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点汽车黄浴:奇点汽车坚持做本地化自动驾驶,数据不会共享
4 月 27 日,车展媒体日的转天,在北京嘉铭中心奇点汽车体验厅里,进行了一场关于自动驾驶的分享。 主讲人是奇点汽车美国研究与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兼奇点汽车美国公司总裁黄浴。以下是一些分享干货: 奇点汽车自动驾驶路线:L2-L3-L4 迭代升级 按照黄浴的说法,奇点汽车的技术路线基本是渐进升级式的:先把 L2 落地,然后逐渐升级进入 L3 自动驾驶,最终实现 L4 自动驾驶。 在硬件方面,奇点汽车第一款量产车 is6 配备 8 个摄像头、12 个超声波雷达和 5 个毫米雷达。「 整个迭代因为我们的硬件环境,基本上包括感知的环境都已经支持 L4 的需要,只是在软件上需要进行 OTA 升级。」 黄浴这样说道。 目前奇点汽车在美国和中国均有研发中心。美国研究与创新中心负责环境感知、高清地图、车联网和驾驶行为模型,并依托于英伟达自动驾驶计算平台,借用硅谷人才和技术实力推动奇点汽车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和落地。 苏州全球研发中心以自动驾驶系统研发、自动驾驶安全技术研发、整车研发、造型设计、智能系统电子电气研发等为主要方向。同时奇点汽车计划于 2018 年内将自动驾驶算法提升至 L3(SEA 标准)。 坚持本地化,数据不会进行共享 当谈到如何进行数据采集时,黄浴告诉我们奇点将会采用大家熟知的模式也就是「 影子模式」 进行数据收集。 同时黄浴坚持自动驾驶本地化。在他看来:「 从技术上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美国的技术。但是它的落地是有特殊性的,不论是交通环境还是驾驶的特点都不太一样,比如说最简单的一点,交通标志也不太一样,包括红绿灯的架设也不太一样。所以技术上我们在深度学习、障碍物检测这些识别技术,目前硅谷是可以帮我们做到很多的人才储备和技术的更新。但从实际的落地来说,我们会在本土化做,跟同事在上海、苏州等这边做一些改进。」 这一点和小鹏汽车谷俊丽的观点高度近似。需要注意的是,黄浴和谷俊丽都具备在硅谷进行自动驾驶研发的经历,可能也是这样的经历,让他们更关注自动驾驶的本土化问题。 另外,他补充说到:「 基本上奇点汽车的布局是我们会有大数据,会有云计算的平台,会有用户的账号的支持,所以我们也不希望数据对他人有所贡献,这也是我们自己的财富。」 技术的突破会改变这两种驾驶路线纷争的选择 从 L2 逐步升级到 L4 自动驾驶还是直接从 L4 开始着手,特斯拉和谷歌是两大派系的代表。 奇点汽车也是特斯拉路线的拥护者,究竟哪种路线才是最合理的,黄浴给出了他的观点:「 这个是跟技术有关的,任何一个传感器的发展都会引导。毫米波雷达目前的分辨率不够,所以只是产生一个点移目标,不能形成一个清楚的障碍物的轮廓信息或者结构信息。某家雷达公司已经开发三维轮廓检测的毫米波雷达,如果这个出来的话会克服点对点检测的弱点。 我相信技术的突破会改变这两种驾驶路线纷争的选择,就像当年芯片争论,一旦某方面出现变化都会出现发展速度的不同,这是目前的一个评估,也许一两年以后技术是不是还这样,我们也不好说。」 值得一提的是,奇点汽车会依托英伟达的自动驾驶平台进行技术开发。 正如同黄博士讲到的,开放的自动驾驶平台可以让车企很快切入到自动驾驶技术研发,但是越到后期想要摆脱这个平台就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奇点汽车「2018 年完成 L2 量产化,2019 年实现 L3、冲击 L4」的过程中,这一点是需要考量的地方。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奇点汽车首家体验厅开业:没有销售小妹,只有机器人负责接待
继蔚来汽车之后,又一家新造车团队开启了自己的线下体验中心,这次是奇点汽车。 虽然没有蔚来租下长安街沿街 3000 平米店面的大手笔,但是奇点汽车也对体验店的选址有所考量。按照他们的理解,希望自己的品牌能够被更多的 90 后「潮流用户」所关注并了解,所以他们的第一家店面落地在了北京三里屯附近的嘉铭中心,紧邻东三环。而店面楼上,其实就是奇点汽车的办公室。 不同于蔚来的高举高打,奇点的店面走的是「轻资产」的模式,这次开业的第一家店面积不算大,目测四五百平米,一层设计,被命名为「奇点星球」。奇点汽车 CEO 沈海寅说,他们的体验店打的是「智趣空间」的理念,所以按照他们的设计,以后用户进店会采用机器人引导介绍的方式,同时会有 AR、VR、MR 等体验环节。在布置上,一辆展车被放在店面一角,另外还有一部分用来进行小型沙龙的区域。奇点也是希望能在体验店定期举行一些沙龙、粉丝见面等活动,这个理念和蔚来是类似的。 机器人引导用户动线确实能让一些用户觉得新鲜好玩,但是一些可能会存在的实际问题,例如沟通效率、沟通距离感等等,还需要观察开店之后的实际运营效果,但是可以确定的是,除了「机器人接待」这个特殊设计,奇点的店里还是会有工作人员来进行运营。 