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和家首次公布自动驾驶路线,这里是一些关键信息
在所有新造车企业中,车和家的风格绝对有些不太一样。不像很多热衷于召开各种阶段性发布会的友商,车和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显得有些过分低调。 不过随着今年下半年车和家 SUV 发布时间节点临近,他们也开始向外界透露更多的信息。 在常熟 IEEE 国际智能车大会上,我见到了车和家无人驾驶的负责人朗咸朋,也从他那里完整的了解到车和家在自动驾驶层面的规划。 事实上,这也是车和家第一次向外界全面介绍自动驾驶战略以及商用路线。 L4 级别的自动驾驶出租车 作为一家新兴的 OEM,车和家对自动驾驶的规划和很多主机厂都不同。朗咸朋告诉我,他们的目标是在 2025 年,应用 L4 技术实现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的商业化运营。 这款车将会由车和家设计制造、产品形态上会和目前车辆不同,更像是一个「 生活座舱」。 在明年,车和家会完成这款 Robo-taxi 的产品形态定义,包括车辆外观、底层电子架构等部分都会完成。在这之后,这款车会开始小批量的测试,随着软硬件的迭代,在 2025 年达到量产级别,实现正式的无人驾驶出租车商业运营。 不久前,车和家宣布和滴滴成立合资公司,就是为了依靠滴滴的能力,其中一个目标就是要规模化的运营 Robo-taxi。 自动驾驶应用场景的逻辑 和很多针对个人用户的自动驾驶策略不同,车和家选择了一条做大规模商用的路线。 国外类似福特、日产等车企也都提出了类似的概念。Waymo 在最近也大批量的采购了 6.2 万辆克莱斯勒 Pacifica,用于测试自动驾驶出租车等场景。 这些例子都在很大程度上说明,现阶段自动驾驶在商用场景的应用比民用场景要有不小优势。 最明显的一点优势是效率,自动驾驶出租车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车辆使用效率。无论是接驳时间还是车辆使用,效率都会比有人驾驶高很多,基本上除了充电车辆都可以处在运营状态。 随之而来是成本的降低,减少了司机的成本,提高效率之后,用户的使用成本也会有很大的降低,甚至可能降到司机驾驶的一半。 另外一点,无人驾驶技术落地很大程度上会受到传感器等成本的影响。而按照目前国家规定的 60 万公里强制报废的运营里程来看,这部分成本的获得相对客观的分摊,加快落地的效率。 什么自己做?什么别人做? 作为一家主机厂,在任何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上关键都是要分清哪些是自己做,哪些找合作伙伴。 朗咸朋告诉 GeekCar,车和家 L4 团队的工作重心会集中在决策算法层面,而感知、执行等会找到合适的供应商伙伴来实现。例如车和家在加入百度阿波罗平台后,会使用百度的高精地图数据;和博世则会在底层控制器等零部件方面进行合作。 在下半年的新车上,会搭载 L2.5 级别的自动驾驶功能,具象的功能会向 Tesla 的 Autopilot 看齐。这套 L2.5 的系统是由易航智能负责提供,车和家创始人李想也是易航智能的天使投资人之一。 至于 L4 团队,则是从今年 1 月朗咸朋入职车和家之后才开始正式搭建。在这之前,他在百度负责 L3 自动驾驶相关的高精地图等软件工作。目前,车和家 L4 团队大概有 10 个人,到明年大约会扩张到 100 人左右。 朗咸朋告诉我,虽然 L4 级别的自动驾驶技术则不会应用到新车上,但这款车对于 L4 技术的意义很大,关键就在数据。L4 团队会根据车辆实际驾驶中产生的用户数据,来获取真实用户的驾驶习惯,训练决策算法。 自动驾驶落地需要大量真实数据对算法进行训练。而科技公司、互联网公司通过采购小批量车型进行数据收集,在数据量上有很大的限制。而主机厂在这个领域有天生的优势,无论是用户数据的数量和质量,都能有足够的保障。按照车和家的规划,明年通过新车能够获取大约 1000 万公里的实际用户驾驶数据,随着车辆数量的增加,这个数据量会呈现爆发式的增加,足够用来训练出一套优秀的核心决策算法。事实上,这也是朗咸朋选择加入车和家的原因之一。 当然,无论是 L4 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还是之后运营无人驾驶出租车的商业目标,能够顺利落地的前提还是车和家的第一款 SUV 发布的顺利与否。接下来,车和家要面对的还是新车发布、上市、交付、销量等各个阶段的不同问题。只有把这些问题都搞定了,自动驾驶的一系列规划才有真实落地的可能。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车和家 SEV 上路:车和家的一小步,低速电动车行业的一大步
