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总结」搭上大众的便车,出门问问是否就前途无量了?
小伙伴们还记得在上海车展上,GeekCar 办了一个叫「How AI Drives Car ?」的论坛么?在论坛上我们邀请了出门问问的产品副总裁林宜立来做了一个分享。为什么邀请这家公司呢?还要从前段时间的一个刷屏事件讲起。 前段时间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投资了出门问问,双方还成立了合资公司,各自持股 50%。 当时我们对于这个新闻 从行业角度做过一次解读 ,感兴趣的或者之前功课没做到位的小伙伴儿可以再去复习一下。 具体这个事情有什么意义我就不多说了,但是这个事情到底有多重要呢?这么说吧,20 年后,在和自己儿子吹牛逼的时候,你就可以说,整个汽车行业在 21 世纪之前都是传统而封闭的,但是之后随着新能源和自动驾驶的出现,汽车行业才变得相对包容和开放一些,其中有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事情就是在 2017 年,大众作为一个巨头车企投资了一个叫出门问问的创业公司,并且双方一起成立了合资公司。看到这里,我希望你们已经拿着小本本记下来了,知识点啊同学们! 出门问问是做什么的? 讲到这里,我就不得不替大家问一句,出门问问到底是什么样的一家公司,为什么它可以被记在你们的小本本里? 林宜立在分享中大概讲了一下他们的「 发家史」,我来给大家翻译一下就是: 出门问问(以下简称问问)成立于 2012 年,做算法起家,后来慢慢开始做 To B 的尝试,所以开始做起了软件。当年 Google Glass 出来的时候,他们开始在 Google Glass 上做 App,希望能够借此有个大的突破,结果 Google Glass 死掉了,所以问问开始转型,在 moto 360 的一代手表里做了语音助手,但是因为当时的操作复杂所以使语音助手成了一个鸡肋的功能。再后来,他们招募了很多诺基亚的员工,从此走上了软硬件结合的道路,自己做了智能手表 Ticwatch,据说销量还不错。2016 年,出门问问正式开始涉足车载,做了一个智能车载后视镜——问问魔镜,而也就是这个后视镜,让他们和大众「 走到了一起」,并且最后成功「 联姻」。 出门问问凭什么能和大众「 联姻」? 那么问题来了,智能车载后视镜那么多,出门问问凭什么突围? 林宜立表示他们的后视镜和市面上其他后视镜稍微有点不一样,问问魔镜是一个强语音导向的后视镜,所有的设计围绕语音,所有的交互也是服务于语音的。 区别于市场上的产品,打差异化路线,浅了看确实是这样,但是咱们冷静的分析一下,来看一下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咱们来聊聊他们的语音交互。 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文化,对于外国人来说,想要搞懂「开车」到底是开什么车,到底是不是开车呢?「车速太快」到底是不是车速太快?这类问题可是个大难题,想想也是替老外们为难,所以国外的公司在做中国的语音交互的时候阻力是很大的,问问作为国内的做语音交互的公司,本身在基因上就有很大的优势。 加上曾经是做算法出身,它的语音助手已经在 moto 360 以及自己的产品 Ticwatch 上实践了很长时间,甚至大家现在市面上见到的安卓智能手表里的语音助手,大多都是用的他们的东西。所以这家公司的自身条件也足够优秀,能够以一家创业公司的身份达成和大众的合作其实也说明了这一点。 其次,我们来聊一聊大环境 问问在 2016 年做智能后视镜的时候,已经算是正式准备踏足汽车这个领域,但是在大众之前,他们还没有和其他车厂合作的机会,所以对于他们来说,大众这次的合作邀约是一个刚刚好的时机。 从大众的角度而言,想要做好中国这块市场,就必须打造针对中国本土化的市场策略,而国人对于语音交互的需求越来越高,所以中国市场对于语音交互也越来越重视,所以说大众选择一家中国的语音交互是必然趋势。 放眼市场上的人机交互应用,能够真正做好语音交互的也就只有几家公司。对于大众来说,出门问问有更多的想象空间,同时没有和车厂合作的经历,加上他们的架构比较简单,在执行层面上能和大众这个传统的车厂有互补的功效,办事的流程可以减少很多,效率可以大大提升,更能够适应现在每天都会有大新闻的快节奏生活。我们来换个角度想想,这次合作其实也告诉了大家中国市场这块大蛋糕在大众集团眼中的重要地位。 最后还想说一个小问题 出门问问的 CEO 李志飞出身 Google ,并且这家公司有 Google 的投资,从背景来说,他们的家世其实很强大。所以我觉得这大概也是大众考虑的因素之一吧。 在此我想多说一句,看懂了问问和大众的「 联姻」,姑娘们务必懂得一个道理——想要嫁个有钱人,还是要先提升自身素质啊!「牵手」大众对于问问来说到底有什么影响? 林宜立在分享中说「 作为一个创业公司,或者说一个互联网的成长型公司和一个巨头合作一定是会有很多桥段和误会,但是我们觉得这里边有很多很多可以想像的空间。」 的确,这样的两家公司结合起来实属不易。很多人觉得,出门问问是搭上了大众的顺风车,那么这次合作对于他们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其实,在我们看来,在这次和大众的合作中,问问也是付出了很多的。和大众一起成立合资公司,等同于把自己所有关于汽车的业务全部从独立出来,放进合资公司去做。 诚然,这次和大众的大动作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自己的知名度,不仅有了资金能够优化产品提升技术,也为自己在汽车圈内带来了新的可能。