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投资摩拜,还要帮他们造车,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年关将近,但是共享用车领域又迎来了一个重量级新闻。今天,摩拜单车放出新闻,他们获得了富士康的战略投资,并且达成独家生产合作。 这也意味着,作为全球最大的科技制造服务企业,富士康终于进入了和制造业越来越强相关的共享单车领域。 这次投资属于「 战略投资」 的性质,但是双方并没有公布投资额以及股比关系等关键信息。而在我们看来,相比于「 战略投资」,两家公司达成的合作可能更重要一些。 走向全球的重要一步? 合作内容包括开辟预计年产能达到 560 万辆单车的摩拜专用的生产线,并且在单车设计领域展开合作。 在官方发出的新闻稿里,全球、国际化的字眼多次出现。牵手富士康,意味着摩拜 2017 年会在「 走出国门」 这个层面上发力。 比如,按照他们的描述,这 560 万的产能,是这么来的:「摩拜单车将与富士康携手深度整合产业上下游资源,遴选全球优质供应商合作伙伴,并通过富士康遍布海内外的数十家工厂,专门开辟摩拜单车生产线。」再比如,「富士康在工业设计和制造领域拥有雄厚国际化资源,深谙各国生产质量标准,将有力帮助摩拜单车继续优化车辆设计、骑行品质和用户体验,为摩拜单车走出国门、进军海外,将『 中国智造』 推向全球提供新动力。」在富士康的战略规划里,有「 三区设计制造」 的说法,具体来说是「以中国大陆为中心,亚美欧三大洲至少设立两大制造基地,结合产品导入、设计制样、工程服务和大规模高效率低成本高品质的垂直整合制造优势,提供给客户最具竞争力的科技产品。」这个逻辑不难弄懂:如果摩拜希望进入全球更多城市,就势必要在这些城市投放车辆,如果全部车辆都是在中国生产然后运输过去,成本、供需都难以保证,所以如果有条件在海外生产,是最好的结果。 当然,退一步说,国际化毕竟没那么容易,拓展国内更多城市,也是比较重要的工作。记住这两个数据:富士康的产能要达到 500 万辆,摩拜总产能超过千万辆。 在去年 12 月,摩拜宣布在上海的投放辆达到 10 万,这个月的 10 号,他们又宣布在广州的投放量达到 10 万,如果按照一个城市 10 台的数量来计算,千万辆的产能,可以满足上百个城市的投放量,而目前摩拜已经进入了全国 13 个城市。 他们给出的产能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自己的扩张计划。这也能从摩拜单车 CEO 王晓峰的话里得到证明,他说,在 2017 年,摩拜计划将智能共享单车带到国内外百座城市。「充满野心」的富士康 而对于富士康来说,这并不是第一次进入自行车生产制造领域。2015 年,他们投资了杭州的智能自行车创业公司云造科技,并且给云造的 X1 车型进行代工。有意思的是,云造和 ofo 在前一阵达成了一个合作,一批云马 C1 智能电单车被 ofo 拿来做运营尝试。 在「富士康能否造好自行车」这件事上,其实不用怀疑。如果把关注面再拓展一些,其实他们在共享出行领域,布局也并不算少。 比如曾经和北汽新能源合资成立了北京恒誉新能源有限公司,做电动车分时租赁,推出了「绿狗租车」这个品牌。 另外,在去年 9 月初,富士康的子公司鸿准宣布向滴滴出行投资 1.199 亿美元,换来 0.355%的股权。 当然还有他们和腾讯、和谐汽车合伙造车的事儿,也就是当初的「 和谐富腾」。不过后来有报道说腾讯和富士康已经退出项目。 不过,从这种种布局里,我们也能感受到富士康对于交通出行领域的关注。「总不能在网上骑自行车吧……」其实,这次和富士康的牵手,也并非没有预兆。1 月 13 号,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召开了一个由几家企业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其中就有摩拜单车创始人胡玮炜。 我们引用一段新闻里的报道,来还原一下当时的情景: 「 自行车厂家接到我们这么大的订单都吓到了!」 在 1 月 13 日召开的座谈会上,摩拜单车创始人胡玮炜的一句感慨引起了李克强总理的浓厚兴趣。 总理随即问:「 生产厂家在哪儿?现在生产量有多少?」 「 在无锡,每天生产 1.4 万辆自行车。」 胡玮炜回答,「 我们主要是运营方式的革命,属于互联网+交通工具。」 「 是啊,没有载体,光有虚拟的肯定不行。总不能在网上骑自行车吧?」 李克强笑着说。 李克强对胡玮炜的细致提问始终围绕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以及新旧动能转换。他关心自行车制造材料,也询问所采用的互联网技术。 「 摩拜单车听起来是经营方式的革命,但基础还是自行车,还是要靠实体经济支撑。反过来,实体经济也要靠服务变革来带动。」 总理指出。 有了这个铺垫,对于摩拜和富士康的合作,你可能就不意外了。 当然话说回来,当共享单车品牌越来越多,投放量越来越大的时候,我们的城市不可避免的被各式各样的单车所覆盖,确实会存在资源浪费的可能性。