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和家工厂奠基、乐视 200 亿建「超级工厂」,在你心里,他们更靠谱了吗?

· Aug 10, 2016

对于国内的新造车团队来说,今天是个好日子。上午,李想创立的车和家工厂在江苏常州奠基并开始建设,预计总投资 50 亿,设计产能 30 万台,一期在 2017 年底前竣工投产,并实现 20 万辆的年产能。 紧接着在下午,乐视造车也有了关于工厂的消息:乐视超级汽车工厂落址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的莫干山脚下,预计年产量 40 万台,初期产量 20 万台。 不知道这两家是不是提起商量好了,也不知道他们选日子之前是不是都看了黄历,总之,他们在同一天迎来了各自发展里程上的重要节点。 车和家:不止有总装厂,还有电池厂 之前车和家方面和我们进行过沟通,说要在 8 月 10 号举行这个奠基仪式,但是出席方主要是当地领导等,所以并不会邀请媒体参加。 从官方发布的信息来看,车和家工厂位于江苏常州市武进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占地面积达到 50 万平米,相当于 70 个标准足球场。车和家联合创始人、总裁沈亚楠说,这个工厂是完全从零开始建设的,不基于现有厂房或产线改造。 这个工厂会涵盖冲压、焊接、涂装和总装这四大工艺和相关配套设施。一期的焊接车间内机器人数量会达到 130 台,实现 90%以上的自动化率,而涂装车间的自动喷涂率会达到 100%。它的智能化还包括总装车间的全自动化输送装置、ANDON 可视化信息管理与控制系统、无线射频车辆追踪技术等。 官方信息里还介绍了这个工厂在制造工艺方面的一些信息,例如,车身铝合金连接工艺采用先进自冲铆接技术(SPR)及冷金属过渡技术(CMT);在总装工艺保障方面,工厂将通过智能物联网系统追溯每一个关键紧固点的扭矩信息。 这个工厂能为当地提供 2000 个工作岗位(做个对比:特斯拉 Gigafactory 能提供的工作岗位约为 6500 个)。 车和家还透露了电池工厂的信息。这个电池工厂选址仍然是在常州,这个也好理解,可以免除电池厂到总装厂的运输成本,同时便于集中管理。这个工厂将会生产 18650 电池,日处理能力 20 万颗电芯,官方说法,建成后将是国内最大的 18650 动力电池组工厂。还是以特斯拉做类比,假设每辆 Model S 需要的电芯为 8000 颗,20 万颗相当于 25 辆车的需求量。 车和家的思路很明确:自力更生,不用代工模式,甚至电池组的供应都要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他们发布的工厂信息,也以技术层面的信息居多。 中国的「 超级工厂」 乐视超级汽车今天的发布会,号称是今年他们第二重要的活动。不过,这场活动的「 气质」 却和以往不一样,从视频直播来看,典型的「 招商引资」 范儿。 内容很简单:宣布乐视汽车超级工厂落户莫干山。从此,特斯拉的超级工厂不再孤独了……请注意乐视方面的措辞:国内首个。也就是说,这个工厂可能不是乐视超级汽车项目唯一的生产工厂,同时肯定还有国外工厂(现在能肯定的应该就是 FF 在内华达的工厂了)。 发布会上,贾跃亭首先回忆了乐视汽车生态以及 LeSEE 计划的发展历程:2013 年立项,2014 年对外公开,610 天之后的今天,工厂终于有了眉目。 这个工厂一期投资 60 亿元 , 年产能为 20 万辆整车 ; 二期计划于一期投产后两年内开工建设,扩产产能 20 万辆整车,项目投资 60 亿。不过,乐视官方发布的新闻稿里,并没有提及一期何时竣工投产。 贾跃亭说,这是国内第一条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 D 级车产线,将包括冲压、焊接、涂装以及总装 4 大工艺车间。所谓 D 级车,就是奔驰 S、宝马 7 系那个级别的产品。结合产品定位来看,他们规划的产能比较夸张。同时贾跃亭还提到,乐视将投产一条可以生产电池、电机、电控制系统的「 三电」 生产线,未来还会把自己的「 三电」 技术面向所有的车企开放。乐视目前已经申请了 833 项专利。 另外还有一句话:「 莫干山项目将向包括 FF 在内的战略合作伙伴在包括但不仅限于产品营销展示、汽车共享、汽车金融等方面全面开放。」 所以,这个产线会为其他品牌代工吗?不好说。 不知道是不是受到了阿里巴巴云栖小镇的启发,除了建设超级汽车工厂之外,乐视还将和当地政府一起在德清县打造一个汽车生态小镇。也就是说,这个莫干山项目,其实是一个涵盖了电动车生产制造、生态展示、观光体验的「 生态体验园区」。总投资额将近 200 亿。而乐视和浙江省政府的合作,除了这个园区,还包括智能汽车产业基金、互联网金融等方面。 未来,汽车产业生态配套园区、分时租赁站以及车联网研发基地都会进驻到这个小镇当中。贾跃亭提到,他们计划未来在小镇里行驶的大部分车都是无人驾驶。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细节。贾跃亭说,起初,乐视想把工厂落户到离北京近一点的地方,但最终权衡多方面因素,选择了浙江德清县。 在我们看来,这个决定应该比之前的设想更好,因为江浙沪一带的汽车配套厂商以及电池供应商特别多,因此许多整车厂和互联网造车公司全都落户于此。 另外,这次发布会上还有一个关键人物:银泰集团的董事长沈国军。按照贾跃亭和政府那边的说法,这次合作成功是沈在中间牵线搭桥的结果。这么看,这并不仅仅是一个工厂,一个生态园,它可能也是一个商业地产项目。 造车这件事,变得更现实了吗? 不管是车和家还是乐视,都把自己关于工厂的大新闻视为里程碑事件。也确实,在很多人看来,「 建厂」 是一个项目从虚到实的关键,也意味着他们的造车计划正在有序推进。车和家的小而美,乐视超级汽车的高大上,这两家要自建工厂的团队,在同一天有了更现实的开端。接下来,我们是不是该期待这些团队的产品真正落地了? 所以问题是,在你心里,他们更靠谱了吗?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GeekCar Daily」8.10:苹果曝光首个车辆转向系统专利;Verizon 收购汽车数据公司

