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D 创业启示录: 还记得那家叫「Navdy」的公司吗?
HUD 创业有多不容易?「模范公司」Navdy 的「遭遇」,或许能说明一些问题。 他们曾经在 Kickstarter 众筹平台上众筹过一款后装 HUD 产品,并且取得不错的众筹成绩,在它的「引领」下,国内外的 HUD 创业公司越来越多。 但是,根据 Techcrunch 的报道,Navdy 在前天宣布了一项「 索赔政策」。从 2017 年 11 月 26 日开始到明年 4 月 24 日,任何有可能或意向对 Navdy 提出索赔的众筹用户,都可以直接向其提出索赔要求。 与此同时,Navdy Inc.(股份有限公司)也在逐渐将有形及无形资产分配给 Navdy LLC(有限责任公司)进行清算。清算结束之后,Navdy LLC 也会将受益再分配给债权人。 作为一家汽车科技媒体,由于我对财经知识的缺乏,因此很难从经济学角度进行多么深入的分析。但是,结合这个消息以及 Navdy 最近的一些动态,我们可以发现,这家引爆了车载 HUD 行业的公司在战略层面正发生很大的变化。 「 跟过去告别」 事实上,由于之前众筹产品的发货问题和产品体验等方面的缺陷,很多购买了 Navdy 产品的用户都在不停的和 Navdy「 沟通」。而 Navdy 的反应显得就很迟钝,迟迟没有任何反馈,直到这条推特。 从回复可以看出,Navdy 当前主要的工作重心是对于未交付订单的处理以及公司重组。这样的措辞相信国内的用户都不少见,很多公司在出现问题之初,都爱用类似的「 外交词汇」 来进行回应。而在不久前的一次采访中,Navyd 创始人兼 CEO Doug Simpson 则表示公司并没有破产,而是在进行资产的梳理和重组。 当然,这种话从 CEO 嘴里说出来,说服力也不一定有多大。不过结合 Navdy 最近一段时间的动向来看,他们很有可能确实在进行业务的战略转移。 这个变化的起因可能出现在去年底,Navdy 获得了哈曼国际(被三星收购)的投资。在这之后,Navdy 的重心就开始转变。 最近,这次投资的成果也开始落地,双方联合研发的后装 HUD 产品「Navdy with HARMAN」 已经开始由雷诺集团法国经销商进行销售。明年上半年,这款产品还将在德国、西班牙、意大利市场进行销售。 从明年开始,Navdy 也将会和哈曼以及雷诺一起,将产品进行前装化。 所以说,Navdy 选择在这时对之前用户进行赔偿,既能把之前的烂摊子一次性收拾完,又能让未来的客户看到自己全身心投入前装的决心。 这个行为背后的逻辑也很简单,有了主流汽车行业供应商的背书,再去发力后装显然就又些因小失大了。通过和哈曼的合作,Navdy 能更快的把自己的技术,通过哈曼的渠道打入主机厂的供应商序列。这应该也是绝大部分 HUD 创业公司梦寐以求的机会。另外,作为一家创业型公司,同时兼顾前后装的风险远远大于收获。 注定只能前装 不算巧合的是,类似情况在国内 HUD 行业也开始出现了。 我们之前关注的 未来黑科技 、Navsoso 等 HUD 创业公司,最近都宣布了从 C 端到 B 端的转型(或者说是业务重心的转移)。这种现象的背后,本质还是后装 HUD 市场的乏力。 当然,后装 HUD 市场不景气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至于原因,我们也讨论过好多次,无非是价格高、体验差、用户接受程度低等等。在很多用户心中,HUD 还比不上一个淘宝几十块钱的手机支架。 另外,同样是后装产品,HUD 还在被智能后视镜、车机等产品挑战。这些产品能实现的功能类似,只是载体和交互形式有区别。在某些层面,后视镜和车机对于用户来说,接受的门槛更低(有群众基础)。而从供应链来看,车机后视镜都有成熟的供应链体系,在体验差距不大的前提下价格更有优势。在很多用户看来,HUD 花哨程度大于实用性,只会是少数爱尝鲜用户的选择,所以想要在市场上有突破就更难了。 还有一个原因是,虽然前装产品还有很多不足,但最近一段时间已经出现了类似斑马这样的智能操作系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用户的选择。并且随着车辆智能化的速度越来越快,后装的车载智能产品被取代只是时间问题。 作为一家创业公司,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研发后装 HUD,最终却因为这些原因很难盈利。对于靠着风投才能发展的企业来说,这几乎就是毁灭性的打击。过去很长时间里,GeekCar 关注了很多类似的创业公司,几乎没有发现靠着卖后装 HUD 有很大突破的,做不下去的倒是不少。 从过去和很多 HUD 创业公司的交流来看,大家对于转型前装的目标都是类似的,但难度也是巨大的。 先不说如何进入主机厂的供应商体系需要经过多么复杂的流程,光是要先拿出相应的产品和技术来获得主机厂的肯定,就不是件简单的事。在这个阶段,还得保证公司能顺利活下去、这对现金流、公司运营、产品研发的节奏等都有非常多要求。整个过程中,随时还需要面对各种突发问题。 不怕打脸的说,能否进前装体系,应该是检验 HUD 创业公司成功的唯一标准。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创来科技陈茂:从前装 ADAS 切入的理由和方法论
