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0 块钱的后装车机用起来咋样?
一款车机卖到 6000 块,到底有什么能耐?这应该是在博泰发布了 I.P.D.A 后装车机之后,很多人的疑问。 发布短短几天之后,博泰安排媒体在北京对它进行了体验。在一辆迈腾里,博泰老板应宜伦坐在驾驶座上亲自给我们讲解功能。 接下来的内容,是在他操作过程中,我看到的 I.P.D.A 车机的实际功能和表现,以及我的想法。 I.P.D.A 的外观有 iPad 的影子,整体做工精致,跟这辆车的面板贴合度比较高。边框没有实体按键,在黑色的左右边框上有两个触控的控制条,分别控制音量和亮度。但是,这并不是最终量产版,所以没有被重点宣传的「 防眩光屏幕」。I.P.D.A 也没有用车内麦克风,车机自带的两个麦克风被隐蔽的放在顶部边框的位置。 因为场地限制,博泰没安排上路体验。从静态体验来看,这套基于安卓而来的车机系统,在 UI、流畅度以及语音这几个方面体验还算不错,这和博泰所宣传的重点比较吻合。当然,这个价位的车机,有这个体验也是应该的。 UI 和 iOS 系统的风格类似,也用了扁平化设计。主屏最显眼的就是语音控制按钮,另外还有导航、音乐、广播、手机互联四个快捷键。在 UI 方面,I.P.D.A 领先现在的后装车机产品太多了。 语音方面,在任何界面时,都可以说「 你好,擎感」 来唤醒系统,然后接着进行语音控制。不管是语音的识别速度还是识别准确度,都可以达到手机水平,而且支持自然语义识别,不需要像大多数车机一样说具体的语音指令。不过,在行驶过程中语音体验如何,还有待检验。 导航使用的是博泰自己研发的引擎,地图数据和实时交通数据用的是高德的。目的地输入基本上可以用语音来解决,这一点和手机导航 App 的体验类似。引擎支持 3D 导航,实际的加载速度挺流畅的。具体导航表现以及存在的问题,同样也需要上路实际使用才能具体来说。 在进行各种操作时,这台车机的反应速度都算是快的,这一点从视频里有所体现,话说回来,iMX6Q 四核 CPU、2G DDR 内存的配置,如果还不流畅,就真是没道理了。但是后期是否会有卡顿,目前存疑。 在多媒体方面,车机的广播是数字广播,也就意味着可以听更多的台,可以回放以前的节目。另外比较喜欢的一点是,电台里放音乐的时候,屏幕上可以实时显示出这首歌的名字等信息,很多人应该是需要这个功能的。 另外这台车机里还有 CarPlay 功能,但是按照应宜伦的说法,他觉得使用这个的体验,并不一定比用 I.P.D.A 车机本身更好。如果车机能提供足够好的使用体验,就没必要再多一个车机手机互联系统。 体验时间很短,而且是静态的,所以这份报告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我们会尽快在实际驾驶情况下,去深度体验它的正式发售版本,到时候,这个 6000 块的车机到底用起来咋样,应该会有一个更客观完善的评价。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共享大巴」行走江湖,也得靠用户体验
我们一大早从北京的回龙观到亦庄,体验了一下共享大巴产品「 哈罗出行」。这次行程,从北五环外到南五环外,几乎贯穿整个北京城。 体验之后,该说说我们眼里共享大巴产品了。对于单一品牌的一次体验可能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但是有些感受,在我们看来还是有代表性的。 不同环节里的不同问题 其实从买票开始,我就发现了不少问题。结合实际乘坐体验,我想完全从一个「 小白」 乘客的角度来谈谈遇到的这些问题和感受。 把整个乘坐流程分为几个步骤可能更容易看清问题。 1. 产生上下班的出行需求。 出行是刚需,通勤大巴作为其中一种解决方案,优劣势并存。 相比于地铁公交,大巴乘坐舒适性高并且不用换乘,价格稍高但也在承受范围之内。重要的是「 有座儿」。 我们体验的哈罗出行,从回龙观到亦庄只要 15 元,注册赠送的 6 张优惠券可以抵扣 6 次车费,其余品牌相同距离的价格也都在这个范围之内,相差不大(接我云班车是 13 元,新注册用户可以一分钱购买车票)。 但大巴的缺点也很明显,受路况、天气(例如大北京的暴雨)等不可控因素影响太多,如果遇上堵车等情况,基本没办法(地铁在这一点上有优势)。而且相比于地铁公交,我们体验的这趟线路,早晚都只有一班车,必须严格按照时刻表乘车,基本没有时间自由度可言。 2. 买票。 在这个步骤里,问题的核心是「 高效」。 目前,这类共享大巴产品主要有两种买票(预定)方式:微信和 App。哈罗出行的购票需要下载专门的 App ,购买月票的用户则会得到一张实体的票卡。在购票过程中,哈罗的 App 的体验并不比微信公众号好,用 iPhone 5S 选座位的时候,触摸有比较大的延迟。 其实,相比于下载 App ,我更倾向于直接用微信公众号订票。很多人的手机内存都不够用,为了买票单独下个 App,带来的却是并不完美的体验,有些得不偿失。而且,如果是使用月票长期乘坐的乘客,其实也没必要经常打开 App。 另外,在早上八点多的时候,我还能在 App 里买到当天七点多的车票,这一点很令我费解。不知道其他同类产品的 App 是否如此。 3. 乘车。 这部分包括乘车的便利性,以及意外情况下(例如错过班车、堵车)的应急措施。 我们到达始发站的时候,距离开车还有一分钟。司机师傅好心的等了我们一会儿,这点体验还是很贴心的。 但是在第二站,由于 App 里标注的上车地点不适合停车(桥下涵洞),所以司机师傅把上车点「 擅自」 改到了一百多米外的地方,这直接导致了我们在第二站等候的同事没能够上车。 