· Aug 10, 2016 333

车和家工厂在江苏常州奠基 今天,李想创办的电动车公司车和家的工厂在江苏常州正式奠基并开工建设。工厂占地 50 万平米,预计年产量 30 万辆。工厂将分两期建设,一期会在明年年底前完成,可以实现每年 20 万辆的产能。车和家还计划在常州建设国内最大的 18650 动力电池组工厂。他们的第一款产品会是一辆「 小而美」 的智能电动车。 离实现理想又近了一点。 乐视在浙江湖州启动超级汽车工厂项目 今天,乐视在杭州宣布,要在浙江湖州莫干山下建设乐视超级汽车工厂。工厂投资 200 亿人民币,第一阶段占地 4300 亩,预计年产量 40 万辆。除了工厂,乐视和浙江政府还规划了智能汽车生态小镇等项目,按照预期,未来在小镇内行驶的车辆,大部分都会是无人驾驶车。 黄历上一定说了今天是个好日子。 Verizon 通信收购两家汽车数据公司 最近,买下雅虎的美国电信运营商 Verizon 又收购了两家汽车数据追踪公司。一家是汽车 GPS 数据追踪公司 Fleetmatics,交易价格为 24 亿美元。另一家是汽车物联网技术公司 Telogis,没有公布交易价格。据说 Verizon 还要继续收购一家数据安全公司,保护庞大的汽车数据。 好大的大数据! 苹果曝光首个车辆转向系统专利 据外媒报道,瑞典 BAE 公司授权给苹果一项车辆转向系统专利。这个系统类似连接两节车厢的铰链设计,能让车有很好的灵活性和稳定性。虽然这个技术和苹果现在的汽车项目没有直接关系,但可以猜测,苹果会把这个专利用在自动驾驶大巴车上。 希望苹果专心造车~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我们和李想聊了聊车和家,它才没你们想的那么神秘

