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扫地机器人变成代步工具?可以,这很福特
如今,要想完成出行的最后一公里,你可以选择共享自行车、XX 平衡车或者 XX 电动滑板车,当然还能腿儿着。而车企呢,虽然是造车的,但同样在为大家想办法解决最后一公里的事,要不然他们怎么向「 出行服务提供商」 靠拢呢。 最近,福特直接在集团内部搞了一次「Last Mile Mobility Challenge」,翻译过来叫「 最后一英里挑战赛」,就是想让员工们集思广益,设计出自己心中的个人交通工具。结果,大伙儿热情还真高,挑战赛共收到了来自员工们的 633 份作品。 扫地机器人?滑板车? 最终,Kilian Vas 的作品脱颖而出,他是一名工程师,做了一个名为「Carr-E」 的小车,它长下面这样: 从外观上来看,Carr-E 神似一个扫地机器人,而它的体积又和轮胎相当,正好能放进一辆福克斯的备胎槽。它的最大承重是 120 公斤,续航里程是 22 公里,极速 18km/h,通过遥控器来控制。既能载人,又能拉货。 怎么用?当然是人站在上面了……下面视频给你详细解释; 它的基本结构是这样的: 和汽车一样是四轮设计,还用上了汽车上的超声波雷达! Carr-E 的设计者 Kilian Vas 说:「 我特别想设计出一种装置,但不仅限于普通滑板。福特是一家车企,同时也在向出行公司进军;另外,我们的 Henry Ford 老先生也致力于变革人类交通,这两点都激发了我的灵感。」(应该给这个员工多发点儿年终奖,接受采访都像在做 PR)另外,值得一看的还有 TriCiti,它是福特欧洲做车身结构的三名工程师的作品。它同样可以载人、载货,也可以折叠起来轻松放进汽车后备箱。TriCiti 的续航里程为 30km,极速是 20km/h: 好吧,其实就是一个折叠电动三轮车。 除了上面介绍到的两种个人交通工具外,还有一个终极版的: eChair 电动轮椅,它的作者是福特比利时 Lommel 试验场的工程师,它能够以全自动的方式把自己装进后备箱里。 不过,这些产品目前仅仅是原型,福特暂时还没有把他们量产出来的计划。当然,如果来自群众的呼声特别强烈,他们应该会考虑的。 买大车送小车,可能吗? 车企热衷于未来出行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这次福特直接在公司内部发起了一次新造车运动,就是为了畅想一下未来的个人交通工具,but,这么做的意义在哪儿? 我们都知道,车企的本职工作和最大盈利点依然是造车。无论他们做了多少智能出行项目,都是围绕车展开的,这次福特的「Last Mile Mobility Challenge」,算是对个人交通工具的一次尝试。在有了成熟的个人交通工具产品后,就可以搭配整车出售,形成真正意义上的「 出行解决方案」,和其他竞品形成差异化竞争。 其实除了福特之外,其他车企也想过买大车配小车的点子。比如,当年本田为了卖 City 车型,还同步研发了 Motocpmpo 摩托车,它重 42 公斤,搭载了 2.5 匹的发动机,大小刚好能放进 City 的后备箱,俗称「 本田小板凳」。 有意思的是,City 的热卖并没带动小板凳的销量,后期小板凳大批挤压。反而是小板凳停产之后,才火了起来。(失去了才知道珍惜)另外,在今年的北京车展上,奥迪基于 Q3 打造了一款「Connected Mobility Concept」 概念车。在车的后保险杠内,有一个「 抽屉」,可以放下一个电动踏板车。它既能当做电动踏板车使用,也能帮用户载货,通过和智能设备连接,可以自动跟随用户前进。当然,也是没有量产计划。 如果你想到了其他一些例子,欢迎补充~ 相对于现在汽车的产品形态来说,这种买大车送小车的概念还是有点「 超前」。即便是现在车企想把个人交通工具加入车内,恐怕我们还得等上几年,因为汽车的研发流程非常复杂,周期较长。不过一向「 求稳」 的车企会这么干吗?不一定。 还有一个问题:往车里加这么大一坨东西,占用的空间太大了。我们前面提到的 Carr-E 是放在了备胎的位置,但是如此一来备胎就没地方放了。如果非要以「 前装」 的方式加到车里,或许大空间车型才更配得上它们。 其实并不是所有用户都需要个人交通工具,在很多人看来,车企这么干就是多此一举。只能说,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于个人交通工具的不同理解和应用场景,即使真的有某个车未来会搭着个人交通工具一起卖,恐怕也是众口难调,很难符合每个人的需求。不过,看见车企们在尝试不同交通工具组合出行的可能性,我们还是应该感到开心才对。 对了,买大车送小车这种套路,其实我们国内的汽车经销商们反而走在了前面: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传统电动车行业工程师创业,做了一辆叫做「兜纳 K1」的折叠车