另一方面,每个奇点用户都会拥有一个 Super ID,它可以被用来打通线上线下。 随着体验店的开业,奇点汽车的销售服务体系也一并曝光。据奇点汽车销售公司总经理陈育松的介绍,奇点的线下店面会采用售前、售中、售后分离的模式,每一个环节,都会引入合作模式,而非完全直营。在体验店这方面,奇点的规划是在未来三年在全国开出 200 家左右的体验店。这些体验店又分为商圈店、社区店和汽车园区店三种模式。至于交车中心、售后服务中心,并不排除和其他品牌共享的可能性。 从已经线下开店及公布销售服务体系的两家新造车品牌来看,蔚来和奇点走了完全不同的两条路:蔚来的理念是要把和用户接触的所有触点都掌握在自己手里,和特斯拉一样是直营的模式(当然,特斯拉在某些细节层面也并非完全直营,比如在国内开设的钣喷中心,就是合作的),而奇点汽车给我的感觉是半直营半合作,甚至合作的成分还多一些的模式,更轻资产一些。 这种策略和模式差异固然是由品牌调性、团队资金情况的不同所产生的,但是也确实让人看到初创电动车企业对于销售服务模式探索的多样性。谁对谁错恐怕短时间内不会有结论,现在能说的可能也只有四个字——「量力而行」: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当然,一切的核心还是产品本身。在此有必要再说说奇点的首款量产车 iS6。 这辆车的三围尺寸是 4900*1950*1750,轴距 2960mm。这个车长和轴距要比汉兰达还大(轴距甚至达到了上汽大通 D90 的水平),但是实车的体量感却不觉得有那么大。 座椅布局是 5 座或 7 座,采用带 B 柱的前后对开门设计,NEDC 工况下的续航里程是 400 公里,未来低电量版本有可能在 300 公里左右。400 公里续航版本的最大功率是 260kW,最大扭矩 580N·m(做个对比,奥迪 Q7 3.0T 是 245kW、440N·m)。 15.6 寸中控屏采用的是可旋转设计,可以横置和纵置,另外的亮点配置还包括了 16.3 寸的全尺寸 HUD,初期可以实现 L2 级别自动驾驶功能,后续可以升级到 L3,车辆预留激光雷达安装位。 至于 iS6 的量产,按照奇点汽车的说法,今年年内实现量产上市,补贴后售价 20-30 万。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奇点汽车沈海寅:50 辆车已经在量产测试阶段
作为新造车团队的一员,奇点汽车虽然本次没有参展 2018 年 CES,但是它的创始人沈海寅一下抵达拉斯维加斯的飞机就接受了我们 GeekCar 的采访。 在聊天的过程中,沈海寅透露了奇点汽车目前的造车进展,还有他们在资本合作和研发方面的战略。 目前,奇点汽车平均一到两天内下线一台新车进行测试,现在他们有 50 辆以上的智能汽车在英国、牙克石、天津、铜陵、重庆等地测试中,测试包括耐久性测试、碰撞测试、高寒测试、NBH、底盘调校、电磁兼容性测试等。按照计划,今年进入工信部的公告后,奇点汽车将开始销售自己的纯电动中大型量产 SUV iS6。 奇点的小规模量产代工厂位于江苏常州,是一家东风集团的下属企业,而大规模量产的合作代工企业是谁,他们依然没有具体透露,目前知道的是它也在江苏。 今年上半年,奇点汽车计划启动 C 轮融资,为后续在供应商、业务扩展上做布局。公司的第二款车型将在位于安徽的铜陵工厂生产,并同期申请相关生产资质。 另外,沈海寅针对最近沸沸扬扬的「2020 年智能汽车新车占比 50%」 发展战略,痛快地表达了自己的信念——「 不可能」;他还提醒行业,「 如果单纯做到网联就算智能汽车,那国内很快会死一批。」 不过,对于真正的智能汽车战场,沈海寅面对国际竞争倒是对中国公司颇为自信。 产品和市场战略:BAT 不是唯一选择 BAT 在智能汽车领域的布局如火如荼,在资本、业务合作方面,目前沈海寅没有进行站队的表示,他认为由于 BAT 在汽车领域不是互「 吃」 关系——百度偏向自动驾驶,阿里偏重斑马等智能系统,腾讯偏重内容方面,因此奇点汽车愿意和多家合作。「 实际上,投资和业务合作的挂钩度没有那么高。」 沈海寅还表示 BAT 不是唯一选择,他们和滴滴、美团、易到用车都有合作意向。「2018 年我们不会再低调,要加大品牌传播力度,及时公布进度,包括和易到用车的合作,未来我们可能还会和一家租车公司合作。」 而在智能汽车的软件开发能力上,奇点汽车也采用了不同的合作战略。 1)网联。用奇点团队的说法,网联是智能的前提,尤其在汽车领域需要上报到政府平台,因此这是没有悬念要自己研发的能力。 2)智能。智能会让汽车的电子、电器整个结构发生变化,而今天还处于真正智能汽车的早期阶段,很难找到一个供应商帮品牌将想法全部实现,所以沈海寅认为这方面自己来深化研发是必须的:「 我们智能汽车整套系统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是自己研发,只有一些硬件做委托研发,一是为了弥补资源不足,一是有时为了速度。」 3)自动驾驶或无人驾驶。奇点采用「 自主研发+开放合作」 策略,希望做出基本的自动驾驶等功能,成为一个开放平台,同时再和不同企业合作,让用户可以自己选择。「 自动驾驶这个领域人们各有所长,我想未来可能会出现分工的细化。」 