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雷达创业公司禾赛科技完成 2.5 亿 B 轮融资,光速中国和百度领投

· May 04, 2018 333

5 月 3 日,国内激光雷达厂商禾赛科技宣布完成了由光速中国和百度领投的 2.5 亿元 B 轮融资。 目前为止,禾赛科技共完成了 3 轮融资,共计数亿元人民币。之前,他们获得了由高达投资领投,将门创投、磐谷创投以及远瞻资本跟投的共计 1.1 亿元的 A 轮融资。 禾赛科技 CEO 李一帆表示,这轮融资将用于提升 Pandar 40 等机械激光雷达的产量,并加速固态激光雷达 Pandar GT 的量产,满足车规级要求。 除了以上两个产品之外,禾赛科技的主要产品还包括与百度合作、基于 Apollo 平台的自动驾驶开发者套件 Pandora,这些产品主要用于自动驾驶和机器人的生产研发,以及能源行业安全巡检的激光遥测系统。 Pandar 40 是一款机械旋转式激光雷达,具有 200 米的测距能力和厘米级的京都。Pandar GT 是一款固态激光雷达,能提高测距性能和角度分辨率。 我们这里主要说一下与百度合作的自动驾驶开发者套件 Pandora。它由一台 Pandar 40 激光雷达、5 个环式摄像头(4 个黑白摄像头、1 个彩色摄像头)组成的视觉感知模组,是一款 all-in-one 的自动驾驶套件,也是百度 Apollo 平台上唯一的环境感知套件。平台还针对 Pandora 量身定做了 Pandora SDK,全面支持它「 即插即用」。目前,Pandora 已经开始量产。 在此前百度发布 Apollo 2.5 的时候,「参考硬件」一栏就新增了禾赛的激光雷达,而这次百度继续领投禾赛,也可以认为是他们对于激光雷达「控制欲」的强化。除了禾赛,百度还是另一个激光雷达公司 Velodyne 的股东。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游侠造车:物是人非,但故事还在继续

