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 CarLife 是山寨版的苹果 CarPlay 吗?
1 月 27 日,百度终于抛出了传闻已久的 CarLife。中国的互联网巨头 BAT 终于有人开始把手伸向了汽车市场。IT 类的数码产品很火热,但跟汽车一比,立马就屌丝了,毕竟差价在那里呢。可在 IT 厂商看来,汽车厂商简直是躺在地上挣钱的。所以当苹果抛出 CarPlay 概念之后,汽车厂商们终于开始有了危机感,「 我们做点什么吧~」 这就是百度 CarLife 的诞生背景。百度是推动者和平台提供者,初期有奥迪、现代汽车以及上海通用一起进来玩。回到开头我们提出的问题上,百度是在山寨苹果的 CarPlay 吗?回答:不是! CarLife 是个什么东东? 要讲明白 CarLife,先介绍下「 百度地图」 这个 App。百度副总裁刘骏先生介绍「 百度地图」 的时候,提到了超过 70%的市场占有率和超过 3 亿的月度活跃用户,这都是百度地图的巨大优势。 以百度地图为基础,在 LBS 服务协助下,百度打算把汽车端的大量用户消费需求(电影、餐饮、娱乐甚至洗车、维修、保险等后市场服务)统统纳入到「 百度地图」 平台上,然后把用户需求转化为线下的订单,完成在线支付(预计是百度自己的支付系统),从而完成交易。 看出来了吧,百度 CarLife 就是你车里的一个巨大搜索框入口,只要你提出了需求,它就逐渐把你导入到百度控制的闭环生态系统中。野心何其巨大! 汽车厂商为什么愿意合作? 一句话总结:因为过去躺地上太久,跟不上移动互联网浪潮了。 汽车厂商也自己做车载程序,一共也就 50 多个(百度副总裁刘骏先生提供的数据),而单单是苹果的 App Store 就有超过 121 万个应用程序。上一个 7 年里,以 iOS 和安卓带动的智能手机市场规模超过万亿。对不起,我好像忘了 Windows Phone。不过就算加进来,这个数字也没什么变化。 CarLife 和 CarPlay 有什么本质不同? 对比苹果的 CarPlay 和百度的 CarLife,主要差别有这些: 1. 苹果 CarPlay 更偏向 C 端用户的体验,前装后装通吃(看过 CarPlay 界面之后,你就明白这点了);而百度 CarLife 一上来就拉上奥迪等合作伙伴,更偏向和车厂搞关系(起码发布会上,一个字也没提普通用户怎么使用 CarLife)。苹果看重个人用户体验,百度看重商业利益。 不过,颠覆市场的伟大产品,通常都是围绕 C 端用户体验而诞生的,例如 iPhone 和小米手机。你能想象乔教主做第一代 iPhone 的时候会跑到 IBM 和微软那里问:「 你们希望第一代 iPhone 有哪些功能」 吗? 2. CarPlay 在做减法,CarLife 在做加法 苹果专注地把导航、信息娱乐、短信和音乐整合入 CarPlay,尽可能给用户提供简洁高效的服务;而百度 CarLife 想搭一个平台,未来外部的 App 都可以进来。 CarPlay 走的是简洁路线,界面、交互都非常简单。而百度 CarLife 更像是在车里装了一个智能手机,这个智能手机的功能可以不断扩展。 App Store 可是苹果自家的,他们坚持 CarPlay 仅有不超过 10 个 App 图标,背后代表的是「 正和用户需求,高效解决」 的思路。百度 CarLife 同时支持 iOS 和安卓系统,两者囊括了超过 95%的智能手机市场,CarPlay 兼容性更高。毕竟,苹果手机的市场占有率只有 10%多一点。 3. CarPlay 是一个界面,而 CarLife 是一个平台 苹果 CarPlay 期望在一个界面上解决用户导航、听音乐(别忘了苹果强大的播客和内置音乐播放器)、处理短信、信息查询(强大的 Siri)等主流需求。但是不管给你买电影票或者定餐馆。 百度 CarLife 是个欲望巨大的平台。它的终极目的是把车主纳入百度庞大的商业生态系统中,可以帮你买电影票和定餐馆,而且它肯定要从中获利(可能是收取商家佣金的形式)。 汽车厂商对 CarLife 是什么态度? 大概汽车厂商自己也知道落后时代太多了,所以愿意和百度 CarLife 这样的平台合作。CarLife 可以提供众多的百度用户和现有 App 给汽车用,汽车厂家可以省去大量的金钱和开发时间。发布会现场,百度公布了奥迪、现代和上海通用三个合作伙伴,以下是三家合作伙伴的态度。 奥迪: 有自家的 … 继续阅读
百度车联网的新动作叫做 CarLife?这里是一些剧透