「2020 年智能新车占比 50%」 是不可能的 我们说说 2020 年大计,来判断一下两年内的市场走向。和新能源汽车一样,自动驾驶又是汽车行业发展变革的一个风口,车企纷纷在此布局,政府部门也在政策方面立航标、引导产业发展。 1 月 5 日,发改委发布的《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征求意见稿)》提出,到 2020 年,智能汽车新车占比达到 50%以上,其中有条件驾驶 (L3) 以上占比达到 10%以上,自主品牌智能汽车市场份额达到 30%以上;到 2025 年,新车基本实现智能化,高级别智能汽车实现规模化应用。 沈海寅认为讨论这个目标的可能性前,应该先弄明白什么是智能汽车。「 我觉得我们对智能汽车的定义没有弄清楚。有些人觉得联网就是了,有些人说自动驾驶才算。」 在奇点汽车眼里,真的智能汽车,基本的要求是一辆可以成长的汽车(成长指的是软件方面)。这样看,沈海寅觉得,在 2020 年智能汽车实现占比 50%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要达成这个目标,就要在定义上降低「 智能汽车」 的标准。也就是说他觉得奇点的标准实际上是更高的。 前百度美国研发中心资深架构师、刚刚任职奇点汽车美国公司总裁的黄浴也表示,即使说 2020 年能做到这一步,更多的可能是在车联网、辅助驾驶的部分尝试,自动驾驶等领域还做不到。「 我体验后觉得达到 50%不太可能,甚至有可能有些公司宣称的自动驾驶,实际上并不是自动驾驶。「 智能汽车在自动驾驶方面的实现程度确实众口不一,有业内人士也这么认同:「 奥迪说和 NVIDIA 合作的奥迪 A8 是 L3 自动驾驶,别人看它也就是 L2.5;特斯拉宣传自己达到了 L4 以上,但实际业内别人公认它是 L2.5。「 回到降低「 智能汽车」 的标准这个问题上,如果只是做到能联网、用手机远程打开车内空调设备等,这也能算智能汽车的话……「 这样就是为了实现目标而实现目标,对用户来说其实没有什么意义。」 沈海寅说。 那什么样的智能汽车才有意义? 「 只把智能汽车当交通工具,那国内企业很快死一批」 在过去的 2017 年,越来越多传统整车厂加入到新造车队列中,尽管时间窗口紧张,却也纷纷在电动车领域拿出了产品。沈海寅现在把这些造车企业给分成了两类: 第一类是做传统电动汽车,或者做仅仅是加上网联的电动汽车的企业,他们未来会直接和境外企业进行非常残酷的竞争,这种公司到时候国内很快会死一批。 第二类是做前述的真的智能电动汽车的企业,他们会在这个领域占主导地位,而相反外资品牌没有太多优势。这是为什么呢? 沈海寅指出,中国过去在家电、电脑、手机等每一个的行业中,都经历了这么一种历程:一开始的时候,原来市场是以外资品牌为代表;随着技术进步,市场由外资品牌和国产品牌共同分食,其中外资品牌偏向高端,国产品牌占领更多终端、低端市场;到了智能领域,国产品牌则占据主导地位。 「 特斯拉从 2014 年进入中国开始,已经经过 4 年时间了,但是它的智能系统中和中国相关的内容还非常少,甚至连一个导航都做得非常一般。」 沈海寅觉得智能汽车已经不是工业产品,需要在每个国家深耕细作来运营,而在这一点上外资品牌和本土品牌相比,是没有太多优势的。「 我们可以看到,过去只有互联网这个行业,外资品牌在中国没有一家获得了成功,这是因为中国的互联网环境实在是太特殊了。」, 因此,或许这也是中国品牌在未来市场的一个机会。如果我们还把未来的汽车看作一个纯粹的代步工具、交通工具,国际竞争将惨烈;但是如果把汽车当作一个智能终端,让智能对接等软件能力,或者服务运营所占的分量够大,「 那我们硬件上做得不比国外品牌差太多,用户就会愿意接受。」 沈海寅说。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奇点汽车联合创始人杜宝南:智能汽车外观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功能
纯电动车的设计一直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因为不管在形态还是功能上,它都有很大可能与以往不同,尤其是在电动车前面加上「智能」这个定语之后。 那些以「智能电动车」为努力目标的国内新造车团队,又是怎么看待产品设计问题的呢?奇点汽车的联合创始人、汽车设计师杜宝南有他自己的一套看法。(杜宝南毕业于清华美院前身,先后在上海通用泛亚技术中心、PSA 中国担任设计高管,也曾经供职于摩托罗拉等非汽车行业公司)今年 4 月,奇点汽车发布了首款量产 SUV iS6 的预览版车型,对开门、16.3 寸中控大屏、车头车尾 LED 显示屏等元素抓了不少人的眼球。 在杜宝南看来,这种设计背后自有一套逻辑:看似差异化的设计,是以用户为中心、深入到用户用车场景之后的结果,也就是用实际的设计解决用户场景中的需求和问题,通过设计形成汽车和人的交流。 比如可以显示图案和文字的车头车尾 LED 屏,本质上来说是车内与车外展开沟通的窗口、是一种空间的交互。 至于对开门设计,在显示档次和车主个性之外,想要达到的目的是为了更方便用户上下车,比如有老人和孩子的家庭的使用场景。 