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又融了 55 亿美元,他们会去造车吗?
滴滴终于又融资了。今天他们宣布,公司完成了新一轮超过 55 亿美元(约合 379 亿人民币)的融资。经过这轮投资,滴滴的估值已经达到 500 亿美元,这或许也将是滴滴上市之前的最后一轮融资。 这么大一笔钱谁投的?滴滴并没有在官方新闻稿里有所提及,不过根据彭博社的说法,这笔资金来自于银湖资本、软银、交通银行以及招商银行等机构,其中后三家都曾经投资过滴滴,而银湖是新加入的。 但是对于这次融资,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认为,融资数额特别巨大,但是又没有在官方层面讲出背后的投资方,因此事情多多少少有些蹊跷。 融资之后的发展战略,滴滴很明确的指向了两个方向:全球化以及新技术。 前者不难理解,网约车市场从今年春节开始就越来越不稳定,网约车新政的推出,虽然规范了很多行为,但是也相当于划定了一些边界。滴滴虽然在国内网约车市场是绝对的老大,但是要想让业务获得更大突破和想象空间,开拓全球市场就几乎是一种必然。 当然,这个策略的前提也一定是基于国内市场目前相对稳定的竞争态势。「攘外必先安内」,当初易到在没有搞定国内竞争对手的情况下就盲目向墙外扩张,已经被证明为是错误的战略。 至于新技术,其实说的更直白一点,就是「智慧出行」,而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或许就是自动驾驶和无人驾驶研发了。 Uber 在做,谷歌在做,很多车企和供应商都在做,但是滴滴和 Uber 一样,都具备无人驾驶技术的落地场景,以及产生大量数据的可能。对于他们来说,将无人驾驶和共享出行相融合,是未来的必然趋势之一,Uber 那边搞的风生水起,这几天甚至还说搞飞行汽车服务,滴滴在手握巨额资金之后,有很大可能会在无人驾驶方面提速。 其实他们在智慧出行方面一直有所动作,比如拼车算法、智能交通等。按照官方说法,「依托人工智能技术优势,滴滴已经具备条件在智能驾驶和智能交通方面取得系统性突破。目前,滴滴已经在硅谷设立成立美国研究院,今后还将继续吸纳顶尖科技人才,并计划在关键技术领域进行深度投资。」当然,在无人驾驶领域,他们或许也会进行一些投资和收购。 那么除了国际化和智能交通,还有别的可能性吗? 有。造车。 理由在于,有了自动驾驶技术,还需要应用这些技术的「终端」,也就是车。既然做大的交通体系,把这一个个终端也由自己来做,为什么不行呢?毕竟,如果采用别人的「终端」,很有可能会让渡一些利益出来,与其这样,不如自己做?把车作为智能交通的一部分来看待,终端+技术+平台,好像也挺合情合理的。 如果过一阵滴滴宣布自己的造车计划,那一点儿都不会让人意外,因为有钱,有动机。毕竟是手握 55 亿美元,这么巨额,目前还没有哪家新造车团队能与之相比。或许,滴滴的管理层已经对造车这事考虑很久了? 和那些新造车团队不同的是,如果滴滴造车,他们其实不用太多考虑车子的销路问题。就算不为了自动驾驶,滴滴的平台上还有那么多司机呢,这里面的商业模式会多种多样。 当然,以上仅仅是猜测而已,造车有风险,入市须谨慎。不信?看看贾总。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GeekCar Daily」3.3:北汽新能源准备推进 B 轮融资;本田将成立 R&D Center X 研发中心
北汽新能源准备推进 B 轮融资并进行员工持股 日前,北汽新能源总经理郑刚表示,公司正在推进 80 亿元的 B 轮融资。融资过后,北汽新能源的估值将达到 240 亿元。另外他还提到,北汽新能源将成为北京第一个进行员工持股的国有企业,国有资本将继续减持近 10%,同时成立员工持股公司,员工持股不超过 1%。北汽新能源预计将在 2018 年上市,成为中国资本市场新能源汽车第一股。 恭喜郑总让国有资产增值! 滴滴出行获得天津首张网约车牌照 昨天,滴滴出行宣布,他们已经获得了天津市颁发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这也就意味着滴滴网约车平台获得了政府的认可。