· Apr 01, 2018

「还记得游侠汽车吗?」「啊?游侠还活着吗?」最近一两年,如果聊起游侠汽车——这家国内最早投身新造车领域的团队之一,开场白极有可能像上面这样。 这个领域的玩家越来越多,大家的进程越来越深入,而游侠汽车身为「先驱」,确实在 2016 年以后的大部分时间里,处于被遗忘的状态。 游侠正式成立于 2014 年 4 月,这个时间点,基本可以算是新造车运动的开端,15 个月之后,他们在北京三里屯橙色大厅发布了那台著名的「游侠 X」,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PPT 造车」几乎成了游侠的代名词。(当时的发布会,以及那辆引起轩然大波的概念车)如果你见证了那一段时间网络舆论对于游侠的「讨伐」,可能会对于「如何造一辆电动车」这件事有更深入的认识,事实上,在大家对于「互联网造车」从陌生到熟悉的认知过程里,游侠在某种意义上充当了活教材的角色。 后来,创始人黄修源逐渐淡出,2015 年 12 月,一个叫卫俊的人开始入主游侠。这个很喜欢车但从没进入过汽车行业的 80 后,成为游侠汽车的董事长,开始全面操盘。他之前的身份是西拓工业集团董事长,也是一个很神秘的公司,网上少有报道。(左:卫俊   右:黄修源)淡出的不仅仅是黄修源。自此之后,整个游侠汽车,好像也消失在了公众视线里,只有不多的一些媒体报道。 但是事情远没到结尾。(好像上一次我们报道游侠的文章里,也出现了这句话。) 赶在成立整四年的时间节点上,这家公司昨天在上海公布了自己的最新进展:完成共计 50 亿人民币的 B 轮融资,由前海梧桐、中国环保产业有限公司、中创海洋、南太湖建投、湖州东弘等 12 家机构共同投资。 意不意外?惊不惊喜?游侠不仅没死,看起来还活得有滋有味。 这里还有个细节:在 B 轮融资之前,游侠还拿到过总计 12.2 亿人民币的 A 轮融资,领投方是新华丝路基金、景行天成等投资机构,但是这轮融资现在看来完成的也很低调。通过两轮融资,游侠总计拿到了 62.2 亿,目前的估值是 122 亿人民币。 而在那辆概念车发布到现在的不到三年时间里,他们都做了什么呢?游侠的「大事记」是这么写的: 2016.11:量产车型「X」数据冻结小批量试制启动 2017.4:游侠智能工厂签约 2017.6:YOUXIA X 小批量试制车完成核心测试 2017.10:游侠工厂启动建设、自动化产线设计完成 2018.4:游侠城市体验中心选址建设 目前,游侠的产业布局涉及上海、湖州、苏州、意大利都灵四个城市,各地职责如下: 上海总部:运营人力、品牌营销、产品设计、投融管理 湖州生产基地:供应链管理、工艺研发、研究院、生产建设、物流中心等 苏州研发中心:车联网、自动驾驶、智能系统开发 都灵设计中心:创意设计、工业设计、产品测试、性能调教 游侠想造一辆什么样的车? 游侠的第一款产品,其实还是当年那辆游侠 X 概念车的量产版,但是从游侠和卫俊给出的信息来看,虽然车身形态还是偏跑车风格的三厢轿车(或者称之为四门轿跑),但是从内到外,应该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游侠对这款车的核心卖点做了重新梳理,分为三个关键词:颜值、性能、智能化。 对于这款车,游侠的产品逻辑是这样的: 1. 车身形态是四门三厢运动风格轿车,第二款产品也会是轿车。之所以不选择 SUV 切入,是因为在游侠看来,目前不管是新造车团队还是传统厂商,已经推出了太多 SUV 车型,导致这个品类竞争异常激烈。 2. 要在机械、操控层面做到性能出色,不能只是参数漂亮。 3. 要做一台面向成熟电动车市场的产品。所谓成熟,有两层含义,首先从车的角度,得是一台原生电动平台的产品,而非用汽油车去改造。其次,希望把自己的产品放在没有补贴的电动车市场里去竞争。 几个基本信息: 车身尺寸:游侠 X 概念车和特斯拉 Model S 高度相仿,但是游侠方面说量产版车型的轴距会在 2.8-2.9 米的区间里。也就意味着,它不会像 Model S 那样车长超过 5 米,而是和标准轴距版的宝马 5 系、奔驰 E 级类似(我的推测)。 外观:会和目前游侠官网上的造型有所差异。 底盘:那辆概念车的底盘曾经引起过巨大的争议,而卫俊说量产版车型的底盘是正向研发的,和欧洲某厂商合作研发、调教。 三电系统及性能:电机供应商会是富田,单台电机功率可能会超过 350kW,电芯基本不考虑国内供应商,应该会在松下、LG 化学以及 NEC 之间选择,电池包自主研发。标配 90kWh 左右的电池组,续航做到 500+公里。 智能化:1. 基于安卓的 KITT OS。  2. 会搭载 L2-L3 级别自动驾驶,供应商为 Mobileye。 售价:会在 30-40 万的级别。 目前研发进度:量产版本已经全部定型,完成了 4 轮试制和 90%的测试项目。明年 9 月份,游侠湖州工厂会开始量产 SOP。 工厂、供应商、团队: 游侠的湖州工厂位于太湖边,项目规模 2600 亩,年产能 20 万台,今年 11 月份完成主体建设,明年 … 继续阅读

圣诞谜题:贾跃亭的 Faraday Future,到底融资了吗?

