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好不打价格战的易到,推出了最便宜的专车服务
「 在所有的营销方式中,打价格战是最粗暴有效的,也是相对简单的。但简单的事不能做简单了,还是要做出 B 格,如果既能带量又能给品牌加分,那就完美了。」 这是一位媒体老师看完今天的易到「E-Car 计划」 发布会之后给出的评价。 易到用车酝酿许久的「E-Car 计划」,今天正式启动。 「E-Car 计划」 也就是易到用车的新能源车型专车服务平台。他们和丰田、沃尔沃、北汽、特斯拉等品牌进行了合作。今天开始,在易到用车 App 里,车型选择栏里就多了「E-Car」 的选项。他们计划先期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四个城市,率先投入「 近千辆」 新能源车型。先期车型包括特斯拉 Model S、北汽新能源、丰田普锐斯等。 但是,对于大多数乘客而言,坐什么车有时候并不重要,便宜,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航叔这次是找准了命脉,给喜欢捡便宜的你致命一击。 新能源车型的价格一出,让我倒吸一口凉气。首先,起步价 5 元,这远远低于一般城市的出租车起步价,直逼三四线城市的价格;其次,许多专车按分钟计费的方式也在这里被直接消灭了;最后,每公里只要 9 毛 9!这么算下来,这真的比现在市面上任何一种出租车、专车、快车、拼车服务都要便宜。航叔,你不是说你不会跟他们打价格战么?你这是要直接逼死他们的节奏啊! 在这次的发布会上,易到宣布,将与普天新能源、庞大集团、腾势等品牌展开深度合作。易到与普天的合作,是计划在未来共建 1000 个充电桩,同时也希望寻找到更多的合作伙伴,提供场地共同建桩,并且这次建好的充电桩,也将面向全社会共同使用。 美好愿景多快能实现? 现在市面上充斥着各种用车软件,有的说自己最便宜,有的说自己算法最高级,有的说自己覆盖率最高。而易到在我心里却一直是最贵的那个。 这次易到宣布推出的新能源车型,价格急转直下,成为了最便宜的。或许大家都找不到任何理由来拒绝易到了,然而最直接的问题出现了,车真的够么? 因为在发布会上,航叔自己也说了:「 我也不知道现在大概有多少辆车」,易到声称投入近千辆车新能源车,对于现有的供需关系而言仅仅是极其微小的一部分,而个人所有的新能源车,也并不像燃油车那样占大多数,所以打开 App,没找到任何一辆车,这对于乘客而言,就是最尴尬的处境。就算是「 近千辆」,或许都无法满足需求,何况先期可能都没有这么多车。 所以,愿景很美好,价格也够诱人,用户体验却可能会因为车辆不足而下降。 像之前一样,易到 E-Car 的车辆主要还是来源于海易出行的金融支持,而新能源牌照更容易获得,所以航叔对于车辆数量倒并不担心。 E-Car 的实质是什么? 最近 Uber 势头逼人,滴滴推出拼车服务,拼车 App 接连获得巨额融资,相比之下,易到面临着传播和业务上的双重压力。 而「E-Car」 的推出,真的是很有针对性。让自己的价格降得更低了,同时给这个市场行为进行了一次非常有逼格的包装。包装成什么样了?在这次发布会上,他们还多了一个合作伙伴——时尚芭莎,通过他们的关系,找来了陆毅进行代言。 这次的发布会,给专车司机和乘客们传达的信号是:易到还在,还有布局,还有愿景,而且过得还不错。
GeekCar 叨逼叨.fm「VOL.3」女人与「波」