林宜立也表示,这次和大众合作的智能后视镜只是个例子,他们要做的是把软硬件结合的产品落地到车上,未来可能有更多的更前端的技术能够支持。 出门问问今年的规划中,也会和更多的考虑与 B 端的合作,目前在他们的官网,大家已经可以看到一个开放的 AI 平台,关于这个平台,林宜立的原话是:「 如果你现在想做一个产品,恰好你又想用到语音,恰好你又希望语音有点智能的话,可以用出门问问的技术,完全免费,简单易用,适配简单,包括非专业人士也可以应用。」 关于这个开放的 AI 的平台,我的理解是,问问将自己的技术共享给大家,同时获得更多的语音训练的场景,进一步加强自己语音交互的能力。这一步走的,是正路啊! 「 搭上大众的便车」,是否就从此前途无量了?不好说,但至少在现阶段,有资金支持,有更多合作伙伴会慕名前来,他们在技术上提升是必然的。小伙伴们,我们就搬好了板凳,等着看真正贴心又懂你的人工智能语音助手每天嘘寒问暖的那天慢慢来到吧~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大众牵手出门问问,汽车行业巨变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在自动驾驶真正来临之前,语音交互被认为是车内人机交互的最佳方式之一。想像一下:你的 iPhone 为什么明明有 Siri 功能却不经常使用?而现在颇为流行的拥有语音交互功能的智能家居(就拎智能电视来讲吧),即便你真的买了也不会总想着去喊它?原因很简单,因为你总是能腾得出手,而不像我们在开车时,很多情况下往往是腾不出手的。 所以,语音交互之于车内的应用场景,更像是一种刚需。有刚需就得积极开拓市场。然后,有趣的事情来了: 4 月 6 日,大众汽车集团(中国)以 1.8 亿美元投资了中国的语音交互创业公司出门问问,成为其 D 轮融资的独家投资方;与此同时,两家公司还将共同成立一家合资公司,双方各持 50%的股份,致力于车载人工智能(AI)的研发。 双方合作的具体细节,官方是这么描述的(些许晦涩): 「 基于出门问问领先的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垂直搜索和主动式搜索技术,以及大众汽车集团在汽车和移动出行的领先地位,合资企业将进一步探索,为未来的智能移动出行提供解决方案。 随后,新的合资公司将为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旗下多款车型以及其他品牌车型开发产品。第一批的产品将包括出门问问现有的智能后视镜。除了大众汽车集团旗下品牌车型外,双方均表示对其他业界品牌同样持开放态度。」 我们来翻译一下: 出门问问在语音交互上有优势,大众集团是整车厂巨头,双方在一起,想让车内语音交互变得更好。他们准备把共同研发的产品应用在未来的大众车上,当然,成立了合资公司之后,他们还可以把这套东西卖给其他整车厂。 翻译之后,我们可以看到两个值得关注的点: 第一,大众集团投资的出门问问,是一家中国创业公司,而且他们还共同成立了合资公司。 意味什么?出门问问做语音交互,也可以认为是 AI,而大众是国际整车厂,这样的投资、合资组合,在我们印象里,还是第一次。(是不是突然有种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出门问问是由前谷歌科学家李志飞于 2012 年创立的,在大众的 D 轮独家投资之前,已经共计获得 7500 万美元左右的融资。而且 C 轮融资还是由老东家谷歌投的。背书也是很强大~ 而大众之所以会选择一家在语音交互上有潜力的中国公司,我们猜测:他们想要在车内语音交互本土化上做些努力。毕竟中国语言博大精深,方言更是多种多样,还记得那个山东大叔跟安吉星对话的视频么? 第二,宏观来看,这又是一次传统汽车行业和互联网行业融合的有趣案例,而提到这个,又不可避免的涉及到智能汽车产业链重构的问题。 引入智能化的东西,单单依靠现有供应商体系里的那些供应商们,显然是不够的,这些供应商在「智能化」方面的能力还需修炼,否则,也就不会有上汽和阿里的合作,也就不会有众多国际整车厂的种种投资、布局。在这个时间节点上,车厂们都意识到,必须要和互联网公司合作合作了,即使以前可能对他们嗤之以鼻。 从另一层面来说,汽车至少五年才换代的性情你是懂的。但是,在如今愈演愈烈的汽车智能化时代,如果想要加速智能化的进程,性情得改!传统汽车供应链的静态平衡已经不能满足瞬息万变的智能化的需要,因为已经有一套非常详细的流程,哪怕一点小改动,战线都会被拉得非常地长。(非常详细的磨合流程······)这种速度,怎么能满足车厂们日益增长的智能化需求呢?更何况,用户们早就比整车厂更饥渴难耐了。 据说,在这次合作里,是大众主动「勾搭」上问问的。据说,「婚礼」之后,出门问问近似于把自己的汽车业务转移到了双方的合资公司里。 双方的决心之大,可见一斑。 而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点是,通过这次投资,大众得以在出门问问的董事会里占有一个席位。因此,他们对这家中国创业公司有了更强的控制力。 另外,我们也应该看到,这次大众和出门问问的合作模式,其实是绕过了传统意义上的一级供应商。(求 Tier 1 们的心理阴影面积)这样的模式这两年在国际上来看并不少见,比如福特和 QNX 的合作。那么,合作路径变得更短之后,会带来什么好处呢? 举个浅显的例子,如果你在小公司决定要买一卷纸,那就买完跟财务报销一下就行了,但是如果你在大公司要买一卷纸,那就要经过层层审批,担心损害了任何一方的利益。再说的直白点儿,这一件事里,掺和的人越少,可能就越简单。 