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距离接触 Formula E:带你看看电视里不播的那些东西 | GeekCar Racing

· Oct 14, 2016

距离上周末的 Formula E 电动方程式香港站的比赛已经过去好几天了,承诺给大伙儿交一份观赛作业,现在终于来了。如假包换的「 零距离」。 出人意料的排位赛 10 月 9 号中午,在经过了早上的两次练习赛之后,Formula E 香港站的排位赛正式开始。 可以居高临下看到大直道的中环 IFC 苹果店里,早就挤满了人,这是整个街道赛道上能「 免费观赛」 的最好位置。 按照排位赛的规则,20 辆车要经过抽签,分成四组,分别上赛道做最快圈速。这个时候我的身份是「 摄影记者」,所以早就等在第一个掉头弯的护栏外,准备拍照。多亏了比赛之前搞定了摄影记者专用的绿马甲,才能沿着赛道边缘畅通无阻。 不过,凭一个人的能量基本不可能 cover 掉赛道上的所有摄影点,所以我和汽车之家的许云鹤、易车网的郭启临两位同学组了个「 摄影小分队」,每人负责几个点位。(这篇文章里的照片,大部分由我们三人拍摄)车子陆续开上赛道做圈速,我也从第一个弯开始,沿着护栏走到下一个拍摄点,边走边拍。护栏里边就是飞驰而过的赛车。虽然 FE 的赛车和 F1 相比要「 慢上很多」,但是在这么近的距离看,速度感还是特别强。因为看不到现场大屏幕上的转播信号,所以我还得一边走一边看手机里的微信群,我们观赛团的其他小伙伴在 eMotion 里看着直播信号,实时在这个群里同步比赛信息。 eMotion 相当于 F1 里面的「 围场」,有 eMotion 门票的人,可以使用篷房里的休息场所、自助餐,在篷房里或主看台看比赛,还能在规定时间参观车队维修间(P 房),不过这个门票价值不菲,据说这次香港站要价一万多(还是比 F1 便宜的)。在排位赛开始之前,我们一票人就集体到 P 房采访了 NextEV 的两个车手特维和小皮盖。而在比赛当天,除了 eMotion,还有一个 eVillage 的区域,相当于一个 Formula E 大公园,观众可以在这个区域里各种吃喝玩乐。 下面这个视频带你看看 Formula E 的维修区是什么样子: 街道赛的一大特点是事故频发,因为不像赛车场的赛道一样有大片的缓冲区,所以留给车手的犯错空间非常小,稍微有点失误就容易撞墙。 在排位赛里,果不其然有事故发生。在摄影记者通道里,还能看见被清理出来的赛车碎片: 其实,FE 比赛容易出事故还有赛车本身的原因:电动方程式赛车采用中置后驱的布局,再加上沉重的车身,对车手来说并不容易操控。而且赛道本身是普通街道,路面状况多变,甚至一个井盖、一个标线都会对车手产生影响。 更让人意外的是排位赛的结果:NextEV 的两台车居然位列前两名,占据了正赛发车位的第一排。这几乎超出所有人的意料。要知道,在赛季之前的英国测试里,NextEV 的成绩只是排在中游位置。 回来看别人分享的照片,包括蔚来汽车的创始人李斌在内,eMotion 里的蔚来观赛团集体高潮了。 排位赛结束之后,两个车手也到了 eMotion 里,于是大家抢着和他俩签名合影。感觉就像是已经得到了分站赛冠军。 这让我想起来比赛前一天晚上采访李斌时他说的话:「2014 年的车手总冠军,可以让我们拿来吹 100 年的牛了~」 包揽排位赛前两名,让人免不了对下午的正赛有所期待。 雷诺的实力 正赛在下午 4 点开始,之前的这段时间被 eVillage 里的各种活动占据,比如舞狮、车手签名等等,而这个时候,也是各种明星高频曝光的时间段,香港特首、黎明、王祖蓝、杨紫琼、温碧霞、郭富城……关于他们的照片不断的在微信群里蹦出来。 不过对于我们「 摄影小分队」 来说,简单吃点儿东西之后又得重新回到赛道上。我仍然是去发车之后的第一个弯,离正赛开始还有半小时,这个拍摄点的有利位置,就已经被十多个摄影记者瓜分了。 看见这个情况我是有点怂的,于是只能拿出大疆的 OSMO,等着直道上车子起步,然后拍下他们经过第一弯的小视频(一定要调小音量,因为这段爆音了): 虽然没有排气和发动机的声音,但是在不到十米之外的地方,20 辆车依次冲过弯道,电流声夹杂着刹车声,还是让人觉得热血沸腾,鼻子里全是轮胎橡胶味儿。 开始的几圈,NextEV 的两台车还是领跑,看得出来,他们的车队策略是一个人在前面拉开差距,另一个负责压制住后面的车。不过接下来,原本排在第二的特维开始被后车超过。 第 15 圈的时候,我正从一个连续弯的拍摄点往下一个拍摄点走,刚走出不到 20 米,忽然身后一声巨响。下意识的赶紧往回跑,附近的工作人员也聚集到那个弯角——DS 车队洛佩兹驾驶的车子直接撞到了缓冲墙上! 因此我有幸见证了一次真实的撞车善后:工作人员大声的朝他喊「Are you ok?」,过了一会儿,他自己爬出赛车,从我旁边的护栏开口跳出来,然后吊车从赛道外开了过来,工作人员把吊绳栓到赛车上,车子被缓慢吊起,移了出去。然后工作人员又非常吃力的挪动缓冲墙,试了几次非常艰难,只好不了了之,赶在大批赛车到达这个弯角之前撤出了赛道。很像一次快闪活动…… 这个碰撞成为了比赛的转折点。因为碰撞,领跑的小皮盖躲闪不及差点撞墙,失去了第一的位置。而后,雷诺的车手利用安全车出动的机会进站换车,终于开始领跑,并且把优势一直保持到了最后。 作为前两个赛季的车队冠军,雷诺在乱战里的车队策略和经验,保证了他们赢下比赛。不过话说回来,对于 FE 来说,仅仅是街道赛+进站换车这两项,就能让它的偶然性比 F1 大得多。 这场比赛里第一个退赛的是代表钛麒车队出场的中国车手马青骅,他在第一圈里追尾前车,赛车受损退赛…… 不仅仅是一项比赛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Formula E 电动方程式不仅仅是赛车比赛那么简单,就像最近几个大厂都表示要参加这项赛事,也不仅仅只是想去跑跑名次而已。 我这次跟的 NextEV 蔚来车队,就是一个例子。 李斌去鸟巢现场观看了 2014 年电动方程式的首战,那个时候,他已经决定要自己造车,但是蔚来汽车还刚刚处于萌芽阶段。后来,他和当时的中国队负责人谈进入 FE 的可能性,那个赛季的后半段,NextEV 正式进入 FE。再后来,这个新的造车公司,才正式浮出水面。 现在来看,在第一个赛季就加入,对于蔚来汽车来说,是一笔非常划算的「 买卖」,或者说,他们抓住了一个非常宝贵的窗口期。 首先是名额问题。比如最近,奔驰、宝马等品牌都说要加入,但是车队总名额目前只有 10 个。有消息说 FE 正在研究扩军到 12 支车队的事儿,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随着电动车越来越火热,某家厂商想拥有一个 FE 的车队,会变得越来越困难,或者换句话说,进入的成本越来越高。 其次,投入问题。据李斌所说,蔚来车队每年的投入大约在一两千万美元的量级,随着技术的更加开放以及可以预见的大品牌进入,各个车队在以后的投入肯定会水涨船高。 特别说明一下技术的事儿:之所以说前两个赛季相对「 省钱」,是因为各个车队统一使用雷诺研发的赛车,在车辆的很多研发方面不需要自己操心,第一个赛季甚至各个车队连动力总成都是一样的,在上个赛季才开始允许搭载不同的动力总成。接下来,随着技术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需要车队自己搞定的事情也越来越多,不增加投入很难保证足够的竞争力。 如果把参加 FE 赛事作为品牌宣传的一部分来看,蔚来汽车显然是在前两年用一个相对低的投入,收获了不错的品牌效应(尤其是还抢到一个年度车手总冠军)。在面向民用的量产车没造出来之前,光靠参与赛事,蔚来汽车就获得了源源不断的话题和关注度。 而这次在香港,蔚来汽车组织的观赛团由媒体、大学生方程式比赛的代表以及铁杆粉丝组成,他们在这几天里都在不遗余力的通过自己的社交圈去传播蔚来品牌。如果没有之前两年比赛的积累,恐怕短时间内也很难做到这样。 所以,看到今年乐视这边的 Faraday Future 通过和龙之队合作的方式进入 Formula … 继续阅读