经过沟通,师傅还是在 300 米以外的地方停车等了他一会儿,但这直接反映出一个问题:上车点、行驶状态等信息不能很好的同步反映在 App 里,这对于初次使用、不明情况的用户来说,有些不够「 友好」,毕竟这种共享大巴不能像普通公交车一样设立站牌。另外,还是在 iPhone 5S 里,虽然可以实时查看车辆位置,但是会有闪退的情况。 在惠新西街站,车子快了 5 分钟,司机在约定位置等待到正点,关门出发,但是我们看到有位乘客一直在招手,还是没赶上车。对于这种情况,会有补偿措施吗?相信她在目睹车开走之后,内心的草泥马数量应该不止千万级了。关于误车、堵车等突发事件,还是需要有一定的补救方案。 4. 关于平台、车辆等问题。 就哈罗同行来说,他们相当于把线下运营外包给了运输公司,车辆、司机都是由运输公司提供。本质上它是一个 O2O 公司,两个 O 能否提供水平相当的用户体验,其实是很考验运营方水平的。另外,线上线下能否有效协同也是需要考虑的,之前关于上车地点的那个 bug,在我看来就是这个问题的表现之一。 其实早在去年,就有很多公司开始进入这个创业市场,目前在北京地区主要有:滴滴巴士、接我云班车、嗒嗒巴士、哈罗同行、PP 大巴等几家做的还算不错,也有部分已经「 死亡」 了。 直到滴滴大巴在上个月的进入,共享大巴市场才开始被大家重视起来。从乘客的反应来看,也是在最近的一段时间内,人数才开始慢慢多了起来。 市场开始关注之后,一些不被人注意的细节会被无限放大,体验过程中很多问题是之前并没有预料到的。带着这些问题,接下来我们也会跟这些共享大巴创业团队聊一聊。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厦门单车日记:公共自行车的骑行体验
(作者 Jesse 白、 Kyle 剀)公共自行车,在某些城市其实已经并不少见。作为一种绿色无污染的公共交通模式,一旦被民众所接受,不仅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减轻我们的能源负担,更能为整个交通系统压力减负。于是,在中国最美丽城市之一——厦门,公共自行车系统区域性投入使用近一年时间之际,GeekCar 前去小小体验了一把。 作为去年 7 月 25 才正式投入使用的公共自行车系统,虽然其历史相较许多国外城市还显得略短,但是厦门民众对其接受度还是非常的高。目前,投入使用区域集中在湖里高新区,共建设 34 个站点,投入使用 1000 辆公共自行车、锁止器 853 个。投入车型不仅有普通型,更有 100 辆亲子型,方便家长接送小孩上学。我们在骑行过程中就经常碰见买菜的大妈带着孩子回来,骑得比我们还要起劲儿。这两种型号的车子都较为舒适,不论是腿短还是太胖(正如两位体验者),都可以在车座快拆结构的基础上满足绝大多数人的体型需求。 性能结构 从车子本身来看,厦门市的公共自行车并未采用链传动,而是轴传动,告别了关键时刻掉链子的尴尬,只需隔几个月滴入润滑油就好。这也让如 Kyle 般的修理白痴在体验前舒了口气,不然在同事面前未免太丢脸。 伦敦市的公共自行车重量高达 23 公斤,厦门的也差不多。公共自行车设计的出发点就是结实耐用、不易被破坏,在这方面,其实并不需要像个人用车那样追求轻量化,结实、抗造是它要追求的目标。 同时我们注意到,车子本身并没有配置车灯,这对于晚间用车的人来说,多多少少有些安全隐患。 而在情不自禁与海对面的台北 ubike 相对比时我们也发现,厦门公共自行车并不具有变速功能,而 ubike 具有三段变速,这对于整体骑行路段更加陡峭和漫长的厦门民众来说,就稍显得没那么贴心了。车篮子方面,台湾的 ubike 也要大许多,可以满足大妈们买菜或年轻人去超市采购所需,并且采用了塑胶材质,减轻重量的同时也稍加了一些弹性,不易损坏。而厦门自行车的车篮部分依旧采用钢制,体积也较小,基本上一个小公文包就可以把它塞满。虽然钢化材质更加耐用,但却付出增加不少车重的代价。 骑行体验 在实际上手体验中,我们一路踩踏流畅,刹车灵敏,但按铃设计稍显拙劣。通还点设置也较为合理,覆盖范围内热门目的地附近都有设置。在骑行过程中基本每十分钟都可以遇见一个通还点。在与工作人员的交流中我们得知,厦门办卡人数目前已有一万多人,对于刚投入使用的系统来说,账面数据实属不错。并且,通还点目前还在迅速扩张建立中,很快覆盖范围将会扩大到目前的 3-4 倍。 虽然目前只能肉眼寻找,但相信政府不久也会出台类似「 掌上公交」 的移动端 App,方便民众手机查询附近通还点。亦或是,厦门市政府也可以放手交给某家赞助商来做,正如伦敦市政府那样,合理售出车壳上的广告空间获得返利,同时也能让运营公司帮助加速扩张公共自行车系统覆盖范围。 价格花销 租用价格方面,不得不说,厦门的公共自行车是近乎免费的。对于日常使用车子上下班或者出游的民众来说,一小时以上才收费,超出每半小时才五毛的收费让公共自行车系统成为名副其实的便民设置。GeekCar 的两位基友骑了整整一下午,还在环岛路观赏了傍晚的浪漫海景,一人也不过花了 3 元钱。据了解,覆盖范围内的银鹭、361 度、趣游等公司员工目前都经常使用公共自行车通勤,接受程度颇高,整体闲置率较低。 租借门槛 退办卡方面,由于受理点过少并且只集中在五缘湾附近(远离游客集中区和繁华商区),对于短住人员和游客来说,都不太可能办理公共自行车租赁卡。并且,即便是在厦门就读的外地学生(如果没有暂住证)也需支付 1200 元的押金,相比本地身份证的 400 押金有些太大了。 可能就目前的覆盖范围来说,不需要考虑到这些人群的需求,但厦门作为旅游城市,要想把公共自行车普及度进一步提高,或许还是该考虑下效仿台北 ubike 的办卡制度——直接使用地铁卡且无门槛无押金,做到一卡多用、退换灵活。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在捷克首都布拉格,我们体验了一次电动汽车租赁和充电
