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分时租赁平台「Maven」与 Uber 达成合作,Uber 司机可以从车厂直接租一辆车拉活了

· Nov 02, 2016 333

(本文作者:Nicholas,首发于 36kr)Uber 周二表示,目前已经与通用汽车的分时租赁项目 Maven 达成合作,二者将进行一个为期九十天的分时租赁试点项目。 具体来说,在旧金山的 Uber 司机可以通过 Maven 租一辆通用牌汽车来拉客人,费用是 179 美元每周,附加额外的税和杂费,同时 Maven 还会确保租给司机的通用汽车是符合 Uber 要求的。 这是对现有模式合作模式的补充。对于一个没有自己车辆的 Uber 司机而言,原来他需要从 Uber 合作的租赁公司(比如 Enterprise)那里租车,而这一租赁费用往往较高,比如要从 Enterprise 那里租车的话,司机每周要缴纳 215 美元的租金。而这要比和 Maven 提供的套餐高出 36 美金。 Uber 美国和加拿大区总经理 Rachel Holt 在电话会议上说道,Uber 希望通过此举为司机提供更加划算的解决方案。 有意思的是,通用此前大手笔花 5 亿美元投资的是打车平台 Lyft,而现在通用却和 Lyft 的直接竞品合作了。彼时通用和 Lyft 也达成了一个类似合作,即通用要向 Lyft 的「Express Drive」 项目提供车辆,条款与 Uber 这个类似,只是通用 Lyft 的合作没有规定合作终止期限,并且 Lyft 从中还要收取一个车辆的个人使用费(为防止「 公车私用」),除非司机能一周拉满 65 单以上,这样 Lyft 会免掉这项个人使用费。 目前,Lyft 的「Express Drive」 项目已在波士顿、芝加哥、华盛顿、丹佛、拉斯维加斯、洛杉矶、旧金山和圣何塞上线。 话说回来了,Lyft 的「Express Drive」 也并非和通用达成的独家合作,除了通用,Lyft 还和赫兹租车达成了合作。这也是为什么在 Maven、Uber「 牵手」 后,Lyft 当即回应这对自己构不成威胁。 而反过来对通用这个分时租赁项目 Maven 来说,为 Uber 司机提供车辆其实是又多了一个往外租赁车辆的渠道。说到这,咱们又可以对比下国内的相似情况。 目前,国内的打车平台主要分两种,一种是有自营车辆的,比如神州专车、首汽约车等;一种是没有自营车辆、只是整合司机和乘客两端的,比如滴滴优步、易到等,没有自营车辆的平台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有的潜在司机没有自己的车,但他们又想上滴滴优步、易到拉客人,这时滴滴优步们就会给他们提供租车解决方案,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司机挂靠在租赁公司下,其本质司机去租车公司租车开。 目前司机前去租车的平台有神州、一嗨、至尊,以及许许多多更小的租车公司。而租车费用一般不低,至少三四千元起,加油、保养费用自己另掏,这对收入受到各种因素(政策、竞争、补贴降低)影响已经低至五六千、七八千的滴滴司机们来说,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划算。 而通用自己的分时租赁项目 Maven 来做这事,未来将产生不小的优势。因为通用不是租车公司,它自己就是生产车辆的汽车厂家,如果 Uber 司机的租车预算因行情遭到挤压,那么理论上通用是有降低租金的空间的,而价格一旦有了优势,那么 Uber 司机选择从通用直接租车、而非从租车公司租车,将变得很有可能。这就等于通用把中间层打掉了。 另外,我曾在「 特斯拉革命」 一文中提到,特斯拉对自己的 Tesla Network 的设想是,未来其完全自动驾驶车辆到位后, 将这些具备自动驾驶功能的特斯拉汽车共享给朋友和家人使用是没问题的,但除此之外如果车主想谋得经济利益,那么其必须在特斯拉自己的网络框架(Tesla Network)中进行,而不能挂靠在 Uber、Lyft 等平台上进行经营活动。 也就是说,特斯拉要绕开 Uber、Lyft,建立一个自己的车辆调度网络,通过销售汽车就把车辆的运营手段提前规定好了。现在咱们返观通用,通用并未明确表示要建立自己的一套调度体系,而是选择了和 Uber、Lyft 合作,但其实如果通用决心够足,这能达到和特斯拉一样的结果。即通用可以通过非常有竞争力的车辆直租模式,吸引司机在通用这里租车,再去 Uber、Lyft 等平台上开。这一样等于是通过租赁汽车/销售汽车对车辆的运营做了引导。 只是相比特斯拉的自营 Tesla Network,通用要这么做能拿到车辆信息,但司机信息、调度信息却依然掌握在 Uber 那里。这毕竟不是迎接无人驾驶时代「 调度才是入口」 的正确姿势。 所以通用在发展 Maven 做分时租赁、和为 Uber 供车之间要做好平衡,自己的入口还是要做的,不要单单成了 Uber 的长租车源管道。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造车+分时租赁+拼车模式三位一体,这家丹麦公司的野心实在太大