滴滴此次获得的证件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以及申请从事网约车经营具备线上服务能力的认定结果。滴滴出行方面表示,下一步他们将配合各地方主管部门的各项要求,尽快完成相关工作。 滴滴前路漫漫啊…… Uber 将向加州 DMV 申请无人驾驶测试许可 据外媒报道,Uber 最近向加州 DMV(交管局)作出了让步,他们将在加州申请无人驾驶测试许可。此前 Uber 曾认为,加州 DMV 的规则并不适用于自己的沃尔沃 XC90 无人驾驶汽车。但最终,Uber 在旧金山的无人驾驶测试被强制叫停,无人驾驶测试汽车的车牌还被吊销。随后,Uber 将无人驾驶测试转移至了亚利桑那州。 Uber,就问你服不服? 本田将成立「R&D Center X」 研发中心 近日,本田宣布将于今年 4 月份成立一座新研发中心。这座研发中心将被命名为「R&D Center X」,主要负责研发机器人技术、智能移动系统以及能源管理系统等前沿技术。本田希望通过自身的造车理念,打造一系列产品与服务,并且借助 AI 与人类进行有效的互动。未来,本田还将利用「R&D Center X」 研发中心进行商用车开发,以此来丰富本田旗下的车型阵容。 不做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公司不是好整车厂。 大陆公布 2016 年营收数据 近日,大陆公布了公司在 2016 年的营收数据,公司董事会主席 Elmar Degenhart 说,大陆 2016 年的销售额达到了 405 亿欧元,相比于 2015 年增长了 3.4%。其中汽车业务营收 245 亿欧元,橡胶业务营收 160 亿欧元,净利润则增长到了 28 亿欧元。另外,Elmar Degenhart 还介绍说,大陆去年在 ADAS 业务上的销售额为 12 亿欧元,订单总金额则超过了 30 亿欧元。 你要是还觉得人家只卖轮胎,那真的该给自己的脑子换块硬盘了。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GeekCar Daily」2.17:滴滴大规模调整组织架构;前特斯拉中国区总经理郑顺景加入摩拜单车
通用在洛杉矶投放 Bolt 电动车用于共享服务 通用汽车今天宣布,公司旗下的「Maven」 共享用车服务将会扩大车队规模,他们将会在洛杉矶新增 100 余辆 Bolt 电动车。另外,通用还给出了一组数据:自从去年 10 月份正式推出以来,「Maven」 共享用车服务在洛杉矶的市场增长率已经达到了 56%。Maven 副总裁 Julia Steyn 说,共享用车服务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停车和交通拥堵问题,未来 Maven 还将把业务扩展到更多城市。 我们决定了,下次去洛杉矶体验这个,顺便评测 Bolt。 福特计划在底特律设立汽车测试中心 据外媒报道,福特计划在底特律建设一座汽车测试中心,测试中心内部将包含风洞实验室和人工气候实验室。福特全球性能车总监 Dave Pericak 说,新测试中心内部的风洞实验室进行了加宽增高处理,完全可以对大型皮卡车辆进行测试,而人工气候实验室则可以创造出零下 40 摄氏度到零上摄氏 60 度的测试环境。新测试中心将在今年年底正式开工,预计 2019 年正式完工。 造一辆车容易么? 前特斯拉中国区总经理郑顺景加入摩拜单车 今天,前特斯拉中国区总经理郑顺景正式加入摩拜单车,今后他将会担任 CMO(首席营销官)一职。此前,郑顺景曾担任宾利中国区总经理、特斯拉中国区总经理,拥有将近 10 年的豪华汽车品牌管理经验。未来,郑顺景将会负责摩拜单车的市场营销工作,向公司创始人胡玮炜直接汇报。 对我司来说,都是熟人…… 滴滴大规模调整组织架构 昨天,滴滴出行 CEO 程维和总裁柳青联名发布内部邮件,宣布大规模调整组织架构,综合原有多个事业部,成立快捷出行事业群、品质出行事业群,并新成立智慧交通 FT 团队和国际业务事业部。