这几天,我们收到了一个来自百度的邀请函,上面说百度要在这个月的 27 号召开车联网战略发布会,主题叫做「 霸气占屏」。 这就让人觉得有点一头雾水了。怀着强烈的好奇心,我们多方打听,提前得到了一点儿「 内幕」。 首先,百度将要发布的车联产品的名字叫做 CarLife,这应该是一个手机车机互联系统,类似苹果的 CarPlay 以及谷歌的 Android Auto。 下面根据我们掌握的信息来具体说说。 1.CarLife 基于什么开发而来? 据说「CarLife 会支持主流的操作系统」,据此猜测,应该是会同时支持 iOS 和安卓手机。我们了解到,CarLife 是基于私有协议开发而来的,类似博世的 mySPIN。它并没有采用 MirrorLink 或者 SDL 这种互联协议,也不是雪佛兰 MyLink 上使用的 MHL 的简单映射方式。据说形式上类似 CarPlay。 2. 跟之前的 CarNet 有关吗? 之前百度和钛马合作的 CarNet 可以说是 CarLife 的前一代产品,但是 CarNet 主要基于 WinCE 系统。我们可以把 CarNet 看做是百度在车联产品上的试验品,为车机互联的方案扫清一些障碍。不过,在不久前的九州展上,钛马展示了 CarNet 1.0 产品,主攻后装市场,它已经与百度无关。 事实上,这次即将发布的 CarLife 的技术方案和设计是首次完全由百度独立完成的。基于和之前钛马合作积累的经验,百度整合自身 LBS 等部门进行开发。据说在设计过程中,百度和车厂进行了大量的交流和讨论。(之前百度和很多车厂在 LBS 服务上有过合作的基础。)3.UI 啥样? 车载互联产品由于其在驾驶场景下使用,那么安全性肯定是产品设计的关键点。相信 CarLife 的 HMI 设计(人机交互)会在界面布局、色调以及按钮大小等不同方面来进行规范。 4. 现在都有哪些 App 接入 CarLife? 似乎目前 CarLife 上面适配的 App 并不多,可能会有百度地图、百度旗下的糯米、乐播,以及网易云音乐等少数的几个。只有抱着开放的心态引入更多的第三方应用,才有可能被更多的人接受并使用。 5. 第三方应用怎么接入 CarLife? 我们的消息源透露,CarLife 针对不同类型的 App 提供了几种不同的接入方式:一种是类似于 Android Auto 那样,提出一系列的开发规范,让开发者完成开发;另外,也可以让开发者提供 SDK,然后由百度完成集成到 CarLife 的工作。百度方面表示,音频类的应用应该会采用第一种方式。 6. 前装还是后装? 某位汽车行业的朋友向 GeekCar 透露,「 此次百度合作的车厂很有可能包括宝马、上海通用以及某韩系厂商」。 7. 还有什么? 据说在百度的发布会上,同时会介绍百度地图汽车 O2O 的新服务。看来百度还是想强化地图的入口功能,把更丰富的 O2O 服务集成在地图里。考虑到商业需求和用户需求,这几乎是必然要来的动作了。 以上这些就是剧透,至于具体情况如何,等到 27 号就知道答案了,到时候 GeekCar 会根据发布会的情况再做分析。
【GeekCar 周记】高调造势,低调做事
这周的周记并不难写,因为在过去一周,我们被大新闻包围着,话题根本停不下来。 12 月 9 日,乐视 CEO 贾跃亭在微博上公开宣布了乐视的造车计划「SEE」,在第二天的媒体沟通会上,「 乐视汽车」 成为最核心的话题。 同样是在 9 日,滴滴打车宣布完成了新一轮 7 亿美元的融资,由淡马锡、DST、腾讯主投。 12 日,Tesla 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吴碧瑄离职,这是继今年 3 月份郑顺景从 Tesla 离职以后的第二个重大人事变动。接替她的将会是朱晓彤——Tesla 中国充电项目负责人。 同一天,传闻百度将要以不超过 6 亿美金的代价投资 Uber。但是这件事还没有最终的定论。 在第一时间听到这些消息,我们的反应夹杂着激动、震惊,以及各种五味杂陈。 滴滴和 Uber 这几天每次用滴滴打车,都不自觉的想起来那几亿美元。以前烧掉的那些钱,构建起了现在打车用车市场的基本格局,而不管是滴滴融到的 7 亿,还是百度可能投入的 6 亿,这些挂了好几个零的数字,究竟能在接下来给这个领域带来什么改变,我说不好,但是特别喜欢前几天我们文章里的一句话:到了不需要烧钱的时候,那些烧不起钱的 App 都已经死了。 对于现在还能烧得起钱的公司,我们应该给鼓鼓掌,至于原因,看看那篇《滴滴打车初期推广全纪录》就明白了,能从打车 App 刚刚起步时的混战中幸存下来,本身就是赢了。没有那个时候的坚持,也就不会有现在的这几亿美金。 朋友圈里滴滴优惠券的刷屏一方面让我们确确实实捡到了一些很小的便宜,另一方面其实让我们一遍遍的感叹,所谓的「 用户习惯」 真的很「 值钱」。 相比于滴滴,Uber 的前景可能不那么让人乐观。在国外的那些事迹证明了 Uber 是一家勇敢、任性同时也麻烦不断的公司,在百度的帮助下,它真的可以在中国扭转战局吗?未必。用户习惯是一件可怕的事,没有参与过国内烧钱大战的 Uber 在这方面有先天不足,而且在情感上,似乎大家对于「 自己人」 的亲切感更高一些。也许你会说,百度会改变 Uber,让它更加本土化,用百度的瓶装 Uber 的酒也很有可能,可是别忘了,就算是 6 亿美元,对于 Uber 的估值来说,也是很小的一笔钱,百度能做多大的主? 