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维艰:特斯拉开始在「帐篷」里造车
昨天发生了一件引发大家讨论的事,故事的主角是经常上头条的特斯拉。 事情是这样的,特斯拉把自己在 Fremont 工厂新建的 Model 3 总装生产线安置在一个帐篷里。没错儿,你没有看错,特斯拉要在帐篷里造车。Twitter 网友也曝光了特斯拉帐篷工厂的内部图片: 特斯拉帐篷工厂图(图片来自 Twitter)在讲这件事之前,先聊聊前几天马斯克给特斯拉员工的内部邮件。为什么要先了解邮件呢?因为这里涉及到特斯拉新建的 Model 3 生产线,同时可以了解特斯拉最近的产能状况。 邮件的重点有这么几个: Model 3 目前所有的产线均已达到 500/天的产能,部分已经突破到 700/天的产能。 涂装工艺、3 号总装线、新建的 4 号总装线、产线终端和电池组模组产线 4 号区,这几个地方都需要进行「 彻底的改造」。 马斯克会在 Fremont 工厂 7*24 小时随时待命,推进各组工作相关进展。 接下来,回到我们今天的主题。 特斯拉在「 帐篷」 内造车 根据外媒批露的信息来看,这些帐篷高 53 英尺,长 150 英尺,铝制框架,由一家名叫 Sprung 的公司制造,在推特上的一张图表明,弗里蒙特市暂时批准了这个项目,使用期限是 6 个月,在此基础上有可能延长使用 6 个月。 但是在此项目可以大幅推进之前,特斯拉还需提交其他的比如:绘图、电气计算、管道布置等一系列材料。 帐篷搭建速度也很快: 6 月 5 日 Fremont 工厂图(左)6 月 11 日 Fremont 工厂图(右)对于特斯拉在帐篷内造车的这种行为,很多人表示不理解。于是有人在推特上向马斯克问询具体细节,马斯克这样说道: 我们需要另外一条新的生产线来实现周产 5000 辆的目标,要新建一个厂房肯定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在两个星期里造了一个巨大的帐篷。 另外,马斯克说使用这种帐篷,可以节省成本开支: 当被问到这种帐篷只是为了达到周产 5000 辆的目标暂时使用还是会长期投入使用时,很显然,马斯克更倾向于这种帐篷的使用: 我们正在考虑是否需要真的去建一个厂房,这个帐篷感觉更好一些,特斯拉 Grohmann 的生产线已经就位并且已经开始运作,而且运转的相当不错。 在「 帐篷」 内造车,特斯拉是怎么想的? 老实说,在帐篷内造车,的确很难理解。但是站在特斯拉的角度上来看这个问题,就很合理了。 于特斯拉而言,更多的还是要考虑工厂成本以及时间成本。 首先,按照刚才提到的,重新修建个厂房对于特斯拉来说是一个不小的经济负担,马斯克已经多次强调,在今年的 Q3 和 Q4 要实现盈利,重建工厂需要大把资金,马老板不可能同意这种做法。要知道,现在的每一分支出马斯克都会精打细算一番。 在特斯拉 2018 年 Q1 财报上,马斯克削减了资本支出,预计 2018 年总资本支出将稍低于 30 亿美元,比 2017 年 34 亿美元的支出少 4 亿美元。现在要马斯克花大把资金去建工厂? 不可能,做梦,就这样。 另外一个就是时间成本。修建厂房是需要时间的,对于特斯拉来说,现有的时间是最宝贵的,因为这个时间点距离马斯克承诺的第二季度末周产 5000 辆的目标只有 10 天左右。 周产 5000 辆这个承诺让所有人都等了太久 。。。 从去年年底一直到现在,周产预设目标实现日期不断被延迟,2018 年第一季度末周产 2500 辆的目标也没能顺利达成。所以在现阶段, 完成这个承诺是马斯克给投资人、客户以及合作伙伴交出的最好的答卷,甚至有可能助特斯拉走上一个新的高度。 在股东大会上,你可以看到马斯克眼泪在眼眶中打转,他几近哽咽的说:特斯拉和其他公司不一样,特斯拉是在用爱造车。 所以剩下的这段时间对特斯拉以及马斯克而言都尤为关键。而且现在 Model 3 生产线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在内部邮件中,马斯克的表述是这样的:已经有部分产线可以实现 700/天的产能,但是剩下的产线还是无法达到这个目标。所以,这就是马斯克现在急需解决的问题。 问题还不止如此,还有来自公司内部员工的困扰。 6 月 17 号,马斯克在给特斯拉内部邮件中透露,发现公司内有员工搞蓄意破坏,这名员工对特斯拉制造控制操作系统的代码进行更改,并且将大量高度敏感的特斯拉数据发送给未知的第三方,特斯拉将就此事继续调查下去。 结合以上种种, 马斯克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 。 写在最后 在马斯克给员工的邮件中,有这样一段话: Please be extremely vigilant, particularly over the … 继续阅读
福布斯发布 2018 中国最具创新企业榜单,有哪些汽车相关公司上榜?