· May 11, 2016

在北京的五环外京密路边,你可以看见几家萧条的 4S 店。如果不说,你肯定想不到在这儿有一个身价**亿的人在拉着一帮人造电动车。拿到总共 25 亿融资的车和家的研发中心,就藏在这个地方,他们的办公场地很明显就是由 4S 店改造而来,这儿有车和家大部分的技术人员。 在这个很有城乡结合部感觉的地方,我和同事吃完驴肉火烧之后到了车和家研发中心门口,恰好看到了工程师在测试他们的三电系统验证车(俗称「 骡车」)。过了一会儿李想来了,寒暄两句之后就直奔那辆骡车。黑 T 恤、牛仔裤、NIKE 鞋,这就是经常被奉为「 创业模范」 的李想的真实写照。 这次采访,李想给我们看了车的设计手稿(包括 SEV 和 SUV),还带我们去车间看了 1/1 的油泥模型和座舱内饰。很多「 机密」,所以不能拍照,不要总想搞个大新闻。 「 我们的品牌价值,就是狗屁不是」 相对于「 车和家」 这三个字来说,更多人对「 李想」 这个人感兴趣,所以我想先聊聊他。 2012 年,当李想看到丰田 i-Road 概念车时,他心动了,并且认为未来的交通工具,就应该是这样的。但是,机会却还没有成熟,因为他还没想明白到底用一套什么样的商业模式和产品,去「 打动」 现在的消费者。 2015 年六月,他从汽车之家总裁位置离职,在此之前的四月份,一个名为「 车和家」 的公司在工商局完成注册。 从最早的显卡之家到泡泡网,再到汽车之家,18 年的互联网创业经历,做过媒体、平台、社交,李想太懂中国用户了。从一件事可以看出来:1998 年第一次创业,他早上 5 点起床,亲自更新网站。因为早上网费便宜、网速快,上网的人多。 第二次创业就是汽车之家,它的成功,背后是对消费者需求的准确把握。说简单点儿,就是「 疯狂满足消费者」。然而无论是泡泡网还是汽车之家,核心竞争力都是产品库,收入来源基本都是广告。 第三次创业,李想创立车和家,虽然还在汽车圈里,但这次是制造业。 而在这次创业中,他在公司的工作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方面,由他来制定车和家的整体战略、企业文化,确定他们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另一方面,他负责 HR 系统,打造一个能够支撑「 千亿规模」 的企业效率形态。 说到企业文化,李想说:「 企业文化,可以帮我们判断 95%的事情。」 在车和家创立之初,李想给这家公司制定的企业文化分为三部分:一是为客户创造价值,产品得让用户愿意花钱买;二是让企业提升效率,让每名员工搞清楚自己的定位;三是让员工不断成长,这决定了企业的高度。 在他们内部,有这么一句话:「 我们的品牌价值,就是狗屁不是」。毕竟,对于一个全新的品牌来说,谈对外的品牌价值还为时过早。这句话,也让我由衷佩服李想的直白。 在去年车和家曝光之后,这家公司让我感觉还是挺神秘的。然而采访完了,我反而觉得这是一家很「 真实」 的公司:很少谈概念、刷存在感,办公区员工各司其职,毫无神秘色彩。李想说,他们就是一家「 正常的公司」,正常上班,正常下班,从不搞无用的会议和加班。 这可能和李想本人的个性有关,他很少出现在各种发布会上刷脸。在宣布完成 A 轮融资那天,李想通过微信给我发了新闻稿以及一张他的照片,说:「 如果要用我的照片,用这张新的,就别再用网上那些十年前的图片了。」 确实,在写和李想有关的文章时,找他的照片是一件很头疼的事,不是图太老,就是分辨率不行。 为了满足大家的猎奇心态,谈谈我对李想的个人看法:李想是一个从来不纠结的人,看准机会后立马就出手,并且行动比任何人都快,建立自己的规则。在私下场合,与人相处非常「 真实」,很易相处。并且是一个好的「 管理者」,以及「 销售」,太会推销自己的产品。 柯达发明了数码相机,却放不下胶卷 李想说,车和家的 A 轮融资肯定还不够,还得继续融资。下一轮准备融 10 亿以上的金额,想投的人很多。 融了这么多钱,车和家的机会在哪里? 前面提到了丰田的 i-Road 概念车,这辆车迟迟没有走向量产,李想解释说,原因之一就是像丰田、本田这样的公司,如果推出类似 SEV 的低价产品,势必会影响主力产品的销量以及销售额,同时由于小型电动车维护成本低的原因,原有燃油车的维修保养收入也会相应被压缩,这是一个利益冲突的问题。就像尽管柯达发明了数码相机,但是他们的这块业务始终没有做起来,因为当时柯达最大的利润来源是胶卷。 企业盈利方向、内部资源分配,都可能是制约传统汽车厂商做 SEV 的因素,但这却是创业团队的优势。 至于生产制造方面,我上次见到李想的时候是去年 10 月份,当时他说了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 造车,一定要自建工厂」。如今,车和家的工厂选址已经确定,位于常州武进,明年投入使用,占地 750 亩,30 万的年产能,具备全铝车身生产能力。 捷豹路虎全铝生产线的建成,是车和家得以自建工厂的重要原因,因为这意味着他们的工厂周边有了逐渐成熟的供应商配套。 而在生产线内部,其实也是可以支撑起 SEV 和 SUV 一起生产的,比如,比如,电泳池可以放下 4 个 SEV 车身,也可以放下 1 个 SUV 车身。 讨论的重点绕不开代工和自建工厂的问题。李想说,国内的汽车产能确实是过剩的,但是过剩的往往是「 垃圾产能」,而「 优质产能」 是紧缺的。好的生产线是满负荷运转的,而改造一个生产线,甚至比新建还要贵。 「 总不能等政策都出来了,再去做支付宝」 车和家给自己的定位是「 城市智能交通服务商」,一切围绕这个展开。两款产品,一款 SEV,一款 SUV,分别主打不同的市场。SEV 适合半径 30 公里的出行,设计续航是 100 公里;SUV 是一款增程车,用一台 1.0T 三缸发动机增程,形式和宝马 i3 类似,适合半径 300 公里的出行。 很多人关心 SEV 车型涉及到的法规问题,李想给出了明确的回答。 车和家的 SEV 产品本质上是一辆「 微型电动车」,上市后可以上牌,是按照欧洲 L7E 标准设计的。雷诺 Twizy 的其中一个版本的设计,就是依据的这个标准。但是,目前国内关于微型电动车的法规正在制定之中,李想说,未来肯定会满足国内法规要求。并且他也坚信法规会比车提前到来。 「 总不能等政策都出来了,再去做支付宝」,他说。 从 1/1 的油泥模型来看,这辆 SEV 会比 smart 略长,但是窄了很多,前后 1+1 座设计,两块可插拔的电池位于后座后方,电池大约每块 10 公斤。 它的造型迭代了四个大版本,最初是三轮造型,有些类似 i-Road,但是后来回归四轮设计。车子的外形在现在的微型电动车里算得上是非常酷的,可以保证绝对的回头率,但是并不像 Twizy 那样怪异,从侧面看,和一辆正常的「 汽车」 没什么两样。作为一款面向大众的产品,这种设计思路是合理的。SEV 和 SUV 具有类似的家族式前脸。 目前,产品的外观设计已经基本定型。 李想对车和家的 SEV 产品很自信,他说:「 你可以用 5 万不到的价格,买到 … 继续阅读

