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在「羊了个羊」广告后遗症里的网友一定想不到,你的下一个广告弹窗可能是在汽车导航上,还是正在行驶的汽车,还需要你腾出手来手动关闭。
9 月 23 日,有一位车主在驾驶一汽大众 ID.6 纯电车在路上行驶时,突然在导航界面出现弹窗广告。由于弹窗广告面积较大,几乎将行驶中的导航信息全部遮挡,关闭的窗口设置在了距离驾驶员更远的那一侧。
图片来源:微博@新车场
当下,无论是小米、华为等手机厂商进军汽车行业,还是特斯拉、吉利、蔚来等下场造手机,手机和智能汽车之间的边界正变得越来越模糊。正所谓学好不容易,学坏一出溜儿,在还没有学到手机系统的「真传」之前,有些厂牌却先把手机体验中最为人诟病的部分带了进来。
之前玩手机,看着看着出来一个弹窗,我们可能只是会觉得心烦;可开车时导航弹广告,玩的就是心跳了。
设想一下:你开着车,哼着歌,低头瞥一眼中控屏幕上的导航,猛然发现导航被弹窗挡住了一半。不仅前方的导航信息看不到了,还要腾出一只手、伸出半个胳膊够到「取消」键。
而这几秒钟内,会不会因为遮挡的导航错过匝道出入口、走错路线、出现违章?甚至因为突然弹出的广告导致驾驶员分心,因为右手离开方向盘去点「取消」而发生交通事故?
如果说钟薛高是隐形的雪糕刺客,那行车中导航上弹出的窗口,是明晃晃的「马路刺客」了。
在媒体同行以消费者身份向一汽大众厂家客服中心求证时,得到的回复是:「确实是厂家推送的『购车有好礼』弹窗广告,今后如果有活动还会发弹窗广告,但频次无法掌握。」
面对弹窗广告可能对行车安全造成隐患的疑问,客服工作人员则展现出了「专业素养」,表示「会把消费者的反馈建议做好登记。」
至于登记反馈之后呢?
图片来源:微博@新车场
认错了 ,好像没完全认错
事情发酵了近一周,面对汹汹的舆情,一汽大众的相关负责人代表公司进行了致歉,并且表示将即刻停止车机弹窗提示信息,「推送的并非弹窗广告,是面向车主的关怀行为」。
不知道各位车主们被被这个推送「关怀」到了?
究竟什么样的推送是关怀,什么样的推送是广告,车企心里跟网友一样清楚。在没有得到用户授权同意的情况下,如果推送广告,可能涉嫌违反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而如果是从用户角度出发,为用户带来更多权益的推送,至少舆论感官会好很多。
是否是广告,其实并不难判断。毕竟无论是保养提醒,还是品牌活动,得益更多的无疑是厂家本身。
而且,不是弹窗广告的所谓「关怀推送「,难道就合情合理合法了么?
不是广告的推送 ,就合法了 ?
既然提到了这,咱们就一起抱着严谨的态度查一查相关法规。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 《互联网弹窗信息推送服务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中明确: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或者影响用户关闭弹窗,弹窗信息应当显著标明弹窗信息推送服务提供者身份。
这项规定将于 2022 年 9 月 30 日起施行。距离一汽大众 28 日停止车机弹窗的声明,只剩不到 48 小时。这个时间拿捏的也是非常精确了。
法理上来说,如果能够事先告知用户弹窗的情况,并给到用户可以简便关闭弹窗出现的渠道,弹窗的出现是可以被允许的。
但这是针对手机、电脑等常规的互联网设备,对于行驶在道路上的汽车中控屏幕来说,即便是提前告知、给出便捷的关闭渠道,厂家依然需要在一个合适的时机进行推送。这个「合适的时机」,绝对不是在车辆行驶中、正在运行的导航上。
相关部门制定这项法规时恐怕也没想到,智能汽车的车企们脑筋会如此灵活,灵活到打起了在车载导航上弹窗的算盘。
车企自己的座舱研发人员恐怕也没想到,自己绞尽脑汁优化的 UI 界面,简化的交互逻辑,就是为了在驾驶员开车时更方面的操控车机,不影响驾驶安全。一转头,被自己家的推送全挡住了,一票否决。
精准营销 :营收的小算盘劈啪作响
从车企的角度来看,为自己找到除了车辆销售和维修保养之外新的营收渠道,正在日益成为车企研究的新课题。
卖软件是一条路,而卖广告位,可能是另外一条道路。
图片来源:Unsplash
对于很多传统车企行业巨头来说,通过过往百十来年的经营,它们已经各自积累了非常庞大的用户数据库,并且可以轻易通过个体消费者购买的车型来对其喜好和收入进行精准的分类。
也就是说,车企掌握着可以进行精准营销的平台。这个平台无论是对于车企自身,还是对于其他跨行业的品牌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资源。
根据不同消费者的用户画像,进行精准营销,投放专属的广告,不仅可以在最短时间提升品牌/活动的知名度,同时也有助于实现更高比例的销售转化。
基于这样的情况,车企如果开放相关平台给到其他企业,就能够为自己找到一个新的收入来源。在此之前,车企也可以利用这个平台,给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奋力吆喝。
图片来源:Unsplash
相比于在导航或者控制车机功能的中控屏上出现各类广告,在当下的电动车内在后排屏幕或者副驾驶屏幕上弹窗的安全风险就小了很多。由于后排和副驾驶的群体不需要负担驾驶任务,因此他们对于广告的关注程度相对更高。
比如我们经常在网约车后排见到的定制平板,就是很标准的广告信息载体。对于那些不想受到广告音视频打扰的用户,在显著位置提供关闭按钮,才是正确的做法。
车内广告有无被人接受的可能?
抛开以骂街为核心的过分充盈的情绪价值,让我们聊点儿跟实际利益有关的。先看两个核心问题:
看广告对于用户来说,是一件无利可图的事情吗?
如果厂家给不出足够吸引人的对价(consideration),用户可以拒绝厂家的广告推送吗?
彼时,厂家在前期经过精算,将整车的物料成本和广告收入、甚至通过广告引流带来的给到车企的各类提成进行平衡,同时在不影响行车安全、不构成过分打扰的前提下,为后排或者副驾驶的乘客推送各类广告,广告折算车价,其实是有可能实现。
这时候,车企的定位,可能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车企或者一个广告平台,而有可能变成美团或者大众点评。
图片来源:Unsplash
即便短期内我们无法看到「看广告 0 元购车」变成现实,那在共享出行领域,无论是网约车,还是各地的传统出租车平台,都可以通过让消费者观看广告来抵扣一部分车费。
尤其是在头部网约车平台,其可以通过用户呼叫不同类型的车型,以及用户登记时预留的基本信息、甚至是乘客经常往返的目的地来进行精准的推送。让我们大胆猜测下,由此产生的价值不见得会比微信向用户推送的各类广告差。
什么?你说广告主和平台既不打算跟用户分享利益,还要继续推广告?
那就拉倒吧,明年 315 晚会见。
写在最后
之前在互联网品牌大规模下场造车时,有网友调侃:未来会不会要先先看 30 秒广告,然后才能启动?
当时听来这就像一个黑色笑话,可是如果连行车导航上都能推送弹窗,还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呢?
「不要温和地走入良夜。」
智能化给汽车提供了更多新的商业化触角,也提供了尝试创新的可能性,
但这些尝试要建立在对汽车行业的敬畏,以及对生命的敬畏基础上。
毕竟和手机上看广告相比,驾驶安全容不得半点闪失。