· Dec 25, 2017 333

还没回国的贾跃亭又发微博了,这次的主题是「圣诞快乐」。 这条微博里,英文文案为「Merry Christmas all FFer!」,同时附图一张,图片背景为 FF(Faraday Future,法拉第未来)北美总部,戴着圣诞帽的几百名 FF 员工聚在一起,在人群里,还有 7 台 FF91,也就是他们在 2017 年年初的 CES 上发布的那辆电动车。 放大看看: FF 的融资一直是国内外群众热切关注的话题,贾跃亭的这条微博以及这张配图,不知道除了庆祝圣诞之外,是否还有宣告 FF 已经获得新一轮融资的弦外之音。 按照大家总结出的心照不宣的规律来说,某家电动车初创公司发布新车,就意味着他们要寻求更多融资了,年初 FF91 的发布,对于当时资金已经捉襟见肘的 FF 来说,很明显也有吸引融资的意图。 可是他们的融资一直不顺。今年 3 月份,前宝马集团全球 CFO Stefan Krause 加盟 FF 担任 CFO,这也是 FF 向外界释放的强烈信号——他们要在「钱」上下大力气,但是预想中的融资一直没有着落,甚至在不久前的 11 月 10 号, Stefan Krause 因此被解雇,和他一起失业的还有只在 FF 待了 3 个月的 CTO Ulrich Kranz。FF 为这个人事变动发表了声明,声明的措辞十分严厉: 自从 Stefan 三月入职 FF 以来,不仅没有给公司做出实质贡献,反而存在失职、渎职甚至涉嫌违法的行为,阻碍公司正常融资顺利进行,严重损害了公司和投资人的利益。公司正在对 Stefan 采取法律行动。 这有点像以前皇帝对于大臣功过的「盖棺定论」。贾跃亭和这二位怎么谈的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据说 FF 内部在声明内容上做了两手准备,一版措辞温和,一版措辞严厉,最终我们看到的还是后者。 如此重量级的高管离职,对于 FF 的运作和融资,绝对不是一个好征兆。腾讯《棱镜》栏目甚至因此写了一篇名为《FF 高管与贾跃亭的逼宫之战:债务危机、控制权争夺》的文章,专门报道这事儿。 关于 Stefan Krause,最著名的还是那句「只要有贾跃亭在,FF 就绝不可能融资成功」,这在前几天《证券日报》的一篇报道里被称为「谣言」。 这篇文章最近传播广泛,其主题是「FF 获得新一轮 10 亿美元融资」,主要内容如下: 洛杉矶时间 12 月 13 日,贾跃亭在 FF 内部全员大会宣布,经过与投资人近一个月的谈判,FF 成功完成了超 10 亿美元 A 轮股权融资。同时,FF 董事长贾跃亭表示,他将出任 FF 全球 CEO 和首席产品官,并推动 FF 的管理和组织变革,确保战略执行和产品落地,这也结束了 FF 成立四年以来没有 CEO 的历史。 近一年来,FF 遭遇了财务危机、员工离职、延缓内华达工厂以及 CFO 和 CTO 离职的风波,外界对 FF 质疑声不断。据悉,此次 FF 的内部会议上,贾跃亭在 30 分钟的演讲中,除了宣布 A 轮融资、亲任公司 CEO、未来两年的工作目标,其还对过去一年进行了反思,并表达了对 FF 永不放弃的梦想。贾跃亭说:「 很多人跟我说,你已经没钱了,甚至都无法养家了,放弃吧。但这些人显然是不懂我,哪怕是失败我都可以接受,但放弃绝不可以,尤其是不能放弃我们 FF 这么伟大的梦想!」 …… 一位美国高管在发言中表示,FF 获得融资,直接揭穿了前 CFO Stefan Krause 出于个人利益编造的两个谣言:一个是只要有贾跃亭在,FF 就绝不可能融资成功;另一个是只有 Chapter 11(破产保护)才能救 FF。《证券日报》记者就内部会议的信息向 FF 方面求证,官方表示不予置评。 … 继续阅读

