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疯田之后,日产也疯了?

· Oct 27, 2015

提起日产品牌的车,可能你心里梦想的是这个: 但在经济实力范围之内,可能你买到的是这个: 而提起日产的蓝鸟车型,可能在你固有印象里是这个: 但是,现在的「 蓝鸟」,变成了这样: 估计没几个人能把这两个「 蓝鸟」 联系到一块儿,因为它们除了名字一样,其他哪哪都不一样。 这辆日产的新蓝鸟,昨天在北京正式上市,号称要卖给 90 后的年轻人。从车本身来说,1.6 升发动机,CVT 变速箱,一堆驾驶辅助配置,还带苹果的 CarPlay 功能,卖 10-14 万,价格其实还可以。 走了样的屁股 但是,每辆车都必有槽点,具体到这辆车身上,最让人纠结的地方肯定是外观。肯定好多人会问,日产究竟吃坏了什么东西,走这种外观路线了?还有人更直接的说:「 继疯田之后,日产也疯了」。 虽然从新奇骏、新楼兰这些车开始,激进的前脸、悬浮车顶这些元素就已经引入,而且海外的 Maxima Concept 也有和 Lannia 类似的风格,但是这辆 Lannia 蓝鸟,乍一看就是感觉不太协调,尤其是车尾。(不过,前脸的设计我很喜欢。另外,在发布会现场看实车,要比图片上感觉好一些)不过,关注日产的人会知道,这其实是一个典型的「 为量产妥协」 的案例。如果要往上追 Lannia 的设计源头,应该是这辆名为 Friend-Me 的概念车: 这个车的外观,你肯定会「 我擦」 一下吧?有点两厢半的感觉,掀背尾门。后来,Friend-Me 演变成了 Lannia Concept 概念车。这个时候,尾巴的处理依然不错: 而到了 Lannia 的量产版,就变成这样了: 不期待能有 Friend-Me 的效果,至少能把 Lannia Concept 的尾巴放在量产车上,也是好的嘛。就连这辆车的设计师张文宇都说,Friend-Me 的尾部设计没有保留下来,他非常遗憾。 结果就是,一个特别带感的前脸,配了一个不太协调的屁股,车尾的立体感差了不少。 日产这次挺大胆儿的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Lannia 的量产版还是保留了非常多 Lannia Concept 乃至 Friend-Me 的设计元素,在国内的量产车里,这其实并不多见。同时,这么一个设计能在日产的品牌下实现量产,也不容易。在总体设计偏「 温柔」 的产品阵营里加入这么一位长得有点怪的同学,这至少说明,日产还是想弄点不一样的东西出来。 这得回到车子的定位上。既然是一款面对 80、90 后的车,那外观就没必要像以前的日产车一样中规中矩。出格一点,甚至怪一点,并不是坏事。 以后越来越多的购车主力是 90 后,东风日产现有的产品,至少从外观上不太能满足这些人的需求。为了迎合未来的消费主力,也需要一拿出款外观有个性的车。事实上,东风日产把这辆蓝鸟看的还是非常重要的,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品牌调性的变化。从这个角度来看,日产并没「 疯」。 未来设计的方向在哪? 我把「 新蓝鸟好不好看」 这个问题抛到一个汽车设计微信群里,没想到大伙儿热烈讨论了一下午。一方面这应该是由于车子本身的话题性,另一方面,从这台车,其实也能折射出未来汽车设计的一个方向。 其中,一位同学的观点值得我们思考。他是这么说的:【车厂现在基本都捕捉到了年轻一代成长为主流消费人群的市场现实,但对设计实务中所谓「 个性化」 的下手轻重并没有统一认识。传统强势的凯越朗逸显然太保守,于是我们看到新卡罗拉也有了明显的锐化处理。 而这个潮流的实质恐怕还不仅仅是造型实务的问题,而是公司品牌重新定义产品生命周期,把设计快消化的问题。简言之,就是上来先用最潮最炫酷的造型让骚年车主们掏钱,后续产品生命周期用快速迭代的方式打补丁维护升级。这也暗合汽车行业整体节奏越来越快的基本面。】当然话说回来,90 后到底会不会为这种设计买账呢?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2015 年的米其林设计挑战赛,有哪些「奇葩」的交通工具?

