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极客团来告诉你 BYTON CONCEPT 的体验如何?
2018 北京国际车展上,GeekCar 邀请了三位来自不同行业的「跨界极客」组成了跨界极客团,一起来体验一下备受关注的 BYTON CONCEPT 车型。 三位极客分别是: 陈腾蛟 – 轻客科技创始人 王硕 – 坏蛋调频创始人、《摩登天空》杂志生活方式主编、资深媒体人 王强 – 飞驰镁物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让我们通过一段短片,来看一看三位极客对拜腾的这辆无论从外观设计到内在的数字化都足够极客的 SUV 有着怎样的感受?对它的设计和操作又有着怎样的评价?
飞驰镁物王强:滴滴和大众合资,会让财务报表更好看
最近出了一件大新闻,滴滴和大众汽车宣布将在这个月成立一个新合资公司,大众集团持有 40%股份,未来根据业务发展大众可以将股份拓展至最高 50%,和滴滴以 1:1 持股各半。 大众方面透露,他们的目标是提供约 10 万辆新能源车或者有自动驾驶功能的车,并且和滴滴组建一个运营车队,为车队提供自己已有的管理经验。 对于这件事,车联网公司飞驰镁物创始人王强也通过 GeekCar 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王强认为,和大众合作,「 滴滴本身的业务会更加纯粹和轻资产化,让其财务报表会更好看,有助于其日后的上市工作。」 滴滴的 IPO 最早可能在今年进行。最近几周,他们与银行业者就 2018 年下半年在公开市场募集现金的可行性举行了会谈,滴滴希望在上市时获得至少 700 亿到 800 亿美元的估值。目前,滴滴没有确认 IPO 是否会在今年完成,也还没决定上市地点。 飞驰镁物早期曾为摩拜单车建立过平台系统,目前正在为包括宝马、奔驰、奥迪、大众、捷豹路虎等在内的多个汽车品牌提供汽车网联数字化和移动出行服务解决方案。2017 年 9 月 19 日,一汽-大众奥迪旗下高端出行服务品牌「Audi on demand+移动出行」 在北京上线运营,该产品由飞驰镁物(北京)信息服务有限公司作为唯一服务主体。 飞驰镁物创始人王强 以下是王强的观点: 大众和滴滴的合作,以及今日公布的众泰和福特在数字化、智能化及移动出行领域建立合资公司的消息,都进一步表明了数字化、移动出行是未来汽车和交通领域的大趋势这一不争事实。而这也与飞驰镁物从 2015 年成立之初就明确并坚持的数字化和移动出行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定位不谋而合。 回到大众和滴滴的合作,我个人从三个角度聊一聊自己的看法。 第一,表面上看,这是全球最大的传统汽车企业与全球最大的出行公司之间的一次联合, 对整个汽车和交通出行领域来讲,是一次具有标杆性的合作和事件。 从大众集团的角度看,此前大众集团不但在集团层面成立了聚焦出行业务的全资子公司 Moia,也在中国宣布了新的出行服务品牌,更是与智能化和出行领域的部分中国公司展开了包括投资在内的各种形式的合作。这一合作再度反应出其作为传统汽车制造巨头向出行服务提供商转型的巨大决心。 对于滴滴来讲,与全球最大汽车集团的合作,能够使得其在共同进行车辆定制化开发、降低车辆采购成本、降低运营费用、共享用户数据、加速海外布局等多个方面获得更加便利的条件。大众汽车集团拥有的成熟、完整的传统汽车产业链布局,是滴滴在向「 全球最大的一站式汽车服务平台」 目标迈进道路上所需的资源补充。这是继滴滴前不久刚刚与 31 家汽车和出行相关企业成立洪流联盟之后,与联盟中某一个具体的企业达成的进一步合作。 第二,从现实的角度看,双方的合作落地可能还会面临一系列的挑战。 