这些设计虽然看起来很有噱头,但是杜宝南并不认为他们的设计是为了追求单一的炫酷,因为有时看似很酷炫的设计其实往往在体验上做的不好,甚至反人类。 再说中控台 LED 大屏的设计。 杜宝南认为,随着汽车内饰和交互设计越来越成为未来发展趋势,车载大屏也将随之成为设计趋势。 未来,汽车内饰与驾驶员、乘客之间的交流互动,将更加贴切、更加细致。而这种交互不仅仅体现在 UI 界面的控制,还涉及到视觉、听觉、触觉,操作的方便性,以及应引发的感官体验。随着堵车在各地的愈演愈烈,大家在车内的时间会越来越长,也就是说,对内饰和它所提供的便利性也会越来越关注。 实际落地到产品层面呢?奇点 iS6 在内饰上实际布置了三块「屏幕」,分别是 15.6 寸的可旋转超薄车规级中控屏,12.3 寸全液晶仪表盘以及 16.3 寸的全尺寸 HUD。同时,随着这些大尺寸屏幕的引入,物理按键随之减少。 而在功能层面,第三方应用、社群平台、语音交互、AI 导航等等,也都没有在中控大屏上缺席。 接下来又涉及到另一个问题:传统整车厂在设计上也越来越花心思,那么对于新造车团队来说,凭什么能保持自己的优势呢?对于这个问题,杜宝南认为,从设计理念来看,传统汽车与智能汽车在初衷上存在很大差异。对智能汽车来说,外观设计很重要,但更注重的是产品的功能。 当然,对于「智能电动车」这个品类来说,不可能一下子就达到理想的产品形态,这一定是一个渐变迭代的过程,也许几年之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当今的新造车团队产品设计,又会得出不一样的理解。但是不管怎么说,不管是从设计角度还是从整车角度,对于未来汽车形态的探索,是绝对有必要的。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不吹不黑, 聊聊我们眼中的奇点汽车 iS6
新造车团队们继续在上海车展之前展示着自己的最新成果,这次是奇点汽车。此前很长一段时间里都略显低调的奇点汽车,今天在北京召开了一场发布会,带来了自己的「新车预览版」。 所谓「新车预览版」,在我看来这个用词略显暧昧。它并不是最终量产版,并不是最终量产版,并不是,不是…… 但是据奇点汽车方面工作人员说,它也已经有 90% 接近量产。总之,在这辆车上我们可以看到未来奇点汽车量产版的大概形态、参数和功能,当然,后续肯定还会有调整,至于调整多少,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奇点汽车的新车被定名为 iS6,其中,「i」代表 intelligent,「S」代表奇点汽车英文名的首字母,也代表 SUV,「6」代表它在奇点汽车产品序列里面的车身尺寸,也就是说,在这辆 iS6 之外,奇点汽车可能至少还规划了五款比它尺寸更小的产品。 外观 现场展示了两台车,分别是运动版和都市版,整车尺寸目测和 Model X 类似,提供七座和五座版本。 从外观上看,车门是最大的亮点,它采用了对开门的设计。了解奇点汽车的同学应该或多或少的知道,他们在此前曾经发布过两款概念车,一款采用鹰翼门,一款采用对开门。据奇点汽车 CEO 沈海寅介绍,在之前的用户投票里,有更多的人选择了对开门的方案,因此,奇点把第一辆量产车的开门方案确定为对开门。 对开门可以一定程度上方便后排乘客的上下车,但是也随之带来一个问题:后门造型、门缝线都会有别于传统汽车,这会让这辆 SUV 的侧面看起来有点奇怪。 另外,和宝马 i3 的对开门不同,奇点 iS6 在使用对开门设计的同时,保留了传统意义上的 B 柱设计(和劳斯莱斯幻影类似)。 总的来说,使用对开门设计,要比传统开门方式有更大的挑战,包括造型设计、碰撞安全等等。奇点汽车在接近量产车的版本上仍然使用了对开门,我觉得在功能性之外,也有着不少「产品独特性」方面的考虑。 奇点汽车的设计负责人是杜宝楠,他曾经供职于 PSA,这辆车在内饰等方面,还是能找到法系,尤其是 DS 的那种感觉。 一个小细节:蓝色展车使用了一套和宝马 M6 造型完全相同的轮毂…… 动力系统 官方给出的这辆纯电动 SUV 续航里程是 400 公里(NEDC 工况)。NEDC 400 公里意味着什么?我们用特斯拉 Model X 做类比:搭载 75kWh 电池组的 Model X 75D,中国官网给出的续航里程是 417km(NEDC 工况),而美国官网给出的续航里程是 237 英里(EPA 工况,约合 380 公里)。据此,我们可以大概推算出这辆 iS6 的实际续航里程。 电芯和特斯拉一样采用了 18650 电池,但是官方并没有给出电池组容量信息以及电芯供应商信息,不过,电芯数量是 7300 颗。沈海寅透露,整个电池组使用到的技术包括: 智能化 BMS:可以以百分之一精度对电池组温度进行主动控制,可以基于驾驶习惯进行深度学习。 主动水冷电池系统:具备智能热管理算法,多单体同步均衡,可以在线预测电池寿命。 理解起来有点难度,但是从 18650 电池的使用来看,整个电池组应该还是走特斯拉的技术路线。 加速性能、电机规格、动力方式等信息奇点汽车并没有透露。不过据沈海寅私下说,动力系统会有两驱、四驱两种版本。 充电方面,便携式充电枪可以支持 3.5 和 1.7kW 两种模式,另外他们和上海挚达合作了交流充电桩。