在这个打车用车市场,Uber 想要有所作为,恐怕还是得用钱去解决问题,改变用户习惯。刚才说到,「 用户习惯」 很值钱,但是在现阶段,「 用户习惯」 的忠诚度也同样和钱有关。 Tesla 对于吴碧瑄的离去,以及朱晓彤的接任,其实并不应该感到意外。大胆的猜测一下,或许朱晓彤也只是一个过渡人选,接下来是否还会有大的人事变动?以 Tesla 中国这一年来的风格来看,相当有可能。 一个高层离职,可以从各种各样的角度去解读,比如,Tesla 中国话语权的问题,比如,Tesla 在中国销量到底如何的问题。 Tesla 中国是一个创业团队,但也不仅仅是一个创业团队,对于他们来说,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其实比我们看到的要多得多,所以别拿 Tesla 中国当笑话看。 已经有文章开始表明观点:如果怎么都做不到让 Elon Musk 满意,那不如让他自己来兼任这个中国区总裁。 乐视 有人说,乐视就是个大忽悠,乐视造车计划就是个炒作。我倒是觉得,在具体的方案浮出水面之前,下这样的定论未免有点儿着急。 当然,期望越高,失望也就越大。 SEE 计划对于乐视来说,虽然不至于事关生死,但如果真的搞不起来,肯定也会元气大伤。高调造势之后,该是低调做事的时候了。 以上,就是对于这周几件大事的再次梳理和重新解读。建议想上头条的各个公司,发大消息之前,最好通个气,以免彼此撞车。 按照这种抢着上头条的节奏,我很怀疑自己是否可以好好过一个元旦,以及是否可以好好过一个春节。
打车用车市场:不烧钱的时候,那些烧不起钱的 App 都死掉了
2 年前的百度,李彦宏提到了「 鼓励狼性」;这几年的 Uber 的野蛮生长,则实实在在地诠释了新兴移动互联网企业的「 狼性」 特点。 据悉,Uber 的 CEO 卡兰尼克(Travis Kalanick)将会于本月 17 号在百度北京总部举办新闻发布会,宣布与百度的战略合作。不得不承认,这次传出的百度战略投资 Uber 约 6 亿美金的消息,满足了很多人对于狼性组合的想象。 打车市场一直都充满了「 火药」 的气味:一篇《滴滴打车 App 初期是怎么推广的》的文章就描绘了那种初期众多打车 App 拼得你死我活的局面;到后来大家熟知的滴滴快的 10 亿红包「 烧钱」 大战;哪怕就是在今天,快的先前宣布的双十二打车免起步价,也引来了滴滴又发红包又是专车活动优惠的「 死磕」;当然专车 App,几家也是蛮有诚意,收到易到用车短信「 任性双十二,绝非小打小闹!1000 元用车券已加入账户……」 看完短信,我也是醉了。 Uber 和百度合作在中国用车市场相互「 取暖」 没错,BAT 阵营都有了打车软件,滴滴和快的对战将「 不再孤单」! Uber 进入中国以来一直不温不火,存在着几个原因:一是面对滴滴、快的(包括旗下一号专车)、易到用车在本土市场的快速推进,Uber 缺乏对中国市场的深入理解;二是 Uber 开始的目标业务相对高端且区域集中在城市 CBD,所以量不是很大;三是 Uber 使用的 Google 地图在国内准确度不够,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产品体验,打消了司机和乘客进入平台的积极性,四是外国公司在面对国内相关法规的时候,和相关部门的沟通不如本土企业…… 上面提到的几个原因恰好是很过国外互联网企业进入中国面临的死穴。那么 Uber 选择和百度这样一家国内互联网巨头来合作,无疑可以一次性解决上述许多问题。百度对于中国市场的深层理解,百度和政府层面的活络关系,百度地图在国内移动地图的高占比、百度的大数据和生态链条,每一项都能够对 Uber 在中国的业务产生很大的帮助。 一言蔽之,百度对于 Uber 在中国的作用就像是 Google 对于 Uber 在美帝的作用。 与其说是 Uber 需要百度,不如说百度更需要 Uber:阿里收购高德、腾讯入股四维图新、小米投资凯立德,百度缺失了;阿里支付宝靠着淘宝的巨量交易在支付领域占据老大位置、腾讯的微信支付(财付通)因微信入口而势头迅猛,反观百度钱包则始终处于「 半隐」 状态。 在出行领域尤其是打车软件的布局中,百度更是没能找准自己的发力点,之前和易到合作推出的「 百度专车」 也是冒了个泡罢了。这次和 Uber 的合作,百度一是看准 Uber 在出行领域海外市场上的良好表现,二是有用车这样高频的服务可以很好的调用百度本身的资源,诸如百度地图、百度钱包、百度直达号等等。 打车 App,烧钱就是王道—Uber 将会如何面对中国式烧钱大战 曾几何时,听到某人说过「 打车 App,烧钱就是王道!」,这种粗暴好使的方法正是滴滴和快的一路杀来的最大绝招。 近日滴滴融资 7 亿美金的消息已经是打车 App 市场里面的最大一把火,对滴滴提出的改变人们出行以及想要多端服务的想法,和某位打车 App 公司前资深员工进行了沟通。