本文作者身处捷克。某天,在浪漫之都布拉格游玩,突发奇想,能不能租电动车来个浪漫之旅?于是就联系了会捷克语的华裔 Angela 当御用司机~开启游玩模式!然后,就有了这篇「 作业」。 租车 通过谷歌,我很轻松的找到了 Trendpark 这家租赁公司,他们是整个捷克唯一一家专注于电动车租赁的公司。 Trendpark 整个网站全是捷克语,最开始我还担心沟通会有问题,不过后来打电话过去,发现对方完全能够英语沟通。在了解了车辆价格保险等信息后,我直接在网站上预订了日产 Leaf,并填好个人信息。 工作人员会提前把合同打印出来,我们到了可以直接签合同了(不过合同是捷克语)。 有可能因为我们是外国顾客吧,他们蛮热情的。工作人员是个非常年轻的小伙,他在核实了我们的信息、介绍车辆的使用方法之后,就给了我们车钥匙和一张名片。我们出了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联系他。整个提车过程不到 20 分钟,十分方便。 价格方面,我们租用的 Leaf,一天租金 1200 克朗,约为 300 人民币。另外,特斯拉非常贵。 出发啦 最开始,我们连车启动了都没觉察到,因为真的根本没声音! 车开动之后,Angela 就惊艳到了,她在我耳边吼了不下 10 声:太好开了!操作简洁而轻灵。我们还发现了一个贴心之处:方向盘可以加热。对于妹子来说是再好不过啦。 因为租的时候 Leaf 有 80%的电量,感觉还蛮多,所以我们决定先到布拉格广场逛逛,感受下浪漫之都。 在中控上输入目的地「Old Town Square(布拉格广场)」,屏幕上面便自动的显示出路线,与出发地的距离和预计到达时间,非常方便。我们打开了车自带的 Radio,听着超 high 的音乐沿着伏尔塔瓦河出发啦~导航有个特点,就是能够双屏显示在分岔路到底咋走,十分贴心。 布拉格的建筑非常美,各个景点都挺近,我们开着 Leaf 跑来跑去,一路引起好多大叔的围观。 始料未及的耗电快--找桩 不久,我们便发现 Leaf 的耗电速度远超出我们预期,我们才开出来 1 个小时,剩余电量从 80%变成 50%,我能明显感觉到 Angela 的焦躁不安:她一直在嚷嚷,「 这不吓死人吗?耗电太快了,这也太快了……怎么这么快啊……」 此处省略一万字。 为了安抚 Angela 的情绪以及为了不被 out ofjuice, 我决定立马找充电桩。关于充电桩。因为 Trendpark 网站上有写:凡是属于 「PRE, ČEZ 和 EON」 这三个电力公司的,充电桩都是免费的,所以我用手机上网查了这三个公司的充电桩网点,他们在布拉格的布局如下图。个人感觉还蛮多的。 Angela 也帮我一起查看充电桩,她手机里有 PlugShare(一个做得比较好的充电桩 App)。我们首先在 PlugShare 里注册,绑定 Leaf 车型,然后 App 会自动筛选出适合 Leaf 的充电点。 不过,最后我们发现,车里的导航居然可以直接定位充电站(汗,早知道就不下载 App 了)。于是我们选了最近的ČEZ 电站,在导航上输入地址,便往那个地方开去。 但是这次导航就不那么给力了,我们在很多分岔口都走错了路,在原地转了 3 圈。而且充电桩地址太偏,明明显示那个地方超级近,但是一直找不到。最后是在 PluShare 和 Google Map 的协助下,拐了 10 分钟,才找到了那个小小的充电桩。 这个充电桩属于ČEZ(捷克一家电力公司),看上去很新,绿得刺眼。这个充电桩上有两个充电口,一个七孔的插口和一个家用的三孔插口。插口上方有四个按钮和一个感应区,旁边没有任何操作说明。充电桩安置在停车场内,进停车场需要另交停车费。按照 Trendpark 的说法,我们充电应该是不用交费的。但事实却不是这样。 我发现充电口插口的盖子被锁住了,完全打不开,按钮也启动不了。心里疑惑着:难道充电桩是坏的? 一位捷克大叔正坐在充电桩上乘凉,他秒懂了我疑惑的眼神,跟我们解释道,我们得去ČEZ 的营业厅办一张充电桩的月卡。只有把月卡放在充电桩感应区,才可以启动充电桩。 我看大叔身上穿着绿色的衣服和充电桩挺配的,就问他你是在这里当志愿者帮助我们这种新手的吗?他笑了笑,说我只是来晒太阳的。另外,他说这个桩根本没啥人用。 好吧,我们没有ČEZ 的卡,更不知去哪里办卡,而且现在电量已经逼近 30%,如果再乱跑的话很有可能跑没电最后被拖车拖回去。我们立马找到工作人员的联系方式,打打打!结果他们说整个布拉格其实免费的充电点只有三个。我凌乱了,大哥你网站上可不是这么说的呀。 原来所有免费的充电桩都是快速充电桩,45 分钟能充满。其余的慢速充电桩都是要办卡使用的,需充 3.5 小时。当然还可以去去任意咖啡馆充电,车内有自带的插头,充满则需要 11 小时。 我们无力吐槽,于是在车内导航里定位最近的快速充电点,屏幕显示,离我们最近的也要 20 分钟的车程。再次出发。 终于充上电了 我们东拐西拐,路上还问了几个路人,终于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找到了充电桩。Angela 都兴奋得跳了起来。但是这个地方人烟稀少,如果是晚上来充电的话还是有点危险的。 