车和家完成 A 轮融资,累计融资超过 25 亿

· May 03, 2016

今天上午,李想通过微信向媒体透露车和家的最新融资状况。 车和家的 A 轮融资金额为 7.8 亿元,由利欧股份领头,源码资本、常州武进产业基金、明势资本等机构跟投。华兴资本担任本次融资的独家财务顾问。 于是,在成立不到 10 个月的时候,车和家的融资已经超过了 25 亿元。 之所以是李想本人对接媒体,是因为车和家前期的招聘工作,全部集中在研发和制造环节。车和家的 PR 团队,要在 5 月底才能到位,于是李想自己承担了最近车和家的 PR 任务。 对于本次融资,车和家 CEO 李想是这么说的:「 感谢投资人对于车和家的认可。在电动化、自动驾驶、车联网的共同推进下,未来的交通生态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也给后来者开启了一扇窗口。 打造新一代的汽车企业是一个极具挑战和困难的事情,正是由于困难,我们才有机会,容易的事情往往轮不到我们。我们尊重和敬畏汽车工业,自己搞研发、自己生产制造、自己提供服务,努力为未来的汽车消费者打造耳目一新的产品和服务。 本轮融资将用于研发和生产基地建设。位于常州武进国家高新区的 30 万产能的全铝工厂,以及电池组的配套厂正在按计划建设中。」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车和家的「供应链造车」,德赛西威是第一家合作伙伴