蔚来汽车北美 CEO 加盟的 Zendrive,是一家什么公司?

· Jul 27, 2016 333

最近有外媒报道,蔚来汽车北美 CEO 伍思丽(Padmasree Warrior)加盟了一家叫做 Zendrive 的初创公司。 我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创业公司这么大来头,居然能从蔚来汽车挖人。后来才搞清楚,伍思丽并不是从蔚来汽车跳槽,而是加入了 Zendrive 董事会,成为除了两个创始人之外第三名董事会成员。 Zendrive 是什么公司? 能拉伍思丽入伙的公司,显然有着特殊的「 魅力」。事实上,Zendrive 是一家做驾驶分析软件的公司,最早成立在 2013 年,并且在创业之初就获得了 150 万美金的投资。 他们的创始人分别是 CEO Jonathan Matus 以及 Pankaj Risbood(担任 VP,负责数据方面的工作)。这两人在创业之前都曾在谷歌工作,分别有移动产品和大数据方面的工作背景。目前,Zendrive 官网显示他们总共有 37 名员工,如果更新速度及时的话,那么算上伍思丽就是 38 人。 Zendrive 的核心技术是一套驾驶行为分析软件,核心优势在于不需要通过硬件连接汽车读取数据,而是基于手机传感器、GPS 等设备分析用户驾驶行为。这套软件能够实现车辆定位、驾驶行为分析(包括加速、转向、刹车、驾驶时长、路线等数据)、碰撞检测等功能,还能分析用户驾驶行为并给出改进意见。 利用这套软件,Zendrive 开发出了一套管理系统。目前,他们主要提供三类服务,分别是车队管理(驾驶行为、定位等分析)、碰撞探测报警(通知紧急联系人)、保险业务(分析驾驶数据给出保险建议)。 另外,他们还开放了 SDK 配合任意有需要的 App 开发者。同时,对产品界面、功能有定制化需要的客户,他们的 API 也是开放的。显然,这套系统更适合用于商用车队的管理以及汽车保险公司。 在去年,他们的碰撞检测功能已经通过开放 SDK 的方式,被 App 开发者应用到了产品中。例如宝马(也是他们的投资者之一)、Luxe、先锋等公司都在开发 App 的时候使用了 Zendrive 的 SDK。 和蔚来汽车的可能性 事实上,Zendrive 不是伍思丽担任董事的第一家公司。 在这之前,伍思丽已经是包括 Box、Microsoft、Cornell、Gap 在内的几家公司的董事,并且在最近还担任了投资公司 Sherpa Capital 的顾问。 不过,以伍思丽在蔚来汽车和 Zendrive 的职位,未来双方一定会在业务层面有着很多合作的可能。伍思丽在接受外媒采访的时候也承认,自己在交通的专业技术和企业管理背景会给 Zendrive 的发展提供更多建议,并且还会积极促成两家公司的合作。 从 Zendrive 的角度看,虽然目前业务主要还是和商用车队、保险公司等合作,但很难说未来不会和城市管理者、汽车公司等合作,通过驾驶数据建立风控模型和安全技术储备。 当然,他们也希望这些驾驶数据、风控模型能应用到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中。毕竟,在自动驾驶的实现过程中,驾驶数据的积累、分析对于软件算法的训练提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并且,风控模型也能在很大程度上规避可能发生的风险,尽可能降低损失。 而对于蔚来汽车来说,作为一家要造智能化电动车的「 新造车企业」,始终不能避开自动驾驶这个课题,特别是在他们把竞争对手定位成特斯拉之后。利用 Zendrive 的技术,能在很大程度上加速自动驾驶技术的落地过程,风控体系也能降低车辆可能发生的危险。 当一家驾驶行为分析软件公司和一家电动车公司拥有了同一个高管,这件事的想象空间确实不小。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在现场看电动方程式比赛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 Oct 25, 2015

时隔一年,国际汽联 Formula E 电动方程式比赛再次在北京进行,这是第二赛季的第一站比赛。我照例来到奥林匹克公园看比赛,以下内容不算文章,只是比赛现场的一些所见所闻,略琐碎。 赛车: 今年允许各个车队独立研发动力系统,所以每辆车的声音也各不相同,赛车的性能和稳定性也有差异。 赛车使用的是米其林轮胎,他们把无线芯片植入轮胎,这样可以实时收集比赛过程中的气压、温度等实时数据。 NEXTEV TCR 车队的赛车在比赛之前遇到了一些问题,比赛前一天甚至出现趴窝情况,据猜测是动力系统或电子系统故障。他们的赛车使用了名为 NEO-650 的动力系统,双电机驱动,功率 200kW,650Nm。 今年,赛车的动力指标有所提升。国际汽联规定正赛时的赛车功率不超过 170kW。去年赛季最开始时是 133kW,后来提升到 150kW。而在排位赛和练习赛里,赛车的最大功率被限制在 200kW。电池供应商威廉姆斯在经过反复测试之后,确认可以实现这样的动力水平。每辆赛车的电池组容量不能超过 28kWh。 今年的电动方程式比赛,使用的充电设备由 Chargemaster 提供,Chargemaster 是英国最好的电动车充电桩供应商。 赛况: 北京站的比赛原定是在上一个周末进行,但是由于当天国防部外事办公室要在奥林匹克公园开会,所以电动方程式延期一周进行。 今年的赛道设置和去年略有不同,弯道从 18 个缩减到 17 个。 正式比赛开始之前,车手到互动区和观众签名互动,现场排起长队。 因为没有发动机轰鸣,为了暖场,正式比赛的时候是有 DJ 打碟「 伴奏」 的。 NEXTEV TCR 车队的两台车排位赛成绩并不好,去年的冠军小皮盖最后一位发车。不过在比赛里,他们比别的车手晚进站换车,用这个时间差把名次追了上来,最后拿到了积分。 去年的北京站在最后一圈最后一个弯发生严重撞车事故,今年虽然没那么惨烈,但是黄旗也出现了两次。(赛道内有情况时赛会挥舞黄旗,黄旗时不能超车)雷诺车队的 Buemi 以绝对优势获得了冠军。不过在比赛里,他在黄旗变绿旗的瞬间超车,裁判组反复看录像,以判定他是否犯规。 我坐在发车区看台,虽然电动方程式赛车性能不如 F1,但是起跑时还是容易让人热血沸腾。 花边: 这次北京站的运营方和去年不是同一家,今年的运营方是 Enova,未来的 25 年里,他们都是北京站的独家运营方。 因为是街道赛,所以赛场区域设置受限制比较大,略微不合理,对于观众来说有些麻烦。比如,要从主看台去活动区,得先从看台出口出,再从另一个入口进。主看台区域除了看台,没有任何互动内容设置。 活动区主要是几家赞助商的篷房,可玩的东西不是太多。Formula E 官方篷房里有赛车模拟机,比较好玩,除此之外没有看到太令人兴奋的东西。在活动区呆一个小时,基本就烦了。要像 F1 那样能让观众玩上一天,还得继续努力。 活动区有中国特色的舞狮表演,看起来跟 Formula E 非常违和。 NEXTEV 蔚来汽车绝对是北京站最抢眼的风景。到处可见他们的标识。他们包下了奥林匹克公园的玲珑塔作为安置 VIP 嘉宾的场地。 刘强东带着奶茶妹妹也到了比赛场地里,因为他是蔚来汽车投资方之一。 各个车队的赛车、设备,是由 DHL 负责运输的。 参赛的车手里,有一位女车手,不过在比赛第三圈就退赛。而在赛车女郎里,也有一个男性出现……(部分图片来源:国际汽联)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从蔚来汽车融资 5 亿美元看创业造电动车的正确姿势