整车厂要引入某个互联网公司的某项技术,按照传统体系,要让一级供应商来将这项技术进行整合,然后上车,在技术和流程层面,这都会让不确定性变得更大。 所以,我们从大众投资出门问问,以及成立合资公司可以看出,这是大众对于传统汽车产业链的局部打破,就是说,「我不想再把战线拉得那么长了。」当然,成立了合资公司,也不意味着双方今后的日子就会一帆风顺。当初阿里和上汽合作的时候,也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磨合期。汽车人,互联网人,终究没有那么「自来熟」。 同时,在语音交互这片蓝海,大众或许也想在汽车智能化时代产业链重构里,在一定程度上扮演起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角色,分上一杯羹。再重温一遍官方对于双方合作细节的描述:「 双方均表示对其他业界品牌同样持开放态度」。毕竟在智能汽车领域,语音交互可能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当然,出门问问早就看到了这个市场的机会。通过和他们的多次接触,我们很明显的意识到,进军汽车领域,对出门问问来说是早晚的事。 其实,唯恐被车企甩掉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也在拼命证明自己的实力。早在大众投资出门问问之前,博世其实已经跟出门问问有所合作了。在 2016 年 CES 的博世展台上,双方就展示了在语音方面的合作成果。当时,出门问问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他们在语音识别与算法上确实在寻求着与更多的汽车相关厂商进行合作…… 出门问问绝对是在下一盘大棋。从智能手表到智能后视镜,他们一步步的在攻占车内语音交互的市场。 最后,通过这次合作,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元素正在深度参与到汽车智能化的进程中,未来的好戏肯定不会少。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出门问问「二次发布」了智能后视镜和 ADAS,托出了一个更大的盘子
大概在半年前,在出门问问 Ticwatch 2 代智能手表发布会的时候,这家做语音起家的公司,还顺便发布了 问问魔镜 Ticmirror 和问问魔眼 Ticeye 这对智能后视镜和 ADAS 模块组合的产品,开始进入车载智能硬件领域。 半年之后,他们把自己的冬季发布会主题定为「 智驾新镜界」,看起来主题仍然是后视镜和 ADAS 这俩产品,难道他们要炒一次冷饭? 半年里的迭代 李志飞告诉我,在半年前发布会上,Ticmirror 和 Ticeye 都处在比较早期的阶段,更像是 demo,当时的发布「 有些着急」。 关于 Ticmirror 和 Ticeye 的功能介绍,可以参照 之前的文章 来看。简单来说,一般智能后视镜搭载的导航、娱乐、行车记录、ADAS 等功能都可以在上面见到。 当然,产品细节层面在这段时间里经历了很多的迭代。 出门问问对软硬件版本、人机交互方式等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测试和迭代,并且召集了 200 名用户进行路测。测试里程据说能绕地球三圈,原谅我想到了某奶茶… 具体到特别细节的层面,Ticmirror 支持的语音、手势、呼吸灯以及按键这四种方式都进行了针对车载的升级。由于还没实际体验,就不做说明书那样的介绍了。只是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地图层面,用户可以不用说出「 你好问问」 这样的唤醒词,而是可以直接说「 查看全程」、「3D 模式」 等词来进行功能切换。 通过简单的挥手、就能完成切换歌曲、摄像头拍照等功能。 闪闪呼吸灯功能也和 ADAS 模块进行了结合,当前方出现一些安全提示的时候,会根据方向触发对应侧的呼吸灯进行提示。 另外,Ticmirror 跟微信互联之后还能实现图片自动发送、寻车等功能。Ticmirror 还内置了 GPS+北斗双模卫星定位,支持 4G 通信,使用了高德地图「 车镜定制版」。总之,为了优化驾驶体验,出门问问在这半年里的确进行了很大的投入。 再说 Ticeye,目前能实现实现 FCW 前车碰撞预警、LDW 车道偏离报警提醒以及 FVSA 前车启动提醒功能。李志飞告诉我,由于采用了独立的专业摄像头和处理芯片,所以在产品性能层面会比市面上结合行车记录仪方案的产品要好,但是没有透露 ADAS 的识别精度。 另外,连接 OBD 之后,Ticeye 也能读取车辆的一些数据。 目前,Ticmirror 与 Ticeye 已正式上线淘宝众筹,众筹期间 Ticmirror 1499 元,Ticmirror 和 Ticeye 的套装众筹价格 1999 元起。 从车联网到物联网 除了单个产品层面,我更想说的其实是出门问问对物联网的布局。 Ticmirror 兼容 4G、蓝牙 BLE4.1、WiFi、FM 发射等连接方式,能够连接手表、手机 App、HUD 等车内产品。另外,出门问问还发布了物联网相关的布局。在未来,通过手表,能够控制车内、室内家居等各种物联网设备。而这背后,其实都是基于 AI 智能的云端技术。现场发布的 Ticwatch 2 NFC 版本支持银联的多银行卡支付,还能实现公交卡的功能。 也就是说,如果你带着出门问问的手表,那么就能完成操作汽车、家居等等你日常接触的场景。 另外,出门问问还透露已经和博世、福特及飞驰镁物等多家汽车领域的企业达成战略合作。显然,无论在前后装的车载领域,还是基于用户日常生活的场景,出门问问都想用自己的产品方案搞定一切。 从我个人的感受来说,他们要做的可能就是让你使用手表的时间多于手机。 这个场景很美好,但实现起来难度不小。除了多方资源的整合之外,还需要在用户基数扩大、产品迭代研发等层面进行大量投入。不过背后有着 AI 技术加持的出门问问,产品体验或许并不是最大的问题。技术之外的那些「 坑」,可能才是最难趟过的。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这家被谷歌投资的公司,做起了智能后视镜和 ADAS
