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吉利新品牌 iNTEC:对于一家整车厂,「技术」到底有多重要?
作为一家汽车科技媒体,我们最近可以越来越明显的发现,自主品牌在汽车新技术方面的动作和发声越来越多。作为国内目前势头最好的自主品牌之一,吉利在「中国品牌日」这天也不甘寂寞的发布了一个「技术品牌」,名为 iNTEC。 听到「技术品牌」这个词,可能得让脑子多想几秒才能明白它的意思,其实说白了,这个「iNTEC」,就是吉利把他们在汽车智能科技方面的研发和产品以及今后的路线图打包,包装成一个整体化的东西,并不是说吉利又要做一个像 LYNK&CO 那样的汽车品牌。 把自己的技术拿出来,包装成为子品牌,在我看来这事特别有沃尔沃的作风。还记得早在 2014 年,我去参加过一个沃尔沃 Sensus 车载互联系统的发布会,当时,他们就把它拔高到了「创新科技子品牌」的高度。在沃尔沃旗下,类似这样的科技子品牌,除了 Sensus,还有 Drive-E 以及 IntelliSafe,前者是指沃尔沃的动力系统,后者指智能安全系统。 所以当吉利说自己要推一个名为 iNTEC 的「技术品牌」,你或许能猜到它都会包括哪些内容了。实际上,iNTEC 下面共有五个技术模块,分别是高效动力技术 G-Power、人本安全技术 G-Safety、智能驾驶技术 G-Pilot、健康生态技术 G-Blue、智能互联车行技术 G-Netlink。 按照官方解释, iNTEC 这个名字,「iN」 代表智能 (Intelligent)、融合(Integration)以及潮流趋势(IN Trend),「TEC」 代表着科技(Technology)。 下面,我们分别来解析一下这五个大的模块。 G-Power:顾名思义,这部分和发动机、变速箱有关。不过这不算是我们关系的重点,作为吉利的潜在车主,你只需要知道,在未来三年内,吉利会在自己的 所有车型上搭载自主研发的 1.0TD、1.4T 发动机以及 7 速 DCT 双离合变速箱。这些新动力总成会在动力表现、燃油经济性、噪声、振动水平上达到更高的水平。另外,在吉利新落成的杭州湾研发中心参观时,我还看到了最新的 HEV 混合动力技术解决方案,和目前主流的办法一样,吉利也把电动机和变速箱集成在了一起。 顺便说一句,目前在新能源车方面,吉利基于帝豪车型做出了 HEV、PHEV 插电混动、纯电动三种产品。 G-Netlink:车载互联相关的技术。这个是已经量产化的东西,目前吉利 3.0 时代产品上都有搭载。说白了这是一套车载互联系统,亮点功能包括了语音控制、最新的高德导航车机版、G on Call 紧急呼叫中心、GID 账号体系、CarPlay 支持等等。在功能上,吉利的这套车联网系统还是很完备的,不过在产品形态和理念上,和上汽阿里的斑马系统还是有所区别。 G-Safety:这是和车辆、行人、乘员安全相关的主被动技术。很多吉利车主的车上都带有所谓「安全识别圈」的功能,实际上就是这个 G-Safety 的内容。它所涉及到的内容包括驾驶安全、驾驶辅助系统、信息辅助和安全警示、主动避祸、被动碰撞安全以及事故报警、救援六个方面。反映在产品配置上,比如低速主动刹车、盲区预警、并线辅助等等,都属于这个范畴。这个 G-Safety,在我看来很大程度上是和沃尔沃的 IntelliSafe 一脉相承的。 吉利这次还做了一个「零伤亡」承诺:到 2025 年,不会有人因为驾乘吉利新车而出现重伤或死亡。这个时间点比沃尔沃要晚五年,但是在我的印象里,吉利还是第一个敢对此作出承诺的国内车企。 G-pilot:看名字就能猜到,这是高级驾驶辅助系统,比较让人意外的是,吉利这次非常明确的公布了自己从驾驶辅助过渡到自动驾驶的路线图,共分为四个阶段。 G-Pilot 1.0:以高级驾驶辅助(ADAS)功能为特点,通过 ACC 自适应巡航、AEB 自动紧急制动、LDW 车道偏离预警等功能实现车辆加减速控制和信息预警。