· Apr 26, 2016

虽然这两天几乎所有重心都在北京车展,但车和家和德赛西威战略合作发布的消息还是成功吸引了我的注意。毕竟「 李想」、「 车和家」 这样的关键词,几乎所有和汽车、科技相关的人都在持续关注。 关于这次合作,简单说就是德赛西威会成为车和家的战略合作伙伴,并且在未来提供包括车内大屏、空调在内的汽车电子类配件。虽然不是第一家合作伙伴,但是德赛西威是车和家第一家正式对外宣布战略合作的供应商。 但万万没想到,双方的战略合作并不是今天的重点,更大的亮点是车和家创始人 CEO 李想以及总裁沈亚楠说了些什么。 掌握核心技术与依靠供应链 前一阵,李想开了个「 朋友圈发布会」,大概说了说车和家造车的事。在这次合作发布会上,他们透露了更多具体信息,也回应了外界的各种猜想。 关于车和家的造车模式,用一句话简单概括就是:掌握核心技术,剩下的部分与供应商合作。因此,核心技术指什么,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说明车和家的造车逻辑。 李想把车和家的核心技术总结成三个部分,还说明了原因和目前进度: 全铝车身: 对于电动车来说,轻量化对续航等关键因素有很大影响。因此,在前期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去建设完全属于自己的全铝车身工厂,长期来看绝对值得。 目前,车和家在常州的全铝车身工厂已经完成了选址签约,会在近期开工。工厂预计产能 30 万、初期目标 15 万。整个厂房包括传统造车流程的冲压、焊接、涂装、总装四大部分。 电池和 BMS 相关技术: 车和家已经在常州建立了电池工厂,负责电池包 Package、BMS(电池管理系统)等技术的研发。 在那辆小而美的 SEV 上(也就是车和家的第一款车),电池包是可拆卸的,并且单个重量比市面上很多电动自行车的电池要轻(单个大约在 10 公斤)。这样方便用户直接把电池包提回家里充电。为了保障续航,电池包的数量是 2 个。当然,可拆卸电池模式对电池稳定性等性能会有更高要求。 至于之前猜测的换电模式,李想坚决予以了否认并表示在未来也不会考虑,原因是出于大量建设换电站的成本考虑。 车联网系统: 车和家要做的是「城市智能交通服务商」,所以车联网系统就成了连接用户和车及后续商业模式的关键。目前,车和家已经完成了基于 Linux 和 Android 的车机系统。选择 Linux 作为底层系统是出于安全稳定因素,而 Android 系统的操作层更方便去跑一些应用软件。 车和家总裁 沈亚楠 车和家目前的团队里有 95% 的人来自传统汽车行业,这些人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负责核心技术的研发。 把这三项技术作为核心技术,剩下的交由供应商合作完成。但是除了这三项技术之外,车辆剩下部分如何整合供应商,保证品控、质量等方面的一致性? 这些问题都是车和家实现所谓「 城市智能交通服务商」 之前,需要考虑的更实际问题。 为什么是德赛西威? 在车和家的造车逻辑中,供应商的角色不低于核心团队。毕竟除了车身、电池、车联网的核心技术外,车和家的 SEV、SUV 甚至以后的车型,很大一部分需要这些供应商来合作完成。 回到这次战略合作,其实双方的诉求都很容易理解。 对于德赛西威来说,在电子配件领域已经在国内有很大优势。但是在以后,这些功能都会逐渐被整合进入前装,产品智能化也是不可逆的趋势。这也就导致了德赛西威开始把重心向着智能化、前装合作等方向转移。 虽然目前德赛西威已经为一些车厂进行相关车载产品的供应,但这只占了很少的份额。因此,如何去扩展市场是德赛西威在最近很长一段时间里最重要的工作内容。 从 2016 到 2020 年,德赛西威会在原有产品基础上向智能化发展,推出智能驾驶、驾驶信息、信息娱乐、舒适环保这四个领域的产品。 而跟车和家合作,德赛西威除了能实现业务层面的推进,同时还能借此展示自己的相关产品以及技术。在发布会上,德赛西威董事长陈春霖说,要成为「 中国的博世」。这一句话,就足够作为上述分析的理论支撑。 从车和家的角度来看,由于本身的造车逻辑,供应商的选择必然需要非常谨慎。同时,由于产品本身存在的差异化,因此车和家在很多部件上不太可能去采购现有的产品。所以跟德赛西威合作,既能保证产品的质量,还能实现深度定制化。 如果选择与「 巨头供应商」 合作,由于他们的产品体系相对健全,公司体量较大,车和家显然在合作中不会占太多主动,这样一来不可控因素就更多,也不是李想团队乐于见到的场景。 在以后的一段时间,车和家还会公布越来越多的供应商及合作伙伴信息。随着这些供应商名单的逐渐曝光,车和家的造车这件事也会逐渐变得更清晰。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李想「解读」车和家:不是「互联网造车」,是智能交通服务商