· Sep 28, 2015 333

(本文转载自第一电动网,作者天骄)最近一段时间,随着资本市场的波动。创业公司在 A 轮到 B 轮的融资上纷纷遇到麻烦,大量烧钱的 O2O 公司关门。 而这个时候却传出蔚来汽车获得 5 亿美元独角兽级别融资的消息。 虽然现在创业公司的融资金额往往会打不小的折扣,但是 5 亿美元的级别打了折扣也是一笔大数字,而且投资方包括了红杉资本、愉悦资本等知名机构。 这几年随着特斯拉公关与宣传的热闹,各路人马纷纷投资电动汽车,鱼龙混杂之下不乏浑水摸鱼之辈。但是也确实有公司是真心实意的要重塑中国的汽车制造业,利用电动汽车来弯道超车。 蔚来汽车背景不凡,中国最大两家网络汽车媒体领衔,资本雄厚。而还有一个进度比蔚来快的,就是长城华冠,这个名字带长城的公司虽然和长城汽车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其概念车天蝎早在 2008 年就亮相过,首款产品 K50 号称 2016 年就能出来,此外,深圳有一家做发烧汽车配件的小公司卡妙思也说要造电动超跑。 这些创业公司为什么都要从超跑入手?中国创业汽车造电动车的正确模式应该是什么呢? 一、特斯拉是如何成功的? 中国的创新企业在模式上喜欢模仿国外企业已经不是一年两年了。 现在的 BAT 三家,百度当年的模版是谷歌,阿里当年的模版是 Ebay 和亚马逊,腾讯当年的模版是 ICQ。 在国外能成功的公司,自然有其优秀的地方,造电动车最出名的是特斯拉,那么特斯拉就成为了模版。 特斯拉其实早期的资源也并不多,汽车研发是一个非常烧钱的东西,所以特斯拉成立很长一段时间后,都是靠「 给力哥」 个人的钱在支撑的小公司。 在这个时候,特斯拉选择的产品是一款改装产品,把莲花跑车拿过来,利用自己的技术和电机的优势改成一辆电动超跑。 我们看一下给力哥当时的这个决定。汽车底盘研发是非常困难的工作,开发一个新车型,哪怕是抄袭一款成熟车型所需的费用,都远非一个创业公司起步就能负担得起。所以特斯拉第一步实际上是在改装。 特斯拉当年的优势是有一套理念和配套的技术,电池管理系统可以帮助特斯拉使用更危险但是容量更大的电池组方案,跑更远的路,有更快的速度。但是不能保证特斯拉能造出更好的车。 于是第一步先造出改装车,用现成超跑的底盘攒成自家的电动超跑。 而超跑起步有很多好处。超跑起步,用户购车并不是代步需求,也就没有了那么多条条框框的需求。代步需求的车要求可靠性,要求 NVH,要求舒适性,要求各种情况下的耐久性,对于故障的敏感度很高。 而超跑的用户购买跑车不是代步用的,对外观和性能的要求更高,而其它部分忍受度要高一些。一个价格不菲的成人大玩具与一个家庭出行的必备工具相比,对产品的成熟度要求更低。 此外,超跑的价格比较昂贵。而一个新品牌的定位是它的第一款产品来确定的。 如果你是买菜车起步,就是后来产品做出来布加迪威龙的水平,大家也认为你是做买菜车的,所以起步就定在超跑,对品牌是有利的。 比亚迪唐性能指标做的挺高的,但是在大众眼里连中级车的定位都不给它,这就是品牌起步太低的缘故。 特斯拉超跑起步,把品牌定位拉上去了,不成熟的产品先让富人买单,这才有了后续资金研发出来真正有市场的 Model S。 在美国汽车工业环境下,特斯拉在有 Roadster 打底的情况下,用了 5 年时间完成了 Model S 的设计。Model S 的定位还是突出性能与外观,对标家用车中高端的性能轿跑。 这个定位也是清晰的,电动车电池成本高昂,拼买菜车没有竞争力,只要利用电机功率优势对标高端车才可能去竞争。 高端车无非是高端商务奔驰 S,宝马 7,或者轿跑宝马 M5,特斯拉选择了轿跑路线,这个与它超跑起步是相辅相成的。 但是这个时候,特斯拉实际上还不具备造车的能力,因为 Roadster 严格来算还是改装车,汽车制造这套东西下来很难。 但是这个时候,奔驰和丰田的投资帮了大忙,奔驰和丰田都会造车,他们帮助特斯拉把 Model 从设计车变成了量产车,特斯拉甚至还得到了丰田的工厂。