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D 创业启示录: 还记得那家叫「Navdy」的公司吗?

· Nov 29, 2017 333

HUD 创业有多不容易?「模范公司」Navdy 的「遭遇」,或许能说明一些问题。 他们曾经在 Kickstarter 众筹平台上众筹过一款后装 HUD 产品,并且取得不错的众筹成绩,在它的「引领」下,国内外的 HUD 创业公司越来越多。 但是,根据 Techcrunch 的报道,Navdy 在前天宣布了一项「 索赔政策」。从 2017 年 11 月 26 日开始到明年 4 月 24 日,任何有可能或意向对 Navdy 提出索赔的众筹用户,都可以直接向其提出索赔要求。 与此同时,Navdy Inc.(股份有限公司)也在逐渐将有形及无形资产分配给 Navdy LLC(有限责任公司)进行清算。清算结束之后,Navdy LLC 也会将受益再分配给债权人。 作为一家汽车科技媒体,由于我对财经知识的缺乏,因此很难从经济学角度进行多么深入的分析。但是,结合这个消息以及 Navdy 最近的一些动态,我们可以发现,这家引爆了车载 HUD 行业的公司在战略层面正发生很大的变化。 「 跟过去告别」 事实上,由于之前众筹产品的发货问题和产品体验等方面的缺陷,很多购买了 Navdy 产品的用户都在不停的和 Navdy「 沟通」。而 Navdy 的反应显得就很迟钝,迟迟没有任何反馈,直到这条推特。 从回复可以看出,Navdy 当前主要的工作重心是对于未交付订单的处理以及公司重组。这样的措辞相信国内的用户都不少见,很多公司在出现问题之初,都爱用类似的「 外交词汇」 来进行回应。而在不久前的一次采访中,Navyd 创始人兼 CEO Doug Simpson 则表示公司并没有破产,而是在进行资产的梳理和重组。 当然,这种话从 CEO 嘴里说出来,说服力也不一定有多大。不过结合 Navdy 最近一段时间的动向来看,他们很有可能确实在进行业务的战略转移。 这个变化的起因可能出现在去年底,Navdy 获得了哈曼国际(被三星收购)的投资。在这之后,Navdy 的重心就开始转变。 最近,这次投资的成果也开始落地,双方联合研发的后装 HUD 产品「Navdy with HARMAN」 已经开始由雷诺集团法国经销商进行销售。明年上半年,这款产品还将在德国、西班牙、意大利市场进行销售。 从明年开始,Navdy 也将会和哈曼以及雷诺一起,将产品进行前装化。 所以说,Navdy 选择在这时对之前用户进行赔偿,既能把之前的烂摊子一次性收拾完,又能让未来的客户看到自己全身心投入前装的决心。 这个行为背后的逻辑也很简单,有了主流汽车行业供应商的背书,再去发力后装显然就又些因小失大了。通过和哈曼的合作,Navdy 能更快的把自己的技术,通过哈曼的渠道打入主机厂的供应商序列。这应该也是绝大部分 HUD 创业公司梦寐以求的机会。另外,作为一家创业型公司,同时兼顾前后装的风险远远大于收获。 注定只能前装 不算巧合的是,类似情况在国内 HUD 行业也开始出现了。 我们之前关注的 未来黑科技 、Navsoso 等 HUD 创业公司,最近都宣布了从 C 端到 B 端的转型(或者说是业务重心的转移)。这种现象的背后,本质还是后装 HUD 市场的乏力。 当然,后装 HUD 市场不景气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至于原因,我们也讨论过好多次,无非是价格高、体验差、用户接受程度低等等。在很多用户心中,HUD 还比不上一个淘宝几十块钱的手机支架。 另外,同样是后装产品,HUD 还在被智能后视镜、车机等产品挑战。这些产品能实现的功能类似,只是载体和交互形式有区别。在某些层面,后视镜和车机对于用户来说,接受的门槛更低(有群众基础)。而从供应链来看,车机后视镜都有成熟的供应链体系,在体验差距不大的前提下价格更有优势。在很多用户看来,HUD 花哨程度大于实用性,只会是少数爱尝鲜用户的选择,所以想要在市场上有突破就更难了。 还有一个原因是,虽然前装产品还有很多不足,但最近一段时间已经出现了类似斑马这样的智能操作系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用户的选择。并且随着车辆智能化的速度越来越快,后装的车载智能产品被取代只是时间问题。 作为一家创业公司,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研发后装 HUD,最终却因为这些原因很难盈利。对于靠着风投才能发展的企业来说,这几乎就是毁灭性的打击。过去很长时间里,GeekCar 关注了很多类似的创业公司,几乎没有发现靠着卖后装 HUD 有很大突破的,做不下去的倒是不少。 从过去和很多 HUD 创业公司的交流来看,大家对于转型前装的目标都是类似的,但难度也是巨大的。 先不说如何进入主机厂的供应商体系需要经过多么复杂的流程,光是要先拿出相应的产品和技术来获得主机厂的肯定,就不是件简单的事。在这个阶段,还得保证公司能顺利活下去、这对现金流、公司运营、产品研发的节奏等都有非常多要求。整个过程中,随时还需要面对各种突发问题。 不怕打脸的说,能否进前装体系,应该是检验 HUD 创业公司成功的唯一标准。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汽车内饰的科技感很重要,但是确保它们靠谱更重要