6 月 19 日,福布斯中国和数据分析公司易观发布了「2018 中国最具创新力企业榜单」,针对不同领域的发展现状、竞争情况和发展趋势,选出了各领域中有创新力并且持续成长的企业。 入榜的共有 7 家汽车领域企业,还有和汽车相关的两家 AI 服务商,他们是 百度 Apollo、斑马智行、驭势科技、图森未来、蔚来汽车、小鹏汽车、宁德时代、商汤科技、地平线。 蔚来和小鹏是这里面仅有的两家新造车整车厂。 在汽车领域,福布斯中国认为,「 行业已经迎来了数字化变革时期,对整车厂提供技术解决方案,是技术公司的新方向。」 在选入榜汽车企业时,评估角度主要包括企业的技术实力、产品创新,以及商业化能力。而在 AI 服务商领域的评估角度除了技术实力外,还有资源整合能力,以及商业化能力。 评估角度的具体定义如下: 技术实力: 主要评估研发投入、专利贮备、研发团队背景; 资源整合能力: 主要评估对数据的整合能力、应用场景的介入能力; 商业化能力: 主要评估技术产品化能力、渠道资源及推广能力。 下面我们把榜单中的 9 家汽车相关公司罗列出来,进行简要介绍,或许能解答「 为什么是他们入榜」 这类的问题。——实际上 GeekCar 直接向易观问了这个问题,但是他们的回复是:做这个榜单的人已经离职了。 蔚来汽车 从评选标准看,蔚来入榜不是一件让人惊讶的事情。 在技术创新上,随着 2017 年 12 月蔚来的 ES8 上市,他们推出了车载人工智能系统「NOMI」、 自动辅助驾驶系统 NIO Pilot,让 ES8 成为全球首装 Mobileye EyeQ4 自动驾驶芯片的车型。同时,蔚来还发布了电能服务体系 NIO Power,它换电模式的技术能力在业内不乏质疑,但是整个系统至少已经包含了 300 项技术专利——其中有 RGV 专利换电平台,三电系统自检等首创能力。 团队方面,蔚来的团队成员来自玛莎拉蒂、福特、宝马、马自达等传统车企以及思科、微软摩托罗拉等科技公司,且核心研发人员具备 20 年以上的行业经验,并曾主导独立研发 5 款以上量产车型。 从商业化能力来看,蔚来汽车的投资方阵容强大,不仅有刘强东、李想、李斌本人等互联网名人,以及红杉、高领、IDG 等投资机构的支持,而且这家公司背靠百度和腾讯,是 BAT 选出的棋手。当然,腾讯的多次领投保证了蔚来和自己的关系更亲,而不是和百度。无论如何,这些背后的人物和企业,让蔚来的渠道资源和推广能力看起来具有极大优势。 这个榜单如果没有蔚来,确实有点儿说不通。 小鹏汽车 小鹏汽车属于阿里系,和蔚来一样也是背靠 BAT 的一家。 技术创新不是小鹏的优势,他们之前还曾一度被称为「PPT 造车」。除了外观设计,他们可能把最多的精力放在了自动驾驶/辅助驾驶上。目前,小鹏汽车自动驾驶研发副总裁是前特斯拉技术专家谷俊丽,她领导小鹏的自动驾驶研发团队进行人工智能创新和自动驾驶软件的研发。 团队方面,小鹏汽车由何小鹏、夏珩、何涛等人发起,团队主要成员来自广汽、福特、宝马、特斯拉、德尔福、法雷奥等整车与大型零部件公司,以及阿里巴巴、腾讯、小米、三星、华为等互联网科技企业。 商业化进度来看,小鹏倒是不算太慢。2017 年 10 月 12 日,他们的首款量产车型小批量下线;2018 年 1 月,内部交付了 39 辆新车;3 月 7 日,他们的首座超级充电站在广州建成。今年 4 月,小鹏的纯电动 SUV G3 开始线上预定,按照计划他们会在今年之内开始交付新车。 目前,小鹏汽车是和海马进行代工合作,同时正在布局自建工厂。 如果说蔚来是最能融资的新造车公司,那小鹏汽车就可以排第二。他们的投资方有雷军、俞永福、李学凌、傅盛等名人,还有阿里巴巴、神州优车等跨领域的大公司。