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搞 | VR、AR 进入汽车领域的现状、挑战和机遇

· May 04, 2016 333

本文作者:光晕科技创始人何杰,以下观点不代表 GeekCar 任何立场。原文标题:《增强现实 (AR) 将提前在汽车抬头显示器 (HUD) 上实现》欢迎来搞(稿)是 GeekCar 的投稿栏目。甭管你是产品经理、攻城狮,或是车企高管、科学家,只要你对未来的汽车科技或是汽车产业有话说,我们都支持你说出来。投递邮箱 : jony@geekcar.net 在高盛近期的报告《VR 与 AR:解读下一个通用计算平台》中,高盛列出了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的 9 大应用领域:视频游戏、事件直播、视频娱乐、医疗保健、房地产、零售、教育、工程和军事 —— 没有提及汽车行业 。 汽车行业发展百年来,从一开始集人类科技结晶于一身的时代领头羊,渐渐变成一头步履缓慢的机械恐龙,始终慢了科技时代一拍——去数数,还有多少今年出厂的新车上还安装着 CD 机吧! 理所当然般,在大家展望激动人心的下一代计算平台 VR/AR 时,汽车行业被漠视了。 当然这也与汽车的特殊工具性有关:动辄 10 年以上的使用周期,再崭新锃亮的车漆也会花去;动辄关乎生死的安全要求,再先进的产品设计请先在车厂测试三五年再说。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汽车行业在互联网的疯狂倒逼之下,其步履也加快了起来,比如车厂们纷纷拥抱 Apple、Google、百度、腾讯和阿里等的车联网方案。 而在 VR/AR 领域,汽车行业这次可是赶了个早,积极跨入这激动人心的新计算平台呢! 从上图看到,VR/AR 已经被汽车行业尝试应用在产业链各个阶段: 汽车设计 : 福特的「Immersion Lab」 实验室使用 HMD 和超高清显示器,利用虚拟现实设计新款福特 GT,检查汽车的结构、机械和电子系统,设计从方向盘的操作到仪表盘界面的位置; 汽车生产 : 奥迪的 CAVE 工作室推出的「 虚拟装配线校验」 技术,利用 3D 投射影像、「MYO」 前臂环检测手势、Kinect 采集工人位置,允许工人在三维虚拟空间内完成实际产品装配工作的预估和校正; 汽车售前 : 奥迪与 Oculus 合作,共同推出了 VR 选车服务,模拟用户坐在车里的真实场景,还特别拉上音箱品牌 Bang & Olufsen,在声音模拟上也更为贴近真实环境;另外,法拉利也曾推出过一款 iPad 应用,可在展厅中对一台法拉利跑车替换车身颜色、观察传动系统内部结构等等; 汽车驾驶 : 本田早在 2015 年就推出了一款「WANDER STAND」 概念车,该车的突出特点就是其 AR 挡风玻璃,可以在玻璃上加载各种有用的信息帮忙驾驶;同时本田今年也申请了跟 AR 挡风玻璃相关的专利;而宝马与高通合作,推出了一款适用于宝马 MINI 的 AR 眼镜,通过该眼镜不但能获得行车相关信息,还可以获取周边 POI 信息以及短信消息提醒等; 驾驶体验 :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丰田利用 Oculus Rift、车辆方向盘以及音箱系统,搭建了一套名为「TeenDrive 365 的系统」,该系统主要面向青少年,希望帮助青少年锻炼出一些必要驾驶技能;另还有一套「 分心驾驶模拟器」 系统,用来考验驾驶员专注驾驶的能力; 汽车售后 :韩国现代将推出融入了增强现实技术的电子使用手册,利用 AR 技术,用户只要拿起手机或平板对准车子,就能自动识别车子部位,并给出相关信息; 以上种种,足以说明汽车行业对 VR/AR 的热情。其实,传统汽车厂商这次对 VR/AR 新计算平台如此的上心,也是因为它的确方方面面贴近汽车的各个领域。甚至 VR/AR 技术在有些汽车应用场景上有着先天优势和需求 —— 比如 汽车驾驶 。 汽车驾驶是 AR 的一个天然应用场景 简单地说,VR 看到的都是虚拟影像,AR 看到的是虚实结合景象,在汽车驾驶这种要时刻关注实际环境的情况下,VR 是无法适用的,所以我们接下来只讨论 AR。 驾车时,AR 技术可以让我们获取更多的信息,并提高驾驶安全性。 在目前的开车过程中,我们眼光游动在前挡风玻璃外、左右中后视镜、中控仪表盘和车机屏幕上。哦,还有手机屏幕上。哦,记得切线的时候还要扭头看盲区哦! 累吧?!那么想象一下,当以上所有信息内容,都汇集到你眼前,你只需要专注于前面一块屏就可以处理各种事情时,将是多么轻松愉快的一件事情啊! 前文提到了本田申请了 AR 挡风玻璃专利技术,其实有关 AR 的车载应用讨论早就融入到抬头显示器 HUD 中,譬如: 路虎的透明引擎盖——直接在车窗上显示引擎盖下面的路面; WayRay 的全息导航 HUD——将导航信息贴合路面; 宝马 MINI 的 AR 眼镜——通过该眼镜,可以实现透明 A 柱、车门,全景泊车,HUD … 继续阅读

