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吹还是走程序?这就是量产版特斯拉 Model 3
对没错,特斯拉 Model 3 今天终于正式交车了。首批 30 台车,全部内部消化了,30 个特斯拉员工成为 Model 3 的第一批车主。 别问了,我们没去~但是我一直在想的一个问题是,Model 3 交车的报道,到底要怎么写呢?这确实是一个能同时影响特斯拉命运、全球电动车甚至整个汽车行业的产品,但是在国内媒体今天一致的颂扬之声下,我们也要不走程序直接就吹一波?但是前前后后已经写了太多 Model 3 的东西,该有的宏大叙事以及深远意义,早就分析的差不多了,还有什么可写的呢? 先感受感受发布会现场的气氛: 既然是交车仪式,还是得回归产品本身来说。大概想了想,可以列出这么几个问题: 量产版 Model 3 和此前曝光的版本有什么区别? 量产版 Model 3 都有哪些细节特点? 3.5 万美元真的能买到吗? 特斯拉下一步需要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提纲有了,我们一个一个来解答。 量产版 Model 3 和此前曝光的版本有什么区别? 和最近频繁曝光的 Model 3 实车相比,至少从照片上看,正式量产版的 Model 3 基本没有什么太大变化。但是这次特斯拉官方向媒体公布了车辆的一些技术参数,其中有一些还是比较关键的。 比如,长宽高分别是 4694mm*1933mm(含外后视镜)*1443mm,轴距是 2875mm。这个长度和轴距,在油车里找个参照的话,就是介于标准轴距 3 系和长轴距 3 系之间。不过据说它的内部空间要明显大于 3 系这个级别的车。这一点儿也不让人意外,毕竟是电动车,不装发动机变速箱可以让整车空间布局更灵活。 内饰上,想要仪表盘的同学这次真的死心吧,正式量产的 Model 3 就是非常极简的内饰设计,把仪表盘和中控屏大屏结合到了一起。 动力参数的定型也是一个重点。Model 3 基础版最终续航里程 220 英里(350 公里),long range 长续航版是 310 公里(约 500 公里)。前者 0-60mph 加速 5.1 秒,最高车速 208km/h,后者是 5.6 秒,最高车速 224km/h。相当于一个低配,一个高配。特斯拉这次没公布电池组容量,但是从续航里程推测,基础版应该装了 50-55kWh,高配版应该是 70-75kWh。驱动方式上,单电机后驱,电机参数特斯拉没公布。另外后期应该还会推出双电机版本。 总体来说,正式量产版 Model 3 并没有给我们太多意外的东西,在此之前该曝光的信息基本也曝光的差不多了。 量产版 Model 3 都有哪些细节特点? 看完了大面上的东西我们再来聊聊细节。 首先想说的就是内饰,其实叫「吐槽」更合适一些。可以理解特斯拉想做减法的初衷(从人机交互设计、成本、生产等角度考虑),但是 Model 3 这套最终版内饰,应该会成为长期受争议的一个点。你说它有科技感吧,确实是有科技感,但是对于一些人来说,肯定会觉得简陋。当然从我们的角度来说,它更大的问题可能还是在人机交互和行车安全方面。希望以后通过长期体验,我可以被打脸。 首先,仪表盘信息集成到中控屏上,行车过程中的视线转移是否过大?这个问题老生常谈了,不多说。 其次,仔细看会发现,整个内饰的实体按键寥寥无几,按键都去哪了呢?方向盘上的两个多维滚轮,方向盘后面的两个拨杆(灯光控制,集成 Autopilot 控制的怀挡),除此之外,从官图上就看不到别的了。也就是说,方向盘上的这两个滚轮,会承担起绝大部分的实体控制任务,按照汽车之家的说法,连后视镜、方向盘的调节都得通过这两个。当然,这些调节都得通过和大屏的配合来完成。好处是高度电子化、集成化,但是怎么设计大屏的菜单、交互逻辑是件挺让人好奇的事儿。和以前的任何一个车型都不一样,用户是否能习惯?使用起来是否会有潜在问题?只能通过时间来检验了。希望以后通过长期体验,我可以被打脸。 另一个细节:Model 3 的主要开门方式是手机蓝牙,具体来说,带着手机接近车辆,蓝牙自动连接,在手机上进行开门操作。这有点像现在共享汽车的那种操作方式。没带手机或手机没电了怎么办?