站在共享单车运营方的角度来看,或许设置更高的竞争壁垒,让竞争者知难而退,也是解决这种质疑的方式之一。千万台的量,估计会吓退不少对手。 从另一方面来说,「 投放量」 这个指标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共享单车的胜负,那么它背后的「 生产」 环节,就有必要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里。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郭台铭的汽车大赌局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张志勇」)2014 年 12 月 21 日,郭台铭的富士康公司入股和谐汽车,并成为和谐汽车的第二大股东, 10 天之后,和谐汽车就发布公告宣称已经与新能源汽车控股(中国)有限公司达成收购其旗下浙江绿野汽车有限公司的谅解备忘录。 一直站在舆论焦点中心的郭台铭与富士康终于正式踏进汽车整车制造的领地,新能源汽车就将是郭台铭汽车梦想的突破口。 比亚迪模式 从富士康进入汽车整车制造的过程来看,像极了另外一家中国大陆新能源汽车公司:比亚迪汽车。 比亚迪汽车此前与富士康一样,是世界上有名的代工厂,也是富士康的主要竞争者。比亚迪曾经给传统手机厂商诺基亚、摩托罗拉等代工,业务一度如日中天。也因此,在 2003 年到 2008 年之间,比亚迪与富士康之间甚至数度爆发非法获取对方企业商业机密的争执,其实,最根本的还是双方在市场份额上的激烈竞争的反映。 不过,从 2003 年,比亚迪就开始进入了汽车行业。当年 1 月 22 日,比亚迪公司跨行业收购西安秦川汽车有限责任公司,又在西安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征地 100 万平方米,修建新厂房,营建西安生产基地。 同年,比亚迪还收购了北京吉驰汽车模具有限公司(占地 20 万平方米);在上海创建上海比亚迪工业园(占地 56 万平方米),同时又把汽车销售总部迁到了深圳,从而形成辐射全国的全方位布局。 富士康此次进入汽车产业,也是从收购开始。而在此次收购和谐汽车,以及透过和谐汽车收购浙江绿野之前,郭台铭已经开始在汽车产业实施布局。 2005 年,台湾鸿海集团,也就是富士康的母公司收购了台湾安泰电业。郭台铭进入汽车产业的最初设想只是希望代工模式或者是供应商模式。也因此,郭台铭曾经聘请了许多曾经在福特公司工作过的员工在美国底特律四处奔走,但是相对封闭的汽车产业链条很难打入。而安泰恰恰在汽车产业有着深厚的资源,安泰电业的汽车整车客户包括日产、福特、现代,因此收购安泰电业之后,郭台铭就等于进入了汽车产业上游,基本完成了代工模式的布局。 2005 年,鸿海集团又参与投资以汽车电子系统与电动车系统整合为主要业务的华创车电。 2011 年,鸿海集团车用娱乐资讯系统获得奥迪公司采用。同时,郭台铭还不断与大陆的汽车企业或地方接洽各种合作可能性,目的就是扩大自己在汽车行业代工的优势。 但是,代工模式的最大弱点就是很难把握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甚至受制于汽车下游客户的经营好坏。同时,中国汽车市场长期以来的高速增长,让郭台铭深深感受到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产业更是成为世界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黄金市场。 郭台铭在成为特斯拉的车用面板供应商之后,并不满足。郭台铭已经有意愿与特斯拉进行整车制造方面的合作。只不过,特斯拉方面还没有最终的表示。作为全球第二大车用面板厂商,鸿海集团不仅会为特斯拉供货,其客户还将包括宝马、保时捷、捷豹、福特等汽车厂商。 2013 年,该公司的车用面板出货量约为 1400 万片。 也许,特斯拉的成功以及新能源汽车事业的巨大发展空间,让郭台铭在 2014 年全面向整车制造领域发力,更准确地说,是向新能源汽车的全产业链全面渗透。 2014 年 3 月,北汽宣布与富士康共同投资开发和生产制造全新一代动力电池及其系统。 6 月 18 日,富士康与北汽合资成立北京恒誉新能源汽车租赁公司。北汽占股 60%,富士康占股 40%。9 月,祖籍山西的郭台铭在太原出席第二届晋商大会时,宣称将在山西投资超过 50 亿人民币,利用山西丰富的能源资源,大举进军电动车产业。 从汽车电子到电动车系统整合,从电池芯到锂电池组,从整车生产到汽车销售,郭台铭的投资已经是在全面开花。 风云突变 世界各国投入巨资支持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应付传统石油资源的紧张与短缺,同时,石油价格的不断上涨让新能源汽车的推出有了更充足的经济理由。 