不久前,被谷歌投资的国内创业公司出门问问发布了驾驶 App 开车问问。在发布会后和出门问问 CEO 李志飞聊天的时候,他向我透露会在近期发布车载智能硬件。 果然,在今天举行的出门问问 2016 新品发布会上,李志飞向我们展示了两款车载硬件,分别是智能后视镜问问魔镜 Ticmirror 和 ADAS 硬件问问魔眼 Ticeye。 产品完成度还不高 先看产品的功能。 问问魔镜 Ticmirror 主要有导航、音乐、在线电台、前后行车记录、电话等功能。用户可以通过语音、手势、按钮、呼吸灯、触屏这 5 种方式操作并且得到相应反馈。通过微信互联,用户还能发送位置到魔镜实现搭乘导航;魔镜也能拍摄照片方便用户寻找上车点;还有抓拍、监控等功能。不过目前为止,魔镜不能和 Ticwatch 手表实现功能上的互通,也不支持自定义 App 下载。 在硬件方面,魔镜搭载了 MT8665 车载芯片,支持全网通 4G 。为了增强语音的体验,还采用了双 MIC + DSP 的语音消噪方案,能在不干扰音乐播放等功能的前提下,收取更多声音并进行解析分离,增强语音精度。 而问问魔眼 Ticeye 则采用了独立的 ADAS 芯片和 44° 的窄角专业镜头,能够实现车道偏离预警(LDW)和前车碰撞预警(FCW)的功能。 和很多把 ADAS 功能集成在后视镜或者行车记录仪的产品相比,出门问问的产品思路相对要好一些。毕竟在驾驶这种和安全强相关的领域,让专业的硬件做专门的事是更好的解决方案。(再次科普:行车记录仪的摄像头需要广角能力,ADAS 设备的摄像头需要纵深能力)不过,在实际的演示中,魔镜和魔眼的产品完成度都不是很高。甚至在发布会的演示中,魔镜还出现了部分功能无法实现的情况。出门问问的工作人员告诉我,这两个产品的软件和算法都还在迭代。例如魔眼的车道偏离预警和前车碰撞预警功能,目前的识别精度只是超过了 90%,这显然还远远达不到 ADAS 的要求。 李志飞告诉我,魔镜和魔眼的预计上市时间在 3~4 月之后,这几个月会着重进行软件算法的完善。 和人工智能的关系 一直以来,出门问问在行业内给人的印象大多是突出的人工智能、语音技术等能力,并且有独立完成技术到产品的整合能力。在 Ticwatch 上,这样的能力也得到了验证。 在持续将近 3 个小时的发布会中,李志飞花了前两个小时介绍 Ticwatch 2 手表和 Ticwear 4.0 系统,半个小时介绍车载硬件,最后半个小时介绍智能家居、支付、跨界合作等内容。 从时间分配上看,出门问问的重心肯定还是手表和系统。毕竟这是目前的核心业务,并且处在安卓手表阵营的领先地位。但车载智能硬件的发布,说明出门问问开始把核心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了驾驶场景。而人工智能对于未来自动驾驶等场景的重要性,其实不需要再强调太多。 虽然魔镜能够通过多种方式操作,但李志飞强调的重点交互方式还是全语音。除了语音确实相对更安全之外,还有的原因是相比通过手表收集的样本,用户通过魔镜发出的语音样本显然更垂直于驾驶场景。从人工智能发展的角度看,这样高度垂直的样本量重要性很高。并且数量越多,未来的识别精度也会越高。 事实上,不久前发布开车问问驾驶软件,也是出于类似的原因。只不过和车载硬件相比,手机 App 的存在感和粘度都要低很多。所以发布车载智能硬件其实是必然结果。 至于为什么要发布 ADAS 产品,李志飞给出的解释有两个方面。首先是用户需求,驾驶安全对于用户的重要性很高。其次,从人工智能角度看,语音只是一个方面。而综合来看,难度更高的是图像识别。这对于软硬件性能、数据库样本量都有更高的要求。在这之前,出门问问并没有相关的产品发布,魔眼的发布算是他们对于人工智能中图像识别技术的开端。 如果想要往更高的人工智能产品发展(例如自动驾驶汽车、智能机器人等),图像和语音方面的能力必须都要达到一定的高度。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同时做这两款产品也就很合理了。 只要有足够的样本量并且不断训练,其实对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有很强的推动能力。 当然,要做到大量样本的积累,前提还是有足够的装机量。在手表层面,出门问问在手表端已经证明了自己的软硬件整合能力,并且也有了超过 10 万台的销量。 但在车载智能硬件领域,单单是深圳就有大量厂家都在做智能后视镜,并且也出现了不少体验不错、有一定知名度的产品。这些厂家在供应链、成本、渠道等方面大多都有很多年的经验。而 ADAS 产品,在今年下半年也会有不少相关创业公司发布自己的产品,并且在很多都是专业团队。 出门问问要和他们竞争,除了产品体验之外,还必须要在落地速度、成本、渠道这些方面有全面的布局。但现实的看,出门问问在很多方面都没有绝对的优势。 所以李志飞把上市时间定在 3~4 个月之后,其实压力不小。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CES 2016」博世 mySPIN、搜狗地图、出门问问,他们在 CES 上一起干了什么?