滴滴又拿下 40 亿美元融资,将要发力全球化、新能源

· Dec 21, 2017 333

滴滴又融资了,而且一融就是 40 亿美元。 滴滴官方今天宣布了这个消息,对于这笔新融资的花法,主要是三个方面:1. 加大对 AI 交通技术的投入;2. 加速推进国际化;3. 推进包括新能源车服务在内的创新业务。 滴滴说,这轮融资得到了中外多家投资机构的大力支持,但是他们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投资机构名单,根据腾讯科技的报道,这一轮融资的投资方包括阿布扎比慕巴达拉(Mubadala)和软银集团(SoftBank)。前者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主权基金之一。 今年 6 月,滴滴 CEO 程维曾经对外表示,滴滴的融资总额已经达到 150 亿美元,算上这一次公布的 40 亿,成立五年的滴滴出行已经总共获得了将近 200 亿美元的融资。 滴滴最近一轮的融资是在今年 4 月 28 日公布的,金额为 55 亿美元,投后估值超过 500 亿美元,但是滴滴同样没有透露投资方是谁。 至于此前几轮融资,分别如下: 天使轮:主要由天使投资人王刚投资的几百万元。 A 轮:2012 年 11 月,金沙江创投注资 300 万美元,朱啸虎入场。 B 轮:2013 年 4 月,腾讯投资 1500 万美元。 C 轮:2014 年 1 月,总额 1 亿美元。中信产业基金、腾讯以及其他机构分别投资 6000 万、3000 万、1000 万。 D 轮:2014 年 12 月,总额 7 亿美元,主要投资方是淡马锡、DST、腾讯。2015 年 2 月,滴滴快的合并。 E 轮:2015 年 7 月,总额 30 亿美元融资,投资方为中国平安、阿里资本、腾讯、淡马锡、中投公司等。 F 轮:2016 年 6 月,股权融资 45 亿美元,新的投资方包括苹果、中国人寿及蚂蚁金服等。腾讯、阿里巴巴、招商银行及软银等现有投资人也都参与了这轮融资。 如果算上今年获得的这两轮融资,滴滴事实上已经完成了至少 8 轮融资,超过常规 IPO 前融资轮数。有人推测,完成这次融资之后,滴滴的估值应该已经超过了 Uber。 再来看看滴滴公布的三个花钱方向: 1.AI 交通技术:去年,程维曾经表示过,滴滴的下半场在于「人工智能」,而他们在技术方面的布局,事实上也是围绕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三方面展开的。 如果你对于滴滴的印象还停留在「网约车平台」这个层面,那说明你远远落后于滴滴的步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滴滴现在其实已经是一家智慧出行公司了,一方面他们需要用更好的算法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另一方面,他们也需要外界合作,推动整体出行效率。 当然,从更高层面来看,无人驾驶仍然是滴滴所要去的方向之一,在今年,他们还和 Udacity 办了一次无人驾驶算法大赛。把 Uber 当做竞争对手的滴滴,在自动驾驶、无人驾驶这个领域,当然不想示弱。 2. 推进国际化:此前,滴滴内部人士曾经透露,2018 年他们将会大规模开启国际化进程。滴滴拓展海外的道路开始于 2016 年 4 月,按照滴滴官网描述,当时他们与 Uber 的老对手 Lyft 合作,完成了产品跨境联通,用户可通过滴滴 App 在美国打车, 这标志着「 滴滴海外业务「 正式上线。这次合作来源于 2015 年 9 月滴滴投资 lyft 1 亿美元,充分体现了「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道理。 但是像当初的易到一样,滴滴的海外业务也很黯淡。根据媒体报道,上个月滴滴在美国拉斯维加斯停止了叫车服务,此前,在加州、纽约等地方,相关服务也已经停止。 在业务之外的层面,滴滴的全球化战略主要以投资为主,他们先后投资了 Grab、Taxify、Ola、Careem 等打车平台,可以说通过投资,滴滴的触角间接伸向了全球多个地区。 当然,如何与 Uber 竞争,会始终是滴滴扩展海外市场的主旋律。 3. 新能源等创新业务:今年 6 月,滴滴总裁柳青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曾经说过,滴滴计划在未来十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运营商。 在全球汽车行业都朝着新能源方向迈进的当下,滴滴提出这个目标显得野心十足:运营车辆的电动化进程显然要比私家车电动化更快,对于滴滴来说,这是不小的机会。所以他们提出的目标是 5 … 继续阅读

