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抄袭」,云马还告诉了我们什么?

· Oct 17, 2015

还记得当时小米推出空气净化器,人们一边口诛笔伐说它抄了日本巴慕达,一边争相抢购。 现在,20 岁的中国设计师被指认抄了 70 岁外国设计师的折叠电动车,人们还是口诛笔伐。结果这个团队的电动助力自行车,在淘宝众筹卖出了好几百辆。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陆风和路虎,比亚迪和丰田,等等。云马这事,放在汽车行业里并不稀奇,尽管在我看来量产的 X1 比 stigo 要漂亮。 分析事件本身,其实没太大意义,分析出来也改变不了什么。从我个人来说,更希望看到交通出行,尤其是个人交通工具领域有更多的好产品出来。既然解决不了群体道德上的问题,还不如关心一下怎么让出行更好一点。 所以,想围观抄袭的,还是关了文章吧,这篇想理性的聊聊产品本身,以及云造的产品策略。(公司叫云造,产品叫云马)他们现在有两款产品:折叠电动车 X1,以及前两天刚发布的电动助力车 C1。X1 这辆车,放在市场上来看,造型确实不错,但问题是,对于骑惯了普通自行车的人来说,这个造型太非主流了,而且 4999 的价格,意味着这肯定是一款小众产品。 众所周知,云造吸引了几个很强的投资方,包括富士康、米仓、顺为、真格、高通。这几个资方进来,肯定不想小打小闹,所以云造的第二款产品,就必须得进入一个更大的市场。 我们路上出现最频繁的个人交通工具,其实就那么几种:自行车、电动(助力)自行车、电动摩托。自行车很难玩出花样,小牛做了类似电动摩托的那种车,剩下也就是从电动自行车切进来,当然,得加上智能的成分。 产品模式上,走小米的模式,压缩利润,做大部分人能消费得起的产品,几乎是唯一的路子。所以,他们推出的是定价 1999 的 C1 电动助力自行车。只需要外观符合年轻人审美,比市面上现有的那些传统厂家产品好一些,就有可能成功,因为这个市场太大了。小城市拿电动车、电动自行车通勤非常普遍,而北上广这样的城市,年轻人也需要个人交通工具来远离不堪重负的公共交通。小牛的热卖就是一个例子。 至于这家公司曾经做过什么,在网上怎么被人喷,其实在消费层面,没那么多人关心。 话说回来,C1 本身并不是那种「 为发烧而生」 的产品。比如动力系统,就比轻客电单车的那套要简单。轻客的动力系统用到了力矩传感器(监测用户踩踏板的力度)和踏频传感器,而 C1 是使用三轴陀螺仪和加速度传感器的配合来监测车辆状况,调整动力输出。理论上来说,带力矩传感器的助力系统要更高级。(当然,软件、算法、程序这些东西同样很重要,有机会我们会找几辆电动助力自行车进行对比评测)云造的另一个重要投资方是富士康。能做到 1999 的价格,富士康的贡献应该非常大。对于互联网的团队来说,能有一个稳定的合作伙伴帮忙解决生产制造和供应商的问题,相当关键,可能这也是顺为、真格等决定投资的重要因素,当然,云造付出的代价是可以想象的。另外,再说说 X1 那款车,把那个造型设计量产出来,并且合理控制成本,没有富士康这样的公司,是难以想象的。 如果云马是全原创设计,依云造的资方和代工方配置,我其实很看好他们,因为个人交通工具领域,太缺少符合年轻人需求的产品了。 但是 X1 原型机外观这事,确实有点毁我的三观。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设计师的造车之路——云马智能电动折叠车

