软硬件是必不可少的基础部分。 比如说,我们在车内最直观感受到的,主要就是中控面板、各种按钮以及仪表盘等交互介质。这套硬件系统设计的是否合理,直接决定了用户使用的易用和安全性。 智能化是趋势 当你的汽车变得越来越智能,用户对车的期待也越来越多。类似:「 他的车有大屏,我的为什么没有?」 这样的问题,出现的频率也是越来越高。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如果一辆车里没有可联网的大屏以及衍生出的各种服务,那么这辆车和用户能感知到的智能距离也就比较远了。 在接下来一段时间内,大屏逐渐会成为汽车的标配。因此,一套优秀的车载 HMI,对于用户购车判断的影响会越来越大。换句话说,这对于行业内的主机厂和供应商都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在 GeekCar9 月初举行的 GAME 未来出行大会上,就有一家车联网公司和我们聊了聊他们的车载 HMI 规划,这家公司就是极豆。最初了解他们,是极豆在前年发布了后装智能车机。在最近一段时间,他们开始和主机厂合作向前装发展。 对于后装车机来说,由于无法全盘定义车内整体的 HMI 风格,更像是带着镣铐跳舞。所以在进行设计时,就需要有更多的改进来弥补这样的「先天不足」。因此,极豆在设计层面会比只专注前装的团队,有更丰富的设计经验。这次,我刚好有机会从极豆的 HMI 团队那里了解到,他们是怎么设计车载人机交互的。 具体怎么设计? 结合具体产品来说,极豆之前的产品核心是车载导航以及背后的软硬件系统。因此,几乎所有的交互都集中在了中控大屏以及衍生出的语音、按钮等操作层面。 因此,在设计大屏 UI 的时候,极豆从 15 年发布的 DouUI 2.0 开始,就使用了左侧快捷菜单的交互方式。用户反馈和测试研究也发现,左侧栏更靠近驾驶员(仅限于左舵车),更利于操作。事实上,Android Auto 之前一直把快捷按键放到屏幕底部,除了增加了司机的操作负担之外,还压缩了车载导航可视区域的高度。不过在今年的 Google I/O 2017 上,谷歌展示的奥迪定制车载导航也把快捷键放在了左边,这也侧面印证了这种交互方式的可行性。 除了基本的桌面布局之外,信息的呈现方式其实也需要进行详细的设计。例如 Google 在设计车载 HMI 时,主要是卡片形式展示信息,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同时展示更多的信息,方便用户操作。但是,这种设计使得部分应用长期处于打开状态,会占部分内容空间,并且这也对车载导航的硬件配置要求较高。 极豆采用的则是另一种呈现方式,也就是更偏向手机使用习惯的图标展示方式。和卡片相反,图标的优点是用户接受度高,学习成本,并且同样大小的屏幕可以承载更多的 App 入口。但是单个入口的信息展示效果就相对有限。另外,极豆还设计了屏保功能,当用户不需要查看屏幕时减少信息干扰。 通知栏对于车内交互,其实是反馈实时状态的关键功能,极豆采用的悬浮设计,也承担了桌面导航浮框功能,满足用户在导航进行其他操作的需求。 在娱乐系统的设计上,我们主要以音乐和 FM 举例。 用户获取音乐的方式主要有 CD 光盘、U 盘拷贝和在线歌曲三种方式。目前,由于 4G 网络资费的降低,在线听歌开始逐渐变成主流。 极豆对于音乐 App 的设计依据,主要从 3 个点出发: 最快——用户操作的最快触达,完成目标;最少——只保留最少视觉干扰因素;最优——结合车载体验的最优交互方案。 另外,App 还保留了音乐播放和列表展示,满足用户的基本需求。而 FM App 的设计,延续了音乐的交互方式,能最大程度上降低用户的学习成本。 还有哪些设计原则? 极豆的 HMI 团队也介绍了其余一些相关设计原则。 首先是色彩,合理的设计对用户视觉有关键的影响,毕竟使用导航的时候如果出现看不清的情况,影响的会是驾驶安全。 对于色彩饱和度的选择,高饱和度色彩可以高效引导用户操作界面,但是会对视觉造成干扰。因此,高饱和色彩需要在特定位置使用,并且减少用户驻留时间。不过事实上,低饱和度色彩才是目前车载 HMI 比较普遍的色彩选择方案,可以有效缓解用户长时间使用导航的视觉疲劳。 另外,明暗光线对于视线的干扰也需要仔细考虑。 驾驶环境具有多样性,相对于移动端设备使用场景更加苛刻,主要分为以下几种(lx 为勒克斯单位): 1. 微明期——有光照包含上午、下午的日照不强的时间段,参照勒克斯≤2 万 lx。 2. 强明期——阳光直射的场景,以 2 万 lx 以上计算; 3. 暗期——没有阳光光照的夜间,以≤0.2lx 为基准; 4. 室内——明亮的室内,以 100~550lx 为基准; 而车载导航主要归类为白天对应微明期,夜晚对应暗期。 由于室外反光现象,因此微明期对 HMI 设计的影响较大。极豆的设计思路是尽量使用高反差接近纯白基调的视觉设计,这是因为纯色的白底黑字在相同测试环境下对于反光的适应性较好。在夜间,驾驶员处于暗室环境,利于观察车外的路况。因此 HMI 设计需要在降低屏幕亮度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夜间模式设计优化。 具体的方式是尽量避免无谓的亮色块设计元素,内容设计采用黑底搭配低明度颜色。 最后是设计风格,主机厂先前主要采用质感比较厚重的拟物化设计。在最近一段时间,则有着向扁平化风格变化的趋势。在设计 HMI 时,除了考虑到安卓系统(目前为后装的主流操作系统)的设计规范之外,还需要注意针对车载操作的优化。 当然,一套智能的车载交互系统,也必须要有扩展和升级的能力。除了在线的 OTA 之外,通过和手机互联,满足用户远程控制车辆部分功能、导航的无缝切换、直传数据等功能,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随着软硬件基础设施和互联网服务能力的不断变化,用户需求也会随之产生不可预测的改变。对于车载 HMI 设计来说,虽然原则可以遵循,不过很多细节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总之,一套好的车载 HMI 设计,是需要在能力范围内,最大程度上满足用户安全和易用的需求,这一点,对于任何参与者来说,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最近,极豆还新推出了苹果 CarPlay 配件,支持 iOS 9.3 以上的 iPhone。对于想体验 Carplay 的用户来说,也是一个不错的机会,点击 这里 可以了解更多信息。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 继续阅读