· Sep 27, 2015 333

自从 2002 年 米其林设计挑战赛首次在北美国际汽车展上亮相以后,米其林每年都会举办一届米其林设计挑战赛。这项比赛由全球各地的设计师参与,通过网络把作品提交给主办方。2015 年设计挑战赛已经结束了,并且由 Stewart Reed  艺术中心完成了评审工作。评委们从来自 68 个国家的 875 份作品中评选出了 14 份获奖作品。 获得第一名的作品是由 Rajshekhar Dass 等人一起为印度的农民伯伯设计的「 商,农」 两用车。这辆车采用了新能源动力系统和模块化的车身设计,让车辆在不同使用环境下,可以装配相应功能的模块方便使用。 比如在需要耕种的时候,车子可以作为拖拉机在农田里使用,也可以把车的后半段改装一下,作为运输车,拉点人或者拉点货物什么的。 第二名的作品是一辆全地形车。一位来自哥伦比亚的设计师,为方便乡下居民的出行,设计了这辆车身可以伸缩的全地形车,以便使用者可以装载更多的货物,在崎岖的山路中穿梭。这辆车的设计十分「 简洁」,所有车身结构都暴露在外部,所以可以推断出,车子的车身轻量化效果应该不错。 获得第三名的是两位韩国设计师的作品,他俩给竹筏设计了一套推进系统。设计师希望这套推进系统,可以再为竹筏提供动力的同时,还能实现过滤河水的功能。 下面是公布的 14 副获奖作品中比较有趣的几幅: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车内人机交互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听听设计公司怎么说

· Sep 07, 2015 333

当我们吐槽车内交互如何如何坑爹、不合理的时候,更多人是在当一个「 你行你上」 的嘴炮选手。但我们是否考虑过, 一套 HMI 系统(Human Machine Interaction)是怎样被设计出来的? 在上海举行的汽车座舱数字化论坛上,软硬件供应商、车厂、专业设计公司都在聊各自对于车内 HMI 的看法。之前,我们就已经从软硬件方面讨论过很多内容了,这次我想从专业设计公司的角度,来看看他们怎样进行汽车 HMI 设计,毕竟他们对于用户体验的重视是很多传统车厂和供应商们所欠缺的(也是我们经常吐槽的)。 HMI 设计的目的 在这之前我们先得考虑清楚一个问题,那就是 HMI 设计的目的是什么? 设计公司普遍认为 ,HMI 必须围绕「 驾驶人以及乘客」(驾驶人是绝对核心),利用场景化的方法进行设计(将需求场景化,更容易发现解决问题)。它需要兼顾以下几点:安全、便利、娱乐、社交,其中「 安全」 作为首要条件的地位不能改变。 由于硬件的发展以及交互手段的多样化(从单一按钮到触屏、语音、手势、人脸眼球识别等发展),HMI 的设计趋势是:车内仪表正处在由「 信息展示+弱交互」 向「 信息展示+强交互」 发展的阶段。 无论是 多屏化或多屏融合 ,它们只是交互和信息展示方式的不同,但都代表了未来交互车载系统集成化的趋势。总的来说,用户在和车辆交互中必须结合软硬件, 保障信息输入的传达准确和信息输出的反馈便捷 。 这么看来,HMI 就不仅仅要满足用户一些简单的车内操作, 更多的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更好的满足司机乘客驾驶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需求(当然这里是指合理要求),这个概念其实很宽泛。 设计的大体流程 设计公司设计 HMI 系统时,大体上会遵循如下的逻辑流程(具体不同公司会有细节上的不同): 1. 需求沟通;2. 资料调研;3. 专家评估;4. 用户研究;5. 需求及信息架构梳理;6. 概念设计;7. 交互设计(确定操作逻辑);8. 视觉设计(主要为了美观)。 这些步骤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来看,1~4 属于设计准备阶段,5~8 属设计实现阶段。 用户研究作为其中很关键的一步(可以看作承上启下),决定了最终设计时是否能够精确找到用户需求痛点。我们以用户的停车需求来举例。 设计公司会将整个停车行为拆分为找停车场、停车、缴费、找车四个步骤。研究用户行为,分析每个步骤中的痛点,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解决这些问题。他们会招募一些志愿者来模拟用户的使用流程,观察他们的操作行为,发现问题(志愿者只是模拟日常场景,问题需要专业人士发现)。 在找停车场这一步,用户就有在目的地周围找停车场、一键导航、分享车位信息、了解车位数量等需求(或痛点)。有了这样具体的需求,设计时才会更有针对性。 传统的 HMI 设计主要由车厂来主导,他们在设计时更注重产品逻辑的流畅(类似于画流程图的形式)。而现在很多来自边缘的创新者(例如互联网造车团队或一些车载操作系统制造商),他们往往在设计团队中加入更多用户体验的思维,这有别于很多工程师思维下设计的逻辑操作模式。 无论是车厂还是设计公司,无论是强调用户体验还是操作逻辑,最终验证产品的还是市场和用户,毕竟他们才是为这些设计买单的人,用户说好才是真的好。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21 世纪最漂亮的十辆车

