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迪的创新实验室,是怎么「探讨未来交通」的?

· Aug 03, 2015 333

这已经是奥迪连续第三年举办「 创新实验室」 活动了。前两年的主题分别是「 未来城市展厅」、「e 趋势」,到了今年,干脆变成了一个更为宏观的命题——「 未来城市交通」。 它包含「 交通工具及行车科技」、「 城市交通规划及道路设施」、「 公共交通及出行服务」 三方面的内容。周日下午的决赛现场,10 个团队围绕这三个方面做了展示。当然,你们可以忽略这些项目和奥迪的关系。 都有什么项目? 1. 公共自行车运营 「UBIKE」 和「 八千里」 两个团队瞄准了公共自行车租赁市场。他们都围绕着自行车在城市中一些「 痛点」 来展开想象,两者都把「 自行车+App+智能模块」 作为突破口。 不同的是,「UBIKE」 以智能车锁结合众筹、生态入口等模式来切入,而「 八千里」 想做的事情是,用简单的蓝牙模块来升级现有的公共自行车租还服务,做到按需租赁、动态调节。 自行车的分时租赁,以后会越来越好玩,当然,也一定会刷新人们对于现有公共自行车的印象。 2. 汽车科技创意 「 冥王星」 团队的「 车宝安」 方案:这个项目对车内儿童安全性做出了思考:使用车内探测装置感应温度等数据,并且可以和汽车空调以及车主手机甚至报警平台联动,这个灵感来源肯定是因为最近频发的儿童被困车内事件。不过,出发点虽好,还不如直接给小孩装一个智能可穿戴式设备,在任何环境下都可以掌握孩子的状况,而不仅仅局限于车内。 TRIDENT 团队的「 奥迪 e-tran 模块化电动车」 构想:你没看错,项目名称就是 e-tran,而不是 e-tron。这个项目的主要玩法是,把车身和底盘两部分分开,让车主能够随意选择不同性能的底盘配合自己的车身进行各类车型的组装,满足不同环境的使用,同时顺便降低使用成本。这应该可以看成是「 模块化汽车」 的高级版本了。 「 擎天柱」 团队的虹膜识别技术:这个项目关注的是虹膜技术如何应用在汽车上。他们给出的应用场景是,利用虹膜身份识别技术进行车门开闭、车辆启动以及车内服务的个性化「 推送」。在上海车展上,博泰的 Project N 概念车就用到了虹膜技术。 3 用车的服务新思考 「 洗刷刷」 团队的洗车方案:使用小区内自助的洗车一体机,能够把洗车水初步净化,再次进行车的的粗洗,同时解决小区内洗车污水二次污染等问题。其实这个朴实的想法,我倒觉得有实施的可能性,也可以通过众筹的方式进行。不过,他们在比赛中的表达和讲演技巧有欠缺,没有能引起评委们的兴趣。 「 纵贯线」 团队的「 智能停车 3.0」 方案:这个项目涉及到了闲置车位的挖掘、车位锁以及车位资源的开拓。其实这些概念,之前 GeekCar 关于停车创业的系列文章都已经有所介绍,概念并不是十分新颖。不过,这个团队已经做了实质性的推进工作。 「 未来之门」 团队的个性化快速公交系统:他们的方案总体来说是解决主干交通和放射线的灵活配合问题:主干交通以快速公共交通如轨道,快速环线公交为主,放射线以个人小型交通工具为主。虽然这个方案站在很高的高度上,不过落地很难。 「 魔车」 团队的「 魔车用车服务平台」:这其实就是以会员俱乐部的形式,回归到真正的「 用车」 层面上,做汽车共享。用户们不必非要「 拥有」 一部车,而是可以在平台内得到车辆的使用权。类似的产品,目前已经有了,比如「 极车公社」。未来或许这真是一个趋势。 「 第五元素」 团队的「 汽车能源共享系统」:这个项目在「 可发电公路」 的基础上,进行了升级。所谓的可发电公路,就是依靠车辆驶过时的压力进行发电,而第五元素团队在此基础上给道路加装储能装置,对能量进行收集利用。这个思路也不算新颖,国外已经有实验性的压力发电马路、太阳能马路等等,也有车轮自带压力发电模块的研究。 「 创新」 的诚意稍显不足 对于奥迪来说,首先他们达到了「 高逼格营销」 的目的。把营销嵌在「 创新」 里,还带有「 半公益」 性质,给人的感觉是,奥迪不仅仅是科技创新的实践者,更能为有创新想法的人提供平台;另外,对于其中一些有意思的方案,没准奥迪真的会和他们合作。 不过,这些参赛选手的创意「 原创度」 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高,严格的说,好几个项目都是把一些已经存在模式用 ppt 进行重新包装,或者是国外已有项目的简单重现。如果是单纯为了「 创业」,拿来主义其实很多时候是奏效的;但是作为一个启发式的创新大赛,我觉得这些项目「 原创度」 稍显不足。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用未来主义设计的无人车,将给世界带来怎样的改变?