对于有些问题还是有些疑惑的:滴滴是要在人们出行上做出改变,那么有提到滴滴有想过远期的可能,诸如滴滴飞机等,我觉得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景,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还不具有可操作性。(描绘一个美好的未来,对于滴滴发展和融资肯定是很有好处。)然后对于多端服务中的同城物流,其实这些尝试 Uber 都有过。不过我在想,物流可不是个轻松活:那么滴滴是会利用专车的网络来进行一些同城物流的探索呢,还是会搭建物流车网络然后再利用滴滴的平台进行此项业务呢?这块儿涉及的因素很多,很复杂,不知道滴滴有没有想清楚。 透彻一点,其实 Uber 和滴滴、快的、易到等等这些打车(约车)App 一样最大的优势都是抓流量、争入口:有了这些,啥啥都有可能。怎么获得流量,占据入口呢:我现在脑子里面想到的就是钱。不要说那些优化服务,跨界玩法,甚至是所谓专属感觉、本地化融入,这些东西都没有高门槛,很容易被复制移植。上述这些策略都是一种手段或者是工具,背后最强有力的还是钱!有了足够的钱,红包不是问题、贴心体验也不是问题,普通消费者其实还是见钱眼开的。 或许你会质疑「 不烧钱的时候,拿什么留住客户?」,我只想说,不烧钱的时候,那些烧不起钱的 App 都死掉了……
由百度 LBS 传闻, 再来看看地图和 O2O 之间的「瓜葛」
11 月 9 日传出了百度 LBS 事业部将进行重大调整的消息:其旗下核心业务百度地图将划入移动·云事业部,由李明远接管;百度地图之外的 LBS 业务,由新晋的百度 LBS 产品总监胡玥负责。结合之前 9 月初百度 LBS 负责人沈丽加盟美团,加上最近笔者了解到周围一些原百度的 LBS 部门的人跳槽到竞争对手如腾讯地图的传闻,围观群众们纷纷觉得「 风声」 似乎靠谱。 不过随后百度地图通过官方微博对此传闻予以否认,称百度 LBS 事业部由副总裁刘骏负责,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抛开传闻真假本身,我们或许能从此事件中探讨和思考一下地图大战以及地图与 O2O 那点事儿。 百度地图正在高歌猛进 即使百度 LBS 事业部如传闻一般进行了整合,那也不能说明百度地图对于百度的重要性的下降;相反地图和移动云事业部的资源整合下,在数据、云层面将会给百度打好更好的基础,让百度地图在数据层面处理能力更加。 百度地图目前在手机地图市场的占有率(超 60%)远远超出第二名高德,活跃用户总量由去年同期的 2 亿增长至 3.7 亿,基于百度地图 API 相关的应用或者网站也是数十万计。相反高德从手机地图市场宝座上被百度赶下来后,一方面由于高德重心还专注于汽车前装导航市场(这是高德的一块大肥肉),另一方面被阿里收购以后就要在其体系下进行融合,目前手机地图这块发力暂时对百度地图影响不大。 随着手机地图格局的形成,目前这一局面将会在一定的时间段内较为稳定。随着 9 月份百度直达号的推出,结合百度地图使得传统企业(餐饮、服务等)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更为贴近,进一步扩大了百度地图的作用。 同时大家也注意到了百度整体的海外步伐也会给百度在国外的发展增加一些动力:不久前百度在巴西启动了葡语搜索,还收购了巴西当地最大的团购网站 PeixeUrbano (城市鱼),完成了在信息入口和生活服务信息方面的布局(参照百度地图在国内的布局)百度地图有望在巴西互联网地图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地图真的是 O2O 的绝佳入口吗? 当百度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地图+团购(为主)的 O2O 布局的时候,我们看到这样的效果其实还是不是很大。毕竟地图的基本功能是导航(找路),那么在地图商进行大范围的诸如团购信息的堆积很很大程度上干扰用户的基本使用功能。调查身边使用百度地图的朋友,主要是在不熟悉位置时候打开「 路线」「 导航」 来看交通路线或者定位目的地进行引导,至于和 O2O 最相关的附近,基本上使用的情况可以忽略。想想用户的使用习惯,如果是事先计划性的要在某地进行餐饮、娱乐等服务,那么很大可能是在 PC 端或者手机端进入团购网站或者是垂直的商业服务站点进行服务的查询、预订甚至提前支付等行为;如果是到达某位置的临时性「 消费」 意图,那么也是通过手机里面垂直的各类 App 进行相关查询、预订、支付等服务。 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就能得出:至少在在当前,地图绝对不是 O2O 的绝佳入口。 