· Apr 17, 2016

这两天,汽车之家突然又成了我们的「 重点关心对象」,先是有消息说平安集团将从澳洲电讯手中收购汽车之家股权,没过多久,汽车之家将要私有化的消息又让很多人更琢磨不透这事了。 刚看到这两条新闻时,我首先想到的是,作为汽车之家创始人的李想,会怎么看这件事呢?想必有很多人都抱着同样的想法去问他,于是当晚李想就在微信朋友圈里发了条声明:   关于汽车之家,他只用了一句话做了回应:已离开汽车之家管理层十个月。 不过接下来,却全是在「 安利」 自己的新项目——车和家。而且,这次透露出的信息点还确实不少,从品牌到产品再到生产制造以及团队愿景,均有所涉及。在几个月之前那次关于代工以及自建工厂的讨论之后,低调的车和家又重新开始通过李想来发声了。 从这条大广告,再结合李想之前的微信朋友圈内容,关于「 车和家」,我们可以知道这么几件事: 1. 车和家把自己定位为「 城市智能交通服务商」,「 为未来消费者提供便捷的能源网络、创新的产品形态和颠覆的服务生态」。结合他提到的「 不依赖充电桩」、「 像汽油一样方便」,个人猜测,车和家很有可能会采用类似台湾 gogoro 那样的换电网络模式,并且让自己脱离「 电动车生产销售」 的层面,而是把业务范围扩展到「 能源解决方案」 层面。有点特斯拉的感觉。 在几天之前,李想在朋友圈说过类似的话:不依赖于任何充电桩,人人可用,快速便捷的能源网络。让消费者像加油一样方便的使用电动车,是车和家排在第一位的企业战略。 2. 产品形态:两款产品,分别是小而美的 SEV 和大而强的 SUV。做小而美的电动车是车和家成立之初就透露出来的消息,大而强的 SUV 之前却少有提及。大,会是七座车型吗?强,会有比特斯拉 Model X 还快的加速吗? 说起小而美,上面这位才是典型 3. 生产模式:自己研发,自建工厂,按照李想的说法,车和家的工厂位于江苏常州市武进区,占地 750 亩,约 50 万平米,可以生产全铝车身,并且有配套的 BMS 和电池工厂。自建整车工厂和电池工厂,这也是特斯拉的作风。另外,SEV 和 SUV 是否都是采用全铝车身,这个现在还不好确定。 有意思的是,车和家的投资方包括了明势资本,他们也投资了小牛电动,而小牛也选择自建工厂,位置同样是在常州武进。未来估计免不了各种资源共享。 4. 定位:从李想的表述来看,他们很明显不愿意把自己称作「 互联网造车」。这其实也是有道理的,毕竟现在提及「 互联网造车」,往往容易让人联想到「 资本游戏」、「 浮躁」、「 幼稚可笑」 这样的词汇,而我们也更愿意用「 新造车运动」,而不是「 互联网造车」 来描述现在这股造车潮,因为他们仍然绕不过生产制造的问题,仍然要做出安全可靠的产品。所谓的「 互联网」 或者「 移动互联网」,只是这些新造车团队诞生的一个大背景。李想说,车和家是「 标准的新生代汽车品牌」。 5.「 自己提供销售与服务」,「 努力去改善传统 4S 店的销售与服务模式」,从字面上看,这应该也是类似特斯拉的直营模式。再结合第一点所说的「 智能交通服务商」 的定位,车和家应该会在商业模式层面有非常多不同于现在的东西呈现出来。 能一下子透露出这么多信息,想必车和家已经经过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节点。结合各方面消息来看,他们应该已经 彻底 完成了 A 轮融资。 当然,关于车和家的更多信息,GeekCar 还会一直关注的。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GeekCar Daily」11.3:李想透露「车和家」的更多细节