2011 年之后,世界石油价格呈现大幅上涨,一直到 2014 年上半年,世界石油价格一直徘徊在 100 美元左右,高油价几乎成为世界石油市场的常态。高额的石油成本,不但加大了工业汽车企业生产的成本,更关乎到千千万万车主切身的消费利益。 而对于那些对石油依赖度很高的国家来说,石油的战略紧迫性日益提高。以中国为例,据国土资源部初步统计, 2014 年全国石油产量 2.1 亿吨,净增长 138 万吨,同比增长 0.7%,连续五年保持在 2 亿吨以上。不过,中国海外进口的石油相比国内产量更多。根据海关总署数据, 2014 年中国进口原油 3.1 亿吨,原油对外依存度为 59.6%,较 2013 年的 57%又上升 2.6 个百分点。 但是, 2014 年下半年开始,世界石油市场风云突变,石油供求地区结构出现巨大变化,美国对于海外市场石油需求的数量不断降低。同时,由于美国页岩气的开采量不断增加,让世界石油市场供求关系出现大幅缓解,石油价格大幅下滑。截止到 2005 年 1 月 16 日,世界石油价格最低下探到 45 美元以下,相比最高时期的 100 多美元已经腰斩过半。 而且,世界石油价格走低的趋势可能不会停止,世界石油市场正在面临一个全新的格局。 世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与石油市场的价格涨落有很大的关系。 1970 年代以来的数次石油危机确实刺激了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进步,但是每次石油价格的回落,也让已经刚刚起步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迅即跌入谷底。 1990 年代美国通用汽车所研发生产的 EV1 电动车之所以最终退出市场,与石油市场的走势以及石油相关产业的利益有很大关系。 这次石油价格的走低不仅波及范围广大,而且价格下降幅度前所未有。当燃油汽车的使用成本不断走低之后,仍然面临着诸多市场与技术问题的新能源汽车将面临更加困难的局面。 而且,虽然许多汽车企业争先恐后进入电动车领域,但是,从财务角度来看,还没有哪一家汽车企业真正在电动车市场上获得盈利。 此时的郭台铭,无疑遭遇到了一个巨大的难题:外部市场因素的逆转将成为鸿海集团未来新能源汽车发展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当然,在大陆,郭台铭在电动车领域无疑还缺少一个最关键的钥匙:汽车生产资质。当年,比亚迪通过收购秦川汽车厂,一下子就解决了最为棘手的市场准入问题。然而,鸿海集团在数次并购之后,仍然还在汽车产业的外围打转。 有人说,资本与技术很重要。但是,在大陆市场,资质才最重要。没有资质,无论有多么雄厚的资金,无论有多么强势的技术资源,都只能是数字 1 之后的那些个 0。 前景可期 然而,郭台铭也并不是就没有任何的机会。因为这一波的新能源汽车发展与此前有很大的不同。 此次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来自于多方面的的考虑,石油市场供求关系与价格高低固然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但却不是全部。越来越恶化的全球环境同样是世界各国政府不容忽视的因素。 从各个国家政府的重视程度来看,也是史无前例。德国、美国、中国都已经将新能源汽车发展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更是在 2014 年考察上汽集团时表示,新能源汽车发展是中国汽车强国必由之路。 因此,即使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出现反复,中国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只能越来越重视。 2014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真正实现了巨大突破。支持政策出台的频密程度,市场产销增长的幅度,都足以让产业界为之振奋。 此时的郭台铭,可以说是赶上了一个最坏的时代,同时也是赶上了一个最好的时代。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目前的新能源汽车的技术与安全都已经不成问题,所谓的续航里程将随着电池技术的突破不断提高,以及充电设施网络的完善,从而使得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彻底消除里程担忧。 不过,郭台铭所遭遇的将是一个市场后来者所必须面对的残酷竞争。郭台铭所拥有的优势是汽车电子方面的长期积淀,以及在某些电池技术方面的领先,但是整车制造领域一直未有涉猎,供应商配套体系以及生产管理将是鸿海集团所必须面对的难题。 郭台铭能够做的比比亚迪更为出色吗?或者说,郭台铭有希望成为中国式的特斯拉吗? 最有发言权的是时间。
和富士康,腾讯玩到一起的和谐汽车,究竟是什么来路?