在这个阶段,目前其实已经有不少吉利车都搭载了相关配置,最直接的判断方式是看车头保险杠中间位置是否带有毫米波雷达。 G-Pilot 2.0:据吉利汽车研究院院长胡峥楠的介绍,在这个阶段,吉利将实现车辆纵横向动力学的联合控制,通过多传感器的数据融合提高车辆对环境的感知精度和可靠性,从而进一步扩大智能驾驶的适用范围并达到部分自动驾驶的能力。这个阶段表现在功能配置上,应该是全自动泊车。 G-Pilot 3.0:在这个阶段,车辆可以实现自动变道的动作,另外,车主还可以通过手机查看车辆的自动泊车情况,实现无监控自动泊车。另外,胡峥楠透露的一个重要信息是,未来吉利车将通过 OTA 的方式来逐步增强车辆的自动行驶功能。这和目前特斯拉所采用的模式是相同的。 G-Pilot 4.0:这个的实现节点是 2025 年,设想中的功能是完全自动驾驶,用吉利的话说就是「自动驾驶系统将提供完整的出行服务,汽车可以在无人驾驶的情况下提供门到门的接送。」结合时间和功能来看,这和目前国际主流车厂的时间表大体上是类似的。 G-Blue:以「车内环境」为主题的技术模块,功能包括从车内健康辅助系统、驾驶员疲劳监测系统、车内生命安全监测系统等等。当然,首先肯定是从空气净化开始的。这个我们不展开说了。 看到这儿你也能发现了,这个 INTEC,就是把目前吉利的技术储备和现有产品,打包在一起做了系统化的梳理,然后转化成市场端的「品牌」。整个内容没有太多出乎意料的点,不过在我看来,仍然可以给吉利点个赞。 原因在于,推出一个「技术品牌」,说明了吉利对于技术的重视程度,重视技术,其实就是重视研发。前面提到的那个吉利杭州湾研发中心,就是这种思维下的产物。我们参观了这个研发中心,硬件条件相当不错,而至于软件层面,也就是理念、体系、方法等,收购沃尔沃之后吉利在这方面的变化,大家是有目共睹的。 吉利杭州湾研发中心航拍 杭州湾研发中心试验中心里的 24 通道轴耦合道路模拟耐久测试仪器 其实,放到整个中国品牌层面来看,之所以大家觉得最近一年以来他们在产品上开始有进步,爆款车型越来越多,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研发实力、技术能力、设计能力的提升。 对于中国品牌来说,如果要讲提升自己品牌实力的方法,那绝对是研发,而不是抄袭、山寨。中国品牌们还是得树立起正确的「三观」。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GeekCar Weekly」日本很热
如果非要给过去这一周的汽车圈找个主旋律,我觉得应该是「 日本」。整整一周,我们被各种和日本有关的事情刷屏。 比如一汽丰田和广汽丰田两款混动车型的上市。丰田和雷克萨斯的混动大法虽然好,但是在我们固有印象里,从普锐斯开始,这些搭载了混动系统的车子就都不便宜,比同款汽油版贵上好几万是理所当然的事。但是这周相继上市的卡罗拉和雷凌混动版,却都给出了相对更有诚意的价格,和汽油版价差很小。 成本的降低应该是价格下降的主要原因,而从南北丰田铺天盖地的宣传攻势来看,他们对于这两辆混动新车,还确实是极度的重视。以前丰田的混动只是展示技术、定位小众,但是这次,丰田的策略说白了是把混合动力当成了一个常规动力配置来卖,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有点类似高尔夫的 1.4T 之于 1.6 自吸的感觉。混动车会因此而更快的普及吗?不是没有这个可能,至少在这两款车的对应论坛里,讨论混动版的帖子应接不暇。当然,因此也引发了特别多关于「 丰田比亚迪混动谁更强」 的争论。不过,不能否认的是,丰田混动大法确实是那种很「 务实」 的好。 另外一件关于日本的大事,是东京车展。日本人终于又找到了展示脑洞的机会,于是,不管是车迷还是科技迷,都被他们搞 high 了。