大众集团目前不仅在集团层面有出行品牌、在中国投资出行企业,同时其在中国的三家合资公司以及其旗下超豪华品牌,都已经相继开展或者计划推出不同形式的出行服务品牌乃至出行服务公司,与滴滴的合资公司如何在业务上处理好与关联公司相同业务之间的关系,对大众集团应该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对滴滴来讲,与洪流联盟内的其中一家汽车制造企业达成合作,而且是成立合资公司这样的深度合作,是否会让这一联盟中的其他汽车制造企业对今后的合作「 望而却步」 也是一个未知数,尤其是在中国。可以细数汽车领域过往的各个联盟,本来就很松散,大多数都是轰轰烈烈亮相,默默无闻消失,很难有成功的先例。 第三,这一新合资公司的具体业务,也是一个待解之谜。 目前信息来看,双方的合资公司将会有一个规模超过 10 万辆车的车队,但不会涉及滴滴现有的业务。这一点值得玩味,因为滴滴已经宣称是一家「 一站式汽车服务平台」,很难想象在滴滴目前的架构下,除了自己独立造车之外(滴滴宣称自己绝不造车,但没说不跟别人成立合资公司造车),还有什么是他们认为自己不能做或者不想做的?这样一来,这家新合资公司的主营业务会是什么就显得格外让人期待。 个人认为,合资公司业务可能会涉及两个阶段和方向的布局。 一方面可能会涉足造车业务,当然是智能化甚至无人驾驶车辆,这是着眼未来。 当下的业务,我认为合资公司极有可能会成为滴滴现有业务的供应商,为滴滴各条业务线提供车辆、管理车队、负责线下运营工作(这也印证了合资公司「 将会有一个规模超过 10 万辆车的车队」 的说法),汽车金融、维保及二手车处理(大众在这些方面有充足的资源),这就毫无疑问能够助力滴滴实现「 出行服务运营商」、「 一站式汽车服务平台」 的愿景和目标。 这样一来,滴滴本身的业务会更加纯粹和轻资产化,让其财务报表会更好看,有助于其日后的上市工作。 总的来说,双方的合作,是汽车和出行领域当今霸主与未来巨头的牵手,在汽车和出行边界日趋模糊的背景下,这样的趋势和走向是好的,是对行业发展的积极促进。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福特联合众泰进军网约车市场,越来越多传统车企加入共享出行行列
继大众与滴滴合作之后,又一家汽车制造商进军网约车行业了。 5 月 2 号,福特智能出行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福特智能出行)与众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众泰汽车)在上海签署了合作备忘录,拟在浙江组建一家合资公司,从浙江的网约车市场开始,为中国的网约车运营商和网约车司机提供智能化、定制化的纯电动车解决方案。 新公司注册资本为 2000 万美元,双方拟定各出资 50%、各占总股比的 50%,目前尚待中国相关部门审批,该公司成立后,将成为福特智能出行在中国的第一个出行领域的合资公司。 现在共享出行是整个出行行业的潮流,据波士顿咨询公司预测,中国的网约车数量将以平均每年 19%的速度增长,至 2022 年底,将达到 2600 万辆的规模。随着中国网约车市场的不断扩大,许多网约车运营商都正在扩充电动汽车服务的队伍。这时候汽车制造商进军网约车行业,也是一个不错的时机。 其实这不是福特与众泰的第一次合作了。去年 8 月份,双方就共同出资成立了众泰福特汽车有限公司,并在浙江金华建立新工厂,专注于研发生产纯电动乘用车。 这次的合作,新合资公司将提供纯电动车租赁服务、数字化车队管理方案、车载数字化服务、智能网联以及车辆定制化服务。其中的纯电动车辆将由众泰福特汽车提供。 其实,传统车企进军网约车市场,有点像近几年共享单车市场的情况。一家车企做了,其他的车企也想尝试,不排除有跟风的情况。至于网约车市场会不会跟共享单车市场的结局一样、留下了哪几家企业,还要看他们之后如何竞争。 