昨天,一则关于腾讯,富士康以及和谐汽车合作的新闻造成了不小的轰动,三方将在河南郑州展开「 互联网+智能电动车」 领域的创新合作。至此,BAT 布局互联网汽车的战略都已经出现在了公众面前。但是,和谐汽车这个听起来有些陌生的企业,究竟是是什么来路? 和谐汽车,港股上市公司,总部位于郑州,主要业务是代理豪华、超豪华汽车品牌的销售,是中国目前第二大的豪车经销商。和谐汽车代理的品牌主要有宝马、雷克萨斯、MINI、路虎、沃尔沃、林肯、英菲尼迪、劳斯莱斯、阿斯顿马丁、法拉利、玛莎拉蒂等等,其中,宝马又是他们的主打。之前他们的业务主要集中在河南,而最近两三年,开始往北上广等城市发展。 和谐布了哪些局? 相信你也会感到好奇,豪车经销商跟互联网造电动车能有什么关系?别着急,慢慢往下看。 和谐汽车作为一家传统汽车经销商,主要的利润来源是线下豪车的销售。但由于某些「 你懂得」 的政策原因,中国的豪车销售市场并没有前几年那么火爆,利润的下降使得和谐汽车不想局限在单一领域。 就在去年十二月份,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分两次入股和谐汽车成为了公司的第二大股东。这次的入股也促成了和谐汽车与互联网造车的联合。 还是在十二月份,和谐汽车宣布收购位于杭州的绿野汽车公司。绿野汽车主要的经营范围包括电动车,本身已经有数款电动汽车投产。但是我们查询绿野的官网时,并没有发现他们提供电动汽车生产资质相关的内容,只查询到了「 汽车车身系统及相关零部件的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 这项资质。 不过,作为汽车经销商的和谐,在这次收购上的意图很明显。而绿野在汽车生产方面的专业能力,或许是这次三方合作能最终落地的重要环节。 除此之外,和谐汽车还与特斯拉在中国就售后维修、充电等方面展开过战略合作。 按常理来说,和谐代理的那些超豪华品牌,和特斯拉的调性相去甚远,按照一般汽车经销商的思路,也很难去涉足电动车售后、充电的业务,但是和特斯拉的合作,反而说明和谐已经开始关注高端电动汽车的业务。和法拉利、劳斯莱斯这些品牌相比,特斯拉并不需要复杂的售后保养和维修,在这方面,捞不到什么「 油水」,因此,和谐和特斯拉合作开展这项业务,和谐显然不是冲着钱去的。 只能说,和谐在试图学习和融入与高端电动车有关的「 语言环境」。 合作伙伴 从富士康和腾讯的角度来说,如果真的造出了高端电动车,必须考虑的就是销售问题,而这个时候,正需要和谐这样有豪华车销售经验的合作伙伴。和谐汽车能为未来的销售提供渠道和经验,这绝对是和谐汽车能和腾讯以及富士康一起出现在公众面前的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特斯拉的车子有 128 个零部件是由富士康代工的,但是郭台铭肯定不会满足于特斯拉供应商的身份,代工特斯拉的传闻也经久不衰。从这一点上来看,富士康对于造车这件事的态度是积极开放的,想要造车的想法也并不是一朝一夕。至于腾讯,在合作中想必提供更多的是互联网的基因,以及巨大的用户基础。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对这种软硬结合的模式都已经见怪不怪了吧。 BAT 以及乐视都选择在三月份公布自己和车有关的计划,这样的节奏,更像是一种「 互相较劲」——你有,我不能没有,各家看到别人有所动作,也许不得不把原来藏着掖着的计划摆上台面。所以对于这些合作,我们更倾向于「 以观后效」。 汽车经销商的未来在互联网? 不过,有意思的是,在这众多的合作里,汽车经销商还是第一次进入游戏当中。在主机厂、互联网公司之外,和谐汽车这样的豪车经销商的出现,有着不太寻常的意义。 在和谐汽车上市之前的招股书里,关于「 风险」 一项,有如下内容:「 和谐依赖于汽车生产商授权来经营现有门店,如果授权终结,我们的业务、经营业绩和前景会受到不利影响。」 他们把自己认识的很清楚:目前的业务主要是依赖于主机厂,而他们的客户又相对小众,加上豪车市场的前景并不明朗,从上游和下游两方面来说,和谐都过于「 受制于人」。另一方面,代理豪华品牌需要更多的资金储备,对于和谐来说,目前这种模式有些太重了。 因此,寻找新的业务模式,对和谐来说是合理的。 如果宏观的看,国内的传统汽车经销模式一定会受到冲击,这个外力包括汽车电商、互联网。「4S 店未来将不复存在」 的言论这一两年来不绝于耳,这些传统汽车经销商,也应该给自己找找未来的出路。从这个角度来说,和谐在互联网汽车方面的试水,很有代表意义。 未来,在互联网汽车这场游戏里,会不会有更多的汽车经销商加入?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当我们讨论主机厂和互联网公司的融合时,汽车经销商们也开始不甘寂寞了。
富士康+腾讯,智能汽车的又一只「狼来了」?
