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分时租赁+拼车模式三位一体,这家丹麦公司的野心实在太大
当滴滴和 Uber 合并之后,似乎再进入共享交通行业就不是那么明智了。毕竟,在巨头统治的领域小公司很难生存,但是一家来自于丹麦的公司表示不服。 这家公司的名字是「Spiri」,他们想要通过前所未有的拼车业务,来减轻大城市的交通压力,因为他们觉得现有的城市交通效率还是很低。所谓的保护环境、缓解交通拥堵都是情怀,还是来看看这家公司的套路是什么吧。 Spiri=分时租赁+拼车 Spiri 公司的拼车业务从形态上来看,就是「 分时租赁+拼车」 的综合体。作为用户,你既可以扮演司机的角色,又能成为一名普通用户。按照 Spiri 公司的规划,他们的项目会在 2017 年投入运营,主要会分为三步走: 1. 推出拼车业务,和现在的 Uber、滴滴的拼车没什么区别; 2.Spiri 公司将会设计出自己的电动车,并把这些车用于分时租赁; 3. 业务发展成熟后,用户可以选择成为司机,租一辆 Spiri 公司的车。同时,这辆车也可以选择成为「 顺风车」,系统会给司机方分配顺路的乘客。 在这种方式的交易中,乘客会承担顺风车费用。按照 Spiri 公司的说法,收费标准会根据公共交通的价格来制定。作为回报,司机方则可以免去此次租车费用。 Spiri 公司的 CEO 是 Stefan Holm Nielsen,他之前是阿斯顿马丁的高级研发工程师。为什么他会选择以「 分时租赁+拼车」 的方式来做共享交通?他是这么解释的: 「 我们在交通方面花费了太多能源。现在的电动车正在逐步进入正轨,但它们应该做得更轻,并且大家可以共享。和其他车相比,Spiri 电动车的能耗降低了 50%。把车和我们的拼车业务相结合,每个人出行的能源消耗会大幅降低。这可以缓解交通拥堵,保护环境,对于乘客来说也非常划算。」 Spiri 还是一家科技公司 除了分时租赁+拼车的模式,我们其实对于这家公司的电动车也很感兴趣。 Spiri 公司还有一位高管叫做 Peter Carlsson,他是前特斯拉董事会成员,曾负责供应链管理。关于这款车,他透露了部分细节:「 我们正在尝试去掉对于日常通勤没有价值的部件,比如它没有内饰面板、没有涂装,只有传统汽车 1/4 的部件。这辆车会是现在和未来自动驾驶汽车之间的一个桥梁,让用户的出行花费非常低。」 虽然听上去很简陋,但这辆车非常注重「 空间」,Carlsson 说:「 它的腿部空间比奔驰 S 级还要大」。除了这款车之外,Spiri 公司还要在 2017 年下半年推出自动驾驶原型车。 显然,Spiri 公司不想只把自己定义为拼车公司,或许他们觉得自己更是一家科技公司,而做拼车业务只是他们的一个切入点。他们的工程师大多来自特斯拉、阿斯顿马丁、宝马、DriveNow(宝马集团的分时租赁项目)、Rimac(罗马尼亚的电动车公司),最终,考验他们的会是自己造的车和自动驾驶技术。 从拼车业务的角度出发,这种「 分时租赁+拼车」 的路线是否能走通,最终还得要看用户基数是否足够大。考虑到中国网民的数量和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或许把 Spiri 公司的模式放在中国北上广地区可能更为合适? 对于 Spiri 公司的用户来说,无论是作为乘客还是司机,都可以用很低的成本来完成市区的通勤。互联网时代,就得追求良好的「 用户体验」。这种出行服务的用户体验,一方面依靠 Spiri 公司制定的游戏规则来保证,另一方面取决于用户群体的素质。 不过价格低了,用户是爽了,以后 Spiri 公司想怎么赚钱?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拼车市场:别急,还没完事呢
不太久的曾经,我手机里有个 App 文件夹名字叫做「 用车软件」。里面星罗密布好几个相关 App,包括拼车类的。不过到现在,留下来并且常用的就 2、3 个了。 最近几家拼车软件都在或明或暗的较着劲,身边小伙伴乐呵呵的感叹,上下班用了优惠券之后花几块钱就能通勤,突然有种「 共产主义社会」 提前到来的幸福错觉。那么,拼车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市场? 拼车的壁垒有多高? 其实拼车市场的进入门槛并不是那么高,所以这也是初期「 百花齐放」 场面出现的一个原因。不过随着用户量的积累、产品细节的不断优化以及营销和资本的助推,这个壁垒是在逐渐提高的。 整个拼车市场的增量还有很大空间,所以还没有到「 短兵相接」 的最后关头。