比如基于 Leaf 的自动驾驶概念车,比如雅马哈的机器人摩托车手,比如复活了转子发动机的马自达 RX-VISION 概念车,比如近乎触摸屏狂热的日产 Teatro for Dayz 概念车……总之,为了诠释好「 科技 x 梦幻」 的主题,这帮日本人也是挺拼的。同事开玩笑说,相比「 东京车展」,叫「 东京机器人展」 好像还更贴切一点儿。 不过,当汽车的智能达到一定程度,它们和机器人又有什么区别呢? 从这一点来看,这次的东京车展,脑洞开的比法兰克福要大得多,而且让我意识到,日本人对于汽车科技,是怀有一种「 浪漫主义」 的。 混动上市,东京车展,这两个热点指向了两个极端,前者的实质是「 技术落地」,后者却玩儿命的带你畅想未来。很多人经常把注意力放在德国以及硅谷,但其实也得好好谢谢日本那些有点「 丧心病狂」 的设计师和工程师们,他们的「 极客指数」 也不低。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变道不打灯是病,这个技术能治
(转载自腾讯数码)防御性驾驶的前提非常简单,因为无法预测其他人在道路上的行为,因此我们必须主动保护自己的安全。但是现在,自动驾驶汽车已经可以检测司机的脉搏,这基本上使其赶在我们人类之前作出应对。在一项最新研究成功的帮助下,自动驾驶汽车未来所具备的道路导航能力或许会超越我们人类自己。 据报道,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电气工程专业研究所 Katherine Driggs-Campbell 和它的团队成功开发出了一种可判断人类司机是否会变道的算法,准确率高达 92%。曾经遭遇过无良司机突然变道的人都很清楚,这种预测对于道路安全绝对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研究团队是如何开发出这套算法的呢?据介绍,研究者会要求志愿者在模拟机器当中进行「 驾驶」,如果想要变道,他们需要按下方向盘上的按键来表明自己的这一决定。如此一来,研究者就能判断出是何种因素促使测试者作出了变道决定,比如其他车辆的位置,车辆行驶的速度,变道前车速是否有变化,留给变道的空间是多少等等。 随后,他们便会教计算机如何像人类一样思考。在初步测试当中,该算法的表现让人十分满意,准确地预测了司机是否会变道,以及变道的时间。 当然,让计算机来阅读人类的思想只是成功的一半——人类本身还需要习惯自动驾驶汽车的存在。专家认为,这其实是一种更大的挑战。虽然人类和人类操作的机器会对自己接下来的行为发出相似的信号,但机器的行为模式可能会与此不同。 Driggs-Campbell 指出,我们将会经历一个过渡阶段。在此期间,研究者们将会想办法确保自动驾驶汽车能够与人类进行清晰的沟通,并让人类去理解它们要做的事。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这几辆车,推动了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
自动驾驶时代,是终将到来的未来。以后的某一天,当你享受自动驾驶带来的便利时,可别忘了下面这些车。在历史上,它们都曾经推动了自动驾驶的发展。 「 美国奇迹」 1925 年 8 月,美国的电子工程师 Francis P. Houdina 借了一辆卡车,开始了自己的无线电控制汽车的环美国之旅。这辆车叫「 美国奇迹」,演示自动驾驶的时候,车子的「 驾驶员」 坐在紧跟在演示车后面的车子里,用无线电控制前面的车子。演示车可以在遥控下完成转弯,刹车,鸣笛等操作。为了展示这项技术,Houdina 在几年里走遍了美国。 未来的高速公路 在 1939 年的世博会上,通用公司展示了未来高速公路概念设想。他们设想了 1960 年代的高速公路自动驾驶情景:车子走上高速路之后,就会启动自动驾驶模式,按照预设的「 专属车道」 行驶。 1956 年,在 Firebird II 号概念车上,通用第一次配备了汽车安全和自动导航系统。