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汽电动化又进一步:全球 Tier1 麦格纳要帮他们「造车」

· Apr 12, 2018 333

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和麦格纳斯太尔宣布,双方将合作为中国市场开发全新一代智能电动汽车。在本次项目中,北汽集团的主要法人实体是北汽新能源。 麦格纳斯太尔,是继博世和采埃孚之后的全球第三大零部件一级供应商——麦格纳国际旗下的整车解决方案事业部。麦格纳斯太尔方面称,北汽选择麦格纳,是看中了他们的整车制造和工程经验、电子电气架构开发流程、轻量化技术,他们能带给客户既有技术创新,也有成本优势的解决方案。 「 这次和北汽合作,也让我们在中国的电动化汽车市场迈出新的一步。」 麦格纳欧洲区总裁兼麦格纳斯太尔全球总裁艾琯德表示。 虽然说是双方合作开发,但是具体的合作方式麦格纳和北汽并没有透露。从麦格纳的业务来看,他们可能和北汽的合作方式有三种:整车代工、一条龙整车开发、研发层面咨询和合作。 1)整车代工。 除了向整车厂供应零部件,Tier 1 的麦格纳还有另外一项业务,那就是整车代工。在这方面他们最有名的就是麦格纳斯太尔位于奥地利格拉茨的工厂,其代工生产的整车包括奔驰 G、MINI Countryman、全新一代的宝马 5 系,以及即将上市的捷豹 E-Pace、纯电动车 I-Pace。今年 3 月下旬,美媒还曝出他们将负责生产宝马和丰田合作开发的新跑车。 麦格纳方面解释称,「 汽车制造商都会在其工厂满负荷运转时,使用我们在格拉茨的工厂制造小众汽车。该厂 2018 年的产能将在 20 万辆左右。」 不过,由于麦格纳在中国目前并没有整车生产的工厂,所以这种和北汽的合作方式可以排除。 2)一条龙整车开发。 作为一个整车解决方案提供商,除了整车代工,麦格纳还能帮整车厂做整车开发,也就是根据车厂的需求把概念变成真车。麦格纳斯太尔可以为车企提供一条龙服务,其中包括设计和汽车概念、整车工程和集成、模块和系统开发、安全工程测试、测试平台和样车试制、小批量生产等。 这种模式的合作看起来更适合国内没有造车经验的新造车团队,而不太可能是已经有不少研发、生产制造经验的北汽新能源所采取的模式。 在去年 12 月,麦格纳亚洲区执行副总裁弗兰克·欧博恩曾经接受 GeekCar 的采访,他透露,过去的一年半时间里,麦格纳收到了 26 家「新造车者」的咨询或合作开发请求,其中大部分是中国公司。 在选择合作的车厂、合作内容上,欧博恩称他们会在某种程度上考虑对方的实力和对「造车」的了解度。例如在新能源领域,涉及到白车身开发这类大量的投资和模具开发费用的业务,虽然机会很大,但同时风险也很大。因为新造车企业的销量不可控,而只有保证销量供应商才能做到成本摊销。 3)研发咨询和合作开发。 综上,麦格纳是和北汽进行联合研发。 可想而知,麦格纳选择北汽集团合作,一定程度上也是考虑到了北汽新能源成立 8 年来,北汽在纯电动汽车渠道、销量、服务和商业模式等方面已形成的优势。 北汽方面提供的数据称,2017 年全年,北汽新能源销量达到 103,199 辆,同比增长 100.16%。北汽新能源副总经理、营销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李一秀还曾表示,到 2020 年,北汽新能源的目标是在销量上做到中国纯电动车市场第一,并通过产品创新实现向高端品牌转型。 而麦格纳呢?麦格纳从 1996 年进入中国市场,相比于其他主流跨国 Tier1 来说进入时间相对较晚。2016 年公司收购了德国传动技术产品和服务提供商格特拉克,在华销售额达到 31 亿美元,同比增长 39%,约占其全球销售额 364 亿美元的 8.5%。 目前,麦格纳在华有 41 家工厂,并且还正在兴建 4 个新工厂。2019 年,麦格纳计划在华销售额达到 60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400 亿元),并且他们预计到时在华员工数量将从今年的 1.8 万名增至 2 万名。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麦格纳与 Lyft 宣布合作开发自动驾驶量产应用,未来谁说了算?