你还可以用买车时附带的房卡……门卡,往车子 B 柱位置贴一下来解锁车门,技术上,应该是通过 NFC 来实现的(这个不确定)。 说到开门,出于成本和利于生产的考虑,Model 3 没有用到 Model S 的自动伸缩门把手,但是要照顾到车身风阻系数,所以特斯拉用了一个类似跷跷板原理的门把手设计。按一下隐藏式门把手的一端,另一端翘起,然后优雅的拉开车门……对了,Model 3 的风阻系数做到了 0.23Cd。 下一个细节:后备箱。后排座椅虽然可以四六分放倒,但是尾门从 Model S 的掀背式变成了普通三厢车的开启方式,同时由于要保证车内空间最大化,也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行李箱空间,官方给出的数据,前/后备箱总容积只有 400 多升。这你让特斯拉的销售以后怎么吹?别打我,脸疼,要打就打设计师。 说了这几个细节,忽然发现,有些论调很像当初骂 iPhone 难用的那种。确实,以上仅仅是从车的角度挑的一些值得说的问题,这不妨碍 Model 3 成为一款现象级的产品。 3.5 万美元真的能买到吗? 我就很纳闷,为什么国内有很多媒体和用户看到之前宣传的「3.5 万美元起」的说法,就想当然的以为花 20 多万就能在国内买一台特斯拉?确实,如果你在美国,折合 20 万 RMB … 继续阅读
特斯拉官方回应 Model 3 国内交付时间:2018 年起
也许是 Model 3 让中国用户等了太久,特斯拉显然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前不久他们在北京举办了一场「 公开课」,对外展示产品的同时也透露了一些关于 Model 3 的交付进展。 既然将这次活动命名为「 公开课」,特斯拉首先为各位媒体老师上了一课,其中介绍了大家熟悉的 Model S 和 Model X 两款车型的一些产品特性。至于很多人关心的新车 Model 3,特斯拉中国给出的说法是:7 月 28 号也就是下周五,美国地区会进行小批量交付,至于中国市场,大家可能需要等到明年了。 课堂上学习知识,课下也需要实际体验,特斯拉组织的实际试驾从亚洲最大超级充电站「 北京华贸超级充电站」 出发,他们还介绍,目前特斯拉已经在中国建立了超过 550 个超级充电桩,以及 2000 余个目的地充电桩。截至 2017 年年底,超级充电桩的数量将会超过 800 个。 试驾车辆为一辆 Model X 100D,NEDC 标准下,最大续航里程为 565 公里。行驶在北京市区道路上,纯电动车没有顿挫的加速感受成为了最大优势,只不过对于 Model X 而言,硕大的车身尺寸并不灵活,同时视野一般。如果单纯从驾驶感受来看,Model S 无疑操控性更好。 开上高速公路之后,Autopilot 系统也就成为一个比较值得体验的功能,连续拨动两次方向盘左下角的拨杆 Autopilot 系统就进入激活状态,随后上下拨动就可以调整行驶速度。 想要完成变道动作,则需要拨动转向灯。当然,即便是 Autopilot 系统处于工作状态,驾驶员的双手也必须放在方向盘上,如果双手脱离,系统将会自动报警。持续报警一段时间之后,Autopilot 系统将不再启动,除非驾驶员停车熄火重启。 考虑到 Model S 以及 Model X 两款车型的售价以及定位,大多数人想要成为特斯拉车主可能还需要等待 Model 3 正式交付的那一天。而就在本月初,首辆 Model 3 已经下线,车主就是 Elon Musk 自己。随后,特斯拉将会逐步提升产能。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第一辆特斯拉 Model 3 下线,车主是 Elon Musk 自己