· Aug 14, 2017 333

本文编译自「AUTOMOTIVE INTERIORS WORLD」 汽车行业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智能化、数字化大潮,在这个趋势下,汽车研发的各个细分领域也处在深刻变革中,比如内饰的设计和开发。而如果再找一个切入点来折射这种变化,「工程测试」或许是一个不错的角度。 大量的前沿技术随时都在改变着车内使用体验,所有的这一切直接推动整车厂和供应商开发出了更多的测试方法,例如使用机器人代替人类手指点击屏幕测试、评估各种新材料对于车内气味的影响。 过去几年,车内电子设备的发展引人注目,HUD、全液晶仪表等技术提高了车内电子设备的复杂度。大陆跨产品解决方案负责人 Heinz Abel 博士说,汽车内饰设计正在迅速发生变化,越多越多的车型使用全液晶仪表代替了传统仪表,这直接导致软件的地位进一步上升,而机械硬件的使用率则会继续下降,因此,大陆将会把更多精力放在软件测试以及系统集成测试方面。  (以揽胜星脉为例,汽车内饰设计也在逐渐跟上科技潮流)「我们也开始注意到,面对迅速发展的电子消费市场,汽车制造商在车内信息娱乐开发方面也开始感受到了压力。」Heinz Abel 说,「按照传统开发流程,我们首先进行设计,随后制作一个原型产品展开测试。可如今,我们直接从模拟开发开始,同时其他流程也在同步进行。除了机械设计之外,大陆也负责光学设计,例如在 HUD 设备当中,他们需要确保虚拟图像以一个合适的尺寸放在正确位置上,同时保持画面不失真。」Heinz Abel 还介绍,如今车内物理测试也逐渐实现高度自动化,检测机器人开始慢慢替代人类的一些工作,大陆的天气模拟设施还可以用来完成一些车辆耐久度测试。现阶段,很多车辆内部配备的 ECU 功能相对分散,大陆想要做的是将这些 ECU 管理的各项功能整合在一起,一个 ECU 可以提供包括导航显示、HUD 等等信息。这同时意味着需要进行更多测试,一个标准仪表测试通常需要 2 万到 5 万个测试案例,一旦车内功能完全实现数字化,测试案例还会继续增加。 通常情况下,一项新技术的诞生会带来很多挑战。以博世 neoSense 触觉反馈显示屏为例,通过压电致动器可以在屏幕表面模拟出不同材质的纹理,用户不需要观看屏幕就能对车内信息娱乐系统进行操作。博世工程师说,测试过程中最耗时就是光学部分,因为他们需要确保这项技术不会给汽车座舱带来任何振动和噪声。 其实无论如何,人类感官仍然是每项技术的最终评价标准。以西雅特为例,每年在进行座椅材质测试时,需要 150 名用户亲手触摸进行盲测。随后,盲测用户需要对座椅质量、材料质地以及表面一致性等标准进行评价。 西雅特还有一组化学测试团队,他们会提高车内温度或者加热座椅,以此来评估座椅在高温状态下散发出的气味。西雅特材料技术分析师 Rafael Bolívar 说,测试温度通常会从零下 40°C 横跨到零上 110°C,以此来确保车内座椅材料不会变质。 对于车内电子产品而言,能够在一定极端条件下保持工作状态非常重要,车企们通常会将车辆停至耐牢度测试车间内,使用氙灯模拟阳光长时间照射,随后检查内饰件老化现象。Rafael Bolívar 说,我们需要确保车内塑料件不会褪色,同时还会进行大量的抗划痕测试。 福特也采用类似方法评估内饰材料的耐久度,针对织物、塑料以及皮革等材料,福特会进行抗划痕试验和清洁测试。他们在座椅上同时溅满咖啡、油脂等污垢,观察这些材料能承受多大的伤害,随后使用不同颜色的染色材料(例如牛仔裤)在座椅上摩擦,观察是否会在车内座椅上留下污渍以及能否清洁等等。 斯巴鲁英国技术总监 Phil Evans 说,「有一件事对于斯巴鲁在材料学的发展至关重要:可循环能力。他们更愿意去寻找那些可循环使用的材料而不是低循环材料。对于可循环材料而言,一项零部件达到使用年限时,完全分解成其他材料使用。 对于整车内饰设计而言,新材料的引入不一定会扩大测试需求,但却需要进行全面评估,例如拉伸度、染色以及刮伤等等,而这也对测试工程师们提出了更大的挑战。随着自动驾驶、手势控制以及车联网等技术的引入,内饰设计师/工程师将会获得一个前所未有的职业机遇。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VOL.207:你觉得 HUD 是刚需吗?