毕竟,传统车企进入这个行业利大于弊。首先,传统车企自身资金雄厚,有完整的供应链,在面对定制化车队以及提供经济型纯电动车方面有着时间和数量、质量上的优势;其次,传统车企给网约车提供车辆,提高了自己品牌的销量;最重要的是,他们在服务网约车市场的过程中,会获得大量的数据,在这个大数据时代,掌握了数据才是真正掌握了主动权,利于自家品牌车辆的研发制造。 现在,进军网约车市场的传统车企不是很多,不过,之后一定会有不少传统车企陆续作出改变,往出行公司的方向发展。顺应时代的潮流,才能更好的在竞争中活下去。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激光雷达创业公司禾赛科技完成 2.5 亿 B 轮融资,光速中国和百度领投
5 月 3 日,国内激光雷达厂商禾赛科技宣布完成了由光速中国和百度领投的 2.5 亿元 B 轮融资。 目前为止,禾赛科技共完成了 3 轮融资,共计数亿元人民币。之前,他们获得了由高达投资领投,将门创投、磐谷创投以及远瞻资本跟投的共计 1.1 亿元的 A 轮融资。 禾赛科技 CEO 李一帆表示,这轮融资将用于提升 Pandar 40 等机械激光雷达的产量,并加速固态激光雷达 Pandar GT 的量产,满足车规级要求。 除了以上两个产品之外,禾赛科技的主要产品还包括与百度合作、基于 Apollo 平台的自动驾驶开发者套件 Pandora,这些产品主要用于自动驾驶和机器人的生产研发,以及能源行业安全巡检的激光遥测系统。 Pandar 40 是一款机械旋转式激光雷达,具有 200 米的测距能力和厘米级的京都。Pandar GT 是一款固态激光雷达,能提高测距性能和角度分辨率。 我们这里主要说一下与百度合作的自动驾驶开发者套件 Pandora。它由一台 Pandar 40 激光雷达、5 个环式摄像头(4 个黑白摄像头、1 个彩色摄像头)组成的视觉感知模组,是一款 all-in-one 的自动驾驶套件,也是百度 Apollo 平台上唯一的环境感知套件。平台还针对 Pandora 量身定做了 Pandora SDK,全面支持它「 即插即用」。目前,Pandora 已经开始量产。 在此前百度发布 Apollo 2.5 的时候,「参考硬件」一栏就新增了禾赛的激光雷达,而这次百度继续领投禾赛,也可以认为是他们对于激光雷达「控制欲」的强化。除了禾赛,百度还是另一个激光雷达公司 Velodyne 的股东。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滴滴疯狂拥抱车企能干什么?
五一刚过,行业里出了一条新闻:滴滴要和大众成立合资公司。 滴滴和大众的新合资公司将在五月初成立,大众集团持有 40%股份,未来根据业务发展大众可以将股份拓展至最高 50%,和滴滴以 1:1 持股各半。大众的目标是提供约 10 万辆新能源车或者有自动驾驶功能的车,并且和滴滴组建一个运营车队,为车队提供自己已有的管理经验。 新公司不会涉及目前滴滴的现有业务,但是将参与滴滴的全球化布局和服务。大众集团将是新合资公司中和滴滴合作的唯一股东,但是按照约定,新公司采购的车辆还可以来自大众之外的车企。 对于合作细节,滴滴方面并没有过多透露,只表示他们两方还在探讨中,甚至是不是共同建立车队运营业务也还未确定。大众有可能为新公司专门设计网约车产品。 另一方面,大众中国执行副总裁苏伟铭还表示,「 通过和滴滴合资公司,我们还希望尝试网约车以外的项目,包括自动驾驶的出租车运营等。」 这不是滴滴第一次和车企筹划合建公司。 3 月 22 日,车和家第一个宣布要和滴滴共同出资成立合资公司。根据协议,他们双方将组建团队,研发和制造共享出行专属的智能电动车,并在智能化车队运营及服务、自动驾驶的规模化应用等领域深度合作。 