这才有了造量产车的基础。 而一个被忽视的因素是, 特斯拉量产车的启动资金是能源部 4.65 亿美元的贷款,股市上 2.26 亿美元的融资是后来的事情。 是这笔钱真正启动了特斯拉的量产,我们才看到今天的特斯拉。 而后来的事情大家就很熟悉了。 二、中国企业的翻版道路 我们再看一下中国企业准备走的路线。蔚来汽车财大气粗,从目前的消息看,它想走的路子比特斯拉还要更激进一些。 按照蔚来汽车的设想,首先搞出来一款百公里加速 3 秒以内,对标法拉利 LaFerrari 和迈凯轮 P1 的超跑。因为是超跑,外观和性能比其他因素重要。这对一家新公司来说反而比较方便。 当年特斯拉有的是电池管理系统和思路,而如今蔚来汽车的优势是它对电动方程式赛车参与很多,NEXTEV 蔚来汽车 TCR 车队还是上个赛季的冠军。在不计成本的情况下,把赛车技术用到超跑上,套一个漂亮的外壳,造出来一辆技术指标爆棚的超跑并不是天方夜谭,因为蔚来汽车有钱。 而蔚来汽车真正准备赚钱的还是卖给消费者的产品,按照蔚来汽车的设想,大致是一个外观出色,品牌高大上、有特斯拉 Model S 技术指标,比亚迪 E6 价格的东西。 这种车其实比亚迪想造分分钟也能造出来,但是比亚迪的品牌造出来也不会有多少人买,而蔚来汽车准备用新品牌,超跑提升 B 格的方式把这种车卖出去,复制一个中国版特斯拉。 这个路线理论上似乎还行,但是真要执行,在量产这一步还是会遇到很大挑战,蔚来汽车需要想特斯拉找到丰田,奔驰一样找到传统汽车行业的合作伙伴。 而最后真正造出来车,这个超跑打造品牌的路线能不能走通还得市场验证。 长城华冠的思路和蔚来汽车差不多,长城华冠本来是业界做方案的,给主机厂提供服务,自己不造车。但是电动车的发展给了长城华冠机会。 从时间点上看华冠是最快的,毕竟它的 K50 原型车体在 2008 年就拿出来了,2014 年电动版本已经展出,现在已经到了实用阶段。不过目前还没有第三方实测的数据证明其性能。 如果 2016 年能够量产,而且性能不俗,市场接受的话,那么长城华冠可能成为第一真正量产的中国电动超跑。 不过,超跑毕竟销量有限,不知道长城华冠有没有后续的计划。 深圳卡妙思本来是做赛车用发烧配件的,从技术角度,这家小企业对赛车的参与甚至比赞助赛车的蔚来汽车更深。卡妙思做电动车也是跟风特斯拉,但是它走的路子相比前两家更像特斯拉。 与一些对汽车一无所知的门外汉不同,卡妙思和特斯拉一样知道汽车底盘有多难,所以起步还是改装车,卡妙思改装了一台丰田 GT86,换上电机电池电控进行测试,在能跑起来之后,开始调试。然后准备设计自己的跑车,上赛道,先跑起来再说,然后慢慢来。 从特斯拉的进度对比来看,卡妙思还在前期雏形的预研阶段,距离量产有十万八千里,后续需要大量的资源,这种小公司更可能的命运是发展到一定阶段,成果被大公司看上,收购纳入体系。独立品牌造出电动车是比较困难的。 三、中国市场纯电动车的机会在哪? 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国新能源汽车虽然销量增长挺快,但是这是在补贴和各种政策优惠下的虚火。 没有补贴的情况下,原版的特斯拉一样销售不佳。电动车的高成本,低适用范围对于大部分只有一辆车的中国家庭不适用。 即使未来有企业研发出来特斯拉水平的电动汽车,高端品牌形象也竖立起来,销量如何也是未知数。 模仿特斯拉树品牌可以,但是真正走量的车型模仿特斯拉 Model S 未必是对的。 低价的低速电动车在中国有市场,因为这种车适用于家庭第二辆,第三辆车和小县城、小城镇代步。但是这个市场竞争水平很低,停留在低价低质,甚至无牌照的层次。 未来中国电动车高端品牌树立起来以后,可以不可以做做这个市场呢?类似于奔驰做 Samrt 的定位。 两人甚至单人即可,续航不用太远,满足市内上下班通勤即可。外观可以酷炫,加速可以牛 x,个人电动小跑车的概念会不会有市场呢? 电动版本田 S660 … 继续阅读