说到折叠电动车,身边许多朋友的第一印象都是:体积不够小、重量不够轻。的确,很多人在购买完折叠电动车之后,都将它们束之高阁。 面对这些痛点,一家叫作科乐威尔的公司推出了一台可以完全折叠的轻型电动车「 兜纳 K1」。未来,他们还想做短途出行领域的一匹黑马。 科乐威尔的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乐峥说,之所以想要打造出兜纳 K1,主要是受动画片《七龙珠》的影响。片中的万能胶囊汽车让他意识到,未来的交通出行工具应该向可随身携带发展。乐峥之前曾在雅迪电动车担任电气总工程师,为了打造出一台极致折叠电动车,他辞职创办科乐威尔。经过两年的研发,他们终于推出了兜纳 K1。 两种折叠方式,整车仅重 9.8kg 相比于传统的折叠电动车,兜纳 K1 的车身设计十分特别,它采用了一套双环式的铝合金车身结构。科乐威尔的工作人员告诉我,双环式的车身结构可以最大限度地分散车身所承受的压力。此外,需要半折叠携带时,两个对称环形车架可以对折,不浪费任何空间。兜纳 K1 半折叠只需要 2 秒钟的时间,车身内部配备陀螺仪,只需要手扶车身,就可以做到车随人动。 当然,如果你认为整车半折叠依然不能让你随身携带,兜纳 K1 还为你提供了全折叠方式。只需 30 秒的时间,经过打开龙头、折叠快拆等步骤之后,兜纳 K1 就完成了全折叠过程。刚才提到的双环形车架在这里又派上了用场,前后两个车轮在全折叠状态下都可以折入到两个环形车架当中。完全折叠后的兜纳 K1 体积仅为 0.35m³,搭配上 9.8kg 的重量之后,随身携带就不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了。 电池电机内置于轮胎当中 想要做到极致折叠,如何布置动力系统的确是个技术活。兜纳 K1 在后轮内部放置了一个无刷轮毂电机,电机的额定功率为 240W。至于动力电池,兜纳 K1 则将它们放置在了前轮内部。电池供应商为 LG,总容量为 2900mAH。 将电池和电机全部装进车轮当中,的确节约了很多空间。只不过这样下来,会使很多人对于这台小车的续航里程产生怀疑。乐峥告诉我,目前兜纳 K1 的续航里程大约在 15 公里左右。当然,具体续航里程与骑行者的体重也有很大关系。 现在的个人交通工具,不谈「 智能」 好像总让人觉得缺了点儿什么。这辆车当然也有 App 和它搭配。App 可以实现的功能包括上锁、解锁、GPS 定位等。 试骑过程中我发现,对于新手而言,兜纳 K1 并不是那么容易操控。首先是 10 寸的轮胎转向十分灵活,需要你时刻握好车把。其次就是,兜纳 K1 的操控方式与传统电动车有所不同。车把左右各有一个按键,右键负责加速左键负责刹车,手指按压操作的方式需要适应一段时间。不过,看到工作人员熟练驾驶的场景。我相信,车主们在练习一段时间之后,熟练驾驶兜纳 K1 应该不是一个难题。 产品定位方面,兜纳 K1 定位于短途交通工具,而这类细分市场最大的消费群体可能就是大学生了。在进行室外试骑时,乐峥也对这一观点表达了认同。食堂、教学楼、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大学生们的确需要一款便于携带的交通工具。只不过,大量平衡车似乎已经先行一步加入到了这片市场当中。未来,究竟谁能脱颖而出还很难说。 最后我还想说一下很多人都关心的价格问题,目前兜纳 K1 在淘宝启动了众筹项目,起步价为 1799 元起。究竟如何挑选自己的可便携交通工具,就看你自己抉择了。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VOL.138:撕逼啦!平衡车到底靠不靠谱?