在 CES 北馆的博世展台上,正当我饶有兴致的体验他们的「 未来交互概念车」 时,发现了两个熟悉的中国面孔也出现在了这里,分别是出门问问的创始人兼 CEO 李志飞和搜狗地图的总经理孔祥来。他们来到这儿是为了一同参加出门问问、搜狗地图和博世 mySPIN 的合作成果发布会。 关于合作细节: mySPIN 作为博世车联网业务的重要产品,一直吸引着互联网公司的关注。其核心的作用就是将手机端的 App 通过优化更好的映射到车机屏幕上,这个功能有效的将汽车厂商与互联网公司的移动产品链接在了一起。关于 mySPIN 的介绍可以参考我们之前的 文章 。 博世此次出席发布会的是其 SoftTec 的总经理 Torsten Mlasko。软件事业部高管出席再加上 CES 现场的发布会,博世如此重视此次发布是因为其不再只是局限于 App 软件的映射,还将可穿戴的智能硬件也引入到了车内交互系统当中。 在具体的合作细节上,三方有着不同的分工,出门问问的任务自然还是李志飞最擅长的语音交互,不过输入端是他们自己的硬件——Ticwatch 智能手表,搜狗地图方面主要是提供手机上面的导航 App 以及路径计算等。而博世 mySPIN 提供的则是车机方面的输出,将搜狗地图的软件界面映射到车机上。 合作的成果就是驾驶者能够在开车的过程中通过佩戴的 Ticwatch 手表发出语音指令,然后通过手机端搜狗地图的导航计算,在搭载博世 mySPIN 功能的车机上呈现出规划好的路径。 根据孔祥来的介绍,将可穿戴设备引入驾驶行为的方法可以有效的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因为通过智能手表来输入语音指令要比从车内麦克风输入来得更加准确,从驾驶动作的角度来看,让驾驶者对着手表发出指令也比较自然。在展台,孔祥来现场对系统进行了测试,从效果上可以看出,Ticwatch 对于语音指令的识别确实非常准确,导航系统整体的反应虽然有一些延迟,但是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目前,在国内发售的新款捷豹 XF 和 XE 的车型上都已经可以体验到这套系统了。 合作引来的猜想: 将手机车机互联与智能穿戴设备相融合会成为一种趋势吗?在我看来,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智能穿戴设备的性能与适配能力。博世这次和出门问问合作,其实也是看中了他们在语音交互领域的专业领先经验以及 Ticwatch 的出色性能表现,毕竟对于博世这样稳重的企业来说,在车联网产品中引入第三方硬件还是存在着一定风险的,所以合作伙伴的选择很重要,接受了谷歌投资的出门问问,显然足够有说服力。 另一方面,对于出门问问来说,这样的合作会不会意味着他们在汽车出行相关的领域会有更多的尝试?抱着好奇心我问了问他们的工作人员,给出的答复是:出门问问在硬件上目前还是会把精力放在智能手表上,不过他们在语音识别与算法上确实在寻求着与更多的汽车相关厂商进行合作,这次与博世的合作就是很好的例子。那么,今后出门问问会不会和博世在语音方面有更深度的配合呢?双方现在都还不能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作为用户,我们还是好好的期待他们能带来更好的产品吧。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GeekCar Weekly」滴滴说,这周我要刷屏
从周一开始,滴滴就开始了一周的刷屏进程。6 月 1 号,顺风车正式上线了,然后隔天就被北京的有关部门进行了联合约谈。对于滴滴来说,这其实是一个不好的信号,有关部门开始对专车公司动手了。当然滴滴也没有闲着。在 4 号那天,滴滴首先宣布了和北汽的合作。双方在车联网,无人驾驶,新能源以及企业用车四大领域进行深度合作。同时,「 周一免费坐快车」 活动也取消了。这两点可以看作是滴滴对于约谈事件的表态,想要给市场信心,也向政府表明态度。 在儿童节那天,李一男和他的「 小牛」 电动正式发布了。这辆吸引了行业内无数目光的产品,由于李一男的「 主角光环」 赚足了人们的眼球。不过产品发布之后,反而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 酷炫」。售价 3999 以及 4999 元,也没有触及大众的 G 点。考虑到锂电池的成本以及整体用料,这样的定价算是物有所值。这么说吧,小牛电动应该是一辆好用的车,但不适合装逼。 本周的硬件除了大件的电动车之外,也有小而美的智能手表。出门问问发布了 Ticwatch,这家以语音技术起家的公司终于发布了自己的硬件。当然在我看来出门问问的核心还是 Ticwear 3.0 的操作系统,硬件只是为了更好的为整个软件服务。纯圆的表盘加上黑下巴的消除,仅从外观上就比 Moto 360 有着不小的优势。再加上感人的 999 元售价,性价比可以说是极高。中文交互的优势也是对于中国用户最大的吸引。趁着苹果表正在教育市场的时候,Ticwatch 也给了用户以更低成本去体验这个还算是「 新兴」 的智能硬件。 