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新造车团队「出牌」了,我们去上海看了看他们的概念车

· Apr 16, 2018

爱驰汽车联合创始人兼总裁付强发过这么一条微博:「 曾经看到过网友留言,说我们还不如 PPT 造车,因为我们连 PPT 都没有。」 确实,这个新造车团队起步并不算早,在蔚来、小鹏、威马等公司都已经拿出量产车甚至开始小批量下线的时候,爱驰在产品层面还没什么动静,直到现在。 4 月 16 日,爱驰汽车在上海长阳创谷的新办公大楼召开了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了旗下基于 MAS 平台打造的首款电动 SUV 车型 U5 ION。 (爱驰汽车新办公大楼)U5 ION 是辆什么样的车? 我们先来解决大家都比较关心的问题:这辆车究竟什么样?有什么亮点? 首先说明,这次亮相的 U5 ION 车型定位是一辆「 接近量产的概念车」,跟最终的量产版本有一定的距离。也就是说,一切都有变数。 爱驰汽车首席设计师叫罗冬飞,按照他的说法,这辆车以「 在陆地上的太空舱」 为设计理念。所以,它长成了这样: 我知道你想说什么。这个前脸乍一看确实很像蔚来的 ES8,但是冷静下来你会发现,爱驰这辆车的前脸明显比 ES8 更激进。ES8 的设计理念是不希望做成 Model 3 那样的无脸化风格,因此前脸保留了很多燃油车的元素,但是再看爱驰这台车,整个前脸像是被带了个口罩,一眼看上去就是个电动车,并且还是个怪蜀黍。 而且灯组就比较怪,日间行车灯的灯带特别长,负责照明的灯组就是几个竖直的矩形 LED 灯,尾灯是现在流行的贯穿式设计。侧面取消了传统后视镜,取而代之的是摄像头,作为一辆概念车,这属于常规操作,量产的时候能否保留不好说。 再说内饰。这款车还处于「 概念车」 阶段,现场不开车门,所以内饰看的并不是很清楚。按照设计师的说法,内饰方面的核心是给用户提供更大的空间。 简单描述一下就是,中控台布局,尤其是屏幕布局,有点儿类似宝马 i3。全液晶仪表和中控屏都是突出式设计,并且没有采用特斯拉式竖向大屏,横屏的尺寸也比较克制,是 10.25 英寸,但是在所谓中央扶手区的位置,还设计了一块屏幕,和上面的屏幕搭配起来,又有点儿现在流行的 A8、星脉的双屏感觉。 另外,座椅和方向盘都非常「概念车」。总体来说,相比于外观,量产车的内饰变数会更大。 再来说内在。 这辆车是基于上钢下铝(车身采用高强度的钢质材料,底盘采用了铝质材料)的 MAS 平台研发的产品。 将来量产的时候,电池组容量会在 53kWh—63kWh 之间,续航里程会在 320 公里左右 。这里有个比较有意思的点,U5 ION 这辆车采用的是前置电机的布局,电池组平铺在底盘及车尾,而很多基于纯电动平台做的新车,多数都是后驱布局。 另外,在后部预留了额外的电池位,厂商会给有需求的客户提供「续航包」,最大可以增加 20kWh 的电池容量,续航里程会增加 100km 以上。客户可以自己更换电池包,也可以去任何有更换电池包服务的门店更换。 对于这个额外电池组,其实给了爱驰很大的商业模式创新余地。但是在技术层面,可能会遇到一些挑战。 这辆车还有不少「黑科技」,比如开门时,座椅会自动倾斜,方便人们上车;车内没人时会自动开启紫外消毒模式;车门还配备了「 生物识别」 技术,通过掌脉识别可以判断是否是车主等等。目前还不清楚这些黑科技是够会在量产车上出现。 另外,这辆车将搭载 L2 级别的自动驾驶功能。 按照官方说法,它的量产版计划在 2019 年正式上市。 总结:外观还算可以,续航里程也比较「主流」,人机交互未知,L2 级别自动驾驶不算是亮点,价格区间未知。 对于目前这个续航里程,爱驰的 CTO 王东晨的看法是,大部分人没有太高的续航里程要求,U5 ION 可以满足绝大部分人的日常需求,至于自动驾驶功能,爱驰汽车只想做的踏实一点,不想太激进。 四大关键点快速了解爱驰 相比那些已经拿出产品的新造车团队,爱驰确实太低调了。当然,这也让他们可以从另一个层面去打造自己的形象——务实、不激进。(爱驰汽车 CEO 谷峰)在爱驰汽车的创始人兼 CEO 谷峰看来,「 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发展历程,爱驰不会和其他公司做比较,也不想被捆绑,而是会根据造车的需求来寻找融资、寻找合作伙伴。」 总裁付强对此也有自己的看法:「 有投资方说我们的工作『 度日如年』。还真是这样,我们把每天当作一年来用,才有了爱驰速度,所以才没有很多时间来跟外界汇报沟通,被大家认为很低调。」 在产品之外,这家公司还有如下一些信息: 1. 布局了 MAS 平台和 GES 平台两条产品线(MAS 平台)目前,爱驰汽车有两条核心产品线,目标明确。MAS 平台可以支持 SUV、MPV 在内的 15 款车型,主要面向大众,GES 平台针对的是超跑车型,主要面对的是有跑车需求的客户。 2. 建立上饶工厂,为量产做准备 去年 3 月投资 133 亿动工的上饶工厂,目前已经完成了冲压、焊装车间的封顶,现在己经进入了安装设备阶段。工厂规划总产能 30 万辆。 3. 建立上海嘉定技术中心,掌握核心技术 4 月 13 日,爱驰汽车宣布上海嘉定技术中心正式启用。该技术中心投资超过 3 亿,占地面积 30000 多平米,对各个系统和整车都可以进行全方位的测试。 4. 完成 3 轮共超过百亿元融资 爱驰汽车成立 1 年半以来,经过了 3 轮融资,虽然爱驰汽车并没有公布准确的融资金额,但官方表示公司现在的估值已经超过了百亿元。 他们的 … 继续阅读

