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 Flic 能让「按钮」重新回到车内
随着车内人机交互(HMI)趋势的变化,这几年车机都朝着大屏幕化,语音或者屏幕触控式反馈的方向发展。想想特斯拉的 17 寸屏幕,中控面板和仪表盘都是全虚拟化。虽然这是汽车智能化的发展方向,不过从「 易学性」 以及「 肌肉记忆」 等角度来看,虚拟按键和屏幕的确会给人的操作带来一些不便,尤其是一些简单的功能,如开启空调以及车灯光等。 这个时候传统机械旋钮或者按键其实就较好了利用了人的「 肌肉记忆」,在车内环境里面可以尽可能地减少驾驶员的精力分散。在大屏、虚拟按键的越来越流行的时候,其实机械按钮在车内环境也是有其存在理由的。但如果还是像以前一样在车内集成固定按钮,这或许会被人说成是对「 未来」 的反叛,同时这样也会增加成本。那么如果有一款「 灵活」、「 多用」、「 可移动」 的小小无线按钮,可以帮助驾驶员在车内进行一些固定、简单的高频率操作,那就会很好。 现在就有了这么一款多彩可爱的按钮,它叫做「 Flic 」,其实它不是专为汽车设计的按钮,Flic 能够解决很多场景下的问题。连接 Flic 和你的智能手机上的相应 App,进行简单的设置就能和相应的硬件连通。比如可以在在床头柜上「 粘上」 这个按钮,就可以控制你的 Snooze 闹钟…… Flic 按钮在汽车和家里还有很多其他的潜在用途可以挖掘。 比如在车里,你可以放置一个按钮,然后依赖你的智能手机就可以进行很多事情:打电话、消息提示、导航等。同时当你在车内想听音乐的时候,你不需要解锁手机打开音乐 App 或者去操作车机里面的多媒体,直接按动事先设置好的按钮就可以让手机播放音乐;当然还可以用按钮发送一些「 标准化」 或者「」 预设的信息,如「 正在开车稍后联系」 或是其他;当然还可以把这个按钮和手机上的某些服务联系在一起,比如订餐、叫车之类。 至于和智能家居的结合,那想象的空间也是巨大的:你可以控制家里的灯光、空调等。 不过 Flick 的问题还是在于这个小小的按钮除了和智能手机连接,是否还能与其他更多的智能设备连接。如果连接的物品的种类能够很丰富,那么按钮的实用价值就更加明显。 目前 Flick 是通过低功耗蓝牙和手机连接,能够支持 50 米的范围,通过不同的按法可以执行不同的任务。另外, Flic 的防水特性会逐步提升,已经能支持户外使用。它可以粘贴在人的衣服或者包上面,可以随时和朋友或者亲人分享自己的位置。 这款按钮目前正在 Indiegogo 上众筹,售价 27 美元,众筹目标是 80,000 美元,还剩约 40 天的时间已经筹集了 217,551 美元。 下面这段有趣的视频能够更好的理解 Flic 按钮在生活中的一些用途。 图片视频源自 Flic 官网
这篇文章的读者只是「一猫」
一猫汽车网发布将近两周时间,人们都在讨论一猫的商业模式,一猫成败,未来。但是这些都不是我最想说的。 11 月 1 日的一猫发布会,恰当的说是一猫能够撬动所有资源的一次大聚会,汽车公司的,媒体的,公关公司的。多少年来都是采访别人的汪云清老师也接受了媒体的采访,场面非常的生动。 汽车在中国井喷的这十年,汽车媒体日子过得不错,但是从内心深处又有多少人真正认可这样的方式和生活?最优秀的汽车媒体人最终的结局也不过是「 门客」,而这样一份体面的工作又有多少人愿意放弃? 人们会迷惑这种出差五星级酒店,言必被称「 老师」,出国必背 Rimowa 的生活。事实上年初发生的媒体动荡也从各种方面上证明此间总总的虚无和危险。 所以当一猫的三个联合创始人:前《新京报》汽车周刊总监何醒言,前《新闻晨报》汽车主笔唐华,前《广州日报》《车天下 车生活》主编汪云清站在「 我们也是有理想」 的几个字面前,做一件真正的属于自己的事业还是很励志的。 所以业内人士问我如何看待一猫,我认为这至少是一件非常正能量的事情,如果他们真的能够始终盯紧「 用户」 需求。