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已经过了「 群雄逐鹿」 的阶段,爱拼车的「 死亡」 就揭开了拼车市场快速淘汰的序幕。嘀嗒的迅速成长,天天用车、51 用车结盟百度,滴滴顺风车的强势进入甚至是人民优步(宽泛意义的拼车服务)的本土化落地等等,让其他一批还没有来得及快速「 上位」 的拼车 App 提前被宣告了「 死期」。 至于留下来的这些公司,还没有到「 尘埃落定」 的那一步,不过差距和变化正在很微妙的发生着,算是一个逐步的「 定型期」。区分度不大的拼车市场,可以借用天天用车 CEO 翟光龙说的一个词来形容当前的格局——「 纠缠」。 「 补贴」 过猛,悠着点儿 补贴这东西在中国移动互联网时代完全成了标配:从美食外卖类平台漫天纷飞的各种券,再到那场记忆犹新的滴滴快的烧钱大战,补贴在拼车里面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就像 GeekCar 曾经采访过的一些拼车 App 公司,开始都是用一定的补贴吸引车主和用户,并且教育他们。对于补贴这件事,我承认它很重要。 而从用户的角度来看,拼车需求的 High 点很明确——一是能拼到车,二是价格划算。前者包含了拼车的成功率以及拼车的响应时间,基于此,如果便宜那更好。 补贴背后依靠的是强大的资本,滴滴顺风车依靠阿里腾讯,51 和天天背靠百度,嘀嗒也融了 1 亿美金的 C 轮,巨头们已然集结,补贴会是整个拼车市场里面的一剂猛药。 不过仔细想来,这剂猛药或许也会产生副作用。 我们来看看各家大概的补贴情况:就在今天(6.17),51 用车北京「 全城免费拼车」 活动的火爆程度让系统都几近崩溃;嘀嗒今年以来对于补助算是比较「 理性」 的,评价 5 星一般 10 块钱的补贴;滴滴顺风车目前的补贴延续了之前的激进,高峰期补贴司机一单 35 块,乘客也是每次有金额不等的优惠券;而天天用车的翟光龙肯定了补贴的必要性,但是也客观谈到「 和滴滴顺风车相比,天天用车肯定不能,也没法硬碰硬」。 补贴「 过了」 的副作用我想以「 顺风车」 为例来分析一下。我们得明确拼车的目标群体需求是什么:主要是上下班的顺路搭乘以及少许的其他顺路情况,这就决定了车主和乘客的来源。滴滴顺风车的大力度补贴吸引普通车主加入的时候也转移了很大一部分滴滴平台上的快车司机以及所谓的「 黑车司机」。在「 抢单」 过程中,最符合拼车本质的那些优质车主们会遭遇接单困难,那么「 顺风车」 产品也就失去了本质的东西。 何况补贴不是永久的,当补贴潮水退去,这些严重「 趋利」 的司机们肯定会粉转路人,到时候乘客也会明显感受到平台上拼车响应速度的变化。一言蔽之,这样的补贴让产品背离了「 顺风车」 的初衷。 当然也得承认,药效还是很猛的,上线不到 3 周的滴滴顺风车在北京的日单量已经达到 10 万+,而且正在往其他主要城市扩张。不过滴滴顺风车业务在滴滴里面一下子上升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这让它和自家的快车业务有了矛盾,两者自然地左右互搏。出租车、专车、快车、顺风车这几大业务之间在内部也形成了「 竞争」,公司内部的资源分配,财务投入等等都变得很微妙。据不愿具名的朋友透露,目前滴滴可能考虑把顺风车业务从滴滴 App 里面分离出来,作为一个单独的 App 产品。 变化太快,变数很大 有咨询机构的报告称,4 月份嘀嗒已在拼车市场的份额已经超过了 60% ,不过具体的数据我们无法做更精准的核实。但是,市场上目前还算活跃的几款拼车 App,我认为他们都还有机会。因为变化太快,未来的半年内变数一定会很大。 目前这几家 App 除了深耕已有的几大城市以外,还在积极扩张布局二三线城市。就拿北京为例,即使没有一家能完全掌控帝都市场,他们对外的扩张步伐仍然很快。这里面的逻辑很简单:扩张的边际效益仍大于扩张的边际成本,同时更大的用户量也是为下一步做准备。 产品口碑的积累,再加上产品细节方面的优化探索,我觉得是接下来大家硬磕的地方。 当我向天天用车、嘀嗒拼车等问及他们今年或者一个季度的具体目标时,他们都不约而同的笑着回答——目前的情况是每周甚至每天都在进行目标的制定和调整,拼车市场在几个月里也许就会发生不可预知的大变化。 我思忖着:也许同样都有百度投资的天天和 51 会「 联合」?嘀嗒能否继续保持着「 先发优势」?滴滴顺风车能否复制打车业务的成功策略?甚至另一个强大力量 Uber(人民优步)在中国的拼车市场又会是一个怎样的变量? 变化太快,变数很大。拼车市场的纠缠还会继续下去,大家且行且关注。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拼车市场来了大玩家,优势背后暗藏哪些危机?