大众又一辆 I.D. 系列概念车「Vizzion」曝光:没方向盘、没踏板、全自动驾驶

· Feb 23, 2018 333

大众即将在 3 月份的日内瓦车展上发布第四辆 I.D. 系列概念车了,它会被命名为「I.D. Vizzion」,是一辆纯电动轿车,内部没有方向盘和踏板,具备 Level5 级别的完全自动驾驶能力。 外观和内饰: I.D. Vizzion 是一辆外形长而低矮的轿车,从外观来说,它相比之前的几款大众经济型产品看起来更高端,也被赋予了更多「 酷」 的设计,特别是对开门设计的车门很显眼,让人想到了劳斯莱斯。 在内饰方面我们可以对照 2017 年大众发布的同系列车 I.D. Crozz。这款车基于 MEB 电动车平台打造,它的电池模块平整地装载在前后轮轴之间的底盘上,所以一方面它拥有堪比跑车的低重心设计,前后配重比为 48:52,另一方面增大了内部座舱空间。此外,I.D. Crozz 全车没有一组实体按键,车内动作都用触摸屏控制,传统仪表盘也被整合到了方向盘和前挡玻璃上。 动力系统 在 I.D. Vizzion 前大众已经发布了三款「I.D.」系概念车,分别是两厢掀背车「I.D.」、电动小巴「I.D. Buzz」,以及跨界 轿跑 SUV「I.D. Crozz」。下个月将要发布的「I.D. Vizzion」的动力系统和前三款车保持一致,搭载 111kWh 的电池组,可以提供 665 千米的续航能力(约合 413 英里),双电机可以输出 225kW 的动力(约 302 马力),最高车速 180km/h(约合 112mph)。 之前大众集团曾宣布要在 2030 年实现全面电动化(将旗下所有车型加入电机);在 2025 年前,仅是大众品牌就计划生产 20 款电动车。 但是目前来看,最有可能首先被量产的还是「I.D.」以及「I.D. Crozz」,时间则是在 2020 年左右。(图片来源: Motor Trend)人工智能 值得注意的创新点是,由于 I.D. Vizzion 是完全自动驾驶车,因此坐在驾驶席的司机不再需要关注车况,司机的行为也不再被严格要求,而是可以和乘客一样享受旅途的过程,随时用语音或者手势和车里的人工智能系统「virtual host」 交互。 根据大众的介绍来看,「virtual host」可以根据每个乘客的喜好提供对应的设置和服务,虽然大众没有透露具体细节,但是如果要给它找个功能上的参照物,CES 上拜腾发布的那台 Byton Concept 概念车应该是可以参考的例子。 Byton Concept 车内设置有可旋转的前排座椅,车子相当于是一个大号的「可穿戴设备」,可以通过不同的传感器来检测乘客的身体状态,同时还能通过账号体系来记住乘客的种种偏好。 而在 I.D. Vizzion 里,据说也会给每个乘客提供独立的交互系统,无论坐在哪个位置,车上的人都能控制屏幕进行温度控制等操作。(Byton Concept)自动驾驶 由于是 Level5 级别的自动驾驶,没有人为控制的方向盘和踏板,大众透露 I.D. Vizzion 是由一个「 智能司机」 来驾驶的。不过,他们没有说这辆车上搭载了哪种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目前,大众集团正在通过包括奥迪的部分品牌,来研究自己的自动驾驶技术;最近,他们还和自动驾驶技术公司 Aurora Innovations 达成了合作。 Aurora Innovations 成立于 2016 年,它的三位创始人分别是谷歌自动驾驶项目前任 CTO Chris Urmson 、前特斯拉 Autopilot 项目负责人 Sterling Anderson 及 Uber ATC (Advanced Technologies Center) 匹兹堡分部自动驾驶和感知负责人 Drew Bagnell。 不过,大众和 Aurora 的合作只限于把 Aurora 的技术应用在大众第一款全自动驾驶概念车 Sedric 和它的衍生系列上,和 I.D. 系列还没有明确关联。Sedric 的外形就像一台「 烤面包机」。大众的首席数据官 Johann Jungwirth 也澄清过,和 Aurora 的合作关注对象只包括 Sedric 系列的 urban pod … 继续阅读