三星发布了一款 HUD 概念产品,不过是为摩托车准备的

· Mar 29, 2016 333

关于 HUD 这种视觉效果酷炫,并且被很多人看好的车内交互方式,GeekCar 之前已经有过不少相关产品的报道。不过在未来,难道交通工具只会有汽车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最近,三星和雅马哈在意大利合资的子公司就关爱了一下摩托车用户,他们发布了一款智能的摩托车前挡风玻璃概念产品,并且把很多行车信息都投射到了上面的一块屏幕上(并不是前挡风玻璃上)。 在介绍这个产品之前,我们得先强调这是个概念设计而不是销售给实际用户。 虽然并没有太多关于产品的详细信息,但是从结构上来看,这个智能挡风玻璃并不是很复杂,主要增加了投影模块和光学成像镜片,内部还包括能够与手机互连的智能模块,可以通过安装支架适配不同的摩托车型号。 用户需要使用三星 Galaxy 手机下载对应 App,然后在开车前通过手机连接前挡风玻璃,在驾驶过程中就可以通过这块透明屏幕看到实时导航、电话、短信、邮件等信息。不过从视角来看,这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 HUD ,更像是「 低头显示」。 考虑到摩托车和汽车的驾驶场景差距很大,摩托车用户在驾驶过程中显然不适合进行太多交互,就算能够通过头盔进行语音等操作,也需要相关硬件配合,而三星的方案中并没有设计配套产品。因此,三星针对这个前挡风玻璃设置了开车途中对邮件、电话、短信的自动回复,这样就能够最大程度上保障用户的驾驶安全。 三星表示,研发这个产品是由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在驾驶过程中使用手机。而意大利国家统计局(ISTAT)的数据就表示,国内 18 ~24 岁的人当中,有 24% 人会在开车时使用智能手机(包括摩托车和汽车)。 事实上,不仅三星注意到了这个安全需求,宝马也在今年 CES 期间发布了一款 HUD 智能头盔,想让两轮交通工具的驾驶者更安全。 对于这些产品,我只想说快把概念落地吧。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HUD 同质化太严重?那不如用它控制「智能家居」吧