周一的一大早,车和家创始人李想就通过微博和朋友圈发布了关于车和家的最新消息:车和家 SEV 即将在巴黎和旧金山上路,用于共享出行业务。共享单车很好的解决 0-3 公里/次的出行,SEV 为解决 0-20 公里/次风雨无阻的共享出行量身打造。 另外,共享出行业务的品牌会在 2018 年初发布。 同时,李想还放出了几张 SEV 的高清无码大图:(虽然 SEV 很小,但倒车镜不小,显得非常呆萌)至此,车和家 SEV 的外观、内饰和用途基本都已清晰。不过对于没有一直关注车和家动态的读者来说,依然有很多疑问。所以下面是「 客服」 时间,我们会基于已公开信息以及对产品的理解,回答一些常见的问题。 SEV 到底是什么? 车和家 SEV 是一款电动两座小车,采用前后 1+1 座位布局,续航在 100 公里以上,适合半径在 0-20 公里的出行。采用换电模式,电池组也可以从车内取出在家、办公室充电。 另外,SEV 还有 4G 通信和 OTA 功能。我们猜测,SEV 的 OTA 功能不仅仅是针对车机的升级,甚至可能包括电控系统,OTA 的「 尺度」 比较大。 虽然车看着小,但李想说:「 至于驾驶的空间,我们 195cm 身高的同事都没问题。」 不过,后座空间目测比较局促,只能岔开腿坐。 欧洲 L6e 标准是什么? 从已有信息来看,车和家 SEV 已经满足欧洲 L6e 标准。欧洲 L6e 标准大致内容如下: 空车质量不超过 350kg(不包括动力电池重量),最高时速不超过 45km/h,电机最大连续额定功率不超过 4kW。 驾驶者年龄需满 14 周岁,申请驾照只需要简单的考试。同样,符合 L6e 标准的车需要有雨刷、灯光、安全带等基本安全配置,更像是我们常见的「 汽车」 了。 我们常见的雷诺 Twizy,则属于 L7e 标准: L7e 车型比 L6e 车型的重量上限高了 50kg,电动机功率上限为 15kw,最高速度无限制。不过,驾驶 L7e 车型需要驾驶者年龄需满 16 周岁,申请驾照需要 5 小时理论培训和驾驶理论考试。 其实在去年 5 月那次采访中,李想提到 SEV 按照欧洲 L7e 标准设计,不过这次实际落地的是 L6e 车型。这是车和家在研发 SEV 过程中,发生的一次重要改动:SEV 变得更轻、更慢,同时用户门槛降低了。 其实,L6e 车型似乎更符合分时租赁场景,比如:更慢意味着更安全,一定程度上也能保证续航,从根本上提高运营效率;用户门槛降低意味着覆盖更多潜在用户。总之,这是一个需要考虑各方面因素,找到一个平衡点的过程。 国内到底能不能上牌?能不能上环路? 目前来看,在国内还不能,因为相关部门还未颁布低速电动车国家标准,这让所有低速电动车都处于灰色地带。(推出低速车国标这事,传了有一年了…)这也是为什么车和家 SEV 会率先在巴黎和旧金山上路,而非在国内上路。反过来想想,假如现在车和家在国内强推 SEV,它本质上依然是处于灰色地带的产品,这对车和家的品牌将会产生很大负面影响,要知道车和家还会有更加重磅的 SUV 车型。 到底是不是「 老年代步车」? 超前的产品、滞后的法规和已经被传统低速电动「 洗脑」 的消费者,让车和家 SEV 在国内面临不小考验。 在第一次采访李想时,他说过这样一句话:「总不能等政策都出来了,再去做支付宝」。这也是他为什么会先做产品,再等法规,不过他可能没预料到的是法规居然迟迟未颁布…(关于低速电动车的国标问题以及其中的利益纠葛问题,写明白了可能需要 N 篇文章)现在的 SEV 不能在国内上牌,并不代表它是我们传统观念中的「 老年代步车」。在此,谈谈我们的看法。 我们心中的老年代步车,是这样的: 上面这张图拍摄于今早我所在小区的楼下,低速电动车已经不算新鲜。 在今年 3 月,我们去山东济南围观了低速电动车展会,看到的低速车产品以及相关零部件是这样的: 我相信从图片以及大家的亲身体验来看,现在的绝大多数低速电动车都是「 拼凑型」 产品。就是如此简单粗暴的一种产品,2016 年全国销量突破 100 万辆,绝对的用户刚需,不少公司闷声大发财。即使如此,我们现在还是缺少一个「 车规级」 的低速电动车。 前面提到,SEV 按照 L6e 标准设计,至少是一个符合欧洲标准的产品。等国内的低速车标准出来之后,如果连 SEV 都不符合国标,那么市面上绝大多数同级产品可能都要出局,原因在于:除了按照欧洲标准生产之外,SEV 是在一个高标准的汽车工厂生产的,比如大量采用机器人,有着非常高的自动化率。 下图来自车和家工厂: 从第一次听说车和家的 … 继续阅读
不止是巴黎,车和家也准备在旧金山做共享出行了