而眼下各种不足无非是媒体人转型遇见的一致问题:非常容易从服务大客户的角度思考,而很难真正去了解用户的需求。也就是从门客到利益主体是需要非常艰难的角色转换的。所以采访当天我跟汪云清说,下一次一猫的活动来的应该是一猫粉丝。 而对于一猫另外的合伙人,无论是阿里出来的 CTO 还是成功商人美国归来的王辉宇,他们要转变的可能是从 PC 时代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思维。我们需要努力思考「 到底什么不一样了?」 移动设备帮助人们突破失控限制,实现随时随地的联系;云计算将超级计算机装进人们的口袋。十年甚至百年的壁垒也许一夜间就会被潜入,而转型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生。如果团队是具有创造力的,那么就算开始的时候 Pose 摆的不太到位也很正常,要的不过是快速跟突进的能力。 当天的对话说来说去还是在原有的体系下打转,用户体验的微调是否真的能够吸引足够的用户?这些都是犀利的问题,但是汪云清老师激动的反问了一句:「 你们这些做内容的难道从来不相信内容的价值吗?」 无疑好内容绝对是有价值的,不然类似美国的 Vice,和赫芬顿邮报为什么会有如此高的估值?但是内容生产的方式,以及内容的获取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无论如何一猫已经有了自己的价值观:「 懂车更懂你」,5 位创始人就目前能够调动的资源资本已经是「 高富帅」 创业了,一出手就是注册资金六千万,剩下的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至少何醒言越来越靠谱了,汪云清老师不再独自愤青了,唐华老师继续温厚并且激情了。好吧,这简直就是写给一猫的情书啊,谁叫我跟何肥有过那么长那么美好的共事时光呢?一猫才刚刚开始,这只猫现在充满热血和激情,这些不太挪窝的「 年轻人」 开始创业了,我们要鼓励,探讨,打击,再鼓励,然后一起前进,就这样。有本事你也出来干那件死了都要干的事儿啊。如果一件事情激发人的勇气,创造力,那它就是一件好事儿。
有人要在 6 天内 3D 打印出一辆车
或许六天时间你自己独力能做成不少事,但你能从头造一辆车再来个试驾吗?这你就不敢夸海口了吧。不过,3D 打印商 Local Motors 的员工倒是信心满满,他们的 3D 打印汽车很快就要从芝加哥的 McCormick Place 出厂,是骡子是马本周末遛遛就见分晓了。此次打印是几天前在风城举办的国际制造技术大会(International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Show)上开始的,使用的是碳纤维强化塑料和大面积增材制造打印机(Big Area Manufacturing printer)。当然啦,也不是车身上的所有东西都能 3D 打印。比如电池、发动机、线路和悬挂还是需要从供应商处采购,而不是在现场制造。如果一切进展顺利,Local Motors 希望能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提供「 量产级别」 的 3D 打印车辆。 编译自:Engadget
汽车很快就能知道你是不是开车时玩手机呢
各位,听我一句劝:不要在开车时鼓捣手机。我知道大家也是想改变怎奈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过别气馁,来自巴西圣卡塔琳娜州州立大学(Santa Catarina State University)的团队给出了一个解决方案,他们做出了一款车载硬件/软件组合套装,可以检测出你开车时是不是玩手机呢。 工作原理是这样的:嵌在仪表板上的小摄像头密切记录受试司机的面部。该算法会仔细翻检这些 3 秒长的视频剪辑,看看哪个里面的手正在靠近受试者面部的画框- 手离面部越近越突出,算法则越会倾向于认为你在开车时玩手机。当然,构建算法只是成功的一半 – 在人们被逮到正玩手机时,它也没有找到一种办法对其发出提醒警告(这当然不是因为缺乏想象力)。造一个这样的系统当然值得我们尊敬,不过既然它对这一现象无计可施,那我们也没办法把它当成一个有效的遏制者。因此,要等到这种系统真正走进我们的生活,尚需时日。 编译自:Engadget