资方的战略投资决定了小鹏汽车不用担心研发生产的资金问题,同时也给他们的量产新车的销售提供了有利渠道。 百度 Apollo 百度 Apollo 计划于 2017 年推出,是基于百度的大数据技术、深度学习算法、高精度地图系统等打造的自动驾驶开放平台,可以说是百度在汽车行业最重要的项目,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百度转型的最重要项目,技术实力不用说。 商业化上,推出一年来,Apollo 平台进行了多次的更新升级,并且有博世、金龙、比亚迪等上百家汽车产业链企业作为自己的生态联盟伙伴。 百度 Apollo 平台此前和雄安新区签订了战略协议,将加入雄安新区智慧城市建设。2018 年底,他们计划实现无人巴士「 阿波龙」 的小规模量产。在刚刚过去的 CES Asia 上,百度 Apollo 展台的火爆程度证明,如果在中国聊自动驾驶,Apollo 是一定不能缺席的一个重要力量。 斑马智行 斑马网络公司,很多人并不陌生,它由阿里巴巴与上汽集团于 2014 年合资成立。斑马智行则是由斑马网络公司推出的基于 AliOS 的互联网汽车解决方案。 从荣威 RX5 开始,斑马系统已经在将近 60 万台量产车上落地,由此产生的数据量难以估算。 目前,上汽集团旗下自主品牌荣威、名爵、大通等都搭载了斑马系统,落地车型包括荣威 RX3、RX5、RX8、i6、ei6、名爵 ZS、名爵 6、大通 D90 等等。另外,东风雪铁龙、福特等品牌也将在今年推出搭载斑马系统的「互联网汽车」。 如果谈及「互联网汽车」这个概念,上汽阿里合资的斑马公司,算是最早的践行者之一。 宁德时代 宁德时代可以说是现在中国甚至全球最炙手可热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供应商,他们有材料、电芯、电池及电池回收等多项产业链核心技术。 他们的动力锂电池在全球市场份额领先,客户遍布宝马、大众、戴姆勒、上汽、吉利、宇通等多家国内外车企。 … 继续阅读
我们大半夜开着 Model X 往返 280 公里,就为了拍几张星空的照片
你看不到的东西,并不意味着它不存在,比如满天繁星。看不见,只不过是因为在你周围有太多光污染遮蔽了它,或者是身处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是不是有点鸡汤的感觉?)别误会,你没走错片场,就像标题说的,接下来你看到的仍然是一篇汽车体验文章,但也可以把它当成一个简易的「观星指南」。我要分享的是,和同事开着特斯拉 Model X 100D 深夜观星的经历。 就像开头说的,看星星这种事,时间、地点很有讲究,最重要的一点是要避开光污染。所以,地点上要尽可能的远离城市,时间上,最好是农历朔日,也就是每月月光最黯淡的那几天。 如果你在百度上以「北京周边看星星的地方」为关键词做搜索,出来的内容非常雷同,大概都是以一篇稿子为蓝本洗来洗去的结果,如果没看过这些内容,那么只要记住「哪高去哪」就行了,当然如果你想带姑娘去国贸三期的「北京亮」看星星,结果八成是会变成盯着姑娘的脸看啊看。(图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Steed 的星空」,拍摄者陈志宏,2018 年 5 月 20 日摄于广东梅州市丰顺县铜鼓嶂。尼康 D750 + 腾龙 15-30,焦距 15mm,ISO 3200,f/2.8,曝光 20 秒。)