(本文转载自腾讯科技,分析:相欣)【研究结论】1. 滴滴顺风车入局拼车市场,其拥有的优势是过去三年所积累的海量数据和用户画像,产品无需冷启动且天然具备社交属性; 2. 嘀嗒拼车、51 用车、天天用车等最早入局拼车领域,已有用户积累和品牌沉淀。在体验为先的拼车市场,滴滴顺风车即便再次掀起补贴大战,也不会轻易像占据出租车市场那样迅速登顶拼车这个增量市场; 3. 与市场中其他玩家的激烈竞争相比,来自滴滴快的内部业务竞争的危险系数更高。 序·进击的「 巨人」 6 月 1 日,滴滴顺风车终于正式上线,这个被滴滴快的内部称作「 激进」 的业务无疑将搅动拼车市场这一池春水。 有数据显示,滴滴顺风车已招募 100 万车主和 200 万乘客。本月内滴滴顺风车将在上海、深圳、杭州、广州、天津等 26 个城市上线,7 月将在全国范围内上线。滴滴期望在一个月内,顺风车订单量达到 10 万单,年内超过 100 万单。 滴滴顺风车近乎于「 疯狂」 的推进速度和强度,会给之前市场中存在的其他玩家带来多大影响?是否会像抢占出租车、专车市场那样抢占到拼车这个增量市场?以及拼车市场会产生哪些变化? 一、滴滴顺风车核心竞争力 ·无需冷启动 实际上,滴滴顺风车的车主和乘客通过滴滴快的原有平台,就能以非常低的成本迁移过来。与其他拼车软件相比,庞大用户量和软件下载量是滴滴顺风车的有力保障。因此无需冷启动,以低成本实现用户和车主的转换。 ·海量数据积累 滴滴快的平台上已经积累了非常多的用户行为和用户画像,包括经常使用的出行方式和支付方式。综合这些信息,滴滴快的能够准确地判定乘客和车主是否值得信任,这对于拼车软件来说是很占优势的竞争力。 ·较高技术门槛 顺风车作为 C2C 的平台,拥有较高的技术门槛,通过技术积累可更好地解决匹配、发单、接单等各方面的技术问题。 ·天然社交属性 滴滴顺风车倾向于自然的连接和匹配,放弃打分评价,采用标签评价的方式。未来,顺风车也会根据车主和乘客的标签,进一步为用户匹配相似的同路人,用户将有机会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此外,滴滴顺风车已经可以绑定微信账号,后续顺风车的社交也还会和微信做更多的连接。 二、风险预警 ·外部同行业竞争 滴滴顺风车入局相对较晚,但凭借其在出租车和专车市场的补贴大战经验,一旦将补贴蔓延到拼车市场,必将掀起新一轮资本狂欢,但未必能够「 如鱼得水」。 从数据上来看,作为拼车市场的前三强 ,嘀嗒拼车、51 用车、天天用车几乎占据拼车市场超过 95%的份额,即便滴滴顺风车具有上述几点优势,仍然具有较高的竞争壁垒。 以拼车市场中份额最高的嘀嗒拼车为例,嘀嗒拼车在 13 个城市开通了拼车业务,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杭州、南京、苏州、武汉、西安、郑州、重庆、成都,这些城市基本上都是汽车保有量前十名的城市,属于人口密集的大城市。 用户量方面,截至目前,嘀嗒拼车用户 下载 超过了 430 万。其中,有超过 30 万的认证车主,剩余 400 万的用户里,约有 200 万是有车的用户,每天的搭乘需求超过 30 万,实际的搭乘超 15 万。 不久前嘀嗒拼车宣布完成 1 亿美元 C 轮融资,该轮融资由崇德投资领投,挚信资本、易车网和 IDG 等跟投,创下拼车应用最高融资记录。融资后,嘀嗒拼车增加市场推广费用,保持对车主和用户的补贴,目标是日活跃订单数超过 100 万单,扩张至 100 个城市。 无论是出租车、专车、快车还是即将登场的顺风车,滴滴快的一直都在借助资本补贴的巨大力量聚拢用户、抢占市场。包括出行市场的其他玩家在内,竞争背后的关键在于,提高接单率,完善用户体验,满足用户的出行需求。在嘀嗒拼车、51 用车、天天用车已经积累了一定用户和口碑后,滴滴顺风车弯道超车的难度很大。 ·内部跨业务竞争 滴滴顺风车上线后,滴滴快的六大业务均已齐全,包括出租车、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和公共交通。其中代驾和拼车将会是滴滴快的下一阶段重点发力的业务。 除了来自外部的竞争之外,滴滴顺风车还有一个隐形的敌手,这也是其面临的最大问题,即滴滴快的旗下快车业务带来的市场挤压。 从定价来看,滴滴顺风车在北京计价规则是 10 元起步价,再加上每公里 1 元的里程费,99 元封顶。采取预约方式,限定只能预约 20 分钟之后的订单。但在不同城市,滴滴采用了不同的收费标准,起步价为 5 元到 10 元之间,里程的分摊费基本为每公里 1 元。 滴滴顺风车本身非但不盈利,还要为培育市场投入长期补贴,相比于快车,滴滴顺风车如果不能做到足够的差异性,很容易受到快车市场挤压。 ·政策风险 去年元旦,北京出台《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关于北京市小客车合乘出行的意见》,力促拼车合法化,但也有严格限制。 比如《意见》第五条规定,「 上下班通勤合乘和节假日返乡、旅游合乘各方当事人,可以合理分摊合乘里程消耗的油、气、电费用和高速公路通行费用。」 其中有两个标志体现,一是顺路,二是收取费为成本的 50%,也就是说不以盈利为目的。 而目前,滴滴顺风车对车主和乘客的合乘线路有所限制,要求一致;但对于车主接单的单数并没有严格限制。 三、新玩家带来的变化 移动互联网在改善传统生活方式上提供了很多可创新的机会,包括打车软件、专车等都是在过去原有的出行生态中衍生出的新出行方式,相比较而言,拼车则是一个过去不曾出现过的市场。 自 2015 年年初,拼车领域的竞争开始激烈起来,但相对于发展较为成熟的出租车、专车市场,仍然尚未出现市场份额遥遥领先的巨头公司,可以说整个拼车市场还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并将会发生下述变化。 ·拼车领域投资接近饱和 从资本层面来看,随着资本雄厚的巨头接连进入拼车市场,早先发起拼车项目的创业公司纷纷加快融资进程。今年 4 月,天天用车和 51 用车先后获得来自 百度 、红杉资本的数千万美元 C 轮融资;嘀嗒拼车于 5 月完成 1 亿美元 C 轮融资。 拼车市场基本已经被现有玩家抢占,且此领域的融资也基本被这些玩家融完,后来者很难进入。 ·进入整合阶段,跑在前面很重要 滴滴顺风车的入局,预示着拼车领域将逐渐成为巨头们的战场。从市场需求方面来看,拼车的需求和频次相对较低,能否出现下一个估值十亿的公司很难判定,并购的可能性则更大。
滴滴顺风车体验日记:牺牲体验换来的实惠
计划在 6 月 1 号上线的滴滴顺风车,在上周六悄悄上线了。前前后后宣传了好几个月,稿子也写了好几篇,还没上线就搅得拼车市场「 人心惶惶」,他终于来了。 等了这么久,到底滴滴推出了一个什么样的产品呢?为此我们的小伙伴 Jony 专门去注册了滴滴顺风车的车主,用他的津牌 01 款宝来。这辆车曾经注册过嘀嗒,Uber 等无一例外都失败了。从这一点就能看出,顺风车的门槛其实很低(此处真的不是黑你车)。 昨天一下午,Jony 同学一共接了三单,回家之后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根本挣不着钱啊。计算下来,确实能在抵消油费之外略有盈余,但付出的是极大的时间成本。被他吐槽的除了挣不到钱,还有坑爹的交互体验逻辑。由于某些不知名的原因,用户想要取消 Jony 的订单,但是找不到取消的按钮。这也导致他未取消订单过多,不能接新单。 听他这么一说,我想结合着车主和乘客的角度来分析一下滴滴顺风车的使用体验。 交互逻辑不清楚 整个使用流程大概是这样的:1. 乘客预约下单 2. 司机接单 3. 