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工造车」的潮流下,长城华冠为什么花 20 亿自建工厂?
去年,涌现了一大批新兴造车团队。关于造车这件事,最大的分歧还是「 代工」 和「 自建工厂」 这个问题。目前来看,大部分造车团队选择了代工,而长城华冠旗下的前途汽车,却坚定地选择了「 自建工厂」 这条路。为了自建工厂,长城华冠计划投资超过 20 亿元人民币。 为什么选择自建工厂而不是代工生产?在长城华冠董事长陆群看来,他们有自己的考虑。(以下内容来源于对他们的采访进行的整理)为什么选择「 自建工厂」?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前途汽车的产品定位。在前途汽车的规划里,他们的第一款车是 K50,定位于「 彻头彻尾的高性能纯电动汽车」。 只要是电动车,必须得面对「 里程焦虑」 问题。要想解决电动车的里程焦虑问题,可以从两方面下手:一是提升电池技术;二是研究轻量化车身。目前来看,纯电动汽车的电池成本依然高居不下,技术还未取得革命性突破。而前途汽车,就把「 宝」 压在了「 轻量化」 上。 要做轻量化,传统车企的做法是使用大量混合材料,或者直接做全铝车身。而前途汽车的 K50,车身覆盖件全部是碳纤维,在生产工艺上和和普通汽车有很大区别。在国内,他们并未找到能够胜任此类工艺的生产线。说简单点,选择自建工厂,也是「 没有办法的办法」。 除去产品定位的因素外,前途汽车母公司长城华冠其实本身就有传统车企的基因。 长城华冠并不为普通消费者所知,这是一家隐藏在车企背后的设计公司,除了外观设计,他们还为很多国内车企提供过「 全流程」 整车开发服务。所谓的「 全流程」 是指:产品定位、概念策划、汽车造型、工程设计、性能集成、试制试验、供应商管理、平台开发、投产服务等各个环节,行业内一般称为「 整车生产生命周期」。 在和传统车企合作的过程中,长城华冠积累了大量的行业资源,比如最为重要的供应商体系。 前途汽车的团队,基本都来自于传统车企,并且还有母公司长城华冠的人才输血。关于怎么造车这件事,或许他们理解得更透彻。 他们自建了一个什么样的工厂? 前途汽车的生产基地选在了苏州,先期计划产量为 5 万台。前面提到,K50 的车身覆盖件全部使用了碳纤维材料,这也就意味着他们的生产线也有点不一样。 传统汽车生产,一般可以分为冲压、焊接、涂装和总装四大工艺。但是前途汽车的苏州生产基地,没有「 冲压车间」,也没有传统意义上的「 焊接车间」。取而代之的,是「 碳纤维快速模压车间」 和「 全铝车身焊接车间」。其中,碳纤维快速模压车间,还是国内首个,也是实现车身轻量化的关键所在。 碳纤维和全铝车身,都对生产工艺提出了很高要求。为此,前途汽车苏州工厂将大规模使用机器人,实现生产过程的高度自动化。 除了生产工艺不同,前途汽车的苏州工厂,还可以实现「 大批量定制化生产」。他们认为,在工业 4.0 时代,是可以解决「 大批量」 和「 定制化」 之间的矛盾的。当然这要求各级供应商实现无缝对接,实现柔性化的零部件动态配给。 如果前途汽车的「 大批量定制化生产」 实现,对于国内新兴造车团队来说,将会多一种选择:交给前途汽车代工。关于「 为别人代工」 这件事,长城华冠董事长陆群表示他们「 满怀开放的心态」。 汽车的生产,是「 代工」 还是「 自建工厂」,目前大家还是说法不一。选择代工的新兴造车团队很多,选择从零开始自建工厂的,长城华冠还是第一个。 说起汽车的生产,很多人会拿现在的手机生产模式作比较,极具代表性的就是富士康和苹果的合作。相对于手机,批量生产汽车所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需要的时间和钱完全不是一个量级。在未来,或许人们已经不再去关注汽车的生产方式了。代工和自建工厂的界限会逐渐被模糊,人们开始转而关注产品本身。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来,GeekCar 跟你谈谈,关于富士康代工特斯拉这事儿
最近消息 近日,媒体透露了郭台铭已与科技部部长万钢在太原会面,双方谈论了富士康代工特斯拉的产品细节。 9 月 3 日,郭台铭在山西论坛表达的富士康希望进军电动汽车产业的信号。 7 月中旬,在沈阳举行的中国汽车产业 Top Ten 内部闭门高层会议期间,万钢向与会汽车代表透露了「 郭台铭曾多次要求与其见面」 的消息。「 郭台铭主要向我介绍富士康未来如何代工特斯拉」,万钢透露,「 其中重点提到了如何降低特斯拉电池成本等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 特斯拉 (Tesla)CEO 马斯克 6 月 3 日在股东大会上表示,正与鸿海集团扩大双方的合作关系,借此提高特斯拉轿车产能。 …… 这一系列的消息都验证了未来富士康进军电动汽车产业的战略,而且同时也证实了富士康将代工特斯拉的消息。互联网产品(如苹果、三星等)由富士康代工早已是稀松平常的事儿了,那么富士康为一家纯电动的新兴汽车厂商代工又是什么逻辑呢?