这个充电桩是 RWE 公司的(捷克另一个电力公司),非常新,就安置在他们公司大门口。充电桩上有快速和慢速的插口,旁边有操作提示(捷克语)。充电桩上的显示屏也有充电引导(捷克语)。我们发现快速充电仅有三种模式,10/20/30 分钟。 我们按照提示先锁了汽车,再将充电桩插头拔出来插到车上。整个过程很轻松,就连我这种「 肌无力」 也能无障碍完成。在选择充电模式时,因为感觉挺难打发时间的,所以我们先选择充 20 分钟。然后站到一边默默的等着,相看两无言。 10 分钟过去了,我走过去看了看屏幕,竟发现还没有连接上,囧。于是跟 Angela 仔细研究充电桩上的说明。发现原来我们没有完成图示的最后一步——扭动插头。当我们扭下插头时,插头上方的小灯亮了,Leaf 窗下方的小灯也一闪一闪的,充电桩也嗡鸣声大起,嗯,终于充上电了。电桩上的屏幕出现了 20 分钟的倒计时。 等待是漫长的,关键是我们必须锁车充电。电桩周围没有任何娱乐设施,遮雨遮阳的地方也没有。我们俩就只有自拍玩。最后实在太饿了,也没充满电,我们就拔了插头急冲冲去觅食了。 最后,我们找了家捷克的著名餐厅,吃了大餐,结束了劳累的一天。 还车 第二天下午 5 点,我们开回到公司,工作人员检查了车况之后便还了押金,整个过程不到 10 … 继续阅读
特斯拉 Model S P85 冬季使用及导航体验(下)
上一篇我们聊了关于 Model S P85 在冬季使用的续航里程,以及超级充电站和充电效率,在这里我需要纠正上一篇的一个小问题:在向特斯拉中国求证后得知,在位于中粮广场的特斯拉超级充电站充电,两个小时内是免费停车的。这样说来, 特斯拉位于北京的全部 7 个超级充电站都是免停车费的。 好了,下篇我们想继续来聊一聊特斯拉 Model S 的驾乘感受以及着重说一下它的导航功能。 「 大屏幕导航优势显而易见,但用户体验的细节同样需要升级。」 特斯拉的车机导航相比其他车的一个「 与生俱来」 的优势就是:相当于两个 iPad 大小的屏幕,这使得地图显示非常清晰和直观,简洁并符合触屏手机使用习惯,这使得用这块大屏幕做导航的学习成本非常低。但这里同样有一个问题,就是 除了地图上显示出的超级充电站的标识,并没有办法在放大地图后直接看到其他 POI 兴趣点 ,例如 XX 桥、XX 饭馆、XX 医院等。而且虽然大屏幕可以多点触摸,直接用手指放大或缩小比例尺,流畅度也超过了一般触屏车机,但距 iPad 的操作流畅度还有一定差距。 输入目的地和取消导航的操作十分简单(要知道这两个最简单的功能在目前的车机上是多么难实现),拼音和英文输入界面为键盘操作模式,虽然屏幕够大,但在行驶过程中输入就要分散一定的注意力。在拼音输入时, 显示的关联词似乎并没有根据地图和导航的应用场景做特殊的优化,很大一部分和「 地名」 无关 ,只是一些常见词组。可以通过输入拼音首字母猜测出关联词组,但也和导航这个场景关联很小。手写输入虽然识别率很高,书写顺畅,但并不能在写完选择要输入的汉字,而是自动识别,这样一旦输入错误就需要删除重写,效率有一定的降低。 对于地图和导航,这里有一点需要特别点赞,就是当输入完目的地时,可以在地图上选择目的地,并且 在手机通过蓝牙和车连接时,可以直接通过选择地图上的目的地点给这些地方打电话 。(例如可以进行餐厅订位和询问营业时间等操作)在导航过程中,语音提示位于音响的一侧,和音乐并不冲突,可以在屏幕上调节音量大小,并且在主辅路出入口或弯道处时速表上有导航信息提示。但特斯拉的导航同样也遇到一些「 导航的通病」,例如有时无法分辨主辅路、重新计算路线的速度不够迅速等等,但这其中令我最不能忍受的就是:导航总是不让我走高速,就算走了高速也要想办法让我绕到小路上来。后来经过询问特斯拉技术支持得知,由于 现在特斯拉还是用「 美版」 的地图导航方式,为了避免高速收费路段,所以默认的导航逻辑是:不走高速。soga… 「 把马路变成溜冰场,极简主义的小瑕疵」 关于这辆 Model S P85 的动力性能,我一直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因为 4.4 秒的百公里的加速时间对于大家来说只是个概念,当你驾驶它的时候,你无法通过发动机的轰鸣得知它是不是要开始发脾气了,但是每次加速都能够让副驾驶的小伙伴血压升高,伴随的只是微弱的电流声。安装于后轴上的 422 匹三相感应式异步电机将动力直接输出给两个后轮,瞬间输出 600Nm 扭矩,就算是具备 245 的宽胎,也无法避免这台特斯拉轻易把北京的路面变成溜冰场。 我的这辆 P85 由于是属于特斯拉中国的内部用车,所以限速被设定在了 120km/h,但当我以 100km/h 的时速行驶并把「 电门」 踩到底时,巨大的推背感同样也会随之而来。以至于在人多的地方或者窄道时,加速前我都要提醒自己,把住方向盘,别让后轮打滑。我很期待试驾 P85D 的时候,双电机四轮驱动会不会使这种打滑的现象减少一些。 对于坐进这台车的我的朋友们,有两种极端的反应,一种是「 我赛,太酷了,真的是『 极客汽车』!」,而另一个则是「 这内饰也太糙了,什么都没有啊!」。我的主观想法是:如果特斯拉能把极简主义做到极致,那么我愿意反驳那些指责特斯拉内饰及大屏幕的人。 在一些细节上特斯拉真的需要继续努力,例如完全打开时会有异响的天窗、做工粗糙的方向盘按键、毫无储物功能的中央扶手箱、窄小的遮阳板、夹我手两次的门把手等等,这些瑕疵都给我的使用造成了或大或小的不便。 这里我想要特别提出表扬的,是那个在驾驶座与副驾驶之间的巨大储物格,虽然被一些人评价为「 偷工减料」,但对于向我这种比较懒的人来说使用非常方便,几乎可以「 放下一切东西」。 