乘客点击客户端前往 4. 司机点击确认将乘客送达 5. 乘客付款 6. 双方评价。 实际体验下来我发现人机交互相当混乱。没有注册过车主的用户也可以在乘客和车主的选项之间切换,导致我经常找不到自己已经下的订单在哪。 在车主端,用户可以看到待处理、附近订单以及顺路订单。还可以设置自己的路线,这样系统就会推送顺路订单。不过虽然我可以看到这么多车主端的信息,但是却没有在里面找到注册成车主的入口,请原谅我的愚蠢吧。最后我才发现,「 乘客」 需要点击「 接单」,才会提示完善注册信息,隐藏的很深啊。 和嘀嗒拼车相同,当车主接单后,乘客是可以看到车主的车辆信息的。这就导致乘客可能会因为车辆档次的问题取消订单,会给车主的体验造成很大的影响。这一点其实可以参考 51 用车的做法,将车辆划分等级,然后设置不同的价格。 还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在使用顺风车之前,滴滴提示我绑定微信。绑定之后顺风车的头像和名字就跟微信一样了。或许这是滴滴顺风车在「 社交」 上面埋的一个伏笔。 用这个划算吗? 除了略显混乱的交互,费用其实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考虑因素。不管是车主还是乘客,使用一款软件的前提应该都是能在相同情况下挣得更多或花的更少。 先来看乘客端。我们将滴滴顺风车与目前市面上比较常见的同类产品嘀嗒拼车,51 用车来进行比较。三家的计价规则分别如下(从左到右分别是嘀嗒拼车,滴滴顺风车,51 用车): 以北京为例,我们发现超过 30 公里之后,51 用车的 45 元封顶是最便宜的。30 公里以内的话,10 公里时最便宜的是顺风车的 17 元;20 公里时最便宜的还是顺风车的 27 元。不过三者之间的差距就是两三块钱,区别不是很大。因此影响选择的最大因素就是补贴力度以及叫车的难易程度这两点了。 我们再来看车主端的补贴,除了完成每单的固定收益之外,滴滴顺风车还会给车主一定程度上的补贴。(6 月)可能你会被上面的高峰期双倍所吸引,但是由于滴滴设置了奖励上限,而且每天的补贴最多也就是四单,所以这个补贴活动只能看做是前期吸引车主的一个手段。和 Uber 的高额补贴相比,显得没那么疯狂。所以,这次的顺风车终于算的上是名副其实的「 顺风车」 了。 至于刷单的问题,是任何平台都不能避免的。在之前我还幻想滴滴会有一些特别牛逼的算法来预防这个现象。为此我和 Jony 也冒着被封号的危险尝试了一下(别报警),但结果是很轻松的就完成了一次刷单,而且车主和乘客双方都没有产生实际的位移。虽说滴滴不差钱,但是怎么预防这个问题还是需要有相应的解决方案。在匹配订单之后,不管是在司机端还是乘客端,滴滴应该都没有对 GPS 轨迹进行跟踪。当然,在拼车平台上,这是理所应当的。 不过,如果滴滴顺风车取消了补贴,刷单这种情况应该会随之减少。 总结一下 总的来看,滴滴顺风车产品并没有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拼车的本质倒是蛮纯粹。整个交互逻辑让我觉得这次上线还是有些仓促,用户使用流程中还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也需要在不断地使用中进行优化。 同时,顺风车作为滴滴 App 里的全新版块,总是让我觉得和其他产品有些格格不入。这应该也是由于拼车在本质上跟专车打车出行的区别,其中的契约精神和使用流程都有着巨大的差异。车主和乘客的关系不是简单的服务关系,更多的是同行。 对于滴滴来说,进入顺风车市场的时机其实已经不算早。除了在价格上拉开差距之外,改善目前还有些混乱的用户体验也是当务之急。一个好的产品还是需要慢慢打磨的。
「GeekCar Weekly」互联网模式下的出行,应该给钱吗?
