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浮摩艇只是个噱头,这些曾经的汽车人,想用 C2B 的方式造个人交通工具
还记得我们前一阵报道过的一个名为「35Fans」的悬浮摩艇吗?它通过 35 组涵道风扇实现「悬浮」,特别 Geek。 可惜,虽然有概念图,但是这个悬浮摩艇还只是一个纸面上的东西,并不是真正可以买到的产品。 不过,我们仍然对 35Fans 以及它背后的那家名为「东动科技」的公司非常好奇。好在那篇报道发布之后,我们终于和这家公司接上了头儿,聊过之后,拿到了不少第一手资料,于是也就有了今天这篇文章。 悬浮摩艇是个幌子,他们真正想做的是电动两轮车 其实,悬浮摩艇并不是这家公司要投入市场的产品,它仅仅是一个用来显示设计能力、提升品牌知名度的方式。东动科技现阶段真正在研发中的产品,是一款两轮个人交通工具,他们的内部项目代号叫「Xo」,从今年 9 月份开始策划。 它现在还处于设计阶段,但是采用了一种不太一样的方式:在他们的微信公众号里,最近定期发布了两次投票,让粉丝通过这种形式参与到设计里。 第一次是在 12 月 7 号,通过这轮投票来确定车身造型方向: 第二次是在 12 月 14 号,根据之前选出的产品方向,他们的设计师提出了四种造型风格供粉丝选择: 而在 12 月 26 号,已经开始了第三轮投票,来最终确定一个设计方案。你有兴趣的话,也可以 点击这里参与 一下(请用手机打开)。 C2B 造车? 用最近热门的词来形容,这个过程有点儿「C2B」的味道,也就是让潜在用户和粉丝参与到产品前期设计、开发过程里(现阶段还只是设计)。在汽车行业,想做 C2B 模式的公司不在少数,比如凯翼的众包造车项目,比如上汽大通也明确提出过要用这种方式造车,更不用说很多新造车团队。 用户需求日益多样化、汽车开发流程太过漫长,同时在这个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汽车厂商迫切的需要和用户产生直接的联系,所以 C2B 的概念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但是把这种模式套用在个人交通工具的研发过程里,里面的逻辑是什么呢? 其实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东动在 Xo 项目里,现在还只是让用户参与进了前期造型设计阶段。 他们的创始人缪江波告诉 GeekCar,26 号的这第三轮投票选出的结果,按照设计流程上来说,属于「唯一设计方案确定」这个节点,在整个产品开发过程中还属于相对早期的阶段,后续在造型层面,还会包括造型优化、工程可行性分析等环节。但是他们其实在把很多设计工作前置,在让用户参与进来之前,就已经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而在方向确定之后,也是在边画草图边建模。 其实,用户参与的这个阶段,有点类似于「造型评审」。最终投票的结果,也和他们之前的预想基本一致。 但是,在他看来,如果做 C2B 的模式,例如让用户参与产品设计,需要公司做很多前期 调研以及流程设计,公司越大,前期的准备流程可能就越长。 不过客观来看的话也会发现,例如东动在玩的这种模式,收集用户需求和喜好的作用当然是不能否认的,随之而来的「广告效应」以及「用户互动」,其实对于一个初创公司来说也同样重要。 一群汽车人的「自我变革」实际上,东动是一家有着深厚汽车基因的团队,成立于 2015 年中旬。目前团队成员 20 人左右。创始人缪江波曾经是一名汽车设计师,在上海通用工作多年,他的同事大部分都是曾经的汽车设计师、工程师。按照缪的说法,「核心成员从 2004 年开始就在做汽车设计服务(造型、工程结构开发)」。 从汽车到个人交通工具,从 to B 到 to C,对他们来说,这应该是一个不小的转变。当然,问及当初为什么从大公司里出来,缪江波的回答也不意外——主要也是因为自己内心对于产品、设计和创新的更高追求。 我们之前接触过非常多的「大公司里的先锋派」,他们之所以离开原来的环境,其实很多也都是因为这些原因。 他说,现今车厂为了满足用户需求,在不断的推出更大、更豪华的汽车,但是方向又很混乱,而另一方面,小牛电动、摩拜单车这样的个人交通工具,却给城市交通出行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他们为什么选择从电动两轮车做起。但是在他看来,他们未来的想象空间又不止于此。 说回 Xo 的项目,他们想做的是一辆轻便骑跨的车子,既有自行车那样的轻便性,又能兼顾摩托车的舒适性,所以他们会采用摩托车上用到的真空胎,以及前后避震设计,而从现有的设计方案来看,车架造型也确实比传统意义上的「摩托车」更简洁一些。 至于车子的技术层面,包括三电之类的东西,缪江波说他们从去年开始已经有相关同事在做这方面的开发,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方案。不过,车子到底什么时候发布上市,他们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表。 做汽车设计的人现在来做个人交通工具,这也算是一种「降维」,在之前也有类似案例,比如汽车设计师出身的陈腾蛟做了轻客,同样是设计师出身的王超做了低速电动车。互联网行业的进入,让传统汽车人开始以更多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行业,所以由此也产生了很多种可能性。 在我们的视野之外,更多有意思的交通工具,可能也在酝酿、生长着。当然,我们其实也挺希望东动能把那个悬浮摩艇真的做出来……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国产「悬浮摩托」来了,虽然飞得低但是它逼格高