· Mar 16, 2018 333

最近,麦格纳与 Lyft 宣布将共同投资开发自动驾驶系统,这个系统将应用在 Lyft 的运营网络中,并面向整个汽车行业开放。有趣的是,麦格纳还表示将向 Lyft 公司注资 2 亿美金,但并未说明用途。 重点放在前面: 麦格纳是全球最大的汽车零部件公司之一,Lyft 是北美发展迅速的共享出行公司,这次双方合作与以往的跨界合作有些不同。 首先,麦格纳的定位很明确——一级供应商,而 Lyft 从表面上看是二级供应商,只能为自动驾驶系统的开发提供数据和云计算,但它同时又是一家共享出行公司,最后有可能会成为整个产品最大的金主,这是以往合作中没有出现的。 其次,麦格纳表示「 此次跨界合作为业内首例」,可能不太准确。不过,以往的跨界合作都是经验交流,或者说没明确表示是否会有实际落地的项目,供应商与科技公司共同开发产品并推广到市场,这可能是第一例。 下面,让我们看一下这次合作的具体细节: Lyft 将以其位于旧金山帕罗奥托的工程中心为基地,主导开发自动驾驶系统。 麦格纳主导制造,同时加入 Lyft 的研发团队,在整车领域,安全和驾驶辅助领域,以及生产领域发挥专长。 麦格纳和 Lyft 将共同拥有知识产权成果,并运用 Lyft 的数据进行系统升级。 Lyft 将会把麦格纳多年以来丰富的汽车行业经验运用到公司共享车辆的自动驾驶系统中去。 这项自动驾驶技术预计在几年之内可投入市场,并由麦格纳向整个行业推广。 从这次合作的细节中可以看出,麦格纳的优势在于硬件制作,Lyft 的优势在于公司积累的自动驾驶系统大数据。 从 Lyft 的角度来说,这次合作是自动驾驶战略的一部分。 目前为止,Lyft 都没有自己制作传感器等硬件的打算,而是专注于自动驾驶软件和技术的开发,通过数据和云计算来帮助车辆完成自动驾驶。 比如,Lyft 开放平台计划:允许汽车制造商等企业加入到这个平台,将自己的自动驾驶汽车投放到 Lyft 的打车网络上,Lyft 来提供技术和服务。目前,福特 Argo、捷豹路虎等公司都加入了这个平台。 关于这次合作,Lyft 公司 CEO Logan Green 表示:「 我们将与麦格纳携手,加速自动驾驶的应用,同世界各大汽车品牌一同分享我们的科技成果。」 从麦格纳的角度来说,作为一家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想要开发自动驾驶系统,自己研究软件和技术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情,可能会有很大的风险。最好的选择就是与一家科技公司合作,共同开发自动驾驶系统。 麦格纳在自动驾驶方面一直比较用心,已经开始研究自动驾驶汽车的硬件,包括雷达、激光雷达等。通过麦格纳的汽车制造经验和 Lyft 的乘坐网络结合,可以更好地学习到自动驾驶汽车行驶过程中会出现的各种情况,进一步推进自动驾驶汽车的发展。 麦格纳的 CTO Swamy Kotagiri 表示:「 随着未来出行生态逐渐清晰,Lyft 在共享出行领域的领先地位与麦格纳在汽车领域的技术专长,将构成一个完美的战略组合,给整个行业带来积极的影响。」 根据合作关系,Lyft 将率先开发自动驾驶汽车技术,再由麦格纳监督系统的制造。两家公司将共同分担开发成本和产品的知识产权。 虽然产品还没有落地,但有一个问题不得不思考,如果产品真的落地,未来占主导权的会是哪一方?麦格纳注资的两亿美金是想买 Lyft 的技术,还是想占产品主导权? 短期来看,在生产关系上麦格纳更有可能占主导权。不过,从长期来看,作为共享出行公司,未来可能会成为自动驾驶系统真正的金主。但更有可能双方都不占,总归一句话,谁买单谁占主导权。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麦格纳推出了一款「4D 高清雷达」ICON RADAR,它厉害在哪儿?