图片来源:车和家(上图左为车和家联合创始人、总裁沈亚楠,右为 SCOOT 创始人、CEO Michael Keating)李想的车和家最近动作不少,在「朋友圈融资」之后,昨天,他们和美国的分时租赁运营商 SCOOT Networks(以下简称「SCOOT」)签署了合作意向书,双方将以车和家智能轻电 SEV 为基础,在美国启动共享出行服务试点项目。这也是他们宣布在巴黎推行共享出行服务之后,进入的第二个国家和城市。 根据协议,双方将于 2018 年在旧金山推出无需固定地点取还的 Free-floating(自由流动)分时租赁服务。用户可在预先设定的服务范围内自由取、停车辆,无需额外支付停车费、保险、充电费用等。在合作项目中,车和家负责提供智能轻电 SEV 车辆、IT 解决方案和售后服务,SCOOT 负责车辆日常运营,双方共享运营中产生的数据。 车和家致力于打造智能电动车,并将推出全球出行服务品牌,推动环保便捷的智能共享出行。今年 6 月,车和家已经宣布在巴黎启动共享出行业务。「 为出行创造新的可能是车和家的使命。而出行市场最关键的是量身打造的产品,产品自身是否真正适用于出行场景,决定了运营效率。」 车和家创始人及 CEO 李想说。 车和家智能轻电 SEV 是一款全新智能电动交通工具,符合欧洲 L6e 标准和美国加州 NEV 标准。它专为城市短途出行场景打造,可为城市共享出行带来更高的效率。它车身尺寸小巧,停车便利,一个车位可停 4 辆;配备两组可拆卸电池,电池组可便捷更换和充电,无需依赖充电桩;标配 4G 网络,车辆行驶数据可实时传输至云端,便于运营调度和电池能量管理,提高车辆共享效率。为了改善环境,旧金山正在积极推动车辆电动化,包括立法改善电动车充电条件等。 SEV 灵活的充电与换电模式,使它无需依赖充电桩基础设施,结合互联属性和车和家打造的智能出行平台,使车辆无桩共享模式成为可能,为改善当地交通拥堵与空气污染状况带来全新思路。目前,多辆 SEV 测试车已经运抵旧金山,在当地展开安全、法规测试的前期准备工作。 SCOOT 是美国最大的私营电动出行服务商,总部位于旧金山,其平台提供 700 台电动摩托车及轻型电动车辆的分时租赁服务。用户可在指定范围内的任意地点取还车辆,实现便捷灵活的出行。截至目前,SCOOT 已经为 5 万名用户提供超过 100 万次出行服务,共享车辆行驶里程超过 600 万公里。 此次与 SCOOT 携手推出试点项目,是车和家在美国共享出行服务布局的第一步。未来,双方将探讨把这一模式推广到美国及欧洲其他城市,为大城市解决交通拥堵和停车难题提供新的可能。「 继巴黎之后,车和家在旧金山与 Scoot 开展合作,今后我们将继续在全球范围内拓展出行业务合作机会,」 车和家联合创始人、总裁沈亚楠说。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独家专访李想:不止 SEV+SUV,车和家更想做「出行企业」
去年 5 月,我们第一次走进车和家位于北京北五环外的研发中心。彼时,几个工程师和创始人李想在办公室外面的空地上围着 SEV 的骡车研究,而我们能看到的也只有 1:1 的油泥模型和设计手稿。 时隔一年半,再次来到这个特别不起眼的地方,当时略显空荡的办公室如今坐满了人,采访李想的时候他旁边多了公关和市场负责人,而他本人也胖了不少。 而在产品和商业策略层面,车和家的变化更多。 SEV:「需求驱动型产品」众所周知,按照车和家的规划,他们先期将分别有 SEV 和 SUV 两款产品,主攻两个不同的市场。其中,作为「新物种」的 SEV,又是被大家所特别关注的。前一阵,车和家发布了 SEV 在江苏常州工厂试生产下线的新闻,而如果你每天都出没于北京望京地带,运气好的话还能看到带着伪装的 SEV 在跑路试,甚至被媒体抓个正着。 图片来源:老司机 App 而在北京东五环外的长楹天街,车和家的首家线下体验店也在前一阵被我们发现。这些动作都预示着,这辆 SEV 离最终发布并上市,其实已经越来越近。 SEV 的最终量产版在外观方面基本忠于我们去年看到的油泥模型,仍然是前后双座设计,动力方面,车和家还在测试不同版本的电池,以满足 80 公里的续航。 车和家对于 SEV 的定位是满足 30 公里半径范围内的出行需求,而最佳的单程通勤距离为 15 公里左右。以北上广为例,在这个距离上,骑车显然不行,地铁可能很挤(尤其是上下班),打车成本不低,电动两轮车不能遮风挡雨,共享汽车又没办法保证随用随有,这些痛点其实都是车和家 SEV 的机会所在。 看到这儿可能会有同学深有感触——说多了都是泪~ 图片来源:明势资本创始人、车和家投资人黄明明在 GeekCar 极客出行大会上所做的分享 PPT 而根据车和家自己所做的走访和调研,他们发现,对于 SEV 抱有较高接受度的,其实是已经拥有私家车的人群,这和他们最初的设想多多少少有点出入。调研之前他们认为,SEV 更广大的市场应该是公共交通和两轮交通工具的「消费升级」市场。 其实,车和家 SEV 里面的全液晶仪表、「30 万级别内饰」等特性,都更容易让汽车用户感到熟悉,甚至期待(毕竟市面上的大部分车都不带全液晶仪表),而他们原本定义的那些目标人群,或许反而会对这些配置感到困惑。 按照李想的说法,其实他们的 SEV,就是把当年传统整车厂所做的那些形态、理念类似的概念车,实现真正的落地。对于那些整车厂来说,这样的产品属于「副业」或者「玩票」,因此不可能投入很大的资源去把这种产品量产、做精。但是,在车和家的投资人黄明明看来,这种所谓的「次级交通工具」,在中国市场却有非常大的潜力。 