易车和观致也发生了一些关系,当然结合的点还是在卖车这一块,叫做「E-观致」。易车在汽车电商的路上越走越远,观致也想在卖车的有着更多尝试。合作模式也有些不一样的地方,观致会将观致 3 五门版的独家销售权交给易车电商,售价也会是 9 折优惠。用户也可以利用微信预约试车再决定购买。可以说这种模式将线上销售的优势完全体现了出来。对于销售疲软的观致来说,这次合作是一种新的尝试。而对于易车,也是电商模式的进一步延伸和探索。 从 6 月 1 号起,北京的纯电动车开始不限行了。Elon Musk 也在最近拜访了北京市长王安顺,这可能会促进特斯拉在北京免摇号的进程。以北京用户的消费能力来说,仅凭不摇号其实就可以促进特斯拉的销量。或许现在已经有很多揣着钱的人,就等着北京政府正式宣布这个消息了。《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发布了,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附录中的《试制样车技术要求》。这个表格在技术指标方面列出了三大块的要求:动力、轻量化、经济性。不论是电动汽车还是微型电动车,这份要求的制定对于这些造车企业的要求都更加细化了。这对于规范市场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也促进了车辆质量的提升。 这周五,北汽提出了「 卫蓝众享 A+ 计划」,整个计划涉及了三个领域,分别是分时租赁,电动物流以及充电桩。究其本质,这也是新能源车相关的不同应用角度。用户通过这个计划,能从不同的使用情景直接体验电动车的优势。选择从这些点来切入,北汽想做的也很简单,就是把车更好地卖出去。
作为汽车科技圈的「好基友」,出门问问发布了一款智能手表
今天下午,在 751 时尚设计广场,出门问问发布了自己的智能手表硬件 Ticwatch。看完整个发布会我整个人都不好了,因为整个产品在我看来真的是很棒。不过我要写的也不是软文,存在的问题我也会在文章里提到。 出门问问这个团队大家可能并不是很熟悉,但是用过 Moto 360 的用户对他们研发的中文操作系统 Ticwear 不会陌生。之前我们就介绍过这个以语音搜索技术起家的公司,「 刷表」 这个词也是由他们而起。 从软件到硬件的必然 利用 Moto 360 搭载 Ticwear 系统只是出门问问布局的第一步。真正想要将系统的体验做到极致,自己做硬件是必然的。于是,Ticwatch 搭载着 Ticwear 3.0 诞生了。 不过也正因为这样,很多人都觉得出门问问团队在模式上和小米有很多的相似点。出门问问 CEO 李志飞也承认在营销手段、粉丝经营的层面,他们都向小米借鉴了许多。不过在核心技术方面,技术壁垒相对很高的语音搜索作为出门问问的立身之本,也是他们自己认为比之于小米的优势所在。 整个硬件设计是由 Frog 团队负责的,生产则由歌尔声学负责,线上的渠道商则是京东。外观整体造型是圆形,还利用技术消灭了 Moto 360 上存在的黑下巴。不过也由于圆形的空间利用率较低,导致表盘面积很大,因此看起来更像一款男士手表。不知道女性朋友怎么看? 用户体验是核心 下面来谈谈一款智能手表的核心,也就是交互体验。Ticwatch 有四种交互模式: 1. 语音交互:这是出门问问的技术核心,也是我认为 Ticwatch 的最强竞争力所在。 2. 触控交互:最传统的交互模式,但也是目前最直观的方法。 3. 全新交互— Tickle 挠挠:在表盘的右边有触摸条,可以实现例如放大缩小,菜单选择等多样化操作。这个交互方式也需要由硬件来支撑完成的。 4. 创新交互—摇摇手势:摇晃手腕可以呼出语音控制界面,也可以和朋友交换名片或更换表盘。这样的交互在手机领域已经有过,但用到手表上可能更符合人的动作。 利用这样的交互方式,Ticawtch 在操作中给我的感觉就是人性化。特别是语音交互的智能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 Siri 等主流语音助手,当然这也得益于出门问问是中国团队,本土化的特性在这时优势就很明显了。 至于具体功能其实并不需要赘述,例如接打电话,短信,天气,录音,记步等功能都是必须有的。安装 App 之后就可以实现更多的功能。据说目前已经有数百个应用适配 Ticwatch ,比较主流的有微信、京东、搜狗地图、滴滴打车、易到用车、大众点评等,基本可以涵盖用户的日常需求。 除了日常的个人使用外,Ticwatch 还将汽车和智能家居纳入了使用场景之中。连接 BroadLink 之后,Ticwatch 就能成为智能家居的操控中心。利用语音可以控制家中的电灯,电视,空调等家电。 当 Ticwatch 与博世的车机手机互联系统 mySPIN 相连接后,可以利用手表完成接打电话、回复消息、导航、控制音乐等操作。还能实现智能钥匙、语音输入、触觉反馈的功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司机的操作。当然目前还需要一些手动来完成。 价格喜人 说他好,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售价感人。