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点是,奇点汽车今天第一次提及了换电模式。不过,要做换电的话,就需要奇点汽车再投入成本去搭建换点网络,投入产出比是否合算,是一个问题。 另外,iS6 上还将装备热泵空调系统,供应商来自三花空调。对于一辆电动车来说,相同工况下,配备热泵的车,要比纯粹用电供暖的车型更节约电能。在宝马 i3 上面,就可以选装热泵系统。具体可以看前易车网编辑刘越老师对于 i3 热泵的这段描写: 车内交互 智能化是奇点汽车一直看重的地方,也是在外界看来他们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所以,当他们要发布新车的时候,相信行业内会有不少人期待他们在人机交互、智能化这方面会拿出什么东西,这可能不仅仅是奇点身上的看点,也是大家对于整个新造车团队在软件层面的期待。 具体到 iS6 上,首先,交互系统的底层系统采用的是 QNX 系统,这是全球应用范围最广的车载底层系统,具备非常高的安全性。而在底层系统之上,据我们观察应该还是一套由奇点基于安卓系统自己研发的交互系统,毕竟这方面是他们一直强调的竞争力之一。 我们借一张汽车之家的图,看看内饰: 先来说中控屏。它的尺寸是 15.6 寸,特点在于 11.82 毫米的超薄设计,据说是符合车规级的。另外,具备 160 度的可视范围,使用了康宁第三代大猩猩玻璃。当然它最大的亮点还是可以旋转的设计,也就是说既可以是竖屏又可以旋转成横屏,横屏模式的应用场景是车内影音。说到这儿,这辆 iS6 会搭载 15 扬声器的哈曼音响。 这种可旋转屏幕的设计在以往的量产车里从没有出现过,想法挺好,但是能否在量产的时候保留是个悬念,一方面是出于工程方面的考虑,比如生产工艺、日后的耐久性。一方面,我们不太确定这样的设计是否符合相关法规,沈海寅对此的回答是,基本问题不大。 全液晶仪表是没有悬念的配置,除此之外值得一说的是 HUD。在奇点汽车之前进行的发布会上,他们就提到过,会和北京的创业公司异视科技合作 HUD,后者我们曾经做过报道,他们在技术上是让我们觉得挺「神奇」的一家公司,也曾经参加了今年年初的 CES 展。在这辆 iS6 上,双方合作的 HUD 尺寸达到了 16.3 寸,官方宣传用语是「航空级全尺寸 HUD」。但是除此之外,奇点没有公布关于 HUD 方面的更多信息。据异视科技方面透露,这套 HUD 在亮度上基本和宝马 7 系的 HUD 类似,但是尺寸更大。而我们也比较好奇这块超大 HUD 的 UI 要如何设计,如何在尺寸变大的基础上不堆砌过多信息,进而影响驾驶安全。 … 继续阅读
奇点汽车的「小变化」:从代工到自建工厂
可能很多人都记得,围绕「 新造车团队应该选择代工还是自建工厂」 这个话题,曾经有过一阵非常激烈的论战。彼时,「 代工派」 的代表人物是奇点汽车(智车优行)的沈海寅。 但是,在今天奇点汽车办的一场沟通会上,我们发现他们的模式开始转变:代工变成了现阶段的「 权宜之计」,而最终,还是要自建工厂。 当然,除此之外,他们主要想传达的信息是两点:1. 我们有钱了;2. 我们有 logo 了。 之前媒体曝光的消息得到了沈海寅的确认:奇点汽车获得了 6 亿美元融资,同时,沈海寅还正式揭晓了奇点汽车品牌 logo 和英文名称「Singulato」。 从代工到自产 让我们看看奇点汽车曾经的观点: CEO 沈海寅的逻辑是,现在中国的汽车产能严重过剩,而且,在拜访了十几家国内车企后,他发现这些产能并不是所谓的「垃圾产能」。 当然,在沈海寅看来,与之相对应的「 优质产能」,并不只是指类似奇瑞那样的高度自动化、全铝车身产线,如果是以钢为主的生产线,中国拥有非常多甚至可以说是全世界最好的生产线,而目前中国有很多全自动焊装机器人的生产线完全空置。 他们的联合创始人王宇在 GeekCar 新造车运动第二季活动上也发表过类似的观点:中国目前的汽车行业有 3500 万辆/年的产能,但实际只有 2700-2800 万辆/年的需求。所以对于中国汽车产业来说,明显是产能过剩的。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初的「代工」,开始被强调为和主机厂的「合作」关系。在今年四月的那次活动上,王宇就透露,他们已经和国内某家主机厂达成合作,计划在 2017 年实现小批量量产。 而与此同时,坚持自建工厂那一方,也有很多有趣的观点,比如在有的人看来,代工模式实际上在法规层面处于灰色地带;除此之外,国家对新能源车的补贴,是直接付给了主机厂,在利益分配方面,双方的关系也会变得很「微妙」;另外,即使是代工模式,也绕不开重金投资、重新改造生产线等工作,这种改造有时候反而还不如新建一个自己的工厂;而那些整车厂闲置的产能,大部分都属于「 垃圾产能」。再比如威马汽车沈晖这种具有深厚整车厂背景的创业者,就必然要选择自建工厂模式,而且这或许还会影响到这些品牌后续的销售模式、服务模式。 再来看看奇点汽车的最新思路:他们将在安徽铜陵建设一个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总投资 80 亿元,年产能将达 20 万辆。