· Aug 16, 2015

最近,一家外国媒体进行了一次「21 世纪最美汽车」 评选。评奖人是 Jeff Zwart,一名电影导演,同时也是著名的试车手、狂热的汽车发烧友。他总是能找到在设计和美学之间最令我们愉悦的那个点。 那么,他选了哪 10 辆车?又说了什么评奖理由呢? 福特 GT 「 这辆车从设计到制造都是遵循着赛车的要求打造的。它的车身、座舱的形状等也是以空气动力学为依据设计出来的。但这车就是能给人们一种美感,非常震撼的美感。车子的整体造型非常有目的性,第一次看到这车的时候,我甚至有一瞬间仿佛又沉浸在六十年代时,福特给我带来的那种喜悦之中。」 阿尔法罗密欧 8C Competizione 「 这辆 8C 让我想起了 Zagato 工作室曾设计过的阿尔法。虽然车子的驾驶舱看上去会觉得有些臃肿,但车子的整体造型有一种非常原始的美丽。你甚至会觉得她有一些性感。」 凯迪拉克 CTS-V Wagon 「 凯迪拉克 Wagon 非常的酷。在你第一眼看到时,就会被车子的外形震撼到。这车不像其他 wagon 车型那样「 娘」,车子的线条棱角分明,而且你会觉得车子后部本就应该那样,丝毫不显得突兀。」 宝马 i8 「 因为高科技属性的关系,i8 的的造型并不会让你觉得很奇怪。相对于之前的车型,这辆车在设计和驾驶感受上都有很大的突破。」 捷豹 F-Type Coupe 「 一辆非常非常完美的车。这辆车对于捷豹的过去和未来都意味着太多东西,因为这辆车太完美了。」 路虎揽胜极光 「 极光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虽然人们对这车有些争议。因为他们在极光上没有找到以往揽胜该有的气势。不过路虎的确借助极光让自己的品牌形象离「 现代」 更近了一些。」 宾利 Speed 8 勒芒原型车 「 在用视觉传递速度感上,这辆车是目前做的最好的一款,就好像车子是由风设计出来的一样。车子给你的感觉,似乎是你用左手抓住车头,右手抓住车尾,拉伸,再拉伸,然后车就造好了。」 法拉利 P4/5 竞技版 「 这是我非常喜欢一款车,既能够用来比赛,同时也能够合法的开上路。这是法拉利一次大胆的尝试,更漂亮并且动力更强。」 奥迪 TT 「 这是一辆能从工厂里造出来的最纯正的车。车子的整体造型并没有被保险杠所影响,并且车子的许多设计对之后车子的造型也起到了影响。车顶的造型看上去很复古,但其实是非常时尚和现代的。」 保时捷 918 Spyder 「918 和目前保时捷车型的区别非常大。当你仔细观察的时候,会发现每一个细节都具有目的性和功能性,我非常震惊,设计师是如何把这些元素都综合到一起的。所以 918 在保时捷未来车子的设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编译自 Popular Mechanics)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你以为我是在骑车吗?其实我是在「接水」