当我们都普遍猜测 1500 左右的价位时,李志飞给了我们一个「 电视购物即视感」 的价格——999 元。在京东众筹还能以 899 元的价格入手。按照目前的价格,硬件成本可能还是会高于售价。但李志飞认为只要有完善的供应链以及产量的提升,未来至少可以实现售价 Cover 整个硬件成本,甚至略有盈余。 生态建设的挑战 对于一个目前只有三万个用户的系统来说,怎样去和软件商合作是一个问题。相比于手机,手表 App 需要重新进行适配,并且还会涉及到系统及软件的升级。这都需要大量的时间成本维护,这个维护交给谁来做?显然以出门问问目前的体量,肯定是办不到的。如果需要让软件商来承担这个工作,那么需要一个很大的用户量来支撑。 软件思维主导的出门问问,在硬件上其实做的并不差。用户体验也极大的增强了竞争力。可以说,有了硬件支撑后的系统得到了彻底的发挥。但是怎样把生态迅速建立起来,并且持续进行维护,这个问题需要出门问问好好的思考。 我们之所以从去年就开始关注这家公司,并与之发展了一段基友般的感情,主要还是因为,语音交互在未来会和汽车结合,产生出极大的力量。去年我们坚信这一点,而今天的发布会,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个判断。 滴滴、易到、博世、搜狗地图等和汽车有关的公司都出现在了发布会现场。如果说在手表上使用地图和用车 App 已经是常规项目,那么出门问问和博世 mySPIN 的合作就有点意思了。通过 mySPIN,他们终于和汽车产生了关系,这是他们一直想做的。 李志飞还透露,目前他们正在和其他一些车载系统厂商谈合作。在未来的车内交互领域,出门问问可以发挥的空间很大。
有了出门问问的 Ticwear,你今年会买块儿表吗?
因为安装 Mobileye 严重超时,所以周五到中关村创业大街的时候,出门问问的刷表大会已经进行了一个小时,朋友圈也被这次活动刷了一个小时。推开活动场地的大门,一股浓浓的 Geek 气氛扑面而来。 所谓「 刷表大会」,其实就是他们因为做了一个智能手表的中文操作系统,要办一次活动宣传这件事,顺便展示他们给手表「 刷机」 的独特技能。 第一次知道这个团队还是在今年的通州草莓音乐节。他们的展台因为有 Google Glass 出现,异常火爆。但是看到「 出门问问」 四个字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 不知所云」。什么公司会起个这么怪的名字! 当时我怎么也想象不到,这家做智能语音交互的公司会有如何如何牛逼的技术,更没想到它日后会成为 GeekCar 的好基友。 但是,经过了大半年的了解,我对他们能办出来这场 Ticwear 中文系统发布会,一点都不意外。 Ticwear 是一款中文智能手表操作系统,据说是「 全球首款」。这几天科技媒体对它的报道已经足够多了。当天很多人表示,已经深深中毒,一定要买一台 moto360 回来,让出门问问给刷一下 Ticwear 系统。 其实 Geek 元素在他们这个项目里得到了体现:那套给 moto360 「 刷机」 的工具,在早期是他们自制的,非常非常「 山寨」,它由一根网线、一块鞋底、一个转接头以及一根 USB 线组成。而发布会邀请函的水晶头和网线元素,我想应该是这些「 技术宅」 对自己的一种「 致敬」。 那么,他们跟汽车又有毛线关系? 我们跟很多朋友聊起出门问问的时候,收到了很多类似的疑问。在我们看来,出门问问在做的「 语音交互」,其实是很适合车内的使用环境的。传统的按键和触摸屏操作方式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安全隐患也同样很大,而语音交互对于驾驶员的注意力分散是要小于前两者的。 事实上,出门问问自己也在寻求进入车内的机会,而且相信他们也对于汽车使用环境做了很深入的了解。比如,当初把一辆宝马 i3 拿给他们评测的时候,他们的产品经理马骥良就跟我们说,在目前大部分车里,实现语音交互其实是有困难的,因为大部分的车内麦克风都是为蓝牙通话而设计,而且是单麦克风。它们用来进行语音通话足够合格,但是用来做语音识别的输入设备,精度太低。 但是,硬件上的困难从来不是阻碍,在未来,语音绝对会是车内人机交互的最重要手段。 如果回到现实,其实在 Ticwear 上面,你也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他们在交通出行方面的想法。首批合作的 10 个 App 里,有一半都和交通、出行信息有关,包括了易到用车、滴滴打车、大众点评、去哪儿、高德地图等。如果未来他们和某些车厂合作,我想不应该感到意外。 如果你没有 moto360,又想感受一下他们的语音交互技术,我建议你在手机里下载一个「 出门问问」 的 App,然后调戏它一下,可能会有一些不一样的认识。
GeekCar 评车的 EQ&IQ:宝马 i3 可以定义未来吗?by 李志飞
