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ekCar Weekly」地图 App 也要变成叫车软件了

· Jul 12, 2015 333

这周,滴滴快的正式宣布完成了 20 亿美元的融资,Uber 中国也完成了 10 亿美元的融资。看来双方的新一轮大战又即将要开始了。滴滴率先出手,在下周一开始连续两周实施「 周一免费坐顺风车」 的活动。当然,考虑到虽然融资金额差了一半,但双方的业务范围完全不同。因此,这一轮补贴大战还是挺值得期待的。 当然,除了这些传统的用车服务商,地图厂商也开始进入这个领域了。谷歌率先在以色列试验叫车服务,车主一天可以接两单。不过目前还不能通过谷歌地图 App 直接叫车,而是通过一个叫做 RideWith 的 App 实现这些功能,Waze 则负责提供地图和交通数据服务(Waze 是谷歌在 2013 年收购的一家企业)。Uber 开始收购微软的地图部门,谷歌开始进行尝试专车服务。这些企业虽然切入的点不同,但最终做的事都差不多。 在国内,百度也在做着类似的事情。前一段时间以来,用户就可以用百度地图 App 直接叫 Uber 专车,最近又悄悄上线了顺风车。我们如果仔细想想,就能发现百度战略投资 Uber 之后,就开始了在叫车服务上的布局。或许之后百度会成为一个新的服务提供商,毕竟对于他们来说烧钱不是问题。有了 Uber 对于专车运营的经验,其他就好办了。 雷布斯的小米要造车了,这应该是这周汽车圈和科技圈都在关注的一件事。事情的起因是因为某些媒体的编辑不好好写稿,上网瞎逛发现了小米科技从去年开始申请的关于汽车的 9 个专利。因此引发了对于小米造车的大讨论,都开始纷纷臆想小米电动的种种细节。然而,仅凭 9 个专利就能把汽车造出来吗?当然是不可能的啦。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确定小米不会造车,或许用类似于车载操作系统来进行前装,寻求代工厂做硬件的模式会比较现实一点。不过,我们从中或许可以看出一些小米的野心,毕竟一个造手机的企业,想要做更大的智能硬件也是合情合理的。 对于互联网造车,作为传统中国车厂中的大佬——吉利董事长李书福就对这样的行为表示了明确的不看好。在周六的演讲中,李书福从传统车厂的角度,对现在火热的互联网造车企业,「 委婉」 的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我总结是这么个意思:勇气可嘉,但是还是要脚踏实地,要对造车心存敬畏。 在李书福看来,整个造车流程并不是简单的互联网思维,加上一个操作系统,然后就可以去找代工厂进行生产的。从一个将近有着 20 年造车经验的老牌车厂来看,如果企业仅仅用一两年时间就能造车,其实挺不可思议的。我认为这是双方对于造车的理解不同,因此造成的理念差异。但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现在首先要做的还是把车造出来。 在新能源方面,博世和宝马在北美合作了一个快速充电项目,推出了叫做「Power DCPlus」 的直流快速充电器。这个快速充电设备有着 480V 三相输入及 24 kw 的输出,使用 SAE J1772 美国标准电动车充电连接器,只要充电标准兼容,电动车就能在 30 分钟内充满 80%的电量。这样的充电效率,和特斯拉的超级充电桩相似,但成本以及兼容性方面有着较大的优势。 除了电能之外,其他的新能源总是不甘落后的。荷兰的一个团队设计了一辆家用太阳能汽车「StellaLux」,续航能力超过 1000 公里。StellaLux 配备了一块约 5.8 平方米的太阳能电池板,容量为 15kwh。由于 750 公斤的超轻碳纤维车身和特殊设计的空气动力学外观,因此最高时速可以达到 126km/h。太阳能在能源的清洁度方面,远比简单的充电设计更环保。或许等解决了转化效率之后,就不需要外接的充电设备了。 有人还在考虑开车的事情,有的人却已经把触角伸向了个人飞行器。在这周六的雁栖湖边,国外的 Jetpack 团队把他们的喷气背包 Gofast 首次带到了中国,我有幸在现场感受了一下。虽然只有短短的 20 多秒,但已经足够把我们的思维瞬间带到三维空间。由于需要大量的训练才能熟练驾驶,因此在短时间内还不能普及到民用层面。不过,Gofast 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飞行时的震撼,更多的还是对个人未来交通工具无限可能的想象。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