· Jan 16, 2018 333

作为实现完全自动驾驶的重要传感器之一,更小型化的固态激光雷达的研发和量产受到太多的关注,这也在刚刚结束的 CES 消费电子展上有所体现。但是在激光雷达大热之余,普通车用雷达其实也在不断进化。比如,一级供应商麦格纳在北美车展上发布的「ICON RADAR」,号称是一款「4D 高清雷达」。 从外形上来看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雷达的尺寸比较小,可以灵活的整合到汽车制造商的自动驾驶系统中。 按照麦格纳官方给出的信息,ICON RADAR 的亮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探测范围广:ICON RADAR 可以从距离、高度、深度、速度四个维度来扫描环境,这也是「4D」概念的来源。普通雷达的扫描范围一般是 200 米,而这个雷达的扫描范围可以达到 300 米以上。 另外,这个雷达能检测跟踪的物体数量比现有雷达多了 100 多倍,还能给物体进行单独分类。它能精确检测到车辆周围的静态物体和丰富地形,比如护栏,道路,减速带等。而且还能跟踪移动物体,比如车辆,骑自行车的人,行人和宠物等。在检测跟踪到的同时,可以跟车辆进行信息交互。 检测更精确:ICON RADAR 的成像能力很强,数据是由 192 个虚拟接收器,分别提供水平和垂直分辨率,然后融汇并入到一个小巧的系统里得到的,具有超精细的检测能力。而且,扫描环境的速度比眨眼还要快 50 倍,车辆在复杂环境下,能更及时的做出决定。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雷达能探测并区分开比较小的物体(比如儿童和骑自行车的人)和大型容易识别的物体(比如停放的汽车和移动中的卡车),这种数据的处理能力提高了高级驾驶辅助系统的安全性,可以优化紧急制动等功能,有利于进一步实现自动驾驶。 抗干扰能力强: 当车身上的传感器越来越多,搭载多传感器的车辆也越来越多的时候,「信号干扰」可能会成为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为此,麦格纳提高了 ICON RADAR 对传统雷达的抗干扰能力。 麦格纳去年推出了支持 L4 级别自动驾驶的 MAX4 平台,ICON RADAR 不仅可以被集成在这个自动驾驶平台上,还可以比较容易的集成到其他厂商的自动驾驶系统里。 但是它目前并没有实现量产。按照麦格纳的说法,他们正在和工程、产品开发领域的技术初创公司恩德(Uhnder)合作,希望在 2019 年把它推向市场。(恩德的产品主要针对物联网的感知和通讯,在自动驾驶汽车、无人机、无人驾驶船只、监控、重型机械以及机器行业都有应用。)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供应商麦格纳的新能源路径:不只是帮你把 PPT 变成实车