这周的节奏是由易到的电梯海报引起的。当易到贴出那张看似与 Uber 暧昧无比的海报的时候,我已经意识到,这周的出行领域会有大新闻。 就在 5.21 当天,易到推出了「 免费搭车」 的活动,并且提出搭车就应该是免费的这个概念。用户选择易到出行时选择免费搭车选项,即有概率叫到 0 元的易到专车。这也看作是在滴滴顺风车发布前,易到的一次「 截胡」 行动。不过目前来看,易到的搭车产品还是处于招募司机阶段,此时的优惠也可以看做是专车免单的优惠,叫到 0 元车的概率也不是很大。 两天之后,滴滴快的宣布在全国 12 个城市推出「 免费坐快车」 的活动。从 25 号开始,在每周一,用户通过滴滴快车出行可享受每天两次 15 元的免单。整个活动总共持续四周,预计补贴用户 10 亿元。但仔细分析一下的话,每单 15 元的免单与目前拼车软件的补贴力度其实相差不大。因此与其说是免单,倒不如说是另一种形式的补贴。 双方都在用「 免费」 的概念进行宣传,只是实施起来的措施大不相同。不管形式如何,让用户享受到实惠才是根本。 这周,北京发布了新的新能源车政策,其中最大的亮点就在于包括特斯拉在内的一批进口纯电动车已经进入了不限行的范围之内,6 月 1 号开始正式实行。但与此同时,天津宣布购买特斯拉可不用进入摇号流程而直接获得牌照。相比于天津兄弟,北京政府的动作看起来还是有点「 落后」 了。 说到特斯拉,外国人用无人机拍到了正在建设的超级电池工厂。这座工厂从去年月开始建造,位于内华达州的里诺市周边的一个沙漠中,占地面积 1000 万平方英尺,建成之后将会成为全球最大的工厂之一。Elon Musk 在 Twitter 上称,无人机拍摄到的只是一个试验工厂,占总规划面积的四分之一。预计在明年,整个厂房就会投产,进行电池组的生产。 互联网公司的造车运动在这周也出现了新的面孔。前奇虎 360 副总裁沈海寅宣布其造车计划。整个计划是从去年开始,这周正式对外公布。沈海寅成立的智车优行公司,采取的是同时开发智能系统以及整车的模式,未来也会考虑将自己的智能系统出售给其他的整车厂商。整车硬件会以成本价出售,利用后期的软件服务来盈利,类似于手机界的小米。当然,对于互联网公司造车团队来说,运营方面会有优势,但整车的大批量生产制造流程还是必须要面对的大问题。 明天,亚洲消费电子展(CES Asia)就要在上海开始了,一大波媒体老师在今天也已经抵达上海。就在今晚,奥迪率先发布了奥迪 R8 e-tron,百公里加速 3.9 秒,最高时速 250km/h,纯电动续航里程 450 公里,充电时间小于 2 小时,并且展示了相关的自动驾驶技术。明天还将会有大众、福特、凯迪拉克等等汽车厂商发布相关的新技术新产品。同时,大量的汽车科技相关软硬件产品也都将会展出。也请大家持续关注我们的报道。
财大气粗的滴滴推出顺风车,别人还怎么玩?
就在最近,酝酿了小半年的滴滴顺风车页面终于在滴滴打车 App 里出现了。和之前的专车服务一样,这个主打拼车概念的服务同样没有单独使用一个全新 App,而是作为一个新增的版块。目前这个页面还处于招募车主的阶段,等到正式上线之后就会提供在线拼车的服务。 由于拼车服务的合法性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话题,因此在随着各地政府出台了各种管理规定等等政策来支持鼓励拼车出行之后,拼车的市场才逐渐明朗起来。大概的时间节点是在今年年初,在这个时间前后出现了一大批拼车软件。 在滴滴顺风车进入市场之前,拼车业务主要还是集中在几家相对较小的公司,例如嘀嗒拼车,51 用车等等等等。Uber 的「 人民优步」 以及快的的「 一号快车」 业务,虽然在推出的最初都是打着拼车的旗号,但经过实际的体验之后却还是以专车的形式在运营,唯一的差别可能就是在价格上会贴近拼车服务的定价原则。在这一点上,快的以及 Uber 的行为看起来就有那么点名不副实的意味了。 作为行业巨头,滴滴在去年年底融资超 7 亿美元并且在今年情人节与快的合并。目前的体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国内的任何一家同类公司。而且如果你想在现在的互联网行业找到一家企业身后同时站着「 阿里爸爸」 和「 企鹅妈妈」,相信除了滴滴快的之外也没有别的可能性了。 