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科技媒体眼中的新宝马 7 系:屏幕能触摸了,就是最大的进步
今天,宝马的新一代 7 系正式发布了。这个级别的车换代,基本上都会把自家能拿得出手的高精尖技术用上一大半。所以,7 系的换代,我们也能从中看出一些宝马在未来科技方面的趋势。据说,宝马给美国媒体的新闻稿,篇幅长达 24 页,足以证明这辆新车内容之丰富。 不过,这篇文章主要从人机交互方面来解读,辅以轻量化、自动驾驶系统以及外观设计。 人机交互:更多选择更多欢笑 一直以来,ABB 三大品牌的人机交互都是被重点吐槽的对象,尤其是他们那一堆不能触摸的屏幕。宝马这次首先进行变革了。新一代 7 系上搭载的是一套 iDrive 5.0 人机交互系统,最大的变化就是:中控屏幕终于可以触摸了!另外,它的 UI 完全进行了重新设计,因为原先的 iDrive 系统 UI 就不是给触摸屏设计的。 事实上,新版本的 iDrive 版本可以提供不少于三种的人机交互方式,分别是:传统的旋钮按键操作、触摸屏操作,以及手势控制。手势控制是通过车子顶部的传感器实现的,它可以检测手部动作。要使用这个功能,手的位置应该在屏幕下方一点,正中央的位置。目前可支持的手势并不多,貌似只有四种,分别是:用手指顺时针或者逆时针画圈,可以调整音量;手部向左或向右拨动,来接听或拒接电话。另外还有一个可以自定义的动作。总的来说,这种隔空操作看起来有点「 精神病」,你可以认为是,司机要画个圈圈诅咒屏幕,或者跟屏幕笨巧果。不过,不管是不是鸡肋功能,至少 S 和 A8 没有这个功能。 另外,多屏概念在换代 7 系里被诠释的非常彻底。我来给你数数:中控一个屏、仪表盘一个屏、前排头枕后面俩屏、后排中央扶手上一个屏,空调控制面板一个屏,另外,车钥匙上也有一个屏。当然,它们有的是选配的,如果都算下来,一共 7 个屏。 先来说后座扶手上的。这实际上是一个嵌入式的 7 寸三星平板,运行的是安卓系统。这个屏幕取代的是传统的中央扶手控制按键功能,它起到的作用也是对空调、多媒体、座椅等功能进行控制。在今年初的 CES 上,宝马展示过这个平板。 后排娱乐系统是两块 10 英寸屏幕,后排乘客可以通过谷歌 Chromecast 电视棒,来把手机或平板电脑里的内容投射到这上面,看 Netflix 的视频不在话下。不过反人类的是,这两个屏幕不是触摸屏,操作控制是通过那个三星平板完成的。干一件事,用两个屏幕实现,呵呵。 下面说车钥匙。i8 上可选装的高大上车钥匙在换代 7 系上也没缺席。解锁、上锁等操作仍然是物理按键,2.2 寸屏幕(分辨率 320*240)则显示车辆相关信息,另外,它还有一个大用处。新的 7 系带有遥控泊车入库功能,这个钥匙在这时就会充当遥控器的功能。比亚迪粉丝对此眼熟吗? 车企不是不能做触摸屏,但是按照车联网专家的说法,要综合考虑成本、安全等等因素,德国人在这方面谨慎不是没有道理,但是在新 7 系上,宝马终于想通了。从用户体验层面,这个必须赞一个。不过,在车联网软件以及内容方面,CarPlay 在这辆车上缺席,更别说 Android Auto 了。我们之前聊过, 宝马有意把「 互联驾驶」 功能打造成一个生态 ,逻辑类似于 App Store,在手机车机互联方面,至少目前看来,宝马还不想放弃「 互联驾驶」。 轻量化以及自动驾驶以及其他: 在轻量化这个大趋势下,换代 7 系的车身结构使用了大量的碳纤维材质。包括 A、B、C 柱的包裹件、车顶、中央通道部位,都用上了 CFRP。 另外,新 7 系并不具备完全自动驾驶功能,但是它已经在法规允许的范围之内做了足够多。自适应巡航是必须的,车道保持也是必须的,除此之外,在自适应巡航模式时,如果前面的车停下,这辆宝马 7 系还会自动使用「 自动启停」 功能。 它的插电混动版本要到 2016 年才会上市。 外观: 如果把奔驰 S 级、奥迪 A8、宝马 7 系放在一起,宝马肯定是这个级别里外观最不协调的那个,因为在我看来宝马的动感风格并不太适合这么大尺寸的车身。看到新 7 系的照片,也并没有「 卧槽」 一声的感觉。不过有三点值得注意的变化:1. 开眼角:这个设计用在这么硕大的车头上,确实不太协调,但是,总有一天会看习惯的。2. 尾部:像改款 A8 一样,新 7 系的尾巴加入了一个「 刺」 进左右尾灯的镀铬装饰条,看起来两款车的尾部设计有重合的地方。 3.M 套件:给 7 系加上 M 套件是一种什么感觉?这次终于可以感受一下了。还好宝马官方没给新 7 系设计大尾翼。 总结: 整体来说,7 系的这次换代并没有当时 S 级换代给人的那种视觉上的惊艳感觉,它最大的价值,还是在于人机交互的革新,这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往大了说,这是宝马在观念上越来越年轻化,不古板的表现。 至于是否配得上「 用科技定义新豪华」 的宣传词,还得看那些买家看重的是什么。至少我觉得,它的主要竞争对手应该是奥迪 A8,而不是奔驰 S 级。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