纯电 150 公里,最大 800 公里续航的增程式混动 SUV 相比 SEV 项目的稳步推进,我们这次从李想口中得到了关于那辆大型 SUV 车型的更多信息。这个此前略显神秘的产品,也开始一点点展示出清晰的轮廓。 先来罗列一些车子的信息点: 1. 搭载全球首个长续航里程增程式混合动力技术 2. 综合续航里程 800km(150km 纯电+650km 增程),能源获取容易,不依赖充电桩 3.35kWh 锂电池组+前后双电机全时四轮驱动 4. 具备三种动力输出模式 5. 车长约 5 米, 6 座/7 座中大型 SUV,对标奥迪 Q7、奔驰 GLE 等产品。 6. 标配高级辅助驾驶系统 从车身尺寸、座椅布局等方面来说,车和家的 SUV 和蔚来 ES8 相似,但是内部却是完全不同的产品思路。 最明显的差异在于,当绝大部分新造车团队都想做纯电动 SUV 的时候,车和家选择了增程的路线。 两台电动机以及一台汽油机组成增程混动系统,同时电池组容量达到了 35kWh,所以,它不仅可以通过纯电行驶约 150 公里,还可以通过汽油机增程的方式,实现最大 800 公里的续航里程。 采用增程式混动技术的别克 Velite 5 动力系统结构 李想告诉我们,这辆 SUV 之所以选择增程混动动力系统,主要出于以下几个理由: 1. 它针对的是现有燃油车用户的「消费升级」市场,也就是换车需求,所以必须在续航里程和使用体验方面不输于燃油车。 2. 出于电池能量密度和成本的考虑,在车和家看来现阶段还没办法用纯电动的形式来满足以上的用户体验,如果为了满足足够好的续航里程需求,车重和成本都不可控,所以选择增程混动的形式。 3. 车和家更加关注的是用户用车的「效率」问题,也就是「做一辆实用的车,而不是玩具车」。 至于动力系统的技术细节,目前车和家并没有透露更多。 在高级驾驶辅助系统方面,李想透露,他们的 SUV 会使用 Mobileye 的方案,因此还是以视觉解决方案为主。在技术层面,车和家主要做自动驾驶相关控制系统的研发,而不碰感知系统和执行机构。 而外观如何、价格如何,现在还不得而知。它的正式上市,应该会在 2019 年左右。 车和家对于自己的终极定位是「出行企业」。他们把整个出行市场分为家庭自用车、快车专车、分时租赁这三大部分,在他们的未来产品规划里,会分别针对这三个细分市场规划产品。而我们现在所知的 SEV 和 SUV,只是先用来满足其中之二的产品。 当然,对于 … 继续阅读
车和家造车新进展:SEV 试生产下线,SUV 生产基地完成奠基
去年 8 月 10 日,在中国的新造车领域发生了一件很巧合的事:车和家第一生产基地在常州举办了奠基仪式,而乐视超级汽车工厂也在同一天宣布落户莫干山。 如今,一年时间过去,乐视造车没了下文,车和家却有了新进展,他们今天宣布:第一款产品,也就是那辆 SEV(智能轻电),在江苏常州第一基地试生产下线。同时,用来打造智能 SUV 产品的第二基地也在今天举行了奠基仪式。 从奠基走向试生产 从第一基地的奠基到试生产,车和家花了 12 个月的时间。根据他们提供的最新进展信息,目前涂装、焊接及总装车间的主体建筑已经建设完成,同时生产设备也完成了入驻并安装完毕。随着试生产的开始,所有设备将进入生产调试与验证阶段。接下来, 针对工厂试生产车辆,车和家团队将会同步展开一系列密集的测试和调教工作,确保 SEV 智能轻电产品的品质与可靠性。 去年,车和家曾经预计,一期项目在 2017 年底前竣工投产。如今看来,他们在项目进度上的把握还算准确。公司创始人及 CEO 李想表示,「 说到做到,高效率的达成每一项计划和承诺,是我们对于自己最核心的要求。」 这次下线的 SEV 产品在设计、研发、生产以及制造环节依据了 欧洲 L6e 标准 ,主要定位为城市短途出行创新解决方案。车辆将会配备 220V 充电接口以及可拆卸设计的锂电池组,至于车身结构则会采用冲压工艺。另外针对涂装工艺,车和家还特意强调,他们使用了 Durr 机器人 100%自动化喷涂,同时通过薄膜前处理、高泳透力电泳等技术加强漆面效果和防腐性能。 目前这款 SEV 已经 进行了两个轮次的工程样车试制与改进,整车可靠性、操控稳定性、动力性、经济性、 NVH 等试验与测试也已经完成。 另外,他们自建的 18650 动力电池组工厂将在今年 9 月正式投产,为 SEV 智能轻电提供动力。 至于产品何时上市,车和家给出的说法是:需要等到明年上半年。 第二基地用来生产智能 SUV 第一基地负责生产 SEV,而用来生产智能 SUV 的第二基地则在今天启动建设。第二基地投资 30 亿元,占地面积 45 万平方米,规划产能 10 万辆,其中包括冲压、焊接、涂装和总装四大整车制造工艺以及三电等相关配套设施。 另外,官方还透露了关于生产制造环节方面的一些技术信息,考虑到智能 SUV 的车身尺寸对于车身刚性的要求,车和家在第二基地中引入了激光焊接技术。而在冲压工艺方面,他们则使用了 ABB 的直线七轴机器人 IRB7600FX。 