特斯拉中国区负责人吴碧瑄女士说过「 特斯拉是一部互联网设备」「 特斯拉 Model S,既是一部车,又不是一部车」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富士康代工特斯拉似乎又有那么些合理性。 对特斯拉来说: 2014 年是特斯拉进军中国的发力一年:向中国大陆首批买主交付特斯拉新车,和联通、SOHO、银泰等本土企业合作铺设充电桩,特斯拉团队频频和政府层面的接触…… 这一系列动作都表明了特斯拉进军中国的巨大兴趣。 然而这一过程中特斯拉中国团队也遇到很多问题。到目前为止,除了上海、杭州对于特斯拉有一定的优惠政策(上海、杭州对于特斯拉将免费上牌或者免摇号上牌),其他城市并没有任何针对特斯拉的上牌优惠政策。更为重要的是,特斯拉一直想争取政府的新能源汽车的购置税免除或者相关补贴都未果,相信政府层面会基于中国的汽车产业以及本土车企的实际情况,不会轻易给予国外汽车产品相关优惠政策。更大的问题在于即使特斯拉进入了中国市场后,后续的充电服务如果跟不上则会严重影响特斯拉在中国的业务和发展。而充电站或充电桩的建设涉及到诸如土地、电网等一系列问题,单靠特斯拉自己来解决,这条路将会变得很困难,这也是为什么特斯拉选择和众多企业合作的原因。另外现在中国的特斯拉订单已经占特斯拉总订单第一位,但是中国用户交纳预定金后要苦苦等候 1 年(现在最少也要 4 到 5 个月)的时间,这说明特斯拉的产能完全不能满足中国市场。 那么对特斯拉来说,选择和富士康合作将对特斯拉有哪些意义呢? 1 富士康旗下的群创光电早就就为特斯拉 Model S 提供 17 寸的车用面板,和老合作伙伴进行更紧密的合作对于特斯拉来说更为稳当,有利于 Model S 以及后续产品的零件供给稳定,找特斯拉代工沟通成本会很低,有利于特斯拉在中国发展。特斯拉目前的主要供应商大部分来自台湾,让富士康代工(甚至在台湾设置整车组装厂),其配件供应链条就会特别顺畅,生产周期就会得到有效控制。 2 特斯拉进入中国最开始的目标是品牌推广开发新市场,随着时间推移肯定会把重心放在汽车销售业绩上(毕竟这是一门儿生意),面对中国这么多的准特斯拉车主,长时间的等待提车不得不说是对良好消费体验的致命打击。那么就得扩大产能加大生产量,如果把生产放在大陆(台湾也是考虑对象),那么就就能较灵活的应对中国甚至亚太市场,能够满足较大市场的需求。 3 富士康在「 速度、品质、服务、弹性、成本」 这 5 点上做到极好的水平,特斯拉选择让富士康代工,一方面代工厂在中国(就在市场地)就这降低了运输成本,第二方面同时让富士康代工可以很好的控制各种配件的成本(毕竟中国的人力等成本还是比较低的),省钱的事儿伊隆穆斯克不可能不愿意吧。最近吴碧瑄女士和国务院副总理汪洋的会谈,汪洋就透露出考虑放开制造业准入,说不定到时候特斯拉和富士康建立合资企业进行电动汽车的零件、整车生产组装都是极有可能性的。 4 我能说郭台铭是个「 红顶商人」 吗!富士康在大陆众多城市都有生产基地,为政府带来了巨大的税收,解决了众多人的就业,之前各地政府都争相抢富士康的项目。富士康和政府的关系那是比较亲密的,这正是特斯拉现在特别看重的。与其现在这么费力的搞政府公关,不如搭个顺风车,借着郭台铭和政府的关系然后得到政策方面的关照。 对于富士康来说: 富士康=代工,我觉得基本上大家都会在脑海里面有这么一个思维等式。不过代工并不意味着就是低级制造,「 均衡成长、创造价值」 是富士康所看重的。由于传统电子产品代工的竞争加剧以及市场较为饱和等各方面原因,富士康 2009-2013 连续几年业绩下滑。为了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对于二次产业发展的机遇(电动汽车)富士康就尤为看重。富士康早已经不满足于传统电子产品的代工:已经在新疆开始了车用电池 PACK 投资,看重内地光伏相关产业的前景,与北汽合作研发电动汽车电池…… 电动汽车、互联汽车等产业都是未来的超级大蛋糕,富士康没有理由不去啃下一大块。 同时大家不要忽略了富士康在精密磨具、铝材冲压、玻璃加工、中控系统、电池模组系统等领域较好的技术基础,这些优势都是其能胜任代工特斯拉的因素,富士康会在特斯拉电动汽车的生产链条上尽可能多的参与获取利润。 另外根据政府资料以及实地走访,发现富士康在大陆很多地方的项目(如成都郫县富士康等)并没有较为饱和的利用,通过开拓电动汽车的代工,可以进一步有效利用那些较为闲置的厂区等资源,对富士康和当地政府都是一大好事儿。 总之,对于特斯拉和富士康来说这是一场「 美满」 的结合——两者合作实现「 互赢」,同时也将会对中国的汽车产业以及中国和周边的汽车市场带来巨大影响。对消费者而言,这样的直接好处是能更加便宜买到性能优异体验良好的电动汽车;对于政府来说,可就不仅仅是增加税收这么简单,整个国家的汽车产业政策的制定,以及对于自主汽车的影响都是需要权衡考虑的。 部分图片来自:网通社、曾仁凯等 关于特斯拉和富士康的进一步合作动态 GeekCar 会持续关注,也欢迎大家关注电动汽车企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动态。(对此有自己观点的朋友们可以投稿、也可以和们进行交流, 邮箱:contact@geekcar.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