1958 年,Firebird III 号概念车已经可以进行实际公路的自动驾驶测试了。通用在地下预埋了可以发射脉冲信号的电缆线圈,以此和车辆通讯,实现了对车子的自动驾驶控制。 聪明的导航系统 1966 年,斯坦福研究院的人工智能中心研发了一台叫做 Shakey 的产品,它首次实现了在真实环境下自动导航的功能。虽然这台机器当时只能在室内的的道路上完成自主导航,但是它在传感器技术和软件算法方面,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比驾驶员更靠谱 在 1971 年,英国道路研究实验室展示了一款和通用公司非常相似的产品。这辆车从外观上就能看出来是通过电脉冲系统来实现「 自动驾驶」 的,它初步实现了自动驾驶的基本功能。当年的科技媒体非常看好这套系统,称它比真人驾驶的车辆安全 100 倍。 用摄像头代替脉冲信号 1977 年,日本筑波工程实验室研发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基于摄像头来检测前方路况实现导航的自动驾驶汽车,以前通过脉冲信号进行自动驾驶控制的方式被革新了。这辆车可以通过摄像头,检测到道路上的白色标记来确定前进线路,不再需要提前把脉冲发射器埋在路面里了。 1983 年,DARPA 的 ALV(Automated Land Vehicle)项目也是类似,他们让车子拥有高度的自主权,通过摄像头检测地形,然后计算导航方案。 动态视觉 慕尼黑联邦大学的 Ernst Dickmanns 教授,在上个世纪 70~80 年代,开始研究动态的机器视觉系统。他和他的研发团队陆续开发了几辆试验用车。 团队第一次取得重大突破是在 1993~1994 年。在一个和奔驰合作的项目里,他们使用奔驰 500SEL 车型完成了一次 1000 公里的高速公路自动驾驶实验。他们也是通过摄像头以及其他多种传感器来实现自动驾驶的。 移动运算 卡内基梅隆大学从 1986 年开始研究自动导航系统。他们改装的一台雪佛兰汽车,命名为 Navlab 1,在这辆车的车厢里,装有五台运算设备,以此实现自我控制。但是它的前进速度只有 32km/h。 他们代号为「Navlab 5」 的车子是一辆由别人捐赠的庞蒂亚克,车子上的 PANS( Portable Advanced Navigation System)系统可以用来定位、控制转向和监控安全。 廉价解决方案 ARGO 是意大利帕尔玛大学参与的一个项目。他们的实验车和之前的自动驾驶车一样,也是使用立体摄像机来获取周边环境信息,从而规划出导航路线的。 这辆车在 1998 年完成了一次 2000 公里的自动驾驶之旅。这证明了,使用廉价硬件和摄像头来完成自动驾驶与导航是可行的。 DARPA 挑战赛 这个比赛应该很多人知道,我们 GeekCar 也专门写文章进行过介绍。第一届 DARPA 自动驾驶挑战在 2004 年举行,遗憾的是当年没有一只参赛队完赛。2005 年,斯坦福大学使用一辆大众途锐,跑完了全部比赛路程。这辆车不仅仅有摄像识别系统,还包括激光测距仪、长波雷达、GPS,以及几块奔腾 M 架构的主板。 在城市中驾驶 三年之后的 DARPA 挑战赛,场地从沙漠变成了城市。这次斯坦福大学的车队获得了第二名,Tartan Racing 得了第一。卡耐基梅隆大学也在那届比赛里确立了自己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地位。 自动驾驶车的「 工作」 越来越复杂:它需要像人类驾驶员一样,处理和其他车辆的关系、识别交通信号、躲避障碍,等等。 Google 2009 年,在支持了其他车辆参加 DARPA 挑战赛之后,Google 推出了自己的自动驾驶研究项目。到 2010 年,包括丰田普锐斯在内的众多车辆,已经在太平洋沿岸的街道上行驶了 14 万英里。