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结了 2017 年自动驾驶行业变革趋势

· Jan 02, 2018 333

说起今年的自动驾驶行业,可谓是充满了大新闻。如果要逐一总结大事件,那估计都能出本书了。但是我们还是试着在几千字的篇幅里把今年自动驾驶领域的几个趋势和热点事件做做解读。 传统车厂的反击 对于传统车厂来说,务实才是做生意的根本。大家都承认自动驾驶会是未来,不过发展自动驾驶的前提是不能影响现阶段的产品开发与销售。 很好的例子就是福特,他们在今年年初以十亿美元收购自动驾驶初创企业 Argo.AI,高调发展自动驾驶。结果其前 CEO Mark Field 却因过度强调科技转型、忽视现有产品而被董事会弹劾下台。新 CEO 上台后声明将推迟原先指定的 2021 年推出 L4 自动驾驶的计划。 在欧洲,一直十分重视自动驾驶的沃尔沃也将自己原定于今年启动的自动驾驶测试项目「Drive Me」 推迟到了 2021 年。可以说面对自动驾驶,传统巨头们已经从狂热渐渐追逐,变成了冷静规划。 不过可不要以为传统车企放弃了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反击。他们把精力都放在了其最大优势:量产产品上。今年 7 月在巴塞罗那上市的新奥迪 A8 是一个强劲的反击信号:它是全球首款搭载了 L3 级别自动驾驶的量产车,可在不高于 60km/h 的速度下,在法律允许的区域内实现自动驾驶。(也有人认为奥迪 A8 只做到了 L2.5 级别)在我看来,新一代 A8 所承载的最重要意义是奥迪对于自动驾驶供应链的整合。除了搭载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等传感器之外,新 A8 自动驾驶的核心控制单元——由德尔福整合的 zFAS,对于控制器更是像一块强大的主板:集成了 Mobileye 的 EyeQ、NVIDIA K1 GPU 以及 Altera Cyclone FPGA 等各路芯片于一身。 新 A8 证明,不管是科技公司、Tier 1 供应商,还是芯片供应商,只要想让自己的自动驾驶的技术在量产产品上落地,最终还是要回到统一的汽车供应体系下。大家要一起与车厂合作,而不是各自为战。 除了 A8 之外,今年发布的凯迪拉克 Super Cruise,奔驰 Drive Pilot 等也都是非常成熟的半自动驾驶解决方案,这里不赘述了。感兴趣的可以看看我们另一篇总结文章:《2017,这几辆车让我们离自动驾驶更进一步》零部件供应商的转身 一直以来,汽车行业的 Tier 1 供应商们都给人一种闷声发大财的低调印象。不过今年他们的风格变了。 自动驾驶涉及到感知,地图,决策,控制等多个环节,纵使是 Tier 1,也不可能自己搞定一切,因此想要给车厂这个客户爸爸提供满意的解决方案就必须找别人合作。而这些合作伙伴中,又有很多行事高调且来自于汽车行业之外的科技公司。所以对于 Tier 1 们来说,不管是从技术体系、合作模式,还是宣传策略上,都面临着转型。 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与科技公司结盟。在这一年中,你能数得出来的 Tier 1 巨头几乎都拉到了自己的盟友。博世和采埃孚联手英伟达和百度,大陆和德尔福则加入到了宝马、英特尔的阵营。 更有甚者,直接选择变身为科技公司。9 月份德尔福正式将自己的动力总成业务分拆,成为「 安波福」(Aptiv)和「 德尔福科技」 两家公司。其中安波福的定位就是一家聚焦于汽车前沿创新领域的科技公司。关于具体情况,可参考我们的文章《从德尔福分拆之后,安波福第一次面对媒体,他们说了什么?》从技术上讲,上述供应商也都与各自的盟友一同公布了成果。比如 博世在上海车展期间公布了与国内三大图商共同合作的云端路书 BRS,通过孵化器与更多初创公司合作。再比如 大陆的 CUbE 无人车 等等。 源于自身的供应商角色,以及对自动驾驶和整车开发的了解,Tier 1 供应商们在车厂和科技公司之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整合作用。现阶段,科技公司的自动驾驶技术——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最终得以在车厂项目中 SOP,都离不开 Tier 1 的功劳。因此我们在后续的分析中还会频繁看到他们的身影。 芯片公司的角力 说起今年自动驾驶领域最大的新闻,我觉得当属英特尔斥资 150 多亿美元收购 Mobileye。这样的手笔既说明芯片业的巨大价值,也说明芯片公司做自动驾驶的决心。 英伟达以及英特尔都已经在今年相继公布了了自己在自动驾驶领域的产品。今年,英伟达公布了其 Drive PX 旗下的最新产品 Xavier 以及未来的下一代产品 Pegasus,并基于 Xavier 分别联合博世以及采埃孚推出了车载 AI 超级电脑。关于英伟达产品的解析可以看我之前的文章:《GTC 2017 | 一篇文章看懂英伟达自动驾驶解决方案》英特尔方面,他们通过收购了 Altera 以及 Mobileye 获得了 FPGA 架构以及 EyeQ 芯片。据英特尔透露,Mobileye 的最新一代 EyeQ5 芯片能够提供每瓦特 2.4 DL TOPS(万亿次/每秒)的效能。这比英伟达公布的 Xavier 效能要高出 2.4 … 继续阅读