除了 SEV 试生产下线、第二基地奠基之外,车和家今天还举行了一个 2017 全球伙伴大会,与博世、法雷奥、联合电子、百度、德赛西威、佛吉亚、均胜等供应商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官方给出的说法是: SEV 智能轻电的供应商体系已经搭建完毕,智能 SUV 的供应链搭建也即将完成。 与国内一些步履维艰的新造车团队相比,无论是整车研发、供应链搭建还是工厂落地等环节,车和家的计划推进完成度都高出了很多。现在最大的期待恐怕就是明年上半年上市的 SEV,毕竟只有产品才是最能衡量新造车团队能力的标尺。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车和家首家实体店曝光:北京五环外,紧邻购物中心和居民区
前几天,车和家的 SEV 专利图被曝光,其实车和家最近的消息还不止专利,他们的首家线下实体店也被曝光了出来。 上周末,我在刷微博的时候,看到了我关注的@硬哥的一条动态: 硬哥是微博知名数码博主,前泡泡网 DIY 硬件群组总监,后来跳槽去了车和家。这种「 暧昧」 的表情,总让人浮想联翩。于是我们今天来到长楹天街实地「勘察」: 这家门店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长楹天街(东 5.5 环),严格的说属于未来时大厦底商,地铁 6 号线常营站步行 400 米即可到达。目前,我们能看到的只有施工围挡,不过这个设计风格还真挺数字化的。 作为车和家的第一家门店,选址十分重要,常营地区刚好是我生活了很久的地方,所以还算了解。车和家门店所在的未来时大厦,是一座写字楼。其紧邻的长楹天街,是东五环外非常繁华的商场,吃喝玩乐一条龙服务,而常营也是北京典型的人口聚集地,小区众多,有一条地铁线贯穿而过,每天早高峰地铁乘车情况十分「惨烈」。 再来说说交通状况:车和家门店所在的南北走向的常顺路,从长楹天街往南的路段,经常性堵车 ,主要是因为小区住户把车停在了路边甚至是路中央。而长楹天街所在的路口,高峰期必堵。同时,以长楹天街为中心,也诞生了许多黑三轮,满足居民商场-小区、地铁站-小区的通勤需求,这些黑三轮经常性不看红绿灯、逆行。 车和家实体店选址在常营,想必也是为了辐射周边受众,而未来时大厦本身是写字楼,白领聚集地。同时,周边小区的居民多是在城区上班,比如从常营到国贸大约是 14 公里,一辆 SEV 即可满足一天通勤需求。北京类似的居民区还有很多,比如回龙观、天通苑。住在城外,城里上班,想必是 SEV 最佳应用场景。 根据我们推测,这家门店开张还得等几个月,因为 SEV 国内正式发布尚无时间节点。不过目前已知的是,车和家会在巴黎率先投放一批分时租赁用车,预计 2018 年上半年投入运营。等车和家在海外开始运营了,想必国内体验店也就开张了。 车还没开始卖,先在北京开个体验店,类似的套路还有蔚来汽车。(其实车和家、蔚来汽车本来就是交叉持股的)蔚来汽车的首家体验店选在了北京长安街的东方新天地一层,这里此前是亚洲首家奥迪数字城市展厅 Audi City 的所在地。一个在长安街,一个在五环外,充分说明这两家公司产品的受众差异。另一方面,车和家线下店的选址,很大程度上也和李想非常务实的个人行事风格有关。 蔚来汽车的首款 7 座电动 SUV,无论是从价格还是人群定位来看,都需要「 高大上」 一些,所以体验店选在了长安街。小而美的车和家 SEV,是解决大众短途出行问题的,所以体验店选在了远离市区并且商业成熟的人口密集区。 体验店有了,就等车了。以李想和李斌的创业理念来看,线下门店的用户体验一定会不同于传统 4S 店,不过接下来比拼的依然是最本质的东西:产品力。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不止造车!李想的「车和家」终于进入共享用车领域
在所有新造车团队里,李斌的蔚来汽车和李想的车和家应该算是非常受关注的了。不过和蔚来汽车时时曝出大新闻不同,车和家明显低调很多。但是他们一有消息,就都是大事儿。 今天的新闻是,车和家将进入汽车共享(分时租赁)领域:他们宣布和法国分时租赁运营商 Clem 合作,双方将以车和家 SEV(Smart Electric Vehicle)为基础,启动创新模式的共享出行服务。这项服务预计将于 2018 年上半年正式展开,运营范围涵盖巴黎市中心、巴黎迪斯尼园区周边等三个区域。 升级版「摩拜单车」根据双方的协议,车和家将和 Clem 在法国注册成立一家合资公司做这个项目。至于这个分时租赁服务的模式,按照李想的说法,属于「共享出行 2.0,摩拜的升级版」。(在同一天,摩拜宣布完成新一轮 6 亿美元融资,发展重点之一将会是进军国际市场。)具体来说,这个服务会采取无固定网点的自由流动模式(Free-Floating),在这个模式下,用户可以在预先设定的服务范围内自由取、停车辆,无需额外支付停车费、保险、充电费用等。目前在国内,也有几家平台在做类似的模式,不过大部分国内分时租赁平台还是传统的网点取还车模式。 