石墨烯、固态电池、激光雷达,这台车凑齐了所有最热概念

· Jan 16, 2018 333

还记得美国的 Fisker 公司吗?当年 Fisker Karma 的出现着实让 Fisker 公司火了一把,一小部分车还被进口到了中国。时至今日,你还能在北京看到已经上牌的 Fisker Karma。不过 Fisker 公司的发展并不顺利,后来被中国万向集团收购。 2016 年,Fisker 创始人 Henrik Fisker 又创办了一家电动车公司,注册名为「Fisker Inc.」,所以简称依然为 Fisker。希望大家不要搞混,这车和万向集团没什么关系。 自 Fisker 成立之后, 除了传出「Fisker 研发新型 XX 电池」 和「 与 XXX 公司达成合作外」 消息外,这家公司一直没拿出什么让大家 exciting 的东西。 终于,在这次 CES 上,Fisker 带来了最新概念车 Fisker EMotion。只不过,Fisker 没自己买展位,而是「 蹭」 了合作伙伴激光雷达公司 Quanergy 的展位。如此大的一辆概念车摆在展台,加上隔离的玻璃护栏,让 Quanergy 的展台显得有点挤… 刚看到 Fisker EMotion 的时候,造型并不让我出乎意料,因为我看过 Fisker 的创始人 Henrik Fisker 之前设计过的一些作品,几乎全是 GT 跑车。 来看看他都设计过什么车型。 宝马 Z8:  阿斯顿马丁 DB9: 阿斯顿马丁 V8 Vantage:  VLF Rocket: VLF Force 1: Fisker Karma:  再来看看 Fisker EMotion,可以说是一脉相承了:  有意思的是,当年 Elon Musk 仰慕 Henrik 的设计才华,于是让他帮忙设计特斯拉 Model S,但是 Henrik 的进度极慢,设计出来的东西让 Elon Musk 十分不满意。后来 Elon 发现,Henrik 自己成立了公司准备造车,于是双方闹掰…那家公司就是被万向收购的 Fisker。 这里不详细说 Henrik 和特斯拉的故事,还是聊聊这次 CES 发布的 Fisker EMotion。 先说价格和上市时间:13 万美元起步,如果购买所有选装包可能要 19 万美元,2020 年量产。目前,你已经可以在 Fisker 官网下订单,订金 2000 美元。13 万美元在美国可以买什么车呢?比如宝马 i8、奔驰 S550 或 AMG GT… 看了这个价格和时间点之后,你就不会觉得这辆车有多么天马行空了。所以这辆车到底有多超前?继续往下看。 2018 年推出的概念车,开门方式一定得另类。Fisker EMotion 的车门是向上打开的,官方称之为「 世界首创蝴蝶门」。蝴蝶门上的传感器可以检测车门周围障碍物,防止在开关时发生磕碰。另外,也可以用手机控制车门开闭。堵 100 块钱,它在量产的时候绝对是个灾难,参考特斯拉 Model X。 值得一提的还有轮子。轮子一定得大才动感,直接上 24 寸的(标配),可选碳纤维材质轮毂。24 寸什么概念呢?和自行车轮子一样大。至于轮胎,是倍耐力的特供产品,低滚阻设计有利于减少电量消耗,较高的胎壁有利于提升乘坐舒适感。 所以从视觉上看,虽然 Fisker EMotion 配的是 24 寸的轮毂,但胎壁没那么薄。 至于内饰,有各种真皮包裹,当然还有三个大屏以提升科技感。 … 继续阅读

搭载 50 寸「全面屏」的拜腾概念车发布了,透过它,我们看到什么?