其中,快捷出行事业群包括了原有的快车事业部、出租车事业部、优步事业部、以及平台运营部和运力中心。而品质出行事业群则包括原专车事业部、企业级事业部、豪华车事业部、代驾事业部。另外,新成立的国际业务事业部将负责把滴滴在中国探索出来的创新产品、技术与服务,在全球市场进行推广,服务更广大的人群、更多元化的城市。 滴滴同学,攘外必先安内啊。 微软开放无人驾驶模拟器源代码工具 据外媒报道,微软最近开放了一套模拟器源代码工具,开发者们今后可以使用这套工具测试自己开发的无人驾驶汽车或者无人机等产品。目前,这套源代码工具的 Beta 版本已经发布在了 GitHub 平台上。微软在这套源代码工具当中提供了反光、阴影以及其他可能给自动驾驶汽车造成干扰的因素,通过这些虚拟环境测试,开发者们可以降低测试设备的潜在风险。 不用谢,请叫我雷锋!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美团打车」的背后:滴滴终于有了新对手,而美团做出行的野心同样很大
就在人们以为网约车市场在 2017 年将要大局已定的时候,万万没想到,居然有新的玩家进入这个领域,更没让人想到的,新玩家居然是美团。 情人节这天,美团在南京悄悄上线了「美团打车」功能,开始正式进入网约车战场。虽然美团方面并没有官方宣布这个消息,但是它还是在短时间内人尽皆知。 使用「美团打车」是一种什么体验? 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恰巧在南京参加长安马自达新昂克赛拉的上市活动,于是当晚肯定要「亲测」一番。「美团打车」并不是一个独立的 App,入口仍然在美团 App 里。把城市切换到「南京」,就可以在比较明显的位置看到「打车」这个按钮,而切换到其他城市时,这个位置的图标是「旅游出行」。 它的竞品毫无疑问就是滴滴,具体来说,是「滴滴快车」。 打车页面的 UI、交互设计和滴滴所使用的模式高度类似,如果你是一个用惯了滴滴的用户,完全不需要什么学习成本来适应美团打车。 我准备从利奥大厦坐车到鸡鸣寺,叫车之后过了大概 15 秒左右,App 里显示出了来接我的车辆和司机信息。响应虽然快,不过司机距离我大概 3 公里,略远。一个平台刚刚上线运营,因为车辆密度不够,就不能在这方面要求太多了。 关于价格,美团打车没有起步价,但是有 9 元的最低消费,每分钟 0.3 元,每公里 1.8 元。 预约界面里给出的预估价格是 9 元,同一时间,同一段行程,和滴滴快车的价格相差无几(不拼车)。 因为是新上线的业务,所以美团还给了几张优惠券。 等了八分钟之后,我坐上了那辆白色起亚 K5。和司机聊的话题当然就是「美团出行」。 他说,「滴滴在市场上一家独大,这让他们对待司机的态度开始发生变化,越来越不能以平等的姿态对待司机,反而是反复暗示『 滴滴的平台不缺司机』,这让人有点儿难以接受。」他所挂靠的租赁公司,最早属于 Uber 平台,后来滴滴 Uber 合并之后变成了「滴滴的司机」,前一阵,美团找到他们所在的租赁公司,批量获得了车辆和司机资源。 美团打车采用的是司机抢单模式,并不是随机派单。 最终,我为这趟行程支付了 5 元出头的费用。我是那个司机今天接的第四单(叫车时间是 22:22)。 据他估计,上线的这第一天,美团打车平台在南京至少会有 1000 台车。但是根据其他文章的报道,也有美团打车的司机给出的说法是 300-400 台车。而整个南京的出租车数量大约为 1.2 万台。 南京的网约车细则对于车辆和驾驶员给出了一定的约束,按照《南京市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管理办法 (试行)》里的规定,对车辆的要求是: 燃油汽车:轴距达到 2700 毫米以上,且发动机功率达到 108 千瓦以上。 新能源汽车:轴距达到 2650 毫米以上,其中纯电动汽车续航里程达到 150 公里以上,插电式 (含增程式) 混合动力汽车纯电驱动状态下续航里程达到 50 公里以上 对人员的要求是,必须具有南京户籍或取得居住证,且无涉毒记录。 有美团点评内部消息说,目前他们正在申请网约车牌照。 美团来跟滴滴抢生意,他们怎么想的? 美团点评的这个「突然袭击」,确实有点让人一下子摸不到头脑。