· Mar 04, 2016

虽然后装 HUD 还处在普及阶段,但事实上我们能够看到的这些产品,已经开始出现同质化的现象。例如在交互上,市面上的 HUD 几乎都采用了从手势、语音、按钮中三选二的解决方案;功能上几乎都是导航、电台、音乐、通信等基础功能。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这个叫做 HeadsUP!的 HUD 显得有些「 难能可贵」,因为除了车内的基本功能之外,还能够实现和智能家居的连接控制。 Amazon Alexa 语音服务 能够控制家居,得归功于 HeadsUP!采用了亚马逊(没错就是那个开网店的)的相关语音技术,内置了一个叫做 Amazon Alexa 的语音服务。 在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 Amazon Alexa 。亚马逊在 14 年底推出了内置语音助手的音箱设备 Echo,能够实现闹铃、音乐播放、天气查询、网络搜索以及新闻查询等多种功能,所有的操作都通过语音控制。 去年,亚马逊把「Amazon Echo」 更名为「Amazon Alexa」,并且把语音服务开放给第三方的软硬件开发者(包括工具集,用户指南,应用程序接口以及代码模板)。通过使用语音助手,亚马逊的 Alexa 工具包(Alexa Skills Kit)能为开发者的软件或者硬件增加新功能。 因此,使用了 Amazon Alexa 服务的 HeadsUP!能够无缝连接同平台的智能设备,例如智能家居产品。在产品的宣传页上,HeadsUP!也展示了在车内用语音调节家里空调温度的可能场景。  本质是功能的扩展延伸 除了语音服务之外,还得聊聊 HeadsUP!在 HUD 层面的功能。官方表示目前还处在功能和产品的开发阶段(可以在官网预约),不过已经能够实现电话、短信、导航、音乐等基础功能,并且都是通过纯语音进行操作。 虽然表面上看没有太多区别,但 HeadsUP!的产品思路有些特别,从一些功能的设定和实现方式上就能发现。 例如在基础功能的实现方式上,HeadsUP! 通过蓝牙连接 OBD 读取车辆数据;通过支持 802.11ac 协议的 Wi-Fi(5GHz 频带)连接手机,保障传输速度和稳定性;蓝牙 4.0 连接车内音箱;内置锂电池,充电一次能够支持 8 小时续航;系统支持 OTA 在线升级。 可以发现,HeadsUP!在尽可能避免线材连接,甚至不鼓励用户插电源线使用,这也符合未来移动智能设备的发展趋势。 再看一些扩展功能。HeadsUP!预留了 NFC(近场通信模块)功能。虽然目前 NFC 功能在车内的应用场景并不明晰,但考虑到向外界延伸的 Amazon Alexa 服务,想象空间就变大了(例如在车内购买 Amazon Alexa 相关的付费服务产品等)。 其次,前后摄像头除了记录影像之外,还把开发权限也留给了开发者,理论上支持第三方应用的调用。虽然还没有实现具体功能,但类似于面部、手势等驾驶员角度的开发必然会成为 HUD 的发展趋势,例如面部追踪,疲劳驾驶提醒等功能,都已经出现并开始普及。 所以很明显,HeadsUP!想尽可能扩展 HUD 的使用场景,而实现的基础还是由于通信技术、云端服务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当 Amazon Alexa 连接的场景越来越扩展,那么 HeadsUP!的功能延伸也就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再加上支持第三方开发者的做法,则会使功能越来越丰富,并且是我们意想不到的。HeadsUP!在产品软硬件层面做的这一切,其实是给功能的扩展延伸提供了基础保障。 想法是美好的,但 HeadsUP!首先还得保证 HUD 的基本功能在体验上足够好,例如成像效果、用户体验以及产品稳定性等等。在这些问题上犯错的话,倒是有不少行业老前辈们的前车之鉴值得参考。 最后写点感人的内容,虽然 HeadsUP!目前仅仅开发了 iOS 和 Android 版本,不过 WP 版本也即将上线(关爱 WP 用户从我做起)。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哈德 HUD:前装团队做的后装产品是什么样子?