· May 12, 2017 333

网易云音乐搜索歌单:GeekCar 叨逼叨 BGM。每期节目的背景音乐都能一次听到啦!还有,我们周四周日更新啊!记住了吗?! 我知道你们都已经垂涎 HUD 很久了,虽然不会为了一个 HUD 去买一辆车,但是仍然会很想试试看 HUD 好不好用吧?毕竟这个黑科技以前都是在电影儿里看到飞机驾驶舱上使用的!有几个男生可以拒绝的?当然,现在 HUD 越来越多的前装在了很多品牌的车里,但是在使用体验上可能各有各的不同,并且后装的 HUD 也各具特色,对于各位小伙伴来说选择合适的 HUD 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是今天我们想说的是,HUD 还没有迎来自己的黄金时代,所以你也不用担心被潮流抛弃。可能在技术上,这期节目我们不会做太多详细的解读,但是在体验和市场发展上,我们真的有话要说!后装产品虽然购买方便,但是体验真的不够好,前装产品体验很到位,但是又都仅仅局限在高端车型上面,面对这种两难的局面,我们劝你还是先等等看吧!毕竟 AR HUD 也还在路上,这个逆天的技术,或许才是 HUD 的未来! 好啦,听节目记得点赞打赏和评论哦!憋忘啦!最后我要再说一遍~我们爱你!❤ 本期人物介绍: 虎妞——GeekCar 史上最大力女汉子!头发越剪越短,让粉丝小伙伴们见一次惊讶一次。史上唯一一个能公主抱刘能的女生,常常展现出巨大的男友力,但有时候又秒变小公举。 清流——GeekCar 最不与我们同流合污的小清新。刚加入 GeekCar 便立志要从我们的乌烟瘴气中脱离出来的,虽然总会不由得被大白老湿带跑偏,但是···心若在,梦就在。 铭扬——GeekCar 最肤白貌美的东北糙汉子。作为 GeekCar 的神秘造车者,每天默默无闻的啃着大玉米棒子看着我们录节目。虽然不跟着我们一起污,但是,嗯,什么都懂! 刘能叔叔——GeekCar 最不正经的铲屎官。虽然是个妹子,但非得给自己起个叔叔的艺名儿,而且自打公司来了三位猫爷,就变成了专注的铲屎官。记住:惹她可以,别说猫不好!别说! GeekCar 有话说: GeekCar 叨逼叨是我们一次新的尝试,有任何意见和建议都可以直接留言告诉我们!你也可以表达你的观点你的态度,让你的声音也出现在我们的节目当中~欢迎吐槽欢迎么么哒~