· Jul 29, 2015

还记得我们平时买的山地车斜架上都会有个放水瓶的地方吧,不过现实情况是我们经常忘了自己带水放在那个地方。 不过,一位来自奥地利的设计师 Kristof Retezár 最近就发明了一款细致贴心高大上的「 接水器」Fontus。从此妈妈再也不用担心骑行的孩儿们没水喝了! Fontus 其实是一款可以收集空气中水分的装置:它收集湿润的空气,然后「 压缩」 空气收集其中的水储存在瓶子里面。简而言之,Fontus 就是个「 集水器」。 Fontus 是靠太阳能电池来驱动,在合适的气候条件下一个小时的「 骑行」 就能获取到大约 0.5 升的水。(一个小时 0.5 升水貌似在自行车运动员都可以饮用水自给自足了。不过想到要是在干燥地区骑行,辛苦「 采水」 的场面也是醉了。)这款神器主要依赖于一款叫做「 帕尔贴元件」 的冷却装置,它分为上下两个部分,见下图。 主要的工作原理是当太阳能电池作用时,上部分的「 帕尔贴元件」 冷却,下部分则变热。下面变热的部分如果冷却下来,相应的上部分就会变得更冷。当空气以较高速度进入下面部分的时候会逐渐冷却下面的「 帕尔贴元件」,同时进入上面部分的空气因为打有非线性孔的小片速度逐渐降低从而「 分离」 出其中的水分子。滴下来的水珠就通过一根管流进了瓶子里面。 注意,瓶子的角度可以调节,以方便接水。 Kristof Retezár 说到他的目的就是想要发明一款从湿润的空气中分离出水分子的装置,而且还得小和方便。发明 Fontus 的过程中,他进行了数十次试验才获得了比较稳定的水滴。 Fontus 其实对于长途骑行来说还是十分有用的,省去了背负水的重量以及寻找服务区去买水的折腾。 Fontus 目前来说还并非完美:比如获取水的效率还不是那么高,比如装置里面还没有加上净化的部分。不过好的创意总是让人感到生活充满了趣(bi)味(ge)!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2015 年,这四辆车最漂亮?

· Jul 08, 2015

如果你是一名设计师,那么一定知道红点设计大奖(Red Dot Design Award),该奖由德国设计协会创立,已有超过 50 年的历史,看了获奖作品你就会发现生活还可以如此美妙。红点设计大奖的主要奖项分为三类:Red Dot:Best of the Best(红点最佳设计)、Red Dot(红点奖)、Honourable Mention(荣誉提名奖)。 从三个主要奖项的名字就可以看出,Best of the Best 奖项作为最高荣誉,代表了世界范围内最佳的作品。2015 年的红点设计大奖赛共收到了 4928 件作品,在 6 月 29 日揭晓的获奖名单中,获得 Red Dot:Best of the Best 奖项的有 81 件作品,获得 Red Dot 奖项的有 198 件作品,获得 Honourable Mention 奖项的有 11 件作品。这些作品涵盖了社会生活、工业等各个方面,汽车作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代表了工业水平的现状,自然也有不少产品榜上有名,下面这四辆车均获得了 Red Dot:Best of the Best 奖项,可以说是设计方面的佼佼者。 1. 法拉利 FXX K 说到超跑你一定会想到法拉利,作为超跑业界代表,法拉利自然不会缺席红点盛会。在今年法拉利拿下了红点设计大奖 Best of the Best 奖项,尽管它的名字是如此形似粗口词汇。 法拉利 FXX K 作为法拉利的顶级车型,已经不单单是一辆车,而是法拉利打造出的一款「艺术品」。法拉利 FXX K 的 K 代表 KERS 动能回收系统,熟悉 F1 的朋友一定会眼前一亮,因为这是一套原搭载于 F1 赛车的系统,加上 6.3 升 V12 发动机,两种动力系统一共可以输出 772kW,还有碳纤维车身、经过科学计算的车身线条提供最好的空气动力学,具备这样素质的超跑百公里加速在 3 秒内也不是什么难事了。 有一个遗憾就是大多数人很难亲眼看到它的动力表现,因为法规问题不能合法上路,一般人也无法驾驭,只能在专业赛道里驾驶。 2. 奔驰 AMG GT 作为梅赛德斯奔驰的「 黑科技」 部门,AMG 于去年带来了 AMG GT。「一人一机」的理念代表了对性能的极致追求,AMG 官网对它的描述为「直击耳膜的引擎低吼、欲罢不能的极劲推背,尽在油门轻踏的那一刻」。AMG GT 被看为是 SLS AMG 的继任者,搭载了 V8 4.0T 涡轮增压发动机,最大功率为 462 马力,百公里加速时间为 4 秒。虽然没有继承代表性的鸥翼门,但也不妨碍拥有诸多优秀设计的 AMG GT 被评委会所青睐。如此高颜值高性能的超跑不像法拉利 FXX K 那样高冷,目前 AMG GT 已经在国内上市。 3. 沃尔沃 XC90 关于沃尔沃,你一定会想到两个词,就是「安全、环保」。作为三点式安全带的发明者,沃尔沃自家的旗舰 SUV 也是配备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安全配置,无论是车内乘员还是行人,都有最大的安全保障。新 XC90 使用了全新的动力总成,可选动力类型丰富,汽油机、柴油机、插电混合动力版统统都有。 红点大奖评委会对其的设计水平评价也颇高:「XC90 很好地平衡了动力表现与动感优雅的车身线条。它出色的设计同样体现在车内内饰设计方面。」4. 马自达 MX-5 相对于 BBA,马自达在国内还算小众品牌,但 MX-5 在全球范围内却是最畅销的双人敞篷硬顶跑车。至今已经是第四代 MX-5,这一代车型获得了红点 Best … 继续阅读