他们团队里的许多人,都来自于 2005 和 2007 年 DARPA 挑战赛的冠军队。大计划就这么开始了。 自动驾驶的洲际旅行 在 2010 年,几辆自动驾驶车,从意大利帕尔玛出发,一路到了上海,总行程 1.3 万公里。这些车来自于意大利 Vislab 团队,车子导航系统使用的电力,全部来自于车顶的太阳能板。 聪明的摆渡车 法国的 Induct 公司研发了一款叫做 Navia shuttle 的小车。这辆车适合在校园里或者停车场里作为摆渡车使用,车子使用激光雷达传感器来感知周围环境,并且具备行驶线路自学习功能,最高车速为 … 继续阅读
福特展示最新灯光技术,可提醒前方行人和动物
近日福特公司展示了最新的前照灯原型技术,在夜间行车过程中一旦检测到前方出现的人、动物或者其他潜在危险就立即向驾驶员发出预警。 该系统使用远红外线相机识别诸如带着宠物遛弯的行人或者骑着自行车的人,并积极的调整前照灯的方向以便于驾驶员更容易发现前方的障碍物。此外遇到十字路口或者转弯的时候前照灯就会自动加宽照射范围,以便于改善驾驶员的视线。 据悉,该系统名为 Spot Lighting,福特表示该项技术还处于研发阶段,未来有望装备在下一代探险者(Explorer)或者 Fusion 上。 在夜间行车中一旦检测到前方有行人或者动物,汽车的导航屏幕上就会显示相应的图标,此外根据红色或者黄色来标记潜在的危险性。此外当汽车进行左转或者右转的时候,特殊定制的 LED 灯会随着车身的移动尽可能的展示前方转向的方向,让驾驶员更容易看到转弯的障碍物。(转载自 cnBeta)当然,最近 geekcar 还报道过福特另外一项和灯光、安全有关的新技术:发光车身。 点击这里 去看看吧。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一个关于赛车和科技理想的故事
这是一个关于赛车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前印地 (IndyCar) 赛车车手 Sam Schmidt。15 年前,一次严重的车祸让 Sam 大叔的第三和第四椎骨之间的骨髓遭到无可挽回的损伤。他自此终身瘫痪。 赛车手的意志远超常人。虽然下半生只能坐在轮椅上,Sam 大叔依旧创立了自己的车队和慈善基金会,生意做得是风生水起。不过总是有遗憾的。酷爱赛车的他,现在只能坐在轮椅上,看着赛车呼啸而过。 直到 2013 年,Arrow 公司的出现。 他们愿意和 Sam 的赛车队合作,一起研发一款仅仅用头部就能控制的赛车,帮助 Sam 大叔实现梦想。 他们的项目 SAM(Semi-Autonomous Motorcar),是将 2014 款 Corvette C7 Stingray 车型采用集成先进电子技术和人机界面进行了改装。一个具专业赛车手资格的四肢瘫痪驾驶者可以在专业赛道条件下,通过头部左右移动,吐气以及咬合来安全操控赛车。 技术之美 头部的左右转动控制赛车转向 Sam 大叔的帽子上嵌有 8 个红外线传感器,前挡风玻璃上安装 4 个红外线摄像机。当 Sam 左右转动头部时,摄像机可以捕捉到头部转动引起的反射光的变化(精确度达 0.1 毫米)。然后车载计算机分析得到的数据,作出指令来控制赛车向左或是向右转向。 吐气控制加速 Sam 大叔嘴巴含的是一个压力传感器,它对应的是油门。传感器能非常敏锐的捕捉到大叔吐出的气流,当大叔匀速吐气时,赛车平稳加速。当大叔猛地吐气时,赛车迅速加速。 通过咬合来刹车 要想刹车也简单,同样是嘴里的那个压力传感器。当 Sam 大叔下咬传感器时,对应的信号会传到刹车踏板,赛车安全刹车。 除了 Sam 大叔通过头部控制赛车之外,安装在车身的 GPS 每秒会进行多达 100 次的定位,当赛车偏离车道时,赛车会自动驾驶回到正常轨道。 2014 年 5 月,Sam 大叔终于重新回到了赛车场。终于他以 97 英里/小时的速度,在标志性的椭圆形赛道上驾驶了四个示范圈,成为了第 98 届印第安纳波利斯 500 大奖赛的一个合资格的驾驶者。 