一般来说,在北京天气晴好的时候,郊区比较黑的地方就能看见不少星星,而我们这次选的目的地是河北省承德市的兴隆县,距离北京 140 公里左右,那儿有一个「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按照官方说法: 兴隆观测基地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和中国科学院光学天文重点实验室,于 1965 年首次踏勘,1968 年开始投入使用, 经过近 50 年的建设,成为亚洲大陆规模最大的光学天文观测基地。(图片来源于兴隆观测站官网)再来说说车。我们这次开的 Model X P100D,在中国官网上标注的续航里程是 552 公里,你可以把它理解为 NEDC 工况续航,而更接近真实情况的 EPA 工况续航里程是 470 公里左右(美国官网标注)。 如果经常有长途驾驶需求,那么 100D 车型是最有性价比的选择,75D 车型难免会有里程焦虑,而 P100D 车型虽然性能变态强,但是续航里程不如 100D,价格还贵了不少。以上,Model S 同理。 再说回我们的行程。 从位于北京东北边的特斯拉来广营服务中心超级充电站到兴隆观测站,往返 280 公里,高速公路要占到大约 2/3。也就是说,100D 跑这一趟不用中途充电,想了一下,如果开的是 75D,出发之前的心情可能就比较复杂了。 另外,虽然目的地海拔比北京略高,但我们这一趟是往返驾驶,所以海拔变化所带来的能耗增损可以视为互相抵消。 路上跑的特斯拉越来越多,去超充充电的车主也越来越多了,所以在热门超充站等候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儿。 我们当晚 9 点多来到来广营超充,4 个超充桩全部在使用中,旁边还有一两台车在等。然而,我们在等位过程中还被插队了…… 其实特斯拉为了解决超充供不应求的问题已经做了一些努力,比如: 1. 扩大超充桩布局和数量:以北京为例,前两年开特斯拉的时候,全北京的超充我没记错的话应该是 7 座,每个站点 4-8 根桩,而现在呢,已经建成的超充站有 17 座,我粗略算了一下,总桩数是 202 根,并且大部分已经升级成了新国标。 但是,仍然不够用。国内特斯拉车主自有充电桩的比例还是达不到美国的水平。 2. 超充收费:现在的新车主如果没有老车主的引荐,买车并不能享受免费超充服务,另一方面,如果满电后长时间占用超充车位,也会被收费。前者的收费不高,电费+服务费一块多没度,有引导性目的,但是后一种收费就比较严厉了,有强制性目的。 价格如图:(充电费 1.17 元/度,超时占用费 2.6 元/分钟)往更深一层来看,这种收费机制离不开云端和账号体系的支持,如果没有这些做基础,特斯拉通过收费来对充电资源进行调控的难度可想而知。这也是我们谈及「智能电动车」时容易忽视的一个角度:除了车子本身应该具备一定智能属性,服务体系也应该是智能及可变的。 至于充电这件事本身,特斯拉超充的体验,我个人觉得还是要强于在类似国网这样的快充桩上给其他电动车充电。在特斯拉超充充电,时间一般是可控的,并且不会出现太多幺蛾子。 到达充电站的时候我们的剩余续航里程为 372 公里: 鉴于时间有限,我们没有完全充满,但是往返应该够了。22 分钟充了 52 公里的电量。 新版本软件比较好的一个功能是可以预测电量。在导航里设置好目的地,它会自动给出到达目的地之后的剩余电量。往返这一趟之后的感觉是,这个预测还是有很大参考价值的。(高德导航和车机导航路线规划对比,请注意大屏上的剩余电量预测)带着一大袋子零食,我们就出发了。 