如果让你选出你心目中认为最科幻的一款量产车,你会怎么选?在形形色色的答案中,应该会有宝马 i3 的名字。前几天,GeekCar 拿到了一辆 i3 纯电动版进行短暂试驾,并且邀请了出门问问的创始人李志飞一同体验,关于这款即将上市的新车,他会如何评价呢? 由于宝马方面对 i3 试驾车的排期非常紧密,所以留给李志飞的体验时间只有半天,不过毕竟是极客,他在不多的时间里还是给出了不少关于 i3 以及未来的感受。 身为前 Google 员工,李志飞大部分的开车经历都是在美国,在那里他开的是奥迪 Q5. 这次体验 i3,是他第一次开纯电动车,这给他带来很多不一样的感觉,比如汽油车的那种味道,在这辆车里就闻不到。虽然是电动,但宝马的运动精神在 i3 上得到了很好的延续。李志飞对车子的操控性能十分喜欢,非常直接的加速感,加上比较小的车身尺寸,让穿插超车变得特别灵活,开起来给人很轻的感觉。不过缺点也有,抬起油门踏板带来的刹车感觉,他确实有点不太习惯。 但是除了操控和动力,李志飞对 i3 其他的方面就不是那么着迷,他首先提出的问题是内饰。i3 采用了大量的环保材料制作内饰,但是和同样四五十万价位的汽油车相比,内饰的感觉让他不太满意,档次感和价位有些不太匹配。不过他也承认,他是一个比较传统的人,可能对传统的内饰更容易接受。 宝马把 iDrive 做了一些对于电动车的功能优化,变成 eDrive 装到了这款 i3 上,「 总体来说还是比较传统。结果是上手没有任何难度,学习成本低,但是也让人感觉不到太多的新鲜感」,要知道,李志飞每天都有「 出门问问」 陪着,得出这样的结论,也是正常。 聊 i3 的时候,他更多聊到的是科幻感。虽然 i3 的外观内饰在潜意识里给人一种未来的感觉,但是以他的标准来看,仍然不够科幻,不足以支撑他对未来汽车的想象。 什么是未来的汽车?他觉得,至少在外观上要像科幻电影中呈现的一样。甚至对于颜色,他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特别深的颜色不会给人科技感,但是银灰色就好一些,比如飞船就是银灰色,又比如谷歌的那辆无人驾驶原型车。 如果未来无人驾驶汽车普及,那么对于行驶性能的表现,人们就不会太在意,反而对舒适性会有强烈的要求:想看电影的时候可以有电影看,累了可以在车里的沙发上休息一下,诸如此类。 对于纯电动车的评价,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续航焦虑的问题,i3 一百多公里的续航能力在李志飞看来还是太短。如果一次充电的续航里程和一箱汽油的续航里程相近,那就能彻底解决续航焦虑了。对于宝马的都市代步定位来说,一周充电一次是合理的频率。不过,也不能把原因全都推给车厂,充电设施的不完善可能才是焦虑的根源。 理性的李志飞对 i3 做出了理性的评价,但是相比于对车的评价,对于未来的畅想更让人兴奋。冷静下来想想,有一辆车能引起我们对于未来的想象,其实就已经成功了。 李志飞对 i3 的 EQ 和 IQ 打分如下: EQ:3 星 理由:” 我对于车的舒适性和实用性要求比较高,权衡年龄和车价,我可能会选择更有性价比的车」 IQ:4 星 理由:「i3 跟其他车不太一样,属于新鲜事物,能给人心理满足感。另外操控性非常好。」 番外篇: 宝马 i3 来到 GeekCar 的两天,引起了很多人的讨论,其中也包括这篇文章的作者——我。在所有人里,我似乎是对它评价最高的一个。从接车到还车,基本上是全程体验。 开着 i3 行驶在路上,不用担心回头率的问题,它与众不同的造型很容易引起路人和其他司机的注意,开在路上,享受着这种注目礼,它和方向盘上的蓝天白云 logo 一起,给我营造了很奇妙的感觉。 但是从电动车本身的角度来说,纯电动版宝马 i3 的续航焦虑依然存在,而且很严重。充满电之后,正常模式下的续航里程 140 公里左右,以至于第一天晚上,我特意回到宝马 5S 店去充电,要不然真担心转天完不成李志飞的体验任务。不过即便这样,我还是遇到了挑战:从中关村到东五环还车,有 27 公里的路程,在出发之前,仪表盘上显示电量可达里程却仅有 22 公里。做好了半路抛锚的心理准备之后,我把车子选到 ECO PRO+(最节能的模式),这时车内空调自动关闭,我轻踩「 电门」,打开定速巡航,以 50km/h 的速度在四环上看着一辆辆车超过我,此时我再没有心情注意那些司机投来的好奇目光——「 你在车外看 i3,i3 里的人却在低头看电量」。好在,这个没有事先策划的「 测试项目」 有惊无险的完成,到了 5S 店门口,电脑显示的可达里程还有 8km。于是,我以一脚报复似的「 地板油」 结束了这次为期 2 天的 i3 体验,伴随着副驾位置上同事的尖叫。 i3 是一款可以让年轻人兴奋的车,但是这两天接触过它的人在听到价格之后,都表示不能接受。那么 i3 的市场定位究竟在哪?前特斯拉中国区总经理郑顺景的分析可能会给我们一些启发: 「 在国外,i3 的价格和宝马 3 系类似,但是从消费心态来说,宝马 3 系象征着年轻、帅气、成功、性能,它的购买者也是因为这些原因去选择,而 i3 所体现出来的 fun 与 cute,恰恰与 MINI 品牌相似。所以 i3 的目标人群其实是和 MINI 品牌重合的,而不是宝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