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帅的莲花,能否摘掉「小众」标签?
最近,一向小众的莲花跑车迎来了「流量巅峰」时刻,尽管这份流量来的有点儿不太情愿。 先是新车型降价换代,遭到了忠诚度颇高的老车主们强烈抵制;后有小米 SU7 Ultra 的爆火,让外界担忧起小米对纯电超跑市场的冲击。内外夹击之下,有人观望莲花的未来,也有人恨铁不成钢的期待莲花能有所改变。这不,改变终于来了。 3 月 12 日,莲花跑车官宣换帅的消息:钦培吉正式加入莲花跑车,出任中国区总裁,向莲花集团首席执行官冯擎峰汇报;毛京波女士调任莲花科技 CSO(首席销售官),负责全球的产销协同管理,整合和调配全球范围内的营销资源,赋能莲花跑车全球各区域市场。 继上周吉利宣布联合路特斯机器人成立智驾合资公司后,这是最近几个月以来吉利系的又一个新动作。吉利体系高管钦培吉的加入,是不是意味着吉利对莲花的加码?换帅后的莲花跑车,能摘掉此前「小众」的标签么? 赛道终于火了,莲花呢? 2023 年 3 月,上海国际赛车场举办了一场盛大的活动:当时还叫做路特斯的莲花跑车举行了 75 周年庆典,以及首批车主的交付仪式。F1 赛道上交车、F1 世界冠军简森·巴顿与车主一起赛道巡游、经典车型亮相、三大跑车品牌亮相、高层与名流齐聚、无人机的宏大表演….. 用参加了这场活动的媒体同行的话来说,「豪」,且「很赛道」。 在这样的基调下,莲花跑车给自己车主的定位很明确——「热爱汽车文化、热爱极致驾控」,但数量嘛可想而知——2023 年中国市场销量 3206 辆,2024 年中国市场销量 2836 辆。 尽管成绩并不理想,但在当时看来似乎可以理解的,毕竟大家默认了在国内市场赛道就等于小众,更何况百万纯电超跑领域。不过,最近这种认知好像被打破了。 半个月前,小米 SU7 Ultra 上市,国内的性能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2 小时破万的大定数量似乎推翻了赛道=小众的认知,甚至消费降级好像也没大家说的那么强烈了? 在这里讨论 SU7 Ultra 与莲花 Emeya 之间谁更运动极致、应该选哪款车,恐怕会陷入无休止的拉扯;但不得不承认,SU7 Ultra 让大家看到了中国性能车市场的庞大潜力,也让更多人放下了对纯电超跑的刻板偏见。 预期说这是新势力对传统纯电超跑品牌的冲击,不如说是新的机遇,让更多人看到性能车的机遇,问题是如何抓住这个机遇。 提到这让我想到了之前与几位莲花车主的闲聊,其中既有满怀品牌情怀的「死忠粉」,也有被纯电跑车吸引的技术尝鲜者,他们提到自己为什么会选择买车时都指向了同一个场景:试驾,「试驾时那种贴地的感受,会明显感觉不一样。」但是,怎么让更多潜在消费者从看到莲花转化到走向试驾呢?这可能是现阶段莲花急需解决的问题。 重塑「莲花」,还需要几步? 「 是我们的,就一定要拿回来!」2025 年刚开年,莲花集团首席执行官冯擎峰就发了这样一条微博,路特斯正式更名为莲花跑车。 经过长达 5 年的商标争夺战,这个带着历史和荣誉的名字终于拿回来了。但是对于莲花跑车来说,现阶段需要的不仅是「莲花」这个名字背后世界三大跑车品牌(法拉利、保时捷、莲花跑车)和多次赛事冠军的荣誉,而是怎么在 2025 年站在历史的肩膀上讲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创新故事,以及在讲述品牌故事的同时让产品脚踏实地。 比如,当七十多年前莲花在 F1 赛场大杀四方的轻量化、空气动力学和底盘调校三件法宝遇到 2.6 吨重的纯电动车身,怎么能凸显三大法宝的价值?