蔚来汽车迈出第一步:NEXTEV TCR 车队获得 FE 车手总冠军

· Jun 29, 2015

在刚结束的第一届 Formula E(电动方程式)比赛中,由李斌李想创办的蔚来汽车所冠名的 NEXTEV  TCR 车队的车手小皮奎特获得首个年度车手总冠军,同时车队获得了总成绩的第四名。这也是中国车队在世界顶级的赛车比赛中获得的首个总冠军。 中国企业冠名赞助的本土车队 去年 9 月份,我们 GeekCar 在鸟巢现场体验了 FE 首站比赛,不过当时我们根本没想到在一个赛季 11 站分站赛结束之后,会是中国车队的车手获得个人总冠军。对于我们这些从小看着舒马赫这样的神话长大的人来说,这样的成绩还是觉得挺酷炫的。 不过,我们持续关注这样一个比赛,除了因为中国队的良好表现之外,车队的赞助商也是一个很大的因素。 由于李斌李想的影响力,蔚来汽车在最近不断的刷着我们的屏幕。从年初开始冠名赞助 FE 的 TCR(Team China Racing)车队开始,其实他们的思路很清晰:利用参与顶级的电动方程式赛车的经验,提升自己团队的研发能力以及技术储备。 在下一赛季,车队可以选择不同的厂商来提供车辆的动力单元,可自由定制的范围被限定在电机、逆变器、变速箱以及冷却系统,底盘和电池还是需要采用统一标准。这种有限制的自由,对于蔚来汽车的技术要求其实更高了。不过有了压力才能使的团队不断的进步,研发的技术能够不断的用世界上最高强度的比赛来验证,这一点是别的造车团队很难获取的资源,也是蔚来汽车最大的优势之一。 蔚来汽车想要在明年造一辆拥有 1000 匹马力,百公里加速 3 秒之内,性能比肩 LaFerrari 的限量版纯电动超跑。我们看一下目前 FE 赛车的参数,你会发现其实双方的数据其实还挺相似的。 关于 FE ,你还可以知道这些 虽然都是国际汽联的顶级赛事,除了与 F1 动力来源不同,FE 的积分规则也有一些特别的地方。这也会影响到车手的战略选择,想要获得车手总冠军也不是像 F1 那样简单粗暴。 对于正赛的排名,积分是这样的: 第 1 名:25 分、第 2 名 :18 分、第 3 名 :15 分、第 4 名:12 分、 第 5 名:10 分、第 6 名:8 分、第 7 名 :6 分、 第 8 名:4 分、 第 9 名:2 分 、第 10 名:1 分。 接下来的一些规则会对积分的获取产生一些不可预计的影响。 获得排位赛杆位的车手和在正赛中做出最快单圈的车手将分别获得 3 分和 2 分的额外积分奖励。 为了增加和车迷的互动,FE 还设置了一个叫做「 FanBoost 」 的环节。车迷可以登陆 FE 官网给自己喜欢的车手投票。投票结果排名前三的车手,能够在比赛中使用一键加速。按下按钮,赛车将获得额外持续 5 秒的 30kw(40.5bhp)动力输出,功率提高到 180kw。这和赛车游戏中的氮气加速很像,瞬间爆发能够帮助车手进行短时间的冲刺。这样一来,想要获得车手总冠军,对车手的要求也更高了。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  (微信号:GeekCar)& 极市  (微信号:geeket)。

听李斌李想聊蔚来汽车:再造一个特斯拉?