网易云音乐搜索歌单:GeekCar 叨逼叨 BGM。每期节目的背景音乐都能一次听到啦! 每周四、周日更新!记得记得! 你怎么看待现在市面上的各种个人交通工具?如果要选择一种留给最后一两公里使用的交通工具,你会选择什么呢? 今天这期节目,我们就来聊聊那个越来越火,但是安全性待验证的平衡车。(还记得那个消失的 VOL.95 吗?我真的不确定这期节目会不会被你们听到······)最近接连出了两条新闻,让我们知道了帝都和魔都对于平衡车的态度。很多小伙伴看到新闻之后心里超级不爽,凭什么自己的出行权利再次被打压~然鹅,还有一部分吃瓜群众(就是那些没有平衡车的你我他)对此表示:非(gan)常(de)可(piao)惜(liang)!撇开对于平衡车本身的恐惧,很多瓜众觉得对于车主本身或者路人来说,平衡车存在太多安全隐患!禁止上路是一件造福大家的事儿~ 平衡车到底怎么样,靠谱吗?听这期节目,让我们开心的撕起来! 听节目记得点赞打赏和评论,看在我这么苦的份上···爱你萌····· 本期人物介绍: 大尧——GeekCar 最具洞察力的运营官。北京土著外加 UK 留学背景,专业性极强又超接地气,一个能顶俩!记住:跟他聊什么都行,但就是千万别提吃饭的事儿,谁提谁 S*B! 大白——GeekCar 最没节操的内容官。这是一只活生生的段子手,热爱科技但绝不乏味,五大三粗还常常害羞脸红。记住:千万别跟他聊天,小心你的节操被他说没了,这你找谁说理儿去! 刘能叔叔——GeekCar 最不正经的铲屎官。虽然是个妹子,但非得给自己起个叔叔的艺名儿,而且自打公司来了三位猫爷,就变成了专注的铲屎官。记住:惹她可以,别说猫不好!别说! GeekCar 有话说: GeekCar 叨逼叨是我们一次新的尝试,有任何意见和建议都可以直接留言告诉我们!你也可以表达你的观点你的态度,让你的声音也出现在我们的节目当中~欢迎吐槽欢迎么么哒~
说好一起造汽车,你却故意分了神
一般来说,汽车品牌生产出来的产品,都是我们常见的那种四轮汽车。但是,林子大了难免会出些奇葩,比如丰田。这个一年能卖出 800 多万辆车的公司(2015 年数据),就总是喜欢搞一些看上去奇奇怪怪的个人交通工具。 下面请搬好小板凳,自备矿泉水。 个人出行工具「 天团」 我们想主要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丰田对于个人出行这事到底有多痴迷。 除了传统汽车和电动车领域,丰田还开发了 i-Road/COMS、i-Real、Winglet 三种短途交通工具。有了这几个车,在目前的个人出行工具舞台上,丰田已经算得上是「 天团」 了。这些产品足够满足人们各种情况下的出行需求,当然,你要是想上天可能还要等等。 i-Road 和 COMS 分别是三轮和四轮电动车。最高时速 50km/h 左右,续航 50 到 100 公里,数据上好像和我们常见的三轮/四轮电动车差不多。(i-Road 前轮在不同行驶状态下的动态示意)(图为在法国进行的 Cite lib Ha:mo 共享用车项目,使用的就是 i-Road 和 COMS)双座三轮的 i-Road 想必很多人都非常熟悉了,它靠后轮控制方向,两个前轮提供动力并辅助控制车身姿态,能够提供滑雪般的驾驶感受。 至于单座四轮的 COMS,车身结构和普通汽车没有区别,前麦弗逊后扭力梁,中置后驱。 这两款车不仅充满驾驶乐趣,同时还搭载了丰田的 Smart Center 系统,这个系统除了实现导航、多媒体功能外,结合手机端应用还能够预测续航里程和联络沿途的充电桩。