· Dec 08, 2017 333

不管在情感上是否接受,事实是,整个汽车行业都在朝着电动化的方向迈进。最近一两年,围绕着新能源,传统整车厂、新兴造车者们争先恐后的制造着大新闻:几十亿上百亿美元的投入、几百上千公里的续航,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数字在我们眼前晃来晃去,推动着汽车电气化的进程。 在众多推动力里,「供应商」这个角色却非常容易被忽视,但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才是「真·幕后推手」,尤其是在技术层面。「我现在把电动车市场比喻成森林,有一些巨头就像森林里的熊。这些大熊在树林里还没出来,只是因为还没有到时候。虽然森林边缘有很多小动物在活动,看起来很热闹,但是这些大动物不出来,大家就不知道市场竞争有多么凶残。」当我把「你如何看待新造车团队的未来?」这个问题抛给麦格纳亚洲区执行副总裁弗兰克·欧博恩先生时,他把新能源市场比喻为大森林,做出了上面的回答。(麦格纳亚洲区执行副总裁弗兰克·欧博恩先生,摄影:阮锦程)麦格纳就是我所说的推动技术变革的供应商之一,这家公司总部位于加拿大,虽然在很多普通消费者眼里可能很陌生,但它却是继博世和采埃孚之后的全球第三大零部件一级供应商(Tier 1)。规模有多大呢?按照他们给出的一个数据,在 2017-2019 年全球所有新上市车型里,麦格纳将配套支持 67%的产品。(新上市车型=全新车型+国产化车型+改款车型)和新造车有关的故事 除了向整车厂供应零部件,麦格纳其实还有另外一项业务——整车代工。其中最著名的是麦格纳斯太尔位于奥地利格拉茨的工厂,而他们的「代工作品」,包括了我们熟知的奔驰 G、MINI Countryman、全新一代的宝马 5 系、也包括还没上市的捷豹 E-Pace、纯电动车 I-Pace 等等。(捷豹 I-Pace)如果不想让麦格纳代工,也没关系,他们还能帮整车厂做整车开发,也就是说,你做好带有产品功能、定位等内容的 PPT,然后麦格纳会负责把 PPT 变成真车,至少是能在发布会上拿来用的样车。在整车开发方面,观致 3 其实就有麦格纳的深度参与。 换句话说,这是一家「know how」的公司,所以把关于新兴车企的问题抛给负责亚洲区的弗兰克,一点儿也不违和,而且事实上我是希望获得「意外收获」的,毕竟,他们应该掌握了不少秘密,比如当初苹果造车传闻沸沸扬扬的时候,和苹果曝出绯闻的就是麦格纳。 除了上面的回答以外,弗兰克也确实说了一些「秘密」。他告诉我,在过去的一年半时间里,麦格纳收到了 26 家「新造车者」的咨询或合作开发请求,其中大部分是中国公司。而最近找到他们的一家公司来自英国,「以后他们的车里可能会有吸尘功能」。很明显这是他在开玩笑,但是这家英国公司到底是谁,大家也应该心里有数了。他还提到,这些公司所设计的产能总和,要远大于目前市场上的需求量。 弗兰克说自己现在有四分之一的时间都花在对这些造车新势力的评估和接触上面,至于是否合作以及合作内容,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取决于对方的实力以及对于「造车」这件事的了解程度。 在新能源车领域,弗兰克列举了麦格纳对于不同内容合作的态度,比如,针对不需要有模具和工程费用摊销的标准化零部件的供应,麦格纳的态度完全开放。但是如果涉及到大量的投资和模具开发费用,例如白车身开发,这样的业务机会很大,但是风险也很大。作为管理者,麦格纳高管们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帮助下面的每个事业部看清新能源领域的机会和风险所在。 麦格纳斯太尔上海分公司总经理杨雪之在 2016 年 4 月的 GeekCar「新造车运动」线下活动上也阐述过他们的业务模式。 他的说法是,麦格纳斯太尔可以为车企提供一条龙的「交钥匙」服务,包括设计和汽车概念、整车工程和集成、模块和系统开发、安全工程测试、测试平台和样车试制、小批量生产等。而他们所面对的问题,是如何管理好客户的需求。因为造车和做 App 不一样,不能随意改动需求,所以他们的做法就是在合作前期,对新进入造车行业的公司做可行性分析,帮助客户梳理需求。之后再做技术规范,把市场语言转换成工程语言,针对不同客户制定不同的方案。 电动化是如何影响一级供应商的? 和博世、大陆、德尔福这样的一级供应商一样,麦格纳的业务也不可避免的受到电动化、智能化趋势的影响。除了和新兴车企相关的「新造车故事」,事实上在麦格纳的每个业务模块里,都能看到这些趋势影响下的产品。 麦格纳把自己的业务分为八个大的模块,分别是金属成型、外饰、闭锁、座椅、动力总成、基于摄像头的驾驶辅助系统、车镜以及上面提及的整车代工制造。