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S 2018 |关于拜腾汽车,毕福康有话要说
「本次 CES 由 GeekCar、网易汽车、网易科技联合报道」今年的 CES 上,拜腾发布了一款概念车。关于这款车型背后的一些故事,拜腾 CEO 毕福康与几家媒体进行了对话,下面是整理后的对话内容: Q 代表媒体所提问题,B 代表毕福康。 Q:国内一些人怀疑车辆安全性,例如碰撞之后如何确保车辆大屏完整? B:这个大屏是一个粘合性的玻璃,符合五星级碰撞标准,而且在车前方还有一个挡风玻璃。所以我觉得对于乘客而言,大屏设计是没有安全隐患的。关于维护问题,如果真的破碎的话,是可以进行更换的。不过当初我们在设计阶段,就考虑到了大屏的持久性和耐用性等问题。另外,我们还会对屏幕 UI 设计等环节持续进行更新。 Q:五星级安全是现在已经做到了吗?发生碰撞时车内安全气囊如何正常爆开? B:我们肯定在最后量产时可以达到五星级安全标准,现在只是样车。气囊在方向盘下面,碰撞时从侧面弹出。在欧洲和中国发布的车型气囊会小一些,美国发布的车型气囊会大一点。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以及欧洲市场强制系安全带,而美国则没有这样的规定。 Q:我观察到样车语音控制系统主要使用英语,那么拜腾这款车型首先会在中国市场投放,还是同时在全球上市? B:这款车的价格大约在 30 万元人民币左右,主要根据中国市场的潜力定下来的。语音控制环节,欧洲和美国市场发布的车型会与亚马逊合作,中国市场发布的车型则会和 BAT 其一合作。 2019 年年底进入中国市场, 2020 年中期会在美国上市,主要是加州市场。欧洲则是 2020 年下半年。我们需要确保车辆上市时间非常接近,原因是这款车是一个根据中国但却布局全球的一款车型。只有在中国,这个全世界最大的市场取得成功,我们才能称得上高端车。 Q:您之前在宝马做的项目距离现在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阶段电动车的变化趋势或者潮流,拜腾会在工程层面上做哪些工作?来确保这款车型可以如期量产。 B:距离上市还有两年时间,概念已经准备好,我们也在关注量产的问题。样车会在今年 4 月份全部生产完毕,尽管时间有些紧迫,但是我们也会按期完成。你可以去看传统主机厂,他们也可以在两年时间完成从概念车到量产的周期,不过他们需要进行更多决策性的工作。包括宝马 i8 项目,从概念到量产,只花费了 38 个月的时间。 其实我觉得这两年走过,大家越来越务实。之前很多人一直在夸大其词,而我们却一直很踏实,这甚至让一些投资人觉得我们不是那么吸引人。拜腾要花 3 年时间造车,然后花 4 年时间将产量提升到 30 万量 /年。我们的哲学就是少说多做,不过产品最终一定会超出预期。只有我们按照既定时间段完成任务,资本市场、用户、供应商才会相信我们。 Q:现在供应商名单已经确认了吗? B:其实对于一些整车动力系统、大屏等标准部件还会有些微调,不过工程层面上的大多数事都已经完成。 Q:造一辆拜腾这样的高端电动车,大概需要花多少钱?时间能否打破宝马 i8 项目 的 38 个月时间? B:我们从两年之前开始成立这家公司,前半年主要是团队建设以及筹资方面的一些工作,真正工程化的工作其实还不到一年时间,最终项目完成时间一定小于 36 个月。从开发、工业化成本需要小很多,速度越快,花的钱越少,你没有那么多时间去花钱。对于一些传统主机厂,如果开发时间拖得很长,人员也会变多。从建技术平台到把车辆打造出来需要花费 8 亿美元,从建立工厂到完成预定产能则需要花费 10 亿到 12 亿美元左右,这其中包括打造四 大生产制造流程:冲压、焊接、涂装、总装。 Q:所以拜腾会比其他公司花费更少的钱去造这辆车? B:是的。 