看看高德俞永福在「 三年不商业化」 的口号下面,其实就是高德地图对于所谓 O2O 目前不太靠谱的反应:高德地图将专注地图产品的实质,结合自己 10 多年的地图数据上积累,以及与阿里提供的商业上的地理数据进行融合,在地图产品上进行深耕。等到手机地图产品不断以「 人」 这个因素来进化,相信到时各类商家、各种开发者肯定会在好的平台上进驻。相反的是,百度地图在底层数据方面比较软肋,其主要底层数据提供商四维图新被腾讯注资后,很难说不会对百度釜底抽薪啊。未来的 O2O 将和街景地图产生很大的关联,这方面国内腾讯做得比较好,不过街景的投入那是非常巨大的,所以暂时不会对 O2O 产生什么太大积极意义。 地图对于 O2O 还是有很大的作用,不过因为在目前阶段它还不能担当起 O2O 绝佳入口这一角色,所以现在把地图做好才是「 王道」。 未来地图的想象力& 车联网 对于 O2O ,我们目前不好说,需要用户习惯的培养以及地图和相关产品本身的不断优化;但是对于车联网来说,地图绝对就是一个重要组成。目前的地图更大的本质是基于「 车」 来设计的,地图与车、车主的紧密联系决定了其在未来车联网中发挥巨大作用。 目前” 地图世界大战”,各家还是首先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进行发展;至于未来,哪家都不可能绕开「 车联网」。 百度地图利用其平台化优势结合百度在移动端搜索的绝对老大地位,布局商业化应该还是有很大前景。不过不是单纯地在地图本身上面集成很多的团购服务信息,而是为百度系相关产品提供支持。另外,百度 LBS 也在积极拥抱车联网,想把相关产品打入汽车前装市场。 高德地图现在有两大块业务:一是互联网相关,而是汽车相关。在前者,高德深耕地图产品,在后者,高德将加大力度在前装市场继续扩大市场占用。在阿里的体系内,高德将会打通海量数据,在车联网上出大招。 腾讯地图和四维图新合作推出趣驾 WeDrive 以及腾讯路宝盒子,小米战略投资凯立德,图吧推出了汽车卫士 OBD ,等等一系列的地图厂商的动作都在布局着大有钱途的车联网。 车联网时代的地图大战,让我们拭目以待!
小米开始「搅局」互联网地图大战,百度还坐得住吗?
中国互联网领域一直以来都是 BAT 之间的硝烟不断,地图方面也是如此。不过在阿里(高德)、百度、腾讯互联网地图酣战正浓烈的时候,杀出了小米。小米和凯立德的战略合作使得互联网地图大战多了一个「 搅局者」,这一事件让人不明觉厉。 回顾: 9 月中旬,已经被阿里巴巴全资收购的高德开始战略发布会,新掌门人俞永福高调地和志玲妹子的登场,并宣布「 高德三年内不考虑商业化….」 同时抛出了国庆期间「 你敢用,我敢赔」 的响亮口号。 今年 5 月份腾讯以近 12 亿的重金入股四维图新,两者结合意欲在车联网上有所建树。就在高德 9 月发布会的第二天,腾讯和四维图新就发布了车联网产品「 趣驾 WeDrive」。这可以看成是对高德的一次正面主动出击。 百度一直在地图 O2O 布局上走在了前面,在几大运营商中用户市场份额一直排在首位。百度和央视合作在春节、端午、国庆等节假日中利用百度 LBS 数据呈现的新闻,以及和青奥会的合作都大力推广了百度地图。不得不感叹,百度和政府的关系很不错啊!(估计这也是百度地图红火原因之一。)小米有了凯立德…… 就在前两天,凯立德定增方案确定: 发行的 700 万股价值近 8400 万元股份,被小米全资子公司天津金星投资有限公司及天津金星投资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天津顺米投资有限公司全部认购。 这消息来得有点毫无预兆,国庆期间 GeekCar 的小伙伴还在思考,百度还会不会一直坐得住,说不定会战略注资凯立德或者其他图商。 高德和四维图新两家可以称得上是地图数据生产的双寡头了,两者在车载前装导航方面也是优势明显。在产品服务方面高德占优,高德有着相关上下游的整体链条;数据方面,有着「 航天科工」 背景的四维更为出色,同时四维在 2B 方面做得也颇为出色。两家角力,通常是其他同类死得悄无声息。不过凯立德在导航后装以及便携式 GPS 市场长久占据市场第一位置。 对于此次「 雷布斯」 布局地图领域,看得出来是雷军想在小米庞大用户群的基础上借力地图完善其打造的小米生态,通过手机、TV、小米商城、小米生活等使得整个「 小米系」 能够在 O2O 的商业上更为成熟。同时之前雷军说出小米也想要「 造车」,有了和凯立德的战略合作,这给小米在汽车或者车联网领域带来了很多的可能性。雷军的小米在几年的疯狂生长后,现在开始广泛布局,多领域综合发展。虽然为后来者,但是「 雷布斯」 发力可是稳准狠啊,不久的将来千万不要惊讶:开着小米制造的车,搭载的是凯立德的导航,利用小米手机上面的 Apps 和小米云服…… 这整个就是一完整的小米车联网啊! 同样对于凯立德来说,小米入资后对其不仅仅是资本上的巨大帮助,同时也给凯立德创造了更多的机会。