而在出行领域,补贴是永远的主旋律。 基本上所有出行软件打开市场的方式都是大量的补贴。烧得起钱才能活下来,这样的思维基本上已经成了行业内的共识。但目前的拼车市场暂时还没有资本巨头的出现,处于一个相对平稳的时期。一旦滴滴进入市场,可能未来的拼车补贴力度就不会像现在这样「 小打小闹」 了。在我的印象中,滴滴始终和一句话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 在顺风车业务上,滴滴的烧钱之路从招募车主就已经开始了。具体的补贴是这个样子:对于注册的车主首先奖励 20 元,完成首单后奖励 100 元,成功推荐车主的也能享受 10 元奖励,而奖励的形式是出租车券。这与别的软件只是在服务过程中对车主提供补贴的模式相比,在注册期就可以对车主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对于真正服务的阶段,以滴滴的财力来说,补贴力度肯定不会少于目前的几家公司。 其实从用户的角度来看,他们可能并不会关心你们的业务叫什么名字,是什么性质。只要能够满足其出行的需求,如果服务好还不贵的话,这就够了。所以当某个软件在一段时间内补贴力度特别大的话,就会出现短期内用户量疯涨的现象。 对于车主其实也是这样,当注册的流程逐渐被简化,现在几乎所有的拼车业务申请都只需要在线上就可以完成。更换平台的门槛已经低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更不用谈什么忠诚度了。谁的补贴多就去哪家,对于车主和用户来说其实就是这样的逻辑。 滴滴推出了顺风车,对于那些小的企业来说既是风险也是机遇。其实这完全可以参考专车服务的发展轨迹,当经历完最初的洗牌之后,最后还能活下来的怎么都不会太差。当然,活下来的关键还是钱。就在我写稿的刚才,嘀嗒拼车宣布完成 C 轮融资,规模为 1 亿美元。51 用车在早前也接受了百度的融资,看起来都已经准备好接受「 战争」 的洗礼。他们都清楚的意识到资本巨头已经进入市场,烧钱也就成了无奈之举。跟着烧下去的话还有机会活,如果不烧那基本上就是死路一条了。 与此同时,易到用车和神州租车都计划在近期发布自己平台的拼车业务。越来越多的「 狼」 都要来了,拼车的战争其实才刚刚开始。 滴滴顺风车计划在 6 月 1 日正式上线。
我们都以为滴滴要做拼车,没想到快的抢先了
前段时间炒的火热的滴滴拼车迟迟未见上线,快的却在今天推出了双方合并后的首个新产品——一号快车。 首批上线的有上海、广州、深圳、成都、杭州、武汉、天津这 7 个城市。如果刚好是这几个城市的用户,那么在你打开一号专车 App 叫车的时候,你会发现一号快车的选项默默的出现在了你的车型选项当中。 一号快车的概念与现在的拼车应用比较类似,主打的概念是「 非营利式搭车服务」。相比于专车服务来说,「 一号快车」 的价格更加亲民,会吸引一批希望平价出行的用户。乘客所付的费用也是由车主所有,平台不会收取费用。 我们用上海的一号快车服务来做个比较。同样的里程智选型的收费在 31 元,而一号快车则只需要 15 元。根据定价规则来看的话,里程越长这样的价格优势会更加明显。 不过虽然一号快车的计价规则中取消了起步费这个概念,但是我发现却设定有一个最低消费。当用户的消费金额不足最低消费时,所需要付的费用却还是按照最低消费来计算。这样其实是有些偷换概念的嫌疑,不过仔细想想也是为了避免一些超短途乘客的使用。毕竟想要真正实现节能减排和省钱的话,能走路的就别坐车了嘛。 其实专车服务提供商推出拼车服务这个点是很多人都已经预料到的了,不过万万没想到的是快的抢在了滴滴之前。这样的布局对于专车服务来说,可以吸引那些由于价格原因而不使用专车服务的用户,也可以吸引到一大批的私家车主。快的本身有着巨大的用户基数,接单肯定不会是问题,服务的密度也会相对的得到提高。还有一点就是政府对于专车服务和拼车服务的态度可以说是截然相反,拼车服务的推出也可以看作是快的对于政策的一种响应吧。 快的推出了一号快车,而滴滴确还是没有动作。这样看来,两家公司的合并并没有对产品层面造成实质的影响。不过对于很多已经习惯拼车出行的人来说,从今以后又多了一些新的选择,这样就够了。
嘀嗒拼车「拼」对车了吗?
