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 Apple Watch 可以控制特斯拉了
苹果这次又跟汽车扯上了关系,但这次可不是 CarPlay,而是 Apple Watch 和 Tesla。 Apple Watch 还没上市,相关的 App 已经开发的如火如荼。 软件开发商 Eleks Labs 为 Tesla 开发了一款第三方应用,可以通过手表控制特斯拉 Model S 的解锁与上锁,调节司机与乘客的双区域空调温度,还可以通过开启大灯来提示车辆所在位置。另外,在手表上可以查看汽车的相关信息,比如剩余电量、可续行里程以及车锁状态、充电状态等等。 先看视频: 但是,该公司移动业务开发者 Markiyan Matsekh 介绍说,目前开发者无法访问 Apple Watch 的陀螺仪、加速器、扬声器、麦克风等元件以及提供触觉回馈的 Taptic 引擎。(Taptic 引擎是线性振动器,可以在操作手表例如转动表冠或是触摸表盘时提供不同频率和强度的震动回馈。)这些都是因为苹果推出的开发套件 WatchKit 目前在功能上还有一些缺陷,从而限制了第三方应用的完善程度。 不过 Matsekh 也表示,作为第一代 Apple Watch,开发的磨合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但这些都将在之后的几年内变的顺利。 虽然还没有发布,但大家的目光都已经集中在了 Apple Watch 上,顶着苹果公司巨大的光环以及开启可穿戴设备时代的重要使命,任何风吹草动都能引发行业的巨大反应。而这次又是和电动汽车行业的标杆 Tesla 产生了联系。虽然这次只是第三方应用,但作为软件开发商的 Eleks Labs 也借此「 火」 了一把。 之前,Tesla 的车主可以通过手机 App 查看车辆状态等信息,这和很多豪华品牌车型类似,比如宝马、奔驰、沃尔沃等都有类似的手机 App。而最近, 通过手表控制汽车又变得「 时髦」 起来 。在今年的 CES 上,宝马就展出了通过手表远程监控 i3 电动车状态的技术,在那个手表上,同时也可以对车辆进行某些控制,而韩系的现代也开始在手表上做文章。 这次 Eleks 开发的应用其实并不算超前,只不过是在「 玩儿表」 这件事上没让 Tesla 落下太多。
特斯拉蛇形机器充电线,你们不想早点山寨吗?
Elon Musk 最近在 Twitter 上表示正在开发一种类似于金属蛇的机器充电器,并且适配全部现有 Model S。 这让我想起了 Festo. 这个仿生手是 Festo 仿生教学网络的成果,并且获得了 2010 德国未来奖。 先介绍一下 Festo 公司。 Festo 是领先的德国气动元件、系统生产商,最初产品为木工机械。Festo 成立了一个跨学科的仿生教学网络(Bionic Learning Network),与其他知名大学、研究所、创新型公司和个人发明家合作,让来自不同领域的创新者与 Festo 共同开发工业应用技术,激发更多年轻人参与创新。 作为技术领袖和学习型公司,Festo 主要通过该计划研发仿生机电一体化,因为优胜劣汰,自然界总是能进化出最优解决方案来适应环境,很少有人造机械结构能够做到比进化千万年的动物更高效并且轻量化,因此 Festo 利用仿生学开发机电一体化产品,期望最终实现工程应用。 对于这次特斯拉的充电需求,比起昂贵并且沉重的机械手臂,气动波纹管更加轻量化,同时因为是柔性结构,即使机器撞到人也很难造成伤害,虽然由于移动缓慢,在全封闭工业生产线几乎没有用武之地,但是对于充电站这种有人来往的环境可以说是绝配,Elon Musk 为这种鸡肋结构找到了完美的舞台,钢铁侠下次发布会的娱乐项目应该包括多联装特斯拉充电线之舞了。 定位问题 对于充电机器人还有一个小问题是如何找到充电口,如果靠三维图像传感器来识别定位,效率低并且可靠性差,我不太清楚现在的特斯拉充电口有没有给未来的机器人预留一个用于辅助定位的电子标签、红外线灯或者超声波发射器,即使没有的话,通过追加配件也很容易升级,确实不需要返厂改造。 最后,别忘了那句 All Our Patent Are Belong To You,特斯拉承诺不起诉善意使用。这次的充电机器人技术难度不高,只要所需专利不是由 Festo 授权而是特斯拉自己绕过的,那你们不想早点山寨吗?