受到电动化趋势影响最大的当然是动力总成部门,而其他这几个看起来和电动车关系不大的业务,其实也有一些变化和创新与之对应。(麦格纳生产的车规级摄像头)比如,他们的外饰研发工作人员说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细节:当初他们做轻量化工作的时候,重点会放在车身前部,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车型开始同步研发 PHEV(插电混动)版本,于是他们对于车身的减重重点就转为了后半部分,因为电池、电动机的加入会增加整车后半部分的重量。 其实麦格纳很早就已经开始了电驱动系统的研发。他们曾经帮助福特开发纯电动版福克斯,曾经帮助沃尔沃开发了柴油插电混动版的 V60,也曾经拿来一辆特斯拉 Model S 进行改造,验证自己的电驱动系统。 面对电动化的趋势,我相信任何一家有动力总成业务的供应商都会针对技术路线、未来市场规模等问题做深入的内部讨论和调研分析,以此来确定自己的发力方向和投入力度,这需要供应商站在宏观层面看待未来电动车的发展,当然也需要足够强大的技术、资金积累。因为对于供应商来说,不管是纯电动、插电混动还是 48V 微混,每种技术路线的对应产品其实都需要他们投入精力研发,不能偏废,这就意味着你必须有钱又有人。(麦格纳对于未来电动车市场前景的预测)(麦格纳的电气化产品发展策略)各家一级供应商其实都已经有了不少和电驱动相关的产品面世,从这一点也能看出来,他们将新技术落地的动作还是挺快的。 我拿到了一个麦格纳创新产品的技术手册,其中和电动化相关的产品占据了很大的篇幅。我们挑几个重点的介绍一下: eRAD 电驱动后桥: 这是一个包括了电机、齿轮箱、断开装置等部件在内的电驱动模块,适用于混动和插电混动车型。特点在于整个后桥采用了同轴设计,使用永磁同步电机,可以达到 50kW/200Nm 的峰值功率,整套系统的重量只有 47 公斤,支持 270-420Vdc 的系统电压。怎么理解它呢?类比一下,如果你想让自己家变成「智能家居」,买一套小米的米家智能套件,可能是最方便快捷的方式之一,而对于整车厂来说,如果想给自己的车子开发个混动版本,向供应商采购这种模块化产品,可能也是一个更高效的做法。(麦格纳 eRAD 电驱动后桥,图片来源于网络)高度集成式电驱动系统: 所谓的「集成式」,也就是集电机、逆变器、齿轮箱于一体。麦格纳的集成式电驱动系统分为高功率、中等功率和低功率三种版本,可以分别对应不同驱动形式的车型,特性如下: 高功率:采用六相永磁同步电机、六相逆变器,最大直流电压 460V,可以输出 240kW 的峰值功率,适合纯电动车搭载。 中等功率:采用低成本异步电机,最大功率 140kW,最大直流电压 450V,可以用于混动和纯电动车。 低功率:采用永磁同步或异步电机,峰值功率 76kW,专门为混动和小型纯电动车设计。  (麦格纳高功率版高度集成式电驱系统,摄影:阮锦程)THDT300 混合动力变速箱: 这是被麦格纳收购的格特拉克公司推出的产品,可以支持轻混、全混和插电混动系统,格特拉克专门针对混动系统的特性设计了这个变速箱的扭矩分配方案,可以支持最大 320Nm 的扭矩。 48V 电子增压器: 也就是为 48V 系统设计的电子涡轮,目前奥迪的 SQ7 上已经用上了同类产品。麦格纳的这个电子涡轮内含一个峰值功率 5.5-7kW 的永磁同步电机,它的优点包括可以消除涡轮迟滞、提升低扭、排放更环保。 总之,如果你处于整车厂的角色,想实施自己的电动化策略,那么在和供应商接触的过程中,可能很难绕开麦格纳提供的产品,至少它们会是市面上的种种选择之一。「How it made?」其实这也是目前一级供应商的普遍情况:面对电动化的大潮,你如果不进行相关的产品布局,可能就会被其他竞争对手抢了市场。 当然话说回来,动力总成仅仅是一级供应商的众多业务板块的其中之一,他们在其他方面的创新,其实一点儿也不少,而且其中一些创新仔细看来还都挺有意思。在这里可能又要给自己挖个坑了:如果大家对于供应商在产品层面的创新很感兴趣,我们手上积累了不少这样的案例,可以开个系列给大伙儿好好聊聊。 而对于麦格纳,我们要知道的是,他们是一家完全有能力自己造车的供应商,但是就算到了电动化时代,他们也要身处幕后,而不可能自己去创立品牌造车,因为这意味着和自己的客户们抢生意。不过对于这些「巨人背后的巨人」,我们确实应该多花精力去关注,就像我们经常所说,供应商往往是推动汽车行业技术革新的重要因子。如果你在关注「What it is」之外更关注「How it made」, 那么多研究研究汽车供应商,你会发现一个新世界的……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CES 2017 | 这个激光雷达要卖 100 美元,但是现在谁也买不到

