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后排座椅加热的马自达,好比 20 多岁用保温杯泡枸杞的年轻人
曾经有一个关于马自达的段子是这样的:「 自从买了马自达,每次启动,全村人都知道我上班了!」 这个段子意在嘲讽马自达发动机噪音大。不过对于一个以操控、运动取胜的品牌来说,相比其他家用车,发动机噪音大点似乎不是那么难以让人接受。 更何况,马自达也在不断改变,开始逐渐向「 舒适性」 靠拢。这一改变在马自达 CX-5 上显得尤为突出,CX-5 是马自达旗下第一辆采用「 魂动」 设计的车型,引进国内后惊艳了不少人。4 年的时间过去了,CX-5 迎来第二代车型,内外饰都有了很大变化,增加了不少「 讨好型」 配置。 先说外观,第二代 CX-5 在「 魂动」 设计的基础上,又做了许多改进,前脸增加更多水平元素,结构为超大中网+凸出的马自达 Logo。这款车大灯设计也有了很大变化,眼神明显犀利了很多,整个前脸也变得很有进攻性。对比一下两代 CX-5 的设计,再看看其他车型设计,你就会发现新车「 把眼睛眯起来」 似乎是一种趋势。 放一张上一代 CX-5 车型的图作为对比: 第二代 CX-5 增加了两种车漆选择,一种是「 铂钢灰」,看上去和铁矿石差不多,个人感觉这是属于「 耐看型」 的。 另一个是在魂动红基础上改进而来的,叫做「 水晶魂动红」,它比魂动红的色彩鲜艳度提升了 20%,浓度提升了 50%。 喷漆技能,已经成为了马自达同学的优势科目。不过遗憾的是,试驾的时候我被分配到了最没性格的「 恒星蓝」…(注:试驾车均为顶配车型,本文提到的舒适性配置、辅助驾驶系统、软质包裹不代表中低配车型也有)虽然大连的纬度比北京还低,但试驾当天的大风一下把体感温度又降了一个量级。当被大风吹得瑟瑟发抖的我坐进车内,瞬间被惊艳到了,不是因为什么全新内饰设计或者各种上档次的材料,而是因为被人们称为「 偏执型」 品牌的马自达居然有了方向盘加热。 更重要的是,这车有前排座椅加热还不算,后排座椅也有了加热功能。这就好比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在该熬夜玩游戏泡吧的年纪,天天拿着保温杯泡枸杞喝。 坐在后排,开着座椅加热,用中央扶手箱里的 2.1A 电流给手机充着电玩,感觉非常养生。(注:车内共 4 个 USB 充电口)说完方向盘和前后排座椅加热功能,再来看内饰。除了噪音之外,马自达的另一个槽点就是「 内饰丑」 了。第二代 CX-5 在内饰上有了不小改观,和车前脸一样,这辆车的车内也增加了许多水平元素。 而上一代 CX-5 内饰,长这样: 用料方面,这辆车增加了更多软质材料以提升「 高级感」,比如 A 柱和门板处。同样用来提升档次的,还有 BOSE 音响、电动尾门… 曾经有人说「 马自达是你拼命推荐给别人,自己却不会买的车。」 毕竟,买车大多数情况下不是一个人就能做出的选择,可能还得需要你家人点头同意。过去的马自达,确实有点「 偏科」 了。 不过,在第二代 CX-5 这辆车上,我们看到了更多舒适性配置、更上档次的用料,起码在有意识摆脱「 偏科生」 身份。作为多年的马自达粉丝,看到马自达的「 进步」 感到很欣慰。 聊完静态的,该聊聊动态的了。 我们这次试驾的是 2.5L 车型,196 马力,匹配 6AT 变速箱。前面说马自达是偏科生,就是因为马自达太偏「 三大件」 了,即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更重要的是,马自达的发动机和变速箱匹配得也很好。 不过,对于一款 SUV 来说,就别谈什么「 操控」 了,只能说 CX-5 在同级别 SUV 里算操控好的车型。尽管如此,还是得提一下马自达的 GVC 加速度矢量控制系统。GVC 系统可以在你转弯时,调节发动机输出,来减少驾驶者在弯中修正方向的次数,改善驾驶和乘坐舒适性。 实际上,当你开车的时候,你可能感觉不到 GVC 系统的存在。不过有了对比,才有差别,请看下面这个视频: 科技配置方面,第二代 CX-5 配备了 MZD CONNECT 悦联系统,支持 CarPlay 和 CarLife,搭配 7 英寸悬浮式显示屏。HUD 显示的都是刚需内容,除了速度、导航、ACC 信息之外,还有后方盲区来车提醒(和 BSM 盲点监测信息一致),给好评。 辅助驾驶方面,马自达的「i-ACTIVSENSE 智能安全辅助系统」 包括:BSM 盲点监测系统,RCTA 倒车预警系统、SCBS 低速刹车辅助系统、LDWS 车道偏离警示系统、HBC 自动远光控制系统、MRCC 自适应巡航系统、FOW 前方碰撞预警系统、SBS 中高速刹车辅助系统。 对了,辅助驾驶所需要的雷达隐藏在车标后方。这个车标也很有意思,会在阳光的照射下,在某个特定角度反射出不同颜色的光,就像这样: 试驾过程中,在和媒体同行、试驾教练聊天时,大家一致同意马自达在适应主流市场方面做了很多努力。过去,谁会想到马自达会给你后排座椅加热、方向盘加热和电动尾门? 无论马自达在 N 年后被残酷的市场历练成了什么样,请记得马自达当年偏执的一面。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