· Sep 01, 2016 333

当滴滴和 Uber 合并之后,似乎再进入共享交通行业就不是那么明智了。毕竟,在巨头统治的领域小公司很难生存,但是一家来自于丹麦的公司表示不服。 这家公司的名字是「Spiri」,他们想要通过前所未有的拼车业务,来减轻大城市的交通压力,因为他们觉得现有的城市交通效率还是很低。所谓的保护环境、缓解交通拥堵都是情怀,还是来看看这家公司的套路是什么吧。 Spiri=分时租赁+拼车 Spiri 公司的拼车业务从形态上来看,就是「 分时租赁+拼车」 的综合体。作为用户,你既可以扮演司机的角色,又能成为一名普通用户。按照 Spiri 公司的规划,他们的项目会在 2017 年投入运营,主要会分为三步走: 1. 推出拼车业务,和现在的 Uber、滴滴的拼车没什么区别; 2.Spiri 公司将会设计出自己的电动车,并把这些车用于分时租赁; 3. 业务发展成熟后,用户可以选择成为司机,租一辆 Spiri 公司的车。同时,这辆车也可以选择成为「 顺风车」,系统会给司机方分配顺路的乘客。 在这种方式的交易中,乘客会承担顺风车费用。按照 Spiri 公司的说法,收费标准会根据公共交通的价格来制定。作为回报,司机方则可以免去此次租车费用。 Spiri 公司的 CEO 是 Stefan Holm Nielsen,他之前是阿斯顿马丁的高级研发工程师。为什么他会选择以「 分时租赁+拼车」 的方式来做共享交通?他是这么解释的: 「 我们在交通方面花费了太多能源。现在的电动车正在逐步进入正轨,但它们应该做得更轻,并且大家可以共享。和其他车相比,Spiri 电动车的能耗降低了 50%。把车和我们的拼车业务相结合,每个人出行的能源消耗会大幅降低。这可以缓解交通拥堵,保护环境,对于乘客来说也非常划算。」 Spiri 还是一家科技公司 除了分时租赁+拼车的模式,我们其实对于这家公司的电动车也很感兴趣。 Spiri 公司还有一位高管叫做 Peter Carlsson,他是前特斯拉董事会成员,曾负责供应链管理。关于这款车,他透露了部分细节:「 我们正在尝试去掉对于日常通勤没有价值的部件,比如它没有内饰面板、没有涂装,只有传统汽车 1/4 的部件。这辆车会是现在和未来自动驾驶汽车之间的一个桥梁,让用户的出行花费非常低。」 虽然听上去很简陋,但这辆车非常注重「 空间」,Carlsson 说:「 它的腿部空间比奔驰 S 级还要大」。除了这款车之外,Spiri 公司还要在 2017 年下半年推出自动驾驶原型车。 显然,Spiri 公司不想只把自己定义为拼车公司,或许他们觉得自己更是一家科技公司,而做拼车业务只是他们的一个切入点。他们的工程师大多来自特斯拉、阿斯顿马丁、宝马、DriveNow(宝马集团的分时租赁项目)、Rimac(罗马尼亚的电动车公司),最终,考验他们的会是自己造的车和自动驾驶技术。 从拼车业务的角度出发,这种「 分时租赁+拼车」 的路线是否能走通,最终还得要看用户基数是否足够大。考虑到中国网民的数量和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或许把 Spiri 公司的模式放在中国北上广地区可能更为合适? 对于 Spiri 公司的用户来说,无论是作为乘客还是司机,都可以用很低的成本来完成市区的通勤。互联网时代,就得追求良好的「 用户体验」。这种出行服务的用户体验,一方面依靠 Spiri 公司制定的游戏规则来保证,另一方面取决于用户群体的素质。 不过价格低了,用户是爽了,以后 Spiri 公司想怎么赚钱?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苏打出行说自己不是分时租赁,那他们是什么?