· Jan 10, 2017

去年 CES 上,激光雷达厂商很火,但激光雷达的优缺点也很明显:精度高、贵。 于是已经有不少厂商下决心要拉低成本,比如去年 Quanergy 说他们的产品成本最低可达 100 美元(如果订货量是 10000 台);Velodyne 和福特达成了合作,说成本有望降到 500 美元/车。「 低成本」 都是大家的美好愿景,但它的前提是量产,所以大家都是纸上谈兵。 虽然廉价激光雷达路漫漫,但依然抵挡不住创业者们的热情。在今年的 CES 上,又有一家做廉价激光雷达的公司来了:「INNOVIZ」。 这是一家以色列创业公司,成立于 2016 年年初,在同年 8 月完成一笔 900 万美元的 A 轮融资。在去年 12 月,INNOVIZ 宣布和麦格纳达成合作,双方将共同研发基于激光雷达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这个融资和合作进展,有点快…)在今年 CES 上的麦格纳展台,我们看到了 INNOVIZ 带来的一款固态激光雷达,官方称之为 High Definition Solid State LiDAR(以下简称 HD-SSL), 不过这还只是一个原型演示设备。INNOVIZ 说,他们的产品和 Quanergy、MIT 的技术方案完全不同,但并未透露细节。HD-SSL 的外形和相关参数看下面这张图: HD-SSL 的外形很紧凑,尺寸大概是 5x5x5cm。它的扫描范围大致是这样的: 在 100 米的范围内,以 20fps 的帧率扫描;在 100-200 米范围内,以 5fps 的帧率扫描。当扫描到正在移动的物体时,它能实时追踪它的位置,有点像军用雷达(其实 INNOVIZ 的三位创始人都有在以色列国防部队工作的经历)。 在不同场景下,HD-SSL 可以切换到不同的扫描模式,比如 Smart Beam 模式,这种模式下全域都是最高精度扫描。 最重要的价格:100 美元。当然了,吹牛谁都会,这个价格是建立在「 量产」 基础之上的。 除了激光雷达之外,INNOVIZ 公司能提供的还有物体追踪和识别、传感器融合以及地图绘制和定位等技术。关于 INNOVIZ 和麦格纳的合作,麦格纳 CTO Swamy Kotagiri 说: 「INNOVIZ 的多学科技术团队给麦格纳提供了一整套传感系统,包括摄像头、雷达和激光雷达,更好地完善了我们自动驾驶汽车的研发能力,」 另外,他还提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 各类传感器融合」 助力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 纵观这两年的 CES 展,激光雷达有这么两个趋势:固态化、低成本。一般来说,国外的创业公司喜欢直接拿固态激光雷达来讲故事,比如 Quanergy、INNOVIZ。Quanergy 的创始人最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们的固态激光雷达还得再等 4 年的时间,而 INNOVIZ 给出的时间点是 2018 年前。Velodyne 这样的老牌激光雷达公司,本身已经有了成熟的激光雷达产品,其实也在逐步向「 固态化」 迈进。去年 CES 上他们推出了 Solid-State Hybrid Ultra Puck Auto,同样体现了固态激光雷达的概念。 Quanergy 的固态激光雷达甚至还获得了这次 CES 的官方创新大奖,另外,他们也在探索固态激光雷达的新形态,在展台上我们就发现了一个概念设计,是把激光雷达集成到了前大灯里。 激光雷达创业公司想要把产品落地,一是可以直接把产品直接卖给车企。比如 Velodyne 拿到了福特的订单,现在我们看到的福特自动驾驶汽车,安装的都是 Velodyne 的产品;二是可以和大型 Tier 1 合作,两者技术互补,再把方案卖给车企。比如德尔福直接投资了 Quanergy,而 INNOVIZ 是和麦格纳合作。 目前来看,成本依然是限制激光雷达普及的重要因素,但是已经有不少公司在解决这件事了,大家都喊出了「100 美元」 的口号。问题在于,只有批量订单才能拉下来成本,所以几年后的车能不能用上激光雷达,很大程度上还要看车企是怎么想的。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和苹果传出绯闻的公司,把一辆混动超跑带到了日内瓦