A 轮融资 2 亿美金,2018 年初接近量产的概念车亮相——FMC 造车进行时

· Aug 17, 2017 333

「 根植中国,面向全球」 的新兴高端电动车初创企业 FMC 在沉寂了半年之后,在昨天上午又开启了和媒体沟通的通道,这意味着这家曾经被我们评价为「 中国最神秘新兴造车企业」 之一的公司又有了新的阶段性进展。果然,在上午的媒体沟通会一开始,FMC 总裁兼联合创始人戴雷博士就宣布了一个「 好消息」:FMC 完成了 A 轮 2 亿美金的融资,由江苏省的产业基金领投,其中包括苏宁、丰盛和一家国有企业。 在新造车进入所谓「 下半场」 的时间节点上顺利拿到钱,可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资本角度来讲,之前一股脑的热度逐渐冷静下来,看的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谨慎,理性的钱会去往「 头部」 几家企业实现资源聚集效应。 让我们来梳理一下 FMC 的融资过程和投资方。FMC 加上本轮共有三轮融资,前两轮有和谐汽车、力和汽车、晋亨投资、君联资本、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作为投资方,第三轮是文章开头所说的三家企业组成的产业基金投资,还有创始团队自己投的一千万美金,总共加起来有接近 3 亿美金的融资量,当然这其中并不包括在南京建立工厂所需的贷款和政府支持。 单纯从融资量的角度来讲,这些钱对于一个造车企业来说不算非常大,从团队角度来说,FMC 刚刚完成了从 100 人到 200 人的扩张,由于南京研发总部的建立,到年底将会扩充到 500 人,即使这样,团队规模也不算夸张,用戴雷博士的话来说:「FMC 在扩张团队方面很谨慎,不希望盲目扩张,这样会失去创业公司灵活快速的优势。在资本层面,几个投资方董事会完全授权 CEO 毕福康和总裁戴雷,并不直接参与到公司运营,主动权和决策权还在创始管理团队手中,这样效率会更高。」 说造车不得不提工厂,FMC 的工厂落户南京经济开发区,并且正在把此前打算在深圳建立的研发中心转移到南京,因为无论是供应链还是人才,这样对 FMC 都非常有利。所以目前南京的定位是 FMC 全球总部、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在未来,FMC 包括慕尼黑和硅谷在内的全球研发成果都会在南京总部做整合。 戴雷博士也对 GeekCar 表示,几个星期前,江苏省已经决定把 FMC 工厂项目定位为江苏省重大项目,这或许意味着地方政府在建厂贷款或资源层面会有更大的支持力度。FMC 的工厂总体产能规划 30 万台,总投资 110 亿,共分为三期,第一期产能 10 万台。 供应链方面,据戴雷博士透露,目前有 50-60%的零配件供应商已经签约或在谈价阶段,剩下的也已经在接触,都有规划名单以及目标成本。为了成本考虑,FMC 希望更多开发中国本土供应商,但某些领域早期还是会采用国际供应商,不过国产化率会接近百分之百。 产品层面,FMC 的第一款车——一辆纯电动 SUV,定位对标奥迪 Q5、宝马 X3、奔驰 GLC,入门价格约为 30 万元人民币。目前它的设计工作已经完成,在慕尼黑的研发中心已经能看到这台车。按计划,它将在 2019 年上市,而此前在 2018 年初拉斯维加斯的 CES 展上,FMC 将展示非常接近这款量产车的概念车型,纯电续航里程达到 500 公里,内饰会有全新的用户界面,更大的空间,搭载 ADAS 自动驾驶功能,并开始接受消费者订单。 FMC 的第二款车是轿车,定位是宝马 3 系和 5 系长轴距中间的产品,内部空间远远超越 5 系。第二款产品和第一款产品共用平台;第三款车型则是豪华七座 MPV。 对于 FMC 来说,今年可以说是从资本市场拨云见日、在生产研发层面打好基础,并在品牌方面准备开始发力的一年,CEO 毕福康和总裁戴雷两人,前者主管产品和研发,后者主管在中国的建厂、融资和品牌,我们相信 2018-2019 第一款产品真正上市之前,FMC 会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包括更加艰巨的融资环境、工厂的后续建设、平台和供应链的量产化落地等等。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滴滴又融了 55 亿美元,他们会去造车吗?

· Apr 28, 2017

滴滴终于又融资了。今天他们宣布,公司完成了新一轮超过 55 亿美元(约合 379 亿人民币)的融资。经过这轮投资,滴滴的估值已经达到 500 亿美元,这或许也将是滴滴上市之前的最后一轮融资。 这么大一笔钱谁投的?滴滴并没有在官方新闻稿里有所提及,不过根据彭博社的说法,这笔资金来自于银湖资本、软银、交通银行以及招商银行等机构,其中后三家都曾经投资过滴滴,而银湖是新加入的。 但是对于这次融资,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认为,融资数额特别巨大,但是又没有在官方层面讲出背后的投资方,因此事情多多少少有些蹊跷。 融资之后的发展战略,滴滴很明确的指向了两个方向:全球化以及新技术。 前者不难理解,网约车市场从今年春节开始就越来越不稳定,网约车新政的推出,虽然规范了很多行为,但是也相当于划定了一些边界。滴滴虽然在国内网约车市场是绝对的老大,但是要想让业务获得更大突破和想象空间,开拓全球市场就几乎是一种必然。 当然,这个策略的前提也一定是基于国内市场目前相对稳定的竞争态势。「攘外必先安内」,当初易到在没有搞定国内竞争对手的情况下就盲目向墙外扩张,已经被证明为是错误的战略。 至于新技术,其实说的更直白一点,就是「智慧出行」,而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或许就是自动驾驶和无人驾驶研发了。 Uber 在做,谷歌在做,很多车企和供应商都在做,但是滴滴和 Uber 一样,都具备无人驾驶技术的落地场景,以及产生大量数据的可能。对于他们来说,将无人驾驶和共享出行相融合,是未来的必然趋势之一,Uber 那边搞的风生水起,这几天甚至还说搞飞行汽车服务,滴滴在手握巨额资金之后,有很大可能会在无人驾驶方面提速。 其实他们在智慧出行方面一直有所动作,比如拼车算法、智能交通等。按照官方说法,「依托人工智能技术优势,滴滴已经具备条件在智能驾驶和智能交通方面取得系统性突破。目前,滴滴已经在硅谷设立成立美国研究院,今后还将继续吸纳顶尖科技人才,并计划在关键技术领域进行深度投资。」当然,在无人驾驶领域,他们或许也会进行一些投资和收购。 那么除了国际化和智能交通,还有别的可能性吗? 有。造车。 理由在于,有了自动驾驶技术,还需要应用这些技术的「终端」,也就是车。既然做大的交通体系,把这一个个终端也由自己来做,为什么不行呢?毕竟,如果采用别人的「终端」,很有可能会让渡一些利益出来,与其这样,不如自己做?把车作为智能交通的一部分来看待,终端+技术+平台,好像也挺合情合理的。 如果过一阵滴滴宣布自己的造车计划,那一点儿都不会让人意外,因为有钱,有动机。毕竟是手握 55 亿美元,这么巨额,目前还没有哪家新造车团队能与之相比。或许,滴滴的管理层已经对造车这事考虑很久了? 和那些新造车团队不同的是,如果滴滴造车,他们其实不用太多考虑车子的销路问题。就算不为了自动驾驶,滴滴的平台上还有那么多司机呢,这里面的商业模式会多种多样。 当然,以上仅仅是猜测而已,造车有风险,入市须谨慎。不信?看看贾总。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主打小城市、农村出行需求的开云汽车,完成了上亿元 A 轮融资