从去年滴滴推出了针对新能源汽车运营和车主服务的小桔充电、小桔车服,以及它旗下的共享单车「 青桔」,直到开始出资组建自己的车队,我们可以看到滴滴出行正在一步步走向运营驱动。 4 月 24 日晚,滴滴还召开了发布会成立「 洪流联盟」,宣布将向联盟成员开放汽车租赁与运营、分时租赁、汽车后市场等能力,共建汽车运营商平台。首批加入联盟的 31 家企业来自汽车制造、零配件制造、新能源、数字地图、车辆网等领域,他们包括北汽、博世、比亚迪、宁德时代、车和家、一汽、吉利、四维图新、大众集团(中国)、威马汽车。 很明显地,滴滴的兴趣已经从出租车司机身上移动到了车企身上,从「 人」 身上移动到了「 车」 身上。一直以来滴滴被看好的一大原因就是因为它的 C2C 模式够「 轻」,但是它现在义无反顾般地要变「 重」 是为什么?主要原因或许可以归纳:运力不够的压力。 运力不够,想把握对车的控制权 滴滴的压力首先是因为越来越严格的网约车政策,让司机骤减。 2016 年 11 月,《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施行。根据规定,网约车司机应当取得相应准驾车型机动车驾驶证并有 3 年以上驾龄,无交通肇事犯罪、危险驾驶犯罪记录,无吸毒记录,无饮酒后驾驶记录和暴力犯罪记录,最近连续 3 个记分周期内没有记满 12 分记录。并且,网约车平台应当记录驾驶员、约车人在其服务平台发布的信息内容等数据并备份。 根据北、上、广同一天公布的网约车细则,北京和上海要求网约车的驾驶员持有本地户籍,广州要求网约车驾驶员有本市户籍或者已在本市办理居住证。并且,北、上、广均限制了车辆的注册登记地为本地,还对网约车轴距、运营年限和里程都做了要求。 目前为止,各地的新规已经淘汰了 70%以上的滴滴司机。其中受户口限制的滴滴司机不在少数,以上海滴滴为例,当时上海已激活的 41 万余司机中,仅有不到 1 万名司机具有上海户籍。 用滴滴出行创始人兼 CEO 的话说,「 从来没有一个市场像我们一样是一个卖方市场,一个供应紧缺的市场。「 目前出行人群在早高峰、晚高峰有超过平峰期 3 倍、5 倍以上的需求,如何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高效地调度和运营,使大家全天有稳定的出行体验是世界级的挑战。」 司机在两年内骤减,不只是滴滴,整个网约车市场都体验到了运力不足的阵痛。而这个时候,滴滴又遇到了突然杀出的「 美团打车」 一伙。 今年 3 月底,美团打车在各个城市陆续上线,在上海登陆的前三天的订单量分别达到 15 万、20 万、30 万单,据说这几乎抢走了滴滴 30%的市场份额。 为什么说美团打车「 一伙」?在这个所谓用户被教育成熟,滴滴垄断市场司机利润微薄的时候,除了突然用高补贴、低抽成宣战的美团外,实际上滴滴面临的压力还来自高德地图、携程、易到用车、嘀嗒出行等竞争对手。例如,高德地图在 3 月 27 日宣布上线高德顺风车(成都和武汉),许诺不向车主抽取任何佣金,并开始了在北、上、广、深、杭等城市的车主招募。 这可谓是个「 竞争对手在看不见的地方」 的时代,一个圈外人,突然开始做你的业务就可能把你干掉,至少掉一包血。本来运力就不够,还有人出来抢。一抢,网约车行业用户粘性弱的问题彻底暴露,司机和用户都难以留住。滴滴是经历过补贴战的玩家,但是它不可能和不断入局的新玩家们一直打下去。 做重资产,做合规的自营车,和车企建合资公司,这是滴滴增加、保障自身运力的一种方法,也提高了它自己的竞争门槛。 开始疯狂拥抱车企 「 今天所有的汽车,绝大多数是司机个人拥有,这里一百多个品牌和上千个车型里,还没有一个是为共享定制的。未来会出现专业的汽车运营商,去整合用户的需求,定制化汽车的设计生产,重资产地拥有和运营,并提供整套的后市场的服务。」 程维在「 洪流联盟」 的发布仪式上这样表示。 滴滴不只想做全球最大的出行平台,也想做新能源汽车运营商。不过这个目标怎么完成?