尾灯也美丽,宝马尾灯 TOP 5

· Jun 12, 2015 333

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车亦如此,所以一个好的汽车外形设计对于一款汽车产品来说重要性不言而喻。 平时大家的「 审美」 视角大都停留在正面,不过细想一下我们平时开车的时候前车留给我们的则是一个背影。尤其是夜里,尾灯成为了独特的亮点。 虽然没有特别标志性的尾灯设计语言,不过借着宝马新 7 系的推出我们今天来盘点一下宝马的尾灯 TOP 5。 NO.5  BMW Z8 这辆敞篷跑车 Z8 绝对称得上经典,的尾灯、乃至整个车都诠释了「 华丽」 一词,设计把经典跑车外形和现代设计风格融为一体。尾灯特别之处在于很窄很细,代表了一种「 旧时光」 的内涵。尤其是尾灯很契合尾部的空翻设计,增强了整个车所要传达的内容。 NO.4  F12 BMW M6 2012 年宝马推出的号称 M 最强性能机器的新 M6 F12 相较于 M6 带来了新的尾灯。尾灯窄但是宽,营造了一种视觉点低和倾斜的感觉。这和整体富有「 侵略性」 的设计相得益彰,在宝马的尾灯中让人印象深刻。 NO.3  F10 BMW M5 相对于老款 5 系 宝马 E60,新 5 系总体来说后侧身十分漂亮。很大程度上这归因于尾灯,因为新 5 系的尾灯又大又宽,配合车身后后部显得十分大气。尾灯上的细节——3 个灯条的设计让整个尾灯看起来十分清晰有力量感。 NO.2  BMW M4 OLED 也许宝马 M4 这款尾灯并没有让你觉得特别的兴奋,但是 OLED(有机电子激光显示)提升了它尾灯的逼格,OLED 比普通的 LED 显示各方面性能要好。M4 上的这款 OLED 尾灯看起来有一种俯冲的分层式的矩形观感,同时亮起来会呈现出波浪状的连续光带。这些都让 M4 的尾灯显得极具个性。 NO.1  BMW i8 宝马 i8 因其插电混动超跑的缘故,让人对其赋予了「 未来」 含义。车本身的夸张流线和角度起伏已经足够有趣,不过让我们从后面来看这辆车的时候所有的聚焦可能都在于尾灯一处了。尾灯嵌入后挡泥板和 C 柱的「 姿势」,造就了夹在中间令人咋舌的空气动力学通道。这种把尾灯和车尾形状和功能完美协调起来的设计,估计算是宝马目前最好的尾灯设计了。 设计这种东西其实见仁见智,不过好的设计总是能把美学和实用功能紧密地结合起来。哪怕是小小的尾灯,很多时候也是值得琢磨推敲的。(图片来自 BMWBLOG)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内饰设计变革:化繁为简与无缝融合