特斯拉 Roadster 电动跑车升级细节本周将公布
关于特斯拉从来不缺乏新闻,不过特斯拉的产品元老——Roadster 电动跑车感觉消失在新闻视线里面已经很长时间了。当全新 Model S P85D 风光无限之后,最近的一则推特对话中,Elon Musk 就爆出了本周要对 Roadster 电动跑车进行升级的消息。 推特对话中,Elon Musk 回应 Roadster 车主说,本周会公布升级信息,并且给出了一系列导致升级推迟的原因(「crisis issues」)。估计他所说的「crisis issues」 就是前不久 Space X 的猎鹰 9 火箭的爆炸事故,不过 钢铁侠 Musk 整个一年都是非常繁忙的:Model S 的市场扩展(中国、欧洲等市场)、Model S 的升级、超级电池厂的建设、后续产品 Model X 和 Model Ⅲ 的推进,还有 Space X 火箭、卫星搭建全球网络、SolarCity 太阳能事业。 今年早些时候的特斯拉年度股东大会上,Musk 就曾承诺今年会为 Roadster 进行升级,将会在年底前给 Roadster 带来一些很酷的东西。 今年夏天,Musk 还告诉英国的《Auto Express》,将会为 Roadster 的电池进行升级,升级后的电动跑车能够一次充电达到 400 英里(约 640 公里)的续航里程,这比目前续航里程最远的 Tesla Model S 相比要多了 135 英里(约 217 公里)。 这次将要升级的 Roadster 都是 2008 年到 2011 年之间生产的特斯拉第一批电动跑车,这批跑车的最大里程为 245 英里(约 394 公里)。 此次的升级可以算作是特斯拉送给 Roadster 车主们的圣诞礼物吧,不过关于升级的具体信息,Musk 并没有提前透露,因为他从来都是一个能制造悬念的高手!
分分钟恢复满血,特斯拉换电站下周试点
超级充电器为 Model S 充电的速度远快于大多数充电站,仅需 20 分钟就可以充满一半电量,即便如此,特斯拉依然试图让 Model S 在「 补血」 这件事上更加快速而惬意。 去年 6 月,特斯拉向公众展示了换电技术,一辆 Model S 在 90 秒的时间就换上了满电的电池组,这甚至比燃油车加满汽油所耗的时间还少。 特斯拉近日在博客中表示,下周开始,该公司将邀请一些 Model S 车主参与换电站试点项目。这些车主可以通过更换电池组的方式来让汽车恢复满血。换电设施安装在加州 Harris Ranch 超级充电站的对面。 Model S 车主使用超级充电站是免费的,但如果使用换电站则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要快还是要免费?特斯拉并不是给车主出难题,而是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如果车主有急事,那么显然换电站更能满足他的需求。 「 初期,换电站将通过预约服务。换电花费要比高档轿车燃油支出更低。」 特斯拉希望通过试点项目来测试相关技术并评估用户需求。 今年 3 月,特斯拉为了更好地保护电池组,于是给 Model S 车底安装了钛合金防护罩和铝合金导流板。而这也让换电更为复杂。根据特斯拉博客介绍,当前换电所耗的时间并不是去年展示的 90 秒,而是 3 分钟。不过特斯拉声称,随着技术进步,相信可以将换电时间压缩至 1 分钟以内,即使车辆搭载了电池保护板件。 是否进一步投入资源以及全面推广换电站,取决于用户的需求强弱。也许会有一些富豪更喜爱花钱得方便的换电站。 特斯拉换电站建设成本约为 50 万美元,储备 50 块电池组,并需要建设在超级充电站旁边。根据特斯拉 CEO Musk 去年 6 月的介绍,具体换电规则如下: 如果是往返旅程,在回程的时候把旧的电池重新装上(自然是满电状态),将收取换电费,大约是 60-80 美元。如果你不想换,可以有如下选择: 继续使用第一次换的电池,如果这个电池是新的,将收取电池的差额,金额视情况而定。8 年的保修时间取决于你使用电池的年限。 你也在回家后通知特斯拉将原来的电池送过去,特斯拉收取适量的运输费。(转自爱范儿)