关于移动出行,明年宝马想在中国做这些事情

· Dec 21, 2016

年底,辞旧迎新,对于各大汽车品牌来说,也免不了回顾过往,展望未来。 而在 2016 年的汽车行业里,最关键的「 关键词」 之一,可能就是「 转型」。传统的汽车厂商,开始纷纷向「 移动出行服务商」 的角色转变。在宏大概念之下,车企强烈的危机感是巨大的驱动力之一。 作为主机厂阵营中的重要一员,同时又是移动出行这个领域里动手比较早的公司,宝马的动向一直受人关注,尤其是他们在国内的相关计划。眼看着 2017 年就要来了,借着一次媒体沟通会的机会,他们公布了一些这方面的动作。 新能源:更多车型+电池工厂 前一阵有一个消息:宝马新能源车自从推出以后,全球销量累计已经达到了十万台,这主要是针对 i3 和 i8 车型而言的。而到 2017 年底,他们准备让新能源车的总销量达到 20 万台,也就是说,在这一年里要卖出去十万台。 其中,中国市场势必要做出非常大的销量贡献。不过,仅仅靠 i3 和 i8 远远不够。于是,更多产品的推出就势在必行,比如还没上市的宝马 X1 插电混动车型,就是一款「 中国特供」 车型,不仅是国产,车子的性能指标、供应商选择,也是按照新能源补贴的相关标准来做的,显得来势汹汹。另外,之诺品牌旗下的插电混动 SUV,明年也会被推向市场(可以理解为换标版 X1 PHEV)。做这种深度本土化的新能源车,宝马的速度又是快过了对手。 另外在生产制造方面,华晨宝马的大东新工厂和位于沈阳动力总成工厂的高压电池生产中心都将在 2017 年投产,其中这个电池生产中心又特别让人好奇。宝马没有进一步公布关于它的细节,比如产能等等,但是通过这个生产中心的建立,能让人看到宝马在中国发展新能源车的决心。 在充电设施建设方面,BMW 即时充电桩(ChargeNow)的数量将从 2016 年的 1500 个提升到 2017 年的 2500 个。 移动互联:用一个 App 搞定一切 几个月之前,在和车联网领域的朋友聊天时,他就说过,宝马要做一款综合性 App,把很多车联网相关功能都集成进来。而现在宝马宣布,在今年的最后一天,这个 App 就会在 App Store 里上线了,它的名字叫做「BMW 云端互联」。 如果你在 App Store 里面用「BMW」 这个关键词进行搜索,会发现有相当多的官方 App 出现,内容涵盖了车辆远程管理、车主服务、资讯获取等各个方面。这就是问题所在:它们太过分散,对于用户来说,根本无从入手。 所以当初听到它们要做一个整合式 App 的时候,我非常期待。按照宝马官方的说法,「 这个 App 会是豪华汽车市场上功能最丰富的「 一站式」 个人数字化出行智能伴侣」。 它能提供的功能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旅程管理、车辆服务、高档出行服务、生活方式及娱乐服务。 等到这个 App 上线之后,我们还会进行试用体验,到时候再介绍关于它的更详细信息。 支撑起 App 里众多功能的基础是宝马的「 开放式移动云」 平台。这个云平台能把智能设备、车辆等各种终端连接起来,相当于给各个「 媒介」 架了不同的桥梁。在今年 CES 上,宝马展示了一个「 魔镜」 的概念,它就是开放式移动云的应用体现。 共享出行 在这个活动的现场,我还看到了一台宝马 i3,这本来不算稀奇,但是它上面「ReachNow」 字样的贴纸却特别吸引人。这其实是宝马集团的一个共享用车服务,模式类似于北京目前现有的分时租赁项目 EZZY,此前在美国的几个城市运营。它的中文版本 App 已经可以在 App Store 下载了,只不过现在服务还不对外开放,但是这些信号表明,ReachNow 在国内落地只是时间问题了。 考虑到奔驰已经在国内落地了 car2go 和 Car2Share 这两个共享用车项目,宝马把 ReachNow 引入中国完全合情合理,同时也符合我们之前的判断:在 2017 年,整车厂在国内的共享用车领域一定会有更多布局。 电动化、数字化、共享用车……通过以上梳理不难发现,在移动出行的每个大的细分领域,宝马在 2017 年基本上都会在国内有所动作。 互联网公司会在汽车创新里起到巨大的作用,但是汽车厂商在这方面的储备和实践其实一点儿也不少。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因为 SYNC 3 系统,福克斯老车主哭晕在厕所……