拿到的试驾车是六座版,另外在官网还可以选配五座和七座版本,但六座是最贵的,并且贵的有点离谱——比标配的五座版贵了 5.3 万,换来的是第二排两个独立座椅。 抛开钱这件事,对于这种大 SUV 我其实还是喜欢六座布局而非七座。为什么?把第三排放倒,看着同行的小姐姐慵懒的躺在巨大的后备箱里,并且把腿伸到第二排,你会感叹人生还是很美好的。(此处无图)嗯,我的意思是,因为第二排采用独立座椅设计,所以在整车空间感上会让人觉得少了一些疏离,多了一分亲近,尤其是车内满员的情况下。 整个行程的前半段是和去古北水镇重合的,沿着京承高速走就行,后面的 1/3 是省道,夜里开这段路需要打起精神。 夜里承德的气温还是挺低的: 看到这个路牌就快到了,看这意思,观测站被当地包装成了「观星小镇」旅游区…… 观星小镇在山下,有一些住宿用的房间和礼堂,而观测站建在山顶,需要沿着这条路上山,伸手不见六指,说的就是现在。不过这么来看,这里的观星效果应该确实不错。 导航上显示的剩余路程越来越少,然而我们被观测站的大门拦住了,来之前没做太多功课,以为可以随便进出。观测站的值班门卫在睡觉,隔着窗户怎么都叫不醒,但是往头顶看,已经星汉灿烂了。 Model X 仪表盘上显示了这个单程的耗电情况:因为车重、跑高速的原因,百公里 25kWh 的耗电量其实并不低。 我们的目标是拍拍星空和特斯拉的合影,于是只能在观测站门口拿出相机和三脚架开拍。 写到这个部分,不可避免的要介绍星空拍摄技巧了,然而我只是半吊子水平…… 必备设备当然是三脚架+相机。我的设备是索尼 A7,镜头 FE 24-70/福伦达 35 1.4/Contax 85 1.4(这次没用上)。 … 继续阅读
今年 CES Asia 上,本田晒出了「关爱人类」的三个汽车黑科技
在上海举办的 2018 CES Asia 刚刚结束,这是个很像车展的活动,不过里面也有些好玩儿的技术可以体验。这里给我印象比较深的企业之一是本田,一方面因为他们采取了当场预约的方式,让人不用为了那么几分钟的体验傻站着排半小时的队;另一方面,这次他们展示的技术都从细节处入手,透着贴心范儿。 本田展示的黑科技有四个,除了 Honda 步行辅助外都属于汽车科技,是本田和他们科技创业公司孵化器项目 Honda Xcelerator 的合作伙伴共同开发的技术。 随着这次技术的展出,本田也宣布正在全球寻找合作伙伴的 Honda Xcelerator 项目正式进入中国。目前,该项目已经进驻了硅谷、底特律、日本、欧洲、以色列。 本田技研工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执行副总经理长谷川祐介表示,现在是本田的重大转折期。「 通过和富有挑战精神的创新型企业合作,将进一步丰富我们的产品、服务以及事业拓展的可能性。我们也将进一步强化发展中国事业、开展各项举措,并将这种创新合作模式拓展到本田的全球事业中。」 下面我们看看这些技术有哪些: 1)Honda 步行辅助:它是能帮助老年人和残障人士走路的训练器; 2)气味王国:根据驾驶场景和用户需求向车内释放味道的智能香氛系统; 3)Tactual Labs(触觉实验室):让双手不用离开驾驶把手也能进行手势控制; 4)WayRay:让驾驶者不佩戴任何设备,也能在视野范围内看到全息 AR 技术呈现的导航信息(AR-HUD)。 气味王国 我们在现场体验气味王国的时候,需要佩戴一个围在额头上的头套,因为气味是头套上散发出来的。 在模拟驾驶席坐下,座位前方的摄像头先给我们的脸拍照,根据每个人的表情、面貌给驾驶员分类,然后让你闻到适合自己的气味。