· Jan 08, 2018 333

2018 年 CES 的第一场汽车相关活动今天下午(拉斯维加斯时间)开始了,发布会的主角是来自中国的新造车团队——拜腾 Byton,他们这次终于发布了自己的概念车——也就是之前被热炒的那辆带有 1.25 米宽中控大屏的车子。 在媒体日第一天就抢先办发布会,足以看到拜腾对于这次 CES 的投入力度以及重视程度。这次他们也带了不少的国内媒体来到拉斯维加斯。在蔚来、威马不参加 CES 的前提下,拜腾和小鹏成了国内新造车团队在这次 CES 上的主要代言人。 今天发布的产品虽然被叫做概念车,但是我问拜腾的 CEO 毕福康,它将来量产时会保留现在的多少元素?他给出的答案是 85%左右。我的判断:对于外观、大屏来说,将来量产时变化的可能性应该不大了,但是很多现在看来比较超前的理念,应该还是会受法规、成本等问题的影响,做一定程度的妥协。 顺便介绍一下高管背景:毕福康是前宝马副总裁、i8 跑车项目负责人,现在是拜腾 CEO 和联合创始人,另一个联合创始人戴雷是前英菲尼迪中国的老大,他俩都是德国人,按照德国人的风格,即使是做概念车,也是可以上路跑的那种,所以眼前这辆车,不存在什么 PPT 造车的问题。 好了, 说完「注意事项」,我们按照八股文的顺序来聊聊这辆车: 外观: 车长 4.85 米,轴距 2.95 米,车高 1.65 米。定位为 SUV。看到实车我想到了法拉第未来的 FF91,二者采用了很类似的银黑分色车身设计,不过 BYTON Concept 比 FF91 小了一圈。这个车身尺寸什么概念呢?它相当于把宝马 X5 或路虎揽胜运动版拍扁。 其实也很难说 BYTON Concept 就是一辆 SUV。最近这一两年的电动概念车,已经越来越模糊了传统意义上的车身形态界限,各种不同元素的跨界成为主流,BYTON Concept 也不例外。 因为是全新设计的电动车,没有传统汽油车底子的束缚,所以在比例上也就没有必要遵循汽油车的「规范」,而是可以自由发挥,让车内空间最大化,在未来我们应该还会看到更多这样的产品出来。 其实 BYTON Concept 在外观上的亮点不在造型本身,而是「车外交互」。这是以前很少被人提及的概念,但是从最近几辆热门电动车来看(例如威马以及 Byton Concept),得益于技术的进步、对于炫酷卖点的追求,「车外交互」这个概念可能也会成为未来电动车产品力的重要体现方面。 具体到 BYTON Concept 这辆车上,它怎么体现车外交互呢? 一是灯光。BYTON Concept 用到了发光 logo 的设计,这个没什么可说的,用的人已经很多了,另外它的前脸采用的是无脸化设计,这在电动车上也司空见惯,但是它的设计师用线条状的灯光装点前脸,相当于用灯光勾勒出了前脸,同时它还被定义为「智能表情」,按照官方说法,它可以在不同的使用场景中,比如不同的电量状态、车辆解锁以及行进期间,开启不同的显示模式,与用户和行人进行「 对话」。同样,车尾也用了这种智能表情设计,作为和前脸的呼应。(白色展车的前脸有点像乐视那辆概念车)二是进入车内的方式。BYTON Concept 没有采用传统车子上的解锁方式,而是用上了所谓的「感应进入(BYTON Intuitive Access)」。在 B 柱上镶嵌了一个面部识别摄像头,识别到用户面孔之后自动开门,同时这个面孔还会和「账户」相关联,刷了你的脸,车里的座椅和娱乐系统就自动按照你的使用习惯来调整。 另外它也没有传统意义上的门把手,取而代之的是 B 柱上的开门按钮,按一下门就打开。因为是电子锁,所以它实际上也是一个「电吸门」。 车外后视镜也没有,取而代之的是摄像头。 内饰: BYTON Concept 的内饰会是大家长时间讨论的焦点。1.25 米大屏的概念之前就已经被做了足够的宣传,这次实车发布,我们也终于看到了这辆车完整的内饰解决方案。 他们在发布会上说,BYTON Concept 其实是为自动驾驶和共享出行所设计的,而且他们造车的出发点是「炫酷的技术固然重要,但是它能为用户带来什么?」基于这些思路,BYTON Concept 的内饰可以说是相当「惊人」的,围绕它所做的人机交互设计,也是这辆车最大的看点。 屏幕共有四块: 中控大屏是 1.25 米宽、25 厘米高、50 寸的面积,官方称为「共享全面屏」,屏幕 UI 目测为三段式设计。目前已知有量产计划的最大尺寸车内屏幕,不可触摸。 方向盘上有个 8 英寸的触摸屏,也是目前已知唯一可量产的方向盘屏幕。它用来控制共享全面屏以及导航、座椅调节等功能。触摸屏两侧还整合了挡位键等全车仅有的几个物理按钮。 后排有两个娱乐大屏,这个很好理解了,很多传统豪华车都有。不过在功能上它应该会有创新,屏幕下方是带有面部识别摄像头的。 展车座椅为四个独立座椅设计,看起来有一定豪华感,前排座椅可旋转,旋转角度是 12 度。供应商应该是佛吉亚,类似的概念产品之前我就在佛吉亚的车展展台上见过,这次相当于是把它量产化了。很明显是为自动驾驶场景所设计。 车门扶手的位置我发现了一个「手机支架」: 总体来说,BYTON Concept 的车内交互有四种方式:面部识别、触摸、语音交互、手势识别。基本上把几种未来人机交互趋势都考虑进来了。他们这次还宣布了和亚马逊语音助手 axela 的合作。 电驱系统: 拜腾自己研发了电动车平台,可以适合 SUV、MPV、轿车等不同车型,轴距可加长。另外,车辆架构能够满足整车生命周期内车辆升级需求。 未来的量产车将提供两个版本的电池和续航选择:后驱版本搭载 71kWh 电池组,续航 400 公里; 双电机四驱版本采用 95kWh 电池组,续航 520 公里。在快充模式下,30 分钟可充满 80%的电量。电压平台未知。 两个版本对应两种不同动力:后驱版本采用 200kW(扭矩 400NM)电机,四驱版本采用以及 350kW(扭矩 710NM)的前后双电机。加速时间未知。 … 继续阅读