今天不说汽车,聊聊个人交通工具。 我能想象到的最酷炫的个人交通工具,不是 XX 平衡车,不是 XX 电动车,而是悬浮摩托。想象一下,大街上的人们都是靠轮胎前进,只有你才能真正「 双脚离地」。 最近,一家来自上海,名为「 东动科技」 的公司,发布了一款悬浮摩托,他们把它叫做「35Fans」。这 也是东动科技的第一个产品,不过它还没正式上市,他们公司内部员工也不愿意给我们透露更多细节,只能通过他们公号推送的产品介绍来看看这个所谓的「 悬浮摩托」。 这家公司基本信息如下: 从经营范围来看,目测又是一家由汽车工程师组成的创业团队。 利用 35 组涵道风扇悬浮 它能够悬浮在地面的原理很简单,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大型无人机,不过飞得比较低。35Fans 代表了它有 35 个涵道风扇。 所谓的涵道风扇(Ducted fan)也并不是什么新鲜概念,在一些模型、无人机上也有它的应用案例,不过这次是把它装在了一辆「 摩托」 上。 35Fans 的主喷口风机组位于底部,由 29 个涵道风扇组成,主要用来提供升力。每个涵道风扇单体自重为 0.55kg,29 组涵道风扇马力全开时推力可达 168kg。 在座椅后端还有 6 组涵道风扇,每个可以独立调节,用来控制飞行的速度、方向和姿态。 虽然「 只要推力大,板砖也能飞上天」 有一定的道理,但要实现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比如让车在空中保持平衡就是一个大难题。35Fans 的做法是在车身内部装两个陀螺仪,随时监测车身姿态并作出相应调整。 35Fans 整车的结构由 7 块一体式骨架铰接而成,材料为铝合金。能量则来自 18650 电池组成的电池组,满电可悬浮 15 分钟。在车的「 后备箱」 里,可以放一块备用电池包,所以它一共能玩儿半小时。 另外,它的悬浮高度和人的体重有关,最大的悬浮高度是 30 厘米。官方信息里,最大载重是 95kg,也就是说,体重大于 95kg 的人,是「 飞」 不起来的。而用 168kg 的推力减去 95kg 的最大载重,可以粗略推算出它的自重。 它真的不能带你上下班 驾驶 35Fans,和开飞机有点像。 向前「 压」 车把是前进,速度大约为 20km/h,此时整个车身也会稍微向前倾斜;向后「 拉」 则是后退/刹车,后退的速度约为 5km/h。在悬浮时,可以通过向左/右旋转车把,来实现原地转向。 在整个驾驶过程中,用户不用担心平衡问题,整车平衡由车自己控制。不过,我比较好奇的是当它没电了要怎么带回家,官方还没给出相关信息,或许是买 35Fans 送一个小推车? 从性能上来看,我们觉得 35Fans 真的不太适合当做每天的通勤工具,它的核心要义就是酷炫和好玩。按照现在 35Fans 的宣传策略,可能它很快就要上市销售了(也可能走众筹路线)。 那些「 悬浮」 的交通工具 除了 35Fans 之外,也有很多人做出了类似的悬浮式交通工具,不过大多数来自国外。这其中 最典型的就是 Arcaboard,它使用了 36 组涵道风扇,每组风扇重 10kg。Arcaboard 的升力为 110kg,只能悬浮 3-6 分钟。目前,Arcaboard 已经可以通过官网预定,不过就是有点贵,要 14900 美金(约 10 万)。 还有一种产品叫 Aero-X,它可以搭乘两名乘客,悬浮高度是 3.65 米,极速 72 公里/小时。它比 Arcaboard 更贵,要 85000 美元,其实和一个小型直升机差不多了。 不过所有使用涵道风扇来实现悬浮的,都面临着一个问题:必须在比较干净的路面使用,否则就会变成这样: 除了用涵道风扇来提供升力,雷克萨斯曾用「 液氮冷却超导体技术」 让 Lexus Slide 滑板浮起来。具体来说,就是把液态氮冷却的超导体和永磁体的结合,有点儿类似日本的磁悬浮列车。不过这种技术需要有特制的磁性场地配合。 Lexus Slide 总重 11.5kg,底部安装了装有液氨的容器,可以使其内部的金属降到零下 197 度从而成为超导体。成为超导体之后,它就有了抗磁能力,放在磁性地板上即可悬浮。这样的设定,也让 Lexus Slide 不能走向量产,不过开个游乐场倒是不错。 看完以上几种悬浮式个人交通工具后你就会发现,虽然它们「 飞」 得不高,但实在是太贵了,还是老老实实骑电瓶车吧……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