以后小米手机可能会装上凯立德的地图 App,小米手机庞大的用户可以帮助凯立德的地图完善;同时在小米生活、小米商城等可以和凯立德在 O2O、物流地图数据等方面进行合作。不知道这样会不会啃下百度地图、高德地图占据的用户市场的一块蛋糕。同时如果(我是说如果)小米能够进军汽车行业,那么凯立德不仅能够继续发挥其后端市场的优势,还能够逐渐完善整个上下游的服务链条。 百度还坐得住吗? 高德傍上阿里干爹,四维图新和腾讯豪结合,连凯立德都和小米勾搭起来了—百度你还坐得住吗?!!! 说实话,对于百度的淡定,不得不佩服。百度地图在用户市场目前有高于 60% 占有率,基于 O2O 的很多开发者看好的是百度地图「 周边资源」 的丰富性,地图准确性反而是较后的考虑因素。当然首选应该是大众点评的数据,不过百度的数据比较全面,同时自身是一个大的平台,能够给开发者提供一站式服务并且带来流量。 不过令我们担忧是目前百度地图只有很小的一部分数据是自己生产的,其他大部分数据都是四维图新以及其他图商提供,在高德、四维、凯立德纷纷和其他大头结合的情况下,不保证百度地图的数据来源是否可持续,是否有保障。另外,虽然目前百度地图在 O2O 方面一马当先,但是高德拥有阿里系相关的支持、四维和腾讯的联合开发产品、加上「 搅局者」 小米和凯立德,最后的优势将会逐渐变小。到那时,百度估计是坐立不安的境地了。(想到之前百度在无人车相关领域的动作,我想说的是地图这块如果百度不牢牢站住,那么接下来的「 互联汽车」「 无人汽车」 的红火场面中,百度将会变得有些捉襟见肘……)PS:吐槽一下 今天早起来,整个北京是一片「 仙境」。 这种情况下,还是烦请各大地图商们开发几款雾霾天专用地图吧!!!(我连 10 米开外的人的雌雄都分不清了。)现在感觉哪里都需要空气净化器了,家里,车里,要不我们就进化成「 霾人」 吧!!!今天没戴口罩,GeekCar 小伙伴喉咙已经发痒有些疼痛, 提醒广大群众珍惜生命,戴上口罩吧!
俞永福接手,高德还是原来的那个味道吗
前几天,高德小伙伴邀请我参加林志玲见面会。接受邀请之后,总觉得事有蹊跷,询问的时候对方又语焉不详。昨天到了活动现场一看,事情果然没有那么简单,这哪是林志玲见面会,分明是俞永福的见面会。 俞永福开着一辆挂有高德车牌的迈凯轮敞篷跑车上台,坐在副驾位置的林志玲则为他现场导航。和观众简单寒暄之后,林志玲下台,整个会场完全成了俞永福一个人的舞台。随后的时间,他发布了「 新高德」 战略。 这是俞永福作为高德互联网事业部总经理的第一次亮相。 用了半个多小时,俞永福就讲完了高德今后的发展方向。他们的 slogan 是「 更专注,更专业」:不做 O2O,而是专心做 LBS,做最好的地图导航产品,并且在未来三年里不设置商业化目标。更重要的一个信号是,高德将从 B2B 全面转型为 B2C。 阿里全资收购高德之后,很多人都在猜测高德将由谁掌舵,未来又该往何处去,昨天的活动,算是对这些猜测的一个公开回应。 从 B2B 到 B2C 几年以前,我知道了有家地图公司叫高德,但是「 高德导航」App 过于昂贵的售价让人望而却步。不过,在 B 端市场,高德却有为数众多的客户,大量的汽车前装导航都选择和高德合作,而诸如新浪微博的地图接口,电信运营商的地图服务,也都来自于高德。 后来,我开始使用「 高德地图」App,它完全免费,也带有导航功能,而且表现还算不错,所以我坚持用了三年多。但是最近,我开始有意识的留意周围朋友用的是哪款地图 App,结果是,大部分使用「 百度地图」。 难道百度用户真的多于高德吗?我的这个疑问昨天被俞永福「 很不情愿」 的证实了。他很勉强的说,我们暂时承认高德在移动端位于在百度之后。 阿里巴巴对高德,从投资持股到全资收购,整个过程都有一个很明确的目的:在地图这项业务上抗衡百度腾讯。所以,看高德的未来战略,绝对不能单独看它自身,必须结合阿里来整体分析,那么,阿里需要什么? 很明显,他们需要一个入口,这是 B2C 的路线。 俞永福用上半身和下半身分别比喻产品能力和数据能力。在数据能力上,高德和四维图新占据绝对统治地位,而在产品层面,高德却不得不委身第二,所以,为了阿里的整体蓝图,高德必须开始从 B2B 往 B2C 转型。 高德还是那个高德 所以,俞永福在现场用了很长时间来对比高德和百度在路线规划、路况信息丰富度和准确度等方面的优劣,得出的结论是,高德的 App 比百度的靠谱很多,快来用高德。他们甚至提出「 你敢用我敢赔」 的政策,如果高德地图的导航出现错误,高德将对用户进行赔偿。 而对于测绘、三维实景等技术的展示,则有点「 炫耀」 的意味。高德试图证明他们在地图领域的专业性,一方面这是拉来用户的技术保障,一方面也是在说,即使不做 O2O,我们也还有真本事。 背靠阿里,在 O2O 方面自然不用高德自己操心,他们只管把本职工作做好就可以。没有了商业化压力,高德如释重负。 至于前高德员工的纷纷离职,其实本不用大惊小怪,本来业务战略的调整就会伴随着人员结构的变动,何况「 一朝天子一朝臣」 的说法也是自古就有。