全球最大的吃喝玩乐服务平台,干嘛要涉足出行市场? 美团这样的平台来做出行,看似意外,但其实有很大的合理性。 在此之前,Uber 曾经涉足过快递、送餐等业务,这是我在泰国拍到的 UberEATS 送餐车: 既然出行能跟外卖结合在一起,那么吃喝玩乐完全有理由和出行联系起来,毕竟吃喝玩乐都是线下行为,我们都需要通过某种方式到达这些商家的门店。用我们粉丝群里一位交互设计师的话说,「场景都是连贯的」。试想一下,你用美团 App 选中了一个餐馆,然后在这个 App 里叫个车,到达餐馆,出示 App 里的团购券用餐,吃完再给个五星好评,顺便再给司机一个五星好评……在逻辑上,这是完全说得通的,也就是很多人常说的 O2O 闭环。 第二个理由,很多人在分析美团打车的时候都提到了一个「交叉营销」的概念。微信公众号「罗超频道」的一篇文章描绘了这个玩法: 当你预订酒店之后给你赠送一张定向打车券,再比如当你用点评在餐厅结账之后顺便给你一张用车券甚至直接输入目的地叫车,还可尝试「 消费即可免费乘车」 的商业模式。 如果再「会玩儿」一些,这些打车券完全可以由商户来买单,而滴滴可是要烧自己的钱补贴的。 第三,美团此前已经积聚了足够的力量。根据易观千帆的数据,2016 年 12 月,美团的活跃用户已达 9015 万人,这个用户量已经足够巨大,完全可以推出出行服务。而在技术上,美团外卖其实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出行服务」,只不过运送的是食物,但下单、接单、调度等等,美团肯定已经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在技术方面他们并不是完全的「门外汉」。 最后,美团选择了一个好时机:网约车新政基本上尘埃落定,而滴滴一家独大带来。滴滴、易到们已经在政策方面给美团趟平了道路,他们不用花太多成本去和政策纠缠。滴滴体量越来越大,无形中让人觉得网约车市场的门槛很高,即使进入,也无法和滴滴抗衡。 但是一家独大反而带来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尤其是在用户体验方面,价格变贵了,过年的时候由于供需失衡,甚至出现了打不到车的情况,对滴滴的负面声音在这个时候达到了一个高峰,于是,美团老大王兴亲自负责的「美团打车」就来了。 王兴是一个极其聪明、极其有想法的人,而且对汽车和出行有自己的理解,我相信他在出行领域有一个不小的布局。先是以个人名义投资摩拜单车,现在又做了美团打车,未来还有什么动作?这个挺让人期待的。 偷偷告诉你,你打开拉勾网,搜索美团点评的招聘职位,会发现里面有几个自动驾驶、无人驾驶方面的职位需求,细思极恐…… 网约车市场的波澜 接我的那个司机,聊起美团出行的第一句话就是:「总算有了一个和滴滴竞争的,滴滴这么垄断着还得了」。 这可能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有竞争意味着对于司机、乘客来说,都有了更多选择的可能,也一定能得到现实上的好处。 当然,前提是美团打车能够释放出足够大的能量。虽然他们进入的时机很好,但面对滴滴这个对手,想夺取市场份额,也并不轻松。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GeekCar Daily」11.18: 马自达计划 2019 年在美国销售电动车
滴滴出行将与大众汽车达成战略合作关系 日前,滴滴出行正式宣布,公司将与大众汽车达成战略合作关系。未来,两家公司将会在产品、市场、品牌以及数据技术等方面进行协同发展。大众汽车总裁兼 CEO 海兹曼说,大众正准备从汽车制造商转变为可持续移动出行解决方案的提供者,公司未来还将与不同领域的伙伴展开合作。 大众最近在中国很忙碌啊。 马自达计划于 2019 年在美国销售首款电动车 马自达最近宣布,为了应对北美越来越严格的排放标准,公司将于 2019 年在美国销售首款电动车。马自达的工作人员还透露说,目前,公司的工程师们正在研究如何提高电动车的续航里程。此外,马自达还宣布,明年下半年,公司将会在北美市场推出柴油版的 CX-5。 