至于运营平台,车和家准备自己来做。按照他们的设想,在这个平台上,用户可以使用手机 App 完成账号注册、找车、解锁车辆、客服咨询、行程支付等操作;而运营团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自带的数据挖掘和云计算功能,实时监测车辆状态,高效完成换电、管理等一系列工作。(分时租赁项目 Clem)值得注意的是,这次车和家所要涉足的分时租赁服务是准备建立新的品牌,而不是归属于 Clem 的现有平台。这意味着,车和家在这个合作里不仅仅是作为车辆提供方的角色出现,而是真正的要去运营一个分时租赁的项目,这也让他们的定位开始有所变化:不仅仅是一家「新造车团队」,同时也是「共享用车运营方」。后者的想象空间,显然比前者更大。 SEV:为共享用车而生? 车和家准备用于分时租赁的车型是他们的 SEV,也就是那辆前后两座的小车,这种车型其实非常适合用来做分时租赁,原因有这么几个: 一,它采用了可拆卸电池的模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规避目前分时租赁普遍遇到的电动车充电问题; 二、欧洲的很多城市普遍街道狭窄,因此微型车大受欢迎,比它们更小的 SEV 车型,更加适合用来在这种场景下通勤。另外,因为车子的单位投影面积变小,所以不需要占用大规模的路面停车资源。 三、车子成本相比普通电动车要低很多,有利于在同等投入下获得更大的覆盖密度。(此前曝光的车和家 SEV 谍照)插一段官方新闻稿的描述: 车和家 SEV 是按照欧洲 L6e(轻型四轮车)标准打造的一款全新智能电动短途交通工具,采用前后两座设计,尺寸小巧,一个车位可停放 4 辆,环保便捷,是巴黎等欧洲城市市区出行的理想之选。它支持灵活的充换电模式和实时在线的智能互联体系,可帮助分时租赁团队完成高效运营。SEV 配备两组可拆卸电池,电池组可便捷更换和充电;同时标配 4G 车联网,车辆行驶及用户行为数据可即时传输至云端。当电力不足时,运营团队可及时获知信息,对电池组进行更换管理,免去了充电等待时间,提高车辆共享效率。 在正式投入运营前,SEV 将在欧洲通过 L6e 标准认证,并在法国完成电池、安全性等方面的第三方测试和匹配性调试。 「 为了改善环境,欧洲各国正在积极推动汽车分时租赁,电动汽车无疑是优选方案,但老城区内充电桩新建或改造所投入的时间和成本让政府倍感压力。SEV 灵活的充电与换电模式和联网属性,加上车和家打造的智能出行平台,将为解决这一问题带来全新思路。对车和家来说,这也是我们为探索智能出行迈出的重要一步。」 车和家联合创始人、总裁沈亚楠说。 其实传统的汽车分时租赁受到很大困扰的地方就在于车辆,因为绝大部分车辆都不是为分时租赁场景专门设计的。但是我相信车和家的 SEV 从设计伊始就把「分时租赁」作为了一个重要应用场景,因为李想在公开场合和私下里不止一次提及过他们有意涉足共享用车的想法,只不过,他们的进展比我们预想中要快得多。 我们也相信车和家的团队对于欧洲的共享用车项目做过深入的调研。今年三月,借着日内瓦车展的机会,我曾经去法国的格勒诺布尔看过丰田 i-Road 共享用车试验项目,当时就在微信上和李想就这个项目做过沟通。按照他的看法,i-Road 这样的车型和项目,其实做的还有很多不足,言外之意是,可供后来者进入的空间也相当大。 至于为什么首先选择在欧洲展开运营?我觉得原因有三点:首先,欧洲的共享用车项目绝大部分不及「摩拜模式」先进,用自由流动模式来和这些相对「落后」的共享用车项目竞争,优势很大。其次,先做欧洲市场,或许会有利于将来车和家在国内的市场拓展,包括零售和共享用车。 制造、运营合二为一之后 车和家这次和 Clem 的合作其实可以折射出更多思考。比如说,新造车团队的产品,他们的商业模式的出口在哪里?他们的应用场景在哪里? 这周神州优车入股小鹏汽车的事情其实就是对于这个疑问的一个回答,这次车和家宣布进军共享出行领域,也是从另一个角度回答了这个问题:共享出行是解决车辆「销路」一个极为重要的应用场景。 再来看看特斯拉。他们也在规划名为 Tesla Network 的共享用车网络,并且还是基于自动驾驶技术的。从根本上来说,如果一家公司既生产车辆,又在运营这些车辆,那么类似 Uber 这样的商业模式,会受到极大的冲击。对于整车厂来说,这是极大的潜力市场。 车和家虽然没有提及基于自动驾驶技术的共享用车,但是在理念上,他们在国内新造车团队里无疑是走在了前面。 当然了,既造车,又要运营车,对于团队的综合能力要求会更高。一方面,要具备非常强大的整车生产制造的能力,另外一方面,也需要具备很强的线上线下运营的能力,以及足够强的互联网思维。 这会是所谓的「互联网造车」团队的优势所在么?我们不如看看车和家接下来的落地进展。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剖析车和家 SEV 谍照,看李想当年吹过的牛都实现了吗?