以上我说了一些本人对于这台特斯拉 Model S P85 的一些驾乘和使用感受,优点很多,但我也想给特斯拉多提一些问题和改进建议,例如增加超级充电站充电桩使用情况显示及预约充电桩、能利用大屏幕显示歌词或歌手和歌曲信息的音乐播放界面、能显示具体胎压的胎压监测、手机连接蓝牙听音乐时不被微信的声音打断并无法恢复、使用大屏幕登陆网页时无法登陆微博、锁车可以自动关闭天窗、更「 接地气」 的地图导航、防夹手的门把手等等。 我们认为对特斯拉进行长期的测试很有必要,作为一辆「 闯入」 人们视野的「 超级电动车」,它还有很多方面需要不断改进和优化,也要面对时间的检验。总之,我并不希望看到一辆「 富人的玩具」,而更希望看到一辆「 好看又好开的电动车」,Elon 以极客的精神创造了这个品牌和这台车,我也希望看到他用极客的精神去创造更极致的用户体验。
在四线城市的一次专车出行体验
春节大家都放假了,我也回到了家乡,一个身处江南水乡的小城市——常熟。 在北京我已经习惯了打车或者专车出行的便捷,回来之后却发现小城市的出行习惯与大城市有着巨大的差异。甚至于很多人对于共享用车的概念也并不了解。 大过年的到处都是约约约的节奏,我也约了许久不见的小伙伴。恰巧有了机会可以试一试在帝都随处可见的专车服务。 首先我打开了滴滴专车(可见我对其期望之高),但在三分钟的等待之后还是没有车应答,显然是无车可用。然后是易到用车,结果在推送到 8 位司机之后就再也没有了下文。之后的神州专车与 Uber 则是直接显示没有可用车辆(呵呵够干脆的啊)。虽说是四线小县城,但常熟也是全国经济百强县排名前三的,消费水平赶超苏州的城市啊,这样真的合适么? 没想到,我最终还是叫到了专车。没错,就是硕果仅存的「 一号专车」,果然在离杭州比较近的地方,来自于阿里系的快的在推广上还是有一定优势。 同样是智选型,我叫到的是一辆雪弗兰科鲁兹,很明显在车型上比北京的同级车差一些。其实这个也不难理解,小城市本身就没有那么多的车辆在运营,如果筛选门槛过高,很有可能出现无车可用的局面。 仔细想想,这样的局面可能并不是单方面不投入成本运营推广造成的。小城市的出行习惯可能是互联网用车软件在这些城市推广的最大阻碍。除了一些大城市之外,很少有地方会有限行限牌的政策,很多家庭都有至少一辆汽车。因此这些人对于出行的需求有着自己的解决方案。 小城市的消费习惯也是限制移动出行发展的一个因素。至少我父母那一辈的人很难理解我明明能够花两块钱就到市区,却选择花 65 块去乘坐专车服务(用常熟话说就是葱头,任人宰割)。把钱花在刀刃上才是他们的消费理念,其余的则是该省则省。 城市产业结构也影响着这些服务的推广。与常熟相邻的昆山由于大量外资台资企业的存在,有很多外来的人才,普遍消费能力与消费观都会领先一些,因此反而更容易推广专车的服务,而以本地人口为主的常熟则恰恰相反。 在和司机的交谈中我也得知,目前专车的推广在常熟还属于初期阶段,类似于易到、滴滴等业务还没有开展起来,也只有一号专车开始运营。收入的话也并不高,春节二十天的营业额只有一两千。这样的收入是不足以支撑一个全职的专车司机的。至于服务的人群,也主要以周边的游客为主,本地居民则很少。这也印证了我之前的推论。 或许是春节期间司机们都回家团聚了,但至少从我的这次体验来看,共享用车的概念想要推广到更低一级的城市,还需要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除了推出更符合当地习惯的服务之外,还需要受众本身对于互联网的观念的改变。
体(zuo)验(ye):万万没想到,最后我还是租到了「绿狗」
如果你在上周五的中午,在学院路金码大厦地库里,看见俩人跟小偷似的绕着一辆北汽电动车转圈,那恭喜你,咱们算是有了一面之缘。不过根据我的观察,在那段时间里好像经过我身边的以中年阿姨为主。所以,有必要讲述一下当天的故事。 智商堪忧 事情是这个样子的:这天中午,我收到了「 绿狗租车」 寄来的用户卡,就是下面这张: 于是,报着体(zhi)验(xing)生(xuan)活(ti)的想法,我打开了绿狗电动车分时租赁的网站,以最快的速度预约了一辆续航里程最长的北汽 E150EV 电动车。取车时间是 20 分钟以后,取车地点是距离办公室一公里之外的金码大厦。 这是我第一次体验电动车的分时租赁,所以激动的心情你懂的。(之所以拿到了用户卡才去租车,是因为这张卡的重要作用:取车、用车和还车的时候都需要刷这张卡来解锁、上锁车门。)到了传说中的金码大厦,经过停车场管理员的指点,果然在地下三层看到了「 绿狗」。当然,我先看到的是一排充电桩。数了一下,大概 14 个,而停着的车却只有四辆。出于职业习惯,给这几个充电桩拍了「 证件照」,然后就看到了静静等着我的那辆「 京 QU2X96」。 于是,我从口袋里拿出来那张被握的热热乎乎的用户卡,把它贴到了挡风玻璃位置的刷卡区。贴一下,没反应,再贴时间长点儿,还没反应……什么情况啊?就算没有灯光提醒,也得有点儿声音吧?可是我听到的只有旁边车子的充电电流声。 于是,我拨通了绿狗的 400 电话。接线员说,我帮你远程操作一下开门吧,你等我消息。十分钟过去了,我贴了又贴,绿狗仍然没反应…… 于是,我又拨通了绿狗的 400 电话。接线员说,我再帮你远程操作一下吧,你等我消息。又是十多分钟过去了,我贴了又贴,绿狗还是没反应…… 忽然,我的电话响了。电话那边的接线员说:刘先生您好,我看了一下,您租的这辆车,今天限行…… 我#%……&……%¥(*@¥+(*&% 智商不够,还有人品 万万没想到,最后我还是租到了绿狗。 这通电话后来的对话是: 我:「 实在不好意思,我忘了今天是 1 和 6 限行了。