马自达,你不是说好的坚守自然吸气阵营的吗? 丰田成立「 内部创业小组」,加快研发电动车 据外媒报道,为了加快电动汽车的研发进程,丰田计划成立一个「 内部创业小组」。值得一提的是,这个「 内部创业小组」 只有 4 个人,分别来自丰田汽车、爱信精机、电装公司以及丰田 自动织机公司。丰田 CEO 丰田章男说,未来,这个 4 人创业小组将会采取非传统的工作模式和流程去研发产品。 我现在还差 3 个人,谁要加入? 汽车之家年底将会推出 AR 看车功能 在这几天举办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汽车之家 CEO 陆敏说,汽车之家将会在年底推出 AR 看车功能。未来,AR 看车将会为用户提供一个全新的看车、购车体验。AR 看车功能上线之后,用户无需佩戴专用设备,只需要打开 App,就可以在任意场景下立体观看汽车。 过一过眼瘾也挺爽的。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苹果 10 亿美元投资滴滴: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这绝对是今天中外各大科技媒体的头条新闻:苹果 10 亿美金入股滴滴出行!第一眼看见这个消息,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这是苹果第一次投资中国公司,在全球范围里也只是他们的第三次直接投资行为,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好奇,苹果为什么投资滴滴出行? 各种猜测都有,几种主流声音如下,几乎每篇文章都有解读,估计你已经看吐了,所以简单说: 1. 为了推广 Apple Pay。出行是一个很高频次的应用,而且国内的出行用车 App 都是手机支付,剩下的,你懂…… 2. 为了在中国搞关系。政府关系、市场关系,等等等等,简单两个字,姿态! 3. 为了财务考虑?滴滴要上市了,在这个时候投资滴滴,等他们上市之后应该会取得不错的投资回报。有人说,Tim Cook 这是花点小钱给自己买了个稳赚不赔的理财产品。 4. 还要有种说法是,苹果在海外市场获得了大量收入,这些现金转回美国太麻烦,税太高,不如就直接在国外花掉。而且滴滴未来会在美国上市,这么一来,钱就回来了。这个套路太深了…… 更多的猜测指向了 Apple Car 和无人驾驶。这个猜测其实也顺理成章,看看最近一两年涌入打车出行平台的资金,不管是通用投资 Lyft,谷歌投资 Uber,都被认为是对于自动驾驶的布局。 用车平台的重要性 不过,与其说是在布局自动驾驶,不如说是整车厂、科技公司投资打车 App,是在布局出行领域。而这又是一个非常刚需,并且处于巨大变革中的领域,这意味着有巨大的颠覆机会和「 钱」 景。 那为什么是打车用车平台? 首先,它们每天产生大量的需求、大量的数据,大量的用户行为,对于自动驾驶来说,这些大数据都是特别有用的,特斯拉的自动驾驶功能,也是通过众多车主每天的使用来进行自我改进、自我进化的。 另一方面,出行平台本身有大量的车辆需求。一个几乎可以肯定的情况是,未来的汽车流向结构会发生变化,个人消费的汽车数量会减小,用于汽车共享的车子会大幅增加。这意味着未来面向个人的汽车销售业务会萎缩,汽车品牌以及那些想造车的公司,必须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且提早布局共享用车。 而自动驾驶将来的一个重要应用场景,就是共享用车。你坐滴滴 Uber 易到的时候肯定遇到过司机跟你吐槽每天如何如何辛苦,如何如何为了挣足补贴绞尽脑汁。如果能把司机解放出来,对于平台绝对是有好处的。 苹果的汽车项目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不管是从研发角度还是未来的市场角度,和一个共享出行平台结盟,对于所谓的 Apple Car 来说都是有好处的。这个平台的数据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定义产品,了解用户需求以及应用场景,而当未来的某一天,Apple Car 真的造出来了,这个共享平台还可以成为消化这些车辆的好地方。 