气味分类里有治愈系、热血系、暗黑系、傲娇系、佛系等很多种,我体验到的是属于热血系的味道,并不是很喜欢…… 之后,前方的大屏幕播放了一段模拟路上行驶的视频。 通过对车外场景的分析,如果系统判断当前路况不稳定、驾驶员需要集中注意力的时候,屏幕上就会出现提示深呼吸的标志,同时释放混合了柠檬、西柚味的气体,给驾驶员「 提神」。 而在交通拥堵时,驾驶员终于可以稍微放松紧张的神经、稍作休息的时候,系统就会自动释放茉莉花香。 有研究称,在人类的五感中,嗅觉记忆是最持久和精细的,它对人身心的影响却少被注意,现在本田注意到了。本田中国方面称,「 气味王国是本田还在开发中的数字气味技术,目的是为了让驾驶者得到个性化的驾乘体验。」 我感觉气味王国的发明还可以应用于更多场景,而且不只是针对服务司机。例如,晚上在静止的房车里释放薰衣草的味道,可以为车里的人助眠;在车里有宠物时可以释放消除宠物味道的香水;有小孩儿时可以释放糖果味,让车有种糖果屋的感觉;有人头晕想吐时就释放带酸性的气味…… 上述的想象也许都在未来的研发中,只是想在真车里实现还需要耐心等待。 Tactual Labs 手势识别操作在汽车里并不算新技术,这一代宝马 7 系在量产车里首次搭载了手势操作技术,不过,当前主流的手势识别技术主要都是基于摄像头的。 本田 Honda Xcelerator 项目下的 Tactual Labs 技术本身 不需要摄像头,而是在摩托车把手里装进一个电容式传感器。 通过这个技术,驾驶员手部骨骼的动作可以被同步识别成 3D 数据。Tacrual Labs 不仅能判断驾驶员的手是否放在把手上,甚至能精确判断出你抬起了几根手指。 在体验时,我握住模拟摩托车的把手,从屏幕里可以看到车辆开始自动驾驶了,而放开双手的时候它就随时停下来。行驶过程中,抬一下左边的四根手指,系统就会打开或关闭车辆前方的大灯;而抬一下右边的四根手指,可以选择更换车载系统播放的音乐——每次抬起都会更换一次。 现场的工作人员表示,放在自动驾驶摩托车上只是为了方便展示这项技术,实际上它也可以应用到汽车方向盘上,或者其他设备里,这样一来就会有更多想象空间了。另外,本田中国还透露,Tactual Labs 作为新一代空间感应系统,还能够区分驾驶员和乘客。 WayRay WayRay 是一家瑞士 AR-HUD 技术公司,在 2017 年获得了阿里巴巴集团的投资,这次他们作为本田的合作方,展示的是融合了全息 AR 的 HUD 抬头显示技术。 在具体体验时,你只要站在屏幕前的指定位置,就可以不佩戴任何设备,在视野范围里清晰地看到覆盖在屏幕上的 AR 呈现出的导航信息。可惜 AR 画面用普通镜头照不出来,所以无法在这里给大家呈现出来了。 本田中国方面称,设计这个系统的目的是让驾驶员能完全集中精力驾驶,得到更便捷、舒适、智能的驾驶体验。 不用戴眼镜或设备就能直接看到 AR 影像,感觉确实很厉害。不过其实这个技术也并不是 WayRay 的独家专利,比如同样参展 CES Asia 的三菱电机也在研发这个技术,并且应用在了他们首次在中国展出的概念车 EMIRAI4 上——这辆车搭载了即使在浓雾天气等能见度恶劣环境下,也可以通过 AR 进行车道标示的抬头显示器。 本田这次展示的三个合作技术都或多或少弥漫着「 人性化」 味道,虽然是科技,但能感觉到,它们的出发点和思维角度都是「关爱人类」。这其实也符合本田以往参加 CES 时所展示出来的调性。 技术领域的竞争并不比其他领域平和,有先有后,有强有弱;但价值观是没有输赢的。为人服务的技术都有温度,相信也会在人群中有市场。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