· Jan 27, 2016 333

在 Navdy 之后,国内 HUD 创业公司的热情就一直不断高涨。哈德在其中应该算是很早拿出产品的团队,他们上一代的产品 S1 在去年就已经上市,最近又推出了迭代的两款新机——S1 Plus 和 X1。 不过在谈产品之前,我想先说说哈德和其他 HUD 创业团队的区别。 前装到后装再到前装 和很多后装 HUD 团队聊产品的时候,大家都会不约而同的谈到后装转前装这件事。不过对于哈德来说,这件事本身就有些不同。事实上,哈德成立之初其实是一个做前装技术的团队,这也是哈德的运营总监张佳认为他们最大的优势所在。 在 2013 年成立的时候,哈德就和一些车厂达成了相关合作意向。下个月,哈德和国内一家主机厂合作的带有前装 HUD 的概念车也将发布。 在张佳看来,目前前装 HUD 产品主要由几家国际供应商在「 垄断」。相比于这些厂商,哈德认为自己在技术方面并不落后,只是产品稳定性等方面可能会相对弱势,但价格、配合程度方面哈德会有优势。对于合作的主机厂,张佳表示主要会是国内自主品牌,也是由于他们对一些新技术会相对更主动一些。 对于选择做前装产品的理由,主要是出于教育用户和市场的因素去考虑。同时,对于巨大的存量车市场来说,这一块其实有很大的空间,值得去打造产品切入。如果未来后装产品足够好,也会考虑把前后装团队分开运营。 在聊天过程中,张佳还是更愿意把哈德定位成一个前装的团队。毕竟从最近的整车来看,HUD 也呈现出了逐渐从高端车下放的趋势。如果能把握住前装团队积累的优势,那么可以想象的空间就很大了。 产品的迭代逻辑 回到产品,GeekCar 之前介绍过哈德 S1,这是一款悬挂式的 HUD 产品,能够实现电话、短信、微信查看、导航、车况查看(需要连接 OBD)等功能。不过 S1 本身并不像很多 HUD 一样自带安卓系统,可以看做手机 App 内容的外接「 显示屏」。 相比于第一代 ,哈德这次的迭代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说。 首先是硬件,S1 Plus 作为 S1 的直接迭代,依旧是悬挂式的安装方式、成像方式用 DLP 光机,只是在外观设计和硬件上进行了优化,并且增加了摄像头。 除了悬挂式的更新,哈德还新增了安装在仪表台位置的 X1 。这也是考虑到不同用户的需求,并且使用习惯更贴近目前车上的前装产品。 X1 采用了 TFT 的成像方式,设计的投射距离达到 2 米,通过感光元件能够自动调节亮度。同时,X1 的底座还能进行角度调节适配不同仪表台。 在前方,X1 带有 1080P 的摄像头作为行车记录仪。为了避免拍摄角度的左偏,X1 的摄像头专门设计成了向右偏 8°,虽然摄像头位置低导致拍摄范围缩小的问题没能得到解决,但总体上还是提升了行车记录仪的体验。通过手机 App ,用户也能将行车记录仪拍摄的画面分享到社交软件。 有一点值得特别提一下,X1 的电源接口使用了 Type-C 标准,虽然目前还在普及阶段,但对于可扩展性是很大的提升。同时, 哈德专门设计了一个 Hub,可以将车上的外接环视摄像头、红外夜视摄像头等硬件接入显示。 其次是功能和软件层面的更新。 相比于上一代作为手机 App 「 内容显示器」 的产品,X1 和 S1 Plus 都自带安卓系统,采用高通骁龙 615 的处理器、标准版 RAM 1G、ROM 8G,增强版 RAM 2G、ROM 8G(都支持扩展)。 X1 也实现了目前很多 HUD 都能够实现的功能,例如支持 Wi-Fi 热点、虾米音乐、蜻蜓 FM、微信短信查看(为了安全考虑不支持回复)、蓝牙电话、车况查看(连接 OBD)、电子狗、行车记录仪等。 X1 的操作逻辑以语音为主,按键为辅。语音部分由科大讯飞提供技术;附带的控制按钮能够实现唤醒语音、选择、切换等简单操作。在测试机上,我简单体验了部分功能,语音的唤醒很及时并且识别准确、成像效果也比较清晰。 不过由于是测试版本,并且没有实车体验,因此功能部分还不能下定论。在功能没有很大差异化的前提下,交互使用体验就成了竞争的关键,这部分可以期待 GeekCar 后续测评。 从产品的迭代逻辑看,哈德开始去贴近用户的使用习惯。娱乐功能的增加、手机重要性的逐渐弱化都更符合车内的使用场景。所以总结来看,这一代产品比 S1 的进步还是挺大的。 目前,哈德整个团队在 35 人左右,其中软硬件研发团队大约有 25 人,位于深圳,剩余的运营等部门则在北京。从今天起,X1 已经在淘宝众筹平台开始众筹,最低档 1399 元;S1 Plus 则会走线下渠道。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CES 2016」宝马发布了一款带 HUD 功能的……摩托车头盔

· Jan 06, 2016

(作者:TP 牙膏膏)CES 上,宝马给摩托车爱好者带来了福利:他们发布了一款非常高科技的「 智能头盔」。 这款未来科技的智能头盔配备了 HUD 抬头显示功能,前后双摄像头,并采用了左手车把控制的操作方式(总比声控和眼神控制更让人能接受一点,试想一下你在大街上不断的大喊操作口令或者不断的飞眼是多么尴尬的一件事)。 这个头盔能为你提供当前的速度、燃料信息 ,并带有路标识别功能,还会配置 V2V 技术,它可以监测街上行驶的其他车辆的速度、位置等对其他驾驶员无法开放的「 隐藏」 数据,同时能够自动预测出在当前行驶车道的前方是否会有潜在的碰撞危险。 至于头盔上的两个摄像头,前置的那个可以作为行车记录仪使用,后置摄像头则为驾驶员提供了虚拟后视镜的功能。 尽管官方宣称的电池续航时间只有五小时,但它采用了可拆卸电池的设计,稍微解决了电池焦虑症患者的发病强度。 一切关于概念产品的文章的结尾总会用小字写着这只是个概念,如果你保持一个好身体也许会等到该产品量产的一天,但是这次德国人并没有让我们对着一个概念傻等,准备好 1499 美刀的小伙伴在姑娘们穿上裙子的时候就可以拿到属于自己的未来头盔了,当然也别高兴得太早,你能得到的只有头盔,还需要等到宝马心情好的时候再为你生产控制头盔的车把。 「 这回可不光是个概念呦,这可是会实现的呦」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宝马员工说。 也许看了下面的视频,你会对这个头盔有更清晰的了解: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这个 HUD 想告诉你,车载硬件的安全性比什么都重要