在经过漫长的等待之后,Model 3 终于下线。近日,Elon Musk 在个人 Twitter 上放出了首辆下线的 Model 3 照片。车主就是他自己,原因就是特斯拉的一位董事会成员 Ira Ehrenpreis 在第一个交付订金后将车辆转赠给了 Elon Musk,作为他 46 岁的生日礼物。 此前,Elon Musk 曾透露,Model 3 的早期版本在配置的选择上将受到限制。与 Model S 多达 1500 多种配置相比,Model 3 将被限制在 100 种以下。这样做的原因是,特斯拉想要简化订购和生产流程,以尽快扩大并占领市场。而且,Model 3 诞生的最主要目的就是帮助特斯拉扩大市场份额,他们希望 Model 3 能凭 3.5 万美元(税收优惠前,优惠后为 2.75 万美元)的价格为电动汽车开疆拓土。销量上去之后,特斯拉会给用户更多的选择。 首批 30 辆 Model 3 将于 7 月 28 日交付给用户,在这之后,特斯拉将逐步提升产能。Elon Musk 说,他希望 8 月份产量能达到 100 辆,9 月份 1500 辆,12 月 2 万辆。 上周,特斯拉的股票刚经历了一场持续下跌,Model 3 下线后或许会有所好转。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特斯拉说,Model 3 上使用的 2170 电池正式投产了
最近,特斯拉联合创始人、首席技术官 JB Straubel 在一个主题演讲上称,特斯拉已经开始生产 Model 3 的电池了,并准备根据汽车生产的需要随时提升产能。 这次生产的 Model 3 电池是 2170 型电池。与用在 Model S 和 Model X 上的 18650 型相比,2170 型成本更低,能量密度更高,因而能够降低 Model 3 的生产成本。Musk 曾这样说过:「2170 是世界上能量密度最高、最便宜的电池。」此外,特斯拉为这次的 2170 设计了新的电池模块和电池组架构,并主要负责这一块的工作,至于电池的生产任务则交给了松下。当然,这一切都是在 Gigafactory 1 里完成的。在这之后,它们将被运加州往弗里蒙特工厂,也就是特斯拉准备生产 Model 3 的地方。 其实,早在今年 1 月份,特斯拉就已经开始生产 2170 型电池了,不过当时主要是供给储能产品 Powerwall 和 Powerpack 使用,在电池成分上采用的也是镍锰钴 (NMC) 氧化物,而非特斯拉用在汽车电池组上的镍钴铝(NCA)氧化物。不过,这次特斯拉虽然说 2170 电池会采用不同于此前 NMC 的技术,但并没有说仍然会是 NCA。 至于特斯拉的 Model S 和 Model X 将来是否也会使用新的 2170 电池替代原本的 18650 电池?特斯拉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Model 3 的一个隐秘细节,昭示了汽车智能化的发展之路?
今天这篇文章还是和特斯拉 Model 3 有关。这辆电动车距离正式的量产越来越近,因此也有越来越多的信息被曝光。其中有一个细节挺有意思,但是很多人都没注意到: Model 3 的整车线束长度,将会是 1.5 公里左右,而在 Model S 上,这个数据是 3 公里。更「耸人听闻」的是,在未来将要推出的 Model Y 上,线束长度会被进一步缩短到只有 100 米! 别以为这是假新闻、放卫星,这话是 Elon Musk 自己说的。「汽车线束」,这是一个对于吃瓜群众来说并没有太大实际意义的东西,毕竟它属于隐藏在汽车「内部」的东西,谁都不会买了车之后自己拆车子线束玩。但是对于车辆研发和生产制造等环节来说,这个细节有点不太寻常。 所谓「汽车线束」,一般来说可以是这样的: 或这样的: 以及这样的: 那么在整车层面,它是什么样呢?下面这张图,是超豪华 SUV 宾利添越的整车电子线束图: 看起来像神经网络对吧。其实这些线束的作用也确实是把车上的各个电子部件、传感器、ECU 等等联结起来。可能很多人都有这种经历:买了车之后,你想去汽配城装个倒车影像,小工的大部分工作,其实都是放在了「线束」上。 上海大众某车型安装原厂倒车影像的步骤之一(图片来源于爱卡汽车论坛)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直到现在),某辆车的电子化程度越高,就意味着车里有更多的电子元器件、更繁杂的车内线束。还是以宾利添越为例,按照官方给出的数据,整车使用到的代码有一亿行之多、控制模块的数量在 90 个左右,然后重点来了:根据粗略估算,把宾利添越的车内线束掏出来扔电子秤上,大概会有 50 公斤的重量。