· Dec 20, 2016 333

今天,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开云汽车宣布完成了一笔上亿元人民币的 A 轮融资,这轮融资由华兴私募股权基金领投,熊猫资本参与了跟投。 根据开云汽车给出的官方说法,这次融资的资金,一部分将用于 提升产能,以满足目前大量的订单需求,而剩余资金将用于新产品的研发,为后续的业务发展提供持续支持。 生产线方面,开云汽车在河北省南宫拥有一个占地 3000 亩的工厂,目前生产 PICKMAN 车型。这是一辆今年 5 月上市的低速电动皮卡,售价 2.38 万。开云汽车把它定位为「 生产工具」,主要面向小城市、县城和农村。 除此之外,他们将要推出的另一款产品叫做 VV,也是一辆低速电动车,主打的理念是用最小的单位投影面积完成移动出行,面向个人用户以及共享出行领域。 开云汽车的投资方华兴资本和熊猫资本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他们希望通过这笔投资来完成对于乡镇出行市场的布局。 这两家投资机构这一两年来对于交通出行领域的布局其实不少:华兴资本这边,他们在滴滴出行、车和家、途虎养车网等出行、汽车相关公司的融资里均扮演过财务顾问的角色,而熊猫资本则投资过 P2P 租车项目凹凸租车,以及今年国内互联网最火的创业项目之一摩拜单车。 开云汽车算是新造车运动里比较特别的一家,他们的思路和产品有些差异化:并不是一开始就把一线大城市作为自己想争夺的目标,而是希望满足小城市、农村的出行生活需求。在华兴董事长牛晓毅看来,「 改善和解决七亿农民的出行选择」 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开云汽车的董事长兼 CEO 王超是汽车设计师出身,经历了自主品牌车企研发的黄金十年,对于汽车产业链的了解非常深刻,也不止一次在 GeekCar 的线下活动上进行过分享。开云汽车母公司是 CSG DESIGN,创立于 2009 年,以汽车设计起家,2013 年,他们开始致力于新能源汽车的设计研发。王超的目标是在 2018 年实现全市场和全产品的布局。也就是说,「 城市包围农村」 应该是他们要走的路径。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35 亿美元!Uber 获沙特主流基金投资,估值升至 625 亿美元