· Nov 30, 2015

自从 Navdy 发布了那个酷炫到不行的 HUD 视频之后(目前为止也还是只有个视频),全世界范围内就出现了无数研发 HUD 的人和企业,大家都像发现了车载硬件新大陆那样一股脑的投身进来。 单单在国内,我们前前后后就了解过不下 5 款类似的 HUD 产品, 在之前也对部分产品进行过盘点 。 当我们都认为后装 HUD 都像 Navdy 那样,有着酷炫的屏幕用于投射内容时,有些人早已看穿一切。他们在设计 HUD 时抛弃了那块后装小屏幕而选用前挡风玻璃投射内容。这部分产品就包括在某宝上卖得很好的那些「 国产山寨货」,也包括了我今天想要介绍的 Carloudy。 Carloudy 是一家叫做 Cognitive AI Technologies 的公司设计的。如果仅看产品本身,Carloudy 并没有什么突破性创新,甚至于还有一些明显的「 硬伤」。不过,他在产品思路上,却有一些很值得我们借鉴思考。 功能取舍合理 在 Carloudy 的功能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常见的导航、加油站信息、车速、路况、停产场信息、饮食、洗车指数(天气)、商场信息等等功能。这部分都是基于 Carloudy 内置的谷歌地图(天朝人民表示呵呵)的 LBS 等服务实现,并没有太多新意和实现难度。用户安装 App 之后,通过蓝牙连接之后就可以将内容投射到 HUD 进行显示。 但是,请注意这个关键的转折。 Carloudy 在功能设计时,完全舍弃了通讯相关的功能(在国外主要是邮件、Twitter、短信等)。在官网上有这么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如果人们真的有急事找你,电话才是第一选择,其余信息都可以等到停车之后再处理。(附上原文:If people need to urgently reach you, they will call your phone.Texts, emails and tweets can wait!)在 Carloudy 的设计理念中,用户驾驶安全始终被摆在第一位,因此任何干扰驾驶安全的通讯功能都不会被接受。在以后的迭代中,Carloudy 还计划不断迭代加入新的功能,但始终不会加入通讯(注意是始终,希望不会打脸)。 对于这样的功能取舍,我简直要给他 100 个赞。很多人都在说,我们设计车载硬件时首要条件是为了驾驶安全。然而真正能把这部分做好的实在太少。很多产品在思路上很清晰,落地的时候却很混乱。 在受到交互条件(例如语音识别技术、手势操控等技术)限制的情况下,盲目堆叠功能合理吗?经过实际体验产品之后,我可以肯定的说不合理。一旦某些功能操作有可能干扰用户驾驶时,产品应该慎重取舍而不是盲目满足用户需求。 硬件硬伤不少 然而 Carloudy 硬件上的「 硬伤」 又让我有些无力吐槽。 Carloudy 采用了一块 6 英寸大小的高清半透明显示屏进行投影。在机器正面还有一颗光线传感器,用来感应光线强弱进行亮度的自动调节。 作为一款不带屏幕的 HUD ,Carloudy 角度不可调。这就意味着如果你的前挡风玻璃只有在特定的角度(得取决于仪表盘、挡风玻璃、产品屏幕三个因素),才能刚好显示到你最舒服的视角。同时,成像距离之短肯定会让你频繁调节焦距,更不用说还有可能出现的重影等问题。 为了彻底摆脱线的干扰,Carloudy 做了很大的努力。首先,硬件本身集成了一颗低功耗的 ARM 处理器、蓝牙模块、WiFi 模块,使得用户连接手机和方向盘上的控制键都不需要连线。用户唤醒 Carloudy 的方式很简单,语音或者按钮(需要车辆方向盘上自带蓝牙连接的控制器)。 为了解决供电问题,Carloudy 选择在机器内部安装电池。官方说法一次充电可以使用两个礼拜(并没透露是按照每天驾车时间多久计算,估计在国内的堵车路况肯定不够)。 对于 Carloudy 安装电池的选择我始终觉得待商榷,毕竟车载硬件对于暴晒、碰撞环境的条件都很苛刻。然而我在产品图上没有发现任何用于固定的装置,产品体积上也没有散热的优势。因此,我对 Carloudy 在使用时的安全性持怀疑态度。 如果我们理性看待,作为第一代的 Carloudy 在硬件上的问题还是可以理解的,后续也有改进的空间。而我们更应该看到是,Carloudy 在产品设计时,落实安全概念时的坚持。 车载硬件的安全问题绝不是说说而已,Carloudy 光这一点就值得很多产品学习。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后装 HUD 用起来咋样?车萝卜试用体验