· Jun 25, 2015

在一个环境嘈杂如小酒馆般的星巴克中,传说中「 蔚来汽车」 的两位主角:易车总裁李斌,和汽车之家的前总裁李想坐到了一起。(不好意思,没照片)在他们看来,这次的媒体沟通更像是一次紧急安排下的被动发声。李斌说,是李想卸任汽车之家总裁这事儿让一直低调的蔚来汽车浮出了水面。不过这样也好,借着这次沟通机会,我们也终于可以确认几项关于蔚来汽车的事实。 产品:电动超跑? 蔚来汽车,或者叫做 NEXTEV,自我定义为一家从事高性能电动汽车研发的技术公司。 李想透露,他们的第一款产品将在明年年底发布——一辆限量版的纯电动超跑,拥有 1000 匹马力,百公里加速 3 秒之内,性能比肩 LaFerrari。它将具备「 超过世界上任何一款燃油跑车的动力性能。」 明年,参加 Formula E 电动方程式的车队将被允许自行设计赛车,由于 NEXTEV 的参与,方程式赛车上的一些技术,会顺理成章的应用到这辆电动跑车上。 还记得李想在去年 6 月 27 号发的那条微博吗?蔚来汽车的首款产品,会「 传承」 他的那个设想。「 不过,高性能、高端并不意味着高价。」 李想这样说。 在产品定义上,二位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俩本身就是高端车用户,对于揣测高端车受众的心理,以及高端车应该具有的特性和功能,是非常具有发言权的。而他俩自称自己在蔚来汽车中的身份更像是「 产品经理」,而不会参与到公司的日常运营中。 为什么是高端,而不是低端?首先,国内的低端电动车市场已经有很多厂商在做,反之高端电动车市场却比较空白。而在李斌看来,在目前共享交通大行其道的形势下,了解用户,并发掘用户购买汽车的真正原因将是造车公司的唯一出路,如果只是一味的做单一的交通工具则很容易被共享交通模式所淘汰。 其实对于产品定位这一点,我们多多少少有些疑问。费这么大劲造车,难道只是给一小部分人提供「 玩具」 吗?不过再想想特斯拉的产品策略,以及电动超跑前面「 限量版」 这一定语,我们有理由相信,超跑只是蔚来汽车的第一步棋,而不是最终目的。靠它赢得口碑和关注,再开发级别相对低一些、车身形态更多样的产品,应该是一个符合常理的逻辑,特斯拉也是这么做的。 蔚来汽车的优势在哪? 在李斌和李想看来,这个问题可以分为四部分回答: 1. 我们就是有钱:李斌自信的说,蔚来获得的投资资本在想造车的创业团队里绝对算得上是首屈一指,他们目前的资本完全可以满足团队的组建和产品的研发。 2. 我们最懂用户:易车网和汽车之家绝对是互联网行业中最了解汽车用户需求的,对于李斌李想个人来说也是如此。 3. 我们有的是人才:蔚来汽车目前已经组建了上百人的研发团队,分布于慕尼黑、伦敦、硅谷、上海,这些人员来自于宝马、特斯拉、观致、玛莎拉蒂、宾利、奇瑞等等。对于海外团队这件事,李斌的说法是,他们要时刻保证把全世界最新鲜的技术、理念容纳进来,这样才能保证足够的产品力,光靠国内的力量是肯定不够的。所谓「 做好的产品需要全世界的牛人都参与进来」。比如,德国人强在机械方面,硅谷有软件优势,中国的优势在于服务集成。不过,所有的研发工作都会由蔚来汽车自己完成。 4. 我们路子广朋友多:李斌李想个人在汽车圈的人脉资源在我们看来会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尤其是和其他创业团队相比。凭借这个团队在汽车行业里的信任度,应该会在搞定生产商、供应商方面有优势。在生产环节,蔚来汽车目前正在和四五家车厂讨论代工可能性,最终可能确定两家。 蔚来汽车的自我定义还有一个关键词:「 用户企业」。这意味着,他们的造车模式肯定不会和传统车厂相同,而是以用户为导向,更趋近于 C2B 的模式。 关于那些八卦 蔚来汽车都是谁投资的?谁投得最多? 对于投资构成的问题,李斌和李想并不愿意透露具体的数字,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投资方基本上均来自互联网行业,确定的是,除去这俩人,其他的股东包括高瓴资本、腾讯以及刘强东个人。而李斌特别强调说,不管是雷军个人还是小米,都没有参与进来。 而李斌和李想的「 恋爱」,从今年元旦左右开始。至于二人的工作内容,就像前面说的,他们更多是作为「 产品经理」 而存在。李想说蔚来汽车不是他从汽车之家离职的主因,李斌开玩笑说,在易车干掉汽车之家之前,他不会从易车离开。 和穿着汽车之家 T 恤的李想相比,李斌今天说的话更多。而李想的话主要集中在产品方面,其他时间更像是一个旁听者。但是,显然不能因此低估李想在这个公司里的作用。 好了,今天以后,关于蔚来汽车的八卦应该会少很多了吧?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关于蔚来汽车 NEXTEV,一些「公开」的消息