为了抗衡谷歌? 因为出行市场太重要,甚至会是未来的决定性战场,所以当谷歌投资了 Uber,并且在研发自己的无人驾驶车时,苹果就必须有所动作,Titan 项目有了,抢占一个共享用车平台就是必然。那为什么是滴滴呢? 苹果要布局共享用车平台,其实可选择的目标并不多,Uber 那边有谷歌的股份,Lyft 的体量又不足以和 Uber 抗衡,滴滴是最合适的,而且他们也确实需要新一轮融资。 而且,希望大家不要拘泥于滴滴的「 中国」 标签,事实上,滴滴通过投资以及自身拓展,已经慢慢变成一个全球化的共享出行平台。而且,从订单量和用户人数来看,滴滴都足够能和 Uber 相抗衡。 简单的说, 滴滴通过被苹果投资,保持了和 Uber 竞争的实力,而苹果通过投资滴滴,也保证了在未来出行领域和谷歌竞争的资本。 Uber CEO Kalanick 看到这个投资消息之后发了条 Twitter: 大概意思是说,他女朋友有苹果的股票,苹果投了滴滴之后,她就间接成了滴滴的股东。感谢 Tim Cook…… 当然,滴滴、Uber,也肯定只是整个出行生态布局的一部分,但这部分很重要。国内也有活生生的例子,就是乐视。乐视造车,而他们所控股的易到用车,在乐视汽车生态里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如果你开点脑洞,没准未来在滴滴平台上充值万八千的,就能送你个 iPhone SE 呢……开不开心? 这次投资,可以被从很大的格局上解读,也可以仅仅从资本层面去理解,但是经过以上分析你可以发现,苹果投资滴滴,其实并不意外,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必然。 在我们看来,这证明了一件事:「 交通出行」 真的要变成未来最重要的一个战场了,而在这个战场上,有科技公司,有汽车厂商,还有其他各种野蛮人,当然最不缺的还是频繁发生的大新闻。不过,我们还是应该持续关注这件事对于未来出行格局的影响。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GeekCar Daily」10.09:滴滴获专车牌照、Uber 成立新公司
1. 滴滴获得首张专车牌照 10 月 8 日,滴滴出行宣布获得由上海市交通委颁发的《上海市出租汽车经营资格证书》,成为了国内(乃至全球)第一个获得网络约租车平台资质许可的互联网公司。不过这里的约租车只针对专车,并不包含顺风车和快车业务。有关部门表示会增强对相关运营车辆和司机的管控,但在价格方面却未做具体要求,只是要求高于出租车。不管怎样,专车合法化的步子总算是迈开了… 第一张牌照来了,第二张还会远吗?上海来了,别的城市还会远吗? 2.Uber 中国成立公司 就在滴滴宣布获得牌照的同一天,Uber 宣布正式入驻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成立的这家公司名为上海雾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这个名字总有觉得有些在黑我们大雾霾),注册资本 21 亿元人民币(Uber 承诺在中国的投资总额将达到 63 亿元)。同时,Uber 也透露正在申请专车平台资质,一旦准备完善将会在第一时间递上申请材料。 如果披上合法化的外衣,Uber 的战斗力应该更惊人吧。 3. 标致雪铁龙无人驾驶汽车成功行驶 580 公里 在波尔多召开的智能交通系统全球峰会(ITS)上,标致雪铁龙向外界展示了无人驾驶汽车项目。在完全自动驾驶模式下,雪铁龙的无人驾驶车在高速公路上成功行驶了 580km,从巴黎到达了波尔多。这辆无人驾驶车能够根据路况和交通来调整车速,并能在拥堵路段自行更换车道,整个行程没有发生交通事故。 从今往后,无人驾驶车的新闻还能算新闻吗? 4. 宝马、本田、雅马哈联手打造更安全摩托车系统 还是在智能交通系统全球峰会(ITS)上,宝马、本田、雅马哈宣布合作成立联网摩托联盟 (Connected Motorcycle Consortium) 中央协调部门。三方合作的主要内容为协作式智能交通系统 (C-ITS) 的研发及推广,将开发一套能够让摩托车驾驶者制定安全高效出行计划的信息共享系统。 交通出行工具不一定是四轮的,我们不能偏心。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滴滴改名的今天,我们来聊聊为什么 Uber 不会更名为 「Uber 出行」