· Mar 02, 2015 333

在之前的苹果造车新闻里,有这么一句话:「 苹果高管飞到奥地利与包括加拿大汽车供应商麦格纳 (Magna International Inc.) 子公司麦格纳斯太尔 (Magna Steyr) 在内的高端汽车外包生产商会面。」 而在今年的日内瓦车展上,这家全球知名的零部件供应商也推出了一辆混合动力概念跑车:MILA Plus。 这辆车使用了双电机+三缸汽油机的动力搭配。这两个电机,一个位于汽油机和变速器之间,用来驱动后桥;另一个位于电动前桥上。 这样的动力组合让车子的百公里加速达到 4.9 秒,纯电模式更快,百公里加速 3.6 秒。纯电续航里程 75 公里。 为了增强车身刚性,麦格纳把电池组集成到了空间框架里,车身使用全铝构成,整车重 1.52 吨,这比同为混动跑车的宝马 i8 还要轻了 20 公斤。 另外,麦格纳还准备把冷焊技术和粘接技术应用到白车身的制造上。与传统的焊接方案相比,这种技术可靠且更具成本效益。在此之前,麦格纳在给奔驰制造 SLS AMG 白车身的时候也用到了这项技术。 要说起来,麦格纳应该算是日内瓦车展的常客,在日内瓦展出自己设计的概念车型,也是他们的一个「 传统」,去年的日内瓦车展上,他们就发布了一款 MILA Blue,外观造型和雪佛兰的 Volt 概念车有些类似;2012 年,他们推出了跨界概念车 MILA Coupic;2010 年的日内瓦,他们推出了和 MINI 共同设计的 MINI Beachcomber;同样是 2010 年,在北京车展上,他们也展出了 MILA EV。 做这么多概念车,麦格纳没想把他们都投入生产。实际上他们的业务除了提供车辆零部件,还会为主机厂提供整车的设计和总装业务,尤其是在欧洲。所以,他们在展出这些概念车的时候,其实也是在向主机厂展示自己的设计和整合能力。

麦格纳推天然气混动概念车 将亮相日内瓦车展

· Feb 28, 2014 333

全球知名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麦格纳,将在 2014 年日内瓦车展展示一款名为米拉-蓝 (Mila Blue) 的概念车,这是一款以天然气为动力的创新性入门级轻量化轿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