该项目包括总装线、三电研发中心、碳纤维材料研发制造中心、智能系统生产中心、无人驾驶体验园等。该产业园将于 2017 年年底开始建设,并计划于 2018 年内完成一期建设。 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包括了生产基地在内的综合新能源产业园,有点类似乐视在莫干山搞的那个。当然,在这件事里,铜陵政府也是一个关键因素。这也不难理解:在新能源车热火朝天的形势下,各地都希望沾沾这个光,搞搞新能源项目。这无可厚非,对于新造车团队来说,能获得地方政府的支持,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例如开云汽车将自己的生产基地放在河北省南宫市,这一举动让他们成为当地纳税最多的几家企业之一,这换来的当然就是相关的优惠政策。 其实,早在几十天之前,铜陵本地的微信公众号就已经曝光了双方的签约,并且有签约现场图片为证。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自建工厂,那说好的代工呢? 按照计划,第一代奇点汽车将于 2017 年年底小批量生产,这个节点上,铜陵的生产基地才刚刚开始建设,在那儿生产显然不现实。所以,奇点汽车还是会把最初的产品拿给整车厂进行「 代工」,只不过,他们仍然没有在这次沟通会上透露到底是找了哪家合作。不过,据说这个消息也快要公布了。 所以,初期代工、后续转为自产,这应该就是奇点汽车在生产层面的基本思路了。 关于生产资质,沈海寅说他们未来也一定会去申请。 有越来越多的团队意识到自建工厂的必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对于造车这件事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和成熟,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各界的种种观点(不单单指奇点汽车),也确实能让我们「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一番。 不变的还是「 人工智能」 沈海寅一直以来都想把奇点汽车打造成一个「 轮式智能机器人」 的形象,这个思路倒是长期以来一直都没变过。 在智能驾驶方面,这次他们又宣布了几个新盟友: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东方网力及其全资子公司物灵科技、地平线机器人,其中物灵科技是新面孔,它的 CEO 是从百度自动驾驶部门出来的顾嘉唯。而东方网力,又是奇点汽车的投资人之一。 奇点汽车和李德毅院士,主要是共同开发和落地「 驾驶脑」;联合东方网力及其全资子公司物灵科技,则是为了建立人工智能研究院,进行车载机器人、车载智能交互等技术的研发。同时加深在大数据和深度学习方面的合作布局。 至于地平线机器人,其实双方的合作早已有之,未来他们将继续深化在 ADAS 系统视觉、算法等方面的研究。 关于未来的产品,奇点汽车想先在初代产品中加入初级智能驾驶功能,后期通过 OTA 的方式,在不改变硬件结构的基础上,逐渐升级迭代,向「 自主驾驶(Autonomous Driving)」 过渡。 先铺设性能足够的硬件,再不断迭代软件,听起来有点像特斯拉 Autopilot 系统的套路。开启 OTA 功能,确实能不断给用户带来新鲜感,但也对奇点汽车的信息网络安全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沈海寅说他们的团队目前有 200 人左右,但是他相信高度社会化、协同化能力的重要性,就像他所举的例子:一个 110 人的团队也能造出航天飞机。当然,在汽车行业里,可能很多人会对这个团队规模不屑一顾。200 人研发团队打造出的汽车到底如何,我们也只能继续等了。 至于奇点汽车新的品牌 logo,它长这样: 当我们把品牌 Logo 和 Singulato 这个名字发到微信群时,一堆小伙伴纷纷表示不明所以。有人说它像减肥版的 Under Armour,有人说它像蜘蛛侠的标志……而沈海寅说,在设计之初,他就不希望把 logo 做成现有汽车品牌 logo 该有的样子。 还是来看看官方通稿中的解释吧:「 在电动、网联、智能趋势下,百年汽车行业也迎来了巨变的「 奇点」。 奇点汽车 logo 的设计以「 电」 为创意出发点,将雷电符号与品牌英文名称 Singulato 中的「S」 相结合,交叠成「X」。「X」 既可以联想到「 基因」,寓意着奇点汽车源自互联网的独特基因,也代表着无线可能。」 造车思路的转变,这个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意识的进化,也可以从更深入的角度去挖掘,比如,是不是有背后一些资本力量的驱使?当然,这些对于一个初创公司来说都再正常不过了。对于奇点汽车,我们现在能做的可能也只有观望。 顺便,关于已公布的奇点汽车资本信息,可以参考下图: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30 万一辆的奇点汽车,沈海寅想怎么造?