「 今天是菱悦」、「 今天是斯柯达」…… 这几天,每到快下班的时候,我们的行政姑娘都会冒出来这么一句。 最近,她几乎每天都用「 嘀嗒拼车」 回家。事实上,这个名字最近频繁的出现在耳边,周围的不少人都在用它。 拼车 App 一般有一对多和一对一这两种模式,嘀嗒拼车属于后者,也就是一位乘客和司机「 拼」。去年 3 月,宋中杰停止了之前的「 嘀嗒团」 业务,转而创立嘀嗒拼车,而最初他们选择的也是一对多拼车模式。 经过了产品思路的调整,目前的嘀嗒拼车还算是一款比较「 纯粹」 的拼车 App。所谓纯粹是指,它的「 兼职顺风车」 属性更明显一些。 首先是定价。 我们联系了开头所说的那个斯柯达车主张先生,他说,嘀嗒拼车通过里程一种方式计价,10 块钱起步,每公里 1 块钱,不计时间。 另一个 App「 天天用车」 为了剔除平台里的黑车,保持自己的「 纯洁」,会限制司机每天的接单量,与此不同的是,嘀嗒对此却没有限制。不过,对于想以此赚钱的车主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好平台。我问那个车主,你用嘀嗒大概能收入多少?他说,自己的接单量很少,并且会选择一定的路线来接,所以每月的油费开支都赚不出来。 嘀嗒拼车运营副总裁李金龙告诉我,目前在嘀嗒平台上,接单最多的车主也不过才接了 200 单左右。 另外,嘀嗒拼车不从交易中抽成,因此是一个相对单纯的平台。不过这也意味着,目前他们并不存在什么商业模式上的东西,宋中杰的看法和很多人一样:「 先把人吸引到我们的平台上,后面的商业模式就水到渠成。」 从「 司机」 这一边来说,嘀嗒的增长速度不算慢。没有具体的数字,但是宋中杰透露说每天的新增车主数大概几千,目前整个的车主规模大约 10 万左右,而注册车主的活跃率约为 30%-40%。 对于这个数字,我们无从考证,但是嘀嗒拼车确实没有对车辆的进入设置过高的门槛。我试着走了一遍流程,首先在 App 上输入品牌、车型、车牌号、颜色信息,然后上传驾驶证、行驶证以及一张车辆的 45 度角照片即可以提交审核。那个嘀嗒车主告诉我,在审核通过之后,车主也不需要接受统一的现场培训。 而在乘客端,新用户可以以首单五毛钱(20 公里内)的价格乘车,至少我身边的一部分人就是因为这个优惠而使用的嘀嗒拼车。 专车补贴的收紧给了这些拼车 App 更大的发展空间。虽然宋中杰不太认同这个因果关系,但从用户角度来说,当初专车的巨额补贴培养起了他们的使用习惯,补贴少了,习惯却不会消失的那么快,而一对一的拼车服务对用户来说,和「 专车」 在搭乘感受上并不会有太多区别,所以转而选择价格更低的拼车产品,这个逻辑是完全行得通的。而在未来的某一天,拼车 App 之间或许也会进入补贴大战。 如果说人民优步是靠算法立足,那么嘀嗒拼车这样的产品就应该更多的依靠所谓「 人性」 来发展,为车主和乘客双方都提供非常好的使用体验。所以,在我看来,平台不抽成是绝对正确的,而从长远来看,这样的拼车平台要想有一个好的发展,也不应该背离「 拼车」 的最初目的。
免费打车啦!Uber 旗下「人民优步」即日起免费一周
今天,优步(Uber)宣布:针对「 人民优步」 服务,为用户提供为期一周的免费搭乘优惠(单程最高 60 元)。 “ 人民优步」8 月初开始在北京试运营,现在的免费搭乘,意味着优步开始大力推广这项「 公益性质的拼车业务」。 打开 Uber 手机端 App,就可以看到推送的优惠信息,从 8 月 27 号开始到 9 月 2 号,使用 App 选择「 人民优步」 预约车辆,到达目的地后无需支付车费。 为期一周的免费搭乘,对于旗下车辆还不是很多的优步来说,并不会承担过大的成本,而用户数量一定会有大量的增长。 相比 UberX 和 UberBLACK,「 人民优步」 服务拥有更低的价格。虽然系统提供「 分摊车费」 功能,看上去像是拼车性质,但是,往往并没有人和你同车同行,所以「 人民优步」 其实可以看成是更廉价版的普通 Uber 服务。我的同事使用这个功能叫车之后,App 里显示车型为现代索纳塔。如果对车型没有太高要求,「 人民优步」 自然更容易让人接受。事实也证明,在「 人民优步」 上线的几周时间里,人民优步司机的评分就创造了 Uber 全球历史新高。当用户开始接受并使用优步的时候,价格更高的 UberX 和 UberBLACK 就有了更大的发展基础。 在北京,私家车车辆都可以加入「 人民优步」 平台,通过平台搭载路线一致的乘客,并收取相应的用车成本费用。 在优步官方给出的资料中,这次免费活动还与中国民促会「 绿色出行基金会」 有关,优步和他们达成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虽然拼车的好处众所皆知,但它们早在 20 年前就已介入此领域并在行业内颇有权威。 优步与」 绿色出行「 的合作将一起探讨大城市中拼车行为对环境,经济和交通拥堵等方面带来的影响和好处。」(标题图片来自 Uber 北京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