前驱、后驱、四驱自由切换?这辆宝马 X1 PHEV 怎么做到的?

· Nov 06, 2017 333

提起宝马的新能源车,很多人能说出 i3 和 i8 的名字,但实际上他们的电动化进程比很多人想象中更快,尤其是在国内。很多我们常见的宝马车型,其实在国内你都可以买到它们的插电混动版本,包括 5 系 PHEV、X5 PHEV、7 系 PHEV 以及专为中国市场开发的 X1 PHEV。销量多少先放一边儿,至少在插电混动车型的产品线布局上,还没有哪个豪华品牌在国内能像宝马一样积极。 其中 X1 PHEV 更特殊,这是一款政策导向非常明显的产品,在国外没有,属于「中国特供」。 如何迎合政策? 1. 电池供应商为国内的宁德时代,一家在工信部动力电池目录内的公司,满足国家要求; 2. 纯电续航 60 公里,大于国家要求的 50 公里; 3. 发动机使用 1.5T,小于上海要求的 1.6L 排量; 4. 油箱 35L,小于上海地区要求的 40L。 为什么是 X1 PHEV?假如你是宝马高管,现在你要推出一款能够国产并且符合限号地区新能源补贴政策的 SUV 车型,该怎么办?X1 几乎是唯一的选择。同时,除了那几款大家熟知的自主品牌插电混动 SUV 之外,X1 PHEV 也是你能买到的非自主品牌插电混动 SUV 里最便宜的一个,尽管它的补贴前价格要到 39.88 万。 这意味着它的用户群体并不大,销量也远不及荣威 eRX5、比亚迪唐这些亲民车型,但我们还是想通过前一阵拿到的一台 X1 PHEV 试驾车,来聊聊它在技术、使用体验层面的一些特点。 三缸 1.5T 发动机+一台电动机,这个搭配乍一看和宝马 i8 是一样的啊?但是这两个动力源的布局,在两台车上是正好相反的。X1 是宝马 ULK 前驱平台的产物,发动机前置,所以电驱系统布置在后面,电池组平铺在底盘上;i8 是发动机后置的布局,电机被放在了前面,电池组也并非平铺设计。 不过二者的共同点是,在他们的动力系统里都找不到传动轴,但是却都可以实现四驱。 X1 PHEV 的动力系统并不像 i8 一样是性能取向,所以虽然发动机排量都是 1.5 带 T,可 X1 PHEV 的 1.5T 就是 ULK 平台广泛采用的那台 1.5T,最大马力 136 匹/100kW,最大扭矩 220N·m。电动机则是 70kW,165N·m,变速箱是爱信的 6AT,官方给出的百公里加速是 7.4 秒,和宝马 i3 的 7.3 秒非常接近。(X1 PHEV 的中控屏幕上可以实时显示动力流,从这个图里也能看出 X1 PHEV 的动力系统布置方式)另外两个关键参数:电池组容量 10.7kWh,纯电续航里程 60 公里。 要想从外观上区分出汽油版 X1 和 X1 PHEV,最直接的办法是看双肾。PHEV 版本的双肾被涂成了象征新能源车的蓝色,而汽油版本是传统的银色。当然,在有新能源牌照的地方,如果你看见一辆挂了绿色牌照的宝马 X1,那它一定是插电混动版本了。 值得一提的是,X1 PHEV 的动力系统布局方式并没有以牺牲后备箱空间作为代价。 前驱、后驱、四驱三合一? 在 X1 PHEV 中控档把旁边有个 eDRIVE 按键, 这辆车的驱动模式就通过它来切换,共有三个模式,分别是 Auto eDRIVE(自动)、Max eDRIVE(纯电动)、SAVE(电量保持),另外汽油版宝马车上的 SPORT、COMPORT、ECO PRO 驾驶模式选项也被移植到 X1 PHEV 上,在每个驱动模式下都可以实现三种不同的驾驶模式,也就是 3*3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