· Nov 22, 2015

虽然 HUD 在车载硬件领域很火,但实际落地的产品不多。车萝卜作为其中最早发货的产品,也就成了我们「 尝鲜」 的首选。这篇文章来说说车萝卜 HUD 的使用体验。 由于我们 之前的文章 已经介绍过这款产品,因此开始之前,只再简单描述一下基本功能。 HUD 全称「 抬头数字显示仪」 (Heads Up Display),又叫平视显示系统。车萝卜 HUD 包含电话、导航、电台、微信等功能,整体采用语音识别加手势识别进行控制。 安装和散热 我想先说安装问题。HUD 的体验好不好,首先取决于安装的位置,更重要的是屏幕稳定程度。所以你明白了,我要说的是车萝卜 HUD 那块屏的稳定性问题。在实际体验中,车的颠簸导致屏幕会逐渐合起,因此我得时不时手动调整角度保证视角。 整个硬件的散热设计做比较优秀,有大面积的金属材料保障散热。不过,投影镜筒和部分光学镜片由塑料制成,在高温暴晒下可能会产生镜片裂纹和镜筒膨胀导致跑焦的问题。实际效果如何?也许明年夏天我们就会找到答案。 光学成像 在光学设计上,车萝卜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镜片的光学设计采用的是球面镜,但边缘处理还不够完善,未达到光学镜片的水平。透过镜片看车外越接近边缘变形越严重,在中控台高的车里面有可能会产生安全隐患。 同时,由于球面镜和镜片面积的设计,导致镜片的视野非常小,这就导致对于安装位置有很高要求,容易造成内容跑出镜片外而无法看清。 光学中最大的短板是成像距离。HUD 之所以称为 HUD 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 1. 用户视线不离开路面;2. 避免视觉焦点远近的切换。 前装产品中,以宝马为例,他们的前装产品投射距离一般在 2 米左右,而车萝卜的成像焦距约为 75 厘米,这样的距离,还是不太够,司机需要频繁的调整视觉重心。 用于成像的透镜经过分析发现材料是亚克力,这种材质无论是熔点和力学性能都不适合在车内场景使用。在使用的过程中还会出现安全隐患, 更正确的选择是采用光学聚碳酸酯塑料。 使用体验 接着说回功能体验,整体感觉挺好。 最直观的体验就是语音。车萝卜的语音识别效果确实不错,前提是关好车门窗。体验的这段时间内,基本上语音都能识别,只不过有时候得多说两遍(当然是普通话,方言无效)。这部分功能由车萝卜和思必驰合作研发,还是有一定保证的。 不过,我体验的这台手势识别体验很差。在静态的时候识别率还算不错,一遇到光线变化剧烈就开始罢工,在晚上使用的时候效果不佳。 摄像用的红外灯发热量非常大,超过半小时以上会自动关闭禁止这个功能。 导航 车萝卜内置的 3G 卡对于导航来说足够了。车萝卜通过「 萝卜」 这个关键词来启动功能,基本步骤就是呼叫「 萝卜」,车机反馈「 来了来了」 等逗比语音,继续「 导航」,车萝卜启动导航功能,并提示导航至哪里。前期设置公司等特定位置后,用户也可以直接说导航去公司。 车萝卜导航使用高德地图,精确度没有问题。驾驶过程中,显示屏主要显示路线、车速(有延迟),左下角显示路况信息,同时语音提示摄像头、前方道路拥堵情况。但对于 HUD 来说,地图被完整显示出来,信息太多反而会干扰驾驶,这一点我认为还需要针对特定场景进行优化。 电台 再看电台功能,车萝卜内置了新闻频道、音乐频道等,默认打开音乐,也可语音控制切换至新闻频道。这些电台与常规汽车电台不一样,应该都是车萝卜与网络电台合作,因此不能收听常规电台。 电话 下面我们要说的两个功能需要与手机连接,首先是电话。 用户在使用前需要通过蓝牙将手机与车萝卜相连,以便读取手机通讯录。在使用电话功能时,同导航一样,呼叫「 萝卜」 启动功能,然后可以直接说出需要呼叫的联系人姓名即可。 实际体验中,通话效果不太理想,一是声音小,当然你可以通过 AUX 数据线连接车载音响,但音量也需要重新调节;二是收音效果不太理想,简单来说,不如 iPhone 扬声器的接听电话效果。 微信 微信的功能对我来说还是很有必要。使用前,用户需要扫描二维码登陆微信。但由于是透明显示屏,扫描二维码相对较难识别,得多尝试几次,这一点在体验时让我觉得有些抓狂。 登陆后,车萝卜会提示有新的微信收到,并询问「 播报」 或者「 取消」,播报的声音效果尚可接受,咱也没指望它能像林志玲一样嗲嗲的发音,至少保证阅读内容没有错误。 与上文所述启动功能一样,呼叫「 萝卜」,启动微信,说出想要发送的联系人姓名,并说出内容即可,操作方便,但同样容易分心。 以上是我体验车萝卜 HUD 的一些感受,从功能的覆盖程度上来看,车萝卜目前已经算是很完善了。而具体到每项功能的体验、视觉效果、硬件持续使用后的稳定性等问题,这其中的优化空间很大,要做的很多。 经过这次试用,总体来说,对于 HUD 这个新兴后装市场,想要普及还是件任重道远的事情。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这家叫做 Exploride 的公司,想给你一个带有透明屏幕的车机