丰田希望利用这套系统与物联网结合,给驾驶者带来更多人性化体验。2014 年 10 月丰田在法国把这两个车型用于一项电动车共享项目,旨在解决「 最后一公里」 的问题。 如果觉得 i-Road 不够科幻,下面这个「 车」 应该能满足你: 它叫 i-Real,基于 2003 年丰田的概念车 PM 而来,是继 i-Unit 和 i-Swing 之后的第四代设计。 i-Real 的特点在于车身的可变形。低速时,车身可以直立,乘客能获得类似站立时的视野,速度则相当于步行。高速状态下,它的前后轮距变大,车身向后倾斜,重心降低,稳定性可以得到提升。 Top Gear 节目曾经对这辆车进行过体验,强烈建议你看下面的视频: 丰田把 i-Real 定义为是更接近「 人」 的交通工具,在自由移动的同时,希望人们能获得更多接触人和物的机会。同样,i-Real 之间也具有互动交流的能力。i-Real 没有喇叭和前后灯,从客观上消灭了「 路怒族」 和「 远光狗」。当它接近行人时,车身会散发柔和的光线并配合音乐提示行人避让。 想象下大家都坐着 i-Real 出门见面的情景:两车相汇,目光相交,车身适时地制造点温馨的氛围,然后…… 这辆车其实充分代表了交通工具的本质:车子其实就是「 人」 的延伸。 话题继续,下面要介绍的是 Winglet。大约七八年前,丰田自主开发了这种电动平衡车。比起通过性极强、常做为「 作战装备」 的 Segway,Winglet 更强调室内到室外无间断的驾乘。 Winglet 有 S,M,L 三种高度的控制器,不管是老人和儿童,都能轻松驾驭。但是由于价格问题,当时的平衡车产品大都是土豪的玩具和公共事业部门的生产工具,比如用在警察的日常巡逻或者租赁场景下。 同时期,本田也推出过类似独轮车的自平衡产品 Uni-Cub 和 U3-X。所以在那个时候,自平衡车更多的是用来展示企业的科技实力、解释未来出行方式。而技术的普及是迟早的,业绩低迷的 Segway 在被 Ninebot 收购后,又被小米以「 九号平衡车」 的形式推出,终于成为一个能被普通用户消费的出行工具。 最新动作:电动轮椅 其实这篇盘点文章的引子,是下面这件事: 前几天,丰田和一家公司签署协议,联合开发一款为行动不便人士设计的电动轮椅产品。 事情是这样的:2009 年,发明家 Dean Kamen 的公司 DEKA 发布了全地形电动轮椅——iBOT,这个轮椅不但可以载着行动不便的人上下楼梯,还可以两轮站立并自动保持平衡。它给许多残障人士带来希望,但当时 2 万 5 千美元的高昂售价最终导致 iBOT 被搁置。 (坐在轮椅上的是 Dean Kamen,他旁边站着的人是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几年之后的最近,丰田决定和 DEKA 合作开发下一代 iBOT。从发布的视频来看,新的 iBOT 更加紧凑,希望将来价格也能更亲民。 在合作内容中,DEKA 授权丰田使用他们的自动平衡技术,以及在相关医疗领域的应用,乃至一些「 潜在的用途」。 环顾 Dean Kamen 的发明:iBOT 全地形轮椅、Slingshot 便携式净水系统,情怀满满,技术上大都能够实现,但受种种原因影响终究反响平平,反倒是基于 iBOT 自动平衡技术发明的 Segway,引发了人们对未来出行方式的探索。他在一次 TED 的演讲中曾提出,未来个人出行工具将结合许多自动控制技术,自动计算路线、躲避障碍,在拥挤的城市里自由穿行。 在辅助行动不便人士方面,其实丰田还有一个概念,叫做 Partner Robot。它并不是出行工具,而是一系列功能型机器人,传达了丰田「 与人和谐」 的理念。比起 i-Real 的出行工具和社交属性,Partner … 继续阅读