阿里投资,上汽量产,全景 AR HUD 明年就要来了

· Mar 15, 2017

今天,一家名为 WayRay 的创业公司火了,原因是他们获得了新一轮融资,其中的领投方是阿里巴巴集团。 这家公司的主营业务是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车内导航产品,比如带有这项技术的 HUD。增强现实,也就是我们所谓的「AR」,而 WayRay 号称自己是「世界上第一个把 AR 整合进汽车」的公司。 车内 AR、阿里巴巴,双重话题,这新闻想不火都难。 WayRay 这次获得的是 B 轮融资,额度为 1800 万美元,领投方阿里巴巴,跟投方红杉、500 Startups、英特尔资本等等。(红杉也是阿里巴巴的股东)这是一家来自瑞士的公司,巧的是,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恰好身在瑞士,而这几天租车自驾的经历又恰好让我对 HUD 抬头显示功能有了新的认识。 下面从这条新闻里游离一下,聊聊在欧洲用 HUD 的经历: 我租到的是一台宝马 5 系旅行版,带有全彩 HUD 功能,画面被投射到前挡风玻璃上,而不是反光板的方案。它可以显示的功能包括车速、导航指引、限速信息、车距过近提醒等内容。 我是第一次在欧洲开车,结果这个 HUD 帮了大忙。一方面,在狭小拥挤路口众多的城市道路里,我可以比较直观的从 HUD 导航指引上看到在应该哪里拐弯以及距离路口还有多远,而不用去看中控台大屏所显示的那张信息很杂乱的地图。所以这几天以来,虽然还是会有拐错路口的情况发生,但是几率已经非常小了。 第二个场景是在德国不限速的高速公路上。这个 HUD 可以让我更放心的把速度拉起来,不用担心会因为视线转移到仪表盘或液晶屏上而引起安全隐患。在 200km/h+的速度上,司机的眼睛真不该左右乱看。 这个 HUD 给整个 1500 多公里的行程带来了极大的帮助。事实上,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开车,我觉得它起到的作用要远比国内大。 不过,接下来就得说回今天这个投资新闻了。 如果横向比较来看,宝马的 HUD 算是在各个品牌车型里做得很好的,但即便这样,作为一个司机,仍然希望车里的 HUD 可以往前更进一步,而这个方向,实际上就是「AR」。 贴个图,大家感受一下: 可以是在前挡风玻璃的局部来显示 AR 影像,当然如果让画面布满整个挡风玻璃的「全景 AR」,就更好了。 这家叫 WayRay 的公司做的东西,其实就是这个。 举个应用场景:当你需要 HUD 给你指示导航路径的时候,从驾驶员角度看过去,AR 技术可以让向左或向右的引导箭头直接和要去的那条道路重合。 这个画面需要脑补一下,但是用过 HUD 的人应该明白,这绝对是比现在所有 HUD 都要高档太多的东西,也是最符合用户心理需求的。 换个角度来说,随着 AR 技术的升温,它和汽车的结合,给人带来了不小的想象空间,同时客观上对车内人机交互有很大帮助,所以最近一两年,将 AR 和汽车结合是越来越热门的一件事,也吸引了一些创业公司进入这个领域。 这是一个有巨大市场前景的领域,就和做 HUD 一样,如果能进入整车厂的前装体系里,就意味着有非常大的订单量,也会由此带来丰厚利润。 WayRay 的 B 轮一共才拿了 1800 万,但是它的产品如果真的靠谱,未来的估值一定不小,对于阿里巴巴来说,这种投资是非常划算的。 这个新闻里还应该注意一点:接受了阿里投资之后,WayRay 将会和上汽阿里的合资公司「斑马智行」一起合作一款车载导航娱乐系统,在 2018 年也就是明年,首款搭载 WayRay AR HUD 产品的上汽车型就将上市。这或许是全球首款前装了 AR HUD 技术的车型。 这个路径其实挺有意思:WayRay 接受了一家互联网公司的投资,然后通过他们,进入了整车厂的前装体系里。不知道这会让多少车载智能硬件厂商羡慕(当然,技术门槛其实也很高)。 而对于普通用户来说,现在开始可以坐等「车内黑科技」诞生了,这绝对会是明年这款量产车上的最大亮点。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那个做后装 HUD 的车萝卜,一下子发布了两款新品

