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男少女们的踏青利器——云马 C1 电单车开箱及骑行体验

· Mar 25, 2016

去年 10 月份,我们此前一直关注的云造科技发布了一款叫做「 云马 C1」 的电动助力自行车。后来,这辆车在淘宝和小米众筹以 1999 的价格出售,从发布到现在,这款电单车取得了出人意料的销量成绩。之前我们体验过他们的 X1 车型,这周,当北京的温度足够让人脱了秋裤时,两辆云马 C1 被送到了 GeekCar。 经过几天的骑行,我们希望通过这篇文章,来分享一些关于云马 C1 的使用体验。 开箱: 我们拿到的这两款车里,男款的那辆还没有拆箱,因此我们有机会进行一次从开箱到测试的完整体验。 云马 C1 的箱子里包括整个车架、单独拆卸下来的脚踏板、充电器、电池包、保修卡以及一副安装工具。整个安装过程比较简单,只有两个地方需要安装调整。 首先是龙头的安装。为了便于运输,龙头和下面支撑的钢管进行了位置调换。因此,我们需要先把上面的钢管卸下,两者调换位置重新固定。整个安装不复杂,但在龙头固定时,车身上没有标示和前轮角度垂直的提示。虽然目测固定并不会导致明显的偏差,但也会造成一定不便(特别是针对强迫症患者)。 接下来就是脚踏板的安装,也只需要简单拧上就可以。不过这里需要注意,必须要用包装内自带的工具固定,这样可以避免之后长时间使用有可能导致的松动。 最后,把电池包安装到车座后方,就完成了整个安装过程。 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 C1 这个电池包:由 20 节 18650 三星锂电电芯组成,容量为 5.1Ah,充满电需要三个小时。电池包后面带有的 4 颗灯用于显示电量,长按电池上方开关则是开启和关闭电源。除了充电接口之外,电池包底部还有一个 USB 输出口可以给手机充电。 总的来说,云马 C1 的组装过程相对方便。不过考虑松紧螺丝的需要和整车重量,对于一些女生来说,独立安装可能还是会有些难度。嗯,单身狗们,我只能帮你们到这了… 骑行体验: 我们把这两台云马 C1 交给了 GeekCar 的两大「 颜值担当」,两人在例行摆拍之后相约,下班别走,一起刷街。 可是在骑行之前,刘美丽同学表示云马 C1 的座椅高度似乎对她们这些「 腿短星人」 不那么友好。身高不足 1 米 6 的她,即使把坐垫调到最低,驾驭这种高度对她来说还是需要一些勇气,但还好,女车车架形状的设计减轻了她的很多心理负担。当然,这样的车座高度设计也是合理的,正好到胯骨的高度对于骑行来说,是最合适的高度。 接下来谈谈实际骑行体验。 长按电源之后,除了启动后轮位置的电机之外,车灯也会随之开启。车灯分为日间和夜间模式,可以用位于车灯上方的按钮进行切换。 云马 C1 有五种模式,分别是 OFF(0%助力)、 ECO(30%助力)、NORMAL(50%助力)、SPORT(70%助力)、ON(100%助力)。中间三挡的切换可以使用仪表盘上的「+ -」 按钮控制。当车速大于 5km/h 时,保持踏频,并且按住仪表盘边上的指拨,就可以启动「 纯电模式」 骑行。OFF 模式则只需要切换至 ECO 模式之后,再按一次「-」 键。 对于他们两个几乎不怎么运动和骑行的人来说,「 纯电模式」 显然是两人最喜欢的模式。在大约 10km 的里程中,两人表示有将近一半的时间都在使用纯电模式,简直不能更轻松(唯一觉得累的是按住指拨的大拇指)。有了「 纯电模式」,女孩子骑车就再也不用担心追不上自己的蓝朋友啦! 一旦有刹车等减速动作,系统则会自动切断电机供电,系统就会退出「 纯电模式」,需要重新脚踏加速再按下指拨才能启动。在纯电模式下,最高时速大约在 20km/h。 在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内,中间三种助力模式的介入会有些不适应。在第一次踩下脚踏板的时候,助力并不会第一时间介入,而会在大约第三次踩下踏板(也就是启动脚第二次踩下)时才会明显介入,这需要用户有一段学习适应的时间。和传统不带助力的自行车相比,这种模式并不能让你在启动的一瞬间就有明显的速度优势。不过仔细想想,这种「 非零」 设计也是为了安全考虑,避免在不经意踩动踏板时,突然的助力所带来的危险,而且另一方面,这样设计也是为了保护电池和电机。 小白同学为了测试助力模式对上坡的帮助,骑上了一条本不允许自行车骑行、并且坡度非常大的高架桥。在上坡的过程中,他表示能很明显感觉到了纯电模式下,加速度逐渐减少的情况。而且由于坡度较大,ECO、NORMAL 档也几乎感觉不到助力的存在。只有在 SPORT 档时,还能感觉到助力存在。不过,这也会根据道路坡度不同而有变化。 另外,由于轮胎较窄且车辆没有避震设计,因此在路过颠簸路段时会明显感到臀部不适,城市路况可能更适合 C1 的发挥,遇到减速带一定得溜边骑。当然,这些也都是传统自行车或者基于传统自行车设定的助力自行车所面临的同样问题,舒适性肯定无法和那些所谓的「 电动车」 相比,不过便携性自然会超出一大截。 这不,就连刘美丽同学这种「 柔弱的女汉子」 也能扛着 C1 出入公司。 体验之外 这里补充几个细节。 「 仪表盘」 下方有一个 USB 接口,可以帮手机充电,虽然 USB 接口的设计「 隐蔽」,但是考虑到为了配合可能放在前力把上的手机支架位置,以及电线的安全问题,这个 USB 接口的位置设计的也还算合理。 下载 App 之后,扫描车架上的二维码可以通过蓝牙绑定车辆,实现查看续航、车辆电池、电机检查、骑行记录等功能。App 中还有社交等功能。不过目前用户数量较少,因此社交功能还没有被发掘。 没有电动车那么「 沉重」,又可以用「 纯电模式」 行驶,再加上能满足偶尔抽风想要锻炼的需求。下班刷街结束之后,俩人几乎都已经被这种简单的骑行方式所征服。 其实对于长居北方的同学来说,气温回升,就意味着可以有更好的条件骑行了。你可以把自行车当成是一种交通工具,也可以把它当成锻炼方式,而电动助力自行车的出现,不知道能不能让你在骑车的时候多一点儿底气呢? 据我们所知,今年云造科技还有后续不同的几款产品规划,并且在接下来几个月即将有新产品发布,大家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和审美品味挑一辆喜欢的车,应该并不是一件难事。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除了「抄袭」,云马还告诉了我们什么?