过去两年他们做了尝试,2018 年滴滴预计自己的租赁公司车队会突破 5 万辆车,并且绝大多数是新能源汽车。 重资产模式需要高投入,一进去就退不出来了,虽然说高风险高收益,但是滴滴也要通过多种合作模式进行风险对冲。在自建车队上,滴滴目前选择的是和车和家、大众这类车企成立合资公司的方式。这是一种较深度结合的、较保险的战略合作,它把滴滴和车企的各自一条腿捆进一条绳子里。 和这两家企业的合作计划中,都包含了对自动驾驶的探讨和研究。滴滴大概已经看到了在遥远的未来,共享出行市场并不是围绕司机的争夺,而是围绕车(无人车)以及造车企业的站队之争。再有补贴战来临,没有粘性的司机或许将不再成为滴滴的软肋,因为增加车企的粘性、掌握对车的控制权才是核心。程维透露,2017 年滴滴平台上有 26 万辆新能源汽车,纯电动汽车总量的近三分之一,到 2020 年滴滴预计这个数字会超过 100 万辆。 另一方面,通过和车企建立合资公司的方式,也让滴滴无需为了共享出行直接投入过多成本购车,而是通过合资伙伴的供车,降低风险——具体供车的交易方式还不清楚。近观来说,滴滴投资过两轮的人人车也能为其提供价格更低的二手车,作为共享使用。 加上滴滴开放的「 洪流联盟」 计划,我们知道至少目前程维想要做的是一个「 半自营」 平台,在平台上用户可以用车,也可以直接买车,还可以使用汽车后市场服务。「 我们希望共享出行服务平台在未来 10 年可以满足超过 50%的出行需求。家庭购车市场依然会增长,但是会有一个新的增量市场在共享运营平台上出现,很多用户可以在未来直接选择购买服务。」 好吧,滴滴实际上希望成为未来整个汽车行业服务和消费的入口。为了保证车源,它正在疯狂地拥抱车企,洪流联盟里第一批成员就是不小的阵容,不过要注意的是这些宣布的合作还只是一个开端,并没有落地。暂时落地的就是滴滴确定将和车和家、大众建合资公司。 车企和共享出行企业捆绑的事会越来越多 车企是如何看滴滴的?为什么他们选择和滴滴合作,甚至是用合资公司的方式深度捆绑?这里原因很多,我们举几个业内的看法: 第一,大众说自己的目标是给滴滴提供 10 万辆新能源车,说明它把滴滴当作一个保证销量的大客户——即使批发价比零售价低; 第二,给滴滴供定制车,产品研发层面不用针对不同消费者满足不同需求,有更大空间,并且结果可能是乘客更好的体验; 第三,只有通过滴滴的大数据,车企才能运营这种项目,比如了解平台的运营方法,定价策略,具体放共享车的位置,服务的范围; 第四,和滴滴合作,也就是有了巨大的天然流量,将比车企自己独立做共享出行快得多。 第五,车辆的充电问题和售后问题变得简单,可以集中完成。 …… 最后,虽然车企都在布局自己的共享出行服务,但不可能有一家企业凭自己的产品支撑这个巨大用户量的行业。所以在这个领域的赢家一定不是一家车企,这是大家看到的趋势。 不过,还有一种观点指出,大众和滴滴的合作重在一种实践的经验,包括数据共享、合作运营,它的企图是介入共享服务,用自己的车,建立自己的服务。 2017 年 11 月,大众 1.43 亿元投资首汽旗下的 GoFun 共享汽车项目,持有该公司 20%的股权。12 月,大众的出行服务子公司 Moia 推出纯电动车共享服务。可见,滴滴没有绑定大众一家公司,大众也不太专一。 说实话,最近共享出行里有很多问题让人弄不懂。比如除了大众外,为什么滴滴选择的另一家共同成立合资公司的伙伴是车和家?或许这个问题要等内部人士透露,还需要一些时间解答。但是可以预计的是,滴滴和车和家定制的共享车会比和大众定制的车先出来,毕竟大众汽车身为欧洲最大车企,动作不够灵活也是正常的。 行业未来越来越难以预料,车企和共享出行企业成立合资公司的案例会越来越多。在蓝图落地的路上,滴滴还将有更多对手,很可能就包括轰轰烈烈公布出来的合作伙伴们。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