· Nov 01, 2016 333

距离第一代 HUD 发布 16 个月之后,车萝卜发布了自己的二代 HUD。 按照车萝卜 CEO 马斌斌的说法,他们原本计划在年中就发布二代产品,最终却足足拖了小半年。其实这也说明,虽然已经有过一代产品的经验,但是二代机依然给车萝卜带来了不少的坑。 居然有两个版本! 车萝卜这次发布的二代产品包括两条产品线,分别是青春版和尊享版。 先说尊享版,它可以看作是一代产品的升级。除了对一代的导航、微信、在线音乐等功能升级优化之外,还有几个新特征: 1. 成像采用了 TFT 的方式(一代是 DLP 光机),据称显示距离达到 2.5 米,并且屏幕尺寸增加到 18 寸(一代是 9 寸)。 2. 提出模块化配件概念,要把 HUD 打造成车内功能集成终端。例如,可外接摄像头(用于行车记录、前后双录、ADAS)、OBD(远程遥控车辆、车辆自检)、胎压计、蓝牙遥控器等等设备。 3. 新增了 ADAS 功能,目前只支持面部疲劳和视线偏离检测,未来会介入专用 ADAS 摄像头,实现前方道路的相关监测。 4. 手机内容的映射。 尊享版众筹价格 3299 元,包含 OBD-II 线以及蓝牙遥控器。 再说青春版: 「 青春版」 这个词往往出现在手机领域,说白了就是低配版。车萝卜青春版在外观上和尊享版看不出区别,只不过取消了前置的识别摄像头。 在功能上,车萝卜青春版减配的就比较厉害了,只能实现手机内容的映射。也就是说,青春版只是通过 HUD 的方式,配合 App 把手机内容投射到视线前方。 不过比较遗憾的是,他们目前没有对显示内容进行限制,基本上就是手机内容的无差别投射,用户理论上可以在开车途中播放视频。马斌斌告诉 GeekCar,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车萝卜会通过技术手段进行安全限制。 青春版价格比较亲切,众筹起步价是 799 元,包含一根 OBD-II 线。 由于还是工程样机,因此暂时还无法描述车萝卜二代机的确切体验。等到量产版发布之后,GeekCar 也会第一时间进行体验,到时候再聊使用感受。 一切为了销量 不可否认的是,车萝卜二代尊享版 3999 元(众筹 3299 元)的零售价格不低。即使横向和一代产品比较,价格也高出了将近一倍。 在采访中,车萝卜 CEO 马斌斌告诉我 们,在物料成本方面,车萝卜一代和二代的差距并不大。虽然改用 TFT 成像的方式之后,二代在这部分的成本有所降低,但硬件升级还是拉平了两代产品的成本。 至于把价格抬到超过 3000 元,主要是为了更大量的覆盖线下渠道。要走线下渠道,首先需要给渠道商留足够的利润。因此,价格必然会提高。其次,做硬件本身需要盈利和现金流,因此车萝卜也给自己留下了一部分利润。 不过,这样做的后果很容易预见。3999 元的高价几乎很难通过线上大量出货。毕竟在体验到实际产品之前,用户对投入回报没有具体认知,也就是说「 风险」 太大。 也正是因为这个问题,才有了青春版的出现。毕竟 799 元的众筹价更容易被「 尝鲜」。从很多互联网用户的消费心理来看,花几百块体验新产品的态度比较积极。就算是体验不理想,损失也不大。而一旦体验能够满足用户需求,那么这部分用户就成了尊享版的潜在购买用户。 所以车萝卜二代的尊享版和青春版分别针对的市场是线下以及线上。用不同的产品完成不同目标,也算是一个很「 互联网」 化的产品思路。 马斌斌告诉我,车萝卜一代总体出货量在万级,他们对二代的预期是 10 万级。事实上,一代出货量在后装 HUD 行业里已经算是不错的成绩。因此,车萝卜二代的产品思路,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让更多人接触到 HUD 这种较新的信息呈现和交互方式。 总的来说,后装 HUD 的用户依然还需要教育,市场也很大。在过去一段时间,前装 HUD 的普及开始下探,一些 10 万级别的车型都开始搭载 HUD。 因此,这也让很多用户开始了解 HUD。对于后装产品来说,这是个很大的机会。毕竟还有很多存量车以及新车都没有这样的功能。 当然,这对产品本身的要求也更高了。虽然在更「 互联网」 的功能层面,后装产品有一定优势,但从 HUD 更本质的成像效果、交互方式(前装一般只呈现内容,不允许操作)、稳定性等方面来看,后装产品依然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跳票快两年的 Navdy 终于正式开卖了,或许还不算太晚

· Oct 27, 2016

昨天,Navdy 终于正式公开发售了。 用上「 终于」 两个字,你大概已经感觉出来这个产品的发布肯定有些曲折。关注智能后装 HUD 的小伙伴应该对 Navdy 这个名字不会陌生。早在 2014 年,他们就通过一段 HUD 功能演示的宣传片,最终在众筹网站筹集了数百万美元。 先来看看这段神奇的 demo: 从这以后,我们见到了越来越多的智能后装 HUD 的创业公司。如果你在某度上用 Navdy 作关键词进行搜索,那么结果首页基本上有超过一半的产品都提到了 Navdy,甚至还出现了「 做中国的 Navdy」 这样的描述。总之,Navdy 绝对可以称作引发智能后装 HUD 创业爆发的节点性产品。 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Navdy 陷入了不断跳票的节奏中,原本预计的发货时间也无数次的被延迟。虽然 Navdy 在这段时间里累计获得了 2600 万美元的融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外界的态度也逐渐从期待变成了「 呵呵」… 不过,好在 Navdy 最后还是争了一口气,把产品给拿出来了。 正式版有哪些功能 再来看看时隔两年的正式功能演示视频。 和 demo 视频一样,这次正式版演示产品的还是同一个大哥。不过两年之后,这个大哥戴上了眼镜,估计可能是做产品太辛苦熬的。 回到产品层面,两年前的 demo 几乎只展示了短信、电话、导航这些基础功能,产品看起来也比较粗糙。而正式发布的产品视频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功能、产品形态也更成熟。 总体来说,Navdy 和目前主流的 HUD 功能类似。当然,如果把这句话的 Navdy 和主流 HUD 位置颠倒一下可能更合适。 Navdy 的功能主要是导航、电话、短信、流媒体音乐,通过连接 OBD 取电还能读取车速、油量等开放数据。操作方式主要有 4 种方式,分别是手机 App、方向盘控制器、语音、手势。 为了增加适配性,Navdy 还提供了高中低三个不同的底座。 Navdy 的具体功能操作在视频里都展示的比较清晰,不过有个功能上的亮点值得单独聊聊。 在 Navdy 的操作逻辑中,手机 App 是操作核心。用户可以通过蓝牙连接手机,之后设置目的地进行导航同步。在 Navdy App 里,有类似日程安排的功能。用户只需要把自己的日程输入,就能在事件发生前收到 Navdy 的推送,在 HUD 里直接选择确定就能开始导航。 虽然这项功能的实用性、使用频率还需要经过用户的实际使用进行验证,但这种偏向工具性的功能设计思路,的确和现有的 HUD 产生了差异性。 会不会太迟? 在 Navdy 跳票的两年时间里,市面上出现了很多的同类产品。单单是 GeekCar 报道、体验过得可能就不下 10 款。乍一看,市场好像竞争很激烈的样子。一下子这么多产品出来,Navdy 还有机会么? 这个问题其实很难有确切的答案。从内部竞争层面来看,仔细想想,虽然后装 HUD 很多,但是由于交互技术的限制,实际体验足够好、能改变用户习惯的产品依然没有出现。也就是说,虽然晚了两年,但市场也还没有到同类竞争的时候,用户和市场还需要被教育。 如果把竞争扩展到拥有类似功能的车载硬件层面,那么 HUD 的共同敌人其实是包括智能后视镜、手机支架、车机在内的产品。和他们相比,HUD 最大的优势在于更酷炫的外观,交互方式(主要是信息获取)也相对更方便直观。 但是,作为车载硬件里的新品类,用户对 HUD 相对比较陌生。而车机、手机、后视镜这些硬件,用户已经有了具体认知。所以用这些产品来实现导航、娱乐、通信等功能,用户的接受程度更高。 目前为止,HUD 的主要难点还是集中在技术、成本限制以及和其它品类的竞争。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Navdy 虽然拖到才正式开卖,但没有想象中那么大的影响,反而算是增加了 HUD 品类整体的竞争力。毕竟参与者越多,行业进步肯定也越快。 最后就是售价问题了。在众筹阶段,Navdy 售价为 299 美元,预计零售价是 499 美元。不过最终 Navdy 的零售价却达到了 799 美元,还支持分期付款。这个价格已经达到了 iPhone 的零售价,嗯,真贵!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什么?这块前挡风贴膜竟然是 HUD !