【GeekCar 周记】高调造势,低调做事
这周的周记并不难写,因为在过去一周,我们被大新闻包围着,话题根本停不下来。 12 月 9 日,乐视 CEO 贾跃亭在微博上公开宣布了乐视的造车计划「SEE」,在第二天的媒体沟通会上,「 乐视汽车」 成为最核心的话题。 同样是在 9 日,滴滴打车宣布完成了新一轮 7 亿美元的融资,由淡马锡、DST、腾讯主投。 12 日,Tesla 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吴碧瑄离职,这是继今年 3 月份郑顺景从 Tesla 离职以后的第二个重大人事变动。接替她的将会是朱晓彤——Tesla 中国充电项目负责人。 同一天,传闻百度将要以不超过 6 亿美金的代价投资 Uber。但是这件事还没有最终的定论。 在第一时间听到这些消息,我们的反应夹杂着激动、震惊,以及各种五味杂陈。 滴滴和 Uber 这几天每次用滴滴打车,都不自觉的想起来那几亿美元。以前烧掉的那些钱,构建起了现在打车用车市场的基本格局,而不管是滴滴融到的 7 亿,还是百度可能投入的 6 亿,这些挂了好几个零的数字,究竟能在接下来给这个领域带来什么改变,我说不好,但是特别喜欢前几天我们文章里的一句话:到了不需要烧钱的时候,那些烧不起钱的 App 都已经死了。 对于现在还能烧得起钱的公司,我们应该给鼓鼓掌,至于原因,看看那篇《滴滴打车初期推广全纪录》就明白了,能从打车 App 刚刚起步时的混战中幸存下来,本身就是赢了。没有那个时候的坚持,也就不会有现在的这几亿美金。 朋友圈里滴滴优惠券的刷屏一方面让我们确确实实捡到了一些很小的便宜,另一方面其实让我们一遍遍的感叹,所谓的「 用户习惯」 真的很「 值钱」。 相比于滴滴,Uber 的前景可能不那么让人乐观。在国外的那些事迹证明了 Uber 是一家勇敢、任性同时也麻烦不断的公司,在百度的帮助下,它真的可以在中国扭转战局吗?未必。用户习惯是一件可怕的事,没有参与过国内烧钱大战的 Uber 在这方面有先天不足,而且在情感上,似乎大家对于「 自己人」 的亲切感更高一些。也许你会说,百度会改变 Uber,让它更加本土化,用百度的瓶装 Uber 的酒也很有可能,可是别忘了,就算是 6 亿美元,对于 Uber 的估值来说,也是很小的一笔钱,百度能做多大的主? 在这个打车用车市场,Uber 想要有所作为,恐怕还是得用钱去解决问题,改变用户习惯。刚才说到,「 用户习惯」 很值钱,但是在现阶段,「 用户习惯」 的忠诚度也同样和钱有关。 Tesla 对于吴碧瑄的离去,以及朱晓彤的接任,其实并不应该感到意外。大胆的猜测一下,或许朱晓彤也只是一个过渡人选,接下来是否还会有大的人事变动?以 Tesla 中国这一年来的风格来看,相当有可能。 一个高层离职,可以从各种各样的角度去解读,比如,Tesla 中国话语权的问题,比如,Tesla 在中国销量到底如何的问题。 Tesla 中国是一个创业团队,但也不仅仅是一个创业团队,对于他们来说,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其实比我们看到的要多得多,所以别拿 Tesla 中国当笑话看。 已经有文章开始表明观点:如果怎么都做不到让 Elon Musk 满意,那不如让他自己来兼任这个中国区总裁。 乐视 有人说,乐视就是个大忽悠,乐视造车计划就是个炒作。我倒是觉得,在具体的方案浮出水面之前,下这样的定论未免有点儿着急。 当然,期望越高,失望也就越大。 SEE 计划对于乐视来说,虽然不至于事关生死,但如果真的搞不起来,肯定也会元气大伤。高调造势之后,该是低调做事的时候了。 以上,就是对于这周几件大事的再次梳理和重新解读。建议想上头条的各个公司,发大消息之前,最好通个气,以免彼此撞车。 按照这种抢着上头条的节奏,我很怀疑自己是否可以好好过一个元旦,以及是否可以好好过一个春节。
为什么是负责充电桩的人做了 Tesla 中国老大?