在印地 500 之后,他又驾驶了四圈,时速达到 107 英里/小时。Sam 成为了第一个在印第安纳波利斯站(IndyLights)高速驾驶的四肢瘫痪者,赢得了全球赞誉。 科技理想:让这个世界更美好 其实这并不仅仅是一个赛车的故事。 当身边的科技已经多到眼花缭乱的时候,我就在想,到底什么样的创新才是好的呢。 SAM 项目帮助一个残疾人拿回他曾经拥有的东西--开赛车的自由,追逐梦想的自由。这个技术未来还会帮助更多的 Sam 大叔们拿回自己的独立性,完成他们的心愿。 科技并不是为了炫酷,并不是为了装逼,并不是为了发朋友圈。让人们生活得更好,才是科技真正的意义。 希望有更多的科技能有自己的「 科技理想」,创造新的有趣的东西,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让每个人都能像 Sam 一样借助科技的力量,追逐自己想要的生活。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来自米其林的牛 X 轮胎科技
一直以来,米其林的轮胎创新技术就经常刷新整个「 轮胎界」 的性能标准,成为行业标杆。这篇文章将给大家介绍其中最新的几项产品。 Michelin Pilot Super Sport (PSS): 这款轮胎采用了多种复合橡胶,让轮胎在干湿不同状况下都能提供高水准的抓地力。这项技术创新最初是为赛车轮胎开发的,在胎面的左侧和右侧采用不同的橡胶配方。轮胎外侧采用的是专门为勒芒 24 小时耐力赛开发的碳黑增强弹性体,确保急转弯时的非凡耐久性能。轮胎内侧采用的是新一代的高抓地力弹性体,确保轮胎在湿地路面划破水膜,同时在最细微的不规整路面上仍能保持良好的抓地力性能。 特瓦伦带使得车辆在高负荷转弯时也能保证接触面产生足够的摩擦力(牵引力)。特瓦伦带束是高密度纤维,能够确保轮胎在高速运转状态下提供出色稳定性。Twaron® 的主要特性是抗滑阻力强。相同重量下,强劲而轻质的 Twaron® 的抗滑阻力是钢质纤维的 5 倍。 这款 PSS 轮胎不仅性能上到达高水准,在耐久性上也有 30000 英里的保证。 Michelin Defender: 这款轮胎产品最显著的特点是运用了高级 3D 凹槽纹路技术。这项技术使得轮胎的刹车距离最大减少 31 英尺(约 9.4 米),耐久比普通的轮胎增加 21000 英里。 Michelin Pilot Sport A/S 3: 这款轮胎的主要特点在于采用了一种新的 Helio 橡胶与葵花籽油的复合材料,轮胎中包含较多成分的二氧化硅。二氧化硅能够保证复合材料的强度,在湿滑路面上确保胎面纹路不变形。葵花籽油使得轮胎在湿滑路面和低温环境下能正常工作。具体测试数据:Michelin Pilot Sport A/S 3 在湿滑路面 50 英里每小时的速度下刹车距离位 121 英尺(和普通轮胎在干燥路面的刹车距离接近)。 米其林去年发布了他们的下一代产品 Premier A/S,最大亮点在于其宣传的「Safe when new. Safe when worn.」(新旧同样安全)的理念。如何做到这点呢? 这款新产品革新性的创造在于胎面花纹的设计上,米其林称这项技术为 EverGrip。 能够保持新旧同样安全是因为 Premier A/S 轮胎上有隐藏的沟槽,当轮胎磨损到一定程度时这些隐藏的沟槽就会显现。这款轮胎上有超过 150 条隐藏的沟槽会在轮胎磨损后及时排水,提供额外的摩擦力。 大多数轮胎的雨槽会随着磨损变得越来越浅,这样排水能力就减弱。不过 Premier A/S 胎面上的雨槽会慢慢扩张来排除与轮胎接触的水,这样就能保证轮胎始终具有较强的抓地力。(图片来自米其林、BMWblog)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GeekCar Weekly」捷豹路虎,你这是在装逼你知道吗?