· Jun 02, 2016 333

转载自 36Kr,作者 Nicolas 滴滴获得苹果投资后,Uber 也不甘示弱,他们近日宣布获得了沙特阿拉伯主流基金(Public Investment Fund)的 35 亿美金投资。完成投资后,Public Investment 基金的董事长 Yasir Al Rumayyan 成为 Uber 董事会成员。 投资后 Uber 估值为 625 亿美元。 Uber 表示沙乌地阿拉伯 80%的 Uber 用户是女性,这可能是因为该国不允许女性开车。Uber 已经在中东积极拓展,获得这笔资金后,Uber 表示将在中东地区投资 2.5 亿美元。目前 Uber 在中东当地 9 个国家的 15 个城市开展业务。在 2016 年 第一季度中,当地有 39.5 万名活跃司机,较上年同期增加了 500%。 Uber 称,这一投资计划也符合沙特最近提出的 「 愿景 2030」(Vision 2030) 计划。所谓愿景 2030,即沙特计划在未来 15 年 降低对石油的依赖性。 此前不久,日本丰田公司也宣布投资 Uber。 与此同时,Uber 的竞争对手也正在猛烈融资。苹果公司向中国的滴滴出行投资了 10 亿美元,而通用汽车则向 Lyft 投资了 5 亿美元。印度的 Ola 去年也募得 5 亿美元。 沙特的注资也是 Uber 从单个投资者那里获得的最大一笔资金。据 Uber 称,这使得其资产负债表上的现金和可转换债券总额超过 110 亿美元。根据道琼斯 VentureSource 的数据,此前美国创业公司的融资记录是 28 亿美元。 这也是全球范围内规模最大的融资之一。今年早些时候,蚂蚁金服融资 45 亿美元,而美团点评曾完成 33 亿美元的融资。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中投想再投出个阿里,这次他们盯上了滴滴快的