· May 18, 2015 333

(本文转载自盖世汽车网,作者周纯粼。他们在上海车展期间对佛吉亚集团进行了专访,文章内容来自于此。GeekCar 认为,文章里对于内饰设计的解读还是挺有干货的,所以分享出来。转载的时候我们对于有品牌推介性质的内容进行了删节, 头图为上海车展上 Jeep 展出的概念内饰)汽车刚诞生时,还没有娱乐信息系统,随着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的追求全面提升,人们开始觉得开车太无聊,娱乐信息系统便应运而生;而现在,当系统的功能越来越多时,人们又变得烦躁起来,过多的功能与繁杂的操作界面让他们应接不暇——尤其是大部分功能还是冗余时。内饰中,信息娱乐系统是与司机交互性最强的部分,这也是为何零部件供应商都会或多或少涉及这一系统的原因之一。 简单、灵活、融合 曾经的汽车内饰,差不多就是方向盘、仪表盘、按钮、座椅,再加上一个中控台。现在汽车的零部件越来越多,包括人机交互功能和各种各样的电子元器件等,此外还包含众多的传感器,例如座椅传感器,可以提供按摩的功能,可以调整不同的方向。Andreas Wlasak 说:「 要在设计中考虑诸多的元器件、零部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化繁为简,而不能把整个车设计的非常复杂,我们需要让车主坐进车内就能快速融入整个环境之中,车主打开车门,坐到车上,就马上能够适应车内的环境。环境往往反映了汽车制造商或者某个品牌的形象。」 车主会选择不同的车,是因为不同的品牌代表了不同的形象,而消费者对于这种形象有不同的认知度。因此,怎样权衡不同的需求,怎样放置更少的按钮、表面设备,或者是屏幕,从而保持简洁却又不失多元化的内饰空间是内饰设计所需要考虑的。 Andreas Wlasak 说,以前的人机交互界面和汽车上的装饰件是完全分离的,现在应该将它们融合在一起。比如,将平平方方的屏幕变成更有设计感的、带有曲面的屏幕。在材质方面,更好地结合人机界面,包括使用铝材、木材,还有其他有机砧木的材料。 此外,佛吉亚在本届上海车展上展示了一款具有丰富传感功能的座椅,它可以感知驾驶者的血压、心率,来判断司机是否情绪太高,座椅可以通过输送冷风、放音乐、提供按摩等功能让驾驶者平静下来。而座椅通过传感发现司机昏昏欲睡,同样可通过通风、音乐还有按摩的功能来刺激他使其醒来。而若是未来的无人驾驶车,则有两种驾驶模式:一种是司机不需要驾驶,另外一种是紧急情况司机需要马上介入驾驶。第一种模式下,司机会非常的放松,昏昏欲睡,那么座椅突然竖起来,回归正常坐姿,令司机清醒,所以可以实现主动驾驶和无人驾驶无缝的切换。 何为「 高端」:贵且有人买单 内饰设计的另一大要素就是令人觉得高端,而不同国家、不同购买力的人群对于「 高端」 的定义和感受均不同。如何才能令不同需求的用户感受到高端,这是我们需要做的。中国消费者对于内饰材料、包括对抛光材料、表面处理材料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是消费市场成熟的迹象。而国外的消费者可能对其他的材料比较钟情。因此,可行的解决方案是,采用天然纤维材料,例如麻,再结合各种高端的真材实料,甚至是陶瓷和石材,而不局限于传统的铝材、镀铬。 Andreas Wlasak 强调,材料给人的感知很重要,有些材料尽管是人造的、加工过的,但如果能引起人们强烈的情绪反应,让其非常认可,那么也能被看做「 高端」。另外,「 高端」 也与文化挂钩,例如中国文化中的陶瓷应用非常广泛。所以,「 我们在进入一个新市场时,不能仅仅从我们自己的角度来理解高端。在西方,普遍认为金属、木材是高端,而在中国,则可能认为玉石非常高端。所以我们要考虑各国文化的特色,依此来应用各类元素,作为我们表达高端的一种符号。」 Andreas Wlasak 最后用一句颇具幽默感的话总结到:「 卖得贵且有人买单才是高端,卖得贵但无人买单那仅仅是贵而已。」

从汽车设计角度看,「豪华感」是如何营造的?