· Jun 26, 2015 333

(本文转载自 36Kr,作者糖醋)IDEO 是总部位于美国旧金山的知名设计咨询公司,另外在芝加哥、波士顿、伦敦和慕尼黑有分公司,也在上海设立了办事处。他们在 Tomorrow in Progress 项目中,探讨了很多关于未来的无人车及相应交通系统的设计理念,本文将其梳理后展现。 为什么是无人车? 因为它们高效、安全,将会解决日益增长的城市密度问题。根据 LUX 的调查数据,在 2030 年预估无人车市场价值 870 亿美元,而每个共享的无人车可以取代 11 辆传统的汽车。未来主义者认为在欧美无人车会在 15 年之内普及,而 IEEE 预测 2040 年路上 75% 的车都会是自动驾驶。 但是消费者自身很难去想象未来无人车以及一整套交通系统的样子,在网站 Automobility 上,IDEO 描述了三种概念车型,以及他们会对我们生活带来的具体影响。 概念一:当慢成为另一种快 当人们开始忙碌的一天或者自驾出游时,最不想面对的就是拥挤的交通。MIT 智慧城市实验室负责人 Carlos Ratti 认为,根据无人车结合线路规划的共享,可以解决近 80% 的交通拥堵问题。 道路工程师判断目前的高速公路的使用情况是,每条车道每小时最多容纳 2200 量人为驾驶的车辆通过,这只占到道路使用饱和程度的 5%。在高速公路上,无人驾驶汽车会排成「 整齐队形」,以相对近一些的车距行驶,这种机制可能带来的潜在好处是,一让道路的使用程度达到最高,二是从空气动力学来讲也有助于节约能源。 可以想象,近车距就要求对车速的控制,这可能降低车辆的行驶速度。但双手被解放后,人们的通勤时间就可以转变成工作时间。 无人车还被认为可以减少 90% 的路上事故发生率。80 年代中的时候,高位刹车灯的发明被认为大大减少了汽车追尾事故的发生,对于无人车而言,也需要一种指示灯机制,告诉外界此时车辆处于驾驶员驾驶状态还是自驾驶状态,如下图的红、绿灯。 技术小结: 系统:线路优化、车与车之间的通信,以实现「 排队」 机制 导航:GPS、路线感知技术、物体感知技术、车道保持和物体回避系统 基础设施:充电站、电力 VS 石油 概念二:21 世纪的骡子 这是一辆拟人化的小型货车,他的名字是 Cody。看他装满包裹的样子,你就知道他主要是做什么了:抢快递小哥的饭碗。未来可能会涌现一些自动化物流服务商,不仅可以做到让你看到包裹从哪里出库、送到了哪一站,甚至能告诉你他们在离你不远的红绿灯处,还有一分钟就会送达。 要达到更短的运送周期,就要不浪费一分一秒。人会在意工作时间,机器却不会,因此一个 24 小时运转的送货平台所有流程自动化之后,必然会提升货物的运送效率。除了运送货物,Cody 还可以作为一个移动的货物自提处停在路边,让附近的剁手党可以尽快与包裹见面。 还记得前几天那组萌萌的拣货机器人  Fetch&Freight  么?我猜他们和 Cody 应该会成为好朋友。 技术小结: 系统:授权系统、包裹扫描和物品追踪设备、路线优化和车队集成软件 导航:GPS、路线感知技术、物体感知技术、车道保持和物体回避系统 基础设施:物流中心、充电站、电力 VS 石油 概念三:逆通勤——移动办公室 什么?在停车场办公? 美国有 6 亿个停车场,占据约 10% 的城市空地。既然在车库可以创业,在停车场为什么不能呢?更何况,停车场还有潜力改造成为移动办公中心,看厌了窗外的车水马龙,带团队到湖边驻扎似乎也是个不错的主意。如果今天要见重要客户,是要邀请他到办公室来,等等,还是把办公室开到他家门口? 你想到的第一个问题一定是,有足够快的网么? Work On Wheel(简称 WOW)移动办公室充斥着各种交互设备,玻璃窗既可以调节为透明,也可以用作一个交互显示器。桌子可以作为整个办公室的控制面板,并可以为团队提供一些相关服务,比如接入 WOW 平台,在需要的时候申请升级办公室或者租用其他办公设备如 3D 打印机等。公司也不必担心资料的泄漏,因为一切存储都在云端。 一天的工作结束,把团队成员送回家后,WOW 需要回到控制中心充电、检修或者进行一些升级准备。 技术小结: 系统:授权和预订服务、智能玻璃和气温控制、高速移动网络 导航:GPS、路线感知技术、物体感知技术、车道保持和物体回避系统 基础设施:充电站、电力 VS 石油 面向未来设计,意味着面向尚不存在的人们 脑洞如此巨大,IDEO 称之为未来主义的设计(design futurism)。他们使用了构筑世界(worldbuilding)的方法,这已经成为一种较为常见的叙事方式:无论是科幻电影还是电子游戏,甚至广告营销和新闻中都会用预测和虚构的方式来阐述未来的可能性。 未来的某些部分是可预测的,比如二十年后全球人口规模;还有一些是更为随机发生的,如重大的科学发现、流行趋势的变化和人的变化——尽管随机,但其仍然是有边界、或者说有限制的。好的设计师和工程师会把限制与创新结合,让我们以一种更新鲜的视角去看待周围,激发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