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着「小蚂蚁」光环的奇瑞 eQ1,配置逆天,但只是看起来很美?
在年前的一篇文章里,我们对将要在 2017 年上市的国产品牌微型电动车做了个盘点,大家反应强烈。不过因为篇幅有限,那个文章里对每辆车的介绍和分析都比较笼统,所以我们单开一个系列,更细致的聊聊这些小电动车。(感觉又是一个大坑)今天说说奇瑞的小蚂蚁。 奇瑞新能源比较有意思,目前在市面上他们没有大的纯电动车在卖,目前在售的两款车分别是 QQ3EV 和 eQ,也就是分别基于两代 QQ 做的电动版。到了小蚂蚁这儿,还是一个微型车。另外,插电混动版有艾瑞泽 7e,今年他们还会推出艾瑞泽 5 ev。 我们之前聊过,奇瑞曾经在几次车展上都推出过不同版本的小蚂蚁概念车,造型一次比一次科幻。后来,终于传出了小蚂蚁量产版的消息。 它除去补贴之后可能在五六万左右,不过准确价格还得等它上市才能知道。但在北京的经销商那儿,已经有了展车(并不是最终销售的版本),赶在春节放假之前,我们去南四环看了看。 看见眼前这辆奇瑞新款电动车,你最好忘了小蚂蚁这回事。 虽然这也是一个两座车,但是和奔驰 smart 以及同样身为电动车的众泰 E200 相比,它的长度要多出半米左右。结果就是,打开尾门,你能看见一个「巨大」的后备箱。 我估计,肯定有人买了车之后想在后备箱里常备小马扎。工作人员说,以后可能有会有四座版本。网上也有图为证: 外观这东西见仁见智,我喜欢这车的前半身,不太喜欢它的后半身。不过总体来说它的造型还是挺欧式的,相比之前的车子提升很明显。 有一些对这辆车的介绍用到了「全铝车身」的字眼,实际上这有点误导。它的外覆盖件用的是复合材料,只是车架使用了铝镁合金。这和特斯拉、捷豹的「铝车身」不是一回事。 看到下面这张内饰图,相信你会有不错的第一印象,双色内饰很符合微型车的年轻化定位,而且还有一个竖向布置的「悬浮」大屏,和之前的 QQ 之流完全不在一个级别上。 在造型上,它能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但是这种好感在坐进车之后会大打折扣,原因是内饰材质——全部都是硬塑料,而且手感非常一般。厂商给出的信息是,这辆车的 内饰采用了环保型塑料件,部件重量更轻,有利于减重。 整个内饰的焦点当然还是那块竖置的大屏幕。在尺寸方面,奇瑞做的还算克制,没有盲目的做大,尺寸目测在 9-10 寸左右。实体的空调控制区仍然被保留了下来。 屏幕的功能方面,导航用的是高德地图车机版。根据我们之前对于高德地图车机版的体验,实际效果应该还不错。车机手机互联功能也有,采用的是很多自主品牌普遍使用的镜像投射方式。倒车影像也有。 不过,功能虽全,UI 感人。在界面配色和设计上,档次感实在不高。 全液晶仪表对于一辆电动车来说是必须的,不过这辆车的仪表显示的信息有点杂乱。 eQ1 的三元锂电池组容量是 18kWh,续航里程 150 公里左右,最高车速 100km/h。简单计算得出,理论能耗约为百公里 12kWh。它支持快充和慢充两种充电方式,快充半小时,慢充 6-8 小时。150 公里的续航水平决定了它只能作为城市代步使用。试车时行驶里程不长,所以关于实际续航里程这方面,目前还没有太多数据可以给出。 对于这辆车的受众人群来说,后驱一定不是让他们买单的点。 eQ1 的动力系统用的是 30kW 的永磁同步电机,动力作为电动车来说中规中矩。具备能量回收功能,不过有点儿意外的是,它居然还能通过中控屏调节能量回收的强度,共有七档调节。分别设置到两个极端,效果差异明显。按照一位电动车行业大牛的评价,「对于这种动力一般的小车来说,能量回收其实挺难做的,电机能给的制动力和能量都有限。」这辆试装版的 eQ1 的行车品质相比外观来说要「低档」一些,不好的印象来自于噪音,希望正式销售的版本会好一些,顺便再把打转向灯没有提示音这种小细节解决好。另一个关于「声音」的细节是,这辆车在低于 20km/h 行驶时,会发出规律性的警示音来提醒路人。 打开前机盖之后的情景: 在我看来,eQ1 的「内在」其实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不过这意味着要投入更多的研发力量,同时成本也会水涨船高,一辆微型电动车或许很难承受这部分成本,而如果把成本都花在内在上,又不可能会有那么高的配置。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微型电动车的尴尬之处。 eQ1 的外观和内饰的设计乍一看比较亮眼,内部功能也非常全,看得出来厂家是有心把它做好,但是受限于车型定位以及售价,它还是不可能做到从里到外的精致。「当然,提起国产电动车,一定会伴随着各种负面声音,比如骗补、辣鸡什么的……」分时租赁或许是 eQ1 的一个重要市场。目前,不管是上海的 evcard 还是北京的 gofun 平台,都采购了不少电动版 QQ 作为租赁用车,eQ1 完全可以在未来接替电动版 QQ 完成这个任务,不过前提是足够安全、足够稳定。 而追求外观、配置的同学们,如果你在考虑买一台几万块的电动车,eQ1 应该在考虑范围之内。 PS:对于这种小车,你最关心哪方面的信息,欢迎留言告诉我们,在以后的文章里我们可以更有针对性的对单一车型进行解读。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