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石墨烯材料将使得 Tesla 的性能「更上一层楼」
Tesla 早前宣称其全电动 Model S 轿车可以一次充电行驶约 265 英里,最近特斯拉 CEO Elon Musk 透露「Tesla 很快将会推出一次充电可以行驶 500 英里范围的车」。 根据 Gas2 和 Clean Technica 网站消息,Tesla 能较快推出上述能行驶 500 英里的汽车得益于石墨烯阳极材料电池的发展,这种电池的能量密度和输出能达到普通锂电池的 4 倍。 石墨烯:首次于 2004 年有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研究人员分离发现的一种碳基「 超级材料」,200 倍高于钢铁的强度,平面铺开近似透明,具有优异的导电导热性能。(一种及其理想的电池材料。)石墨烯的分子点阵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它拥有上述性能,其结构不仅强韧稳定具有自修复能力,更为关键的石墨烯是二维平面的。 2011 年美国西北大学研究发现石墨烯作为电池阳极材料能够大大提高储能和充电速率。最近,莱斯大学进一步发现石墨烯和氧化钒的混合物制成的电池能够 20s 内充满电池容量的 90%,并且可以长时间稳定此性能(1000 次循环利用的实验证实),并且有效地控制了成本。 说到 Tesla 的电动汽车,石墨烯制成的电池就能帮助汽车快速而高效的充电,特斯拉对目前其 Model S 85 kW•h 电池组并不满意,接下来其目标是要是这一数据翻倍。 Musk 说过 Tesla 的目标是制造大家买得起的电动汽车,但是石墨烯电池目前来说还是非常昂贵的。鉴于此考虑,我认为短时间内该种材料不会很快大规模应用于 Tesla 接下来的电动汽车中。不过相信科技发展会解决石墨烯材料成本的问题,到时候高效率的石墨烯电池将会大力推进人们走进「 纯电动汽车」 的时代。 编译自 businessinsider
大麻不光用来吸,它还是便宜的快充电池
现在,请你闭上眼,忘掉那些实验室制造的材料,比如说石墨烯,你来到了一片绿油油的田野,这里栽植着大麻,对的,就是这些天然的,自然不加矫饰反而显得守旧老派的大麻可能才是我们的能源未来。研究人员已经证明,可以通过简单地加热大麻韧皮纤维制造出非常高效的碳电极,只需要两步。所得到的物质能储存与石墨烯同等的能量,但造价则要低得多,毕竟你是在利用生物性残余。它也能更好地耐受极端温度,严寒酷暑都毫无问题。 可能的影响也显而易见,它能充当石墨烯的完美替代品。石墨烯在普通电池和超级电容器上(能够瞬间充满电,并且不会衰变)都已通过测试,未来的电动汽车和移动设备有望能够用上价格合理的大麻能量包,几秒钟就能充满电。该技术也能在其他领域比如太阳能电池和触摸屏上用作石墨烯的替代品。这不仅仅是证明概念而已,目前一个加拿大的小公司正在扩展麻电极的生产,随着大麻的合法种植普及开来,大麻在美国量产也变得指日可待。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将来你的手机的能量来源,也许就是你手包机体纤维里的那束大麻。 编译自:Engadget
比亚迪:理想主义者才能面朝拐点
「 对整个世界来说光是最公平的能源,光不会引起战争,不会引起战争那就是和平。」 在深圳的最后一天,GeekCar 的小伙伴们来到比亚迪位于坪山的工业园,和比亚迪销售公司总经理侯雁进行了将近一个小时的对话,上面这句话就是对话过程中侯雁说过的一句令我很有感触的话,对于这个被大多数人熟知为「 自主品牌汽车企业」 的企业来说,做清洁能源(太阳能、风能、电能)的采集、储存和应用才是他们的终极梦想。在实现这个梦想的过程中产生的新能源汽车其实只是一种阶段性的产物,那么针对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在发展过程中会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呢? 「 阶段性决定品牌差异,所以只有新能源是突破点」 侯雁坦言,自主品牌包括比亚迪的传统燃油车跟其他进口或合资厂家去比拼还是处于弱势地位。德系、欧系车一般还是老百姓家用车的首选,其次是日韩品牌,最后才是自主品牌。这个跟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进度有关系,在刚开放的时候国外品牌厂家一下子涌入,对刚起步的自主品牌是不小的冲击。 这点跟百度和 google 在国内发展的感觉不一样。 汽车工业一开始走的就是合资的路线,自主品牌先天落后,造成品牌差异,以至于现在人们想到比亚迪可能印象还是停留在二三线城市的低端品牌。而且 现在 德欧价格下移,日韩车价格下移,过去十来万的车现在不到十万,但自主品牌下降空间不大 进一步压缩了自主品牌的生存空间。 比亚迪最开始对于自己品牌的定位是:做国民车,从低往高拓展品牌影响力,但传统燃油车行业地位确实是很难突破,所以真正能实现翻身的还是新能源车,现在走新能源这条路也是比亚迪唯一的选择,新能源对于比亚迪来说是一个做行业领导品牌的机会。再加上习主席也说过要大力支持新能源车,当然国家有可能是从石油危机的安全层面去考虑这个问题,但中国新能源的加速度会更快,今年一定是新能源的拐点。 