个人电动交通工具通勤日记(1)——云马 X1
北京单双号限行了,但是电动车除外。于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就找来了几辆电动车。一是为了解决限行期间的通勤问题,二是想看看,每天用他们代步到底是一种什么体验。 确切的说,我们找的这几辆车,应该叫「 电动个人交通工具」,三个主角分别是云马 X1 电动折叠车,小牛 N1 电动踏板车,以及 Tsinova(轻客)智慧电单车。 我司同事轮番「 临幸」 了他们,每个人都有话要说。今天,先聊聊 云马 X1。 产品关键词:浙江云造科技,续航 30km,最高速度 30km/h,15kg,可折叠,锂电池,充电时间 4 小时。 评价云马,我想先表扬一下。和颜值有关的一切,都是这辆车的强大优势。冷峻的钢铁黑加上极具科技感的蓝色勾边、乍一看几乎不存在的电池和电机、由简单干净的折线构成的镂空车身、紧凑精悍的结构,简直就是霸道总裁专属小玩具。 个人认为,外观上最炫的就是从车架延伸出的两个刹车灯,意淫为跑车尾灯也不过分。那两盏小灯一点亮,立刻给这台慢吞吞的小机器平添了几分运动感和力量感。 颜值高的结果就是,在每个等红灯的路口,都变成了我的记者发布会现场。「 电动的?什么牌子?多少钱?在哪买?能跑多远?能跑多快?电池在哪?……」 问题一个接一个,根本停不下来。 由于是富士康代工,所以对于产品品质,我也并不担心。 接着就是抑,云马的缺点简直和颜值的亮点一样多。先说动力,虽然最高速度 30km/h,但达到最高速后又觉得很慢。可能和车子又小又轻有关,总有一种骑着快速童车的感觉。 云马的转向灯按键设计比较反人类,实际骑行时很难在转向的同时准确地打开转向灯,而因为左右转向灯按键相距太近,关闭时又很容易误将另一个灯打开。 最后再说一个云马上几乎没有的特性,那就是舒适。云马没有减震系统,所有的沟沟坎坎都交给我们的肉体,按汽车评测的话来说就是「 路感非常清晰」。再加上坐垫不太舒服,如果骑行距离较长,更换新屁股和前列腺的需求会越来越强烈。 上面提到的一大堆缺点大多都建立在较长距离骑行的基础上,而它似乎更适合和汽车捆绑使用。 对于云马,我觉得它的整体设计感远远好于其驾乘体验。 从外观来看,它确实有点科幻,但是并不太符合人体工程学。座垫和脚蹬的相对位置让你骑车像扎马步一样,不太酷炫,同时座垫的下倾比较严重,骑时间长了屁股就麻了(对于这一点,我们都是一致吐槽,别问我们是怎么知道的)。我们拿到的车子并不是量产版本,有的细节处理需要提高,脚踏板被我们骑掉了,后来得知这还是一个手版产品。 云马配备了和手机的互联功能,在手机端可以看到电量信息、可续驶里程,调节极速、灯光、音效等等,不过,目前 App 还在开发阶段,有 bug 存在。 经过我们的实际测试,标称的续航 30 公里基本没什么问题的。同事在尽量匀速、不用最高速的情况下,甚至骑出过 40 公里的成绩。但是,如果长距离骑行,奇怪的坐姿和不太科学的座垫,会让你觉得很酸爽。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较小的轮径,在面对障碍物的时候,显得有点力不从心。