Q:比博士和戴雷博士入股了这家公司,所以你们和之前工作所扮演的角色或许不同。我是否可以理解为大股东像一个财务投资者,而你们负责实际运营? B:从我们整个拜腾团队来看,所有员工都有期权,员工所占期权超过 20%。拜腾没有规模特别大的投资者,最大投资者所占股权也就是 20%。公司内部拥有董事会,而董事会完全授权我和戴雷负责公司运营。 Q:您认为拜腾做到哪种程度算得上成功? B:其实一直以来,我们的战略都是搭建一个统一的技术平台,随后在这个平台上开发 3 款产品。我们的目标是在 4 年之内实现年产能 30 万台。从 2020 年开始迈向正轨。如果我们能够在 4 年之内达到这个目标,工厂可以满负荷的运营和生产,这就可以被称之是成功。 Q:你们的单车毛利率可能会比宝马这样的主机厂低,那么你们靠什么来赚钱? B:宝马是一个零售商体系,经销商费用会占到整车费用的 25%。而拜腾则是直销模式,我们可以把销售费用降低一半,也就是 12.5%左右。宝马很多固定费用非常高,其中包括人员费用。反之,拜腾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我们的人员团队很小。而且,我们使用中国本土供应商来造车,成本更低。几个月之前,我也和吉利李书福进行了见面,他向我展示了一款 SUV 产品,质量非常好。而且你坐到车里的时候会发现,车内也很不错,基本可以和宝马 3 系媲美。所以我发现,中国本土供应商的一些产品也可以拥有很不错的质量。反观宝马,他们则是和很多国际供应商合作,虽然质量也不错,但是价格还是更高。 Q:我观察到拜腾这款车上有很多概念性设计,前期会产生很多研发成本吗?那么供应商是否会和拜腾一起平摊设计费用? B:是的,前期会产生一些研发成本,然后我们也会向供应商支付一些费用。之前,FF 破坏了新造车公司的形象,产品没有造出来,供应商费用也没有支付。不过,拜腾则和这些供应商建立了良好的信任。他们相信我们,也看到了我们的产品,包括佛吉亚也看到了我们的产品,表示很相信我们。 Q:是否在准备新一轮的融资? B:首先我们会有一个商业计划,其中包括 3 步。第一步,我们要在去年 7 月完成车型设计,通过这一步,我们就拿到了 A 轮融资。第二步,我们要在 CES 上展示样车,这一点已经实现,基于这一点我们会进行 B 轮融资。很多投资人来到 CES 观察我们的产品并试驾,我们大概会在 6-8 周时间内完成 B 轮融资。第三步,在工厂中进行正式量产,时间点大概在 2019 年第一个季度。到了那时候,我们会进行 C 轮融资。 Q:2019 年一季度生产的车与今年 4 月份发布的产品有什么区别? B:其实今年 4 月份的试制车会在我们的试制车间中生产出来,完全由人工打造。而 2019 年第一季度生产的车型则是完全量产车,生产工序已经确定了下来。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谈到小鹏汽车造车心路历程时,何小鹏这样说……
昨天,悬挂京牌(临时牌照)的小鹏汽车第一次上路,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也成为 1.0 极客版量产车的首位车主。 ps:1.0 版本 将会小规模量产,不会在市场上销售,首先逐次交付给公司内部和友好用户,经过不断迭代优化后,计划在 2018 年推出面向大众销售的 2.0 版车型。 除了驾驶量产车上路之外,何小鹏还参加了虎嗅 F&M 创新节,关于造车这件事,他在活动现场也谈到了一些心路历程: 实际上造车真的是非常非常困难的事情,在三年多前,那个时候我还在阿里巴巴文化娱乐集团。当时我投资了一家汽车公司,在那个时候,我还并不认为造车的难度有那么大。 那个时候,我看到很多公司做出了一些展示车,非常酷炫,我当时也跟很多人一样。如果可以把这些车推广到市场上该多好,为什么我们不能做出这样的事情? 