富士康科技集团宣布,与腾讯及和谐汽车共同签订「 关于『 互联网+智能电动车』 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三方将在河南省郑州市积极展开「 互联网+智能电动车」 领域的创新合作。 富士康称,三方将组成联合专业工作团队:腾讯将负责提供互联网开放平台,富士康聚焦在高科技移动终端与智能电动车整合的设计与生产制造技术上,打造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安全可靠的「 互联网+智能电动车」,同时凭借和谐汽车在高端汽车营销及服务领域的积累,提出「 互联网+ 智能电动车」 的商业模式。 富士康称,腾讯、和谐汽车与富士康软硬结合、虚实整合,在各自的领域优势互补,共同进行商业模式与产品创新,并以改善环保生态体系与产业链为目标,全方位研发网络智能电动车。 (转载自腾讯科技)
来,GeekCar 跟你谈谈,关于富士康代工特斯拉这事儿
最近消息 近日,媒体透露了郭台铭已与科技部部长万钢在太原会面,双方谈论了富士康代工特斯拉的产品细节。 9 月 3 日,郭台铭在山西论坛表达的富士康希望进军电动汽车产业的信号。 7 月中旬,在沈阳举行的中国汽车产业 Top Ten 内部闭门高层会议期间,万钢向与会汽车代表透露了「 郭台铭曾多次要求与其见面」 的消息。「 郭台铭主要向我介绍富士康未来如何代工特斯拉」,万钢透露,「 其中重点提到了如何降低特斯拉电池成本等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 特斯拉 (Tesla)CEO 马斯克 6 月 3 日在股东大会上表示,正与鸿海集团扩大双方的合作关系,借此提高特斯拉轿车产能。 …… 这一系列的消息都验证了未来富士康进军电动汽车产业的战略,而且同时也证实了富士康将代工特斯拉的消息。互联网产品(如苹果、三星等)由富士康代工早已是稀松平常的事儿了,那么富士康为一家纯电动的新兴汽车厂商代工又是什么逻辑呢?特斯拉中国区负责人吴碧瑄女士说过「 特斯拉是一部互联网设备」「 特斯拉 Model S,既是一部车,又不是一部车」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富士康代工特斯拉似乎又有那么些合理性。 对特斯拉来说: 2014 年是特斯拉进军中国的发力一年:向中国大陆首批买主交付特斯拉新车,和联通、SOHO、银泰等本土企业合作铺设充电桩,特斯拉团队频频和政府层面的接触…… 这一系列动作都表明了特斯拉进军中国的巨大兴趣。 然而这一过程中特斯拉中国团队也遇到很多问题。到目前为止,除了上海、杭州对于特斯拉有一定的优惠政策(上海、杭州对于特斯拉将免费上牌或者免摇号上牌),其他城市并没有任何针对特斯拉的上牌优惠政策。更为重要的是,特斯拉一直想争取政府的新能源汽车的购置税免除或者相关补贴都未果,相信政府层面会基于中国的汽车产业以及本土车企的实际情况,不会轻易给予国外汽车产品相关优惠政策。更大的问题在于即使特斯拉进入了中国市场后,后续的充电服务如果跟不上则会严重影响特斯拉在中国的业务和发展。而充电站或充电桩的建设涉及到诸如土地、电网等一系列问题,单靠特斯拉自己来解决,这条路将会变得很困难,这也是为什么特斯拉选择和众多企业合作的原因。另外现在中国的特斯拉订单已经占特斯拉总订单第一位,但是中国用户交纳预定金后要苦苦等候 1 年(现在最少也要 4 到 5 个月)的时间,这说明特斯拉的产能完全不能满足中国市场。 那么对特斯拉来说,选择和富士康合作将对特斯拉有哪些意义呢? 