同时我们不太建议高速骑行,还是因为小轮径的缘故,高速状态下,遇到不好的路,需要特别小心骑行。关于这一点,后面 Sid 同学有血泪教训。 但是小也有小的好处,就是可以有「 一切尽在我掌控之中」 的感觉,尤其适合女孩子骑。在我看来,云马更适合放在后备箱里,出去游玩的时候可以拿出来玩玩;要么放在办公室里,出去给大家买饮料的时候骑。 对于云马的骑行感受,我只能用一波三折这个词来形容。 第一眼,我觉得外观设计太过未来,并没有 friendly 的感觉。很多人觉得酷,但这并不是我的菜。不过,从工程角度来说,云马车架的加工难度不小,不规则形状的铝镁合金管据说国内只有少数几个厂家可以加工出来。 第一次骑上它的时候,觉得太好玩儿了,感觉这个小车更像是玩具,骑起来很顺畅,公司几乎所有人都抢着试骑,并且得到了一致的好评。 但是,在实际情境下的骑行,骑出了问题。 首先,骑的时间久了手腕不舒服,最重要的是,这辆车的前车把比较松,车轮小,加上身体的重心前倾,在遇到减速带、坑洼地面,或者单手骑行时,前车把很容易失控。 我的教训就是在中关村附近四环辅路的一个下坡处,右手扶了一下眼镜,瞬间感觉车把失控,在救了几秒车之后,由于速度太快,整个人被扔了出去摔在地上。还好只是擦破点皮,如果后面有辆机动车正好驶过,或许我就那啥了。 对于一个骑了超过 5 公里就想换屁股的交通工具来说,30 公里的续航里程足够了,再长的话,得需要换多少个屁股啊。不过认真的说,在 5 公里活动半径之内,云马真的挺合适的。 要说现在还有谁没骑过电动自行车,我能想到的也只有自己这个不爱追风的少年郎了。 之所以不爱追风,也源于从小就知道「 速度与激情」 这种事儿是充满危险性的,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更何况,现在的电动车无论是体型还是重量,都不是我能够驾驭得了的,如果摔倒了,我真的只能保证让自己站起来,而不是车子。 基于这种前提,当我看到云马的时候,还是有一点点小激动的。 这个小车从外型上看,一定是我在危机关头能扛起来就跑的那种。座位高度的设置也特别适合我们这种短腿星人。 于是,我终于克服了心理上的恐惧,想要试试这车。 因为是第一次骑电动车,所以整个人都相当谨慎。不敢低头看仪表盘,更不要说用手去摸索转向灯和喇叭的位置。熟练之后加速前进,左手就更难顺畅操作了,如果平衡没掌握好,车头就会剧烈晃动,接下来我就会毫无疑问的变成第二个 sid。幸好速度慢,否则这真的会断送我的电动车之路,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就是这么胆小! 从公司到家的路上,云马绝对能满足装逼的需求。前大灯、转向灯以及刹车灯的设置,让夜间骑行的安全系数增高了不少,而且转向灯开启时会发出滴答的提示音,好听到爆!然而,在骑行的过程中,我突然明白了后视镜的重要性。在云马车头无比灵活的情况下,转头看后方来车,变成了一件具有安全隐患的事儿。 最后我想说,别戴着帽子飚太快,因为当帽子要起飞的时候,你很难抉择到底是扶住帽子,还是保住车子,千万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都是眼泪。 下一期,我们聊聊轻客智慧电单车。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