一大早,就被 Tesla 中国再次发生人事变动的消息惊到了: 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吴碧瑄离职,接替她的将是朱晓彤——Tesla 在中国的充电业务负责人。 让我们猜测一下吴离职的原因: 进入中国不到两年,Tesla 已经更换了两位中国区负责人。不管是郑顺景还是吴碧瑄,他们的任职时间都仅仅是一年左右。 Tesla 官方还没有发布吴碧瑄离职的消息,至于离职原因,也没有一个官方说法。在我们看来,直接原因应该是「 破解事件」,至于根本原因,或许还是因为在吴碧瑄的带领下,Tesla 在中国的销量并没有实现突飞猛进的增长。 先说直接原因:前一阵,黑客团队 Keen 破解掉了 Tesla,并且宣称 Tesla 存在安全漏洞。当时,Tesla 中国对此持否认态度,但是后来,Tesla 总部的安全部门负责人专程飞到上海拜访 Keen 团队,并且承认了漏洞的存在。有人对此评论说:「 其实中国区和某数字公司一起宣布否认 GeekPwn 发现漏洞的时候,基本就注定了两边的负责人都会因此离职」。 在销售方面,其实 Tesla 中国也比较「 混乱」,最近的天猫开店事件就是最好的例子。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在天猫开店,总之 Elon Musk 对于这种中国独创的销售方式很有意见。 加入 Tesla 之前,吴碧瑄在苹果的 title 是「 大中华区教育和企业市场总经理」,而在 Tesla,她出于扩大销量的目的,建立起了大客户和团体销售业务,这和 Elon Musk 崇尚的零售、直销理念有些背离。 而实际的销售业绩又是怎样呢?据一位在广东的朋友讲,他们那里被豪车经销商买断的 Tesla 车,甚至在以十几二十万的降幅销售。另外,2014 年 1-9 月,特斯拉 Model S 在中国总共交付 3500 辆,但是交付的更多是之前的订单,而近一段时间的销量却并没有什么实质增长。 在将前期 Tesla 铁粉们的需求释放掉之后,销量放缓是可以想象的,但是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也拖累了 Telsa 在更大范围内的销售。 另外,在整个销售流程里,前期的工作进展越快,越需要后期尽快跟上。在销售订单累积的时候,交车压力也随之增加。Tesla 团队面对的问题是,要快速解决充电桩等基础设施的问题。这些解决不了,就会拖慢整个的销售流程。 一切为了快速发展? 所以,朱晓彤的接任,很明显的表明了 Tesla 总部的立场:接下来会在中国重点开展充电桩建设工作。这并不代表销售工作放缓,相反,充电设施越多,越有利于销量的提升。留给 Tesla 的时间并不多,因为其他传统车厂也都有电动车计划,要赶在它们之前抢占尽可能多的市场。 相信很多人的疑问是,朱晓彤是否能胜任更高的职位?他在今年 4 月加入 Tesla,Tesla 对他的评价是「 曾在挑战艰巨的环境下带领团队拓展新兴市场,达成关键目标,推动业务高速增长。」 这和 Tesla 目前的情况倒是很相似。 资料显示,朱晓彤加入 Tesla 之前,曾经创办过多家企业。「2009 至 2011 年期间,他在非洲负责了两项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项目管理工作。在此期间,他全面管理所有在建项目,负责和所在国政府、客户进行商务谈判,组建核心团队及应对突发事件。2013 年,朱晓彤创建工程管理咨询公司,从事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咨询工作,帮助中国企业开拓海外工程市场。」 关于教育背景,他本科毕业于新西兰奥克兰理工大学,在美国杜克大学富卡商学院获得 MBA 学位。 除此之外,朱晓彤在网络上的资料少之又少,他的微信朋友圈,也仅仅有两条内容。因此,多少给人一些神秘感。 不排除吴的离职原因是因为某些工作失误或者理念差异,但是作为 Elon Musk 来说,考虑更多的肯定是战略层面的东西。在短时间内频繁的进行人事变动,这种「 哪里不行补哪里」 的做法,看起来有些「 急功近利」 和「 简单粗暴」,但是 Elon Musk 可能不会顾及这么多,对他来说,就是要在中国快速野蛮的发展。所以,如果在不久的将来,Tesla 中国再次出现高层变动,也不应该感到意外。