不过我在网上约车的时候好像没看到特意的提醒……」 接线员:「 没关系刘先生,您再看看旁边其他车。」 我:「 看了,另外一辆的尾号是 1,其他两个车玻璃上根本没有刷卡的设备。」 接线员:「 那就没办法了,金码大厦的车恐怕没有可租的了。海淀区的腾达大厦有车可租,工作人员现在在西五环,从腾达提车给您送到金码的话,需要一个小时。」 我:「 我还是自己去取吧……」 就这样,我在绿狗的微信服务号里重新预定了一辆腾达大厦的车子,然后打开「 滴滴打车」,叫了一辆专车带我过去。 在腾达大厦的地库里,我很容易就找到了灰色的「 京 QV5Y57」,和之前那辆车不太一样的是,它车身上没有绿狗的贴纸。 我像之前一样把卡贴近玻璃,然后听到了类似按下遥控钥匙之后的那种解锁声音。经过了在金码大厦的不幸,你能体会到我听到那声响时的心情吧? 车子的座套上有绿色的「GO!」 字样。我坐在驾驶座上,把拴在空调出风口的钥匙插入钥匙孔,然后掏出来手机,找到短信里的取车授权码,在中控台左边的小机器上按下「 借车」 键,然后小心翼翼的输入这六位数字,接着拧动钥匙,车子就这么启动了,没有任何声音。 之前接线员提醒过我,取车的时候要观察车子是否有剐蹭和划痕,并且拍照存证。我照做之后,终于把车子开出了地库,开始了我为期一天的电动车体验。由于车子上有绿狗租车的牌子,所以腾达大厦并没有收我的停车费。 这是一辆只开了 100 多公里的新车,所以我闻到了那股熟悉的新车塑料味。 24 小时之后 我拿到车的时候,这辆 EV150 仪表盘上显示的续航里程是 130 多公里。24 小时以后,这个数字变成了 60。 之前绿狗的接线员告诉我,由于给我的用车造车了不便,还车的时候可以「 法外开恩」,允许我把车还到金码大厦。所以,在金码的地库里,我把车停好,然后按下了小键盘上的「 还车」 键。我把车熄灭,出了车子之后顺手关上了门。 但是我忽然想起来,忘了把车上的充电接口盖打开,因为按照绿狗的规定,还车的时候要把车充上电,而这个时候再想刷卡开门已经完全不起作用了。再次麻烦绿狗的工作人员,说明情况之后,人家态度还不错:「 没关系刘先生,我们的工作人员会去处理。」 我脑补了一下工作人员从金码大厦把车开回腾达,然后插上电桩充电的情景,带着愧疚,乘坐破旧不堪的电梯,离开了地库。对了,走之前我看了一下旁边的充电桩,充电速度并不快,电流基本稳定在 10-11 安培,按照这个节奏,把这车充满电还是得花不少时间的。 当然,最后得分析一下 在餐饮行业,很重要的指标是「 翻台率」,也就是一个餐桌在一天里被重复使用次数的多少。在绿狗这个项目里,这样的充电效率意味着「 翻台率」 不会太高。 在我们 GeekCar 之前的报道里提到了,绿狗初期投入运营的车辆约为 1000 辆左右。而在绿狗的网站上列出的现有网点数量是 17 个,预设网点 38 个。如果每个网点都像金码大厦这样设置十多个车位,计算得出的车辆数目要远低于 1000 台。 如果绿狗的生意不错,那很容易出现的情况是,车子供不应求。一些车子在充电,一些车子在外借,剩下的满电车数量应该很难满足需求,我在金码大厦遇到的无车可租的现象以后应该会时常出现。而且我觉得,会有很多人在还车的时候,有意无意的忘了给车充电。虽然电量不满的车子也可以出租,但是同样的价格下,人们很自然的会去选择那些满电车。 而且,绿狗的分时租赁项目目前不支持异地还车。在哪个网点借的就得还到哪儿去。相比于 Car2Go 车辆「 散养」 的理念,还是有点差距。即使不能做到随时随地,至少能在不同网点之间还车也是好的。不知道绿狗目前的技术是否能够满足这个要求。 至于之前说的刷卡失灵,这个也许是绿狗的技术存在 bug,而不应该是针对尾号限行的「 特殊待遇」,毕竟用车范围不会仅仅局限于五环之内,不至于用这种办法限制出租。另外可以证明的事情是,在这种自助的分时租赁项目里,远程后台需要对车有非常强的控制能力,而且在各种特殊场景下的问题,必须做好预案。虽然在技术上可能并没有多难,但重要的是稳定性。 另外,在网站上预约,取车时间只能设置在一小时之内,非常不方便。 总体来说,绿狗是一个比较新鲜的租赁模式,但是「 新鲜」 的不彻底。虽然绿狗打的是分时租赁的概念,但仍然没脱离传统的租车模式,只是借车还车的流程做到了「 自助」,而且不用再花钱加油,在绿狗的网点可以享受免费充电。不过,一天 159 块的价格还算合理。 PS:这里有必要提一下绿狗网站正确的打开方式。green-go.cn 以及 ccclubs.com 都是有效地址,打开之后,二者虽然主页不同,但是点击登录按钮,会指向同一个页面。 注册的过程很简单,设置租车城市、设置账户名、设置安全密码,完成这三步之后会跳转到身份信息验证的界面,此时需要上传身份证和驾驶证正副页照片,然后等待绿狗方面的审核通过就可以了。我当时并没有上传驾驶证副页照片,但是在系统里并没有错误提醒,直到我给绿狗的 400 打电话询问审核进度才明白。致电以后,审核速度飞快。绿狗的客服人员态度还不错,但是服务流程有很大提升空间。