上线三周年,滴滴选择了在今天将自己的品牌更名为 「 滴滴出行」,并启用全新 Logo,新版 APP 也会在今晚 19:09 放出更新。 随着驾乘类型和出行业务的多元化,从 「 滴滴打车」 更名为 「 滴滴出行」 显然更符合滴滴现在 「 移动出行平台」 的定位。从滴滴更名这件事联想到一个有趣的问题:同样是做打车,Uber 中国会不会也改名为 「Uber 出行」? 答案是肯定不会,原因在于滴滴和 Uber 底子里是两家截然不同的公司,他们的核心定位和做事情的逻辑不一样,尽管目前在业务上两家看起来是竞争关系。 滴滴 滴滴像是一个交通公司。 滴滴的目标是建造一个综合性的交通出行系统,它希望解决的是你怎么从 A 点挪到 B 点。围绕这个核心,滴滴深挖出行领域的服务,打造了出租车、快车、专车、巴士、顺风车、企业用车一系列战线。通过在出行领域里不断增加多元业务,滴滴获得的好处是服务层次非常丰富,公司能更快的从中找到某一项拥有盈利能力的点。 基于这套战线,它选择的扩张逻辑应该是线性的——滴滴会尽力在整个链条上做垂直整合,以此创造更大的价值。交通出行服务是滴滴向外扩张的原点,这块根据地左右分别连接着上下游两端的 「 车」 和 「 人」:车可以延伸出车险、车保养等车后市场,「 人」 则可以延伸出其它增值服务,比如地图、LBS 营销、广告投放、对接 O2O 等。 顺着这套逻辑,未来滴滴要做的事情无非就两个维度: 继续不断丰富 「 交通出行」 这块的服务内容,推出更多元的搭乘类型,巩固自己的大本营和根据地; 等交通出行服务完善得差不多之后,开始向上下游动手。 Uber Uber 看起来更像是一家算法公司,它的核心是共享模式和算法。 因为核心不同,Uber 的业务逻辑不像滴滴那样是线性的,而是发散式的:只要算法适用的场景都会想要去尝试。 Uber 并不关心平台连接的一端究竟是不是车(还是直升机),另一端究竟是不是人(还是快递货物),它去尝试一项业务的主要逻辑是——这个东西是不是需要实时调度和按需分配的,如果需要,共享经济的算法就能用上。只不过恰好打车这块市场因为高频和刚需的特点,暂时成为了这套算法最合适的业务落地点。 因为这个核心不同,Uber 在交通出行这块的业务层级相比滴滴来说,表现得相对比较单一,只有专车和前段时间推出的拼车。但跟出行不相干的业务上,Uber 比滴滴更放得开。如图: 当然,Uber 也会在线性维度上做扩展,比如从出行服务这块连接到汽车的金融服务(提供更低利息的贷款购车服务),但总的来说,这种线性维度上的延伸,方向不深,更多的是多点开花。 这点核心的不同,最直观的体现是:滴滴此前是司机抢单模式,Uber 则是派单——抢单是同时考虑司机和用户,尽力整合上下游的表现;派单的核心则是调度算法。 那么,接下来我们感兴趣的一个问题就变成了:出于这套逻辑的不同,滴滴和 Uber 在未来各自会遇到哪些不同的问题? 滴滴:公共交通系统这块硬骨头看起来是绕不过去了 滴滴出发的起点是移动出行领域,但由于国情的不同,滴滴想要真正撼动这块市场,难度也不小。 不同于美国,国内绝大部分人出行靠的主要还是公共交通系统,比如公交车和地铁。打车软件在中国,有点像是利用大规模的补贴,把专车这种更高档次的出行方式,强行拉低并普及给原本消费不起的广大普通消费者。也因此,国内的用户更能接受有补贴的打车出行,如果哪天完全没有补贴了,恐怕很多人还是会一夜退回解放前,继续选择拥堵的公共交通工具。总的来说,打车对普通人来说还是太贵了。 因此,滴滴想要建造一套真正能发挥效力的交通出行平台,必须着重往公共交通系统这块发力,做更多的改造手术——但这件事政府都很难搞定,一家互联网公司能真正做起来吗?目前来看,滴滴巴士或许是个不错的尝试,但还远远不够。 