· Jul 20, 2016

当很多人都认为 HUD(Head Up Display 抬头显示)是驾驶信息呈现的最佳形式的时候,这个市场的火热就成了不可逆的趋势。 当然,现在后装 HUD 硬件还处在创业项目多、用户认知不足的初级阶段。有意思的是,我们见到的后装 HUD,几乎都是底座式或者悬挂式的安装方式,甚至连前装 HUD 也都是这样的形态。 几乎所有产品都采用这样的安装方式,似乎证明这是经过大量验证之后的结果。但是 HUD 真的只能这么使用吗?在我几乎要下肯定结论的时候,下面这个产品又重新打开了我的脑洞。 这个叫做 SkyScreen 的 HUD,被设计成了类似手机贴膜的形式。用户只需要把它贴在前挡风玻璃上,就能变成 HUD 。(挡风玻璃全景显示的雏形?)先看段视频: 其实,能够实现这样的功能形式,物理基础是因为 SkyScreen 采用了 OLED 屏:由薄而透明具半导体特性之铟锡氧化物(ITO),与电力之正极相连,再加上另一个金属阴极,形成类似三明治的结构。当电压达到一定范围的时候,正极空穴与阴极电荷就会在发光层中结合,发出红、绿和蓝三原色以及不同搭配后的各种光亮。OLED 的最大特性是自发光,不像 TFT LCD 需要背光。 正因为有了 OLED 不需要背光这一基础,SkyScreen 才能使屏幕拥有透明并可发光的性能,再配合过滤阳光的涂层以及类似手机贴膜的凝胶,这才组成了贴膜式的 HUD 显示模块并且厚度小于 2mm。另外,SkyScreen 支持根据不同挡风玻璃的倾角进行尺寸、角度等参数的调整。不过,这样的设计也面临着长时间阳光直射、高温影响等屏幕性能等隐患。 当然,SkyScreen 并不只是由这一块 12 英寸的透明屏幕组成,不然这就真的有点过于科幻了。 在屏幕的一侧,是类似底座的功能集成区域。这个底座能和屏幕一起粘在挡风玻璃边缘。上面有能够探测手势的红外传感器和发射器、开关、电源接口、光线传感器等等功能;采用无线连接的 OBD 可以读取车况。 在一般的使用场景下,用户可以打开 SkyScreen App,然后在里面可以完成电话、短信、导航、车况信息查看等基本功能。当然,这些功能的交互基本只能通过手势识别完成。 这就对手势识别有了不低的要求, SkyScreen 采用了 Intel RealSense 技术的 3D 手势控制,能够识别用户在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手势操作(之前我们见到的一些手势操作只支持平面空间)。这就能使用手势操作更多功能,误触概率也会有一定降低。当然,由于没有体验,我也只能说到这了。 SkyScreen 连接手机的方式比较有意思,不是通过蓝牙、Wi-Fi 等常见的形式,而是通过 DNLA 和 AirPlay 这两种内容映射的方式,分别满足 Android 和 iOS 用户的需求。 AirPlay 是苹果开发的一种无线技术,可以通过 Wi-Fi 将 iPhone 、iPad 等 iOS 设备上的包括图片、音频、视频通过无线传输到支持 AirPlay 设备;DNLA(Digital Living Network Alliance)是索尼、英特尔、微软等发起的一套 PC、移动设备、消费电器之间互联互通的协议。 这就表示,用户可以把自己想要的任何屏幕上的内容映射到 SkyScreen 上,包括视频、股票、游戏等等等等。只要你想,什么都可以,甚至可以把它当成是手机的另一块屏幕。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可能看起来会是个很美好的功能,比如嘿嘿嘿你懂得~但是,在驾驶领域,越大的自由度往往代表着越大的安全隐患。在这一点上,SkyScreen 显然没有太考虑明白。 总结一下。SkyScreen 在显示方式、操作逻辑上有一定的差异化,具体优劣还需要实际使用之后才能评断。但是在基础的保证安全驾驶层面,SkyScreen 在内容选择上给了用户太高的自由度,这就有点舍本逐末的感觉了。 最近,SkyScreen 刚刚在国外某众筹平台登录,最早 50 名用户可以用 55 折的优惠价——371 刀购买。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一台 HUD 为什么会有四个摄像头?

