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跑车的背后:长城华冠是怎么「造车」的?
都说要造车,可是在现阶段,拿出实物的却并不多。在为数不多的几家里,长城华冠的那辆电动跑车前途 K50,属于经常被拿出来说事的案例之一。 去年,GeekCar 在华冠位于顺义的公司见到了 K50 的原型车,并且简短试驾,接着,在我们的造车活动上,这辆车出现在现场,并且刷爆了朋友圈。而在今年的上海车展上,长城华冠带着三辆 K50 参展,对面就是特斯拉的展台。 当「 造车」 在最近又变成一个热门话题的时候,我们特别好奇的是,在这件事上,长城华冠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K50:从设计研发,到量产上市 产品是最好的切入点,所以我们最关心的问题是,他们的车到底造得怎么样了? 陆群说,现在 K50 项目处于工程设计开发阶段,他们已经造出了十几辆试制样车,正在进行第一轮的工程设计发放。明年年底量产的计划没有变动。 就车子本身来说,现在的版本和之前相比,从单电机变成了双电机,电池容量、能量回收系统上也都有调整。原型车上存在的问题,长城华冠正在一个一个的解决。 K50 的研发,已经投入了至少五六千万。 如果说一辆车的诞生包括设计研发、生产制造两方面,那么 K50 这辆车,目前还处于前一个阶段,但是,长城华冠显然已经在准备第二阶段的事儿,这个进度比很多造车团队要快得多。 最让我意外的信息是,他们正准备在苏州建自己的工厂,连地块儿都选好了。也就是说,未来 K50 这款车并不会采用代工模式。在陆群看来,只有自己来做生产制造,才能保证量产出的车子靠谱。至于生产资质,陆群觉得,「 按照最本分的流程去申请就行了,哪方面不达到标准,就加强哪方面。」 他顺便还给大伙儿纠正了一个认识误区:生产资质不是审批制,而是核准制,不是高考那样的你死我活,而是更像英语四六级。 长城华冠的「 造」 车观 「 我们觉得生产制造这事不简单,但是我们还能做。」 陆群这么描述前途跑车接下来的工作。 在他看来,自己的公司之所以有这个能力,有三点原因: 1. 虽然过去的 12 年长城华冠的重点放在产品开发和技术服务上,但是,团队的很多人之前都来自于车厂,他们做过产品认证、供应商保证等工作,在产品投产方面有专业能力。 2. 在华冠之前的业务案例里,有很多都是深度接入生产流程的,包括和上百家供应商的各方面配合。 3. 真正进入生产制造阶段时,他们还会吸收相应的人加入进来。但是,这个前提是自己一定要懂生产制造,要在这方面有成体系的思维。 抛开长城华冠不说,其实在「 互联网造车」 这个风口里,很多团队都会选择代工模式,而是否会由此出现汽车圈的富士康,就是很多人都感兴趣的话题。对于陆群来说,他并不排斥这种模式,而且在国外,也有零部件供应商麦格纳代工宝马多款车型的案例,但是,我很认同他说的一句话:「 只有自己把生产干一遍,玩透了,才可以掌控别人的生产。」 在这一点上,正在做微型电动车的王超也是一个例子。 和王超一样,陆群也有车厂的工作经历,他们对于大工业的敬畏,是涂抹不掉的,而这方面的优势,其实也能让他们对「 造车」 两个字有更深的认识。 接下来的对话,虽然听起来有吹牛逼的嫌疑,但是也不无道理。陆群说,做前途跑车的过程里,他越来越认识到,一个国家的产业基础是有局限的,而他们的车在某些方面,已经触碰到了这个上限。比如,从零部件的角度来说,满足性能需求的电机有供应商能提供,但是控制器可能找遍中国都没有。他并不觉得 P90D 3 秒的 0-100 加速数据有多大实际意义,但是能在零部件层面满足这个性能需求,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顺势而为? 顺势而为,和陆群聊完,我第一个想到的居然是这四个字。一方面,他们确实从几年之前就开始意识到电动是未来的趋势,并且按照时间表稳步推进自己的项目,另一方面,传统车厂出身的陆群,其实思维并不僵化。比如,为了解决资金问题,长城华冠正在筹备在新三板挂牌上市,按照他的说法,这是「 让资本更好的和技术对接」。 不同于互联网团队造车,也不同于车厂造车,长城华冠看似传统,但是就目前来看,他们做的事儿至少是靠谱的。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