· Nov 03, 2015

李想透露「 车和家」 的更多细节 昨天,李想发了一条长微博,里面写了很多自己关于造车的看法以及车和家的细节。他表示,因为车和家的生产线相对简单,所以车和家将采取「 自己从零开始建厂」 的模式。在资金方面,车和家大概需要 2 亿美金,目前已经准备好了 1 亿美金。在时间上,从零开始,一直到把第一款量产车销售一年,总计需要四年。 需要注意的是,他说的都是「 正向研发一辆纯正的电动车」 需要的成本和时间。 标致雪铁龙带来 Car Easy Apps 在昨天的 Techcrunch 创新峰会上,标致雪铁龙带来了 Car Easy Apps。它提供了一个安全的软件平台,让开发者能够利用汽车数据,提升和改进驾驶体验的新功能与服务。这个平台有两项原则,一是数据安全,二是对于车辆操控本身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关于 Car Easy Apps 的更多信息,还是看我们今天推送的文章吧。 高德全力发展汽车业务 高德集团宣布下一阶段将重点投入、发展旗下汽车板块业务。首次亮相的高德汽车事业部总裁韦东表示,高德汽车会专注于应用服务领域,延续出行和位置信息服务的方向来开拓增量市场。在他看来,传统汽车导航沦陷,车主转而使用手机导航,核心原因是传统车载导航联网能力的缺失。 同时,韦东也表示他们真的不造车…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李想:打造一个电动车企业大概需要多少钱?