不屑一顾——这就是宝马对于和 Tesla 合作给出的态度
前几天,Elon Musk 要与宝马合作的消息引得各路关注,在我们的 文章 里,也对二者的合作进行了一番分析。但是,泼冷水的来了。 宝马方面一份言辞犀利的声明中指出,Elon Musk 之前说过的那些话并不算数。 事情缘起于最近德国《明镜周刊》对 Musk 的采访。采访里,Musk 探讨了未来和宝马在电池技术以及充电站方面合作的可能性,甚至有在德国建立电池工厂的设想。很显然,这种「 拉盟友」 的事对于宝马来说绝对是大消息。 不过,在另外一个采访里,宝马方面一个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发言人说,Elon Musk 的话有很大的公关成分。同时他还否认掉了 Musk 的大部分言论。他说,宝马并不打算入股 Tesla,而且双方也没有在任何技术领域进行合作。 另外,未来在德国建设电池工厂这事也不怎么靠谱。宝马方面坚信,电池可以很容易的通过供应商来购买,就像其他零部件一样。但是,仅有的一点积极回复是,宝马愿意向 Tesla 提供碳纤维。不过,还是要加个「 不过」,这也不是独家合作,宝马说,任何对这项技术感兴趣的公司都可以来和宝马谈,交易是开放的。 是不是有一种「 罗生门」 的感觉?其实,双方是什么态度并不重要,因为汽车厂商之间的合作在未来几乎是必然情况,对于 Tesla 来说更是如此。德国人对 Tesla 不屑一顾也是非常正常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双方不会合作,而且 Musk 也不会凭白无故说那些话。 老话怎么说来着?「 只要价格合适,我们还做生意」,重点在于对方给的,是不是自己想要的;对方想要的,自己能不能给。(编译自 AutoBlog)
为什么特斯拉要打宝马的主意?
Tesla 的老大 Elon Musk 说,他们正在和宝马谈合作,内容和电池以及轻量化材料有关。消息一出,又引来了种种猜测和解读。那么,Elon Musk 为什么要打德国人的主意? 材料 我们都知道 Tesla 和奔驰有合作,但为什么又看上了宝马?其实 Musk 的话已经说的很明白了:宝马的碳纤维技术「 有点意思」。 Tesla Model S 的车重达到了 2.1 吨,而下一款 SUV 车型 Model X 几乎肯定会超过这个重量。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宝马在 i3 和 i8 上进行材料变革,他们用碳纤维材料来制造车身和座舱,达到了很好的轻量化效果。在量产车上大面积应用碳纤维材料,宝马是绝对的领军者。 不管是新能源车还是传统汽油车,过重的车身都是很大的拖累。汽油车浪费的是油,对新能源车来说,牺牲的就是续航能力。在电池技术没有飞跃式发展的时候,通过让车变轻,达到增大续航里程的目的,这个逻辑合情合理。Elon Musk 和宝马聊,不管是取经还是合作,都不让人意外。 但是,要给 Tesla 的车子加入碳纤维部件,并不容易。宝马在碳纤维这件事上下的不是一般的功夫,他们甚至在美国摩西湖建立合资的碳纤维工厂,然后才有了碳纤维材料在 i3 和 i8 上面的大规模应用。 Tesla 想使用碳纤维材料,自己建厂生产显然不太现实,那可以选择的方式就是向宝马购买。虽然摩西湖工厂今后的产能会逐渐扩大,但能不能满足宝马自己的需求,尚不得而知。另一方面,即使宝马肯卖,Tesla 也必须考虑成本问题。在电池成本占了整车成本很大比重的情况下,再使用碳纤维材料生产部分外壳,整车成本将更加难以控制。 所以,给 Tesla 用上碳纤维,有利有弊。碳纤维的话题或许只是一个引线,技术层面、生产层面的交流肯定少不了。 电池 Elon Musk 跟宝马聊天的另一个内容和电池有关。他说,或许在五到六年后,会在德国建立一座电池工厂。 有戏吗?鉴于千兆工厂在美国落地的复杂过程,在德国建厂的困难显然就更大了。而且,电池工厂属于高能耗,高污染项目,再考虑到德国的税收、人力、政府等多个因素,想在德国复制一个千兆工厂会相当困难。 那为什么 Musk 会动这个心思?