(本文转载自第一电动,作者:冰封之城)李想在第三次创业伊始就明确:车和家将提供两款汽车产品,一款小而美的 SEV,一款大而强的 SUV。对于他自己心里那些小而美的智能电动车的目标,李想做了很多的设想。现在,时间过去快两年了,李想当年那些关于「 小而美」 的愿望都实现了吗?且看以下五项对比分析,不代表官方,仅为笔者个人判断。 车和家 CEO 李想 1. 究竟有没有参考其他企业的产品? 车和家初创之时,李想表示「 要打造小而美的电动交通工具,此类产市面上尚无可参考的企业,丰田、本田、日产、标致、雷诺、大众、奥迪等都曾有过类似雏形的概念车。」 我们把这段话里所指的车型分别列举如下,其中实现量产并投入应用的有雷诺的 Twizy、丰田 coms 单座版、和本田 Micro Commuter。 笔者曾去看过样车的媒体描述:「 车和家 SEV 车身小巧,仅有一米出头宽,长度也只有两米五左右,整车重量 450kg,其内部采用单排式的前后座,空间刚好可以容纳两个人。」 根据官方轮廓图和流传出的谍照,车和家 SEV 非常接近本田的 Micro Commuter Prototype β量产车。该车型长宽高尺寸分别为 2500×1250×1430mm,轴距为 1860mm。在同比例的对照下,两者的轴距、车长、车高几乎完全相同。因此这难免不让人推测出李想的这款 SEV 参考了本田 Micro Commuter 的人机布置方案。 另外从整体的风格和造型比例分配上看,两者也有很多接近的地方。因此,车和家 SEV 采用这款本田的样车作 benchmark 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2. 是否有美的让人心动的设计? 李想曾在微博问答时表示:「 我给我们产品的定位更像是丰田和雷克萨斯之间的产品。质量放在第一位,然后满足四个关键要素:品质、豪华、舒适、科技。 」 「 未来科技的感官、简洁锋利的造型、精雕细琢的细节」,这个设计语言的定位很容易让人想起雷克萨斯。雷克萨斯一贯追求领先的尖端科技与精妙绝伦的制造工艺,其产品科技感十足,具有锋利的线条和前卫的造型风格。由此推测车和家 SEV 造型会有不少雷克萨斯的影子。「 锋利线条」 从侧面体现的更明显。 据探班媒体描述:「 这款 SEV 的正面非常之窄,只有一米出头的样子。同时,可能是为了让它看上去不至于窄的夸张,设计师将其『 进气口』 设置成了一个大大的矩形以令其前脸看着更宽一些。此外,它还配备有外形十分酷炫的全 LED 大灯与日间行车灯。」 这个大大的进气口会是向雷克萨斯那著名的「 纺锤」 脸致敬吗?这款 SEV 竖条式的日行灯,则可能借鉴了卡迪拉克 CT6 的星瀑式大灯的元素。而这个两个元素都是用来突显科技感的,可以算做「 未来科技的感官」 的例子。 同样,这款 SEV 谍照的后 C 柱拐角与尾灯处的衔接处理也有雷克萨斯 NX 的影子。这个算「 精雕细琢的细节」 吗? 据探班媒体描述:「 这款 SEV 的内饰则采用了全黑设计,拥有矩形赛车多功能方向盘、黄色缝线的运动座椅、中控液晶屏幕等配置,运动氛围十分浓重。」 说明这个车有很重的运动风格元素,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原谅我只能找到下面这个图,别看造型,看风格! 中控液晶大屏,肯定是少不了的。其对标的本田 Commuter 上,也有同样的配置。但说亮点有点勉强,现在的电动汽车上没这块屏,都不好意思出来走两步了,就是低速电动车上也有很多配大屏的。 至于李想曾表示的「 这款 SEV 的内饰完全按照豪华品牌 30 万元入门级车型的标准打造」,能不能达到,缺乏相关资料,尚不能下结论。由此可以推测出两点,一是电子配置丰富,二是内饰材质较好。这么小的空间,做到运动和科技尚可,但是要做到豪华和舒适,确实难以实现。 有些类似的小车带了侧倾过弯的系统,比如丰田 i-Road。但可以肯定这款 SEV 是不带的了,因为产品经理认为「 这是一个反人类的设定」!李想认为这种功能和鸥翼式车门一样,都是过了新鲜感,就没有好体验的结构。这个可以算「 便捷的体验」 的例子了。 3. 究竟是不是全铝合金车身? 车和家 SEV 在前期宣传过的一个很大的概念是全铝合金车身,而且声称不会采用生产效率低的型材结构,这一度很吸人眼球!那这个「 牛」 实现了吗?我们来看一张 SEV 白车身的图片。从照片上看,很像是钣金的车身,而不像是铝合金。看下图中的风窗结构。 由于铝合金材料对热较敏感,使用传统焊接工艺连接车身部件,会使得材料强度下降,而且受热易变形,拼合尺寸精度也不易控制。比如捷豹就以铆接来代替点焊,并且以胶合工艺来提高各部件的连接强度。从图片看,感觉风窗处的结构连接很平整光滑,并没有留下铆接过的痕迹。从这一点看,车和家 SEV 应该采用的是钣金结构。 另外据媒体报道:「 车和家第一基地建成的焊装车间将是国内首个具备钢、铝混合车身制造能力的新能源汽车车身车间,并将在一期引入 130 余台机器人。」 这个也侧面说明了这款 SEV 绝对不是当初所说的全铝合金车身结构! 那么钢铝如何分配呢?预计前舱的安装支架结构、加强梁及吸能装置可能是铝合金的结构,其余部分主要是钣金。参考图为卡迪拉克 CT6 的材料分配。 之所以采用钢铝混合,很大原因,除了生产的工艺问题外,可能还是考虑到后续的维修问题。这类 SEV 将来的一大市场可能是共享或者分时租赁,在城市交通中,低速剐蹭将会是最常见的问题,而铝合金的外覆盖件,相对钣金维修成本更高、更麻烦,将来肯定是一大槽点。 4. 究竟是不是低速电动车? 从创立到现在,李想一直坚称这款 SEV 绝不是市面上的低速电动车,而是一个四轮双座的电动车新物种。其实在低速电动车行业里也有类似的产品,比如浙江的微米款,和这个车的定义十分类似。 据 2016 年新浪的一篇报道《车和家的车造得怎么样了?》称:这款 SEV 时速基本被限定在 40-50km/h(理论上极速能达到 60km/h)。虽然李想坚定否认其性质属于低速电动车,但是这一指标就在低速电动车的范围内,车和家的 SEV 无非是其他配置更高一些、加了信息互联的功能。 根据这款 SEV 的速度设定可推测,其电机功率在 3 到 4 千瓦,很可能采用的是永磁同步电机,而这个恰恰是低速电动车里很常用的配置。加上两块可以手提的锂电池,即使再配上电子转向助力 EPS(其实在低速车里也是常用配置),预计这车的净成本不会超过两万。 不过有点尴尬的是,这款 SEV 是在欧洲 L7E 标准下开发的,这和目前低速电动车的标准方向还有些冲突,比如中置的方向盘等。如此一来,车和家 SEV 未来很可能面临着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合法性问题了! 从这款 SEV 的速度等性能参数的设定来看,更接近于实用的代步工具定位,但是从其附加的诸多功能,以及「 入门豪华车」 的内饰来看,又偏重于娱乐休闲体育类的定位。显然,附件的功能越多,附加的价值越高,离刚需市场就越远。这个定位,可能两头不靠。 … 继续阅读
新造车团队的工厂,为什么扎堆江浙沪?