线束使用量,远比一些看起来不那么「高科技」的车要多。 说到这儿,可能你就会很自然的得出一个结论了:每辆车内的线束总长度,其实是衡量这辆车电子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观点是没错的。但是现在情况有了变化。 我们先来看看线束看看背后的一些东西: 首先,正是因为承担着「神经网络」的角色,所以对于整车来说,它特别特别重要。比如,整车布线设计要合理,否则就有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往大了说会影响汽车性能。 其次,一辆车的线束如何排布,在前期设计上也不容易,要考虑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问题还非常细节。在知乎上,一位曾经在整车厂做过线束工程师的同学就给出了「欲仙欲死,入行需慎重」的「忠告」。 第三,几公里的线束、各种各样的连接件、线束支架,对于整车生产装配来说也是很麻烦的事儿。 各种各样的线束插接件 第四,还得考虑重量问题。在整车追求轻量化的当下,动辄几十公斤的线束重量,显然很不「政治正确」,所以我们会发现诸如「能否用铝芯线束代替铜芯线束来减重」这种讨论。尤其是对于一辆电动车来说,设计师和工程师辛辛苦苦在车身、电池组等方面减重了 100 公斤,然后你作为线束工程师一下子怼了 50 公斤线束到车上,你猜他们想不想不分分钟杀了你? 看到这儿,你应该就能理解为什么 Elon Musk 要在 Model 3 上对线束动手脚,缩短线束长度了。因为更少的线束意味着车子可以更轻更省电、开发生产更省事儿,以及,降低成本。 当然了,这些其实还没「触及灵魂」。车和家创始人李想同学对此给出了一个答案:「从一堆线路的时代,变成电路板和半导体的时代。」再具体来说,是生产效率和车辆功能层面的变革。我们引用一段前几天他在「混沌研习社」上做的分享内容: 你很难想象在今年的情况下,腾讯作为一个两万亿人民币市值的公司,还有 50%的增长率。阿里巴巴也还有 60%的增长率。 这些公司的发展看不到边界,是因为整个生产效率和生产力完全不同。 我觉得整个汽车行业,还会在未来面临下一次的重要革命——生产革命。 汽车工厂有「 四大工艺」,这其中有三个环节是靠机器人运转了。但有趣的是,你会看到机器人都是停在那里上下动,不会左右腾挪的。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机器人那样做,会做出堆成山一样的附件。因为总装是需要靠人的。 为什么总装需要靠人来装呢? 汽车最开始的架构一代一代升级到现在,每辆车几十斤重各种各样的线束,把这些东西塞到汽车里、包括检查,都是要靠人来完成。 这就造成了今天整个汽车构造复杂,成本也非常高。甚至汽车的不安全性也与其复杂性相关。未来智能化后,整合车间对于数据传输的要求会改变。 下一代汽车完全以太网化,包括各种各样的功能连接,线束变到最少。 到时,汽车会面临很有意思的时代,从里面一堆线路的时代,变成真正电路板和半导体的时代。 谁最有可能去改造汽车下一个时代生产的效率,谁就最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更大的巨头存在。 因为市场占有率与这个行业的竞争效率相关。 而汽车电子应用工程师王星炜老师认为,Model 3 的这个变化,关系到完全自动驾驶的实现问题。因为这意味着整车要有全新的供电架构(fail operational)。修改电气化架构和电子方案毕竟需要花成本,如果没有更大的驱动力(自动驾驶),其实很难推动。 另一位汽车电子方面的大牛朱玉龙老师的观点是,因为 Model 3 功能更简化,同时高度集成,所以可以把线束和接口都做得更简洁。这带来的好处,还是在于生产装配方面,有利于优化整车装配节拍。 不过话说回来,对于 线束这种东西的革新, 其实不会在表层给消费者带来太多的触动,比如在上周,国内媒体都对 Model 3 的性能、配置等信息进行了分析(当然是差不多相同的信息来源),然后很多人就表示略有失望。 这就是矛盾点:Model 3 的潜在受众可能更关注功能、价格等东西,因为这是决定他们掏钱与否的源动力。