GeekCar 想要的从来都不是阳春白雪,我们的各位小伙伴一直致力于把最新鲜的观点和最好玩儿的视角呈现给你,叨逼叨.fm 就是我们的新尝试。如果你觉得我们之前太矜持太严肃,那从现在开始,戴上你的耳机,听听我们怎么说。 本期叨逼叨: Uber 中国最近火了一次又一次。最初几天他们通过媒体营销手段,刷了大家的朋友圈,让大家开始重新看到 Uber 的努力。但刚没高兴几天,Uber 广州和 Uber 成都就相继传出了被查水表的消息。GeekCar 小伙伴认为:对于专车行业的政府干预是迟早会来的,但是中国人讨厌杀熟,所以从外企下手是必然的。但大家不必惊慌,专车行业的兴起代表了大众的需求,它势必不会被突然阉割,我们要做的就是静观其变。 就在今天,女人又被打了!没错儿,专车行业又遭遇了一次倾盆大雨。女乘客说给了男司机一星差评,就被男司机暴打还被抢了巨额现金;男司机说女乘客到站不下车影响生意,把包儿都扔出去了还赖着不走。最近世道不太平,GeekCar 小伙伴要告诫各位女性听众:珍爱生命,快学武术;出门常备,防狼喷雾。 本期人物介绍: Jony——GeekCar 最严肃的内容官。思维活跃但极其内敛,热爱汽车但不热衷于逗逼。记住:千万别让他碰篮球,在篮球场上,他会突然化身为相声表演艺术家,防不胜防。 大白——GeekCar 最没节操的内容官。这是一只活生生的段子手,热爱科技但绝不乏味,五大三粗还常常害羞脸红。记住:千万别跟他聊天,小心你的节操被他说没了,这你找谁说理儿去! 大尧——GeekCar 最具洞察力的运营官。北京土著外加 UK 留学背景,专业性极强又超接地气,一个能顶俩!记住:跟他聊什么都行,但就是千万别提吃饭的事儿,谁提谁 S*B! 刘能叔叔——GeekCar 最不正经的铲屎官。虽然是个妹子,但非得给自己起个叔叔的艺名儿,而且自打公司来了三位猫爷,就变成了专注的铲屎官。记住:惹她可以,别说猫不好!别说! Fred(波哥)——GeekCar 最不苟言笑的内容官。外表大叔但心思细腻,理工科学霸还超爱!做!饭!记住:如果你们之间产生了分歧,不要妄想能用语言压制住他,因为你会被他说屎几!百!回! GeekCar 有话说: GeekCar 叨逼叨是我们一次新的尝试,有任何意见和建议都可以直接留言告诉我们!你也可以表达你的观点你的态度,让你的声音也出现在我们的节目当中~欢迎吐槽欢迎么么哒~
嘀嗒拼车「拼」对车了吗?
「 今天是菱悦」、「 今天是斯柯达」…… 这几天,每到快下班的时候,我们的行政姑娘都会冒出来这么一句。 最近,她几乎每天都用「 嘀嗒拼车」 回家。事实上,这个名字最近频繁的出现在耳边,周围的不少人都在用它。 拼车 App 一般有一对多和一对一这两种模式,嘀嗒拼车属于后者,也就是一位乘客和司机「 拼」。去年 3 月,宋中杰停止了之前的「 嘀嗒团」 业务,转而创立嘀嗒拼车,而最初他们选择的也是一对多拼车模式。 经过了产品思路的调整,目前的嘀嗒拼车还算是一款比较「 纯粹」 的拼车 App。所谓纯粹是指,它的「 兼职顺风车」 属性更明显一些。 首先是定价。 我们联系了开头所说的那个斯柯达车主张先生,他说,嘀嗒拼车通过里程一种方式计价,10 块钱起步,每公里 1 块钱,不计时间。 另一个 App「 天天用车」 为了剔除平台里的黑车,保持自己的「 纯洁」,会限制司机每天的接单量,与此不同的是,嘀嗒对此却没有限制。不过,对于想以此赚钱的车主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好平台。我问那个车主,你用嘀嗒大概能收入多少?他说,自己的接单量很少,并且会选择一定的路线来接,所以每月的油费开支都赚不出来。 嘀嗒拼车运营副总裁李金龙告诉我,目前在嘀嗒平台上,接单最多的车主也不过才接了 200 单左右。 另外,嘀嗒拼车不从交易中抽成,因此是一个相对单纯的平台。不过这也意味着,目前他们并不存在什么商业模式上的东西,宋中杰的看法和很多人一样:「 先把人吸引到我们的平台上,后面的商业模式就水到渠成。」 从「 司机」 这一边来说,嘀嗒的增长速度不算慢。没有具体的数字,但是宋中杰透露说每天的新增车主数大概几千,目前整个的车主规模大约 10 万左右,而注册车主的活跃率约为 30%-40%。 对于这个数字,我们无从考证,但是嘀嗒拼车确实没有对车辆的进入设置过高的门槛。