在车里使用乐视 LeUI Auto 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好久没有拆快递了,所以我收到乐视寄来的包裹时,迫不及待的拆开了。 包裹里是一台三星的平板电脑,型号 N5100,但是我要评测的不是这个,而是在这台平板上运行的 LeUI Auto——乐视专门为车载设计的 ROM。 除了这个平板,我还在包裹里发现了一个立方体,它的两面带有粘性,很明显这是为了在车里固定平板电脑用的。 拿到它的时候刚好是周末,赶上我们在筹备 GeekCar 的年底活动,所以体验的很仓促。 「 史上最贵」 车载支架? 我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怎么把它固定在车里。虽然有那个「 双面贴」,但是我的车里并没有合适的平面去固定,而且那个东西的粘性也有限,试了一两次,我就放弃了这个方案。 但是我的老宝来里面有两个折叠式杯架,然后我就把它用了起来。打开杯架,把一台 iPhone 1 和一台 iPhone 5S 放在杯架里作为拦挡,然后把三星平板放在支架上,就可以让平板不至于上下滑动,然后再用空调出风口位置的两个香水球进一步限制住它的左右滑动。虽然样子非常不美观,但是对于我的车来说,这应该是最好的固定方案了。不知道这个能不能被评为「 最贵车载支架」。 由此看来,在车内使用平板电脑,如何固定是一个大问题,如果要把平板电脑当车载系统使用,一定需要一个非常牛逼的车载支架,这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固定的问题解决不好,会特别影响使用体验。 用起来到底怎么样? 如果要使用它,最基本的需求是要「 有网络」,不管是在平板里面插卡还是用手机共享 Wi-Fi 热点给它。我用的是第二种办法,所以 LeUI Auto 里面的电话功能就没办法使用了。 这套 ROM 给我的总体感觉是还不够成熟。主要表现在:UI 对于车内使用环境的优化不够好、语音控制不够智能。 基本的界面架构,之前的文章里已经说过,在界面的左边列有各个功能模块的快捷按键,左上角的时间也可以点开,点开之后会出现天气信息以及快捷控制等内容。在导航、豆瓣 FM 功能之间切换,只需要在左侧点快捷图标就可以了。 在办公室看这套 UI 的时候觉得还好,但是放到车里实际使用就很一般了,因为字太小了,非常不适合开车的时候用。比如,导航用的是高德的,虽然整体界面风格不需要习惯,但是 POI 等标注不易读。在豆瓣 FM 里,歌曲名称和歌手信息也没有用大字。如果要看清楚,就得离屏幕近一点,身子往前倾,这个动作很不安全。虽然我视力很好,好到双眼都是 5.2,但还是觉得不够用。 我在测试的时候,一边开着导航一边听豆瓣 FM,在豆瓣 FM 页面,导航的关键节点会以 tips 的形式在屏幕上方显示,并且会有语音提示。不过在逻辑上让人不舒服的一点是,导航语音进来的时候,歌曲会自动暂停。如果走到了语音提示密集的地点,听音乐就是一种痛苦了,会被频繁的打断。我们比较习惯的处理方式是,导航语音出现时,歌曲音量被压低,而不是暂停。 至于那些影视内容的界面设计,和乐视电视里面基本上差不多,事实上,它使用的其实就是「 乐视网 TV 版」,所以总体来说字也比较小,不过这个倒是能接受,毕竟看视频的时候一般都是停车状态下,而且更多的是为了满足副驾驶的需求。但是有个问题,进入视频页面之后,左边的快捷导航栏消失,所以不能直接切换到其他功能,而是需要触摸平板边框上的返回键,然后屏幕会提示「 是否退出乐视网 TV 版」,再点「 是」 的按钮,才能退出应用。 再说语音控制。和出门问问这样的产品比,这套 LeUI Auto 的自然语义识别以及语音控制差距还比较大,对于使用者意图的理解不够,不知道用的是谁家的技术。比如,我对着平板说「 新源燕莎」,但是它告诉我「 不能听清你说的什么」,尽管这四个字已经显示在了屏幕上。总体来说就是不够聪明,建议乐视找出门问问合作。其实如果语音功能好用的话,UI 设计的差一点都没关系。 还有一个问题,在车辆行驶的时候,尤其是高速行驶,平板电脑本身的麦克风可能就有点不够用了,硬件上的降噪能力能有多强还真不好说。 另外,我的车太老,没有 AUX 音频接口,更不带蓝牙功能,所以在测试的时候所有的声音都是通过平板自带的扬声器发出的。它的音量有限,开到 80km/h 的时候,听导航的语音播报就有些费劲了。当然,你也可以认为是我车子隔音很渣。 另外,在这套 ROM 里我还发现了违章查询功能以及 OBD 功能,但是 OBD 只支持速锐得的一款机型。(这家公司也应该重点关注一下,在 OBD 领域还是挺有实力的。)至于接上 OBD 之后能实现哪些功能,目前还真不好说。 LeUI Auto 背后的逻辑 测试之后,我查看自己的手机流量,在测试的那会儿走的特别快。这就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LeUI Auto 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流量由谁来买单?应该注意到的是,乐视在这套 ROM 里的核心竞争力其实应该是那些乐视生态圈的内容,比如那些在线视频。但是如果没人为流量买单的话,用户很可能会对它敬而远之,比如我。我烧不起流量,所以在测试的时候,就没有看在线视频。 其实在我看来,乐视的这套 LeUI,最大的价值还是在内容。我终于不用再反复听那个老迈的六碟 CD,豆瓣 FM 像是为我的车打开了另一片天空。抛开使用体验不说,单就内容而言,它其实是合格的。 但是,这也正是问题所在。看不起视频,只能听歌,界面 UI 又不完善,那屏幕的存在是否还有必要?我是否需要一个带有屏幕的内容载体?在我的使用中,这个屏幕确实很没有存在感,我用听觉就能感知到 LeUI 的存在。而如果用户看重的是视频内容,又有几个人舍得花那么多流量在车里看视频? 这个可能就得问乐视了,主要是为司机服务,还是为车内其他成员服务?其实如果解决了流量问题,它提供的内容还是很有竞争力的。 总体来说,LeUI Auto 的商业模式是可行的,就是得解决好 UI、流量以及语音这些问题。 如果它是一款前装产品,那一定是可以让消费者眼前一亮的。但是,现在这种存在形式多少有些尴尬。我收到的这台平板只能运行 LeUI,其他功能全部被锁死,又有多少人愿意为了这个 ROM 去买单一个平板电脑呢?它和手机 App 又有多少区别?不过好在乐视正在开发 App 版的 LeUI Auto。 但愿乐视能在快速迭代的过程中把产品越做越好。现在搭载在 N5100 平板上的 LeUI Auto 只能说是一个 demo,后续的产品究竟如何,我还是挺期待的。