· Mar 10, 2015

看到这个封面图片,相信你应该会被它所吸引。这是一辆电动折叠自行车,它的「 爸爸」 是一家在杭州的创业公司,叫做「 云造」。 云马 X1 智能电动折叠车 云造科技主要从事智能代步工具的设计、研发、销售、以及智行车社区运营。而目前最主要的工作则是云马 X1 智能电动折叠车的设计研发。 云马 X1 的研发从去年的 9 月份开始,设计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在大城市拥堵时的城市通勤问题。总结这辆车的设计可以提取以下几个关键词: 1. 折叠:可折叠结构,2 秒折叠,体积小便于收藏。 2. 轻量化:铝镁合金车身,总重 12kg,自带小轮可拖行。 3. 快速充电:内置三星锂电池,两小时充电可支持 30km 续航。 4. 动力回收:刹车下坡时回收动力可增加续航。 5. 智能模块:GPS 定位模块、GPRS 通信模块、蓝牙 4.0 模块、高性能处理器和车载 OS1.0,手机 App 连接车身。软硬件结合实现各种功能。车把中央可以固定手机,留有充电口。手机可以充当行程仪表盘。 云马 X1 的整车结构、总体造型由云造自己负责;细节设计则部分外包。设计团队对此进行了解释:例如脚蹬这个部件,云造将其外包,要求设计公司出十个方案,然后再由自己团队进行挑选改进。这样做的目的是提高研发的效率,争取时间。至于整车的供应链则都由江浙沪以及深圳的厂商来提供,各个部件都是单独制造之后再集中进行整车组装。不过这样的组装模式也对于每个零件的供应商有着更高的要求。 云造的设计总监沈月波透露说,云马的研发进度大约已经完成了 80%,目前正在进行整车的结构强度测试,一些细节也还在打磨,与云马 X1 配套的 App 也在同步进行开发,将会有 iOS 以及安卓两个版本。内测计划在四五月份进行,App 也会同时进行测试,不过如果不搭配云马 X1 的话,某些功能会被阉割,例如检测车辆信息的功能等都无法实现。 云马 X1 的最终销售途径是自家官网,售价大约在两三千元。在今年的八月份左右,它将会在淘宝上开始众筹。对于众筹平台的选择,则是受前期天使投资中阿里身影的影响。这个售价的受众可能就只能针对一些相对手头宽裕的人,对于日常通勤来说人们可能更乐于去选择认知程度相对较更高且运载能力更强的普通电动车。 其实,云造最担心的并不是销售的问题,因为智能电动车市场本身就很大,大家都能有自己的市场。目前最需要考虑的反而是售后问题,因此云造正在与一家全国范围的售后服务提供商进行洽谈。具体合作模式是云造负责质量监督和技术支持,具体线下的维修保养则外包。但是这样的合作模式并不能完全保证服务的质量,虽然在短期内能够迅速普及,但相当于在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又增加了另一个环节,效果可能并不一定好。 这是一个怎样的团队? 当我到达云造科技在 3 月 1 号才搬过去的新办公室时,我第一反应是进入了两个不同的世界。左手边的一半还在紧锣密鼓的装修之中,而右半部分则已经是完全投入到办公状态的样子。团队迅速扩大,导致办公场地紧缺,所以他们搬得非常匆忙。 云造科技成立于 2013 年,创始人兼 CEO 邱懿武,本身是浙江大学工业设计硕士研究生毕业,曾经获得了红点奖 、IF、IDEA 国际设计奖等 12 项大奖,也曾在多家知名公司担任产品设计和交互设计工作。在 2014 年获得来自米仓资本、童玮亮、太火鸟、银杏谷资本等百万级天使投资。于 2015 年初完成 per-a 轮千万级融资,由雷军系的顺为资本领投、米仓资本跟投。至于 A 轮,邱懿武表示目前还在谈,可能会在今年下半年完成。 云造科技对自己的定位是一家做设计创新的互联网公司。整个团队目前有二十多人,主要是由设计研发团队组成。其中的大多数人都是浙江大学的毕业生,公司地址也在浙大紫金港校区附近的西溪科创园。令我惊奇的是,除了专业的技术团队之外,这里的大多数人都或多或少的有着工业设计的专业背景,甚至于运营采购等职位也是由工业设计专业的人来担任。 不过,目前国内已经涌现出一批以设计师为核心的创业团队,这群人都有着很高的审美以及追求。但是当投身于产品研发时,具体怎样权衡设计与市场,是值得这些团队来思考的。 市场与未来 目前智能电动车市场日渐火爆,功能也日渐趋同。云造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发展?邱懿武觉得,云造本身的设计驱动型属性使得云马在外观设计上会比其他品牌具有一定优势,设计师主导的团队更知道自己想要做的究竟是一辆怎样的电动车。很多其他团队外包设计则是由设计公司告诉你应该是什么样。仅是这一点优势就足以使云马 X1 显得与众不同。 未来,云造会考虑制造智能车锁等配件,也会考虑下一代版本的迭代来给用户以更多的选择,甚至还有可能与车厂进行合作,将云马 X1 直接配置在一些车辆中。不过这些都不是云造目前的工作重点,他们还是想先把手头这辆车做好。毕竟只有产品做好了,未来才有更多可能性。 作为一家设计为核心竞争力的团队,设计师属性附加在产品本身会使产品在外观上优势比较明显,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大批量生产时,外观设计的差异性会使得成本大大增加,仅仅是云马 X1 车身结构的开模成本就高达几十万。批量生产的品控问题也更加难以控制。而且这些增加的成本最终都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消费者是否能够为这些成本买单,也是一个未知数。至于前车之鉴,看看锤子你就知道了。 对于智能代步工具这个市场,功能的研发目前可能已经到了一个瓶颈,造车团队想要在功能上拉开与同类产品差距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每个团队在研发中对于设计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大,这也是云造认为自己能够成功的原因之一。但这并不代表着功能上只要做到人家有的我也有就够了。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还是在于用户体验,用户关心的永远是你做的而不是你说的。真正提升用户的骑行体验才是一款代步产品成功的基础。 对于这样的创业团队,虽然可能不是每个都能取得成功,但正是由于这些团队做出的努力,才驱使整个行业的设计制造水平不断提高,最终受益的则会是大众消费者。而且谁又能知道下一个「 苹果」 不会出现在中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