捷豹路虎的研发负责人一定是个极客,要不然他们不会隔三差五就整出新技术。你必须得感叹,这帮人太能琢磨了。 这周他们又不老实了,搞出了「 遥控汽车」 以及「 自动调头」 技术。 所谓的「 遥控汽车」,就是用手机 App 控制车子行驶,用来在路况凶险的地方帮助大路虎顺利过关。不过,这个技术最高支持的车速只有 4 英里/小时。至于「 自动掉头」 功能,就更容易理解了:以前你在窄路上想调头,需要揉好几把才行,有了这个功能……虽然还是照样得揉几把,但至少可以自动完成了。 是的,我们承认你们的路虎能越野,也承认你们的车子很大很长,但是,你们这样装逼,让那些开十万块车子的人怎么想?嗯,他们一定想的是,这功能太 TM 实用了,我也想要…… 好吧,这还不算什么,这周他们还有更神叨的技术展示:通过系统内置的传感器来读取司机的脑电波,来判断他们是不是累了,是不是开小差了。如果检测之后系统认为他们不适合继续驾驶,就会通过方向盘发出震动提示。 这也太玄乎了,对吧? 其实捷豹路虎并不是最近才染上天马行空的毛病,以前他们就推出过各种黑科技,比如透明引擎盖、透明 A 柱技术,甚至还有被称为「Bike Sense」的探测系统,可以通过车内的颜色变化、声音以及振动来提醒司机注意潜在的安全事故,比如那些永远「 神出鬼没」 的自行车和电动车。这些技术全都是为了尽最大可能的消除司机的视线盲区,开过车的人都懂的。 不过,以上说的所有技术,都还没应用到量产车上。那些把「 钱拿走,东西我要了」 作为人生信条的同学,你们再等等吧。 对了,在自动驾驶方面,他们也没闲着。这周,据国外媒体报道,他们正在和福特、英国政府展开合作,在英国展开自动驾驶项目的测试。 看来,这些腐国人民不光会搞基,玩起技术来也挺认真的。只不过,希望这些技术都能快点儿投入量产,潜在买家们没准早就准备好了拿这些东西跟人炫耀。等等,你们忙着挣钱,一定没时间看这些和汽车科技有关的新闻。人家捷豹路虎一个劲儿的在行车安全上花心思,你们想的却是怎么才能把「 奇瑞捷豹路虎」 那几个字抠的不留痕迹。 那我们呢?既然没办法阻挡捷豹路虎玩高科技的脚步,至少跌个没完的股票能把我们拉回现实。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加速车联网落地的五项前沿技术
50 年前,Gordon E. Moore 敏锐地觉察到「 在集成电路中,晶体管数量将每隔 2 年增加一倍」。Moore 这一定律一直引领着整个半导体行业的未来发展。 今天,在 Moore 认为可容纳数千个晶体管的裸片空间内, 已经能够容纳多达 20 亿个晶体管了。而在经历 50 多年芯片技术的指数级增长之后,这个行业即将迎来另一巨变。随着物联网时代的到来,我们有望生活在一个由超连接主宰的世界。 在物联网这一广阔的领域中,车联网是增速最快的细分市场之一。这一开创性的变革对于汽车设计所带来的影响尤其受到了中国市场的关注。 互联汽车一路向东 2010 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领先的新车销售市场。截至 2020 年,中国有望占据全球新车市场需求的近 35%。今天,人们对于车载连接集成的关注度也正在急速升温。 互联汽车的核心理念在于利用半导体芯片实现连通性。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分析师预测到 2020 年每辆车上的芯片数量将接近 1,000 个。下面让我们来更加深入地了解促进车联网发展的各种领先技术。 Wi-Fi 无线连接 车载 Wi-Fi 就像一个游戏规则的改变者。分析师们预测,截至 2019 年,支持 Wi-Fi 功能的车载应用数量将增长 8 倍。在最新的无线 802.11ac 标准的基础上集成 5G Wi-Fi 技术,将能够让驾驶员与乘客通过畅通的 5 GHz 信道把移动设备中的内容同步并传输到车辆的信息娱乐系统以及后座显示屏上。 汽车制造商可以利用车载 Wi-Fi 实现软件升级和新特性。驾驶员可以使用移动设备远程查看其车辆位置、油量与里程,同样也可以在同一移动设备上接收关于车辆性能与诊断的预警信息。此外,车载 Wi-Fi 技术还可以搭建移动热点,在不依赖蜂窝设备且移动的状态下实现与网络的的连接。