我试着走了一遍流程,首先在 App 上输入品牌、车型、车牌号、颜色信息,然后上传驾驶证、行驶证以及一张车辆的 45 度角照片即可以提交审核。那个嘀嗒车主告诉我,在审核通过之后,车主也不需要接受统一的现场培训。 而在乘客端,新用户可以以首单五毛钱(20 公里内)的价格乘车,至少我身边的一部分人就是因为这个优惠而使用的嘀嗒拼车。 专车补贴的收紧给了这些拼车 App 更大的发展空间。虽然宋中杰不太认同这个因果关系,但从用户角度来说,当初专车的巨额补贴培养起了他们的使用习惯,补贴少了,习惯却不会消失的那么快,而一对一的拼车服务对用户来说,和「 专车」 在搭乘感受上并不会有太多区别,所以转而选择价格更低的拼车产品,这个逻辑是完全行得通的。而在未来的某一天,拼车 App 之间或许也会进入补贴大战。 如果说人民优步是靠算法立足,那么嘀嗒拼车这样的产品就应该更多的依靠所谓「 人性」 来发展,为车主和乘客双方都提供非常好的使用体验。所以,在我看来,平台不抽成是绝对正确的,而从长远来看,这样的拼车平台要想有一个好的发展,也不应该背离「 拼车」 的最初目的。
在四线城市的一次专车出行体验
春节大家都放假了,我也回到了家乡,一个身处江南水乡的小城市——常熟。 在北京我已经习惯了打车或者专车出行的便捷,回来之后却发现小城市的出行习惯与大城市有着巨大的差异。甚至于很多人对于共享用车的概念也并不了解。 大过年的到处都是约约约的节奏,我也约了许久不见的小伙伴。恰巧有了机会可以试一试在帝都随处可见的专车服务。 首先我打开了滴滴专车(可见我对其期望之高),但在三分钟的等待之后还是没有车应答,显然是无车可用。然后是易到用车,结果在推送到 8 位司机之后就再也没有了下文。之后的神州专车与 Uber 则是直接显示没有可用车辆(呵呵够干脆的啊)。虽说是四线小县城,但常熟也是全国经济百强县排名前三的,消费水平赶超苏州的城市啊,这样真的合适么? 没想到,我最终还是叫到了专车。没错,就是硕果仅存的「 一号专车」,果然在离杭州比较近的地方,来自于阿里系的快的在推广上还是有一定优势。 同样是智选型,我叫到的是一辆雪弗兰科鲁兹,很明显在车型上比北京的同级车差一些。其实这个也不难理解,小城市本身就没有那么多的车辆在运营,如果筛选门槛过高,很有可能出现无车可用的局面。 仔细想想,这样的局面可能并不是单方面不投入成本运营推广造成的。小城市的出行习惯可能是互联网用车软件在这些城市推广的最大阻碍。除了一些大城市之外,很少有地方会有限行限牌的政策,很多家庭都有至少一辆汽车。因此这些人对于出行的需求有着自己的解决方案。 小城市的消费习惯也是限制移动出行发展的一个因素。至少我父母那一辈的人很难理解我明明能够花两块钱就到市区,却选择花 65 块去乘坐专车服务(用常熟话说就是葱头,任人宰割)。把钱花在刀刃上才是他们的消费理念,其余的则是该省则省。 城市产业结构也影响着这些服务的推广。与常熟相邻的昆山由于大量外资台资企业的存在,有很多外来的人才,普遍消费能力与消费观都会领先一些,因此反而更容易推广专车的服务,而以本地人口为主的常熟则恰恰相反。 在和司机的交谈中我也得知,目前专车的推广在常熟还属于初期阶段,类似于易到、滴滴等业务还没有开展起来,也只有一号专车开始运营。收入的话也并不高,春节二十天的营业额只有一两千。这样的收入是不足以支撑一个全职的专车司机的。至于服务的人群,也主要以周边的游客为主,本地居民则很少。这也印证了我之前的推论。 或许是春节期间司机们都回家团聚了,但至少从我的这次体验来看,共享用车的概念想要推广到更低一级的城市,还需要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除了推出更符合当地习惯的服务之外,还需要受众本身对于互联网的观念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