· Nov 02, 2015 333

(本文作者李想,首发其个人微博)组建电动车团队的理念 今年,我(汽车之家)和老对手李斌(易车)共同参与创办了两家电动车企业:蔚来汽车、车和家。李斌主导蔚来汽车,打造提供高品质产品和服务的电动车品牌,以目前已有的产品来看,与 TESLA 较为接近。我来主导车和家,打造小而美的电动交通工具,市面上尚无可参考的企业,丰田、本田、日产、标致、雷诺、大众、奥迪等都曾有过类似雏形的概念车。 我们两个虽然是互联网(两家纽交所互联网上市公司)出身,但是和大多数互联网汽车的创业团队不同,我们最先完善的不是 HMI(Human Machine Interface,即人机交互系统,包含硬件、系统、应用、内容等)团队,以及造型设计团队。无论是蔚来汽车,还是车和家,我们最先成规模的团队是供应链和制造的团队,以及技术、工程和研发的团队。 供应链和制造团队的核心负责人都有从零开始主导建造年产值千亿规模工厂的经验,以及牢固的供应链人脉。技术、工程和研发团队,平均的工作经验都在十年以上,参与过多款量产车。虽然造车的难度极高,但是汽车行业的从业人员素质和专业程度也非常好。找到对的人,很关键。 汽车比互联网更加重要 互联网行业外的人如今都喜欢说互联网+,可汽车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工业产品之一,单说 HMI 软硬件系统的复杂程度就不亚于任何手机,而 HMI 最多也就是一辆车的十分之一。所以,在我们看来根本没有什么互联网+汽车,只有清晰的认识到本质是汽车+互联网,才有可能脚踏实地的走下去。汽车是基础,互联网是锦上添花和帮助提升效率的,先有高品质的车,其余的才有意义。 至于互联网企业喜欢阐述的所谓羊毛出在猪身上,想要卖车不赚钱,通过服务和增值来赚钱,就更不现实了。电动车由于传动结构更加简单,少了大量油液的更换和保养,在售后、保养上的产值会大幅降低。加上电动车的保修期非常长,售后甚至完全无利可图。 至于那些还想在车内屏幕上推送广告的企业,我只想说:去你妈的!想钱想疯了? 在自动驾驶没有大规模普及前,开车首要的重点仍然是安全。车内娱乐最好的还是发挥伴随作用的音频内容。指望在车里可以增加视频或者更多的娱乐方式,指望驾驶员也像手机用户一样拥有碎片时间,基本上是拿生命开玩笑。开车的时候没有碎片时间,只有生死之间。 至于互联网的重要性,在我看来互联网其实已经如同吃饭睡觉一样的存在了。你会每天见到别人就说我今天怎么睡觉,吃了几顿什么饭吗?相反,那些张嘴闭嘴互联网的,则属于声音传到了互联网,身、心、头、脑本质上还在门外。 克强总理表述的互联网+更多是唤醒各行各业重视互联网对于生产效率的提升,中国经济的未来增长不可能再依赖规模和人工便宜了,这两点优势已经被我们用的彻底透支了。接下来的十年,效率提升对于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 电动车到底能不能代工生产? 电动车到底能不能像手机一样的方式在国内代工生产?五年之内真的做不到。我说的前提是你想要每年销售 10 万辆以上的规模。如果一年只准备生产几千辆,甚至几百辆,你甚至没有必要准备四大工艺的生产线,因为工厂帮你代工改造生产线所付出的成本,有可能高过你的年营业额。 我们也曾想过,为什么非得需要成本很高的四大工艺生产线(冲压、焊接、涂装、总装),是不是可以把冲压省掉,用成本更低的管材型材实现呢?实际发现根本就不可能,管材型材节省的那点成本,很容易就被使用后带来的低下的生产效率和一致性加倍的吃掉。 新加入的电动车企业不能想着去骗骗政府补贴,拿市面上已有的车型做个逆向,拆掉发动机和油箱,换上电池和电机,趁着政府补贴还没有结束前,尽快把车卖出来,赚点块钱。如果不是上述的思路,就一定会考虑用新的轻量化材料。如果你选择正向研发,以电池和电机为基础从零开始打造一款结构最优的电动车,八成会考虑使用铝合金的架构。和燃油车不同,燃油车的车体重量增加,会变成车主油耗的成本,相反,由于钢比铝便宜,车企是节省成本的。电动车的车体重量增加,会直导致电池容量跟着增加,直接变成了车企自己背负的成本,而且是成本最高的部分。轻量化以后,铝合金多花的钱,完全可以从节省的电池成本中补回来。 问题来了,除了奇瑞捷豹路虎,中国哪还有真正的全铝生产线? 综上所述,想要把极为复杂的电动车生产出来,并保证安全和品质,目前只有两条路: 1、自己从零开始建厂。从政府那里拿到土地,盖好厂房,布置好生产线,招聘和培训工人,解决好周边配套的供应链,调配生产线,开始生产。 和大部分的汽车厂商一样,车和家会采用这样的方式,因为车和家的生产线相对简单。 2、改造已有的工厂。上述的流程里,减去拿土地盖厂房以及招聘工人的环节,剩下所有的流程和投入都不会少,因为工厂的改造费用才是大头。 蔚来汽车采用的是这个方式,改造已有的工厂,主要是节省时间,投入一点也不少。 为什么同样是富士康代工,iPhone 可以每年很顺利的生产上亿部,小米也可以生产几千万部,而锤子的 T1 却生产的很困难。因为苹果对于生产线的改造成本、设备的投入成本、生产工程师的数量,和重建一个工厂的投入已经没什么区别了。 其实无论是从零开始建厂,还是大规模改造代工厂,成本上的差别并不大。假设 10 万辆的年产能,造小而美车的工厂投入大概 1 亿美金起,造高品质乘用车的工厂投入 2-3 亿美金起。如果打算把产能扩大到 30 万-50 万辆,就需要更多的钱钱钱…… TESLA 在这两个模式中间,经济危机的时候,TESLA 花了几千万美金买了丰田在加州现成的厂房,不过后期各种设备和满足生产制造的投入,已经几十倍于当年买厂房的钱了。 电动车企业到底需要多少钱? 有几个重要的前提,如果你打算正向研发一辆纯正的电动车(不是逆向,也不是拿燃油车改造),如果你的目标是年销量在 10 万辆以上,如果你想要打造一个始终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售前和售后的服务体系。在满足三年的研发、测试、试制、生产,建造或者改造高质量的生产线,在销售的时候有一个成体系的售后服务网络以及几个不错的体验店。 以上前提再加上作为一个新品牌,你基本上没有可能在供应链那里拿到什么太好的账期(索性不如不要账期,选择让供应链降低价格),这样你就需要再准备一个季度的现金流。 综上所述,从零开始,一直到把第一款量产车销售一年,总计四年(效率已经极高了,因为汽车关乎生命安全,不是儿戏)的时间里,车和家打造的小而美的车,大概需要 2 亿美金的投入。蔚来汽车大概需要 10 亿美金的投入。车和家已经准备好了 1 亿美金,蔚来汽车已经准备好了 5 亿美金。 想要做电动车,融资能力确实是一个必要条件,这是勇气所不能替代的。 如果你没有勇气,也不要做电动车,因为它的难度和复杂度远远超过互联网和智能手机。 2015 年看智能电动车,也许就和 2005 年的时候看智能手机一样。2005 年的时候,我们用着可以待机 1 周的诺基亚,笑看多普达只有 1 天的待机时间,还有糟糕的触屏体验。 没人能知道接下来的十年会发生什么。时间,或许是创业者最好的朋友。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