1 富士康旗下的群创光电早就就为特斯拉 Model S 提供 17 寸的车用面板,和老合作伙伴进行更紧密的合作对于特斯拉来说更为稳当,有利于 Model S 以及后续产品的零件供给稳定,找特斯拉代工沟通成本会很低,有利于特斯拉在中国发展。特斯拉目前的主要供应商大部分来自台湾,让富士康代工(甚至在台湾设置整车组装厂),其配件供应链条就会特别顺畅,生产周期就会得到有效控制。 2 特斯拉进入中国最开始的目标是品牌推广开发新市场,随着时间推移肯定会把重心放在汽车销售业绩上(毕竟这是一门儿生意),面对中国这么多的准特斯拉车主,长时间的等待提车不得不说是对良好消费体验的致命打击。那么就得扩大产能加大生产量,如果把生产放在大陆(台湾也是考虑对象),那么就就能较灵活的应对中国甚至亚太市场,能够满足较大市场的需求。 3 富士康在「 速度、品质、服务、弹性、成本」 这 5 点上做到极好的水平,特斯拉选择让富士康代工,一方面代工厂在中国(就在市场地)就这降低了运输成本,第二方面同时让富士康代工可以很好的控制各种配件的成本(毕竟中国的人力等成本还是比较低的),省钱的事儿伊隆穆斯克不可能不愿意吧。最近吴碧瑄女士和国务院副总理汪洋的会谈,汪洋就透露出考虑放开制造业准入,说不定到时候特斯拉和富士康建立合资企业进行电动汽车的零件、整车生产组装都是极有可能性的。 4 我能说郭台铭是个「 红顶商人」 吗!富士康在大陆众多城市都有生产基地,为政府带来了巨大的税收,解决了众多人的就业,之前各地政府都争相抢富士康的项目。富士康和政府的关系那是比较亲密的,这正是特斯拉现在特别看重的。与其现在这么费力的搞政府公关,不如搭个顺风车,借着郭台铭和政府的关系然后得到政策方面的关照。 对于富士康来说: 富士康=代工,我觉得基本上大家都会在脑海里面有这么一个思维等式。不过代工并不意味着就是低级制造,「 均衡成长、创造价值」 是富士康所看重的。由于传统电子产品代工的竞争加剧以及市场较为饱和等各方面原因,富士康 2009-2013 连续几年业绩下滑。为了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对于二次产业发展的机遇(电动汽车)富士康就尤为看重。富士康早已经不满足于传统电子产品的代工:已经在新疆开始了车用电池 PACK 投资,看重内地光伏相关产业的前景,与北汽合作研发电动汽车电池…… 电动汽车、互联汽车等产业都是未来的超级大蛋糕,富士康没有理由不去啃下一大块。 同时大家不要忽略了富士康在精密磨具、铝材冲压、玻璃加工、中控系统、电池模组系统等领域较好的技术基础,这些优势都是其能胜任代工特斯拉的因素,富士康会在特斯拉电动汽车的生产链条上尽可能多的参与获取利润。 另外根据政府资料以及实地走访,发现富士康在大陆很多地方的项目(如成都郫县富士康等)并没有较为饱和的利用,通过开拓电动汽车的代工,可以进一步有效利用那些较为闲置的厂区等资源,对富士康和当地政府都是一大好事儿。 总之,对于特斯拉和富士康来说这是一场「 美满」 的结合——两者合作实现「 互赢」,同时也将会对中国的汽车产业以及中国和周边的汽车市场带来巨大影响。对消费者而言,这样的直接好处是能更加便宜买到性能优异体验良好的电动汽车;对于政府来说,可就不仅仅是增加税收这么简单,整个国家的汽车产业政策的制定,以及对于自主汽车的影响都是需要权衡考虑的。 部分图片来自:网通社、曾仁凯等 关于特斯拉和富士康的进一步合作动态 GeekCar 会持续关注,也欢迎大家关注电动汽车企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动态。(对此有自己观点的朋友们可以投稿、也可以和们进行交流, 邮箱:contact@geekcar.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