但是特斯拉从商业角度上对于这辆车内在(架构、生产等方面)所做的一些革新,却很容易被忽视。 最明显的一个表现就是大家对于 Model 3 仪表盘的看法。特斯拉的做法是,取消传统意义上的仪表盘,把车速等信息放到 15 寸中控屏上去显示,节省成本、部件肯定是特斯拉的出发点之一,但是从用户角度来看呢,这种变化就非常让人「不适」。当然从客观上来说,这也或多或少的对于驾驶安全有些影响。 怎么去调和这种矛盾?这是个问题。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还原一个更真实的特斯拉 Model 3:它可能没那么酷
Model 3 距离量产越来越近,与此同时它的「真面目」也越来越清晰了:它并不是一辆缩小版的 Model S。就像国外网友说的,如果用 iPhone 相比,它更像是 iPhone SE。 以上观点我们在月初的一篇文章里已经提到了,感兴趣的话可以 点击这里 去看那篇文章。 Elon Musk 自己也表达过这种观点,而且,最近其实也有越来越多的证据在证明它。 告诉你一个更真实的 Model 3 比如最近特斯拉官方就发了下面这么一张图,里面列举了一些 Model 3 量产版的关键特性: 简单分析一下里面的信息: 1.Model 3 的 0-60mph 加速将会是 5.6 秒。这个成绩有点意思,刚好比 Model S 系列里加速最慢的 75 车型(单电机后驱)慢 0.1 秒,基本上和目前国内在售的宝马 330 车型(2.0T、252 匹马力)水平相当,但是要快于宝马 i3 0-100km/h 7.3 秒的成绩。 2.Model 3 的续航里程将会是 215 英里+的水平,大约 344 公里。但是在上面图里,特斯拉并没有给出这个续航的测算标准。反观 Model S,入门车型 Model S 75 在 EPA 工况下续航是 249 英里(约 398 公里)。换句话说,Model 3 仍然比续航最弱的 Model S 还弱。根据国外的分析, Model 3 将要搭载 60kWh 的电池组,而 Model S 75 比它多了 25% 的电池组容量,续航里程多了大约 15%。(电池容量和续航里程的增加不成正比,是因为这里面还要涉及到增重的问题)3. 超充服务:Model S 和 Model X 车主是可以免费使用超充的。其实年初特斯拉发布了新政,打算让新车主付费使用超充,但是前两天特斯拉自己又推翻了这个政策。而 Model 3 呢,特斯拉当然不会免费让你用超充了,但是也不是购车时一次性付费开通免费超充特权,而是「Pay per use」,也就是按需付费。这是降低购买门槛的做法。 4. 后备箱容积:按照图里的官方数据,Model S 前备厢后备厢总容积 849 升,Model 3 前后加起来是 396 升,连 Model S 的一半都不到。做个对比:宝马 3 系官方给出的后备厢容积是 480 升,7 代高尔夫是 380 升。这么看的话,Model 3 的后备厢容积确实有点尴尬了。这也印证了 Model 3 发布会上我的一点担忧:Model S 是整体掀背式尾门,后备厢空间可以做到很大,同时后排放倒之后可以当成半个旅行车来用;而 Model 3 却采用了类似传统三厢车的后备厢开启方式,再加上车身不长,所以后备厢实用性和储物能力都不会太出色。 另外,Model S 的尾门开启特性,让特斯拉可以在后备厢里再放置两个朝后的座椅(供儿童乘坐),形成七座布局,但 Model 3 受限于车身尺寸和尾门开启方式,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五座车了。 5. 选配方案:Model … 继续阅读
关于特斯拉 Model 3 的量产版,这里有目前已知的一些信息