· Dec 30, 2015

分时租赁,说白了就是把平台上的车辆按小时甚至分钟进行出租。它被很多人公认为是未来汽车共享的重要模式之一,但是,「 分时租赁」 这四个字虽然听上去简单,里面的学问、门道却相当多,也因为这些原因,在这个领域里,国内有不少玩家不停的进入,也有很多玩家相继离开。 「 苏打出行」 是进入者之一。这个项目最初隶属于车联网创业公司飞驰镁物,在 2015 年 7 月份,它被独立出来,单独成立公司进行运营,10 月 15 号,苏打开始内测,现在已经进入公测阶段。 我们好奇的是,经过了这几个月的时间,苏打平台运营的怎么样了?他们又是怎么看待自己的商业模式的? 不过,苏打科技的 CEO 余涛首先明确了一下概念,他并不觉得他们的模式是传统意义上的「 分时租赁」,而是一种更先进的智能交通模式。 苏打采用的是轻资产、重平台的方式,没有自购车辆,没有自建充电桩,而是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模式本身。轻或者重取决于自己的体量和依托的资源,和有着北汽、富士康背景的绿狗租车相比,初创的苏打采用这种不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模式,其实是顺理成章的事。他们投放了 30 辆启辰晨风电动车,目前的网点仅有几个,按照苏打的说法,现在属于产品和模式验证的阶段。 个性、年轻、碎片 据苏打出行介绍,通过这几个月的运营,他们总结出了三个特征:个性化、年轻化、碎片化。 先来看一组数据:在他们的用户里,78%的人是 85-95 年龄段的;用户群中 67%的人驾龄在两年以下;目前有 52%的订单租用时间小于 37 分钟。 事实上,个性、年轻、碎片,也正符合苏打的初衷。 个性化:通过场景还原,他们发现,用户的使用时段和场景非常多样化,包括下午茶、商务出行、朋友聚餐、下班应酬等等。而以他们在成都天府软件园的试点为例,他们想服务的是孵化器群体,对入驻孵化器的人群来说,「 交通出行」 是和会议室、打印机、网络性质类似的基础服务,所以他们会针对这些创客人群提供更定制化的服务,目前他们投入了 10 台车在天府软件园做试验。 年轻化:在用户群选择上,苏打更想以年轻人为主体,同时也希望他们的品牌也体现出这种年轻化的特征。 碎片化:这包括两层意思,首先,他们想让每一辆车子都在自由流动中,其次,车辆作为一种「 资产」,也是需要被碎片化的。 苏打的竞争力是什么? 苏打的核心竞争力可以分为这么几个部分:碎片化、用户体验、数据。 苏打似乎特别强调「 碎片」 这个词。接着上面说的两层意思来细化一下:1. 车子的自由流动意味着,用更少的车子可以覆盖更大的范围,服务更多的人,这样可以让单车价值最大化,而理想状态是,车子一直在路上行驶,更低的停留率意味着停车位、充电点等问题都可以被弱化。2. 车子本身的碎片化,这个下面会详细分析。 用户体验方面,一方面苏打要在接下来继续打磨用户体验,另一方面他们也想把更多的可穿戴设备、智能硬件接入进来。 而数据其实是最有意思的一点,他们想通过共享车的投入,减少交通的流量,减少碳排放,减少交通拥堵。虽然目前苏打平台的数据量有限,但是他们想通过不断的运营,把自己的数据和整个城市的交通布局数据、公共交通的数据、线网密度的数据、OD 数据等相结合,来模拟和推演出一个模型,告诉当地管理者,投入不同数量的共享用车和网点,可以分别解决多大的交通流量问题。另外,更精准的数据也可以支撑苏打自身的运营,包括运动模型、财务预测等。 苏打想做什么? 在余涛看来,未来的整个共享用车网络应该像是物理世界里的粒子系统,粒子的运动看起来是无规律的,但事实上在这背后,有一定的内在规律性。苏打想通过一些数据来发现这种内在的规律,来促使整个车辆的流动性,让整个系统的运营效率更高,让车服务更多的人,减少私家车的出行。模式是 B2C 以及 B2B2C。 在一些现实问题上,他们也给出了解决办法。车源上,他们会在接下来六个月内维持三位数的规模,一方面和更多的电动车企业合作,另一方面,接入更多的租赁公司车源,甚至是以用户「 众筹」 的方式增加车辆。在充电桩和停车场方面,他们会和充电桩公司合作,整合更多的行业资源,同时也会去和商场、园区去谈合作,入驻这些场所。 「 社区」 是他们重点想做的事情。也就是从站点的模式,引申到自由流动的模式,由点成块再成面,以此来实现更大区域内的自由流动。到底选择哪些「 社区」 入驻?他们的做法是,在投放车辆之前捕捉用户需求。需求的来源又分为两部分,一是根据公共交通数据和 OD 数据推测热点,二是结合一些社交平台,让用户反馈他们的需求,然后由把这些需求汇总到一起,形成整个的热点图和单个的模式图,做更精准的车辆投放。 其实说到底,他们想做中国的 Autolib。这个法国巴黎的共享用车项目,正是一种轻资产、重平台的模式,他们提供平台,让不同的租赁公司车辆接入进来,通过自己的平台优势和数据分析能力,让车子达到自由流动的目的。 至于如何盈利的问题,他们的答案很明确:盈利的增长点并不在租赁业务本身,比如,在形成规模效应之后,通过碳排放的交易,来引申出新的商业模式。 所以看来看去,现在对于苏打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反而是让更多的车辆接入进来,并且拓展更多的网点,让平台运转的更快。而且,在达到自己的理想状态之前,难免会用相对不那么超前的一些做法来保证正常运营。 在骨感的现实面前还能坚持多少未来的理想,这是一个问题。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