当电动马力变得「廉价」时,如何让消费者明白影响赛道体验的不只有零百加速,还有更影响普通人过弯是否舒服的横向 G 值? 又比如,当莲花打出性能+智能的两张牌时,能够彰显莲花智能化实力的不仅仅有高阶 NOA 的表现和座舱交互的体验。可能很少有人注意到莲花的智驾方案对外界品牌的业务高达 58%、适配全球 61 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头部 tier1 在灯光交互、线控系统的前沿技术,是与莲花联合研发推进。这些我们很少关注的幕后故事更能在赛道之外延续当年莲花工程对技术极致追求的精神。 说到这一点,突然理解了钦培吉的加入,他在过去十几年里能把百年沃尔沃的安全牌讲出电动化、智能化时代新品牌故事的经验,正是莲花跑车现在急需的。 当然,相比于品牌故事的重塑,现在的莲花更需要的是直接提升销量的能力。 在《台州宣言》公布以来,为了实现资源整合,吉利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整合,包括吉利中央研究院和各子品牌背后的智驾、座舱、电子电气架构、电动力、整车平台等团队的「 研发整合」,「 吉利系」 智驾体系整合等等,这一系列整合,也许能让我们看到这种改变的可能性:借助吉利庞大的产业链和销售体系,让莲花跑车的运转更流畅,至少让消费者试驾等待的时间短一点儿,让准车主提车的速度快一点儿,让莲花财报中高昂的运营成本优化一点儿。 最后 2024 年,莲花跑车的销量呈现出一个有意思的数据:国内市场销量仅占 25%,海外市场占据了 75%。在去年前三季度,欧洲和北美市场的销量占比超过 55%。不得不承认,莲花是为数不多完全被中国拥有的豪华超跑品牌,也是中国汽车高端化出海为数不多的触手。 我们习惯了站在国内极致内卷的汽车市场的位置,看待传统超跑品牌讲述电动化与智能化的故事,总会显得格外艰难;但当莲花以中国超跑品牌的技术内核,向海外传递中国汽车电动化与智能化的故事时,似乎攻守之势就改变了。 关键在于,换帅后的莲花,如何讲好故事,做好产品,让莲花从小众走向大众。
特朗普「下单」特斯拉,马斯克的「政治正确」谁来买单?
就在刚刚,美国白宫南草坪上,美国总统特朗普在马斯克的陪同下,从特斯拉车队中挑选了一辆 8 万美金的红色 Model S,签署支票时不忘强调「不要折扣」。 马斯克似乎想让总统亲自「带货」刺激特斯拉股价反弹,止住连续暴跌的颓势。 被「反噬」和「围剿」的特斯拉 而就在本月,具有反差性的画面却不断在特斯拉的「大本营」美国本土出现: 3 月 8 日的纽约曼哈顿,特斯拉门店外被示威者包围,他们高呼「寡头下台,民主进场」的口号,收据「把马斯克送上火星」的标语; 同一天 3 月 8 日的佛罗里达州德拉海滩,示威者喷涂” 民主不是商业计划” 标语,破坏特斯拉充电桩,活动组织方” 抵制特斯拉” 运动呼吁抛售股票和车辆; 3 月 4 日的马萨诸塞州利特尔顿,7 个超级充电桩被焚毁,直接损失超 200 万美元,消防部门称纵火者使用汽油弹,现场发现” 技术纳粹” 涂鸦; 俄勒冈州塞勒姆,AR-15 半自动步枪扫射展厅致 3 车损毁,此前同一地点遭燃烧瓶袭击,累计损失超 50 万美元; 科罗拉多州洛夫兰,42 岁女性在 1 月底至 2 月中,多次投掷燃烧瓶,入口标志喷涂” 纳粹” 字样,触发特斯拉对破坏者提起刑事诉讼。 … 种种抵制事件,逼迫美国的特斯拉车主们也不得不把车的 logo 换成 Honda 保命(你别说,好像也没什么违和感…)「政治正确」的回旋镖,似乎已经开始不断击中特斯拉。