除此之外,滴滴解决这个问题的另一种方法是不断再砸钱去扩大平台的规模,期望当规模达到另一个体量时,能够利用协同让规模带起平台效应,为用户真正降低出行成本。 Uber:中国市场和滴滴这块硬骨头看起来是绕不过去了 此前的 Uber 在国际市场上几乎是所向披靡的。但到了印度和中国,Uber 的战斗力几乎遭到了疯狂的反扑。 Uber 中国目前在市场份额上完全落后于滴滴,根据一份基金资料,滴滴据称出租车市场份额 99%,专车市场份额 78%,Uber CEO 昨天给出的一个说法则是,Uber 中国用了 8 个月时间将市场份额从小于 1%提升到了 35%,不过他并没有给出这 35%的具体解释。 不过更致命的问题或许是:滴滴有专门的政府事务团队,和政府的关系一向很好;Uber 作为一块和美国国防部紧密挂钩的洋牌子,政治方面的原因则决定了中国政府不可能放任 Uber 占领国内市场。 但 Uber 几乎无法放弃中国市场。Uber 在前期已经烧掉太多的钱了,中国市场很有可能为 Uber 后期的投资方带来回报,同时,Uber 关于全球化的故事也得靠着这块市场才好继续讲下去。 不过前面说了,Uber 的核心跟滴滴不同,并不局限于交通出行。在面对滴滴的攻势下,Uber 仍然可以在中国战场上采取两种策略: 1、拖住滴滴,打以小牵大的持久战。 2、选择曲线迂回的方式抢占中国市场。避开正面战的同时,Uber 可以更多的从配送、物流这几块(滴滴目前暂时不太会进入的)市场入手,将共享模式的算法更多的应用到除了出行领域之外的其他场景,以寻求其他方面的业务增长。这样其实也符合 Uber 做一个生活服务平台的愿景。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GeekCar Daily」9.10: 苹果这次新品发布会,没汽车什么事
1. 苹果新品发布会,汽车产品缺席 苹果今天凌晨召开了新品发布会,他们发布了 iPhone 6S、iPad Pro 等新产品,但是之前被很多人热炒的苹果汽车,毫无悬念的缺席。 其实想想就明白,等着苹果汽车在这个时候出现,是一种自作多情。如今苹果的发布会被剧透的越来越过分,真要是有汽车产品发布,大伙儿早炸锅了。 2. 丰田第四代普锐斯发布 昨天,一款重量新车正式发布了——丰田第四代普锐斯。这辆车搭载了丰田新一代的 THS III 代混动系统,并且基于全新的平台打造。第四代普锐斯的电池组容量有所提升,纯电续航里程也相应增加。丰田号称这款车的发动机热效率达到 40%以上,而目前汽车内燃机的热效率,普遍在 30%多的水平。 车确实挺好的,但是新普锐斯的外观,还是一副内分泌紊乱的样子,丰田一定是没给自己的设计师上五险一金。 3. 宾利首款 SUV 产品 Bentayga 发布 昨天,宾利正式发布了自己的首款 SUV 产品——Bentayga,中文名添越。这款车定位为「 超豪华」,比如,中控台上就镶嵌了一块百年灵品牌的陀飞轮钟表。另外,苹果 CarPlay 系统、HUD 抬头显示系统等,也都有搭配。车子的动力来源是一台 6.0 升 V12 发动机。 不过,这辆车上搭载的后排娱乐平板电脑,怎么看怎么像从新 Q7 上直接拆下来的。 4. 滴滴完成 30 亿美元融资,新 logo 被指抄袭 滴滴的 4.0 版本 App 昨晚上线,除了名称变为滴滴出行外,App 的 UI 也进行了相应调整。但是,在新版 App 里,并没有整合进滴滴大巴的服务。在上线之前,滴滴出行的 logo 提前曝光,马上有人指出,这个 logo 和印度一个牙医机构的 logo 如出一辙。 除此之外,滴滴 CEO 程维宣布,公司完成了 30 亿美元的融资,估值达到 165 亿美元。30 亿……美元……吼~啊~ 5. 中国汽车充电联盟成立 9 月 8 号,在新能源汽车服务商「 电桩」 的战略发布会上,「 中国汽车充电联盟」 宣布成立,电动车、出行相关的上下游企业又一次「 抱团取暖」。另外,活动的主办方「 电桩」 宣布获得乐视的投资,这也是乐视布局充电网络的第一步。 其实,什么所谓的「 联盟」,都是说来听的,这些企业聚在一起能真正做出什么事情,才是重要的。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