· Jun 16, 2015

看一条今年 2 月份的新闻: 新闻标题:《八家赛车公司参与 Formula E 电动车方程式技术提升》新闻内容:近日,国际汽联(FIA)提出了下个赛季(2015-2016)电动车方程式(Formula E)的发展规划。FIA 主席托德解释说,这样的规划主要分为两大类,一个是关于定制模块(主要是动力系统)的技术提升发展,还有一个是限制高投入的部件研发(特别是空气动力套件)。 托德的提议将会由 8 家位于法国、英国、西班牙等的赛车技术公司共同开发不同的驱动系统(包括电池、逆变器、齿轮、冷却系统等)。这 8 家公司是: ABT Sportsline Andretti Mahindra Motomatica NEXTEV TCR Renault Sport Venturi Automobiles Virgin Racing Engineering(新闻来源:中国赛车网)关注 Formula E 的人都基本上都知道这个新闻。但是当时恐怕很少有人去挨个揭这几个公司的底。 其中就包括 NEXTEV,他们同时是 Formula E 中国队的冠名商,中国队的车身上,NEXTEV 几个大字在很多照片里都有。 这就是今天被曝光的易车李斌和汽车之家李想共同投资的那家公司——蔚来汽车。 对于盖世汽车网曝出的这条新闻,其中的真实性我们不去评价,肯定是真真假假。不过 NEXTEV 要造车,这是八九不离十的事。比如之前游侠汽车的黄修源就向我们打听过这个神秘的公司,它至少已经引起了一些人的注意,只不过知情人极少。 还有人说,NEXTEV 已经广泛的在汽车圈挖人了。对于一家已经成立的公司来说,挖人是正常的,于是我们很好奇的想知道,他们究竟挖了谁? 在 Linkedin 里面搜索 nextev,给出了一些结果。汽车圈里人可以瞅瞅: 分别看看两个 VP Mark Zhou 以及 Roger Malkusson 的简历。下面这个是 Mark Zhou 的: 百度了一下,中文名是周欣,前一份工作是观致汽车汽车采购、人力资源及政府事务执行总监,前麦肯锡中国公司的高级项目经理,前李尔公司执行总监。 接下来是 Roger 的: 熟悉观致的对他不陌生,中文名毛杰,观致汽车总成部执行总监,前瑞典萨博公司整车集成总工程师。 其实 NEXTEV 从观致挖来的不仅仅这两个人。比如上面图里的 Danilo Teobaldi,也是以前观致员工。这些是网上公开能查到的信息。 当然,NEXTEV 肯定也在从别的车厂里挖人。 至于李斌和李想怎么走到一起的?谁规定场上的对手场下就做不了朋友呢?记起来在一次采访里,有记者问李斌,曾经在汽车之家看见过你,是不是有什么合作?李斌的说法是,你肯定看错了。 不过,把上周李想离职的消息和 NEXTEV 的消息放在一起来看的话,就不清楚是偶然还是有「 预谋」 的了。 我们在此不想去不负责任的猜测,也不想曝光更多的内幕,不过可以确认的是,NEXTEV 的野心很大。 翻出来这么一张照片: 去年 GeekCar 在四合院办的《未来汽车碰撞实验室》的某期活动里 ,李斌举着陈拯民博士做的电机,很兴奋的样子。其实很多东西都不是无缘无故、凭空而来的。对了,坐在李斌旁边正在对着手机笑的那位同学,后来去了乐视。他是乐视车联网的总裁何毅。   原创声明: 本文为 GeekCar 原创作品,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自 GeekCar」,并附上原文链接,不得修改原文内容,谢谢合作! 同时欢迎关注 GeekCar 微信公众号: GeekCar 极客汽车(微信号:GeekCar)& 极市(微信号:geeket)。  