· Jun 02, 2016

如果你是经常关注 GeekCar 的小伙伴,应该知道我司(其实主要是我)对 HUD 的关注度之高简直令人发指,并且也报道了不少产品;如果你刚关注我们不久,也可以访问 GeekCar 官网,查看我们报道过的 HUD 。 总之,由于接触了不少 HUD 创业项目,我不可避免的产生了轻(qiang)微(lie)的审美疲劳。所以往后发展,那些同质化倾向严重的产品越来越难勾起我的兴趣。 今天决定要写的 HUD 叫做 iSCOUT,原因是机身上的四个摄像头成功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在以往接触的产品中,从来都没有过这样的摄像头搭配方案。在我有限的从业记忆中,能记起来最多摄像头的产品大概也只有前后各一个,分别用于行车记录和手势(或面部)识别。 iSCOUT 有两个版本,分别是基础班和高级版。基础版只有前后两个摄像头,前置 200 万摄像头记录行车影像,后置的红外摄像头用于手势识别的交互方式;在高级版上,除了基本配置之外额外多了两个 800 万像素摄像头,分别位于机身左右侧方。 从图片可以看到,侧边的摄像头大概位于 45° 角的位置。那么功能是什么呢?总不会是偷拍副驾驶的妹子这么简单吧。事实上,这两边成对称的摄像头,功能是拍摄开车过程中转向、变道时的盲区影像。 由于 iSCOUT 必须要通过 OBD 取电并且读取车辆数据,所以当检测到用户打开转向灯,iSCOUT 就能自动打开对应侧的摄像头,透过车窗拍摄侧后方的实时图像。拍摄的图像会实时投射到屏幕中,代替用户看后视镜和转头的动作。 对于这样的功能定义,我表示智商不够用了。简单模拟一下实际使用情况:如果基于仪表台的位置,利用车内摄像头去拍摄车外的场景,必然可能受到各种干扰,比如副驾驶上妹子翘起的大腿等等不可控因素太多(或许拍妹子大腿的需求比盲区影像还大…)。 而且除非是三蹦子,否则摄像头和左右两侧车窗的距离及角度也一定是不对称的。所以很有可能出现左转拍得着,右转又拍不着的情况。 不过虽然实现盲区影像的方式有点迷,但这种增加驾驶安全的思路还是挺值得肯定的。现在很多例如行车记录仪、智能后视镜等车载硬件都开始通过增加摄像头的方式实现倒车影像、前后双录等功能。这也说明,驾驶视野已经开始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补充。而开车视野的重要性,其实不需要强调太多。 回头再看 HUD 本身功能,iSCOUT 其实没有太多差异化的内容。简单说的话,无非就是在线导航、电话短信(通过蓝牙和 Wi-Fi 连接手机)、音乐、车况检查、限速提醒、低油量提醒并导航至附近加油站等这些常见功能。操作方式主要是通过手势和语音。 所以单纯从使用体验上看,iSCOUT 和同类产品没有太多优势。因此他的最大亮点,其实就是盲区探测功能。毕竟往后发展,增加驾驶安全性一定是正确的方向。只不过目前的这种实现方式,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iSCOUT 正在进行众筹,有 Platinum 和 Ray 两种不同外观的版本,其他信息看图吧~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CES Asia | 我看见的 HUD 有多少种姿势?