「 电池技术已经十分成熟,现在就是产能的问题」 比亚迪 10 年前就开始准备新能源车及电池技术,是最早有新能源意识的汽车企业之一,目前电池技术已经发展的很成熟了, 电机电控也是,核心零部件的问题都不大, 现在的问题就是电池产能和扩产的问题。 比亚迪在今年前四个月已经卖出了 3500 台新能源车,但仍欠了 7000-8000 个新能源车的订单。 这和政策上的预估也分不开,当时没有意识到国家能如此大力度支持新能源电动车的发展。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比亚迪的 电池要供应大巴用量,现在全球有三十多个地区都有大巴,一辆大巴的电池用量相当于 30-40 辆比亚迪 E6,所以大巴在很大一部分占用了比亚迪的电池产能,但这部分要满足政府需求,所以也没有办法。这部分为了满足电动车电池供给量,比亚迪准备在深惠地区投产造新的全自动化电池工厂。 「 私人用车领域坚持双模混动,公交、出租、物流及特殊车辆发展纯电。」 从 08 年推出的 F3DM1 代开始,比亚迪通过积累用户的反馈得出结论:私人用户还是喜欢混动,比如双模,插电混动。原因就是,中国现在有将近 70-80%的人是首次购车的消费者,需要兼顾既能长途旅行、又能省钱两个用车需求,所以双模(混合动力)车比较符合这些需求。在北京上海超大城市上下班也够用。所以混动在一段时间内还是私人用户对于电动车的选择方向,短期不会有其他更好的模式。 而对于出租和公交用户来说,他们每天行驶的里程较长,例如香港出租车一天能跑 700 多公里,深圳出租车一天跑 500 多公里,可以利用休息或吃饭的时间对车进行充电,而且耗电比耗油每公里能省将近 6 毛钱,所以从运营成本和利润的角度来看还是纯电更好。物流运输车辆方面,比如快递,以及「 最后一公里物流」 的车辆,运行路线比较固定,这样的话 300 公里左右的纯电车会比较好。另外旅游区也比较适合纯电动车。对于一些特殊用途的车辆,比如机场特殊车辆、挖掘机、叉车这样需要大扭矩,但不需要运行长里程和高速度的车辆来说,纯电比燃油更好。因为燃油机转化率只有 30-40%,电机的转化率更高能达到 90%以上,并且扭矩大。而且虽然特种车辆需求数量不像家用车那么大,但利润高。 比亚迪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在新能源车方面,别的品牌可能只做出了某款车型,但比亚迪的产品线非常全面,也是商业化最快的一家企业。 「 忠诚粉丝是品牌形成的基础」 说到粉丝,不得不提特斯拉,这个品牌几乎没做任何广告推广和活动,但不仅仅每一位特斯拉车主都是它的粉丝,并且也吸引了全世界车迷非车迷的目光,在世界范围也有不少特斯拉拥趸在时刻关注它的动态。而国内有一帮人也被称为「 迪粉」,他们热爱中国汽车 ,热爱比亚迪,支持自主品牌汽车。他们之中有传统燃油车车主、新能源车爱好者、圈内投资人、甚至还包括其他品牌技术工程师。目前数量有 1000 多人,经过比亚迪通过论坛、微博等渠道认证联系方式、证件号码、 地址,工作单位 信息等等的有 300-400 人。把握住品牌铁粉,不仅能用更少的成本提升品牌的知名度,更能从这些粉丝哪里了解到更多准确的用户需求以及中肯的改进意见,这对于一个品牌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 未来销售模式:展示厅+良好的售后+电商模式」 比亚迪创立了全国第一家汽车电商平台比「 亚迪 e 购」,这就好像是你在淘宝买东西,然后会给店家一个星级评价,这套用户评价体系比亚迪用在了汽车销售中,消费者在买车后给经销商星级评价,通过电商直接评价终端服务, 这些评价结果最终反映到经销商的结算体系。 经销商肯定会做内部激励和考核体系来提升自己的服务质量以获取更大的利益。 将终端用户满意度和经销商结算挂钩,是比亚迪用电商做的尝试,以后也会转到实际销售当中,用户用手机就可以评价,非常简单和方便。不用担心 4S 店有欺诈行为,真正把满意度模式做到了顶级。 「 汽车一旦走进电的世界,所有的东西都和传统机械不一样。」 从技术层面上看,IT 高速发展就是因为从机械到电的转移,一百年来汽车的发展也一直是离不开机械,但一旦「 电」 介入,就一定会高速发展。 例如 abs、四驱技术、主动被动安全措施、加速动力等等,在机械世界里无法想象或者需要大量的资金去实现,但在电的世界很容易实现。 另一方面就是, 汽车圈不像手机厂商,它还是相对封闭的,圈内超大的事情,圈外的人也不太关注。Tesla 值得学习的一点就是他们从 IT 圈切入,赢取高的关注度,所以比亚迪现在积极促进和 GeekCar、极客公园合作,包括例如「 走进比亚迪」 这类科技 论坛 ,尝试和科技圈合作。 新能源车的利好政策对于比亚迪这个国内新能源车大佬企业来说,应该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比亚迪能否在这个新能源车的拐点时代把握住机会实现自主品牌大翻身很值得人们期待。11 年比亚迪 A 股上市发行价为每股 18 元,今天下午三点比亚迪的股价是 45.91 元,至于未来,我只想说: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耗资 20 亿美元 Tesla 为何要自建电池工厂?
下周,Tesla 将会公布其 Gigafactory 项目的具体细节,包括选址、产能以及合作方。这个项目预计耗资 20 亿美元,建成后将成为全球最大的锂离子电池生产基地——产能将超过全球现有生产量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