· Aug 05, 2015 333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科技观察」,作者王长胜)8 月 3 日,《华尔街日报》率先披露了滴滴快的获得主权财富基金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投公司)投资的消息,随即引起全球科技圈的躁动。 7 月 8 日,滴滴快的宣布完成 20 亿美元的融资,公司估值达 150 亿美元。这是迄今为止全世界规模最大的一笔非上市公司融资,也是中国移动互联网领域最大规模的融资。此轮融资中,资本国际私募基金、平安创新投资基金等新投资人加入,原有投资人阿里巴巴、腾讯、淡马锡、高都资本等继续跟投。但滴滴快的在当时表示,本轮融资中还有数亿美元的剩余额度,全部结束后融资将超 20 亿美元。据我所知,最终融资额将有可能达到 25 亿美元。 本次增加的额度中,中投公司抓住了机会。滴滴快的算是中国移动互联网最为知名的创业公司,中投公司身为中国主权财富基金也是投资界里的真正的「 豪门」。双方合作,很是登对。 据我了解,这一次直接参与投资的是中投公司旗下的「 中投海外」,7 月 27 日才正式挂牌成立,是中投公司旗下的直接投资业务平台。可别小看了它,中国财政部向它注资了大约 1000 亿美元,这些钱将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农林牧渔等长期资产的财务性直接投资。 那么问题来了,中投海外为啥还投资滴滴快的呢? 历史上看,中国主权财富基金投资互联网极少,滴滴快的被投资也只是第二例,第一例则是著名的中投公司投资阿里巴巴。2012 年 9 月,中投入资阿里巴巴 10 亿美元,协助阿里完成了 76 亿美元向雅虎回购股份的计划。而在我看来,中投海外把滴滴快的作为在全球的第一个互联网投资项目,其实有三大图谋: 第一、图谋布局「 互联网+」。 在总理的大力倡导下,「 互联网+」 已经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 互联网+」 是互联网和实体经济的融合和升级,其中孕育了巨大的投资机会,中投公司想必也不愿意错过。滴滴快的要做的是「 互联网+交通」,在短短三年,滴滴快的成功上线出租车、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公交大巴六大产品,拥有 2 亿的移动用户,数百万名司机,彻底颠覆了中国人的出行方式。 「 互联网+交通」 拥有无限的想象力,中金公司此前预计,中国潜在的专车市场规模达 4205 亿元。毫无疑问,滴滴快的面对的是一个万亿级别的巨大市场。这个市场非常符合中投公司的胃口。 第二、图谋投出下一个「 阿里巴巴」。 投资阿里巴巴被誉为中投历史上最成功的投资案例。2012 年,中投公司通过投资阿里巴巴 10 亿美元占得 2.7%的股份。而在阿里巴巴 IPO 时,这笔投资已经增值 400%,价值高达 50 亿美元,中投随后出售了 0.6%的阿里巴巴股份,套现 10 亿美元。也就是说,投资阿里让中投公司净赚了 40 亿美元。 显然,中投公司希望发现第二个阿里巴巴。而在中国未上市的企业中,似乎只有滴滴快的和小米两大超级公司有这个潜质了。那为什么投的是滴滴呢? 小米当然非常优秀,最新一轮融资后其估值接近 500 亿美元。也就是说,这个时候投资小米的成本将非常高昂。此外,小米所在的智能手机、智能硬件、智能家居等领域高手环伺,小米面临非常激烈的竞争,高增长的脚步似乎也有了放缓的迹象。这个角度来看,投资小米的风险依然存在。 而在移动出行领域,滴滴快的是中国市场毫无争议的老大,甚至在全球范围内也拥有最高的用户规模和活跃度,而这个市场仍然有巨大的上升空间。另一方面,滴滴快的目前估值高达 150 亿美元,是全球创业公司里的佼佼者。中投曾参与滴滴的 D 轮融资,阿里巴巴也是滴滴快的的最大股东之一,有了中投和阿里的「 加持」,滴滴快的成为下一个巨头公司,似乎也只是时间问题。 第三、图谋在互联网领域更大的影响力。 在互联网领域,国际主权基金拥有极大的影响力。据了解,新加坡两大主权基金淡马锡和 GIC 在海外的直接投资总额大约为 140 亿美元,互联网投资则是最重要的配置之一。淡马锡通过投资阿里巴巴、京东、小米、滴滴、途牛等中国互联网公司,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另外,中投在海外的投资回报率呈逐年下降之势,互联网领域则拥有更大的投资潜力。中投公司也希望扩大在互联网领域的影响力,滴滴快的作为中国最受瞩目的互联网创业公司,可谓是最适合的投资标的。 有句老话叫,「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而中投和滴滴的结合,显然算是「 郎有情,妾有意」 了。 今年 7 月 8 日,滴滴快的就宣布完成了高达 20 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但滴滴快的方面表示,「 由于全球投资者热情高涨,此前已经提高了融资额度,本轮融资中还有数亿美元的剩余额度,未来 1 个月还将有新的投资方加入。」 这就给了中投海外最好的进入机会。 中投加上滴滴快的,这样的强强联合堪称中国互联网创业公司里的顶级配置。对于滴滴快的而言,这样的合作意味着什么呢? 第一、获得「 国家队」 加持的滴滴快的,有望率先迎来政策「 绿灯」。 很多时候,创业公司看中的不是投资人的钱,而是其背后整合资源的实力。对于滴滴快的而言,中投公司的「 国家队」 身份,无疑是在目前国内用车市场政策不明朗情况下最好的资源。甚至可以这样理解,滴滴快的一定程度上变成了「 国有资产」。我们当然不能说,监管部门一定会考虑这个因素而对滴滴快的「 区别对待」,但想必也会有很微妙的变化。 据了解,上海市交通委与滴滴快的合作研拟的上海市专车试点管理方案「 很快就要出台」。上海制定规则后,专车平台是可以申请办理营业执照的,也就是说滴滴快的等专车公司,有望率先在上海实现合法化运营。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专车相关的监管政策最晚也将于 8 月份出台,而「 专车牌照」 也有望于 8 月份落实到具体公司,意味着政策性风险将在未来一个月内基本释放。这种情况下,滴滴快的极有可能成为率先拿到专车牌照的企业。 第二、加大对 Uber 的施压。 从 6 月底开始,滴滴快的和 Uber 中国几乎是同步启动了新一轮融资。然而,和滴滴快的融资规模「 水涨船高」 形成对比的是,Uber 中国的 10 亿美元融资额度迟迟没有达标,当前更是处于「 暂停」 状态。这背后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投资人认为 Uber 中国业务在和滴滴快的的较量中处于完全下风,其价值也缩水严重。最后,Uber 中国只得接受 Uber 的 10 亿美元「 输血」 来和滴滴持续对抗。 滴滴快的此番引入中投的投资,可看作对于 Uber 的进一步施压。毕竟,出行市场仍然将持续惨烈的烧钱大战,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此外,中投公司已经建立起一个全球化的投资网络。未来,当滴滴快的正式迈入国际化市场时,中投公司可以帮助滴滴快的在不同市场找到最合适的合作伙伴,更好的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从而和 Uber 展开更全面的竞争。 另一个细节是,Uber 背后也有一只国际主权基金的身影,来自于卡塔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两个主权基金的较量。 由此看来,滴滴快的和中投的联姻,真不是一次财务投资这么简单,甚至可能会为中国互联网开启一个新的时代:国家主权财富基金逐渐替代境外投资机构,成为国内互联网最大的投资者,从而帮助更多优秀的公司成长为「 国家企业」。 马云说,阿里巴巴要做中国的「 国家企业」,在很多人眼中,阿里已经做到了这一点。滴滴快的 CEO 程维也说过,在未来三年内,希望代表中国企业在一次征战国际战场。从现在来看,滴滴距离实现这个目标也越来越近了。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