· Oct 17, 2015

还记得当时小米推出空气净化器,人们一边口诛笔伐说它抄了日本巴慕达,一边争相抢购。 现在,20 岁的中国设计师被指认抄了 70 岁外国设计师的折叠电动车,人们还是口诛笔伐。结果这个团队的电动助力自行车,在淘宝众筹卖出了好几百辆。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陆风和路虎,比亚迪和丰田,等等。云马这事,放在汽车行业里并不稀奇,尽管在我看来量产的 X1 比 stigo 要漂亮。 分析事件本身,其实没太大意义,分析出来也改变不了什么。从我个人来说,更希望看到交通出行,尤其是个人交通工具领域有更多的好产品出来。既然解决不了群体道德上的问题,还不如关心一下怎么让出行更好一点。 所以,想围观抄袭的,还是关了文章吧,这篇想理性的聊聊产品本身,以及云造的产品策略。(公司叫云造,产品叫云马)他们现在有两款产品:折叠电动车 X1,以及前两天刚发布的电动助力车 C1。X1 这辆车,放在市场上来看,造型确实不错,但问题是,对于骑惯了普通自行车的人来说,这个造型太非主流了,而且 4999 的价格,意味着这肯定是一款小众产品。 众所周知,云造吸引了几个很强的投资方,包括富士康、米仓、顺为、真格、高通。这几个资方进来,肯定不想小打小闹,所以云造的第二款产品,就必须得进入一个更大的市场。 我们路上出现最频繁的个人交通工具,其实就那么几种:自行车、电动(助力)自行车、电动摩托。自行车很难玩出花样,小牛做了类似电动摩托的那种车,剩下也就是从电动自行车切进来,当然,得加上智能的成分。 产品模式上,走小米的模式,压缩利润,做大部分人能消费得起的产品,几乎是唯一的路子。所以,他们推出的是定价 1999 的 C1 电动助力自行车。只需要外观符合年轻人审美,比市面上现有的那些传统厂家产品好一些,就有可能成功,因为这个市场太大了。小城市拿电动车、电动自行车通勤非常普遍,而北上广这样的城市,年轻人也需要个人交通工具来远离不堪重负的公共交通。小牛的热卖就是一个例子。 至于这家公司曾经做过什么,在网上怎么被人喷,其实在消费层面,没那么多人关心。 话说回来,C1 本身并不是那种「 为发烧而生」 的产品。比如动力系统,就比轻客电单车的那套要简单。轻客的动力系统用到了力矩传感器(监测用户踩踏板的力度)和踏频传感器,而 C1 是使用三轴陀螺仪和加速度传感器的配合来监测车辆状况,调整动力输出。理论上来说,带力矩传感器的助力系统要更高级。(当然,软件、算法、程序这些东西同样很重要,有机会我们会找几辆电动助力自行车进行对比评测)云造的另一个重要投资方是富士康。能做到 1999 的价格,富士康的贡献应该非常大。对于互联网的团队来说,能有一个稳定的合作伙伴帮忙解决生产制造和供应商的问题,相当关键,可能这也是顺为、真格等决定投资的重要因素,当然,云造付出的代价是可以想象的。另外,再说说 X1 那款车,把那个造型设计量产出来,并且合理控制成本,没有富士康这样的公司,是难以想象的。 如果云马是全原创设计,依云造的资方和代工方配置,我其实很看好他们,因为个人交通工具领域,太缺少符合年轻人需求的产品了。 但是 X1 原型机外观这事,确实有点毁我的三观。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