在诸多的新造车团队里,智车优行算是一家比较早就推出概念车的一家公司。 在今年的 MMC 大会上,智车优行又展出了他们的概念车,引起吃瓜群众围观。其实对于业内人士来说,一辆概念车已经不足以触及他们的兴奋点了,毕竟最终一切还是要落实在量产产品上。关于这些问题,我们又和沈海寅聊了聊。 过剩产能不是垃圾产能 在造车伊始,智车优行的路线就是选择和主机厂合作,即所谓的「 代工模式」。在他们确立了代工路线后,确实遭到了不少质疑。时至今日,该建厂的已经开始建厂了,选择和主机厂合作的阵营也已经敲定了合作方案。大家都过了嘴炮的时期,开始着手解决制造这件事。 关于整车制造问题,按照智车优行 CEO 沈海寅的说法,现在中国的汽车产能是严重过剩的。并且在他拜访了十几家国内的车企后,发现这些产能并不是所谓的「 垃圾产能」。 在沈海寅看来,首先要明确「 优质产能」 的定义,如果优质产能就是类似奇瑞的高度自动化、全铝车身的生产线的话,国内确实不多。但如果是以钢为主的生产线,中国拥有非常多甚至可以说是全世界最好的生产线。目前中国有很多全自动焊装机器人的生产线完全空置,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产能的过剩。 在中国要制造整车,首先要面对的就是「 生产资质」 问题。起码在未来几年,我们不太相信国家会放开对整车生产资质的管制,但要等到放开后再去造车,就错过了这一次窗口期。目前,中国只有两家新能源车企拿到了纯电动乘用车的生产资质,一家是北汽新能源,一家是长江 EV。 选择代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算是绕开了生产资质这个大坑,毕竟建厂就是一笔不小的投入。但更大的坑还在后面,就是智车优行如何与合作伙伴进行「 博弈」。在我们看来,再过剩的产能都是别人的,如何利用这些原本属于别人的产能为自己生产汽车,这是个问题,毕竟车企手握产线,就掌握了更大的话语权。至于未来量产车挂谁的标,谁来负责售后维修,利益如何分配等等,就要看双方如何斡旋了。 奇点汽车,30 万一辆? 看到过奇点汽车概念车的人都会觉得,这辆车还是「 太科幻」 了,只是单纯在展示概念。 沈海寅透露,量产版本车型会更多的把那辆对开门概念车上的元素落地,而不是鸥翼门的那台。至于量产车的研发进度,他只说「 正在按照原来的进度推进中,2017 年年底小批量上市。」 无论是对开门还是鸥翼门,其实我更期待智车优行研发的那套「 自主驾驶系统」。根据智车优行的用户调研,他们发现高速巡航、低速跟车、自动泊车、夜视、防疲劳驾驶等功能是目前用户最迫切需要的智能驾驶技术。未来,这些功能也会体现在智车优行的第一款产品上。同时,依托这些硬件、云平台和算法,他们能够实现系统持续的学习、迭代。 至于价格,他们的第一款车会控制在 30 万左右。这个数字是根据现在的电池成本推算的,未来电池成本下降后售价也会更低一些。 对于一个全新的自主汽车品牌来说,30 万的售价,还是令我有点担心广大消费者的接受度。其实你可以环顾四周,现在真正「 走量」 的国产车有几个是卖到 30 万的?而到了 2017 年之后,各大新造车团队基本都会推出自己的第一款新车,在这些新造车团队之间,竞争也会很激烈。 顶着「 智能」 光环的奇点汽车,未来到底会用一辆怎样的车让你甘心掏 30 万?拭目以待吧。 考虑到友商小鹏汽车就要在 9 月 13 号发布量产车了,所以我们推测,智车优行的下一个发布会可能也不远了。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智车优行的阶段性答卷:两台「概念车」,以及一群「好朋友」
人工智能在围棋领域战胜人类的同一天,智车优行 CEO 沈海寅把自己首辆「 互联网汽车」——奇(ji)点汽车(希望大家读的时候注意姿势)开上了发布会,并且表示希望用电脑替代人类完成驾驶行为。 不过抛开这个酷炫的概念,我们更有必要看看智车优行在宣布造车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发布的这辆车,究竟是什么样子? 概念车之上、样车之下 我们都以为智车优行会发布一款车,但实际上他们发布了两款,上海北京各展示一台。我们分别在上海、北京看到了这两台实车。相比起在北京发布的车,上海那辆并不能开,只是在内饰以及 HMI 等方面采用了类似的设计制造逻辑(以量产为标准)。这两款车在未来都有可能量产,会通过众筹以及用户投票来决定。下图是上海那台: 我们这篇文章重点讨论北京这辆车。用沈海寅的话说,这辆车已经不属于概念车的范围。整车设计、用料都是按照量产车的标准进行;不过在设计时,车辆并没有太多的去考虑法律法规等因素(例如没有后视镜)。量产车基本上会保留大多数的设计元素,只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微调。 因此,沈海寅把这辆「 奇点」 定义成了「 造型+功能」 样车。 车辆本身和生产问题 关于车辆外观,从不久前曝光的谍照中我们已经知道这是一辆 SUV ,并且采用了鸥翼门的设计。从大众普遍的审美来看,造型设计可能显得有些超前。 在大家最关心的性能方面(续航、加速等),沈海寅并没有透露太多细节。他觉得这部分参数在目前的进度中没有太多实际意义,而是需要等到量产车发布的时候再确定。 不过在三电方面,智车优行宣布了和日本电动跑车厂商 GLM 合作,会采用其三电核心技术,并且与国内供应商、主机厂合作落地。 关于 GLM 这家公司,我们之前也有过报道,主要进行电动跑车的改造。 值得注意的是,双方合作的三电及相关底盘技术并不会出现在第一代「 奇点」 汽车上,而会在第二代产品上搭载。第一代「 奇点」 的三电系统是和国内供应商合作,基于燃油车底盘改造,目前正在进行道路测试。 