自从去年特斯拉发布 Model 3 以来,大家有关这款车的猜想就没停过。 赶在 Model 3 量产的前夕,我们正好梳理一下这款车型在外观、动力系统、车内人机交互以及生产方面的信息。其实我们不妨也大胆猜想一下,Model 3 的量产版车型究竟会是什么样子? 外观 上个月,蓝色款和白色款的 Model 3 测试照片被曝光,这应该是我们能看到的最新 Model 3 路测照片。请看下面这两张图: 国外网友对此还特意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一共有约 6000 名网友参与,结果是蓝色最受欢迎(占比 40.74%),其次是白色。 随着 Model 3 逐渐接近交付,越来越多的外观细节也开始被人发现。上个月,眼尖的外媒突然在一辆 Model 3 测试车上发现,车辆两侧 C 柱上也分别安装了一个摄像头。 其实根据已有信息来看,Autopilot 2.0 应该有 8 个摄像头,其中有 3 个在车辆前脸、2 个在 B 柱、2 个在前挡泥板处,还有一个在车尾。(C 柱根本没有摄像头)不过,测试车型上的 C 柱摄像头设计是否会延续到量产车型目前还很难说。 目前来看,Model 3 的外形基本保持了特斯拉的家族设计风格,只不过 Model 3 的车身尺寸要比 Model S 更紧凑一些。不出意外的话,Model 3 的前进气格栅依然会保持全封闭设计。更多外观细节,还得等到量产那天。 动力系统 一直以来,大家对于 Model 3 动力系统的猜测就没有停止过。目前,特斯拉官网也只是放出了部分动力信息:最大续航里程超过 345 公里、百公里加速不到 6 秒。 除了官网之外,Elon Musk 经常通过推特放出 Model 3 的最新消息。今年 2 月份他透露,受轴距限制,Model 3 的电池组容量不会超过 100kWh。随后,Elon Musk 又放出消息,Model 3 电池组的最大容量不会超过 75kWh,发售之初只有后驱单电机版本。 尽管车辆还没有上市,但针对用户更加青睐哪些配置,有人已经提前做起了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美国本土用户最关心的配置是 Autopilot,而欧洲用户最关心的配置则是电池组。除了这两项配置之外,这两个地区的用户也很关心「 驾驶体验」。 由于售价、定位等因素的限制,Model 3 的性能或许不会超越 Model S。从特斯拉的角度来说,他们想要打造的,是一款可以适应全球市场的纯电动车型,如何去满足大多数消费者而不是少量发烧友以及狂热粉丝,才是他们考虑的重点。 车内人机交互 如果说 Model 3 这款车上哪一点最具神秘感?恐怕就要看车内人机交互了。 按照 Elon Musk 的说法,Model 3 不会搭载 HUD,车内也不会有传统汽车上的仪表盘设计,所有的信息都将通过一个 15 英寸的中控大屏来显示。 不难想象,这种反常规设计很有可能将会引起争议。与 Model S/X 上的竖置大屏相比,Model 3 上的这种横置大屏更加夸张,相当于把一台 15 英寸的笔记本电脑安装在了原有的中控台位置。仔细观察上图中的红圈就会发现,特斯拉还尝试将速度和档位信息放置在大屏左上角处。 这样的设计或许是出于成本考虑,只不过在我看来,很多用户或许对此很难适应,大多数人习惯了通过传统仪表盘来获取驾驶信息。Elon Musk 对此给出的说法是:未来随着自动驾驶汽车逐渐成为主流,用户观察仪表盘的频率将会大大降低。 调查结果显示,27.4%的人表示他们 Model 3 的中控问题并不关心,只求能够买到自己的 Model 3。(Shut up and take my money)关于 Model 3 的内饰设计还有一个好消息:去年,特斯拉将保时捷 … 继续阅读
「GeekCar Daily」3.27:别克宣布将在国内推出增程式混动车 Velite 5;Elon Musk 透露 Model 3 更多信息
别克宣布将在国内推出增程式混动车 Velite 5 日前,通用宣布,他们将会在国内推出一款增程式混动车 Velite 5。这款车型使用一台 1.5 L 直喷发动机与电动机共同组成了混动系统,Velite 5 以纯电动模式为优先驾驶模式,纯电动模式下,整车最大续航里程超过 100 公里。而在增程模式下,Velite 5 的续航里程可以达到 750 公里以上。 750 公里是一个比较诱人的数字。 Elon Musk 透露 Model 3 更多信息 日前,Elon Musk 透露了一些关于 Model 3 车型的信息。