· Aug 26, 2016

可能我们都得承认,在十几万的市场,汽车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了。这个价格区间的主力是我们通常所说的 A 级车,销量确实很大,但是不同产品之间的竞争也非常惨烈,这导致每个品牌都不得不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产品力来应对。 本来在这个级别里,高尔夫、福克斯有着统治级的销量,但是都怪那个第十代思域,一下子火得不要不要的。而尤其是福克斯,又处于产品周期相对靠后的阶段,面对越来越强的对手,长安福特选择推出年度改款车型来应对,也就是今天要聊的 2017 款福特福克斯。 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 2017 款到底改变了什么,应该是这样:通过更换最新的车载系统,这辆车变得更智能了。 在此之前,福克斯更换过外观,换上了涡轮增压发动机,这一次是加入了福特的 SYNC 3 系统,从我们的角度来看,其实这次升级的重要性,完全可以和之前的改款相提并论。因为,作为一辆面向年轻人的车,一套更智能的车载系统的加入,绝对是必要的,尤其是考虑到福克斯之前的车载系统并不好用这个现状,而且,竞品车型也确实在这方面做了有针对性的设计。 幸好,经过升级之后,至少在科技感或者说车载系统方面,福克斯在同级别里又找回了优势。(长安福特为 2017 款福克斯安排了一次媒体试驾,所以下面的内容,我把试驾体验和一些观点结合在一起,来解释一下福克斯的这些新变化。)SYNC 3:没想到来的这么快 在今年上海车展的时候,我们还是在福特的进口车型上体验即将引进国内的 SYNC 3,当时并没有得到它何时搭载在国产车型上的更多消息。所以,得知国产的 2017 款福克斯要上 SYNC 3,我还是有点儿意外的,没想到它会来得这么快。 当然,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其实福克斯也真是挺急需 SYNC 3 的,竞品、用户、市场这几个因素交织在一起,让 SYNC 3 得以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国产车型里。而据了解福特车联网项目的朋友说,SYNC 3 在设计的时候就考虑了中国市场,所以本地化工作在开发阶段就完成了,所以相比于 SYNC 2,它的导入速度就会快很多。不管原因如何,至少对于潜在消费者来说是个好事儿。 在坐飞机去张家界试驾这辆车之前,我刚体验完带有 SYNC 3 功能的林肯 MKZ。换到福克斯上,中控屏上的一切都是熟悉的味道,只不过 UI 换成了 SYNC 3 的标准风格。 详细的体验其实并没有太多可说的了,因为 SYNC 3 的体验相对标准化。值得一提的是,SYNC 3 自带的导航系统变得异常好用,尤其是搜索目的地这个操作,支持多种搜索模式,并且可以支持多字连续手写。 熟悉 GeekCar 的同学可能知道,我们有一台「 变脸」 之前的福克斯,我长期驾驶过。和那台车的车载系统相比,2017 款的体验简直是进入了一个新时代:界面更美观,操作更直观顺畅,交互逻辑更清晰,最重要的是有了更强的互联能力。 说到互联,用户端最直观的感受应该是 CarPlay 和 Android Auto 的加入,思域有的,福克斯这回也有了。另外,通过 AppLink,还能使用一些手机里的第三方 App。 试驾的时候,活动的主办方给了一张适配 App 列表,安卓和 iOS 各有几个。第一批支持 AppLink 的 App 都是比较契合驾驶场景的,比如开车问问、航旅纵横、喜马拉雅 FM 等等。当然,我们也发现了同花顺的身影…… 不过,在几个 App 的使用过程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适配问题,所以,后续的快速迭代也很重要。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福克斯在低配的三款车型上并没有采用 SYNC 3 系统,而是搭载了一套「 智行多媒体导航系统」,不过屏幕尺寸和高配一样,都是 8 寸。 科技配置的下放 除了车载系统的变化,我们试驾的那辆顶配版本福克斯在其他科技配置上其实也算丰富,老款上可以选装的一些配置,例如自动泊车、前雷达、车道偏离提醒、防疲劳提醒、车道保持辅助等等,在 2017 款上得以保留。这些科技配置开始慢慢下放到 A 级车,对于追求科技感的用户来说应该是一件好事。 今年上半年,福克斯在全球卖出 36.7 万台,这个数字在上半年全球销量总榜里排名第四。至于国内的 2017 款车型,这个升级显然是有针对性的。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