那是我们也第一次开到了特斯拉,那是 2014 年的上半年,我们也会思考为什么中国没有一些公司能够做出不一样的电动、无人驾驶、有互联网特性的大型硬件产品,能够从中国走向全球。那也是小鹏汽车的开端。 直到今天,小鹏汽车走了接近三年零一个季度。走向了中国,走向了大家。今天早上七点多钟我开着第一台在北京上牌的车,来到今天的现场。 大家都知道,我以前是一个互联网人。实际上在互联网行业中时,起码我个人会认为,互联网人去干硬件、去干制造,基本上就是九死无生,这是我当时的看法。 我投资了一些企业去做硬件,从观察 2010 年创立的小米,一直到现在 2017 年碰到的坎坷,我一直觉得做硬件是非常需要勇气的事情。 为什么取名小鹏汽车 最后我们选择投入到这个行业当中,互联网行业还是有人愿意去投身到这个风险里面。为什么小鹏汽车叫作小鹏汽车?很多朋友都问我,你为什么用自己的名字赋予了这家公司的品牌? 基本上源于去年年初的一个想法,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汽车行业跟互联网有一个很大的不同,汽车如果你没有把商标,没有把品牌给注册下来,基本上你就不用想着去研发,因为它的每一条路径都必须说是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必须要经过每一个路径来进行申报、测试。 我们很快就发现,在互联网行业当中,基本上你不用管那么多,可以先上线。最开始我们叫做 UC,很多人在我们创业的时候都在问,你这个 UC 跟新浪的 UC 是一个什么样的关联?我们就做出了 UCY,后来改名叫 UC,最后有一家公司叫 UCDOS 告我侵权了,当时告我命名的侵权。 但在汽车领域根本不可能做到有任何雷同,我们发现汽车整车厂、汽车 4S 店、汽车维修店、汽车洗车店基本上把你能够想象到的非常好的品牌全部注册了。 我们当时有命名字橙子汽车,小马汽车,全部都拿不下来,最后创始团队问我,他们给出了大概有两到三个命名,问我这些命名是不是都可以? 一看其中有一个叫做「 小鹏汽车」,我说好吧,我回去要商量一下,家里的人都不同意。但是后来我觉得一个投资人要有帮忙不添乱的精神,我说你们能注册下来就 OK,最后他们把小鹏汽车注册下来了,小鹏汽车的确和何小鹏有一个非常强的烙印、关联。 当我进入到汽车行业以及供应链行业当中后。发现有非常多的企业都使用人名来命名,特斯拉是个人名,但不是创始人的名字。丰田、奔驰,甚至博世也是一个创始人的人名,所以说在汽车行业里面用人名命名还是非常普遍的。 创立 UC 是从现在看未来,加入小鹏汽车是从未来看现在 所有人都没有想到苹果会打造出 App Store,包括我们的股东 Nokia 在短短几年里面快速下滑,包括微信今天能颠覆整个通信行业。 在那个时候,我们相信一个非常重要的创业者最开始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活着,完完全全是从当前的情况去看未来的想象。 所有的判断逻辑看起来是对的,实际上全部是错的。当前所处的阶段,所有的推理逻辑是非常困难的看到远方。 当时我进到阿里巴巴,看到阿里巴巴有一个非常强烈的不同,就是有很长的愿景。我当时发现一件事,真正非常优秀的企业家,他既是创业者、愿景者、梦想者,同时又必须是好的商人,一个企业如果不能把这些融合起来,这是非常困难的。 而今天重新创业,对于所有的创业者而言都必须重新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我们能够看的更远,如果我们能够从未来看今天,就像画一个十六宫格的创业路径,也许不可能走出一条直线,但是要知道有没有把十六宫格全部走满,你希望未来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我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思考,我觉得在未来 20 年,汽车上的底盘、动力系统、轮胎等等,这一部分系统跟车上的建筑,跟人,跟你的座椅,跟你的方向盘基本上是可以分离的。 