· Sep 10, 2015 333

现在很多团队在做智能车机或者是其它各种车载硬件,本质上,他们其实都在做同一件事——「 革」 传统车机的命(交互体验差到根本不能忍)。 有人想要一步到位 在这么多的车载硬件中,HUD 越来越火。它以交互方式上的优势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当然,有科技感的外观(主要是透明屏幕)也给吸引力加了个筹码。 但 HUD 的缺点和优势一样明显。目前主流产品的主要功能基本上是短信、电话、导航、音乐等,相比于车机还是略显单一。 我始终认为 HUD 的关键还是将必要信息清楚的展示给司机,过多堆叠功能不一定好,能满足上述功能已经足够。但是,为了成为车内唯一的屏幕(这应该是车载硬件的终极梦想),很多 HUD 产品在给自己增加尽可能全面的功能。 而对于车机来说,如果能够增强交互体验,还是有很多人愿意去使用的,这也是很多人都在做后装车机的原因。 铺垫了这么多,该引入正题了:是不是有方法把 HUD、车机两种产品的优点集中起来? 一家叫做 Exploride 的国外公司就这么做了,他们做了一台带有透明屏幕的车机。一眼看上去,真的不太容易分清它和 HUD 的区别,因为那块全透明屏幕的辨识度实在太高。 这么说吧,他们「 没羞没臊」 的让车机和 HUD 结合,就是要取长补短、一步到位解决问题。 功能不新鲜 看起来像就真的一样吗?答案肯定不会这么简单。 按照我一贯的套路,先看配置: Exploride 搭载了 6 英寸 OLED 显示屏、4 核处理器、2GB RAM、8GB ROM、支持蓝牙 4.0。结合众筹价 269 美元,我们可以推测其硬件方案是手机规格的芯片,并且采用的是安卓系统(可以安装各种软件,除了安卓你告诉我还有啥可能嘛)。 再看功能: 1. 内置谷歌导航,包含 GPS 模块。 2. 手势语音操控,利用正面摄像头识别手势,支持上下左右四个方向滑动实现不同操作,结合语音完成交互流程。 3. 在线音乐流媒体播放,支持国外几个主流的流媒体音乐 Pandora、Spotify 等。 4. 配合蓝牙版 OBD 模块检测车辆,在屏幕上显示部分车辆参数。同时可以连接手机,在手机上显示车况并实现简单的远程操控。 5. 行车记录仪,后置 300 万像素摄像头。标配的 8GB 内存能够储存 4.4 小时的 720p 视频或 9.6 小时 VGA 视频,用户也可以选择将视频直接传输至云端存储。 6. 可作为 WiFi 热点,用户自己配流量卡,支持 4G LTE 网络,也可以用手机流量。 7. 提供云端存储空间,初期免费提供一年 5GB 流量,之后需要付费。 8. 可安装应用,支持主流应用,例如 facebook、email 等等,这一点是体现车机功能的关键。 优劣势并存 虽然从功能上看, Exploride 和 HUD 有很多重复,甚至连使用方式都有些类似, 但本质上 Exploride 还是车机 ,细节上的差距导致双方在使用体验上也不大相同。 玄机在这块透明屏幕上。 我们之前的文章就介绍过,HUD 需要将文字和影像投射到焦距无限远的距离(虽然目前产品普遍都在 1~2 米),而 Exploride 则是直接显示在屏幕上,支撑这种显示技术的关键是 OLED 的发展。 简单了解一下 OLED 的优势(针对使用在 Exploride 上的原因):OLED 屏幕结构中无需背光模组而是依靠单个像素点发光成像,因此结构可以做的相对轻薄,这是应用在透明屏幕上的关键。 而且由于 OLED 屏幕是按需显示(单个像素哪里需要亮哪里),所以屏幕能耗较低且色彩通透鲜艳(像素自发光而不是用背光把像素照亮),因此我们对于在阳光照射下 Exploride 的显示效果不用太过担心。 同时因为通过屏幕直接成像,所以 Exploride 不需要光机,产品体积相对较小(可以做的很精致)。发热大户光机没有了,散热设计也更加容易。 通过屏幕显示的特性, Exploride 的安装位置没有那么固定(不一定在司机正前方),适配能力稍强,但问题也是存在的。相比于 HUD 不需要或尽可能少的调节人眼焦距,Exploride 在看屏幕的时候焦距还停留在车内,虽然透明屏幕一定程度上降低对视线的影响,但视线重心的转移使得产品安全性低于 HUD。 还有一点细节,对于行车记录仪功能来说,我始终认为「 拍到」 的重要性高于一切,放在仪表台上显然不是个好选择。当然,这里不单单是说 Exploride,很多类似功能的产品都存在这个问题。 最后「 吐槽」 一下,抛开产品,至少在外观上 Exploride 已经领先很多竞品了。 嗯,对我来说功能和逼格同样重要。(图片、视频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原创声明: … 继续阅读

我们的车里到底需要几块屏幕?