除了美国本土,同样的「Boycott Tesla,F-Elon」的现象也在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上演,特斯拉似乎正在面临「全球围剿」: 就在前两个月,欧洲的两个左派活动组织将马斯克的争议手势和言论投影到特斯拉德国柏林工厂的外墙上,并打出 Heli 和 Boycott 字样,指责马斯克是纳粹; 柏林工厂遭示威者冲击和左翼组织纵火,损失超 2 亿欧元; 上海有车主要求销售拆除所有马斯克照片才肯签约,「 我买的是车,不是政治宣言。」; 伦敦环保组织「 绿色方向盘」 发起人发起的「 特斯拉换购计划」 已促成 1873 辆二手交易; … 从销量上能更直观地看出特斯拉目前被围剿的困境:1 月欧洲的注册量同比降幅达到了 45.2%;美国加州今年 1 月的销量下滑 10%;即便是去年增长的中国市场,在今年 1 月份也同步下滑了 11.5%。去年政治豪赌特朗普的股价创造了历史新高,但如今也开始崩盘。 马斯克的豪赌,似乎正在让特斯拉深陷这场「联姻」的政治漩涡当中。 马斯克的「背叛」? 人们首先意识到的可能是环保信仰的倒戈。此前马斯克曾在公开场合中表示:「 我并不认为全球变暖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这一言论导致一千多名科学家联名提出抗议。再例如马斯克公开表示:「 如果我们立刻停止使用石油和天然气,我们所有人都会陷入饥荒中,经济也会崩溃」。 暂且不讨论这些「 气候骗局论」 的正确性和科学依据,单从品牌和商业角度来看,这些观点会让很多特斯拉车主感觉到被「 背叛」。因为据调查显示,特斯拉的长期用户中,有 72%支持环保主义,81%拥有大学学历,与马斯克右翼政治立场形成非常明显的对立。 荷兰消费者协会调查显示,43%的受访者认为「 开特斯拉等于支持特朗普」;美国很多用户也感觉「 开特斯拉就想穿着 MAGA 帽子出门」;《华尔街日报》称,特斯拉考虑购买率从 2022 年的 22%骤降到 2024 年的 7%,「 价值观鸿沟」 超越产品缺陷成为最大阻力。 除了环保信仰,还有「 技术中立」 的沦陷。当马斯克威胁冻结乌克兰星链服务时,它打破了科技企业的中立性原则,这种政治站队也间接导致了以上提到的众多连锁反应。 或许马斯克的「权力幻觉」正在让这名科技领袖正在陷入政治化陷阱。 作为 DOGE 的负责人,其「硅谷式裁员」引发联邦机构系统性混乱,6.2 万公务员失业,激化了社会矛盾;插手乌克兰停火谈判、德国大选等事务,使得特斯拉沦为地缘博弈的牺牲品。 商业和政治的边界 所以商业与政治的边界在哪?是否可以有「政治正确」?或者说,商业和政治怎样才能更好地结合? 保持品牌的独立性原则应该首当其冲。例如苹果 CEO 库克在 2020 年接受彭博社采访时提出的核心原则:苹果关注政策问题,而不是政治问题。并指出其通过平衡与政府的关系保护商业利益。库克既参与特朗普的 AI 顾问委员会,有公开反对其部分政策,印证了「议题支持而非政党站队」的策略。 除此之外,还有风险隔离机制和利益相关者的平衡,例如大众汽车监事会否决权制度。 结语 特斯拉的危机带给我们的启示是,真正的政治正确,不在于迎合某种意识形态,而在于守护科技造福人类的本质。方向盘的终极使命,是载着文明穿越偏见与割裂,驶向更包容的未来。 短期来看,这场「 白宫车展」 或许能够提振股价,但马斯克需要清醒认识到,商业领袖的政治化如同在悬崖边表演特技,稍有不慎就会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特斯拉若想重获市场信任,必须挣脱政治捆绑,回归产品创新与用户价值的本质。 毕竟,真正决定企业命运的,是消费者的钞票。 当然,马斯克比我们谁都清楚这些,只是或许现在的他,已没有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