如果我们有一个人从北京去上班,你可以用手机 App,预订一辆车。这个车可以是非常小型的车,像一个罐头一样,同时还会和另一个交通工具产生交互,直接更换一个比较大的车,或者像轻轨、火车地铁这样的轨道交通工具。 你会发现有很多车型都会像 「 罐头 」 一样 ,坐在里面,如果你想吃一顿饭,可能会使用 类似饿了么、美团这样的 APP,下一个订单。随后,外卖就会会从另外一个「 罐头」 送上来。 如果明天你想在路上睡觉,可能会被送到一个很大的罐头里,内部有床,可以睡觉。起了床以后,就到达公司了。而在未来的出行生活中,我相信车会比今天路上的还要多,因为有多家运营商在竞争,因为你的爸爸、孩子高峰时间全都会出行。 像二三线城市,一两个小时能走遍一个城市。但是在北京,你只能开过一个区、两个区。不过未来我们可以完完全全从北京的最北面开到最南面,生活的轨迹会跟现在有大大的不同。 要达到这样的愿景,只想做软件的公司、数据的公司、算法的工具我认为是完全没有可能性的。无论是苹果的手机生态还是小米的手机生态,全部把硬件、软件,新的零售、新的运营体系组合在一起。 十三年前创立 UC 的时候,我相信的是非常简单的逻辑,从当时看未来。 在那个时候手机是黑白屏的,只能运行 2.5G 网络 ,我们不只一次讨论未来的移动生活是什么样的,未来的手机是什么样的。 就像特斯拉,特斯拉也是一个非常奇特的公司,远看特斯拉、近看特斯拉你会发现有不同的差异。 比如说特斯拉最开始有很多员工不是汽车领域的,即便到现在还是有很多来自于苹果公司的人。 这样一些人为什么能够制造出一台不同的交通工具,今天是一个汽车,未来会有卡车,有更多的交通工具做出来,他们为什么能够把想象做成现实? 在汽车领域中,想象非常多的,但是落到现实,为什么中国企业大而不强,为什么那么多年很难有突破式的创新? 一定要把硬件、软件、数据、服务和整个的运营体系做到一体化,在未来才能实现这样一个变化。所以小鹏汽车期望做全球的智慧出行运营商以及大型制造商,同时我们一定会把硬件、软件、新零售和运营体系放在一起。 互联网和制造业的生命周期完全不一样 第一点,互联网和制造业的生命周期是完全不一样的,用互联网的角度看制造业你会犯非常多的错误。 在互联网行业我们是一个高段位的选手,到了制造业,你就是一个小学生,你跟他们提的任何挑战,他们会觉得你是完全不懂。当然,如果你学习了制造业的知识,你提出来的挑战会更可靠、更有可行性。 互联网阶段,我来举第一个例子,原来投资汽车的时候,我看到汽车行业做出来一个非常漂亮的设计图,这个可以改,那个可以改,提了很多的需求,我们把这张设计图做一个试制,发现这个设计图到展示车的时候有一个相当大的变化。 但是这个变化还是可以理解的,把展示的车变成了一个试制出来的车,有 10%的变形,我们就问他们,为什么从展示车到试制车会有这么大的变形? 他会告诉你这个地方的风阻太大,如果你要做到,底盘 2 要下降,他会告诉你,这个地方,供应链解决不了,在中国没有这个供应链。 如果你要做到,海外可能有,海外可能没有,你要开发一个模具,在汽车领域,很有可能是几百万到几个亿的成本,你愿不愿意?当你的规模化没有起来的时候,你这个模具的摊销成本非常大。 再告诉你这个地方为什么变化?因为安全,如果你要过 2018 年五级安全的碰撞,这个地方过不了关。 你想把这个车的价位做成什么档次,BOM 成本 ,就是物料成本你会做不到位,你会看到无数的问题。 这还是从展示的车到试制的车,我们还要经历从试制的车到小规模制造,从小规模制造到小规模量产,从小规模量产到批量量产,从批量量产到交付。 你会看到在互联网领域,设计出来的东西比如一个小样 demo 到最后发布 release 产品,只有一个可能性,只会越来越好,很少会越来越坏。 