发售之初,Model 3 只有后驱单电机版本,而全驱双电机版本的 Model 3 则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才正式开始发售。另外,Model 3 电池组的最大容量为 75kWh,而右舵版本车型将于明年夏天开始发售。最后,Elon Musk 还透露,特斯拉不会在 Model 3 上搭载 HUD 设备。 庆幸咱们国内是左舵车型。 特斯拉太阳能屋顶「solar roof tiles」 将于下月开放订单 去年,特斯拉宣布,他们将会打造一款太阳能屋顶「solar roof tiles」。而 Elon Musk 日前则证实,他们计划于下个月对「solar roof tiles」 开放订单。这款太阳能屋顶将由太阳能电池板和石英玻璃材料共同打造而成,其中包括纹路玻璃砖、板岩玻璃砖、托斯卡尼式玻璃砖以及光滑玻璃砖四种风格的产品。另外,Elon Musk 还透露,他们的太阳能屋顶将比传统产品更具有价格优势。 特斯拉这戏路是越来越宽啊。 百度自动驾驶事业部总经理王劲准备离职创业 今天,在 2017 洪泰基金 CEO 春分大会上,前百度高级副总裁,自动驾驶事业部总经理王劲作了《AI 在无人驾驶的突破》的主题演讲。另外,他还在现场确认,自己将在 5 天后离开百度去创业。今后,王劲的创业方向依然是无人驾驶,目前创业项目已经拿到了洪泰基金的投资。 还差 5 天离职就对外透露消息了,这是有多着急。 Grab 准备融资 15 亿美元 据彭博社报道,东南亚打车应用 Grab 准备融资 15 亿美元。本轮融资中,日本软银将投资 10 亿美元。去年 9 月份,Grab 曾获得了 7.5 亿美元的融资,当时的估值就达到了 30 亿美元。目前,Grab 的业务已经覆盖了 6 个东南亚国家,其中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以及印尼。另外,Grab 现在每天可以完成 150 万个订单。 Grab 在东南亚是要跟 Uber 死磕了。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Model 3 又跳票了?其实事情的真相是这样的
特斯拉 Model 3 自从发布以来,就收到了大量的消费者订单。之前特斯拉的官网一直显示,2017 年末 Model 3 就将正式量产并且交付给消费者,他们首先会在北美地区交付,随后是欧洲和亚太地区。 不过,在昨天,特斯拉却在他们的美国官网上做了一个「 让人悲伤的」 微小变动:Model 3 新预定用户的交付时间将会推迟到 2018 年中期或者更晚。 这不禁让人心里犯起了嘀咕,莫非 Model 3 真的又要跳票了? 面对这种怀疑,特斯拉的一名发言人说,官网上的 Model 3 交付时间修改,只针对新预定用户,之前预定的用户不会受到任何影响,Model 3 的量产时间依然是在 2017 年下半年。 这么来看,新车交付时间的推迟应该还是跟产能有关。Elon Musk 也在 Twitter 上证实,Model 3 交付时间的推迟是由于前 12 月所生产的 Model 3 已经全部卖光了。 决定整车产能的重要因素还是特斯拉和松下合作建设的 Gigafactory 超级电池工厂。不出意外的话,2017 年初 Gigafactory 就将正式投产。 它的计划产能是 35GWh,未来新工厂生产每千瓦时电池组的成本将会降低 30%。除了需要提高锂电池产能之外,特斯拉还准备进一步扩充 Model 3 的生产线规模。 值得一提的是,除特斯拉美国官网之外,其余地区的官网上都没有显示新车交付时间推迟的消息。发生这种情况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美国联邦政府对于电动车有一项购车返税计划。如果你购买了一辆特斯拉 Model 3,那么联邦政府将会减免你当年 7500 美元的个人所得税。因此,特斯拉如果能够准确地将新车交付时间通知给车主,Model 3 的预定车主就可以合理地安排个人免税计划,享受到美国联邦政府提供给电动车车主的这项政策红利。而在美国之外的其他地区消费者,则完全不需要为这件事担心。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