应该说和德国的新能源车环境分不开。德国政府对新能源是扶持态度,而源自德国的电动车和混动车已经越来越多。对于电池的需求?当然会有。或许 Musk 看重的就是这个。 值得注意的是,奔驰最近希望关闭他们在德累斯顿附近的电池工厂。 Tesla 缺什么? Musk 为什么打德国人的注意?其实这个问题等同于「 Tesla 缺什么」。 国外的分析师说,目前特斯拉的整车制造技术不足以支撑起它的品牌定位。他的底盘技术、悬挂技术、车辆的稳定性技术、甚至汽车内饰制作都和那些德国品牌有差距,所以他需要传统的、技术比较强的汽车企业的支持。 此前与奔驰和丰田的合作,其实也有这方面的原因。如果和宝马进行技术层面的合作,对 Tesla 来说,绝对是一件好事。反过来说,Tesla 能给宝马什么?电池、电源控制方面的技术是必然的,这可以看做是他们开放专利的后续动作。 未来的 Tesla 是什么样子?可以预见的结果是,随着产品增多和产量的提升,他们需要更多的汽车制造业经验来保证自己有信心应对这些改变。其实看看 Tesla 的发展历程就会发现了,他们始终有传统汽车厂商的「 帮助」,无论是最早的莲花,还是后来的奔驰、丰田。 顶着「 科技范儿」 光环的同时,Tesla 也是一辆汽车。
联手四维图新,Tesla 在中国终于可以使用导航了
即使是面对广州车展这种「 盛会」,Tesla 也非常拼的制造新闻。今天他们宣布,即日起会通过无线推送的方式更新车载系统软件 v6.0,为 Model S 用户升级车载导航服务。 这意味着,Tesla 的那块 17 寸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终于不再是「 摆设」 了。 Tesla 的导航系统采用的是 Google 的地图,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它在中国并没有办法正常工作。从现在开始,这种局面将发生改变。 中文导航被集成在 6.0 的系统软件里推送给用户,安装完成之后,就可以让车主驾驶 Tesla 的时候不再依赖手机导航。 导航特点 从我们掌握到的信息来看,这套中文导航系统可以使用拼音键盘进行地址的输入,除此之外,还可以进行语音输入。长按方向盘右侧相应按钮,可以启动语音命令,直接说出想去的目的地即可。 除此之外,这套导航系统还整合了特斯拉的超级充电站信息,可以在地图上方便地查看车辆附近的超级充电站和曾经去过的充电站,并可快速实现导航,获取行车路线。至于为数不少的目的地充电桩,则需要在系统的百度搜索里面进行搜索。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6.0 的软件更新里,还加入了基于地点的智能空气悬挂功能。 怎么升级? 怎么给 Model S 升级中文导航?大体有两个步骤。 首先,下载并安装 6.0 版本的系统软件,这个软件通过 3G 或者 Wi-Fi 的形式下载,下载到车上完成升级后可以使用所有 6.0 版本的新功能,但是导航和地图还不行。 接下来,要根据系统的提示,下载导航地图,地图的大小约为 3.5G。后台下载不会影响到车的使用。通过 Wi-Fi 下载,速度较快,而使用 3G 下载甚至需要几天的时间,如果在下载过程中 Wi-Fi 信号丢失,下载会暂时终止。 不过,升级中文导航必须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车子必须选配了技术套件。特斯拉亚太区工程部门负责人王文佳告诉我,这是因为地图导航系统需要技术套件的支持,而 6.0 版本的系统其实并不需要。 四维图新给 Tesla 「 接腿」 据特斯拉方面透露,这套导航系统使用的是四维图新的地图数据。 特斯拉提供中文导航服务是迟早的事,只是我们此前一直好奇,到底会使用谁家的导航地图?这次尘埃落定,四维图新最终搞定 Tesla,对于他们来说,虽然 Tesla 汽车数量相对较少,但是四维图新进入那块 17 寸大屏,显然是让自己的「 逼格」 再次提升了。 又少了一个让特黑拿来说事的理由,特斯拉的这次「 接腿」 非常有必要。至于导航的实际表现?等我们测测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