Wi-Fi 同样有望在 V2X(vehicle-to-everything)通信和实现无人驾驶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在支持千兆及以上速率的相关标准不断发展的情况下,Wi-Fi 的优势更加明显。 基于最新 802.11ac 标准的 5G WiFi 技术能够让驾驶员与乘客在车内将移动设备的内容轻松同步并传输到车辆的信息娱乐系统和后座显示屏上。 Bluetooth 与智能蓝牙 多年来,蓝牙已成为使用车载免提手机的代名词。被称之为「 智能蓝牙」 或「 低功耗蓝牙」(BLE)的节能技术是车载蓝牙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技术之一。借助于 BLE,蓝牙在极少电量下就可以工作,充过一次电后,电池电量可维持数月甚至数年之久。 智能手表、血压计、脉博监测仪、酒精监测仪或者血糖监测仪等将成为第一波实现与车辆连接的可穿戴设备。目前,苹果与安卓系统已支持低功耗蓝牙(BLE)技术,低功耗生态系统也已逐渐成形。随着博通公司及其它公司推出支持蓝牙低功耗(BLE)功能的半导体芯片,这个生态系统将在不久的将来扩展至车辆领域。 智能蓝牙连接(Bluetooth Smart Ready)技术将在车辆与可穿戴技术连接的实现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包括实现监测疲劳驾驶、血液中酒精含量以及血糖水平等生物计量指标的连接。 近场通信(NFC)与移动支付或非接触式交易相关的近场通信技术(NFC)的发展也受到了汽车行业发展的推动。通过利用 NFC 技术,驾驶员仅需轻触即可实现移动设备与控制面板的配对,无需再在两个独立屏幕上浏览菜单。 此外,在挡风玻璃中集成 NFC 技术还能让 NFC 支持数字密钥交换认证、用户配置文件与车辆信息等数据交换的功能,这将极大简化租车流程。NFC 支持的数字密钥应用还可以拓展至其他任务,例如移动支付以及出入受限制的大楼或停车场。 借助 NFC,驾驶员可以通过轻触实现将移动设备与控制面板的配对连接。无线充电将成为车辆的标准配置,实现真正的多设备即放即充的体验。 无线充电 设想在不使用多个充电器与插座的情况下,在类似中心控制台这样的单个平台上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以及智能手表等多个设备充电的场景。无线充电技术真正实现了自由的「 即放即充」 的新体验,并且可兼容多种智能设备。而共振式无线充电技术则具有支持多个接收器的单发射天线设计和综合无线电力控制系统,并且能够通过非金属表面传输电力。 在物联网的世界里,用户将持有多个互联网接入设备,因此推出单一的端到端无线电力解决方案变得势在必行,汽车制造商已经开始将这一功能特性纳入到未来车型的设计计划中。 以太网安全性 配备联网与终端的车辆最需要的是什么?答案是网络主干。数十年来,以太网一直是全球最受欢迎与最可靠的网络技术。全球以太网标准长期以来已成功、安全地部署于动态的、不断发展的环境内(如企业网)。基于高带宽、性价比、普遍性与内在的网络安全的特性,车载以太网的应用与日俱增。 车载以太网为车联网应用进行全面优化,能够提供经验证的标准与最大的的汽车网络的安全性。 车载以太网将专业、独立的系统集成于一个集中、安全的平台之中。多个站点可以使用单一的数据传输协议并同时访问与交换信息。从设备无缝连通性到高级的驾驶员辅助特性,以太网具备的成本效益能够将豪华车型的安全性及休闲娱乐特性引入中级经济车型当中。这些固有的特性只是以太网能够在未来互联汽车行业发挥关键作用的众多原因之一。 未来之路 50 年来的不断创新,缔造了 1965 年时几乎无人能够想象的世界。展望未来,分析师预测到 2025 年时,所有新车将全部实现「 互联」。随着交通发展前景的演变,技术的持续加速发展将全力协助开发人员充分满足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体验真正互联的需求。(转载自电子工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