汽车以换壳为本?Rinspeed 说这辆概念车可以做到

· Dec 08, 2017 333

自动驾驶的出现可以改变大家的出行体验,不过有一点容易被人忽略,从整车产品设计角度上看,自动驾驶对于整车造型以及功能设计方面的影响开始慢慢显现。 关于 Rinspeed 这家公司, GeekCar 之前也做过报道。他们最近打造了一款叫作 「SNAP」 自动驾驶概念车,而且 脑洞开的非常大。(Rinspeed 此前推出的几款概念车)可拆分的模块化设计 熟悉宝马 i3 的朋友可能知道,这款车型分为生活模块  (LifeModule) 和驾驶模块  (DriveModule) 两大部分。不过,与常规意义上的 「 模块化 」 概念不同, i3 上的两个模块并不可拆分。而 SNAP 却不同,这辆自动驾驶概念车由滑板造型的底盘以及乘客座舱两个模块组成之外,每个模块还可以进行拆分替换。底盘上配备硬件设备以及 ZF 提供的动力系统,而乘客座舱部分则可以替换为露营车或者商品贩卖车。 (宝马 i3 上的两个模块) 根据 Rinspeed 给出的说法,模块化拆分设计除了可以开发出更多车辆版本之外,还可以延长整车使用寿命。由于承受驾驶模块以及车内乘客的重量,底盘模块的损耗度以及使用寿命要低于驾驶模块。因此,Rinspeed 的做法是,当底盘模块快到达到使用寿命时,及时更换同时继续保留驾驶模块来节约使用成本。 动力方面,SNAP 配备了 12kWh 的锂离子电池,最大续航里程 100 公里。另外,这辆概念车的峰值功率为 51kW,百公里加速 5 秒,极速为 80km/h。 眼花缭乱的科技配置 可拆分的模块化设计只是 SNAP 的载体,这辆概念车上的科技配置才是最大的亮点。为了实现自动驾驶,SNAP 上分别使用了哈曼的自动驾驶平台、恩智浦的传感器融合方案以及 ibeo 的激光雷达。另外,5G、Car2X 以及哈曼 ignite 云平台等通讯方案也出现在了这辆概念车上。如果用户想要搜索导航目的地,一套语音控制的智能助理则负责解决问题。 车内交互方面,这辆 SNAP 概念车有些出其不意,Rinspeed 丧心病狂为每位乘客准备了 3 台显示屏,这些屏幕在为用户提供导航路线信息的同时还可以播放电影。不过最有意思的则是车外交互设计,与波音 787 一样,SNAP 上使用了可变色玻璃设计,车内乘客可以自行调节车窗颜色。而为了与车外乘客交互,SNAP 的挡风玻璃和后玻璃可以对外显示彩色信息,其中包括「 道路行驶权」 以及「 小心儿童」 等提示。 宝马今年推出过一款 BMW i 未来概念座舱,其中后排座椅下的青苔让一些人耳目一新。或许是受了宝马的启发,Rinspeed 在 SNAP 内还设计了一部分空间用来种植植物。对了,SNAP 还紧跟潮流在车内布置了一套手机无线充电系统。 不出意外的话,SNAP 距离量产还有一段路要走。不过重要的是,Rinspeed 通过这款概念车让大家畅想了一下汽车的未来形态,不要被任何因素限制住自己的想象力。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再聊东京车展:概念车一个比一个「奇葩」?