不管是通过裁员的方式还是自动离职的方式,都是正常。 真正的问题是,高德能否把技术优势真正体现在产品上?就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用手里的 iPhone 5S 分别运行高德地图和百度地图进行对比,结果是,前者在定位的时候出现漂移。作为一个高德用户,这让我在用百度的同事面前很没面子。 而高德传统的前装车载业务,会何去何从?据报道,高德的汽车前装导航业务将被保留下来,但是会转型为「 车联网」 业务。随着移动互联网开始入侵汽车,传统的导航业务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需求,高德做出这种改变也是顺势而为。俞永福对媒体说,虽然车联网和互联网业务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但当汽车越来越被人当作一种大号的移动设备时,它必然会被更多地「 连接」。 对于高德来说,他们很清楚自己该放下什么,留住什么。
因为自动驾驶,百度和宝马又搞到了一起
9 月 15 日,百度与宝马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共同致力于在中国推进高度自动化驾驶技术的研究。双方计划在接下来的三年时间内,联手攻克高度自动化驾驶在中国道路环境下面临的技术挑战,通过智能技术加强道路行驶安全性,减少交通事故及人员伤亡。 两个月前,百度披露了研发具备多种传感器、可在复杂路况行驶的无人驾驶汽车的相关计划。8 月 18 日,百度还召开了国内首届无人驾驶技术研讨会,详细介绍了无人驾驶汽车研发项目。据负责该项目的百度研究院副院长余凯博士介绍,除了针对基础的汽车传感系统、决策及控制系统研发外,百度正在重点进行数据采集工作,着手绘制国内首个高精度三维环境地图。据悉,此次与宝马合作之后,百度的高精度三维地图及相关数据服务也将被融入宝马的车辆导航系统中,为自动驾驶汽车提供技术支撑。 与谷歌正研发的没有方向盘、完全自动驾驶的无人驾驶汽车理念不同,在百度及宝马看来,高度自动化驾驶并不等同于车辆自动驾驶,而是通过提供更加人性化的高度自动化驾驶系统,创造真正智能化的无忧驾驶体验。「 汽车不应该完全取代驾驶员,而是应该给驾驶员自由,帮助其决策,提供更加安全、舒适和智能的驾驶体验。就像在高空飞行的飞机大部分都是自动巡航,但人可以随时实施干预。」 百度研究院副院长余凯博士表示。 自动驾驶技术是结合汽车工业、人工智能和地图测绘的综合技术领域。百度在人工智能领域和地图大数据上在国内都有明显的优势。其中,百度研究院是国内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创新的重镇,特别是在深度学习领域已经走在世界前沿。研究院内汇集了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人工智能领域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如余凯、徐伟、张潼、吴韧等,最近又聘请了前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教授、Google Brain 项目负责人吴恩达 Andrew Ng。而百度 LBS 部门拥有中国互联网地图测绘甲级资质和多年地图大数据的丰富积累,其百度地图的用户数量目前已经增长到近 3 亿,日定位请求超过 100 亿次, 市场份额超过其他手机地图 App 的总和。据今年 8 月 CNNIC 发布的《中国移动 [-0.15%] 互联网调查研究报告》显示,百度地图以 63.7% 的用户使用率排名首位为国内地图市场的绝对领导者。 宝马从汽车厂商的角度能够对高精地图和自动驾驶提出更真实明确的需求,同时宝马在汽车制造、硬件改装、传感器方面都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可以利用。此次合作将是一次互联网公司和传统汽车行业的强强联合。 据悉,百度与宝马的此次研发合作,将涉及车辆使用、驾驶策略、地图、配套基础设施、相关法律和产业标准等多个方面。双方均有信心在为期 3 年的合作项目结束后,研发出可在中国复杂道路环境下行驶的,真正智能的高度自动化驾驶车型。余凯表示,在实现完全的自动驾驶之前,会经历高精度地图,辅助驾驶,主动安全,特定场景和领域的自动驾驶等几个阶段,百度将会在各个阶段积极探索商业化的机会。(来源:中新网)
百度轻应用平台能激发开发者对宝马的激情吗