· Jul 24, 2015

前两天,Geekcar 的粉丝群里,名字叫 Mathslaw 的哥们儿抛出一个问题:「 在车内交互方面,「 一屏化」 与「 多屏化」 到底哪个是趋势? 然后,就引发了大家的热烈讨论,于是我们决定好好聊聊这话题。 什么是多屏融合?什么又是多屏化? 所谓「 多屏融合」,就是把车内的仪表盘、导航、多媒体功能等内容的显示设计在一个屏幕上,一个屏幕承担多种信息的显示功能。 目前多屏融合的设计理念已经体现在量产车中,比如标志 308S,它的空调信息显示集成在中控台屏幕上,调节也通过屏幕旁边的触摸按钮实现;奥迪新 TT 的多屏融合概念更为典型,取消了中控台屏幕,所有信息都通过仪表盘屏幕显示,而且空调信息显示屏集成在了空调调节旋钮上。 与之相反的就是多屏化,多屏化的概念就是把信息显示分布在不同的屏幕,屏幕的功能单一,各自为营。 本田思域将转速表与仪表盘剥离开来独自显示,加上仪表盘和中控台屏幕,车内有三个屏幕;奥迪的 Prologue 概念车将多屏化设计也做到了极致,仪表盘、中控、中控下、副驾驶、顶灯位置都设计成了屏幕。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用车习惯,不管是一屏还是多屏,都有不少的「 忠实拥趸」。 那么问题来了,屏幕到底应该多还是少? 这得从屏幕的功用说起,目前屏幕的作用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显示司机所需信息,另一类是通过屏幕的触摸功能来调节车内各种设备(比如收音机、空调、音乐等)。总之,屏幕在车内是作为「 人机交互」 的媒介存在的,让人和车之间交流信息。随着造车水平越来越高,现在消费者需求也越来越多,一些设计更多是为了吸引消费者,提升档次,说白了就是在「 人机交互」 之外还有「 面子」 上的因素。 我们在这里只讨论屏幕的「 人机交互」 属性。一屏好还是多屏好,其实取决于人机交互的设计原则。 对于汽车来说,安全是第一位的,汽车人机交互也应该追求安全,不能因为交互系统的设计影响到行车安全。其次就是操作方便,显示直观,司机在驾驶过程中注意力大部分放在路上,复杂的操作和显示只会影响驾驶。从这两个原则来看,问题的答案好像很显而易见。 不能忽视的 HUD 在多屏融合与多屏化这两个概念中,有一个很特殊的东西需要提一下,就是 HUD,这是会影响未来两者的走向的东西。(Geekcar 已经对一系列的后装 HUD 产品 进行了介绍)HUD 技术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面临诸多困难。随着技术的发展,HUD 的显示效果会更加自然、更符合人的用眼习惯,将来或许会担任仪表盘的职能。同时伴随着语音识别技术的发展,人只需动动嘴就可以控制车内设备,更多的控制功能会融合在一个屏幕上。 前装 HUD 产品一般都可以提供车辆信息显示、导航指引、多媒体以及通讯功能,这基本可以满足驾驶员「 信息获取」 的需求。而至于那些后装产品,也就是所谓的智能 HUD,除了提供信息显示之外,还提供了「 交互」 的功能。先不管语音、手势这样的交互方式是否靠谱,至少从趋势上来说,它抢了很多触摸屏的「 戏」。 回到我们的问题,从亲民车型到高端车型,多屏融合设计和多屏化设计都有,但哪个才是未来的趋势? 个人看来,未来车内屏幕数量将会逐渐减少,而当 HUD 技术成熟后,它的重要性会逐步显现,同时,人与屏幕的接触也将减少,屏幕主要还是显示信息,车内人员更多地通过语音来控制车内设备。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目前市面大多数车型还是仪表盘+中控显示屏的搭配,并且加入了越来越多的娱乐功能。这就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厂商如何引导消费者来适应屏幕融合的设计。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对于大部分车型来说,仪表盘+中控显示屏依然是经典搭配,并且是厂商保守的策略。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