· Oct 26, 2017 333

昨天,我们了解了东京车展上的丰田、本田、马自达和日产展台,都是日本一线自主品牌。今天,我们来看看东京车展上的「 二线品牌」 都带来了什么。 三菱 前些年三菱的日子并不好过,关停了在欧洲和美国的产线,又被曝光也涉及排放门事件,油耗造假。后来,三菱被日产收购部分股份,成为最大股东。雷诺日产联盟曾宣布,要在接下来 5 年中推出 12 辆电动车。 以上为三菱参加东京车展的背景… 三菱这次参加东京车展,带来一辆 SUV 概念车,叫做 e-EVOLUTION,官方称之为:纯电动高性能 SUV,融入了全新「 驱动你的野心」 的品牌战略。三菱的全球设计总监 Tsunehiro Kunimoto 对这辆车的描述是:「 强壮又灵巧的」。 同时,三菱也公布了一些技术细节: 电动系统:e-EVOLUTION 配备高扭矩、高性能电机。电池位于车身底部,可以降低重心。(说了等于没说…)四驱系统:四驱系统由三个电机构成,一个电机驱动前轮。后轮配备「 双电机主动偏航控制 AYC」 系统,该系统由两个电机构成,通过电子扭矩矢量控制模块来控制。所有这些驱动系统,被整合进了 S-AWC 车身动态控制系统。 刹车系统采用了电子刹车卡钳,可以实现精准响应和传递制动力,在低速和 G 值很低的情况下都能感受到这套系统带来的优势。无论是在市区、高速或者弯道,你都能感受到全电子化驱动系统带来的干脆、敏捷的操控体验。(四驱系统一直是三菱的最大卖点之一,又在电动车上将其发扬光大…)AI 系统:e-EVOLUTION 内置 AI 系统,可以大大提高驾驶员的驾驶能力。车内外的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路面情况变化和驾驶员意图,可以让控制车辆变得更安全、更简单,大大提升驾驶体验。 AI 系统还有一个「 教练」 功能,通过向用户传递驾驶技巧,潜移默化的提高用户驾驶水平。当 AI 系统描绘出了用户的驾驶等级后,可以自动为用户准备训练项目,通过语音或者中控屏来给用户「 上课」。最终,用户的驾驶技巧会大大提升。 从 e-EVOLUTION 概念车的理念可以看出,三菱依然在坚持自己所擅长的,比如四驱系统。电动车时代,四驱系统会不会因为变得「 电子化」 而比「 机械式差速锁」 更强?坐等… 铃木 铃木在国内有一款车极受欢迎:吉姆尼,号称「 穷人的奔驰 G」,以纯粹、简单和便宜著称,外形也非常小巧可爱。 和三菱一样,铃木也带来了一款电动 SUV,叫做 e-Survivor。三菱的 e-EVOLUTION 好歹看上去是一辆正常的车,铃木的 e-Survivor 就有点奇葩了,长这样:(以上图片来源:autocar.co.uk)反正从造型上看,目测离量产还有 N 年,所以不妨看看铃木都开了哪些脑洞:敞篷+透明车门,车内仪表盘是一个大屏,副驾一个大屏,中控位置是一个球形 3D 显示屏。有意思的是,座椅上有传感器,可以显示用户体温。 恩,一低头,看看两腿之间是体温计… 虽然不会量产,但概念车某些元素往往会落地在未来量产车上,会是「 体温计」 吗? 雅马哈 雅马哈是绝对的跨界选手,用这么一句话来形容:「 不想玩汽车的钢琴公司,不是好摩托车厂」。雅马哈是一家钢琴公司,这些年也开始涉足汽车业务,在 2015 年东京车展曾推出了「Yamaha Sports Ride」概念车。更早之前,雅马哈推出过「Motiv」概念车。(Yamaha Sports Ride 概念车)这次参加东京车展,雅马哈带来了 CROSS HUB 概念车,一辆小皮卡。对了,雅马哈的 CROSS HUB,和前两辆概念车一样,都使用了迈凯伦 F1 设计师 Gordon Murray 的 iStream 碳纤维架构。 CROSS HUB 概念车的外形和铃木的 e-Survivor 一样奇葩,车内可以坐三个人,驾驶位位于中间,乘客座位于两侧稍靠后的位置。后面的车斗里,可以放下两辆摩托车。 由于使用了大量碳纤维材料,CROSS HUB 整车重量只有 750 公斤。不过,雅马哈并未公布 CROSS HUB 的动力总成。 从雅马哈的概念车历史看来,这家公司推概念车仅仅是为了展示设计,从未真正投入量产。雅马哈其实一直都在汽车业务上有所涉及,但很明显,雅马哈强在发动机技术上,而未来,大家都开始用电动机了…… 和其他世界级车展相比,东京车展的规模并不算大。不过有意思的是,很多日本车企都推出了极具「 个性」 的车型,看点也足够多。 电动车时代,日本车一定会发生有趣的变化,特别是外形。永远不要低估岛国设计师的脑洞……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无人驾驶+共享用车:奔驰对未来出行的设想,终于补齐最后一块拼图