在 GeekCar 举办的 ADAS 主题沙龙上,南京创来科技的创始人陈茂分享了他眼中中国 ADAS 的崛起之路。在我看来,陈茂可能是我们这次分享的嘉宾当中最有技术范儿以及最工程师思维的人,这位自称「 土鳖」,却又有着一脸教授样的大叔,让我对中国自己的 ADAS 技术又增添了几分信心。为什么这么说?看看他分享的内容你或许就能明白: 做 ADAS 都会面临哪些难点及壁垒? 在陈茂眼中,ADAS 领域内的最大壁垒仍然出现在技术方面。首先,国内不管是做了两三年的初创公司,做了五六年的国有主机厂还是一些做了十年 ADAS 研究的高校团队,在 ADAS 的实际路况测试里程方面都十分的匮乏,有的仅仅测试了不到 100 公里。 对于创来科技主攻的车道偏离预警功能来说,想将预警的准确率做到 90%其实是相对比较容易的,真正的难点是将这 90%提高到 99.9%甚至是 Mobileye 能达到的 99.99%。想做到这点必须要通过大量的实际道路测试作为数据基础,并结合对算法准确性和鲁棒性的不断打磨才能够做到。 除去技术之外,另一个难点是前装市场的进入门槛太高。ADAS 是直接关系到行车及用户安全的技术、关系到人命的事情,主机厂在选择方案时势必非常谨慎,但是目前国内大部分的 ADAS 方案都还处于测试阶段,真正接受市场检验的产品非常少。这就使得国内 ADAS 创业团队想要进入主机厂前装市场变得难上加难。 ADAS 市场的机会都出现在哪里? 如果都是困难没有机会的话,就不会有那么多人来做 ADAS 了。在陈茂看来,对于初创公司来说,ADAS 市场的机会主要出现在下面这 3 点: 细分领域的突破:ADAS 是一个十分宽泛的领域,光是现在已经出现的功能就有 10 多种,强如 Mobileye 也很难将所有的功能都覆盖到。所以对于初创公司来说,不如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特定的细分市场,争取在某一项功能上面取得技术性的突破。 切入中低端市场:Mobileye 作为业内领先者主要面向的都是高端的用户,因为他们实现高准确率所产生的技术成本是无法避免的。Mobileye 高大上的价格把更多的中低端市场机会留给了国内的初创公司。 向自动驾驶渗透:ADAS 最终成为自动驾驶的一部分已经是行业内公认的趋势,陈茂认为初创公司在进行 ADAS 方案的研发时必须要考虑到与自动驾驶的结合,只有这样做,才能保证在未来自动驾驶时代到来时能够在行业内占有一席之地。 创来科技想要怎么做? 结合上面的两部分,陈茂在后续的圆桌讨论环节更多地谈到了自己公司的发展方向。首先陈茂将他们产品的研究方向设定在车道偏离,这也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向车道保持以及将来的自动驾驶过度。 与国内许多团队都关注后装 ADAS 不同,陈茂认为 ADAS 的本质就应该是一个前装产品,而他的创来科技也会一直向着前装市场努力。虽然说主机厂的准入门槛很高,但是某些细分市场的门槛也并不是无法跨越。创来科技目前就主要针对了商用车市场。对商用车来说,ADAS 的必要性要比乘用车市场更高。而且很多厂商对技术的要求其实不需要像 Mobileye 那样高。 陈茂透露说,他目前已得到某国内主机厂的答复,只要他能够在今年内将准确率做到 99.9%(Mobileye 目前已经可以做到 99.99%),那么就能得到一个测试自己方案的机会。这也说明主机厂也需要更多的选择余地,Mobileye 的高端路线并不一定符合所有前装客户的需求。 陈茂觉得,创来科技只要能够在降低成本的基础上做到 Mobileye 技术的一半成就,或者说能保证在一周的正常使用中出现一到两次误报,就应该可以符合很多前装客户的要求了。为了做到这一点,创来科技已经积累了 10000 多公里的测试里程。 从陈茂的分享中一再提到的准确率数字就可以感受到,这个之前在 GPS 领域内奋斗多年的工程师在进入 ADAS 领域后仍然坚持着自己的工程师风格——将精力都汇聚到了「 技术突破」 这块难啃的骨头上。虽然陈茂自己也承认短时间内实现技术的全面突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是从今天的领头羊 Mobileye 这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就能看出,不管过程有多么的艰辛和漫长,在 ADAS 这个领域,坚持技术才是硬道理。过多的关注所谓的「 商业模式」 或许只会让一些老炮儿们分了神。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