没人不让你在车里用手机,但这么办更安全
我妻子那辆开了十年的车内置的导航系统可以说是耗资不菲,不过每次她开车离开波特兰去别的地方,她用的都是自己 iPhone 上的 Waze 应用。除开免费不讲,这个「 驾车社交」 应用(目前已被谷歌收购)要比她那辆雷克萨斯所能给的愚蠢答案机灵得多,也有用得多。它真是定期刷新我们对它的期待,上个月我们从俄勒冈海岸回来的时候,它就成功地帮我们规避了一段 30 分钟的交通大堵塞。汽车的导航系统的暗屏这会儿给手机充当了完美的靠背,Waze 呢,则通过蓝牙音响系统兴高采烈地插话,播报准确的众包交通信息。 从效用来讲,这显然并非理想情况:这是冗余,交互界面也远不完美,也并不保证安全。近期政府也试图对车内移动应用施加管制,但最终,它不是一个法律问题,而是一个设计问题。 我们不该试图用立法约束这种行为,或者干脆掩耳盗铃假装它不存在,我们该做的是如何使它安全有效地发挥作用。对交互和用户体验设计师来说,这不就是你们所熟悉的根据上下文做设计的问题么,只是在这里的上下文是汽车。 Waze 已经采取措施鼓励用户安全使用该应用,在开车时不要使用触屏界面而改用语音交互。较新的车内后装设备如 Pioneer 和 Alpine,已经允许通过蓝牙语音控制主要的手机功能,比如通话、接听和短信语音控制。不久,我们的智能手机就可以通过无线方式将手机界面投射到车载中控上,定制设计快速接入,并与方向盘控制深度整合。我的希望是,两年内科技的发展会让这一切构想看起来老旧透了。 一个历史实例 这两年所谓智能电视的转型失败就是个很有说服力的先例。为节省生产成本不惜使用老旧的处理器,这些电视的导航体验让人沮丧不已,尤其是与 iPad 和任天堂一类比起来那更是不值一提。更糟糕的是,我们很少看到智能电视更新自己的本地应用,简直是让它们自生自灭。对于像我这样的用户体验设计师来说这就好比酷刑:这是个低级的解决方案,咱别这么打肿脸充胖子,就造一个美丽而愚蠢的屏幕,然后用 HDMI 连接到像 Roku、Chromecast 或 Xbox 这样专用的、好升级的设备多好。 车载用户界面现在落入了同样的处境。几乎无一例外,司机在与手机和可穿戴设备友好兼容的车里更能体会到驾驶的乐趣,而那些一味死磕瘫痪车载界面的都是拧巴不讨好。事实是,人们已经习惯在车内使用智能手机辅助导航和通信,这不是因为他们愚蠢或鲁莽,而是因为他们的车根本不知道他们要什么。 看看那些典型的汽车用户界面。它们一般是蓝色和黑色,按钮和图标混乱得一塌糊涂,更像 1998 年的 ATM 而不是现代的平板电脑。这是汽车行业过于年长和霸道调控的必然结果。作为一个在手机应用和汽车界面双栖的交互设计师,我可以告诉你单靠管控几乎解决不了这些问题。当设计师担心所提概念是否违逆了那三年前制定的规则时,我们其实是在花更多的时间避免法律纠纷,而不是创造更好的用户体验。 我们需要更聪明的思考语境 我们所需要的是号召大家行动起来,让用户体验设计师们真正为具体场景设计。为我们所调遣的工具绝对不存在短缺。或许汽车可以加上在蓝牙覆盖范围内司机用来却没那么容易的 USB 接口。这可以强制他们使用语音控制,使他们专注于手头的工作,比如开车。汽车制造商应当推动定期的售后固件升级。与智能手机无缝连接的特点能够让人们不再把车内界面当成化石一样的东西,而是流动的可以创新的平台。我不需要什么雷克萨斯应用商店,我也真的不想再为凌晨 4 点打开我车子天窗的流氓应用程序担惊受怕,不过,我也的确想要会定期更新的交互。 如果有个最佳车内互动奖呢?