李想离职为了造车?蔚来汽车(NextEV)是什么鬼?

· Jun 16, 2015 333

(本文转载自盖世汽车网)提起蔚来汽车,相信即便是多数业内人士也要一头雾水,不知为何物。 出现这样的结果并不奇怪,这是一家仍处于前期筹备阶段的新公司,相关信息均被高度保密,并未正式对外公布。 但以其投资方的名气而言,蔚来汽车的未来注定要成为话题。 盖世汽车网独家获得的消息表明,蔚来汽车的投资者均大有来头。据消息人士透露,这家 2014 年年底成立的新能源汽车公司注册地在海外,初期注册资本 5 亿美金。共有五大投资主体,分别是易车网董事长兼 CEO 李斌、汽车之家创始人李想、京东、腾讯和高瓴资本,具体股比构成目前还不得而知。 盖世汽车网也曾尝试就以上信息的真实性咨询蔚来汽车内部人士,但并未成行。 蔚来汽车目前的办公地点在上海安亭,据了解,目前,蔚来汽车的管理团队已经陆续到位。投资人李斌、李想等并不会直接参与日常管理,公司高管及技术人员分别来自玛莎拉蒂、奇瑞、上汽等整车企业,有奇瑞背景、去年从龙湖地产离职的执行董事秦力洪将执掌蔚来汽车。 蔚来汽车未来的业务范围包括电动汽车的研发和销售,而具体生产方面则由江淮汽车代工。以上消息人士称,蔚来汽车的首发产品将是一款平民价格的高端电动车。而且,有别于目前市场上主流的充电型电动车,蔚来的电动车将采用换电模式。一旦传言属实,国内市场上新一轮的电动车充换电之争或将由此再开纷争。 进入 2015 年,互联网公司跨界汽车制造成为行业热点,乐视、阿里巴巴等均已经开始布局。事实上,近段时间以来,有关易车网董事长李斌、汽车之家创始人李想将涉足汽车制造业的消息也一直没有断过。 年初时候就有媒体报道称李斌将在上海安亭注册一家电动车公司,并与国内投资界的明星企业、曾投资过京东、搜狐、腾讯的高瓴资本展开合作,共同布局电动汽车产业链。而后,李想也曾在微博上晒出「 造车计划」,并澄清这是朋友的一个项目,自己只是参与。此等种种,与以上传闻不谋而合。 不过,这家由一众大佬共同出资打造的新能源公司为何要长期保持神秘,2014 年即已注册,过去半年多时间里却鲜有消息传出呢? 李想此前针对互联网公司造车的一席话或能说明问题,「 造车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李想此前曾直言, 「 汽车的设计、生产、采购和物流还是要交给更专业的公司去做。互联网公司做智能硬件,除了小米,其他没有成功的。」 纵观蔚来汽车的五大投资主体,有汽车垂直网站、门户网站、大型电商和投资公司,但却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汽车公司。有业内专家告诉盖世汽车网,虽然蔚来汽车的生产环节会由江淮代工,但供应链、研发、渠道、管理等关键环节仍是其绕不过去的难题,为保万全,前期较长时间的准备工作必不可少。 互联网正以不可逆之势颠覆着汽车行业,但互联网公司要真正跨界到汽车制造却并非易事。 目前,国内的跨界浪潮愈演愈烈,而此次的蔚来汽车可以说是当下架构和经营思路比较清晰的一家。观其产品规划,5 万元的高档电动车或将与 2017 年上市,如若实现批量生产,对整个产业格局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不过,5 万元的高档电动车要如何造?造出来后公司能否盈利,如何盈利?这些才是问题的关键。如若能以极高性价比的汽车作为市场导入,后期通过生态圈建立起新的产品矩阵和配套服务,那蔚来汽车就是活生生的小米模式在汽车行业的应用实践版。胜败与否,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