前一阵,乐视、车和家在同一天宣布自建工厂落地的消息,巧的是,都在包邮区。事实上,不仅是这两家公司。 在当时的报道里,GeekCar 用表格的形式列举了选址江浙沪的一些新建汽车工厂,今天这篇文章,我们来聊聊原因。 可能有些浅显,但是对于不明真相的同学来说,应该会从中得到一些有用信息。 还记得中学地理课所讲到的「 工厂选址的区位因素」 吗? 下面开课! 物流与供应链体系发达 从地图上来看,由江浙沪地区所组建的长江三角洲,占据了国内最优越的地理位置。对于汽车行业而言,运输成本是一个难以忽略的问题。「 江浙沪包邮」 这句话可不是白叫的,这片地区既占据了长江运输带,又占据了沿海运输带。海陆空三方面的交通都很方便,无论是原材料进口还是成品出口,都可以大大降低汽车工厂的运输成本。 一些初创造车团队就是因为考虑到物流成本,所以才选择将造车工厂落户在江浙沪地区。车和家联合创始人、总裁沈亚楠就告诉 GeekCar,目前车和家的定点供应商多数集中在 150 公里之内,选择江苏常州作为工厂选址,很大程度上就是考虑到了交通和物流的便利性。 江浙沪地区之所以能够吸引到新造车团队,与它发达的汽车供应链体系同样分不开关系。翻看了一下 2016 年全球零部件供应商百强榜,我发现,前十名的国际供应商巨头全都在上海完成了布局。除上海之外,苏锡常、杭州、宁波等地也都拥有大批中小型配套供应商。对于新造车团队而言,当你得到了博世、麦格纳、大陆等供应商的支持,就意味着你离「 起飞」 更近一步。因此,扎堆落户江浙沪也就成为了他们的必然选择。 蔚来汽车选择在南京建立基地,就是准备充分利用上海、南京以及苏锡常的一线汽车产业配套。而 车和家选择将工厂落户常州,也是由于常州位于长三角汽车产业的中心地带。 当然,在长三角,同样聚集了很多和动力电池相关的企业,这对于造电动车的团队来说,是必须要考虑的因素。 车企巨头提供了强大的人才储备 决定新造车团队能够走多远的众多因素里,人才也是重要的一项。在长三角地区,上汽通用、上海大众等车企巨头都具备强大的人才储备,这恰恰是初创造车团队最需要的资源,整车厂的设计师、工程师们能够为他们带来欠缺的经验。挖人也是得考虑区位因素的~ 只不过这样下来,我还真替那些「 传统车企」 们感到担心。新兴造车团队的逐渐成长,一定会让那些车企巨头在人才管理方面感到压力倍增。 商业环境非常开放 通过车和家、乐视以及蔚来汽车等例子,我们就可以看出,商业环境的开放程度往往能够决定新造车团队的未来走向。单纯从商业环境角度分析,江浙沪绝不亚于全国任何一片地区。沈亚楠就说,车和家之所以落户常州,也是考虑到了常州地区的经济活力高。目前,常州已经吸引到了北汽新能源落户。未来,政府在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布局方面会提供更多支持。 而乐视超级汽车工厂最终选择在浙江莫干山建厂,当然也离不开当地的商业环境优势。利用这项优势,他们在打造超级汽车工厂的同时,还准备建立一个涵盖了电动车生产制造、生态展示、观光体验的「 汽车生态小镇」。 江浙沪的很多地方,都对于新能源车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对于他们来说,吸引来电动车企在自己的地盘落户工厂,相当于「 政治正确」。毕竟,谁都想招商引资,而电动车又是现在最热门的领域。建一个工厂,至少需要几十亿的投资规模,这对地方政府来说,就相当于请来了一个大财神。 为了选择一个合适的地区落户工厂,新造车团队已经将天时、地利、人和全都考虑了进去。一两年之后,如果你身处这些工厂所在的城市,记得多留意那些贴着伪装上路的新车,很有可能就来自这些新的电动车品牌。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