但是在汽车领域,从设计到工程,到供应链,到试制,到公告,从这一条螺旋线到整个车的小批量生产,PT,到大规模的量产,到 SOP,到交付,完全没有这样的逻辑。 在这个领域你会看到整个生命周期里面我们会碰到特别多跟供应链、周期相关联的事情。 在这个领域里面我想说的是互联网和制造业的周期差别非常大,互联网行业分发一个东西很容易,下载免费然后不停升级,汽车行业做不到。 第二点,互联网跟制造业思维的巨大差别,我想说的是如果把互联网的思维放在制造业的思维领域里边去,你会发现如果你不做好平衡,只是靠你原来互联网思考的能力,无论是你的极致,还是你的迭代,还是你的商业创新,在汽车领域是做不通的。 在今天任何一个人想做制造业 +互联网,你必须成为超级产品经理,你必须懂所有的相关领域,才能提出中肯的建议。 去年,北京车展同一天有 75 场的发布会发布新车型,在互联网行业内,竞争远远没有做到这么夸张,但是今天当互联网行业竞争开始成为血海,当互联网开始跟制造,跟医疗、教育、金融开始叠加,所有的互联网人都要重新思考今天的创业和过去的创业有什么不同。 以前我们经常说特斯拉会跳票,在做了汽车之后我发现,汽车不跳票真的很难,我们努力说到做到,在 2017 年中国第一家互联网汽车公司拿到公告, 2017 年 10 月 12 日我们与合作伙伴海马正式生产下线。 在今天我们已经开始交付小批量的 1.0 版本车辆,最终发现无论是特斯拉还是中国的各种各样汽车企业,他们做出的第一款车,都有很多可以提高的地方。 我们刚开始做出来的车不到一千台,只交付给友好用户和内部用户,我们会测试互联网,测试整车的交互,测试它的可靠性,测试所有的东西。 在明年,小鹏汽车会推出颜值、安全、内饰、自动驾驶、互联网能力完全不一样的升级版的 2.0 车型 ,这是互联网的迭代,所以我们期望给大家带来可靠、靠谱的车。 给大家讲个有趣的案例,我们 1.0 版本车型 出来以后,修复了许多问题,我问他们,你们以前做其他的车量产后问题还剩下多少? 我们的汽车研发人员说,以前做的车出来的问题比这个多,我说那你怎么可以拿出来卖?他说实际上用户是可以接受的。 但互联网人对于这样的问题是难以容忍的,互联网造车跟原来的国产造车、海外造车相比,在品质上的期望真的有很大不同。我们一定会在未来提高品质感以及科技感。 这里面我想说一下,互联网电动车在未来 15 年会有巨大的变化,过去是沙发 +轮子,而今天有很多人想的汽车是用电池驱动,是一个 pad+轮子。 我认为在未来 15 年,汽车就是一个机器人,就像变形金刚那么炫,我曾经问过一个世界级的专家,我说为什么汽车不能站起来停车? 他说当然可以,你要看需求度有多高,工程可靠性是怎么样的,成本是什么样的,最后有多少人会买单,从技术逻辑上没有问题。 今天的汽车没有眼睛,比如说应该有非常多的摄像头。今天的汽车没有大脑,没有云端的计算能力。没有小脑,没有本地端的计算能力。没有耳朵,没有车联网的能力, 没有交互,所以如何赋予汽车大脑、小脑、眼睛、耳朵、鼻子和神经单元,去做出一台不同的车,这是我们所有人面临的挑战,也是我们非常开心想做的事情。 这个时间阶段不会距离太远,所以对于互联网造车而言,创业、创新是一件非常高成本、投入非常长时间、非常高壁垒的事情。 很多人不是说自动停车功能很容易吗?我开特斯拉那么多年,很少看到特斯拉会出现这种自动停车的场景,我买了辆沃尔沃 XC90,它完全无法自动停车。 我们试过奔驰自动停车功能,必须是这里停两台车,中间有一个空位在正前方才可以停进来。 我们发现这个体验没有一个公司能够做的好,当我们想去做好时,发现无数的挑战,雷达,摄像头的死角怎么办?一个马路牙子,北京和广州,和一个二线城市的马路牙子也不同,怎么去识别,如果这个时候有小朋友站起来,车怎么避让?这全部都是挑战。 小鹏汽车明年会推出更高颜值,更强互联网能力、自动驾驶能力的新一代互联网汽车,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