· May 18, 2015 333

(本文来源于知乎,作者 Joe Sun。图片:Sid,Jony)汽车行业的所谓「 豪华」,是要分为两类的,第一类的典型是奔驰、宝马、奥迪,保时捷,捷豹,路虎,凯迪拉克,林肯,雷克萨斯,英菲尼迪,我们把这些品牌称为 Premium brands,另一类的典型是迈巴赫,劳斯莱斯,宾利,我们把这些品牌称为 Luxury brands。具体到每一款车就会稍微复杂一点,比如 Mercedes Benz S class 我们通常不说它是 premium car,而是划分到 Luxury car 里面了。 前一类的 premium brand,是在尽可能合理的情境下实现的一种豪华,是依然受到技术、成本和其他各种量产要求的限制的,也是设计师更应该注意通过设计来打造豪华感的,这时候设计师对于「 豪华感」 的表达要求更高,因为一不小心就不够「 豪华」 了;而后一类的 luxury brands,是不惜一切代价,追求极致的豪华,它的工艺,用料以及生产方式决定了,想要不豪华都很难。 这里重点说一下 Premium。设计师想要把 Premium brand 的产品做出豪华感,需要注意的点有很多,这里截取一段之前做过的 presentation briefing 来说明一下(算不上定义,只是指出一些要点): 可以看出,「 豪华」 的感觉是通过在许多方面做设计努力的结果,而绝不是很多回答中提到的贵重材料的堆砌(实际上就单说 authentic materials 的选择搭配也是一门学问,需要训练有素的色彩材质设计师来执行,而不是越贵越好)。单独举一个例子,「Industrial Craftsmanship」 指的是「 在工业品上实现工艺品级别的质感」,这里可不仅仅是材料的问题,而是如何对材料处理的问题,是经验问题。举个例子: 这是今年 3 月日内瓦车展上首发的新 Audi R8 的中控 HMI 细节,现场把玩的体验很棒。当然奥迪用了金属铝和碳纤维这类内饰里很贵的材料,但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按键手感的精确顺畅性,以及在保证键程的前提下,同时能保证按键与周边塑料面板的间隙小而均匀,丝毫没有工业加工痕迹,而这样的品质感贯穿整个内饰所有你能摸到的地方。而奥迪车内也存在大量的塑料件(比如这个旋钮的可触摸表面,以及诸多按键和面板),但是奥迪对于塑料件的处理,让人摸上去手感舒服无比,你感觉到的是满满的科技感,而非粗糙的廉价感。这些都是关于 Craftsmanship 这一点的,行业内更常见的术语称之为 Perceived Quality(PQ),许多汽车公司都有专门的一个 PQ 团队,和设计师深度合作,来保证每一个细节的「 豪华感」。 我觉得 Perceived Quality 这个词很好,它强调了「 豪华感」 本身是一种「 感觉」,而不是物质的堆砌。人们对汽车这类产品的感知是通过视觉,触觉,听觉,嗅觉,以及多种感知信息混合后,结合经验与记忆,潜意识里给出的主观印象来决定的。曾经给日本某豪华汽车品牌做过设计咨询,它们在自己的产品上堆砌了超出竞争对手的贵重材料,却依然达不到对方产品带给人们的「 豪华感」,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来问一直给欧洲豪华车做 PQ 的我们是怎么回事。实际上他们就是犯了认为「 豪华就是堆砌贵重材料」 的错误。 很多时候,「 豪华」 是你做产品时候的专注态度,以及你极具价值的产品经验,在产品本身上的一种体现,而和这个产品的成本到底有多高没有那么直接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