· May 13, 2016 333

今年 CES Asia,汽车科技相关的内容统一放在了 N3 馆。 如果你的注意力还在先锋的大胸 DJ、奔驰 IAA 概念车这些产品上,我十分建议你换换口味,看看 N3 展馆里那些不那么显眼,但也能说明某些未来趋势的产品,比如 HUD… 由于工作原因,我对车载硬件关注的比较多。抛开现阶段交互技术的限制,HUD 也是我最看好的车内信息呈现方式。一直以来,GeekCar 也报道过很多相关创业团队。 在展馆里,我看到了很多 HUD 厂商。有的在做后装硬件,还有的想要给车厂做技术供应商。虽然他们的产品形态不相同,但如果从横向角度进行分析,其实能够发现一些 HUD 的发展趋势。 前装做供应商 我们可以从前后装的角度分开来看,先说前装。 先锋在他们的「 未来座舱」 体验中,集成了 HUD 功能。不过 HUD 并不是主角,先锋的展台上展出了包括激光雷达、车机、仪表盘等等几乎全套的解决方案。并且把展台放在了宝马、奔驰、沃尔沃的边上,还安排了一个「 刺激」 的 DJ。不得不承认,他们的策略很成功,也吸引到了很多主机厂的注意力。比如,Jony 老师就看见了宝马在中国负责研发的老大。 和先锋展台一样,异视科技的展台也在几家主机厂周围。由于是第一次公开曝光,所以很多人可能并不了解这家公司。如果要介绍异视科技,你只需要知道他们给智车优行供应了「 全尺寸」HUD 技术(全挡风投影)。 不过这次他们的展台上,展出的是一款 TFT 成像,通过镜面反射的后装 HUD。简单体验之后,优缺点都一样明显,画面清晰但成像距离太近。 异视科技创始人兼 CEO 徐俊峰告诉 GeekCar,他们的核心是前装,做后装产品目的是为了获取现金流,用来支持前装全尺寸 HUD 技术的研发。他们不会负责硬件产品,希望做技术方案的供应商。关于异视科技的 HUD 技术和产品,GeekCar 会在后续进行深度体验和报道。 在展馆最外边的小展位,我还看到了来自苏州的视由谱科技。他们的主要产品是光学成像模块以及前挡风玻璃的镀膜。视由谱产品负责人告诉我,目前已经在和主机厂进行相关合作。 后装产品 除了这些展出技术,想要做供应商的厂商,我们一直相对关注更多的后装硬件也有不少。 比如我们熟悉的车萝卜和哈德,他俩展位刚好相邻。车萝卜的初代机发布已经快一年的时间,产品软硬件也都处在相对稳定的阶段。他们的二代产品将在 7 月份发布,据说会加入面部识别、ADAS 等功能。 哈德的产品包括了悬挂式和底座式两个形式,相比一代简单的读取 OBD 数据显示,他们在二代加入了智能化操作系统。 水晶光电的游乐士 HUD ,则是在不久前刚刚发布的产品。由于本身是上市公司,并且核心是光学相关产品。因此他们本身在资本、研发实力上都有先天优势。体现在产品端,他们的成像效果、产品做工等都处在比较优秀的阶段。不过由于还没有正式发布,因此交互、UI、语音等方面还没有达到设计预期。 除此之外,一家叫做怡利科技的台湾厂商展出了和百度 CarLife 合作的产品。他们的 HUD 把光学镜片和机器分离,驾驶员头顶的光机投射内容,粘在正前方的镜片用于成像。用户把手机和 HUD 连接之后,就能直接映射手机里的 CarLife。不过这个产品槽点在于交互逻辑(通过顶端旋钮、按钮完成选择、确认等操作)非常不方便,这可能也是很多互联网创业团队的最大优势。 我在展馆里看到的后装硬件大概就是这些。不约儿童的是,除了占领存量车市场,他们还都表达了对前装市场的向往,也有不少正在和车厂谈合作。当然,那些没有参展的品牌大多也都有这样的想法。说白了,很少有 HUD 厂商不想进入前装,只不过目前有很大部分还没有足够的技术储备和实力跟车厂进行对等合作。 在前装领域,例如先锋这样的传统供应商,他们依靠的往往是自己多年经营的主机厂资源和供应链体系。而类似异视科技,他们最大的自信来源就是复合空间虚拟显像技术(据说成像效果领先行业内),并且已经在车内全尺寸 HUD 有一定的成果。再比如,水晶光电本身是上市公司,然后你懂得… 所以说 HUD 进入前装,必须要有资源或者技术优势,这也是很多创业团队需要累积的东西。不过考虑到前装 HUD 已经开始向下普及,以后也会有越来越多的车厂开始需要相关供应商。因此,现在也是目前很多后装硬件创业团队的机会期。 我想用「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来当作观后感 ,希望大家不会觉得我太老土…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