7 月 18 号,百度的 80 后副总裁李明远在上海参加了百度和宝马合作举办的一场 69 个开发者参与、为期 35 个小时的「 编程马拉松」 大赛开幕式,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去年 8 月份有福特团队参加的百度云编程马拉松大赛。 似曾相识的编程马拉松 同样是汽车厂商和百度合作的编程马拉松大赛,不同的是,福特是完全基于 Applink 开放软件工具开发包 (SDK) 和开放应用程序接口 (API),而百度和宝马这次合作其实是以百度开放云的轻应用的技术为主导,宝马更像是一个平台提供方(在现场 demo 上看到,所有开发的车载轻应用都是位于百度开放云的菜单下),百度的云平台提供了开发所需的 SDK、文档、在线模拟器等工具,这样开发者在百度云的后端做开发、测试、提交和发布。 看起来在和互联网公司合作开发车载 App 方面,宝马似乎比福特慢了一步,在目前的中国市场福特 Applink 已经公布了与百度地图、百度语音助手、豆瓣电台等合作开发的 App。但实际上,宝马这次和百度玩儿的并不是合作开发车载 App,而是轻应用的开发,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开放平台,让更多的开发者来共同开发可以直接使用、不需要预装在车机内的更多好玩儿的应用。 宝马做车载轻应用的缘由 从 2012 年宝马互联驾驶在中国上线,到互联驾驶可以对汽车进行控制的 Remote App,再到今年 4 月份上线的 BMW 在线应用 (BMW Browser App)。这 2 年的时间,宝马中国在汽车互联驾驶方面做了很多尝试和努力。他们在上海有自己的 App Center,专门负责车载 App 的研发和测试。而在北京研发中心,则是一个做 On board 系统开发的团队,其中包括车载系统和后台的相关开发。 从一开始的后台电话、紧急救援,到在线新闻、股票天气等应用的开发,宝马一直试图用车机取代用户的智能手机,帮用户定制车内的 App。在宝马看来,一些重要的、高频使用的、跟互联驾驶有关的 App,他们必须要在位于上海的宝马 App Center 自行研发,并进行严格的测试和审核。因为对于消费者来说,在车上高频使用的 App 不会有那么多,就像手机 App 一样,每天经常使用的就那么几个。但其他偶尔用到的或者打发时间的 App 如果没有,又会显得不那么完整。所以对于其他一些不那么重要,但又可以很好地丰富用户体验的车载应用,宝马这次尝试的解决办法,就是和互联网公司的「 轻应用」 平台合作,把这些应用开发工作交给众多的开发者来做。对于宝马来说,他们也是在寻求好的平台,于是很自然地想到了百度。 Why 百度? 宝马和百度早在 2011 年就签署过一份车载搜索合作协议,在 2012 年的时候宝马开始在车内使用百度地图,提供地图导航以及 POI 兴趣点搜索服务。宝马还在 2012 年和百度合作,首次嵌入了百度音乐这种非自身开发的外部供应商应用程序。直到今年,随着用户对于汽车互联的需求不断膨胀,百度和宝马的合作越来越深入,所以这次宝马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第一个和百度轻应用平台合作的汽车厂商。 Why 宝马? 文章开头说过了百度和福特在车载 App 开发上的合作,其实和宝马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必然的,因为目前能在车机里面做 Hackathon 的汽车厂商只有福特和宝马,只有这两家的车机移动互联技术是完全自己开发的。在车机里面做 Hackathon 不仅仅要求技术方面,更要求生态系统的完整,这包括 API 的技术程度和文档等等生态的完整性。从另一方面来看,此次李明远出面更多的意义可以解读为百度在大力度推广他的百度开放云平台,而且据百度内部人员透露,此次合作是由百度云事业部主导,而 LBS 部门并没有过多参与。 车载轻应用行不行? 到现在为止,真的很难说车载轻应用对于汽车厂商、互联网公司和用户三方来说是不是一种更好的汽车互联解决方案。需要考虑的事情还有很多,包括开发者的友好度、用户体验、轻应用的安全问题、平台的完善程度等等。当然,宝马和百度这次也是在尝试这种方式的可行性,这次合作对于宝马来说,更多的是一种试探,看看开发者对于车载轻应用开发的时间和能力极限,以及有关车载轻应用的创意可能性。从比赛结果上来说,一位宝马汽车互联相关负责人告诉我并不出乎他的意料之外,二十组选手中有 2、3 组选手的创意和开发效率让他们感到很满意。 汽车互联需要一些新鲜的血液注入进来,也许就在不久后第一天,我们也可以谈论某个开发者在宝马车中开发的某款新鲜轻应用有多好玩儿,就比如比赛当天某一组选手设计并编写的一款可嵌入真车车辆数据的虚拟赛车游戏。当然了,这场马拉松比赛的第一枪打响之后,选手们怎么跑?主办方如何设计路线?终点线会不会有人在裸奔?这些都很值得我们期待和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