在生产模式上,沈海寅还是坚持自己之前的判断,会坚持寻找代工厂,并且已经和国内主机厂签订了协议,计划在 2017 年实现小批量量产。虽然没有透露主机厂的名字,但发布会 PPT 背景的生产线却是北汽,可能只是个巧合,别太当回事。 安全和智能化 在安全方面,智车优行自主研发了一整套主被动安全技术,包括全套 ADAS 系统、防疲劳驾驶系统、夜视系统等等。为此,他们选择和李德毅院士(国内自动驾驶「 先驱」,轮式机器人概念提出者)、地平线机器人等供应商共同合作。在现场,沈海寅也向我们展示了 ADAS 技术的相关 demo。 在车内 HMI 方面,智车优行选择和各个方案商合作研发。例如与 SHARP 合作配备可定制化的超高清车规级液晶中控和仪表;与异视科技共同研发全尺寸高清 HUD;与思必驰合作研发自主语音交互系统等。 「 奇点」 通过以太网+CAN 总线+无线设备的方式进行控制,并且能通过 4G 技术进行 OTA 升级。联网技术的应用也给车辆提供了更多应用场景,例如「 奇点」 搭载的主动安全技术能通过云端进行学习升级,适应不同道路情况。 在之前采访沈海寅的时候,他就把智能化的车辆操作系统作为自己的研发核心。在今天的发布会上,他也透露了相关信息。智车优行的车机系统目前开发了 QNX 和 Linux 系统两个版本,不采用安卓的原因是出于安全稳定考虑。 关于这套系统,沈海寅表示会供应给 GLM ,算是合作互补,并且未来也会考虑直接卖给主机厂。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说的这些技术,都还处在不同进度的研发阶段。不过可以肯定,我们会在明年的量产车上见到它们。 智车优行的那些合作伙伴 总的来看,智车优行在造车的问题上对于合作伙伴的重视依赖程度很高,「 合作创新」 也是智车优行造车的重要方式。我们也能从现场这张核心合作伙伴的 PPT 上展开一些关于「 奇点」 的联想。 例如, LG、东芝和欣旺达就是 18650 电池和电池包的相关供应商;我们也见到了大郡等电机供应商的名字。这些都是我们可以猜测能够在第一代量产车中见到的身影。 但是通过供应商合作的方式也存在很多问题,以三电系统为例。 对于 Tesla、蔚来这种想做电动超跑的公司,无论从国内还是国外,基本很难找到靠谱的供应商,能拿出可以商业化的产品,因此他们会选择独立研发。但是对于沈海寅来说,他们的车不需要拼性能,所以类似于大郡、GLM 等合作伙伴,有能力为他们提供可选择的商业化产品和技术。 但这种思路会导致一个问题,就是智车优行并没有太多专利积累。从资本层面看,这方面的价值对投资人的吸引力就小很多。从供应链层面,也很容易受到供应商的「 牵制」。毕竟对于一个新兴造车团队来说,虽然可以用「 情怀」 打动这些供应商(传统但又想跟上新能源趋势)合作开发相关的产品和技术,但和供应商关系的维护和质量管控对智车优行来说是很重要的问题,不然这方面都是「 坑」。 虽然智车优行表示和供应商会通过参股、利益共享等合作形式,但目前总的市场形势大多是「 店大欺客」,还需要实际验证。 从专利角度看「 奇点」 为了更好的了解「奇点」这辆「 造型+功能」 样车,我们还查了查智车优行的相关专利。 目前智车优行已经拿下了 6 项发明专利,都是以沈海寅的名义申请。其中,三项专利比较有意思,可以单独拿出来说说。从这些专利中,你可以推测出智车优行未来的量产车的部分细节。「车辆安全监测与控制装置及方法」: 这项技术包括「监测模块」和「控制模块」。车辆可以自动监测车辆侧面障碍物,在发生碰撞之前,自动计算车辆的安全行驶路线,控制车辆按照安全行驶路线行驶。 在现场发布会上,沈海寅也提到,车上配备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和单目摄像头。ADAS 相关技术的提供方应该是「地平线机器人科技」,该公司由前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 ( IDL ) 创始人余凯创办。「车内显示屏转动控制装置及方法」: 这个发明可以根据显示屏所显示的内容,控制转动显示屏,以保证观看效果。说简单点,就是这辆车的中控屏可以旋转角度,减少反光现象。 在发布会上,我们看到大屏位于中央扶手箱位置,可以自动伸出以及调整角度。这款高清大屏由夏普提供,据称是「车规级」。「车内环境参数自动调节装置及方法」: 它主要是根据采集到的驾驶员信息,自动调节车内的环境参数为当前驾驶员的喜好模式。这样的设计,应该是为了沈海寅提到的「卖服务赚钱」准备的。另外,在智车优行的公司注册信息中,经营范围也有「汽车租赁」一项。 但是,关于智车优行的具体商业模式,目前还不清晰。沈海寅在去年 6 月份也表示,他们对未来的盈利模式还没完全想清楚,并认为最主要的是先推出一个好的产品。 不过专利并不能说明一切,因为从构想走向量产,需要平衡用户体验、成本、耐久性等因素。在这些构想中,到底在量产车中会有多少落地,我们只能等 2017 年了。 后面呢? 作为第一辆能够开起来的「 互联网汽车」,智车优行看起来已经比其他公司领先了一步。不过其实仔细想想,「 能开」 并不能证明他们在三电方面就已经领先了多少多少,后面需要大量的实际验证。 在今天的发布会上,我们没有见到太多凭空而来的参数,更多的是实际研究成果的技术展示。有了之前游侠等造车团队的发布会经验教训,智车优行的这场发布会,从宣传策略和方式上明显进步了很多。 不过对于智车优行来说,阶段性成果展示之后还有一系列的问题。例如代工模式的品控、供应链的管理整合、核心车机系统的体验和原型功能验证、车辆的商业模式等等,在这些方面,智车优行需要做的仍然很多。 这些才是智车优行量产需要面对的最大困难。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