甚至更好点,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出资设立了一个孵化工作室,专门孵化那些为屏幕交互和驾驶双重问题提供创新解决方案的公司,我们又该如何把握?或者,我们可以鼓励 Pioneer 或Alpine 这样做,将那些创新具象成新式车辆。谷歌和苹果已经进入了这一领域,它们有望开辟出新的 API,使手机与汽车的融合更加简单便捷。 分心驾驶是一个巨大的安全问题,但执行的难度也清楚地表明光靠法律,这放出的魔鬼也收不回瓶子里。因此,我们应该重新设计瓶子,使这些新的交互更安全。这将为我们还未曾想见的经验的诞生铺平道路,而不是在黎明之前就用立法手段把它们揿灭在萌芽之中。
MVP,会飞的汽车,能和你一起钓鱼露营的伙伴
你可曾设想过从飞机上优雅地垂下一根鱼线垂钓,或者在飞机里露营?那么来看看 MVP(Most Versatile Plane)吧, 它可是在威斯康星 Oshkosh 镇举办的 EAA AirVenture 大会上第一次亮相。再过几年,这个富有想象力的私人飞机将优雅滑翔到你附近的湖泊,为你等候。 它不只是一个水上飞机。MVP 更像是一个巨大的会飞的海上摩托艇。这是一个飞行船,你可以在上面露营,钓鱼,或者只是四仰八叉地休息。该公司表示,「MVP 改变游戏规则的可贵品质,是它不再仅仅是从一个地方飞到另一个地方。它还能在许多伟大的户外活动里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比如露营、钓鱼、打猎、探索,放松等等等等。」 这架飞机与丑陋的庞蒂亚克(Pontiac)可以说是不可同日而语。毕竟,至少这架飞机是极具吸引力的。这倒也不是要与双引擎的 Piper Aztec 混淆。不过 MVP 的确有许多特色,许多能让贪玩的飞行员心驰神往的特色。仪表板和座舱盖可以向上和向后开合,驾驶舱座椅也可以随时改换位置,这使你的座舱看起来就像一个经典的船。飞机的两边是伸出来的檐子,当它停在水面上时你可以随时走动检查飞机,或者就当你的游泳池边也不错。甚至还有人要从舱头到舱尾抻个吊床。 MVP.Aero 成立于 2012 年,总部设在明尼苏达州,只有 20 名员工,分享该公司 85%的股份。设计团队方面,他们挖到了曾在 Cirrus 和西科斯基公司(Sikorsky)工作的 Mike Van Staagen。未来 5 年内,他们会推出称为「 业余者所制实验性套件」(E-AB)的首架飞机,其次是试验性轻型运动飞机(ELSA),最后是一款特殊轻型运动飞机(SLSA)。 最初,每个月会制造 8 架 MVP。美国本土已经选出来两家代工企业 – 华盛顿的阿灵顿 Glasair 航空,和佛罗里达云杉溪的 Fibercraft 公司。中国的汉兴航空将为亚洲市场生产 MVP。 MVP 的设计初衷并不是「 飞行汽车」,因为它的两翼可收起,便于拖动和收纳。 现在你可能想知道这么拉风的飞机得要多少钱。 CEO 史蒂夫·普格(Steve Pugh)说,套件版本将是 169,000 美元起售,SLSA 版本将是 189,000 美元起售。此外,飞机的续航能力大概在四个小时左右,实际飞行里程得看你让它在水上飞了多长时间。 真正的「 飞行汽车」 离我们还太遥远,今天的飞行汽车看起来又呆又蠢。不过我们还是期望 MVP 能够尽早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毕竟,都是不一定发生的事情,想想好的总比想坏的强吧。
黑客能控制你的车?这个小装置可以阻止他们