· Sep 01, 2017 333

熟悉奔驰品牌玩法的同学应该都知道,每当有大型车展或 CES 展的时候,他们都会推出一台概念车来展示自己对于未来出行的理解,比如以下几辆: Vision Van 物流车+无人机,改变未来货物配送模式: Future Truck 2025,可以自动驾驶的卡车,改变未来货运模式: Future Bus,可以自动驾驶的超豪华大巴,重塑未来公交系统: 迈巴赫 Vision 6 Concept,王思聪们的未来座驾: Vision Toyko,氢燃料动力,minivan 定位,全家出游必备良品: IAA 概念车,商务范儿轿跑: F015,奔驰未来概念车系列的原点,可自动驾驶,可人工接管: 这些车有相对统一的设计语言,在外壳下面有更清洁的动力系统作支撑,同时还有高科技的自动驾驶技术加持,从轿车、轿跑,到公交、货车,奔驰在全方位的向我们展示汽车厂商在未来的自我修养。 等等,是不是忘了什么?好像这里面一直没出现「共享出行」的身影? 别急啊,这就来了。奔驰这两天发布了一台名为 smart vision EQ fortwo 的概念车,就展示了他们对于 2030 年的共享出行展望。这辆车会在这个月开始的法兰克福车展上亮相。 围绕这辆车有三个关键词,分别是纯电动、自动驾驶、共享。 先来看几张图感受一下: 外观还是和现在的 smart 一样娇小(我说的是双门 smart,不是那个四门版本……),四轮四角,两个车门呈透明设计,而且是朝上开启的。 这两个车门还可以作为信息显示屏来使用,比如显示天气预报信息。所以是……行走的广告牌? 如果有人拿着这车的图片骗我说这是苹果电动车的渲染图,我照样会相信的。 内部,最大的不同是没有方向盘和油门刹车踏板,也意味着,这辆车是完全无人驾驶的,和谷歌当初那个呆萌的无人驾驶小车是完全相同的理念。当然,车里还是有一个尺寸不小的显示屏,用来给乘客显示各种信息。 电池组容量是 30kWh,预估续航里程约 250 公里。不过毕竟是为了展示 2030 年的概念,暂时不可能有量产计划,所以这些车辆参数数据现在说的意义不大。 刚才说到了这辆车的三个关键词,其实最有的聊的是「共享」这个词。可以说,通过这辆车,奔驰把自己对于未来共享出行的设想展现的淋漓尽致。 怎么理解呢? 大家可能知道,戴姆勒在共享用车领域起步是比较早的,他们有一个叫做 car2go 的分时租赁平台,这几乎是每个分时租赁行业从业者都要拿来研究的案例。car2go 发展的规模相当大,并且还进入了中国,可以说这是汽车厂商主导共享用车平台的标杆。car2go 所用的车型就是奔驰 smart。 那么,10 年、20 年之后,car2go 这样的平台要如何发展呢?奔驰给出的答案就是:把它变成无人驾驶车运营平台。这其实有点儿像 Elon Musk 对于 Tesla Network 的设想。 通过官方视频我们大概可以看出这个平台的使用流程:  女主角拿出炫酷的透明手机(可能是 iPhone 20),在 App 上预约了一辆无人车,车辆到达之后,会在车外显示屏上显示出「欢迎 XXX」的字样,女主上车,车辆以自动驾驶的方式向预订目的地前进。 在这趟行程里,女主的朋友也有了一个用车需求,恰好女主的车要顺路,于是行程得以匹配,配对成功的信息通过手机 App 和车内显示屏分别传达到两个用户那里,最后两个人开开心心的一起乘车前往目的地。 情景介绍完了,我们来分析这里面的道理。 首先,自动驾驶、无人驾驶是未来的趋势,这个是毋庸置疑的,而技术的发展就意味着随之而来的商业模式问题,也就是落地场景。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把无人驾驶技术和共享用车相结合,是有巨大潜力的应用场景。 无人驾驶+共享用车,会至少涉及到两部分,一是搭载无人驾驶技术的车辆硬件,二是运营平台。那么这其中就存在几种落地模式:1. 造车的厂商可以提供车、提供无人驾驶解决方案,然后由 Uber、滴滴这样的叫车平台采购车辆进行运营;2.Uber、滴滴甚至是现在的分时租赁平台,可以自己造车或者研发无人驾驶技术,将硬件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3. 汽车厂商可以自己造车、自己做无人驾驶,同时自己搭运营平台,把软件+硬件的整个流程都掌握在自己手中。 基于这些可能性,很多事情就解释的通了。比如,现有的这些打车平台开始研发起了无人驾驶技术、而整车厂开始频繁的和打车用车平台接触,甚至是投资入股。当滴滴、Uber 这样的平台把车辆都换成无人驾驶车,这个变化带来的效应,例如对于运营效率的提升,对于商业营收的提升,都是难以估量的。 其实对于整车厂来说,转型成移动出行服务商是一种必然,所以,如何为将来的用户提供出行服务,就是在未来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最理想的状态是自己做平台,然后把自己的车辆、无人驾驶技术和这个平台结合,做无人车的按需租用。 软件+硬件的完美结合,这不就是苹果成功的秘诀么?把这个模式套到未来出行上,整车厂如果这么做,可以不用担心数据归属问题,可以不用担心会沦为硬件代工厂的问题。而且也因为出行领域潜力巨大,所以未来的财报也不用太过担心了。 而奔驰呢,car2go 的多年运营,给他们带来了大量的运营经验以及宝贵数据,当然还有百万级的用户。因此,要把这个平台升级成无人驾驶运营平台,对他们来说其实是有很多先天优势的。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未来的共享用车平台,其实就是如今的汽车分时租赁模式的「无人驾驶版本」。 而这辆 smart 概念车的推出,也表明了奔驰的另一个思考:针对无人驾驶共享运营来说,最好是有为它量身打造的汽车硬件。这辆概念车,没有人工接管模式,很显然奔驰压根就不想卖给个人用户。 所以你应该也看出来了,对于未来出行,汽车厂商们真的是野心勃勃。之前奔驰打造那几台概念车的时候我们就说过,他们是想展现自己对于未来出行的全景思考。但是,「共享出行」的思考,在那几台车里不曾被提及。现在,随着这辆车的推出,这个极为重要的一部分,终于被奔驰补全了。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VOL.216:在车里煮饭喝茶?概念车越发不正经了!

· Jun 11, 2017 333

网易云音乐搜索歌单:GeekCar 叨逼叨 BGM。每期节目的背景音乐都能一次听到啦!还有,我们周四周日更新啊!记住了吗?! 在最近的 CES Aisa 上面,奔驰展出了基于迈巴赫 S 级轿车打造的「Fit&Healthy」 全新本土化概念车,相信小伙伴们已经看到了刷爆你朋友圈的小视频,好吧,未来在奔驰上喝功夫茶可能真的不是梦了。但是看到这辆概念车的同时,我们无一例外的都想起了在两年前,奥迪为霓虹国打造的一款能在车内煮饭的概念车,当然还有近两年车展上其他品牌展示的车内鱼缸、车内盆景、车内茶海等等不着调的概念车。 每次看到这些设计,除了在内心吐槽设计师的脑洞之大之外,我们突然开始停下来思考,现在的概念车为什么都开始朝着生活方式的道路一门心思的做起了研究?未来的汽车居然更像是家居的延伸?以前的概念车可不是这样的啊? 所以未来汽车究竟在发生着怎样质的变化,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好好讨论一下! 好啦,听节目记得点赞打赏和评论哦!憋忘啦!最后我要再说一遍~我们爱你!❤ 本期人物介绍: 清流——GeekCar 最不与我们同流合污的小清新。刚加入 GeekCar 便立志要从我们的乌烟瘴气中脱离出来的,虽然总会不由得被大白老湿带跑偏,但是···心若在,梦就在。 Sid——GeekCar 人气爆表的活动官。秒杀妹子的一枚利器,外形看起来 gaygay 的,但其实倍儿爷们儿。记住:他的副业是去夜店打碟,要是恰巧遇到了,请别问他要电话号码。 刘能叔叔——GeekCar 最不正经的铲屎官。虽然是个妹子,但非得给自己起个叔叔的艺名儿,而且自打公司来了三位猫爷,就变成了专注的铲屎官。记住:惹她可以,别说猫不好!别说! GeekCar 有话说: GeekCar 叨逼叨是我们一次新的尝试,有任何意见和建议都可以直接留言告诉我们!你也可以表达你的观点你的态度,让你的声音也出现在我们的节目当中~欢迎吐槽欢迎么么哒~