从「用户体验」的角度,体验百度 CarLife
(GeekCar 原创文章,不许转载)在战略层面上聊过百度的 CarLife 之后,该回归产品本身了。今天在百度科技园,我们 GeekCar 见到了 CarLife 的真身。(再给不了解情况的同学介绍一下:CarLife 是百度推出的手机车机互联解决方案,类似于苹果的 CarPlay 和安卓的 Android Auto。)我体验的 CarLfie 安装在一台韩系车型上,并且车内搭载的是后装车机,车机系统基于安卓,采用的是触摸操作。 演示人员首先用了一台安卓手机,通过 USB 的方式和车机相连。连接之前,车机端屏幕为 CarLife 准备界面,手机端为主界面,插入 USB 线,车机端和手机端自动进入 CarLife 主界面。演示人员说,只需要插入即可,手机端不需要做任何操作。 结论: 今天只聊产品体验,不聊其他有的没的。短短十几分钟的体验并不能面面俱到,给我的感受是,CarLife 在用户体验方面做的其实还不错。 下面列举我体验之后的感受(事先说明,我的体验时间不长,主要是由百度方面做演示,体验的主要是安卓手机的连接,难免有不全面或者不确切的地方,欢迎讨论。)感受: 1.GeekCar 在昨天的文章里写到过,百度对于车内使用场景进行了 HMI 方面的特别设计,实际体验可以证明这一点。整个的菜单层级和 UI 做的很简洁,所有可触摸的内容做的都比较大,主要以淡蓝和黑色做配色。 2. 主界面:以提供信息为设计诉求,罗列了室外温度、限行尾号、洗车指数以及剩余油量四项内容,其中后两项是可以在 LBS 以及 O2O 上有想象空间的。屏幕下方的位置也有四个图标,分别是 menu、电话、百度地图以及音乐的入口。在体验过程中,不管屏幕内容怎么变,这个「 功能导航栏」 都一直存在。也就是说,在不同功能之间切换会很方便。 3. 触摸操作的流畅度做的还不算很好,在功能模块之间切换的时候,会稍有延迟。 4. 手机和车机界面同步显示,可以做双向控制。在手机端 CarLife 界面进行操作,在屏幕上可以即时显示,反之亦然。手机屏幕和车机屏幕的同步反应反而没什么延迟。 5. 电话界面里,通讯录的更新速度可以达到和手机一致。 6. 导航方面,在针对车机操作进行 HMI 优化的同时,保留了手机的使用习惯。目的地搜索被放在了界面上的突出位置,在界面左边竖向排列了「 附近」「 电子狗」「 我的」 三个图标。「 附近」 界面相当于传统车机导航里的「 按分类搜索」,用比较大的图标列出了常用的目的地分类。其中,加油站、停车场、商场都是高频目的地,但是提个建议,是否可以把「 吃喝玩乐」 的类目直接显示出来?从我个人来说,这个界面里的「 火车站」、「 飞机场」 不是高频应用,完全可以用餐饮等内容替换。 7. 没有做动态体验,体验导航的时候,使用的是模拟导航功能。有分屏显示,关键点提示在界面左边比较显眼,地图在右边,二者面积比例大概 1:2。关键节点可以显示 3D 模拟图。地图带有实时路况功能。实际驾驶中导航体验如何,目前不好说,可以参考百度地图手机端 App。 8. 在模拟导航演示的时候,CarLife 处于音乐界面,此时语音提示导航关键点,界面不会自动切换到导航界面,而是在当前音乐播放界面弹出小窗口(tips),在这里提示行驶方向以及道路信息。好功能。 9. 在使用 iPhone 进行体验的时候,我们并没有尝试 USB 的连接方式,而是使用了 Wi-Fi 连接。这个原理类似于将手机通过 Wi-Fi 连接到数码相机。 10. 第三方 App 没有做更多体验,在这方面不好下什么结论。第三方 App 如果想接入 CarLife,需要百度提供 SDK 以及一些开发规则。在使用的时候,不需要在手机里安装相应的 App,例如网易云音乐。 11. 在使用 CarLife 的时候,手机屏幕似乎不能自动休眠,这一点存疑,不确定。 12. 语音操作体验的不多,演示人员说,目前语音在这辆测试车上并没有做更多的适配。 13. 目前使用 CarLife 过程中所产生的流量全部来自于手机。 14. 关于手机端操作系统的版本。百度给出的解答:iOS 支持 7.0 及以上版本,对于 iPhone5 及以上机型均做了适配。安卓方面,目前需要手机装有安卓 4.0 及以上版本。 疑虑: 1. 触摸版 CarLife 的体验不错,但是使用旋钮进行操作的实际体验如何不得而知。比如在 CarLife 首批搞定的车厂里,奥迪车的屏幕就没办法触摸,而是需要 MMI 旋钮+按键进行交互。 2. 在线音乐流量如何解决?如果 CarLife 主打本地音乐,那用户使用 USB 或者蓝牙连接车子就可以,对于 CarLife 的需要会有多强烈?如果主打在线内容,流量的问题绕不开。当然,CarLife 的价值在于,提供音乐解决方案的同时,还可以提供导航解决方案。 3. 第三方 App 的体验是否足够好?毕竟今天没做过多体验。 4. 百度作为一个互联网公司,怎么搞定更多的车厂?怎么和车厂在技术方面进行有效配合?但是,这个算是战略层面了,不是今天讨论的重点。 That’s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