黑客 Charlie Miller 和 Chris Valasek 已经向世界证明,车辆在数字攻击面前是多么不堪一击。现在,系铃还需解铃人,他们又在研究怎么保卫这车辆。 去年,这两个 DARPA 资助的安全研究人员花了几个月成功破解了一辆福特 Escape 和丰田 Prius,他俩用一个连接了仪表板下标准数据接口的笔记本发送纯数字指令,这么着就能控制猛踩刹车,接管方向盘搞点恶作剧。在拉斯维加斯下个月的黑帽安全大会上,他们将推出一个原型装置,旨在挫败他们之前展示的令人不安的把戏:汽车入侵检测装置。 「 数字攻击正变得严重,我们应该认真考虑如何抵御它们,」Miller 说,他白天的身份是 Twitter 的安全研究员。 「 我们非常想做点事情,来解决这个问题。」 他们花了 150 美元用零件拼成了这个反黑客装置:一个 mbed 恩智浦微控制器和一个简单的电路板。这个是插在汽车或卡车仪表板下面被称为 OBD2 的插孔上。日常驾驶时开机一分钟,它就会收集车辆的典型数据模式。然后再把它切换到检测模式,以此来监测异常信号,比如一大股不寻常的信号流。 如果发现有什么异常,该设备会立即把车置于 Miller 和 Valasek 称之为「 跛行」 的模式,也就是关闭网络,禁用更高级别的功能,比如助力转向和车道协助,直到车辆重新启动。 「 你只需把它插进去,它了解了情况就会停止攻击,」Valasek 说道,他是安全咨询公司 IOActive 车辆安全研究主管。 Miller 和 Valasek 发明的装置还存在一个问题,要是高峰时段它突然搞错状况把你的车辆大脑关掉怎么办?但在他们的测试中,他们说还没有一例误判情况的发生。这部分是因为汽车的数字通信远比一个典型的计算机网络更好预测。 「 这只是机器和机器对话」,Valasek 说。 「 在汽车的世界里,交通是如此的归一化,出现任何不寻常的事情都会非常显眼。」 汽车的基地级网络通讯中的规律性,意味着他们的设备可以可靠地发现他们投掷过来的所有攻击。Miller 和 Valasek 不打算出售自己的汽车防护工具。相反,他们只是想要告诉汽车制造商们,保护汽车免受攻击是多么得轻而易举。 事实上,他们的工作已经促使国会开始调查主要汽车制造商的安全操作是否合格。在 Miller 和 Valasek(在很多情况下是我坐在方向盘后面)演示了自己使坏的全过程,从触发目标汽车的喇叭到在低速时使刹车失灵,众议员 Ed Markey 观赏之后,立马给 20 家汽车制造商写信质问这件事。 虽然 Miller 和 Valasek 的攻击测试需要硬件插入目标车辆的网络,不过无线黑客行动也是有可能的。例如,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和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能够通过蓝牙和 GSM 信号破坏掉测试车的网络。而在 Miller 和 Valasek 另一部分未公开的黑帽谈话中,他们提到,将勾勒出汽车潜在的无线攻击点。 尽管汽车在不可逆地连接到脆弱易受攻击的移动设备和互联网上,Miller 也好 Valasek 也好,都一致认为还没有恶意黑客果真以它们为目标。不过二人也同意防患于未然总是没错的。 毕竟,一辆车要是被黑了,要比电子邮件被窃信用卡被偷后果要严重得多。 「 如果我们不解决这个问题,会有人倒大霉,」Miller 说。而且是无法挽回的那种。
丰田也研发飞行汽车,什么时候能飞?
丰田在今天宣布,为了提升路面交通的效率,他们将会调研漂浮在路面的汽车的可能性。今天丰田的技术管理集团的管理经理 Hiroyoshi Yoshiki 称,丰田公司正在研究一项让汽车飞行的技术,但是并不像是飞的效果,而是让汽车脱离路面,减少摩擦,更像悬浮状态。
汽车工业 V4.0,计算机辅助技术都 Get 到了什么新技能?
上世纪 60 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提出了交互式图形学的研究计划,CAD(Computer Aided Design) 的概念由此提出。由于当时的硬件设置昂贵,最早自行开发交互式绘图系统的只有波音和通用两家公司。托通用的福,CAD 技术早早地被用于汽车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