十个小故事,带你看懂宝马 8 系的前世今生

· May 26, 2017 333

时隔将近 20 年,宝马终于「复活」了 8 系。昨天他们发布了全新的 8 系概念车,于是国内国外媒体刷了一天的屏。我们也跟着俗套一下,聊聊关于宝马 8 系的前世今生。花几分钟看完以下十个小故事,不想转发你回来找我。(友情提示:下面两张图并没有被压扁)1.8 系并不是全新出现的,1989 年宝马就曾经推出过 8 系车型(E31),但是推出之后销量并不是很好,直到 1999 年,8 系正式停产。10 年里,宝马一共生产了 3 万多台 8 系,其中三分之二都是搭载了 V12 发动机的 850i 车型。宝马在 8 系身上共投入了 10-15 亿马克左右的研发成本,分摊到每台车上,大概是 3-5 万德国马克。 2. 宝马 8 系是一辆高性能轿跑,但它同时也有非常高的科技含量。你肯定知道 CAN-BUS 总线吧?现在绝大部分车都使用到了这种总线技术,咱们早就司空见惯了,但是第一个采用 CAN-BUS 总线的量产车你知道是哪个吗?没错,就是宝马 8 系,这意味着这辆车在那个时代达到了相当高的电子化水平。它的意义相当于特斯拉 Model S 之于以太网总线的使用。另外,它还是最早一批使用了电子油门技术的量产车。其他像什么自适应悬挂、牵引力控制系统等等,应有尽有。 3. 开发上一代 8 系的时候,宝马用到了当时还不太常见的 CAD 技术来设计车身,另外 8 系的车身还吹过风洞,最后得以实现了 0.29 的风阻系数。 4. 作为一辆定位比 7 系更高的旗舰车型,E31 在技术层面可以说是代表了当时宝马的最高水平,以及他们对于新技术的很多尝试,但就是叫好不叫座。这有点像现在的 i8,技术含量极高,但是也因此背负了极高的成本。不过从我们的角度来看,不管是 8 系还是 i8,都是非常 geek 的车。 5. 此条信息来源于李三吱同学。我们找他问了问当时 E31 8 系在国内的售价,得到的答复是,850 Alpina 版本大概是 220 万左右(还有一种说法是超过 300 万)。这可是 90 年代啊同学们…… 6. 宝马本来还想基于 8 系打造 M8 车型,但是计划最终流产。按照宝马的设想,M8 是用来对标法拉利的。 7.. 昨天发布的全新 8 系概念车,标志着停产 18 年之后,宝马终于把这辆旗舰车型复活了。但是我们看到的并不是量产版本,只是概念车,宝马说明年会把它量产出来。按照这个节奏来说,全新 8 系的测试车应该已经在路上跑了。 量产之后,它的竞品有哪些呢?比如奔驰的 S Coupe、雷克萨斯的 LC,以及众多奢华品牌的大型 GT 跑车(这里还真没奥迪什么事)。 8. 从外观内饰上看,其实这辆新的 8 系概念车让人一眼觉得并不是很「宝马」,但是在宝马看来,这辆车预示了他们品牌新的设计语言。双肾格栅比例变得更大了,并且有贯通在一起的趋势,内饰也不再是横向延展的宝马惯用风格,反而像是在向老款 8 系致敬。有人说 8 系的整体比例有点像宝马的 Vision 100 概念车,你觉得呢? 9. 这辆 8 系概念车上有一些好玩的细节,比如,请注意下图的空调出风口: 很小对吧?没有我们常见的空调叶片对吧?因为它很有可能是用到了电子出风口技术。在上海车展的延锋展台和弗吉亚展台,我都看到了类似的概念产品,基本玩法就是通过电子按钮控制风量大小和风向,这样可以让出风口有更多变的造型,和内饰设计更好的融合。 再比如,看这个尾灯点亮的造型,是不是有点似曾相识? 想不出来的话,我提醒你一下: 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10. 在车内人机交互方面,8 系概念车其实没太多惊喜。一个全液晶仪表,一个尺寸不大的横置中控屏幕(HUD 应该也有),两个屏的显示效果肯定毋庸置疑,但是在一个比 7 系更高级的车子上,宝马确实没拿出太惊世骇俗的屏幕、交互黑科技。有意思的是,在 E31 那辆车上,中控台上密密麻麻的布满各种按钮,它们用来控制各种电子设备和功能,到了 2017 年的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